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莊子養(yǎng)生主讀后感
莊子養(yǎng)生主讀后感1
今天讀完了《莊子》之《養(yǎng)生主》篇。本篇雖短,卻讓我思索回味良久。
《養(yǎng)生主》全篇通過層層遞進的闡述,說明養(yǎng)生之道在于順其自然。
全篇分為六層。第一層講人生有限,不能把光陰虛度在孜孜追求于無限的小知上,不應以搏求善名而為善,而應當拋卻繁雜外物,“緣督以為經”,秉承事物中虛之道,即追求內心的自然之道。
第二層通過皰丁解牛的故事,進一步說明處理事物應透過事物全貌,分析掌握事情的內在聯(lián)系,然后以“以無厚入有閒”,方能游刃有余。說明養(yǎng)生之道在于“因其固然”。
第三層通過右?guī)熤,說明形體殘全在于天而不在于人。更進一步說明世間萬物皆是順應自然的變化,而不是限于人為的因素。故順其自然方能得其中道,得其中道,方能養(yǎng)生。
第四層通過澤雉說明精神的自由勝于物質的滿足,自由之重就在于自由乃是順其自然的體現(xiàn)。故人應當掙脫身體外物的束縛,追求領會宇宙本體和內心本質的精神。
第五層通過秦失三號而出的故事,說明情感亦應順從自然的變化!斑m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鄙x死別,在莊子看來竟是那樣的從容。當然,莊子安命的'思想并不是消極避世的觀念,而是讓人順其自然。既然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規(guī)律是不可避免的,就不應將自身為其陷入過度的悲傷痛苦之中。結合上篇的《齊物論》,莊子認為世間萬物,包括人的情感都是齊一的,那么生死亦是齊一的,因此,即使生離死別,悲痛的情感亦應當適可而止,三號而出。“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表樒渥匀,則死亡亦如解人生倒懸之苦。
第六層,通過薪盡火傳的比喻,說明以薪代表的外物雖然會燃盡而不可傳,但以火代表的精神是不滅的,會永遠傳承下去。
通過逐層講述,從而說明世間萬物、人之情感都應順應自然,而真正的精神生命將會永遠相傳。故養(yǎng)生之道在于精神建構,而不是身體外物的滿足。
莊子養(yǎng)生主讀后感2
在讀過莊子的《逍遙游》之后,我對于莊子的其他著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在莊子內篇中,我選取了《養(yǎng)生主》一文閱讀。
時值夏秋之交,坐在寢室的陽臺眺望,大學城里的樹木依舊蒼翠,郁郁蔥蔥宛如盛夏。每想到如此鮮活的景象也會在冬季偃旗息鼓,便感到自然力量的可怕。天地之間的萬物皆是如此,況人之渺渺乎?
由此,我感到了養(yǎng)生之必要,順從自然之必要。而莊子一生所求有二,一是無所憑借的自由精神,二便是順從自然。莊子認為,養(yǎng)生之道,在于“緣督以為經”,如此,便“可以養(yǎng)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這對于我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平時,我對于自然的規(guī)律是全然無視的.,吃飯不準時,作息時間也不固定,飽受病痛之苦。
當然,莊子所謂養(yǎng)生,并非只是生命的休養(yǎng),更是性格的保全及道德的修養(yǎng)。在中國,儒家思想有著龐大而穩(wěn)固的根系。這種情況下,人無不以儒家為正統(tǒng),以孔孟為先師,以其著述為道德準則,而忽視了人的個性。莊子十分看重人的個性特征,即使是天生的殘疾也是自然的恩賜。防止我們思想固化方面,莊子真是有著莫大的貢獻。誠然,與其千篇一律,不如“鶴立雞群”!
文中,莊子還表達了對儒家道德的輕視,從其對于死亡的看法便可以洞悉。他認為人的生死皆是天命,無需拒絕,極為瀟灑大度。這種順應,近乎樂觀,對人心境的開闊是不無裨益的。當然,我覺得儒家思想也是平常生活的一般規(guī)范,畢竟千年的積累也是精華。只是結合了莊子的思想更能發(fā)展人自身的修養(yǎng),不是么?
莊子養(yǎng)生主讀后感3
莊子在養(yǎng)生主中有言:“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莊老先生的本意到底如何,至今未弄得明白,倒是望文生義地覺得,會不會是這樣的意思呢--為善嘛,千萬不要走火如魔到一定要追求獲得好的名聲的地步,而為惡嘛,也千萬不要一意孤行弄到不計后果以至于觸犯刑律的境地。
此中的的為善與為惡之解,不知正解是什么,我自已似乎傾向于人的社會中對于自我個體利益的兩種態(tài)度,為善嘛,似乎可以理解為利他之舉,為惡嘛,似乎可以理解為利己之舉。那么,這兩句話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利他之舉,可以做,但是不要做到是為了追求獲得好的名聲的程度,因為那樣會很累很累,也不排除會因求名而失去許多本應享受的.人生樂趣甚至于失去自己的生命;利己之為也可以行,但是不要做到面臨刑罰加身的程度,因為那樣你會得不償失地受到屈辱與失去自由甚至于失掉生命啊。
這兩句話,應當還包含著主張個人對許多事情的自主選擇與判斷的因素,因為要做到‘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其標準顯然應當為當事人自己去下結論,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迫不得已而為之。
做為我自己,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學過《庖丁解!,那是從《養(yǎng)生主》中節(jié)選出來的,那篇課文中是否有‘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兩句,是不記得了,但是現(xiàn)在因為復習《庖丁解!芬韵D背誦之時,倒是見到了《養(yǎng)生主》之全文,覺得有必要全文誦讀之,也希望能從中汲取些營養(yǎng),讓生活過得更有意義一些,試著背誦之,也算做是進行記憶訓練罷。
試試看吧。
莊子養(yǎng)生主讀后感4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也越來越提倡養(yǎng)生之道,均衡的飲食,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都是人們所追求的,人們越來越關注自己的身體、精神,關注生命本身,希望合理的養(yǎng)生之道可以賦予他們健康的身體,陽光的心態(tài),讓生活變得充滿生機,生命變得充盈。
其實,早在20xx多年前,莊子就告訴了我們養(yǎng)生之道的精髓,就是要遵循中正自然之路,順應自然天性,安時處順。他所論及的養(yǎng)生超越了養(yǎng)生的一般養(yǎng)其形的層次,揭示了養(yǎng)生的真性,即護養(yǎng)生之主精神。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是我們如今還經常聽到的名言,曾經我以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明知識的無窮無盡,一個人不應該滿足于自己所掌握的,應當不斷進取。現(xiàn)在我才明白,這不是莊子的本意,他想說明的是,知識是無限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以有涯隨無涯已”,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知識會使人陷入困頓,這是不符合養(yǎng)生之道,在無涯的知識海洋中,我們應該放任心靈,不必追求在書中得到什么,更不必在意自己所懂得的究竟能換來什么。我們要做的,只是重視自己內心的感受,跟著心靈走,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擾。“緣督以為經”是養(yǎng)生最重要的一點。
第二節(jié)講的是庖丁解牛的故事,這是一個為眾人所知的故事,然而這個故事里卻蘊涵著很深刻的道理。以庖丁分解牛體來比喻人之養(yǎng)生,說明處世、生活都要“因其自然”,“依乎天理”。“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庖丁解牛用的不是手中的刀,而是用他的神。在他看來,解牛已經不是一種賴以生存的工作,而是能讓他感到心滿意足,得到精神上的愉悅的事!氨斯(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這句話很形象的寫出了一種處世之道,這個社會,有太多的法則和太多的潛規(guī)則,復雜得如同牛的筋骨,要在這樣復雜的社會中生存,要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就要懂得生存之道,生活的藝術,處理世事順著自然的紋理,面對紛繁的世事就能泰然處之,游刃有余。人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就要學會什么時候進,什么時候退,什么時候鋒芒畢露,什么時候韜光養(yǎng)晦,這樣才能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這是極為明智的處世哲學。
第三節(jié)講了兩個小故事。一個是公文軒看到只有一只腳的右?guī)煟婚_始覺得很奇怪,后來想了想便很坦然了,右?guī)熤挥幸恢荒_,其實是天意所造成的,而不是人為,即使是因禍而斷足,也是由于上天的處罰,既是天意,是自然之態(tài)就無需在意,無論是健全還是殘缺,自然即是美好,這樣的心態(tài)實在難得,若能擁有這樣的意識,內心就能保持一種健康,平淡的狀態(tài),那么離達到養(yǎng)生之旨也就不遠了。另一個小故事講的是沼澤中的野雞雖然飲食很艱難,但它卻并不乞求被養(yǎng)在籠子里,因為在籠子里精神雖然旺盛,但并不自由。人人都向往自由,但精神的自由比肉體的自由更加可貴,被囚禁的靈魂是沒有什么色彩可言的,可是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卻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束縛于無形之地,就是因為人們越來越追求一些物質享受,反而置精神世界的豐富于不顧,“十步一啄,百步一飲”雖然很艱苦,但是精神是自由的,是逍遙自在的,在籠子里,雖然無須為食物所奔走,卻失去了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心靈的自由。這樣簡單的道理,連動物都明白,為什么我們人類卻想不通呢?是因為金錢、利益、名利的吸引讓太多俗世的灰塵蒙住了我們的眼睛,在追求物欲的'過程中漸漸迷失了自己,失去了自由的快樂,卻始終不明白是自己作繭自縛。莊子思想的中心,一是無所依憑,崇尚自由自在;一是反對人為,主張順其自然,這是一種淡然的生活態(tài)度,但這并不能說莊子就沒有追求,莊子所追求的,不是俗世中的名與利,而是就在我們身邊,卻常常被我們遺忘的東西,是精神的無羈無絆,是人類最初的與自然相和諧的生活狀態(tài)。
第三部分,寫了老聃死了,秦矢前往吊唁,僅僅哭了三聲就出來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與死都始于自然,終于自然,并非人力所能改變,所以面對已經逝去的親人,不必太過悲痛,生與死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應運而生,順勢而死,與四季變化,植物生長一樣地自然。當然,在現(xiàn)實生活中,面對親人的離開,往往是悲痛欲絕的,這是人之常情,莊子所要告訴我們的,只是一種思想,一種處變不驚的思想,人的生命不在于長短,而在于它的內容,只要經常狀態(tài)處于一種平和的心理狀態(tài),也就明白養(yǎng)生之道了!爸父F于為薪火,火傳也,不知其盡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脂膏作為燭薪有燃盡的時候,火種卻流傳下去,沒有窮盡。人的生命也是這樣,在歷史的長河里,每個個體都會消亡,但是人類卻世世代代繁衍下去,生生不息,物質的東西很快就會消失,但是精神卻可以長存這是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
文章雖是在談論養(yǎng)生,卻時時散發(fā)著莊子哲學思想的光芒,莊子的哲學往往潛藏于自然之道中,無為,隨性,平和,自然,就是最好的養(yǎng)生之道。
養(yǎng)生,并不在于養(yǎng)護身體,過豐衣足食的生活,而是養(yǎng)護生命,而生命的實質是人的精神,只有精神世界豐富了,養(yǎng)生之道才有了意義。對于物質來說,精神重要得多,若想學得養(yǎng)生之道的精髓,首先就要擁有自然、平和的心境。用怎樣的態(tài)度心態(tài)看待世界,就會有怎樣的境界。
莊子養(yǎng)生主讀后感5
《養(yǎng)生主》通篇不過600言,是《莊子》內篇中篇幅最為短小的,但細細讀來,仍然有頗多尚可深究之處。
在本片開端,有“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句,歷來廣受爭議!吧暇溆纫酌,下句最難解,似有引人為惡之嫌!苯跏遽合壬慕忉岊H具影響,他說:“所謂善、惡,乃就養(yǎng)生言之!疄樯啤^‘善養(yǎng)生’。為‘惡’,謂‘不善養(yǎng)生’。‘為善無近名’,謂‘善養(yǎng)生無近乎虛浮’,益生、長壽之類,所謂虛浮也!疄閻簾o近刑’,謂‘不善養(yǎng)生無近乎傷殘’,勞形、虧精之類,所謂傷殘也!保ā肚f子校詮》)此句乃就養(yǎng)生而言,這自然沒錯,但莊子講養(yǎng)生,主旨在養(yǎng)心,而非養(yǎng)身。在本篇第三章,寫右?guī)熤槭恰疤熘鞘躬氁,人之貌有與也”,右?guī)熞蛔,并不必然是出生時就有的先天性生理缺陷,亦有可能是后天致殘,但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天與”,而非“人與”。因為“道與之貌,天與之形”,人的形骸都是受天賦與,人力不能改變。若按王叔岷先生的說法,將“刑”解釋為勞形、虧精一類的傷殘,則與養(yǎng)生的前提——破除形骸殘全的觀念背道而馳了。人之形骸取之于天而人力不可蓄養(yǎng),人只能養(yǎng)其所能養(yǎng),即是心。周縱策說:“至于‘不’傷生的善惡是否該為,本不是他在這里所要討論的范圍。他說的只是:假如你要去為惡,可切不可弄到受刑傷生;至于這假設的,不致受刑傷生的惡事,你該不該去做,他在這里并未表示意見。這正如‘不近名’的善,不‘已而為知’的知,你該不該去做,他在這里也沒有表示可否。我看莊子一定會要先看看那是什么知,什么善惡了。”(《<莊子?養(yǎng)生主篇>本義復原》)與成玄英一樣,將“刑”理解成了“刑戮”,此金木之刑仍然只是傷身而已,且后文曲說強通,未得莊旨。
“為惡無近刑”句,最重要的概念有二,一是“惡”,一是“刑”。“惡”應理解為世俗所認為的惡事,這個基本明朗,眾家的問題主要在后者。聯(lián)系《養(yǎng)生主》篇全文,我認為這個“刑”乃是后文秦失吊老聃中的“遁天之刑”。秦失的原話是:“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懸解!庇纱耍盁o近刑”即是說“無近乎遁天之刑”,不可鄰近逃避自然地刑法。換言之,做(世俗標準中的)惡事,只要與自然天道相順應即可。
《養(yǎng)生主》開篇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個“知”可解釋為知識,但顯然是廣義上的知識,它包含了人們心念中的一切造作,包含了世俗的一切是非善惡標準。又“以有涯隨無涯”,終生惶惶然求善避惡,這些人就好比庖丁解牛篇中的良庖與族庖,在解牛時強行“割”“折”牛骨,而這些一時一世之“標準”即如“歲更”“月更”之“刀”,不斷地在現(xiàn)實中挫敗又在心念中被追逐,儒家有儒家的標準,墨家有墨家的標準,百家相爭,終無所歸,這都是遁天之刑,都是未能“緣督以為經”的下場啊。庖丁解牛篇的寓意,有人以為是以龐大的牛比喻“社會”,以解牛比喻“處事”,莊子遂然是在教導世人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處事技巧,實在是視莊子與汲汲然于世者無異了。顯然,要理解庖丁解牛的寓意,文惠君那句“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是唯一的鑰匙。養(yǎng)生即養(yǎng)心,此段以牛喻心,以解牛喻剝除心之藩籬,是言解除心之藩籬,當“依乎天理”“順其固然”,而不可“以有涯隨無涯”,徒生出許多是非善惡判斷標準來,這才真正是區(qū)別于道德優(yōu)先的生命優(yōu)先。養(yǎng)心為本,處世為末,以為庖丁解牛篇是在教人處世技巧的,實在是本末倒置,淆亂莊旨。
“為惡無近刑”之意,可舉例來加深理解。莊子喪妻,竟鼓盆而歌,這在世人看來顯然是不近人情的為惡之舉了。但若跟隨世人的.善惡判斷“而我嗷嗷然隨而哭之”,這才是“不同乎命”的遁天之刑,莊子了解了“人且偶然于巨室”而堪破生死,方才是無近乎遁天之刑了。“為善無近名”的意思相對明朗,即做(世俗標準中的)善事而不近乎名譽,姑且以此來推測《養(yǎng)生主》中的另一個疑點,即秦失吊老聃中秦失對老聃的一句品評。(秦失)曰:“然。始也吾以為至人也,而今非也!彪m然莊子一向被認為是老聃后學,但老聃從未自稱至人,莊子也不是阿諛奉承之人,所以以為老聃并非至人,這不足為怪。奇怪的是,在秦失吊老聃一段中,并沒有直接給出老聃非至人的依據(jù),如此單獨一句品評,就顯得尤為突兀。這一段的內容主要是寫老聃死后世人言之哭之,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由此怎么能引出老聃非至人的結論呢?按我們通常的理解,老聃已死,眾人的慟哭并不關乎老聃對生死的看法,但細細讀來,“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眾人對老聃的感情甚至可與至親之情相比擬,可見老聃生前必是“為善于之”了,而且不是偶爾為之,必是長期堅持了!爸寥恕钡奶攸c之一是“無待”,鯤鵬萬里,仍有待于海運,而至人的無待乃是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式的“獨”。老聃之“為善”,不一定是有求名之心,但在眾人心中已有了善之名,仍然沒做到純粹意義上的“為善無近名”。老聃不一定有待于他物,但顯然已為他無所依待,仍然沒做到至人式的“無待”與“獨”,也由此可見莊子心中的至人,的確是一個最高理想的化身了,除非人如混沌之未鑿七竅,否則誰能不被世俗所染呢?
莊子講善惡,本意并不在于要另生一個善惡標準,如此又墮入細細密密的理思之網(wǎng)了。莊子講善惡,原本就是要取消這一虛妄命題,善惡俱譴,是非兩行,超越一切道德判斷,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如此才能緣督以為經,獲帝之懸解,得養(yǎng)生之旨。
莊子養(yǎng)生主讀后感6
大家知道,我們的任督二脈,這是我們生命最關鍵的兩個部位。我們的五臟六腑都是掛在脊梁骨上的。如果我們的脊梁骨不出問題,我們的五臟六腑都不會出大問題。出問題都是因為我們脊梁骨出問題了,我們前后不通,中間的這條路不通,我們就會生病,就不得長壽;瘕埳角f的郭老師,很重要的一個治療步驟就是打通你的脊椎經絡,他的“經絡條”就是放在你的脊椎部位,通過“火燒”把藥液侵入你的脊椎,打通脊椎,讓氣血暢通。
下面一段就是發(fā)給你們的“庖丁宰!。
這一段很好玩,莊子就不像孟子,孟子是“君子遠庖廚”,就是要遠離這些殺雞、殺魚的廚房,我們很多朋友信佛,就是喊不要殺生,連個蚊子都不滅的,有蚊子,都是轟走,不打死的。這里莊子偏要講殺牛。
殺豬,宰牛,我們一聽,心里都有點咯忌,一想,就是血淋淋的,很瘆人的。但是莊子不是。他卻通過宰牛告訴我們怎么養(yǎng)生?大家可能覺得有點奇怪。實際上不奇怪。莊子講庖丁宰牛,首先是找了一個宰牛的支點。因為牛很大,肯定比人要大。形體比人大,你怎么去宰?斗牛場上的斗牛士制服牛容易嗎?不容易,牛也是使足全身力氣要把斗牛士掀翻的,那是充滿憤怒情緒的。但是莊子筆下庖丁不是這樣的,他宰牛的聲音“砉然響然”像歡快的樂曲,就是上古時期的音樂,而他跳來跳去宰牛的步伐,就像跳桑林舞一樣輕松悠然。牛就安安靜靜,被庖丁宰殺了。地上一堆,皮啊,肉啊,骨頭啊,筋啊,什么的,清清爽爽的被分離了。文惠王一看,莊子這樣跳跳舞,還是“韶樂”的舞蹈,即我們遠古時代自然界跳的舞蹈,可能有點像我們看非洲原始部落敲著鼓跳的舞蹈一樣,充滿了歡樂。怎么就這樣跳一跳就把牛給宰了?,而且這頭牛在被宰的過程中一點痛苦都沒有,很歡樂地離開世間。前段時間,我在書院里面講這段的時候,有朋友就提這個事情。他說,社會上總有人問,學國學有沒有經濟價值?他就講了一個很俗氣的理由,說,就講這一段就很有經濟價值。我當時沒有反映過來,就問,怎么有經濟價值?他說,這個庖丁宰牛,就像在樂曲聲中,歡樂地宰牛,這樣牛就沒有憤恨,驚恐,所以就沒有毒素放出來,它的肉味道就很鮮美。大家經常聽宣傳,說,屠宰場里面是一片驚恐,嚎叫聲,被宰殺的動物,都是充滿了憤恨的,這些情緒都轉化成毒素留在它們的肉里了,所以我們現(xiàn)在吃的肉,味道也不好,并且有毒。但是庖丁宰的牛,是在歡樂聲中被宰殺的,牛高高興興死去了,就沒有毒素放出來,這種牛肉的價格肯定比其他牛肉賣的價格高,經濟效益明顯。他說,你看,學了這個賺不賺錢?肯定賺錢。當時我很想笑,我就說,你這樣的發(fā)揮,我是第一次聽說,莊子宰牛的價錢比其他的高。如果真有這樣的肉出賣,肯定高級賓館要先用,自然價錢也出得高了。
牛被宰殺后,文惠王就說:善哉,你這么輕松把牛宰了,這是怎么回事?
庖丁很自豪地講:吾有道也。大家注意了,“有道”,這個是莊子思想的根本所在。一個人立志就要立在道心上,要“志于道”,要見道,就是我們現(xiàn)在經常說的:明心見性。這個是最根本的目的。
我宰牛是有道的,不是什么技藝上就完成的。我立了道心,在這條路上認真走下去,最后是從必然王國到達了自由王國境界。庖丁宰牛一開始,牛在他眼中也就是牛,但是三年下來,牛在他眼里就不是牛了,已經沒有牛的感覺了。在座的各位,可能都有這方面的體會,只不過自己沒有留意而已。楊芬,你現(xiàn)在打字,與你剛開始學打字有什么不一樣?現(xiàn)在還需要看鍵盤嗎?還需要去想,哪個字母在什么位置嗎?你還把鍵盤當成就是“鍵盤”嗎?你已經不看鍵盤,一看文件的字,自然手指就知道敲那個鍵盤,就知道敲哪個字母,誰告訴這樣做的?神遇,官知止而神欲行。前幾天,我到一個制版公司,特別注意那個小伙子,他的鍵盤是在桌子下面的,從上面根本就看不見他的鍵盤,我們一邊說著要打的文件,只看見,他的手動一動的',文字就全部“跳”到屏幕上去了,他的眼睛只看屏幕,耳朵聽我說話,他的手指就是“神欲行”,有個神在指揮他的手指。我們這里很多人會開車,當你剛學會開車的時候,上車肯定方向盤,前進擋,剎車,后視鏡,儀表盤等等,面面俱到,有時難免手忙腳亂的,但是幾年下來,還是這樣嗎?不是了,有時一邊打電話,一邊開車,還要禮讓后面來的車,就有點像“千手觀音”還有千只眼一樣了,這個時候你開始就是“官知止而神欲行”。我曾經遇見一位“微雕”大師,當時他見我的時候,還是一位工人,不知道現(xiàn)在怎么樣了。當時朋友推薦他來的時候,就告訴我,他想把他的作品展示給世人,需要印刷一些資料。我當時不知道什么叫微雕?我只是看他帶來的照片,覺得很好。我就問他,原件是多大的東西?因為圖片下面要注明尺寸大小。他說,不大,就是小手指甲那么大。我很吃驚,有點不信。他給我的一張照片就是“虢國夫人游春圖”。他可能也看見我不太相信,第二次來的時候,就把原作品帶來了。象牙雕刻的,我用車間的網(wǎng)點鏡一看,清清楚楚的一幅虢國夫人游春圖。我就問他怎么雕刻的,是不是先畫上去,然后像手表行里的師傅修手表一樣,眼睛上夾個放大鏡,雕刻的。他說,畫什么?我腦袋中有這幅圖了,我的手拿這刻刀就在象牙上動動動就行了。你說,這不是“神欲行”是什么?技藝已經超過了“必然”達到“自由”了,就是神欲。
莊子養(yǎng)生主讀后感7
自古以來,君主追求“萬歲萬歲萬萬歲”,普通百姓追求“壽比南山”,渴望長命百歲一直是一個亙古不變的重要話題。那么,怎樣做才能真正養(yǎng)生呢?對此,道家在幾千年前為我們做了深層解答。莊子認為,只有順任自然,天人合一,無欲無求,才能實現(xiàn)逍遙,才是真正的養(yǎng)生之道。
一、《莊子·養(yǎng)生主》篇章主要內容
《莊子·養(yǎng)生主》主旨在闡釋養(yǎng)生的要領。莊子認為,養(yǎng)生之道重在順任自然,忘卻情感,不為外物所滯,這與莊子一貫主張的清靜無為、順應自然天性是一致的,是微言大義的微妙闡述。本篇分為三節(jié)。第一節(jié)是全篇的總綱,它指出,我們在“生有涯而知無涯”的境況中,應當順循中虛之道,順任自然之理。第二節(jié)通過“庖丁解!钡莱鲳B(yǎng)生要領:處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取其中虛“有間”,方能“游刃有余”,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第三節(jié)進一步說明聽憑天命,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的生活態(tài)度。毋寧置疑,莊子的養(yǎng)生觀對于身處現(xiàn)實生活的我們,同樣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二、《莊子·養(yǎng)生主》內容解讀
在第一節(jié)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通過說明生命有窮盡而學識無窮盡來闡釋:追求無窮的知識,是殫精竭慮的,是害于身心元氣的。在把“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奉為金科玉律的我們看來,這句話是很費解的,我們可能會認為莊子的這種論調是不求進取的表現(xiàn)。但是,當我們對進取心深入挖掘之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汲汲于知識,某種程度上仍是汲汲于名利的。進取心很多時候是由名利心來推動的。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現(xiàn)在,有多少人是真正為提高自己而追求知識的?我們總是為名利的需要才充實自己,被現(xiàn)實的需要牽著鼻子走地學習,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適合自己的,什么才是值得學的。現(xiàn)在的人心是不凈的,時時都像一汪滿泛波粼的水,爭著、奪著、斗著。現(xiàn)實生活中,活得光鮮亮麗,卻滿腹的算計和憂懼,身心俱疲,外強中干,損年夭壽的精英比比皆是。
第二節(jié)中,庖丁解牛的高潮技藝說明了:一個人的一生,由最絢爛而歸于平淡,由極高明而歸于平凡,才是成就,這樣的成就才是養(yǎng)生之主。這個要點極好地闡明了道家講的“極高明而道中庸”。牛無疑是很復雜的,庖丁解!坝稳杏杏唷笔且驗樗莆樟怂臋C理。復雜的牛機理相近,每個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為熟悉了牛的機理,自然懂得何處下刀。生活也一樣,如果我們能透解了、領悟了生活的道理,摸準了其中的規(guī)律,就能和庖丁一樣,做到目中有牛又無牛,就能化繁為簡,真正獲得輕松。
第三節(jié)中,通過“秦失吊老聃”來說明:人活一世,不管是寂寞還是熱鬧,富貴還是貧賤,最終都歸于同一個結局。老少哭老聃過于悲傷,是情感執(zhí)著,不必哭訴而哭訴。這是逃避自然違背實情,忘掉了我們所稟賦的生命長短,這就是逃避自然的刑法:正該來時,老聃應時而生;正該去時,老聃順理而死。安心適時而順應變化,這才是安心的心態(tài),才是養(yǎng)生的達觀,哀樂的情緒便不能侵入心中。莊子在其妻死后鼓盆而歌,這樣對待生死的態(tài)度可謂已至化境。不以生為喜,不以死為悲,一切都是順其自然地消長,生命的長短是上天所稟賦的,不可人為強求。生者哀哭,一面是失去死者的悲傷,另一面也是執(zhí)著于生的不甘心這是逃避自然的做法,是無益的。燭薪的燃燒是有窮盡的.,火卻傳續(xù)下去,沒有窮盡之時。物質的生命終有消亡的一天,而精神的生命卻可以穿越時空延續(xù)下去,薪盡火傳,多么奇妙的永生啊!在自然中一切都是完滿的,如果定要以人為之力去改造自然之理,必定是執(zhí)著的痛苦了。取光照物的燭薪終會燃盡,而火種卻傳續(xù)下來,永遠不會熄滅。
三、養(yǎng)生感悟
《莊子·養(yǎng)生主》這三節(jié),雖然內容不同,但是歸根結底是一樣的,都是強調了順應自然、達到天人合一的重要性。通過具體的闡釋,指導我們在復雜的人生中如何科學、藝術地生活。記得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有句話,“牙齒痛的人,想世界上有一種人最快樂,那就是牙齒不痛的人。”沒有得到的就是最好的。相同的,“當我們在感嘆沒有鞋穿的時候,要知道,還有人沒有腳”。我們總是覺得別人比我們得到得更多,所以總是欲望不止,盡全力向上爬,而忘記自己其實已經身處幸福的中心。我們總是在不斷的追求中才能感到快樂,但若仔細體味這所謂的快樂,也不過是一種欲望、一個貪念,這些其實與快樂無關。
我們中國文化倡導在無欲無求中達到逍遙游的狀態(tài)。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在,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逍遙,無不極好地闡釋了順應自然逍遙自在的魅力:它讓我們的身心真正得到清澈寧靜,不受外界事物的誘惑,在平淡的生命中享受溫馨祥和,在物我之間達到完美融合。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多少人在欲望與貪念的腐蝕下丟失自我,等到自己驀然回首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就是那只追著自己尾巴的小狗,跑得再快,也只是在原地打圈。就像德萊塞的《嘉莉妹妹》,嘉莉在得到自己想要的金碧輝煌之后,才知道幸福仍舊像傍晚的陽光,你辛苦地追隨它的腳步,但是它總是漸行漸遠,近在咫尺卻又遙不可及。她不知道幸福一直在自己手上,只是自己膨脹的欲望讓自己的雙眼蒙蔽了。莫泊桑的《兩兄弟》在金錢的籠罩下,原本美好和諧的家庭也土崩瓦解,F(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貪污、搶劫、賄賂、謀殺……我們的心靈總是在欲望的唆使下喪失良心,走上不歸路。中國文化幾千年的智慧在歷史中沉淀,我們只有真正地用心領會,吸收精華,才能夠在短暫的生命中享受到生命的樂趣,在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中達到人生最完美的境界。莊子追求“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在繁雜的生活中“游刃有余”,“安時處順”從而達到養(yǎng)生目的。這種大賢至圣的境界,興許我們沒有多少人可以真正悟透。但是,我們可以吸收其中精華,應用于我們的人生道路中,在進入某種境遇時,保持頭腦、感情、心靈的超然狀態(tài),順任自然,達到養(yǎng)生的境界。
【莊子養(yǎng)生主讀后感】相關文章:
莊子的名言11-28
莊子的語錄03-09
莊子經典語錄12-06
莊子名言名句08-11
關于莊子的名言02-12
《莊子》優(yōu)秀教案05-25
《莊子》教學設計11-09
家庭“主男”作文02-06
在主里祝福你10-08
莊子讀后感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