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原生態(tài)玉家溝村的散文
嵐峪鄉(xiāng)玉家溝村,是原榆社縣作家協會主席王彥儒的老家,早有耳聞那里極具山村特色,7月2日我們文友相約去采風,目睹深溝的青山秀水、古樸民居、田園風光,無不驚嘆好一個天然原生態(tài)的太行山古村落。
玉家溝村在一條深溝的盡頭,車行此就沒公路了。沿溝兩面山嶺綿延起伏,樹木蔥蘢,綠草如茵,極目遠眺如碧海波濤。溝里溪水潺潺,伴著布谷鳥的急促鳴唱,車行在蜿蜒的單車山路上,真有古道西風,曲徑通幽的新奇感。
車終于停在了村口的一小片平地上,仰望向陽的北坡上,散建一小片民房,舊房居多,土坯墻,灰小瓦,木門窗打著井字格,廂房多為簡陋的敞棚,角落處有雞舍狗窩,一處處小院落隨山坡層層升高,護院的墻用石頭砌筑,彎曲小道連通小院,渾然山村舊貌,古色古香,真的留住鄉(xiāng)愁了。據村民說村史,早年間村民散居在溝南面的叫大林溝、合山嶺、老圪洞的溝嶺間,有30多處,在崖上挖窯洞為家,開荒耕種點薄地為生。在建國前后才逐漸搬來現址聚居。在改革年代,村民因地建磚瓦房新居,因受一面坡地貌所限,不能成排留巷,新房像點綴在舊居間的明珠,如此村貌確為少見了,別有風味。
典型的山村,傳統的農耕。全村在冊46戶,98人,有不少人在外地工作、打工,有300余畝土地,主產玉米、谷子、豆類小雜糧,現在已有不少薄地退耕還林了,原有70多具農耕具也存之有限了,見有牧羊人進入山溝,村民的生計就是農牧業(yè)了。我們隨該村王村長尋訪土地廟、龍王廟舊址時,見村外溝地莊稼茂盛,地頭嶺坡桃杏樹上紅黃果實誘人,一派天然田園風光。龍王廟還存殘墻,內有一石碑嵌入一株大樹根部,是清朝道光年間重修廟碑記,據說曾香火旺盛,祈雨極靈驗。更奇的是村里來了一女僧人,講經說法,選中了此地風水,應了“天下山水僧占盡”之說。
向有鐘靈毓秀之說,俗語深山出俊鳥。就以現在最多不足百人之村,曾走出不少人物:有跟八路軍抗戰(zhàn)成長為師長的、有早年參加革命的處級干部、有大學生天之嬌子,有文有武,要按百分比例看夠高級了。村民均多才多藝,武術之鄉(xiāng)都會武術,主要傳承六合拳、梅花拳、紅拳,在逢年過節(jié)時還到外地表演交流,一位髦齡白須老人當場獻藝,英姿颯爽。男女都愛唱“開花調”,男女和唱,情意綿綿,有位花甲老人給我們演唱,原汁原味,山歌飄蕩在山溝間。婦女們更心靈手巧,傳承著太行山區(qū)的民俗,繡荷包、打年糕、蒸花饃、婚喪嫁娶的風俗、相夫教子的道德,又溶入了現代生活的廣場舞,進入文化室,練練健身器,笑聲滿山鄉(xiāng)。
黨和政府的民生工程也入深山,“低!、“五保”,精準扶貧,蓋起了5間五保戶新房。原山西省長李小鵬曾入此深山訪貧,給他們建起信號塔,山村人的手機也與外界接軌了,溶入現代生活,而又獨享山青水秀的天然氧吧,可謂得天獨厚吧!
整齊劃一的新農村已普遍了,而天然原生態(tài)的山村卻少見。玉家溝,特色山村讓人好留戀,鑲嵌在青山綠水間的一塊玉!
【原生態(tài)玉家溝村的散文】相關文章:
玉芙蓉散文10-06
駱駝溝散文10-07
有關玉墜的散文10-05
玉舍之行散文10-06
黑妮小玉散文10-06
走近玉柱巖的散文10-06
村路散文10-08
玉都喜迎貴賓來散文10-06
村前的小河散文10-06
西安的村散文欣賞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