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感1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化苦旅讀后感1
在廣褒的中華大地上,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過山盤水座,踏雪飛鴻,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一種苦澀后的回味,一種焦慮后的會心,一種冥思后的放松,一種蒼老后的年輕,一種文字激昂的大氣,一場細致精巧氣可吞天下的深刻評述。這便是《文化苦旅》,便是文化的苦旅。
從滾滾黃沙的沙漠邊塞,到秀麗清澈的江南小鎮(zhèn),作者把每一個地方描繪的惟妙惟肖,同樣也讓我感受到中國源遠流長的`人為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散發(fā)著它獨特的魅力。從《道士塔》,《陽關雪》中,讓我看到了黃河文明的興衰,寫出了歷史的深邃蒼涼。《江南小鎮(zhèn)》開始的那一段描寫,讓我仿佛看到了那小橋流水的景象。憑借豐富的文化感悟力與藝術表現(xiàn)力,再現(xiàn)了匿藏于時間底端的深刻思考,開展了一場山水風物與歷史精靈的遠距對話。
余秋雨先生在書中說:“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聯(lián)在一起!蔽蚁脒@或許是這本書叫做《文化苦旅》的原因吧。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禮。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文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寫作功底,在他筆下,莫高窟,都江堰,藏書閣都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在他筆下,那些過往的歷史,就像是一幅凄美的畫卷!皩v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桑感!
每個人的一生對于自己來說也是一段歷史,當我們走過一段路時,停下來回過頭看看自己曾走過的足跡,總會有著這樣或那樣的遺憾,而我們也在這遺憾中,坎坷中尋找這人生的真諦,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或許,我還未完全領悟作者的深意;蛟S,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靜靜地合上這本書,仿佛也有了一種想要游歷山水的沖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也想在山水之間尋覓著歷史的足跡。
文化苦旅讀后感2
“我發(fā)現(xiàn)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總這么說。同樣,這也是他走遍山山水水,領略了一番我國特有的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之后為何要寫經(jīng)歷的原因。是的,感同身受余秋雨先生認為人們看待文化不能總是滿腦章句,或者說是不能被文明壓得喘不過氣來,而是在自身的經(jīng)歷中深刻,細膩的體味文化,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于是,那年,余秋雨先生開始了他的“苦旅”燒水沐,煮米為食、裁布為衣,整榻為憩。身孤旅,無伴無從!耙蝗~扁舟渡滄!保瑓s少了李白的輕舟,就連陸游的毛驢兒都顧不到了。
我在《文化苦旅》中,隨余秋雨先生看了“震不垮”都江堰。
書中也寫道:“世人皆知萬里長城,其實細細想來,它比萬里長城更激動人心!比舨皇嵌冀,何來天府之國,秦朝又如何統(tǒng)一天下?有了它,抗日戰(zhàn)爭時的中國才有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后方。至于為何說都江堰“震不垮”,原因是2003年的地震,使成都附近建筑倒塌,唯有都江堰受損不大?梢哉f,它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古建筑之一。
與此同時,我們也欣賞了敦煌莫高窟。公元366年,有一位僧人在敦煌東南方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開始開鑿石窟。后來代代有人繼續(xù)開鑿,這就成了著名的莫高窟,再后來石窟造像藝術又融入了越來越濃重的中華世俗文明,甚至成了一部由堅石雕刻的歷史。
《文化苦旅》涉及了很多的文化遺址,是一部史學巨著。
文化苦旅讀后感3
這是《文化苦旅》中的一文,作者余秋雨。
很欣賞這樣的一篇文章,不是因為它帶領自己看到了什么異域的風情。也不是它讓自己又心生了些許離奇的感動。自己只是在閱讀這篇以故事形式講述作者小時候的見聞時的經(jīng)歷中,感受著中華民族的偉大。
在作者的文字里,牌坊是一種象征。它并不代表著什么,也沒有絲毫值得炫耀的表情。只是當那些個早亡了夫婿的妻子,沒有再嫁人,便可以立起這樣的一道牌坊,來證明她的貞潔罷了。村里的文字不多,也許是沒有多少人識文斷字的關系,這里可以稱得上文字的東西,似乎屈指可數(shù)。孩子們便想到了那一道道的牌坊,因為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那一定是為了紀念某個人而立起的。
我想:那些村里的'小孩子,也是那樣想的,所以他們齊齊地把目光瞄向了那一道道高高聳立的牌坊……可惜探究的結果,也許會令小孩子們失望了。因為那些個牌坊,甚至沒有一個名字。似乎也只有村里的那些最老的長者,還可以憶起那道牌坊是為誰而豎起的。除了他們,卻少有人知道那一道道牌坊后面的故事了。
也許這牌坊并不是為某一個死了丈夫的女人而立的,它象征著那些剛烈的寡婦的總和。在那個年代,一個女人沒有了可以依靠的男人,她活著將是一件多么難的事情啊!而她卻可以守著那份貞操,堅強的生活在每一天,那便已有足夠的理由立起那道牌坊了。也許這一道“碑”,并不能幫到她什么,甚至那些沒有名字的牌坊,并不能說明自己的貞潔之心,不能減輕自己的苦難。
那么,它只能是精神世界的贊頌了,也許當某一個寡婦看到了村里的某一座牌坊,哪怕看不到它上面的名字,但當她在經(jīng)歷了苦難后,毅然生存著,保有著那份做為一個女人的尊嚴時,那么,她便有勇氣說,那道牌坊是“我”的……
文化苦旅讀后感4
柳州的名聲,有一半是因為柳宗元。
余先生客寓柳侯祠旁,在夢中竟覺得“柳宗元跨過千年飄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傷!庇谑堑诙煲辉,先生便去了年代久遠的祠。
柳侯祠是古樸、寧靜的,正如柳宗元本人,靜聽腳步,從漫漶走向清晰,又從清晰走回漫漶,漸行漸遠。
而后便介紹柳宗元的點滴。躍然紙上的,是一位不羈的中國文人。從永州返回長安時,喜氣籠罩著他——畢竟從前,價值對他來說還是未知數(shù);而世俗則讓他選擇了功名。當皇上陰慘一笑,一筆將他撥到柳州。
凄楚煩懣,令他自嘲:“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他不知,這兒會成為他的祭祀,被后人敬仰千年——只因他留下一札皺巴巴的詩文。
官貶柳州,也無所謂,亦是無所畏——有什么要怕?不是官場上的提線木偶,而是有血有肉的文化人格,創(chuàng)造出有濃郁文化氣息的小天地,揮灑筆墨,潑出一份寧靜、淡泊……
“中國文人的命運,在這里裸裎。”
這就是讓我們冥想的文化,我仿佛看見了陶淵明棄了京都的嘈雜,在鄉(xiāng)間吟誦“采菊東籬下”的閑情;我仿佛看見了林和靖隱居山間,以梅為妻,以鶴為子,吟詠這“暗香浮動月黃昏”的釋然。這就是喧囂后的.寧靜,才氣涌入心靈,蔚成方圓。
時代的扭曲與不公未能改變他們——這些才學之士的品格,與他們構筑成的燦爛的文化。
這便是冥想后,得到的放松吧。
結末·蒼老與新生
讀罷《文化苦旅》一書從古到今的文化從腦中飛快地閃過。有知名大家的文化,也有小老百姓帶來的市井文化。交織在一起后,一幅蒼老卻年輕的畫卷便鋪開來。
文化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輝煌。蒼老的畫卷已經(jīng)被先人描繪,這本書只是其中小小一部分的剪影;然而新生的文化,卻是由我們編織出來的。
我們的文化,能讓后人再撰一部《文化苦旅》嗎?
不得而知。
文化苦旅讀后感5
讀罷余秋雨老師的《文化苦旅》,我很想抓住些什么,卻又難以言狀,只認為淡淡的哀愁與寂寞繚繞在心中不去,又難復僻靜。
從滾滾黃沙的大漠邊塞到溫婉宜人的江南小鎮(zhèn),余秋雨老師的文化足跡,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中夾雜著喜悅、感動、哀傷、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終只匯合成一個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國史上敘說羈旅之苦的文學作品不在少數(shù),然而累贅上“文化”二字,卻更令人認為這苦澀的味道濃得要化不開了。
說說那個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磚黃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問的洞穴后,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投合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余秋雨老師之苦,皆因有著中國古代文人憂國憂民式的文化自覺,種種令人痛心疾首的現(xiàn)象赫然浮現(xiàn)在自己的眼前卻無能為力,也就難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也許許多歷史界的專家學者曾經(jīng)不留情面地指出過余秋雨老師作品中與史實不符的種種紕漏,但是依然無妨,文學不同于歷史學,終究余秋雨老師釀制的文化苦酒傳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僅僅是向讀者,向文化界,更是向廣大的中國國民。這樣就已經(jīng)足夠了,不是嗎?
作為一名高中生的我就這樣追隨著余秋雨老師的足跡,在寂寞間行走著,徘徊著,彳亍著,最后旅途也到了終點站,只剩下了“這里真恬靜”的孤獨與余韻……
文化苦旅讀后感6
算起來,這本《文化苦旅》在我家的時間已經(jīng)算夠長的了,大約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要母親為我買書,她就幫我擇了本《文化苦旅》。
當時我并不知道余秋雨,也看不懂這本書,只是在寫讀后感時,還似懂非懂地談些感想,其實跟這書,關系不大。因為因為感覺內容不是很通俗、有趣,所以我就把它撂在一邊,一晃就是六年。
六年中,我也曾試著去讀,可都半途而廢。
今年暑假,在整理書櫥時,我發(fā)現(xiàn)發(fā)了它,并再一次打開了它。我慢慢地被書中的歷史、游記所吸引。從莫高窟的中華民族痛失瑰寶到風雨天一閣那座僅存的藏書樓,從沙原隱泉到洞庭一角,又從吳江船到牌坊。
作者走過的每一地方,似乎都蘊藏著那么多中華歷史。有的時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華五千年歷史,每當走到1個地方,都能想起此地過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評價。
讀這本書,就像和作者一起,從中國的西北走向江南。偶爾,作者也會停下來,寫一寫臘梅或是寫寫自己的藏書,或者在每個清靜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詩意。
但是作者永遠者沒有忘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山水,更有著”人文“。正如他自序中所說:”每到1個地方,總有1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要擺脫也擺脫不了。這是中國歷史文華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
是的,在西天凄艷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窯的`罪人;在羅池廟里,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見了華發(fā)蒼然的蘇東坡。
我一直在想,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略懂了作者,更讓我讀懂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絲細脈。
文化苦旅讀后感7
文化,是什么?我不能夠解釋清楚,也不能真正理解。正因為這樣,“文化”一詞在我的腦海中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這反而勾起了我強烈的求知欲,使我迫切地想去一探究竟。
在余秋雨先生的筆下,有他在故鄉(xiāng)如夢般的童年;有踴躍著喧囂生命的都江堰;有飽經(jīng)風雨滄桑的天一閣;有堪稱最高貴美麗的杭州……還有他走訪過的中國、世界,及他自己的人生之旅。每一個故事,不!不應該說是故事,應該是每一次旅行,卻仿佛都在我眼前發(fā)生一般,歷歷在目。
此時,我感受到這里的文化已不再是人們所說的知識那么簡單了。我仿佛讀懂:
水利工程建設是一種文化。李冰花費了畢生的精力來建設都江堰,他完成了一項偉大的水利生態(tài)綜合工程。他浚理、消災、滋潤、灌溉,直至李冰去世前仍不忘做成三個石人,鎮(zhèn)于江中,用來測量水位。
信念是一種文化。范欽以對書籍的癡迷,集藏滿了一座天一閣的書,風風雨雨幾百年,經(jīng)過了數(shù)十代人之手,經(jīng)過他們的堅持,為歷史考證留下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美也是一種文化!恶R可·波羅游記》記載,杭州是世界上最高貴、最美麗的城市。杭州的美自是離不了錢塘江的壯闊和西湖的美景的,它是錢镠射潮時滾滾漫天而來的浪潮,是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精神更是一種寶貴的文化。那是無數(shù)人對具有特定時代意義的文明的傳承!余秋雨先生花去了他人生中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時間,去探索了如此之多的文明遺跡,甚至多次冒著生命危險在極其艱險的環(huán)境之下,都不曾放棄。
今天,我們更應該明白文化之重要。我們要學會保護并傳承它們,須知道,它們是我中華民族的至寶!所以,我呼吁大家:在空閑之時,請稍稍放下手機,少玩一會兒電腦,多多關注下我們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
昔日之盛景,也許不復存在,但文化并未消逝,讓我們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吧!
文化苦旅讀后感8
從小到大,我讀過的書大大小小,什么樣的都有。假期我在讀一本余秋雨寫的書《文化苦旅》。
這本書主要寫了作者從開始"苦旅"的那一天開始就踏上了探索的路程。他旅程的.如夢起點,那里飽含著他的童年回憶。因此,一切童年都"如夢",一切起點都"如夢"。作者從如夢起點開始,一直到中國之旅,經(jīng)歷了許多。他踏過每一寸山河,每一寸故土,有喜有憂。這是一篇散文集,一部分是回憶散文;一部分是探索歷史文化。作者通過一個個古老物像描述大漠荒蕪的黃河文明盛衰,直到世界之旅,后到人生之旅,探索到更多中國歷史文化知識,并一筆筆寫出了一批書籍。
"如夢"之旅是作者這一生的起點,也是新的開始,它為作者創(chuàng)造了精神意義上的土地。自此,作者就毅然辭去了職務,一個人尋找中華文明被埋沒的遺址,冒著生命危險考察了歷史遺址,這不正是需要我們學習的探索精神嗎?他還很有勇氣,覺得應該把孟子的結論改成"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時"。因為人太渺小,怎么強得過天地。他的文化考察,是對黃河、長江、降雨量分界線這三條天地之線的踩踏。但是,作者告訴我們不能只糾結于自己的想法,而要把眼光放遠了看,才能探索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東西。
看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既然作者憑借山風水物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文人。我們也要勇于探索,善于發(fā)現(xiàn),用自己的平凡肉眼去看遍祖國大好河山,用心明白更多人生道理,往更遠的地方看看,才能收獲更多。
文化苦旅讀后感9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篇文章,我認為這一篇極其經(jīng)典。
我并沒有去過莫高窟,以前是很想去的,滾滾黃沙,大漠孤煙,卻有敦煌壁畫,亦真亦幻?涩F(xiàn)在我真的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那里。我不配,我不能去真正的領悟古人對宗教的熱忱,不能真正的感受到現(xiàn)代研究者的辛勞和付出,不能更深地領會那個時候一個民族深重的危機并不只是外國的侵略,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去了跟沒去有什么區(qū)別?只不過是再次加快了這些色彩脫落的`速度,何況我要怎樣去看那個早被搬空了的藏經(jīng)洞?所以就不要去了。
敦煌本該失中華最值得驕傲的,比之長城它多了絢爛,比之皇宮它多了內涵,可最后它卻是中華之傷。
在第二節(jié)里,余秋雨一開始并沒有寫他自己的感受,而是兩段的敘述,他寫王道士怎樣將洞壁上的“唐代笑容”、“宋代衣冠”刷白。他寫王道士怎樣將塑雕“婀娜的體態(tài)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成了泥巴!庇嗲镉甑墓P觸很輕,只是略加了些修飾,讀來卻痛入骨髓。我自認為不是易動感情的人,別人可以看到哭的故事,我最多也只是皺眉或者面無表情?赡苓@次是真正的感受到了筆者壓抑在文字下的心情,并且被他帶動了。我想他寫的時候一定是在苦笑吧?苦是痛苦,笑是慘笑。
之后的一段有一種亦真亦幻的感覺:
我?guī)缀醪粫詣樱矍爸换蝿又切┧押丸F錘。“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過臉來,滿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閑人何必喧嘩?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腦中一片慘白。
文化苦旅讀后感10
《文化苦旅》這本書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全書所收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是回憶性散文。它主要通過山水探求文化的靈魂、人生的真諦、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它既表現(xiàn)了中國歷史的深邃荒涼,又展現(xiàn)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約;既展現(xiàn)了中國文人的艱難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態(tài)人情。
我今年讀了這本書,被作者優(yōu)美的語言和深邃鋒利的思想所震撼。我最大的感受便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諾大的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心中的故鄉(xiāng)!蔽蚁朊恳粋中國人都或多或少有這樣的體會,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與文化留下的較深較淺的腳印。作者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和對它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被蛟S,這就是一種文化情結吧。
我們去某一個地方旅游都總會不自覺的回想那里的一切,主人是誰、修建的目的,有誰在這里灑下熱血,有誰在這里……一瞬間,把歷史、人文、自然全混然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文的滄桑感便將人籠罩,歷史的古跡所蘊藏的精神與文化也便奔瀉而出,使參觀者無端感動,無端的喟嘆。
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洞悉能力去思考去表達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細膩的筆觸去縱觀華夏文化。文化“苦”旅,它不甘甜?嗫嗟奈兜,透出了書頁,讓我們讀這本書更多了一道滋味。在讀這本書之前,誰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背后竟會有這么多的涵義和故事,文化給人的包袱也越來越重。
《文化苦旅》給你展現(xiàn)作者優(yōu)美的文字與深刻的思想。從華夏大路上走來,體會民族深重的苦難與燦爛的文化,這本書給與有思維的碰撞、真諦火花。讓我們打開此書邁著沉重的步伐,走在中華大地上。
文化苦旅讀后感11
《道士塔》,抒發(fā)的是中國文人的切膚之痛,“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著……”然而更多的是一種反思,“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jīng)文!”當歐美的學者紛紛趕赴敦煌,風餐露宿,在沙漠里燃起陣陣炊煙時,中國官員的客廳里也正茶香縷縷,這是何等的諷刺!然而一切都已零落成泥化為歷史,再去譴責誰也是蒼白無力,這場文化浩劫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惋惜、憤怒,更多的應該是反思。
還記得“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嗎?這就是陽關,《陽關雪》里大雪蒼茫凄迷,千年之前渭城窗外柳色青青,千年之后葦草飄蕩,層層疊疊的群山積雪,全是冰海凍浪。天地蒼涼一枝骨,曾經(jīng)的文人騷客,在這千年之中,歷經(jīng)沉浮,消逝。陽關的興衰,陽關的歷史的深邃蒼涼可想而知。游歷了西北大漠,還有溫婉的江南情調!督闲℃(zhèn)》里的清雅鎮(zhèn)邑與雕刻精致的石橋,《西湖夢》里絕美的西湖,風情綽約的蘇小小,傳奇色彩的白娘娘,《白發(fā)蘇州》里的紅顏薄命的西施,風流落拓的唐伯虎,都是文人心底的思念與企盼,是人生苦旅的起點和終點。
《風雨天一閣》、《青云譜隨想》則直接將筆觸觸向文人的`良知,展現(xiàn)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從西北大沙漠到江南小鎮(zhèn),從萬里長城到洞庭一湖,我們看到了有“天府之國”之稱的李白的故鄉(xiāng),見證了都江堰的價值,重溫了白帝托孤的典故!按蟮啬瑹o言,只要來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
《文化苦旅》用一個個跳動的字符,追尋著文化靈魂與生命的真諦。品一杯茗茶,讀一本好書,感喟作者的多情,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文化苦旅讀后感12
第一次聽說《文化苦旅》這本書還是在上中學的時候,直到上大學時才買了一本認真來讀。古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弊髡咭淮未纹吹穆贸,都是增長智慧的機會,也使心靈經(jīng)過了一段漫長的洗滌。
我細細讀著書,慢慢地被書中的歷史、游記所吸引。從莫高窟的中華民族痛失瑰寶到風雨天一閣那座僅存的藏書樓,從沙原隱泉到洞庭一角,又從吳江船到牌坊。作者走過的每一處地方,似乎都蘊藏著那么多中華歷史。有時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華五千年歷史,每當走到一個地方,都能想起此地過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評價。
讀這本書,就像和作者一起,從中國的'西北走向江南。偶爾,作者也會停下來,寫一寫臘梅或是寫寫自己的藏書,或者在每個清靜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詩意。但是作者永遠都沒有忘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著文化氣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說: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要擺脫也擺脫不了。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凄艷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窯的罪人;在羅池廟里,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見了華發(fā)蒼然的蘇東坡。
我一直在想,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略懂了作者,更讓我讀懂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絲細脈。
文化苦旅讀后感13
我初讀《文化苦旅》這本書時,對這個“苦”字百思不得其解,我隨著一字一句閱讀的深入,仿佛跟隨余秋雨先生的筆跡在游歷萬里河山,追尋那些人文變遷,我感覺這個苦并非是身體上勞苦,而是心意的困苦,內心的苦澀。讓我感悟到中華文明的深層內涵和生命的意義。
泰戈爾在《渡》中寫道:“你的負擔將變成禮物,你受的苦將照亮你的路!北緯淖髡哂嗲镉晗壬o去職務,長途跋涉,憑借山水之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這條路必定是苦的,苦中作樂,憶苦思甜,將“苦”升華為不屈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才是文化能夠超越時空,代代流傳,給人以力量與激勵的原因。所以,那些歷史遺跡背后所蘊藏的文化與精神力量,也能綿延數(shù)千年,不斷被后人所懷念,不斷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前來瞻仰和朝拜。
因此,讀了這本書后,我深深地意識到,文化具有非凡的感動人心的力量,文化是新時代的火炬。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如此重視學習古今文化的重要性。我作為一名現(xiàn)代少年學生,沒有理由不學習,沒有資格不努力,學習文化,了解文化,改變我們的也就是這文化,讀書這條路必定是苦的,但我們也最終在文化苦旅中成長起來了。
是!曾國藩曾經(jīng)說過“堅其志,苦其心,勞其力,事無大小,必有所成!蹦阆氤龀煽儯偷媚_踏實地努力;你想出成就,就得勤奮和刻苦;你想優(yōu)秀,就得不斷改變自己的懶惰,不斷錘煉自己的意志,不斷要求自己學習和進取,不斷朝著比你優(yōu)秀的人努力,必先“苦其心志!
文化苦旅讀后感14
穿鎮(zhèn)而過的狹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橋,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樓板底下就是水,石階的埠頭從樓板下一級級伸出來,女人正在埠頭上浣洗,而離她們只有幾尺遠的烏篷船正升起一縷縷白白的炊煙,炊煙穿過橋洞飄到對岸,對岸河邊有又低又寬的石欄,可坐可躺,幾位老人滿臉寧靜地坐在那里看著過往船只。
斑剝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殘夢,交錯的雙橋堅硬而又蒼老,沒有比這個更能概括江南小鎮(zhèn)的了,而又沒有比這樣的江南小鎮(zhèn)更能象征故鄉(xiāng)的了。
他當然會在陌生的煙瘴之地,夜夜夢到周莊的流水和石橋,但他的傷痕累累的人生孤舟卻擱淺在如此遠的地方,怎么也駛不進熟悉的港灣了。
淺渚波光云影,小橋流水江村。
一艘艘小船在解纜系纜,纜索一抖,牽動著整個中國的.生命線。但愿有一天,能讓飄蕩在都市喧囂間的惆悵鄉(xiāng)愁收伏在無數(shù)清雅的鎮(zhèn)邑間。
寂寞天柱山
青山祗在右城隅,萬里歸來卜筑居。
色彩斑斕的娃娃魚,在瓶里停佇不動,像要從寂寞的亙古停佇到寂寞的將來。
是歷史,是無數(shù)雙遠去的腳,是一代代人登攀的虔誠,把這條山道連接那么通暢,踩踏得那么殷實,流轉得那么瀟灑自如。
那些已經(jīng)溶化為自然景物的堅實路基,那些新橋欄下石花蒼然的遠年橋墩那些指向風景絕佳處的磨滑了的石徑,卻鐫刻下了很早以前曾經(jīng)有過的繁盛。
讀后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我只能從書中領略沿途的風景,所幸,風景優(yōu)美而又給人無限美的遐想和人生的感悟,心靈的洗禮與文化素養(yǎng)的沉淀。
文化苦旅讀后感15
文化苦旅,在文海中遨游;文化苦旅,在學海中航行。這是一本集歷史、山水、人文的散文集。讀歷史,知名人名事;讀山水,覽大江南北;讀人文,賞民風民俗。它如一盞明燈,照亮我們的心靈。
為什么叫《文化苦旅》?先說一個現(xiàn)象:中國人每當假期,總想去名勝古跡旅游。我們向往的,僅僅是景色嗎?當然不是,游客更想體會的是文人曾經(jīng)的情懷,去尋覓曾經(jīng)使人陶醉的詩意,去感悟意味深長的哲理。當我們徜徉在古圣先賢曾流連忘返的花徑綠洲時,仿佛瞬間與先賢們產(chǎn)生了穿越千年的心靈對話,人們想借此對國家、歷史產(chǎn)生新的理解與感悟。余秋雨先生,正是想借此來弘揚傳承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偉大的精神。但是,這種精神并不好悟,需要不斷提升思想境界,去思考、體會,才能領悟到真諦。
“回去吧,時間已經(jīng)不早,怕還要下雪!边@意味深長的語句出自這本書里的《陽關雪》。陽關,這個地名是那么令人蕩氣回腸!“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蓖蹙S的真情和儒雅已在陽關道飄蕩千年,他所表達的陽關,是威武雄壯的,寄托了深深的友誼……唐人就是這樣,再大的困難也抵擋不住他們前進的.步伐,扼殺不掉他們樂觀。如果每個人都如此樂觀,那這個社會將更加美好。
陽關,我覺得它是中華民族品質的象征,它屹立在黃沙之中,昂首挺胸,眺望遠方,這不是中華兒女的堅強性格嗎?它開放積極,絲綢之路在它腳下通往西域,向世界展現(xiàn)中國的風姿,這不是中華兒女的博大胸懷嗎?但是幾百年后,余秋雨來到陽關,看到的只是土墩、沙坡、荒草、石碑,還有殘雪……陽關被廢棄,陽關的坍塌,使中華民族更有骨氣。陽關之后,再無陽關!
苦,苦如開山,功成始得瓊瑤;旅,旅如探險,完后必獲璞玉。
【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文章:
《文化苦旅》有感范文09-05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2-12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4-19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范文03-07
《文化苦旅》心得體會06-13
文化苦旅學生讀書筆記05-23
《文化苦旅》讀后感09-01
文化苦旅讀后感08-16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09-19
文化苦旅讀后感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