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合之眾》讀后感 推薦度:
- 《烏合之眾》讀后感 推薦度:
- 烏合之眾讀后感 推薦度:
- 《烏合之眾》宣言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烏合之眾》讀后感精華(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烏合之眾》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烏合之眾》讀后感1
《烏合之眾》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群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古斯塔夫·勒龐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該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群體的諸種特點及其成因。全書分為三卷,依次分析了群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群體的觀念、推理與想象力,群體的意見,群體領(lǐng)袖等,深入透 視了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群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群眾戶外、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
這部著作在國際學術(shù)界有著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評價說: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致地描述了群眾心態(tài),這部著作對于我們這天認識和研究各種政治、經(jīng)濟、文化現(xiàn)象依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fā)好處。
勒龐認為一群人聚在一起可以構(gòu)成形式上的群體,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群體。只有當群體中的成員的自覺個性走向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轉(zhuǎn)向不同的方向,集體心理和共性特點取代了每個人自身的特點時,這些聚集成群的具有共性特點的人就進入了“心理群體”的狀態(tài),稱之為“組織化群體”。
書中說組織化群體的普遍特征是集體的全部感情和思想朝著一個明確的方向發(fā)展,在我看來群體的這種特征是一把雙刃劍。以國家發(fā)展為例,當國家制定了一個正確合理的`發(fā)展方向后,國民凝聚力和向心力會大增,國家發(fā)展各種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事業(yè)時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國家會實現(xiàn)飛躍性的發(fā)展;然而當國家制定的發(fā)展政策出錯時,或者說群體受到錯誤引導時,對國家所造成的破壞也是令人震驚的。
勒龐在書中還提到通過群體內(nèi)部的傳染現(xiàn)象,心理群體中的成員之個性消失,無意識的個性逐漸增強,群體中每個人會做出無意識行為。個體在獨自存在時,迫于法律、道德等種種限制加以克制的欲 望在集體活動時就會顯露出來甚至付出行動,個體可能會做出在以往絕不敢做示 威、游 行等集體活動極易演變?yōu)楸┝κ录,法國近期的“黃背心”抗 議活動也驗證了這句話。
在勒龐看來,群體的產(chǎn)品不管性質(zhì)如何,與孤立的個人的產(chǎn)品相比,總是品質(zhì)低劣的。在現(xiàn)實意義下,我們應警惕自身,認識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做一個清醒的自由人,尤其是在群體更要凸顯。
《烏合之眾》讀后感2
如果我們承認馬克思關(guān)于“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的論斷是對的,同時承認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關(guān)于“群體在心理學上是幼稚、無知、無理性且容易被利用的”。那么我們就可以輕易的明白為什么某些人總是強調(diào)“這是人民的選擇”或者說“這是歷史的選擇”了。
其實在讀這本書前,我對于馬克思關(guān)于“歷史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這句話是比較相信的。也許我這種相信恰恰是如烏合之眾中所說的那種身處于“無知的群眾”中的一種無理性的被綁架的相信。因為從歷史的大趨勢來講,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確實是在向著有利于人民群眾的方向發(fā)展,這不正好說明了“歷史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么?
但是事實是我們在歷史上幾乎看不到人民群眾對歷史的方向有什么明確的利己性傾向。群體可以在某一個時段將一個有利于自己的政府扶植上臺,同時又可能因為一些根本無法確定的謠言立刻將這個政府踢下臺去。而在歷史上起著決定性的把握歷史方向的關(guān)鍵因素并非群眾的意見,而是那些能夠引導群眾力量的個人或至少一小群保持頭腦冷靜和清醒的人。
也不一定保持清醒,有的時候這些領(lǐng)導者本身也并不清醒,他們可能耽于自己美好的政治信條或宗教信仰之中。但關(guān)鍵的是,需要這么一個核心似的“英雄”將這一切的信條、理念、信仰化為一種不可量化的“情緒”,才能使之最終被“群體”所接受。
根據(jù)龐勒的理論,在討論各種因素對群體的影響的時候,理性是放在最后一位的。幾乎沒有人能夠在一個群體中以個人智慧為整個群體智慧添光增彩。群體智商一定且永遠是低于組成群體中的每一個個人的智商的,且這種差距隨著組成群體的每一個個體的智商的增高會越拉越大。
而且這種現(xiàn)象不僅出現(xiàn)在歷史中,即便是在現(xiàn)代,在一個民主國家的法庭上,在陪審團中。這種現(xiàn)象也非常普遍,在一些案件的審理之后,陪審團中的單個成員在接受采訪時紛紛表示如果重新讓他選擇的話,他不會給出這樣的結(jié)果。
雖然龐勒對于各種因素對群體的影像的排列并不完全可信,比如他將“種族”排在第一位,同時他也是個徹頭徹尾的種族主義者。但是我仍然認為他的論述在某些方面是成立的。比如教育、理性這類因素對群體的影響非常之低,群體永遠對最簡單最直觀最感情化的口號做出積極的反映(不管是支持還是反對),但是對長篇大論式的論述報以消極的態(tài)度(懶得去支持或反對)。
基于此觀點,龐勒同時提出了另一個觀點:一個社會的高等教育普及度越高,對社會本身的發(fā)展并不是一個好事。甚至可能對社會生產(chǎn)有阻礙作用。作為一名資產(chǎn)階級的心理學家,在這一點上,龐勒很大程度上是在為當時逐漸興起的共產(chǎn)主義運動找一個邪惡的理論支持。他認為正是因為高等教育的普及,才導致馬克思這類“討厭的人”的出現(xiàn),然后最后導致一群工人被“煽動”進行罷工最后導致了社會生產(chǎn)的停滯。
拋開階級,我們可以認為龐勒的著個觀點有一定的正確性。在歷史上,成為群眾并沒有門檻,但是成為引導群眾的“英雄”或負面作用的“反英雄”是有門檻的。一個英雄或反英雄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與個人道德情操、教育水平、家庭環(huán)境等許多“個人素質(zhì)”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關(guān)系。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擁有成為“英雄”或“反英雄”的能力。如果是在一個動蕩的戰(zhàn)亂年代還好,如果在一個和平的穩(wěn)步發(fā)展的社會下,成為“英雄”的機會很少,那么這類人中就有很多選擇去做一個“反英雄”,按照龐勒的話說就是成為“馬克思”。
而事實上,在戰(zhàn)亂動蕩的年代因為客觀原因不可能做到普及高等教育。所以普及高等教育這個命題就等于制造反英雄。
在論述這一觀點的時候,龐勒還準確的預言了我們現(xiàn)在的一個社會現(xiàn)象:學歷歧視。
架設(shè)我們有一個前提,社會中的'高等職位永遠少于低等職位。而且我們也永遠不能想出一種使得掃地工人必須掌握微積分和概率統(tǒng)計才能掃地的方法。
那么如果我們的高等教育僅僅是精英教育,只有少部分人能夠獲得高等教育。且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數(shù)量剛好等于社會需要這些人才的數(shù)量。那么一切安好,社會和諧,沒有人會因此而產(chǎn)生什么矛盾。
但是如果我們的高等教育變成了普及教育,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了高等教育。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夠獲得與其知識結(jié)構(gòu)相符的高等職業(yè)。而絕大多數(shù)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必須去和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一同干那些不需要高等知識結(jié)構(gòu)的職位,他們必然心有不甘,這種不甘最終可能導致某種很嚴重的后果。同時,那些從事高等職業(yè)的高等受教育者因為同情,會人為地提高那些低等職位的進入門檻,最后會造成大量的社會浪費,阻礙社會生產(chǎn)的發(fā)展。
另外,由于高等教育的相對普及,高等受教育者會對低等受教育者進行學歷歧視。隨著社會高等受教育者的比例增高,這個歧視會越來越嚴重。
這兩方面綜合起來的結(jié)果就是高等教育越普及,社會矛盾越大(高等教育者與低等教育者),且會出現(xiàn)越多的不穩(wěn)定因素(閑置的高等教育組合),且越來越少的實干者(缺少的低等教育者)。
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龐勒這個幫助“資本家”剝奪工人學習權(quán)利的理論支持最后會得出一個完全正確的結(jié)果。而且,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還確實就在他的預言下繼續(xù)前行著……
《烏合之眾》讀后感3
現(xiàn)今是一個群體時代,人類也是群居動物,社會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不僅產(chǎn)生了許多新型高科技,也形成了新的思想觀念。新觀念在不斷地傳播,逐漸在人們頭腦里生根發(fā)芽。無可避免,我們每一天都在參與著群體活動,作為一名學生,經(jīng)常講求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影響著我們更有效的學習,整個群體的心理,能暗暗的引導著行動的方向,最終引領(lǐng)整個團隊達到目標。僅僅只是一個心理活動就能達到如此的效果,使得我很好奇的想了解群體的特性,受推薦讀了《烏合之眾》這本書,作者用許多案例闡述了群體的特征、心理、行為特點,我將從群體的心理特征談談我的感受。
群體的一般特征:在群體中個人責任感的約束力低,每種情感和行為都具有傳染性,對暗示具有較高的接受程度,群眾的行為缺乏推理的能力,卻總急于行為。沖動、易變、急躁、易受暗示和輕信,英雄主義和極端主義的熱忱的宣泄。
回憶起,在初中的時候,有一個女生因與另一個發(fā)生了口角矛盾,其中一個女生故意中傷另一個女生把她在整個班里隔離起來,導致整個班級里的人都不理睬她。發(fā)生矛盾這是兩個人的事,可是往往會造成很多人參與進來共同暴力,這并不難的一見,學生時代更是常有。甚至我,毫無關(guān)系的卻也變成了這個冷暴力者。為何作為一個事不關(guān)己的外人,我們無法避免呢?原因很簡單,代價太大風險太高。在迫害沒有發(fā)生在我身上的時候,我很難鼓起勇氣逆群體的意志而為,這種個體在群體中表現(xiàn)出來的膽怯明顯放任了群體情緒的正反饋效應,越兇殘就更兇殘,越極端就更極端。在群體中,我們都失去了理性的判斷,沒有后果,沒有明天,我們的不滿不只是一件事情的折射,而是日積月累的荷爾蒙。
舉個例子,個人在獨立的時候是很清楚的,孤身讓他一人去洗劫商店,即使受到最強的誘惑他也不會去做,他是很容易抵擋這些誘惑的。但在他成為群體的一員后就截然不同了,他受到了人數(shù)賦予他的力量驅(qū)使,倘若再給他一個懲奸除惡等使命感的`信念,他便可以變得義無反顧,這樣的驅(qū)使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沖動,并且是立刻屈從于這種誘惑的。
網(wǎng)絡暴力,是網(wǎng)絡時代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令人害怕又無法避免的現(xiàn)象,仿佛擁有著神秘的力量。網(wǎng)絡暴力事件就是一個群體活動造成的后果。作為暴力事件中的主力軍的數(shù)億網(wǎng)民,很容易就把任何事物推動到人們的視線上,他們之間互相感染,不知不覺中,夸大自己的情緒,力證自己的觀點,甚至對不合自己觀念的人發(fā)出抨擊,只相信自己相信的,根本不重視了尋找事實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曾經(jīng)就有網(wǎng)民夸大甚至編造新聞去攻擊他人,最后事實被揭發(fā),根本與先前的大不相同。此等事件,與書中所提到的群體的特征不謀而合。群體是沖動的、易變的和急躁的,容易輕信,缺乏理智的。這很好的解釋了為何網(wǎng)民會頻頻制造出網(wǎng)絡暴力事件。在很網(wǎng)絡暴力事件中,背后其實都有推手,推手們要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把觀念包裝,這些形象化外衣下的觀念,它們之間沒有連續(xù)性和相似性的邏輯關(guān)系,它們可以隨意被相互取代,且群體情緒具有單純和夸張的特點。利用好這些特性,推手們就很容易的引領(lǐng)網(wǎng)民的思想,輿論的方向,把網(wǎng)民當槍使,顛倒是非。以上事件,對于群體的特征,條條命中。群體的領(lǐng)袖通過斷言、重復、傳染來控制著無法理性思考的受眾。群體的領(lǐng)袖通過個人的堅強意志和不摧的信仰來慫恿著群體的振臂高呼。群體是個可怕的存在,由于它自身的特點,使得它常常會非常危險。群體中的人們由于身處其中,自身的判斷力和智慧不再有用武之地,因而時常會做出一些從理性的眼光看來十分不可理喻的事。
群體,如果我們能了解它本身存在的弱點和特性,并加以利用,大大有助于實現(xiàn)領(lǐng)導的功能。給群體提供的觀點只有當他們是具體的、簡單明了的,才能產(chǎn)生影響。所以,在如今的很多群體活動中,都會有領(lǐng)導者頻繁底給被領(lǐng)導者注入觀念,反復強化。倘若想要被領(lǐng)導者完成一項任務,讓被領(lǐng)導者更有動力的主動的完成,領(lǐng)導者可以將此任務夸大到使命感層次,進行包裝,使被領(lǐng)導者容易接受并且愿意去完成。
群體,這樣的群體,是難以教化,卻極易順從,難以管理又極易被聳動。聰明的人會變得糊涂,糊涂的人會變得聰明。群體通常只有均質(zhì),這就解釋了人在群體活動中為何無法保持原有的智慧與理性。
在書中說道:“在集體心理中,個人才智被消弱,從而個性也被消弱。異質(zhì)性被同質(zhì)性吞沒,無意識品質(zhì)占上風”作為一個大學生,應該注意自身陷入群體思維,限制阻礙自身發(fā)展。也應該思考如何打造優(yōu)質(zhì)的群體。處于群體中的我們,首先要選擇一個合適自己成長的群體,同時也不要忘記自己做為群體中一員的責任與義務,推動整個群體朝著積極的方向發(fā)展,不能總是挑剔群體本身,也要共同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群體。是積極樂觀的就要盡可能的去傳遞,不要害怕質(zhì)疑。對發(fā)現(xiàn)不對的地方也要及時指出,積極溝通改正,不能讓群體慢慢的變得烏煙瘴氣,因為如果一開始置之不理,最后自己也會被這股灰暗的力量所吞沒。所以,做好自己遠遠是不夠的,我們要選擇良好的群體,并盡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凈化群體的環(huán)境,我們自身才會更好。
《烏合之眾》讀后感4
在廣袤的人類社會探索發(fā)展史中,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進步離不開社族人群思想創(chuàng)新及思維進步的創(chuàng)新及對社會、人力的深刻剖析探索!稙鹾现姡捍蟊娦睦硌芯俊穭t是通過細致描述群體心理的一般特征,分析了人們在群聚狀態(tài)下的心理、道德、行為特征。通過分析及揭示,探索大眾廣義心理認知及心理認同。從而解釋了為何群體往往呈現(xiàn)出“盲目”、“沖動”、“狂熱”、“輕信”的特點,而統(tǒng)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體的這些特點建立和鞏固自身統(tǒng)治的。
此書的研讀和內(nèi)容的自我理解,讓我體會并認識到上到國家治理、社會管理,下到企業(yè)經(jīng)營,團隊管理,無外乎是大眾及人群之間的合作、認知和自我約束,而大眾心理的研究正是在思想層面對此認知的'一個探究紐帶,從而打開對大眾思維和組織行為學的領(lǐng)悟與思考,通過研究大眾心理,從而探究群體行為內(nèi)在的思維邏輯及心理特點,能夠讓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各種社會群體行為現(xiàn)象發(fā)生的本質(zhì)原因和組織團隊中行為動機,更科學的了解群體心態(tài),是一本群體心理行為學的研究巨作。
《烏合之眾》讀后感5
這是一本關(guān)于群體心理學的書,看此書,是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和他人,愿做個明白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離不開群體,有時候夜深人靜,獨自一人時,有時候會疑惑,我為什么說那樣的話,做那樣的事,我又為什么被群體那樣對待。也許是受“烏合之眾”的影響,無意識的按照群體的意識去行為。
第1章中說,作為群體一員后,智力會被拉低,情緒會被群體左右。舉兩個例子:第1次爬山時,在驢友的暗示傳染下,我穿著長靴長羽絨服,翻過一個又一個山頭,竟然走完全程。培訓現(xiàn)場,前后左右都在刷手機,我也會刷手機。
中篇第一章中說,“在間接因素之中,有些因素普遍存在于群體所有信仰和觀念的底層深處,這其中包括種族、傳統(tǒng)、時代、制度和教育!
前四個因素,在長久的歷史中,基本已經(jīng)根深蒂固,我體會不了。最后一個教育,則深有體會啊。
“一個國家為年輕人提供的教育,昭示著這個國家以后的面貌!
我看不出國家怎樣,但經(jīng)歷幾十年的教育,可以看出我現(xiàn)在是啥面貌。
如書中所批判的,“它讓接受教育的人強烈地厭惡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并極力想從中逃離出去。工人不想再當工人,農(nóng)民不想再做農(nóng)民,下層資產(chǎn)階級除讓子女從事政府公職外從不考慮其他可能的'職業(yè)!
學生生涯,“一天之中,坐在一把椅子上,面對一張黑板,連續(xù)兩小時學習各種科目,他們儼然已經(jīng)成為知識的活體容器!
畢業(yè)后,“他們安頓下來,結(jié)婚生子,落入生活的俗套,兜著同一個圈子,囿于狹隘的個人職場;他們認真完成本職工作,僅此而已!
這就是我現(xiàn)在的面貌。
雖然國家在教育改革,但群體的觀點早已深入骨髓,我看我家娃,同樣深陷教育泥坑而無能為力啊。
我們怎樣免于群體的裹挾呢?
我覺得,有時候就算自認為是一個人,一個人散步、一個人刷手機,若沒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不知道“我是誰?從哪兒來?到哪里去?”也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的想法行為都是身處群體的反應,即時刻被群體裹挾著,如何保持清醒、獨立判斷么?
在群體的專有特征當中,比如沖動、急躁、毫無推理能力、缺乏判斷和批判精神、情感夸張等,聽上去都不是好詞兒,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緒。
我覺得看書,可以幫助提高我們的認知,知道的多了,總會有點批判精神吧,所以生活中要抽時間多看書?磿欢ㄒ⒅厮伎,很多時候我們懶得思考,看書也需要動腦,所以執(zhí)行看書這個動作有時候就挺難的,我們要控制自己的思緒去看書,我之前看一本書中說練習冥想可以幫助我們馴服胡亂奔騰的思緒,但冥想對我來說太難了,我不會,書中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方法,感受自己的呼吸,吸氣、屏氣、呼氣、屏氣,一直循環(huán),不知道有沒有用啊,因為我也沒實踐幾天,書里說有用,哈哈。
愿我們都是明白人,不隨便跟著群體隨波逐流。
《烏合之眾》讀后感6
《烏合之眾》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chuàng)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全書集中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征。在作者的闡述以及舉例中,我發(fā)現(xiàn)了與之類似的種種社會現(xiàn)象,這讓我產(chǎn)生了共鳴。也讓我明白到為何它在心理學書籍中的地位如此之高。
在書中,勒龐說過這么一句話“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這個比喻生動形象地體現(xiàn)了個人被群體化后的表現(xiàn),也展現(xiàn)了如今隨波逐流現(xiàn)象愈發(fā)強烈的.原因。
正如當今社會常有的網(wǎng)絡暴力中,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群體易沖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征,還有的是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非常偏執(zhí),且具有強烈道德感的特征,在網(wǎng)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群體往往不善于思考,他們只會單純地認定一句話是真理還是繆誤。這是個人意識在群體中不斷缺失的表現(xiàn),這樣一種有意識人格的消失,無意識人格的得勢,會讓人完全服從于使之有意識人格消失的人,甚至在暗示下做出一些有違常理或者與他性格矛盾的事情。
而被群體化的人們也會因為自己強烈而偏執(zhí)的道德感去迫使他人做一些滿足于他們道德感的事情。例如,在一場災害中強迫富豪捐款、公交車上不考慮他人身體原因便強迫其讓座等。倘若你選擇了拒絕,便會有一群人蜂擁而至對你加以指責。這些舉動在群體看來是替天行道,然而現(xiàn)實卻是人們在不明真相下的指指點點。
所以,對于個人,有意識人格的保留就會顯得非常的重要。作為學生的我們,不應該成為上文所述的那些被群體化而失去明辨是非能力的人,而應該從現(xiàn)在起,努力堅定自己不跟風,不盲目輕信他人言論,不隨波逐流,凡事都擁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做最獨一無二的自己。
《烏合之眾》讀后感7
這本書是新聞傳播學專業(yè)的必讀書目,上大學就是老師們推薦書目的必讀經(jīng)典書目之一,后來讀了新聞學專業(yè)研究生對它的認識更加深刻。
本書作者勒龐是個保守派社會精英,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國他反對傳統(tǒng)的國家主義,反對新興的集體主義,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義。生活在法國革命不斷的年代里,經(jīng)歷過巴黎公社和法蘭西第二帝國等歷史時期,親眼目睹了法國民眾在傳統(tǒng)的信仰與權(quán)威崩塌后,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群野蠻、善變、極端的原始人,在少數(shù)人的慫恿下,民眾會毫不猶豫地做出駭人聽聞的'暴行,事后卻要求愛國主義的榮譽勛章。是勒龐創(chuàng)作烏合之眾的社會基礎(chǔ),他在《烏合之眾》中總結(jié)道:民眾缺乏理性,依賴于信仰與權(quán)威的引導,用想象來判斷,模仿他人行為,簡而言之,民眾是盲從的。這本書所講的群體心理學理論奠定了社會心理學的基礎(chǔ)。
在現(xiàn)代信息化社會,我們往往能找到同感,也有“烏合之眾”存在,盲目從眾無助無處不在。
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心理學,了解是什么讓我們盲從,如何克服盲從,從而確保一個穩(wěn)定發(fā)展的幸福未來。
《烏合之眾》讀后感8
《烏合之眾》是一本社會心理學經(jīng)典著作,由法國社會學家古斯塔夫·勒龐于1895年出版。這本書在當時引起了轟動,對于群體心理學的研究和應用起到了開創(chuàng)性的作用。閱讀完這本書后,我深受啟發(fā),感受到了勒龐對于群體行為和心理的深刻洞察和思考,下面我就具體談談我的一些體會和思考。
首先,勒龐在書中提出了“烏合之眾”這個概念,指的是由許多不同個體組成的群體,這些個體在集體中會失去自我意識,成為一種不同于個體的群體意識和群體心理狀態(tài)。這個群體心理狀態(tài)常常是情感化、熱情化、情緒化、簡單化的,個體的理性和判斷力往往會因此失去。勒龐認為,烏合之眾是很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和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很容易被煽動和引導,甚至會做出不理性的行為。這些行為往往不是個體的行為,而是群體的行為,這是一種群體心理效應,可以說是一種失去理性的“群體狂熱”。
其次,勒龐在書中深入探討了群體行為的本質(zhì)、特征、動因和結(jié)果。他指出,群體行為往往具有一些共性的特征,比如情感化、熱情化、簡單化、具有傳染性、潛在的暴力性等等。這些特征使得群體行為非常具有可預測性,因為群體心理的表現(xiàn)往往是可以被預測的`,只需要了解群體的特點和環(huán)境因素。同時,勒龐也分析了群體行為的動因和原因,他認為,群體行為往往是由于群體心理和群體思維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而這些影響又是由于群體的心理狀態(tài)和環(huán)境因素等因素所決定的。勒龐也提到了群體行為的結(jié)果,認為群體行為的結(jié)果往往是不可預測和混亂的,因為群體行為往往是無序的、不穩(wěn)定的和不可預測的。
此外,勒龐也探討了群體意識形態(tài)的力量。勒龐認為,群體意識形態(tài)是群體行為的重要動因之一。群體意識形態(tài)指的是一種特定的思想、信仰和價值觀念,這些觀念是群體心理和行為的核心。群體意識形態(tài)可以是宗教、政治、文化、經(jīng)濟等各種不同類型的觀念。勒龐認為,群體意識形態(tài)對于群體行為的影響是深刻而長遠的,因為它可以激發(fā)群體成員的共同信仰和價值觀念,從而讓群體成員產(chǎn)生一種歸屬感和認同感。群體意識形態(tài)可以讓群體成員感覺到自己的行為是符合共同信仰和價值觀念的,從而減少了個體在群體中的獨立思考和判斷力,使得群體成員更容易受到群體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同時,群體意識形態(tài)也可以被用于操縱和控制群體行為,因為它可以激發(fā)群體成員的情緒和熱情,從而讓他們做出符合特定利益的行為。
此外,勒龐也提出了一些預防和控制群體行為的方法。他認為,預防和控制群體行為的關(guān)鍵是要對群體心理和行為進行深入了解,了解群體成員的需求、信仰和價值觀念,同時也要了解群體成員所處的環(huán)境和情況。在了解群體心理和行為的基礎(chǔ)上,可以采取一些預防和控制措施,比如提供公正和客觀的信息、控制群體情緒和熱情、制定合理的規(guī)則和制度等等。這些措施可以幫助群體成員保持理性和判斷力,從而避免不理性的群體行為。
總的來說,讀完《烏合之眾》,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勒龐對于群體心理和行為的深刻洞察和思考。群體行為是一個非常復雜和多面的現(xiàn)象,它涉及到個體和集體的關(guān)系、情感和理性的平衡、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等等各個方面。勒龐通過對群體心理和行為的分析和探討,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了群體行為的本質(zhì)、特征和動因。
最后,我想說的是,勒龐的《烏合之眾》不僅是一本重要的社會心理學著作,更是一本需要深入閱讀和思考的好書。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群體心理和行為的本質(zhì)、特征和動因,從而對群體行為有一個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認識。同時,我們也可以借鑒勒龐的思想和方法,采取適當?shù)拇胧﹣眍A防和控制不良的群體行為,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烏合之眾》讀后感9
很早就聽過《烏合之眾》這本書,有不少人推薦,大概知道是一本講“群體心理”的經(jīng)典之作,卻一直沒有完整讀過原著。
拿到書那一刻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是一本百年經(jīng)典。作者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1841—1931),是群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著有《各民族演化的心理學規(guī)律》、《戰(zhàn)爭心理學》、《法國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學》等,其中以《烏合之眾》最為出名,首次出版于1895年,在這100多年的時間里已經(jīng)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
該書受到了弗洛伊德、羅斯福、丘吉爾、梁啟超、周作人等人的贊譽和推崇。盡管語言辛辣、觀點極端,我們依舊可以從中感受到天才般的洞見。
1、一個全新的視角
作為群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作者開篇就醍醐灌頂,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理解歷史和社會現(xiàn)象的視角:
世界上一切偉人、一切宗教和帝國的建立者、一切信仰的使徒和杰出的政治家,甚至是一伙人的小頭目都算是無意識的心理學家,因為他們對群體特征有著本能可靠的了解,也正是因為對群體特征的了解,才能使他們輕而易舉地確立了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
這讓我想起了種種社會現(xiàn)象,以及朝代更替的歷史。比如洪秀全,清末太平天國運動領(lǐng)袖。吸取早期基督教教義中的平等思想,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張建立遠古“天下為公”的盛世,并創(chuàng)立了“拜上帝教”。1851年洪秀全領(lǐng)導發(fā)動金田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號天王。他正是把握了當時群眾的心理特征,才成功的發(fā)起了農(nóng)民企業(yè),并建立了自己短暫的政權(quán)。
作者首次提出,對某些社會現(xiàn)象的研究,更需要從心理學的角度而不是自然主義的角度著手。他認為史學家泰納只從自然主義角度研究法國革命,因此只看到偉大英雄血腥、混亂和殘忍的一面,但不能解釋背后的根本原因。
2、“不善于推理,卻急于行動”是群體的顯著特征
并不是一群人在一起就是群體,群體有其顯著的特征:個體自覺個性的消失以及思想和感情邁向不同的方向。
群體不善于推理,卻急于行動。在某種暗示下,他們會有一種難以抵抗的沖動,使自己完全不顧后果的采用某種舉動。群體中的這種沖動,比被已催眠的沖動更加難以抵抗。
相比個體,只有群體才會不顧一切地為了教義或理念而勇往直前;只有群體,才會被榮譽和熱情所點燃;只有群體才會導致十字軍時代那樣慘烈的場面。十字軍東征一共9次,發(fā)動200多萬人,雖然以宗教、解放圣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經(jīng)濟為主要目的的侵略戰(zhàn)爭。
3、影響群體觀點和信念的因素
因為“群體可以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但也能表現(xiàn)出極度忠誠、勇于獻身和不計名利的舉動”。所以對影響群體觀點和信念的因素進行研究也極為重要。
作者認為影響群體觀點和信念的因素包括蓄積因素和即時因素。蓄積因素包括種族、傳統(tǒng)、時間、制度與教育等,并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他認為一個國家給年輕人什么樣的教育,就能知道這個國家會變成什么樣子。
即時因素有形象詞語和套話、幻覺、經(jīng)驗和理性等等。詞語和套話具有神奇的力量,他們能夠喚起一些形象,在群體心中掀起可怕的風暴。民主、社會主義、平等、自由等,他們的含義極為模糊,卻朗朗上口,有著神奇的魔力,綜合了各種各樣無意識的.抱負和實現(xiàn)這些抱負的希望。很多時候說理和論證敵不過詞語和套話。
名稱的威力恐怖如斯,以至于選擇得當,它能讓面目可憎的事物改頭換面,從而被民眾接受。統(tǒng)治者的藝術(shù),就像律師的辯術(shù)一樣,首先在于遣詞造句。
讀到此處,不禁想起《人類簡史》中提到的一個重要觀點——人類維系社會秩序依靠的是虛構(gòu)的故事!捌降取、“自由”這些詞語背后不正是一個個虛構(gòu)的故事嗎?所以正如作者所言,詞語的力量與它所喚起的形象有關(guān),但跟它的真實意義無關(guān)。
對于歷史上的大事件,比如文明的變遷、帝國的興衰、朝代的更替,我們往往從政治、經(jīng)濟、外敵入侵等角度來看。而作者卻指出,事件背后真正的原因是民眾思想的改變。思想、觀點、信念的改變,是促成文明變革的唯一重要變化。令人難忘的歷史事件,不過是人類思想的微妙變化造成的外顯后果而已。
《烏合之眾》讀后感10
《烏合之眾》是一本心理學類讀物,讀起來有些生澀,通篇都是作者基于某些歷史現(xiàn)象或者對民眾有較大影響的歷史名人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將這些看法總結(jié)起來就成了這本書–《烏合之眾》。
行文結(jié)構(gòu)先是部分提綱類的提要,隨后基于這些提要,作者開始詳細解說與闡述,這之間夾雜著部分例子。書中通過三個群體特征來統(tǒng)籌全書:群體心理,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不同群體的分類及其特點。在作者眼中,群體是一群“烏合之眾”,只是因為這個社會是由數(shù)量眾多的烏合之眾所構(gòu)建的,因此群體才會被需要,才會被重視。群體就像洪流,任何處在洪流中的個人,無論品性,才智如何,只要處在群體中都只能任由洪流裹挾,難以自主。作者只對群體思維與行為進行解剖如同醫(yī)生通過手術(shù)將病人的病變的部分展示出來卻沒有治療手段。
書中部分觀點個人覺得有所偏頗,這些偏頗符合西方世界看待事物的價值觀以及對一些體制或制度的潛在看法。作者作為西方人這個群體的一員,對一些問題的認識有所偏頗也能有理解。看完本書,內(nèi)心想法與情緒都有些復雜。不可否認作者揭示的群體特征在當下的世界確實存在,甚至有時覺得自己就是其中一員。比如網(wǎng)絡這個群體,就像是茶余飯后無所事事的閑人,聚在一起八卦。部分媒體為吸引眼球,不調(diào)查真相,只是順勢推波助瀾,然后網(wǎng)絡暴力,誣陷等等層出不窮。更有甚者網(wǎng)絡公關(guān)都能成為一種職業(yè),只要給錢就能顛倒黑白。網(wǎng)絡之外,現(xiàn)實中的事實如何都抵不過網(wǎng)絡上大眾所認同的事實。
任何社會都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發(fā)展方向,任何現(xiàn)實都應該可以更好。這種正確與更好應該是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結(jié)果。不能因為追求民主或者自由,然后多元發(fā)展。社會的正確發(fā)展是客觀的,與標榜民主和自由無關(guān),與個人意愿也無關(guān),所以不應該被民主和自由所綁架。每個人所認同的民主與自由的邊界不同,這可以求同存異,但對一件事的正確看法可以達成共識,這便是和而不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因此每個人在方方面面都有差距,不能等量齊觀。也正因為如此,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歸宿,各得其所,各安其命。這種安身立命追求的就是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大家普遍追求的應該是這樣一個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世界。
《烏合之眾》讀后感11
一百多年前的法國學者勒龐是個保守派社會精英,他反對傳統(tǒng)的國家主義,反對新興的集體主義,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義。他生活在法國革命不斷的年代里,經(jīng)歷過巴黎公社和法蘭西第二帝國等歷史時期,親眼目睹了法國民眾在傳統(tǒng)的信仰與權(quán)威崩塌后,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群野蠻、善變、極端的原始人,在少數(shù)人的慫恿下,民眾會毫不猶豫地做出駭人聽聞的暴行,事后卻要求愛國主義的榮譽勛章。于是,勒龐在他的傳世名作《烏合之眾》中總結(jié)道:民眾缺乏理性,依賴于信仰與權(quán)威的引導,用想象來判斷,模仿他人行為,簡而言之,民眾是盲從的。
很不幸,我們也是“烏合之眾”,我們也會盲從。全球化信息化的年代里,多元化的價值體系與全球化的信息爆炸使我們愈發(fā)感覺到自己的渺小,而開始追求信仰的庇護和權(quán)威的支持,兩者共同的結(jié)果,就是解釋古典人生哲學的于丹教授的走紅。
《地球是平的》一書預見了一個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未來。我以為,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沖擊下,政府將失去左右輿論的能力,民眾將擁有更多的話語權(quán),民主會成為必然的趨勢;同時,國際間競爭使政府必須擁有更高的效率,民眾必須賦予政府更多權(quán)力,集中也會成為必然的趨勢。因此,中國未來的政治體制將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權(quán)威民主雙向加強的模式,即民眾選出強力領(lǐng)袖,由他來行使宏大的權(quán)力。這一切,正如勒龐所言。
勒龐曾預言社會主義理想的'實踐必將是艱辛的過程,也曾預言中國在辛亥革命后必將迎來更加極權(quán)的專制。他的“烏合之眾”心理學認為:民眾為了追求幸福,會愿意犧牲自由,追隨強力領(lǐng)袖,賦予他絕對權(quán)力,并為他所宣揚的理想犧牲一切。令人不安的是,這個片面的觀點得到了歷史的有力映證——二戰(zhàn)、民眾哪一次不盲從?哪一次不為瘋狂的理想而瘋狂地殺人?
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心理學,了解是什么讓我們盲從,如何克服盲從,從而確保一個穩(wěn)定開展的幸福未來。
《烏合之眾》讀后感12
烏合之眾里說:群體里的個人完全不同于獨立的個人。
是的,一個獨處的個人可以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見解、獨立的審美、獨立的個性,可是,一個人要想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是脫離不了集體的。對于我們大多數(shù)人來說群體或多或少都會不經(jīng)意間改變我們獨處時的一些習慣,有些是好的,有些是壞的。
群體有一種潛移默化的神奇力量。
比如,一個學習氛圍濃厚的群體對個人來說就是一種成長;一個八卦成性、流言蜚語滿天飛的群體就是對個人精神的消耗。
同樣起點的兩個人,置身于不同的群體之間吸取的養(yǎng)分不同,短時間內(nèi)看不會有太大的區(qū)別,經(jīng)過歲月的篩選,差距顯而易見。
環(huán)境改變?nèi),群體也會。
一旦大多數(shù)人形成統(tǒng)一陣線,一個人的意見顯得無足輕重,哪怕他是對的,可是與人多勢眾的'群體相比,難免會產(chǎn)生自我否定的情緒,畢竟獨舟難行。
小時候有一首歌叫眾人劃槳開大船。
一支竹篙呀,難渡汪洋海
眾人劃槳喲,開動大帆船
一棵小樹呀,弱不禁風雨
百里森林喲,并肩耐歲寒,耐歲寒
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萬
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連
同舟嘛共濟海讓路,
號子嘛一喊,浪靠邊
百舸嘛爭流,千帆進,
波濤在后,浪在前
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在困難面前,比如抗洪救災方面就顯示出了集體的重要性。
集體的矛盾也是激烈的,誰干的活的多一點,誰干的活少一點,干活多的如果得到的回報跟干活少的一樣,難免有微詞;如果干活多的拿到的比干活少的回報多,干活少的也免不了說三道四。
群體有時候慷慨激昂,有時又無比沮喪。
總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江湖水很深,硬著頭皮往前闖吧!
《烏合之眾》讀后感13
120年前,群體心理學開創(chuàng)者、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出版了一本社會心理學著作《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經(jīng)驗性地研究了大眾心理的產(chǎn)生與運行,為世人揭示了群體大眾非理性而又潛藏規(guī)律的心理世界。心理學、社會學界的泰斗弗洛伊德、奧爾波特、墨頓等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非常有趣的是,這本書后來竟然成為了金融投資領(lǐng)域的圣典。
1.、“群體不善推理,卻急于行動!”
2、“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xiàn)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
3、群體中個人智力泯滅存在著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自我意識模糊; 第二階段是獨立思考能力下降; 第三個階段是判斷力與邏輯在暗示與傳染的作用下趨同一致; 第四個階段是殘存的智力品質(zhì)被徹底反噬。 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一個頭腦非常嚴謹?shù)膫人不復存在,他成為了群體中的一份子,成為了一個不具備邏輯能力與判斷力的智力泯滅者。盡管這樣的個體能夠提供出判斷結(jié)果,但是他們卻不了解這種結(jié)果是完全錯誤的!
4、在密西西比股票風靡法蘭西大地的狂潮中,有兩位德高望重的學者,拉莫特和泰拉松神父,他們向來老成持重,富于理性,他們彼此祝賀對方?jīng)]有被卷入這場狂潮。然而,時間僅僅過去幾天,泰拉松神父也頂不住周圍的巨大沖擊力,于是前往股票交易所購買股票。當他出來的時候,正好碰上也前來購買股票的拉莫特。神父驚訝地問道:“。∈悄阊?” “是啊!”拉莫特快步從他身邊走了過去,回答說:“怎么可能是你呢?” 先前還在慶幸自己能夠置身烏合之眾之外,沒多久居然被可怕的共性思維凝聚成了新的群體!后來,當兩位學者聚在一起的時候,他們談哲學,科學和宗教,卻再也沒有談論過股票的話題,當他們不得不提起這件事的時候,他們一致認為,任何人都不要發(fā)誓,永遠不會受到別人的影響,不會有共性思維,即使是聰明人也不能排除在外。
可以說,一位博覽群書的學者,在群體中會表現(xiàn)得極度無知,甚至會昧于簡單的常識。一位最富理性的長者,在群體中會變得盲目、輕信而易于狂亂。 一位富于經(jīng)驗的專家,在群體中會喪失其獨有領(lǐng)域中的判斷力與處理能力,甚至比不上一位獨立的新手。一位善于獨辟蹊徑的智者,在群體中會變得盲從而混亂,成為一個人云亦云,不知因果的平庸之輩。
后言
在證券市場,每一個參與者都以為自己的行為受自己的獨立思維支配,而自己的獨立思維來自于客觀理性的分析,是高于市場上其他參與者那種低級無知的判斷的。但事實上,在一個群體博弈的環(huán)境下,你的`主觀思維很難形成長期居于其他參與者之上的優(yōu)勢,你以為自己不同于其他參與者,但結(jié)果卻是你和眾多的參與者事實上形成了思維和行為一致的烏合之眾,你們一起導演了一次又一次自我摧殘的貪婪和恐懼,大量的思維和行為均表現(xiàn)出了極度的愚昧和低智商。你解釋不清楚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不清楚為什么自己始終無法成為獨立于一幫烏合之眾之外的智者。
勒龐在120年前就闡述了這種現(xiàn)象,也許這就是人性,群居物種所無法克服的動物屬性。然而,當這種現(xiàn)象被少部分人理解認知,依托于各種有效的技術(shù)和模式,有針對性地對群體性共性思維和行為進行反制,便出現(xiàn)了很多經(jīng)典的優(yōu)勢博弈案例:從反向思維價值投資的成功者巴菲特,到善于駕馭市場情緒、信仰市場永遠是錯的的反身性哲學大師索羅斯,再到依靠數(shù)學模型獵殺博弈環(huán)境下的共性行為的量化權(quán)威西蒙斯……無一不是市場上集體非理性思維和行為的駕馭和反制者,就像羊群身邊的牧羊犬,把自己從市場的烏合之眾中獨立出來。
過去的成功者通過解讀市場語言尋找市場的共性思維和行為特征,但是,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市場共性行為的捕捉變得易如反掌,你的每一次出場和進場都有可能匯總成大數(shù)據(jù),成為處于優(yōu)勢地位的博弈參與方的行為依據(jù),只要是集體性共性思維和行為,就會事實上呈現(xiàn)明牌特征,從而在博弈中處于不利地位,市場一定會讓你一次次感覺到自己行為的愚昧和低智商,這種特征在未來會越來越明顯。
《烏合之眾》讀后感14
什么決定了歷史呢?
個人、聲望、天時、地利、衰落、宿命、周期、幻象,還是重蹈覆轍......
19世紀的本書作者提出了一種解釋:民族性格使然。
不同民族性格影響了不同的文明發(fā)展。
群體的性格使得群體所在的社會成為現(xiàn)在的樣子。
個人的智商就算再高,也抵不過群體的力量,群體才是掌握權(quán)力的實體。
屌絲群體是強大的,要想影響、改變?nèi)后w,要有力量,不僅是智商,更要有聲望、魅力。
樹立理想,或者讓別人以為樹立了理想,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摘抄:
1.P182如果整個國家真的呈現(xiàn)這種狀態(tài),那么個人就會向外拓展,去尋求自己失去的力量。公民麻木不仁和絕望,政府各部門隨之必然也會如此。個人沒有了主動性、創(chuàng)新性,缺少導向精神,這就迫使政府開始承擔起一切;政府要指導所有事物的`發(fā)展,囊括一切,保護一切。最終的結(jié)果是國家成了萬能的上帝。而歷史告訴我們,這樣的上帝不是萬能的,也不可能大包大攬一切。因此這樣的國家不可能變得強大,必將破滅。
2.尤其是某些民族,他們的政府表面上看是寬容的,許可公民可以干很多事情。其實,這只是它們給民眾的一個幻象。。。任何文明都有衰落期,這是無法逃脫的,而這種情況就是文明衰落的先兆。
3.能創(chuàng)造也能毀滅,這是時間的特點。誰也逃脫不了這樣的宿命,不管是神明還是常人。不管多么偉大的文明,當它達到鼎盛時期,或者復雜到不能再復雜了便會停止下來。衰落開始時,就像一個人一樣,風華正茂之后便是老年期的降臨。
這是一個必然要經(jīng)歷的時期。一個種族的衰弱有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支撐種族生存的理想基石率先坍塌下來。與理想同時衰弱的還包括:由它激發(fā)而滋生的宗教、政治和社會結(jié)構(gòu)。
……這個種族的才智會隨著古老理想的喪失而完全消失。種族散亂成一群獨立自處的個人,他們一個個重新回到原始的野蠻狀態(tài),即一群烏合之眾。這群沒有未來的人,根本上缺乏統(tǒng)一性,有的只是烏合之眾的一時特性。這些人只能隨遇而安,因為它的文明變得不再穩(wěn)定。群體掌握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這使得野蠻風氣更加盛行。文明也許仍然呈現(xiàn)絢爛的外表,因為它畢竟經(jīng)過了歷史的考驗,其實它已經(jīng)空空無物,成了一座沒有根基的大廈。只要再來一次風暴,必倒無疑。
對所有民族而言,追求理想可以使它從野蠻狀態(tài)走到文明狀態(tài)。然后,一旦這個理想變得落后,失去優(yōu)秀的品質(zhì)時,就會使走向衰落甚至滅亡。這是一個生命循環(huán)的過程,是任何一個民族都必須要經(jīng)歷的。
《烏合之眾》讀后感15
這兩天在家閑來無事翻了幾頁《浮生六記》,讀到“浪游記快”這一章時突然看到這段話,簡直就是《烏合之眾》中觀點的古代版:“佃人皆散處如列星,一呼俱集,稱業(yè)戶曰“產(chǎn)主”,唯唯聽命,樸誠可愛。而激之非義,則野橫過于狼虎;幸一言公平,率然拜服。風雨晦明,恍同太古!
其中對散如列星的群眾評價為:唯唯聽命、樸誠可愛。如同勒龐所講:“群體對觀念要么全盤接受,要么徹底拒絕,產(chǎn)生的情緒只能是狂暴且極端的!痹谏驈偷目谥斜闶牵喝绻阏f的公平,那么他們“率然拜服”;如果你說的不對,那么“野橫過于狼虎”。
最終連總結(jié)都是一致的:勒龐認為:“無意識的動機幾乎完全支配著群體的行為,群體在這個方面與原始人極為相像。”沈復則更簡單:“風雨晦明,恍同太古!
勒龐是1894年以后寫下的'《烏合之眾》;沈復是1808年左右寫的《浮生六記》,只差了幾十年……與勒龐不同的是,沈復既不是社會學家也不是心理學家,僅是一介文人,覺悟就這么高了……感嘆一下。
【《烏合之眾》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烏合之眾》讀后感10-10
烏合之眾的讀后感10-06
《烏合之眾》讀后感01-23
烏合之眾讀后感02-25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08-08
烏合之眾讀后感(精選7篇)10-07
《烏合之眾》讀后感12篇02-02
烏合之眾讀后感6篇03-27
烏合之眾讀后感8篇03-21
《烏合之眾》讀后感8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