無聲告白讀書筆記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
《無聲告白》是20xx年8月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伍綺詩。《無聲告白》是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故事編排精妙細致,文筆沉穩(wěn)內斂,一經(jīng)出版便廣受好評,成為20xx年度最具實力且眾望所歸的黑馬。
小說講了一個過度承載了父母期望的女孩最終走向了不歸路的故事,作者匠心讀到,先把死亡的結局交代了,再回過頭來帶著我們抽絲剝繭追蹤原因。
因為懼怕父母的分離,家庭的崩解,女孩拼盡一切努力地迎合父母,被迫放棄了自我,雖然她內心深處無比痛苦,但是被遺棄的經(jīng)歷無疑更痛苦,更令人無法忍受。
這其實又是一個”為何家會傷人“的故事。我不禁悲觀地揣測,每個人最初的`受傷都來自于家庭,或輕或重,也許悄然愈合了,也許終其一生未能痊愈……
身份認同幾乎是每個人成長所必須經(jīng)歷的一個重大的考驗。不是誰都有合適的契機恰如其分地理解“我知道我是誰,我想要什么”……想要勇敢地生存下去,必須自己積極尋求自救。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放棄從外界尋找認同,真心接納和擁抱自己,才能告別過去,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2
《無聲告白》是我花一天時間讀完的一本小說?赐曛螅傆X得想寫點兒什么。這本小說作者是居住在美國的華裔,不知道是不是華裔的骨子里面都有潛在的自卑感,因此特別渴望“成功”或者借由子女的“成功”來贏得別人眼中的贊許,從而肯定自身的價值。所以,這部小說在種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滿了作者主觀的感受,可能很多內容都是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
小說中的母親是美國人,但是其言談和行為卻十分中國化,以致我讀的時候總會有點兒“出戲”。我甚至我覺得,如果忽略書中的美國背景,把種族差異換成城鄉(xiāng)差異,整個情節(jié)放到中國,也十分合適。舉個例子,家長們是不是都很喜歡送書給孩子作為禮物?
中國人特別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長都會將自己無法實現(xiàn)的人生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所以,這本書封面上的一句話很值得中國家長記住: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讓孩子重復一條你自己的道路呢,還是應該讓他自我發(fā)現(xiàn)興趣所在?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教育體制和浮躁的社會環(huán)境都給不了孩子自我發(fā)現(xiàn)自身興趣和特長的時間,家長們的集體焦慮直接導致孩子們臉上呈現(xiàn)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曾經(jīng)坐在少年宮的大廳里觀察過來來往往的孩子,年齡越小,臉上的笑容越多;年齡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希望我的兩個女兒臉上的笑容能夠持久些。雖然在目前的環(huán)境下,快樂學習很難成為現(xiàn)實。但是,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應該還是能夠做到的。從今天開始,少一點兒灌輸,多一點兒溝通,給孩子們的成長多一點兒空間和時間。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3
“莉莉亞死了,但他們還不知道!
小說的開篇沉重而倉皇,如同打開的煤氣閥門,令人失措,只想逃離。
是的,莉莉亞死了,她在午夜劃船到湖的中央,自溺而亡。在這之前,沒人想過她會離開,尤其是以這樣殘酷的方式,她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和朋友相處融洽,有著明確的未來規(guī)劃——做醫(yī)生——就和她母親年輕時的理想一樣,可是,正是這看似相同的目標,一點一點摧毀著她的心靈防線,她是在絕望中精神崩潰邁進死亡的深淵,她的自我被家庭吞噬了。
莉莉亞出生于一個混血家庭,她的母親瑪麗亞是白人,父親詹姆斯則是偷渡來的'華人。因為太過與眾不同,詹姆斯努力地融入人群,試圖掩飾自己的存在,而瑪麗亞卻追求標新立異。她不愿做家庭主婦,想成為一名醫(yī)生,于是,在婚后的某一天,當她發(fā)現(xiàn)自己在碌碌無為地度日時,她“醒悟”了,她要去尋回年輕時的夢想。她逃離了,在精心策劃之后,丟下丈夫和女兒,懷著不愿重蹈母親覆轍的信念,重新邁入了大學的校園。這是書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自我”逃離?墒羌彝s深深拉扯著她,令她無法輕盈地越上云端擷夢。逃離失敗了,生活有恢復了常態(tài),旣悂唴s從未甘心,她自己無法實現(xiàn)夢想,便寄希望于她的大女兒莉莉亞,莉莉亞成為了母親“自我”的犧牲品。
因為害怕母親再度消失,莉莉亞甘于接受母親的一切安排,并且從不表現(xiàn)除自己的真實想法。她把她的自我封閉起來,成了父母關系的紐帶以及這個脆弱家庭的維護者。她極度缺乏安全感,哥哥漢斯即將上大學令她驚慌失措,發(fā)現(xiàn)父親婚外情的征兆令她憤怒難忍,但她卻小心翼翼地將一切掩藏起來,裝出一臉燦爛的假笑,并將自我沉溺于其中,窒息靈魂。她的死亡是必然的,承受了太多與自己無法匹配的負擔,她永遠無法邁過這條無形的線。
喪失自我的不僅是莉莉亞一個人。漢娜是家中的小女兒,父母不愛,兄姐不疼。她努力不讓家人為自己而生氣,學會了偽裝和模仿。在姐姐去世之后,她有成為了母親的另一個夢想承擔著。杰克有著對漢斯的同性之愛,卻不敢表達,他在學校中沉迷聲色,卻只是自我外的表象,他是脆弱的,他的自我被深深埋在池水之下,從此再無機會見日。
故事發(fā)生在1977年的美國。特殊的背景也許是這場家庭悲劇的誘因,但卻絕不是根源。父母對子女的愛,夫妻之間的愛,兄妹之間的愛,不曾明說,只是以每個人自己特有的方式默默表現(xiàn)出來,在無聲中形成束縛對方的繩索,將自我禁錮于一座小小的房子之中,不讓它有機會逃離,旣悂喪切疫\的,她至少有過逃離,有過對自我的釋放,而其他人卻在她的陰影之下,連擁有自我都不曾有過。家庭殺死了自我。
再看向現(xiàn)在的社會。我們固然不會再聽到子女因家庭壓力而自殺的新聞。卻總不乏父母逼迫子女他們年輕時的夢想,以愛的名義。很多孩子都在父母的自我下生活,當他們再為人父母時,又會讓自己的兒女實現(xiàn)他們的子女,由此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對自我的束縛讓孩子產生恐懼,于是如漢斯一樣,在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想到是的可以逃離這個家庭逃離父母。這是何等的諷刺和悲哀。以愛為名的舉動成了令人恐懼的利器,自我和家庭兩敗俱傷。
莉莉亞死了,可是她的家庭悲劇卻不會因此改變。如果每個人都能在擁有自我的基礎上再給予愛,家庭與自我兩存的美好畫面便不會再絕跡,莉莉亞之死,也不會再出現(xiàn)。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4
“天下的父母,你們可知,孩子的許多告白是無聲的,需要你們用心去發(fā)掘,不然可能會鑄成大錯,輕則誤其終身,重則造成不可挽回的悔恨。一個人活在世上,有那么多無法掌控的事情,如果連自己的人生都不能掌控,還有什么意思呢?也許一個人不怕寒言冷語,但溫柔的刀子怕是能讓你痛不欲生,等回過神來,已無力掙扎回天乏術。
我會想,如果迪莉婭早早地跟父母溝通呢?早點告訴他們真實的想法,不就能夠避免杯具的.發(fā)生了嗎?不,她不會。有一種心理畸形叫童年陰影,有一種可怕的力量叫習慣,當你習慣去迎合別人的想法,那你就很容易被別人掌控了。迪莉婭是自己投降了,從小到大的習慣驅使著她硬著頭皮向前走,一旦路走不下去了,到了無法忍受、不得不解決、而又無人商討、無法可解的時候,只好選取死亡,一了百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入戲了。在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雖然我沒慘到那個地步,也沒勇氣透過死亡來結束一切,但我很難過地看到自己與她身上的相似點,也再次敲打自己,如果一向以來在走別人的路,終有一天,我會手足無措。
懂了很多道理,卻仍過不好這一生。為什么因為你不去按照道理去做,去行動。
去吧,去做正確的事,不要再為自己找借口,懶惰懈怠!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5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斑@是無聲告白的開頭,作者以極其平淡的語氣宣告了莉迪亞的死亡。
事實上,正是莉迪亞的死亡牽引出這個特殊家庭的過往,也讓我們一步步在作者的指引下找出莉迪亞的真正的死因。
讓我們回到莉迪亞的母親瑪麗琳和父親詹姆斯相遇的時候,瑪麗琳是哈佛的一名學生,而詹姆斯是歷史課的助教,兩人相互吸引并墜入愛河。這看似是一個十分美好的愛情故事,實則暗含深意。
首先,詹姆斯是隨父母偷渡到美國的華人,盡管他成績優(yōu)異,但始終不被周圍環(huán)境所接納,而這一切都源于他那黑頭發(fā)黃皮膚,可他卻十分渴望融入美國社會融入人群,于是他選擇了瑪麗琳來作為他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跳板。
其次是瑪麗琳,她對當時社會倡導女性回歸家庭的思想不屑一顧,她追求與眾不同并夢想著成為一名醫(yī)生,于是自見到詹姆斯起她就被迷住了,只因他是如此的與眾不同。
但一切并未向他們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瑪麗琳懷孕了,由于當時法律禁止墮胎,她不得不放棄學業(yè)與當醫(yī)生的夢想轉而成為一名家庭主婦。
與此同時,這個奇特的家庭也似乎與周圍的鄰居格格不入,詹姆斯的追求也沒能實現(xiàn)。
兩人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而他們悲劇性的人生也對三個孩子,尤其是莉迪亞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
莉迪亞是三個孩子中最像母親的也是最懂事的,她小心翼翼的按照母親規(guī)劃的為成為醫(yī)生而努力,同時她也為父親的要求而努力多交朋友。
她似乎寄托了父母全部的期待,她是家里的網(wǎng)連接著每一個成員,并努力讓這個早已支離破碎的家庭維持穩(wěn)定。
但她活得太累,事實上她并不喜歡化學和當醫(yī)生,而平時與她交往的那些朋友也是為了抄她的作業(yè)才在詹姆斯面前裝裝樣子。
她的'生活是扭曲的,沒有希望的,但她仍想通過自己努力克服對水的恐懼來獲得新生,但最終她還是在水中失去了生命就如墮入期待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本書的主題就是開頭的那句,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們終此一生,不能讓愛捆綁住飛翔的心靈,我們之間的愛,是托舉你飛得更高,讓你去做更好的自己。
莉迪亞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縮影——生于期待,死于期待。我們每個人都理應擁有繁花似錦的人生,這個繁花似錦不是他人眼中所謂的美好,它只能是純粹屬于我們自己。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6
買了電子版后我花了兩天就讀完了,是我讀書最快的速度了,讀的過程中,內心時刻充滿著激動和恐懼,激動在于我心中的價值觀被這本書很好的展現(xiàn)出來,恐懼是因為我怕自己會踏上莉迪亞的“不歸路”。書本花了很多的時間描繪人物心理和細節(jié),但總的內容這篇文章就可以涵蓋,但是它帶來的思考遠遠沒有結束。
文章以女主莉迪亞的死亡拉開序幕,用莉迪亞死亡后家庭生活的變化和死亡前現(xiàn)實的生活交織描寫。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李是一個美籍華人,靠著父母餐廳端盤子等不體面的工作把詹姆斯變成了美國國籍,但詹姆斯因為父母的工作深感自卑,他從不和別人談論自己的父母,為了不讓大家以他為話題點,他拼命的想要融入周圍的人群,他只希望自己普普通通,不被人注目,但由于他的獨特的外表,不管在哪里都感覺周圍充斥著異樣的眼光。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知名學府哈佛大學,他繼續(xù)努力讀研讀博,他本以為可以留在哈佛大學任教,因為當時他的導師告訴他有個歷史教職剛空缺出來,然后最后也許是因為他獨特的外表或是不善于交際,他最終沒能留在哈佛,而是去了一個普通的高校—海爾伍德任教。從那時起,他討厭過去的自己,討厭過去的一切,討厭怯懦、獨特、孤獨,向往合群和普通。
同時由于詹姆斯的兒子性格軟弱,這也讓詹姆斯想起了年輕的自己,眼前的孩子似乎就是過去的自己。他討厭過去的自己,自然也不喜歡現(xiàn)在的兒子。當他兒子告訴他他的夢想是去外太空,當宇航員的那一刻,他不知覺得打了孩子一巴掌,把他和孩子的牽絆打碎了。因此詹姆斯覺得莉迪亞很像年輕的瑪麗琳,那么合群、惹人喜愛,因此他把自己全部的關愛給了莉迪亞,因為內心的自己多么向往自己年輕時可以像莉迪亞這樣。
莉迪亞由于害怕母親再度離開家,讓家庭支離破碎。害怕父親每天對自己失望的表情。因此她選擇了妥協(xié)。雖然說自己會聽從莉迪亞的想法,她只是給她建議,但每次目前都帶著強烈期待,也許她自己沒有注意,但孩子全看到了心里,因此她只能每次用好的好的來回答。以至于讓媽媽認為她就是想要與眾不同、就是想要當醫(yī)生。為了不讓爸爸失望,她在沒有任何朋友的情況下,選擇撥打語言助手,自己則假裝是在和好朋友聊天。
家庭和事業(yè)本身就無法分隔開,一旦產生它們勢必會交融在一起。任何企圖把家庭和生活分開的手段都是徒勞,因為夢想再大也逃不過人心。我記得畢業(yè)后不久面試了白鷺芳洲藝術基地的銷售崗位,后來得知它主要是個性化婚禮策劃的,而且老板和他的老婆在一起工作,他老婆是他的助手,她已經(jīng)有了培養(yǎng)孩子的'根本是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人格。這一切的基礎是承認孩子是一個脫離父母的、獨立的個體。他屬于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夢想和性格。他不是承載我們未完成的夢想的器皿。而我們要做的只是在孩子實現(xiàn)自己夢想的道路上提供成年人的幫助,知道孩子的興趣和天賦,把枯燥的事情用孩子感興趣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比如他喜歡動物不喜歡英語,用動物組成英語字母的形式或許有幫助。我們需要的是找到孩子的天賦、引導他去做他可以做的很好的事情,慢慢的,做的好的事情就會變成他的興趣。我的原則是,如果你本身足夠厲害,你可以幫助孩子找到工作,那么你可以事無巨細的關注孩子。如果你希望你孩子超過你過上屬于自己的生活,你什么都不需要做,無為而治或許是最好的辦法,你只需要傾聽孩子,給予指導和建議。學習生涯中有兩個東西極其重要,興趣和朋友。
生命無法回溯,現(xiàn)在的一切終究會連點成線,在你年老時刻,回憶起來,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7
終于讀完了這部壓抑的小說,本來只是試著讀讀看,但是慢慢地被小說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邏輯思維以及細節(jié)的描寫,如此沉重的主題竟然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越來越想讀下去
父親詹姆斯是中國人,母親瑪麗琳是美國本土人,F(xiàn)在的美國開放包容,而那個時候的異鄉(xiāng)人的確與眾不同。所以他們倆的結合也是沖破各種束縛,瑪麗琳不顧母親的勸說找一個“和她更像的人”,而毅然決然嫁給了一個哈佛教授詹姆斯李。理所當然,他們的孩子也承受了更多的本不屬于他們的'外界的壓力,因為他們的與眾不同。
瑪麗琳在組建家庭并擁有倆個孩子的情況下想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于是她不辭而別,然而這樣的選擇是不理智的。顯然可以看出,一個結婚后的女人再想做出點成績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割舍的太多。
莉迪亞受盡父母的寵愛,享受這種愛的代價是承載父母的夢想,按照他們規(guī)劃的人生去實現(xiàn)所謂的夢想。這種愛是自私的,他們只是在彌補自己人生的遺憾而已!叭绻悴辉敢庑Γ筒灰。”書中描寫過幾次利迪亞的笑,淡淡的,有超出同齡人的成熟,這種成熟也讓她為了整個家庭的平衡做出犧牲。以至于最后徹底崩潰選擇了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而杰克卻是截然相反的,他肆意的活著,是小說里最自由的靈魂。“至少我知道我是誰,我想要什么,”面對隱晦禁忌的感情不懼怕,用花心的外表來隱藏自己內心深處純真的眷戀。
不談關于這本書中的關于種族和性別這么嚴肅的主題,只是想說說關于教育和成長的自己的一些看法。前段時間看的電視劇《小別離》中的朵朵也是初中生,喜歡寫小說。而媽媽確是很要強的女人,唯成績論者,朵朵成績簡直就是家庭晴雨表,一言不合就可能來一場母女大戰(zhàn)。還好朵朵有個明智的爸爸,然而還是躲不過虎媽的步伐。備受壓力的朵朵和父母的關系越來越僵,甚至恨自己的媽媽,媽媽當然也很委屈。這是中國家庭常見的模式,只是通過電視劇表現(xiàn)出來就更加激烈。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xù),但是并不是父母的復制品,不需要繼承所有的東西,比如夢想。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為了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能做到的都是勇士。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8
在我開始的現(xiàn)在,我并不知道我會說什么,而只是練習去表達一些什么。
花了一天的時間看完,是因為我在看書時特意要求了我的速度。為了提高速度,我用手指劃動文字,雖然看得眼睛疼,不過卻在提高了注意力的時刻也加快了閱讀速度。
莉迪亞,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是整本書的迷之所在。從開頭寫她的失蹤、死亡,一直到最后的真相大白,中間從她的父母的結合開始寫起,寫他們認識之前的身份、寫他們相遇的經(jīng)歷,也寫他們結合的美好,當然更多的還有他們婚后生活的慣性,這是一種迪莉婭的父母帶自他們各自家庭的思維慣性。當這種慣性在現(xiàn)實的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受考驗時發(fā)生了一系列的化學變化,也由于他們的不自知,又將這種狀態(tài)呈現(xiàn)給了自己的孩子。
有句話是,這世界上最愛你的,是你的孩子。父母對莉迪亞的期待成了莉迪亞對這對可憐父母最大的愛,她不斷地滿足父母的要求,卻也在不斷地消耗著自己,用一種父母期待的樣子活著,而不是真正莉迪亞的樣子活著。
重壓之下的迪莉婭叛逆了,她坐上了淘氣小子杰克的車,卻沒想到從這個別人眼中最不堪的人身上得到了做真正自己的力量。當她面對一個那樣勇敢面對自己的人的時候,終于輕松了,她要做自己,因此她回到那個失落自己的地方,想要重新開始,卻沒想到,那里既是她的開始,也是她的結束
莉迪亞的死對這個家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對她寄予厚望的父母。她的死徹底摧毀了父母熾烈的.期望,但他們不能再依靠莉迪亞來實現(xiàn)他們心中的愿望時,他們都失去了生活的重心,爸爸和年輕的助教有關系,借此來緩解內心的壓力和苦悶;媽媽則是借著憤怒來發(fā)泄內心對無法實現(xiàn)生活夢想的痛苦。
哥哥則是因為妹妹的死開始留心最后和妹妹在一起的杰克,才了解了杰克心中的秘密……唯有一直不受重視也不受“迫害”的小妹漢娜保持著孩子的天性,感覺到了人們內心的苦痛與掙扎,用默默守候、陪伴、傾聽來安撫這些受傷的大人和這個支離破碎的家。
故事在最后的揭曉謎底和父母的和好、哥哥的平靜中結束。
掩卷長思,書最一開始的那句話,“我們終其一生,就是擺脫別人對我們的期待,成為我們自己”,一句看似如此簡單的話,往往卻需要我們付出慘痛的代價才能換來。是別人給與我們的太過沉重,還是我們太過軟弱,因為愛而軟弱,因為怕而軟弱?
周六晚上那期的奇葩說討論的話題是“我們該不該向父母出柜”,也就是向我們的父母承認,要做我們自己。高曉松在最后的陳詞時說,這個社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歧視:同性戀,甚至是臉大、腿粗都是,但這個社會也是因為如此也激發(fā)出人們的不斷進步和改善。不要因為不同而自卑,那些相同的人里也有很多王八蛋。
在那個現(xiàn)場,最不同、最勇敢的就是蔡康永和金星了,他們一個是同性戀,一個是變性人。他們都是同行業(yè)的精英,他們都非常堅強……他們都做了自己。
說到這里就又想到蔣勛里不斷提到的“自我的完成”,最常提到的就是竹林七賢,相同的是都在掙脫那個時代對“不同”人的束縛,說重些就是別人眼中的“異類”。
通過那些成功的完成了自己,讓自己從沉默的螺旋底端轉動到上面來的那些人,都有一些共同點,即他們的力量源泉,書籍!
這段日子的讀書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原來書籍真的會鑄就人的血肉和靈魂,改變一個人,給人以力量,導向人走向屬于自己的人生路途。這就是我今天想要表達的。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0-06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精選5篇)10-02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5篇05-28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11-03
讀無聲告白有感04-30
讀《無聲告白》有感05-01
讀《無聲告白》有感10-06
讀無聲告白有感10-05
無聲告白讀后感11-28
《無聲告白》讀后感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