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安靜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安靜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安靜讀后感1
這本書雖然講述了“內向者有xxxx優(yōu)勢”的道理,但讀完還是為作為內向者而苦惱,只能用作深入認知自我的基礎指引……
內向者同樣不可或缺
人們常會給內向者打這樣的標簽:孤僻、高冷、無趣,甚至覺得他們保守、不思上進……內向者也不了解“內向”,認為自己不合群、沒有能力,因此自卑……
其實,內向在古代并不被當作大問題,在工業(yè)革命以后,生產力的提升使得人們的工作伙伴不再是親戚鄰居,而是更多的陌生人,外向的人更容易吸引、達成合作,內向才被視為性格缺陷。
在互聯(lián)網時代、社會化媒體時代,更多陌生人協(xié)作的同時,內向者可以通過文字、作品等表達自我,當今三大社交產品的產品經理便是內向者——扎克伯格(Facebook)、馬化騰(QQ)、張小龍(WeChat),產品經理也成為了很多內向者的歸宿。
所以,內向并不意味著保守、不上進,相反的,內向者善于觀察和深入思考、更有創(chuàng)造力,在延遲滿足感方面優(yōu)于外向者,體現(xiàn)在關注長期價值、三思而后行。
MBTI16型人格對內向性格是這樣定義的:專注于內心世界,通過仔細思考觀點、概念來獲得滿足感,而不是通過與人相處、團隊合作來獲得滿足感。
很多內向者并不是不擅長與人交流,而是不喜歡,換句話說,他們最討厭的不是社交活動,而是浪費時間的低質量社交。
內向者怎么適應這個時代?
我就是一個典型的內向者,靦腆、慢熱、不喜歡參與人數(shù)太多的群體活動,善于觀察、富于創(chuàng)造,同時也叛逆、喜歡嘗新。
工作之后才覺得內向是自己的負擔,反思以后發(fā)現(xiàn),大學的時候主要是自己獨立思考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所以在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能成為領導者并獲得不錯的成績;工作之后面臨著更多的上傳下達、多人協(xié)作,在集體活動中局面容易被外向者掌控——這正是內向者的優(yōu)勢與劣勢。
正如書中所述,內向者應該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花時間獨立思考,努力地用外向者的`方式融入工作反而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長。
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后,在工作中我開始抽時間獨立思考,用邏輯和深入思考的結果去說服別人,從而推動事情往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內向者傾向于自己把事做了,但前期溝通工作要做足,適當?shù)乜梢詫で髣e人的幫助。
作為內向者,我們應該多思考自己對于世界的意義,認知自己的內心,找到自己的信念;
如果歡樂場不適合自己,那就多看一些書,跟名家安靜地交流,刻意練習自己的專業(yè)能力;
相信自己的直覺并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果不擅長口頭表達、開會,可以采用文檔、線上溝通。
于我而言,厭倦了天朝功利而浮躁的游戲行業(yè),希望用游戲化的方式來做一些對人們有價值的事情,而書評、產品就是我的表達方式。
古人有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以內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內向而封閉、放棄希望。
找到自己內心的信念,勇敢地做自己吧。
安靜讀后感2
這本書不僅僅闡述周國平自己哲學理論,還傳達出一種人生態(tài)度。就如他自己所說的人生主張那樣“簡樸的生活,精神的自由,閑暇的空間!彼木褡杂蓮V闊,超越時間、地域、文化的限制,真正達到了人生自由,思想解放的境界。他在‘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這一篇文章中說道“我并不主張對蘇格拉底的哲學過高評價。他把哲學的注意力轉向人生,誠然是一大功績,但他進而把人生問題歸結為道德倫理,視野又未免狹窄了”周
國平他并不是一味接受,全盤吸收前輩的理論,而是兼容并蓄,進而不斷加以自己的想法,從思考問題的不同方式,角度等提出自我見解的理論思想。他在贊同蘇格拉底的“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同時又提出“我們應該以更加廣闊的眼光去省察人生!钡拇_如此,人生只有經過省察才會有價值,但僅僅只是省察,又未免有失偏頗。因此,確定人生價值更應該從更廣泛的方面來評價。如:自我評價,是否符合道德規(guī)范,對社會的影響等等。只是局限于一點而言,無論怎樣評判,難免造成對自我人生價值實現(xiàn)的誤區(qū)。所以,要向周國平所說“應該以更廣闊的眼光省察人生!
他講幸福,讓我明白了幸;蛟S只是人自身的感受,所謂“幸福只是靈魂的事”也就是這個道理,也許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自我感受。但現(xiàn)實往往是這樣的;身無分文的窮光蛋十分幸福,而腰纏萬貫富翁總是不幸福的。其實,幸福問題也不算是一個問題。但由于人們往往想要而不可得,于是也就成為了一個問題。何不放寬心,放輕松,隨意一些,那么幸;蛟S可以唾手可得。人們常說“知足者常樂”,“常樂“的人即使達不到幸福的境界,卻也樂得每日高興、快樂。就像光腳不怕穿鞋的,因為無所顧忌,不去計較,也就沒了那么多的顧慮,那么離幸福也就不遠了。人往往是得到了不懂珍惜,失去了才知道后悔。但總是屢教不改,想要抓住幸福的尾巴,卻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不經意松開了手。也許是人的天性,得不到才是最好的,追憶逝去的才會有幸福的感覺吧。然而,無論幸與不幸,自己經歷過、感受過、懂得。這樣的人生才豐富多彩,有滋有味,不是嗎愛自己,不論幸與不幸,悲傷或快樂。
他在讀書上倡導有自己的'見解,不一味的接受他人的思想主張,不死讀書,讀死書。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都擁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他的思想也是自我見地的。不要全部接受別人所言所說,成為一個機器。愛默生的超驗主義類似“吾心即宇宙”、“心即理”、“致良知”的宋明理學,即主觀唯心主義。這不無道理,人是創(chuàng)造的主體,即使有時需要借鑒或吸收前人著作思想精髓,但也絕不能全盤接受。無論對錯,前人有自我的看法,自己可以贊同亦可不接受。書籍也只是一種媒介,起到傳承文化的作用。因此,高爾基也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倍嘧x、讀好書、會讀書,才是讓書籍成為人類真正進步階梯的正確方法!懊總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都有其自己的社會形態(tài),認識方法,運行軌跡等等。只有保持自己的獨特,整個人類才會豐富多彩,絢麗萬般。
《安靜的位置》這本書使我學會如何在大千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懂得如何在這個位置上過好自己的生活,怎樣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人生,讓我獲益匪淺。
安靜讀后感3
最難得的是那一抹寂寞,每一次讀書,都會放空自己,尋覓一片空間,與作者對話,與讀作者的自己對話。每一次旅行,都會為自己找個地方,放空自己,與大自然對話,與面對大自然的自己對話。在這寂寞的空間里,尋找自我,享一刻寧靜,讓自己的心歇一會,慢慢的,腦袋和心就會不由自主的聊天,我就坐在那里,任由他們馳騁天際,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舒適愜意。
在海南,旅行最后一天,打車到最近的公共海灘,租個涼亭,戴上耳機,躺在長椅上,什么都不做,面前擺著甘甜的鮮椰椰汁,就那么靜靜的看海,放眼望去,淺藍色的海,淺藍色的天,眼睛里再沒有別的事物。
在西北,鳴沙山,一點點,一步步,看著腳下,慢慢攀登,終于攀上山頂,站在山尖。滿眼黃沙,和遠處湛藍的.天空,形成最協(xié)調的配色,就那么靜靜的站一會,站在天地的交接處,上面是天,下面是沙,中間還夾了一個我,自己變得如此渺小,而自然,如此偉大,壯麗。
在西藏,面對羊卓雍錯,她圣潔的讓你不敢觸碰,怕自己的聒噪叨擾了她的清凈,怕自己的世俗漬染了她的純潔,靜靜的站在她面前,望著她,等待她的洗禮。
在阿爾卑斯山,到達山顛,站在少女峰上,滿眼白光,焦陽灼眼,鏡頭幾乎對不上焦。就這樣努力的站在那,拼命的張大眼睛,眺望遠方。
在故宮,在布達拉宮,穿過一間間庭院,一個個花園,一座座廟宇,想象著那里曾經的繁榮,曾經的人,曾經的物,曾經嶄新而如今已布滿斑駁的門廊庭柱。小小的人站在曠闊的宮殿內,感受縱向時間里自己的渺小。每一次,每一個地方,都要給自己留那么一點時間,留那么一點空間,把心擱置,靜靜感受,享受一點難得的孤獨。
而這本書,亦是如此。與旅行相似,放空自己,拿起書,靜靜的讀,靜靜的品,享受孤獨,享受書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感受梁先生的慢生活。
整本書讀下來,有種大道至簡的感覺,樸實而真誠,描繪著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沒有繁復的內容,沒有冗贅的文字,卻透著深厚的內涵,豐富的底蘊,平實又真切。讀之舒服、愜意。捧一盞清茶,靜靜細讀,煩躁的心情也會隨之煙消云散。
講書,不禁對梁先生表示贊同,更不由自主的記下那些書目,抱出那些愛書之人必藏卻未必翻看或是許久不看的書,再細細品讀一次。
講人,講自己,講身邊人,幾十年的歲月鴻溝突然就那么消失不見了,每字每句都入情入理,字字句句都能引起讀者共鳴。
講物,講小動物,講小物件,講身邊最平常的一切,梁先生細細的描繪每一件事物,每一件事情,平實的文字飽含著豐富的感情,流露著對生活的熱愛,簡單,平靜,美好。
講生活,上個世紀,完全不同的時代,完全不同的生活模樣,完全不同的經歷和體驗,實在讓后人難以望其項背,欣賞、向往。講五四運動,講清華八年,講留學時光,點點滴滴,平常的事情被娓娓道來,自有一番味道在其中。
一本散文集,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平常卻不平凡,簡單卻內涵豐富,正如標題寫的那樣,簡單,安靜,從容。
安靜讀后感4
說實話,我只是因為這本書的名字才去讀它的——“安靜”,安則靜也,我想如此的理解倒也不錯吧。
心靈的凈土早已被繁華侵擾,現(xiàn)實就是這般,浮華成了城市的主調,寂寥的幾棵行道樹,也不過是可憐的裝扮,孤獨的堅守的凈土早已染上污濁,塵土飛揚的不僅是渾濁的空氣,恐怕還有那渾渾噩噩的適于其間的脆弱生靈。
“人本蘆葦,不過是有思想的靈魂的蘆葦而已”,脆弱的精靈。周國平曾在安靜中說過“我當然不是一個脫俗到拒絕名聲的人,但是,比名聲更重要的,我需要找回我自己!辈荒懿徽f,周國平確實是智者,先有意識再從意識中提升自己。智也,斯也。若是看作者對書的態(tài)度,對生活的態(tài)度,這也足夠吸引人了吧。
至少,我有對安靜的追求決不亞于其他,人生的一大境界,向往卻很難達到。塵世浮華焦躁,潮落煙消云散,得靜于其間的莫要屬遠居深山的.得道高僧了吧。但我卻不這樣認為,僧靠環(huán)境之靜以達到夢之靜,又如何能真的靜下來。
上海美術出版社《創(chuàng)意》雜志問過外行的點評,稱其為純粹的藝術,在安靜的第一輯中有這么一序—— 精神拾荒三步曲,正是周國平對安靜的理解。我倒是寧愿相信,安靜的定義可以更好,更深刻。也許我等華芥是無法體會作者當時寫作的心態(tài),畢竟人事已逝,當然我所說的只是當時寫書時的那個人事已逝。
這是一部全文字約280000字的小說,說不上感動卻深有體味。書中內容暫且不談,其字里行間默默而又自然顯露的關于哲理的思考,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散文。
從第一輯的對自己負責,第二輯的靈魂的孱弱到最后一輯的靈魂似乎還活著。每一個震撼心靈的片段,足以將人帶入夢中的花園,或許有紫藤在隨風吟唱,或許有桃源的祥和,或許有書香陣陣乘風的快感。誰又管得著,反正寧靜,只要心的安靜即可,輕松的心態(tài),無人驚擾便是靜了。
全書的主題當然也有好幾個小主題來充斥內容,譬如“自己”的理念,對待在“自己”的負責態(tài)度,其小標題“豐富的安靜”與“安靜的位置”實在誘人就像寒香的禁果,吸引力足以讓人的精神世界垂涎,而對于靈魂,對信仰,那個“平凡生命的絕唱”足以讓人相信“上帝眼中無殘疾”,而“臨終的尊嚴”使得每個有靈魂的人都不得不認可“神圣的交流”。在周國平看來,“零度以下的輝煌”似乎更比純金純——所謂的世俗媚惑更奪人眼球,當然,作者對自由的追求決不僅僅是解開束縛雙手的枷鎖,更是掙脫心靈的鐐銬,去愛,去升華人生。
去愛的,是愛值得愛的,不僅是狹隘的占有,而是廣義與狹義相交的終點與起點間的東西,能稱為過程的東西。
在我的紫藤園,不只是清香,或許時而的噪音會侵擾到靈魂的純凈,至少我還能堅持一份心靈的寧靜,還可以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園。
活著總得等待什么,哪怕等待更多。事實上,生活就在這等待中展開并獲得了自由——活著總得做點什么,既然找不到最有價值的事情,就只好做微不足道的事情。
我喜歡周國平對“豐富的安靜”的釋義,“人生最為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的精神世界的蘊藏!
安靜讀后感5
在周國平的文章中,出現(xiàn)得最多的詞語是安靜、沉默、守望。他曾寫散文《豐富的安靜》《安靜的位置》,散文集《安靜》,寫散文《沉默學導言》,散文《守望的角度》,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在這些作品中,不乏有真知灼見,讓人久久回味之言。
比如他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聲浮名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闭娴,“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人生應該要追求的境界。而世俗之人,最缺乏的就是安靜。
比如他說,他最討厭那種盲目自信的人,“敢于以創(chuàng)始人的口吻宣說陳詞濫調,以發(fā)明家的身份公布道聽途說。”他嘲笑那些夸夸其談的人,宣言“一切偉大的誕生都是在沉默中孕育的”,“廣告造就不了文豪”,并反問“哪個自愛并且愛孩子的母親會在分娩前頻頻向新聞界展示她的大肚子呢?”呼吁要有一顆沉默的心。
比如他說,守望是一種角度。他贊美守林人和守燈塔人,特別贊美那些精神的守望者,“他們守的是人類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類超凡脫俗的精神之天。”他想起塞林格《麥田里的守望者》,希望更多的人“能以智慧和愛心守護著麥田和孩子,守護著我們人類的未來”。
安靜也好,沉默也好,守望也罷,無非都是要告誡我們,在滾滾紅塵中,物欲橫流里,不要丟失自我,要能夠“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要能“聽任庭前花開花落,坐觀天上云卷云舒”。他在《記住回家的路》一文里,他說:“你不妨在世界上闖蕩,去建功創(chuàng)業(yè),去探險獵奇,去覓情求愛,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記了回家的路。這個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靈世界。”真的,有時候,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忘記了自己的家園。
記得一位美國富翁,有一天喝醉了酒,在自己豪華的別墅前不進去,警察問他干什么,他說要找尋自己的家。警奇怪地說:“你的家不就在你的面前嗎?”富翁說:“不!那只是我的住房,不是我的家。”富翁的話,引發(fā)了一場關于什么才是“真正的家”的討論。物質的`豐富掩蓋不了精神的空虛,物質的家園代替不了精神的家園。周國平的叮嚀,其實就是要我們不要丟失了精神的家園。
我們可以征服整個世界,可是不一定能征服自己的心靈。一個人可以在世上獲得巨大的成功,包括財富、地位、美色,可以極大的滿足自己的物欲和虛榮,可是他卻不一定幸福。幸福是什么?就個人而言,物質的最大幸福是身體的健康,精神的最大幸福是心靈有歸宿。在這二者之間,物質幸福要讓位于精神幸福。當今流行說幸福指數(shù),物質富有的人,幸福指數(shù)未必就高;物質貧乏而精神充實的人,往往很幸福。央視曾經播出一個叫《午夜的探戈》的故事,故事里的那一對夫婦,他們每天在街頭賣小吃,物質并不寬裕,但他們在閑下來時卻常常跳探戈,非常幸福,這就是因為他們擁有安靜平和的心靈。所以說,心態(tài)決定命運啊。
記住回家的路,家在哪里?就在心靈的深處,那份安靜,那份沉默,那份守望。在周國平的散文世界里,我看到了一個睿智而坦然的心靈,一如蘇東坡的吟唱: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安靜讀后感6
我之所以喜歡并推薦周國平的這本《安靜》,是因為我自己不僅非常喜歡安靜這個書名,而且十分艷羨安靜這樣的境界。看看我們生活的世界,利益的驅動往往高于一切,物質的誘惑遠高于精神的愉悅。連學界這樣一片本應成為凈土的地方也嘰嘰喳喳地成了名利場一年里人為地制造一兩個看似熱鬧的話題,話題不斷在變,不變的是不同學科的這家那家、這腕那腕們在同一時期仿佛全在研究著相同的話題,或者是某些貌似學者的人在某一階段煞有介事地用同一話語解釋著根本不同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在這樣一種日趨喧囂與躁動的社會氛圍里,安靜、寧靜就會顯出多么的珍貴;守住一份寧靜又是多么的不易。
周國平的隨筆散文,真正映了隨和散這兩個字。每篇文章都透著淡然,好像是從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關注自己而不是家國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身境界。這看似不夠偉大,用套話說就是缺少社會責任感。不過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圓滿的標準來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國之事的偉人們又有幾個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嘗試過修身呢?官吏腐敗問題是哪一個國家都不可避免要面臨的問題?扇绻覀冦∈匦奚睚R家治國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漸進的話,哪里還會有貪官污吏得勢的道理?
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自己的任務和位置。如果不細心叩問自己的心靈,如何能發(fā)現(xiàn)社會早已為自己預留的位置?對于我們,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邁出探索的步伐之前,連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進途中漸漸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資格口稱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進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周國平用他的散文教給我們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問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智者的沉默《安靜》的.誕生,于我?guī)缀跏且粋驚喜。它是周國平繼《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圣路》后的第三本散文集。
對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安靜似乎來得更為純碎和徹底。我喜歡《安靜》,緣于這個詩意化的詞語,更是驚羨安靜這樣一種境界。周國平在書中說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和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在的虛名浮行的誘惑。
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后一點少年英氣。這個不正也是周國平說道來的安靜嗎?年齡長久的提煉和沉積,讓其內心更為充盈,使其生命擺脫浮躁而逐漸趨于安靜。也正是因為如此,注定了安靜不是一種瞬間的偶得,而是從最深的絕望中尋找最美麗的驚喜,這是一種成熟人生的境界。
關于安靜,周國平寫下了這樣的文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我對一切太喧囂的事業(yè)和一切太張揚的感情都心存懷疑,它們總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亞對生命的嘲諷:充滿了聲音和狂熱,里面空無一物,F(xiàn)在想來,真是至理名言。
安靜讀后感7
周國平先生是我很鐘愛的作家。我喜歡他的《安靜》,不僅緣于這個讓人淡定、恬然的名詞,更是向往安靜這樣一種境界。周先生在書中說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和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在的虛名浮行的誘惑。正是這種對夢想的執(zhí)著追求,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安靜的價值所在。
周先生能巧妙地將安靜的意味貫穿到書中的字20xx里行間,讓人難以釋懷。在他的盡情、盡興的發(fā)揮下,安靜成了一種天然的存在。安靜不是人們在某一瞬間的偶拾,而是從巨大的絕望中找尋到的最美好的驚喜,這是一種脫然于俗世的境界。
我一般會選擇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品讀周先生的'文章,在清涼靜謐的氛圍下,沏一壺淡茶,隨同先生去找尋安靜的意義。
安靜不是突然間的所得,它需要心靈的感悟。在這本書的目錄里,我發(fā)現(xiàn)了讓人溫暖而又平淡的話題:藝術、執(zhí)著、幸福、平淡、死亡、存在。
書中,周先生所表現(xiàn)出的人生體驗與讀者們的人生感悟的詞語中,沒有一個安字20xx,也沒有一個靜字20xx,但都與安靜是那么的接近和融合。周先生所希望的正是這樣的一種超脫塵俗的境界。
安靜絕不是一沉不變的靜止不動,盡管它駐足在某一風景上。曾經以為周先生對愛的理解是最生動和貼切的。在他的作品《人與永恒》里,愛情就像林中的溪流,清純、甘甜,超凡脫俗于塵世,但卻令人憐惜。但本書中說到了私隱,和隔膜,卻使溪水流入人間,不再擁有神氣,好像將要干涸的河床。不過后來仔細想想,愛確實應該在凡塵俗世,應該在人的心底。愛,應該是實實在在的,應該長流不息,就像周先生所說,愛情是一條流動的河。
年輕時的他有幸進入到讀書人的圣地北大,在那種擁有深厚人文氣息的環(huán)境下成長。在文_大革命期間,他又有幸在深山老林里盡興安靜思考。在那樣環(huán)境和經歷下,他完成了對于自己思想的晚上和對靈魂的升華。在當下的社會中,對于利益的追求超過了一切,物語的暴漲超越了對于精神上的探求,就連文化界也沾染了世俗的歪風邪氣,讀者很難再能聆聽到來自大師心靈深處的聲音。因而,在如此浮躁喧囂的社會里,安靜就顯得多么彌足珍貴。
周先生的一些作品,如:《智慧和信仰》、《人的高貴在于靈魂》,《孤獨的價值》等,雖不是全然說安靜,但還是能夠看出他的這種鍥而不舍的追求。
周先生曾經說過,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我對一切太喧囂的事業(yè)和一切太張揚的感情都心存懷疑,它們總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亞對生命的嘲諷:充滿了聲音和狂熱,里面空無一物,F(xiàn)在品讀后,感覺卻是敲擊心靈的話。
事實上,無論這個世界變得怎樣的喧鬧和浮躁,終究是能找到一個安靜的角落。重要的是自己愿不愿意去找尋。抑或是找到了,是否能堅守住這樣難得的靜謐。又或者是我們真的在現(xiàn)實中找不到安靜,那至少還可以保持自我心靈的寧靜。假如這一塊凈地也被污,人的一生就真的會在彷徨、失落、無奈、嘆息中度過了。
感謝周先生的《安靜》所賦予讀者心靈救贖的力量;感謝周先生能用自己大半生的經歷和感悟給了我們如此多的人生啟迪。拋開紛擾躁動的外在,追尋自己心靈的安靜,讓平和、恬然、靜謐充滿每個人讀過先生文章的人的心靈。
【安靜讀后感】相關文章:
安靜的標語11-04
保持安靜的標語12-31
安靜的力量作文05-04
學會安靜作文06-06
安靜獨處句子02-01
安靜的生活的句子02-09
關于安靜作文02-11
《安靜游戲》教案11-26
享受安靜_650字08-10
高考安靜提示語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