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愛與不愛的區(qū)別
人們一直在歌頌,父母之愛多么偉大、多么無私,可是,在我們的工作中司空見慣的是,父母打著愛孩子的名義,做著背道而馳的事情。
為了能夠清楚的讓各位家長看到自己的行為,我想首先給真正的愛一個定義。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給愛的定義是: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
首先,愛與不愛最顯著的區(qū)別之一是:當事人心里想的和正在做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愛。比如很多爸爸媽媽,心里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獨立自主,可正在做的是,包辦孩子一切的事情,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
其次,愛能夠幫助他人進步,也能使自己更加成熟。那些成天用否定、打罵來教育孩子的父母,既不能幫助孩子進步,也不能讓自己更加的成熟,他們借用孩子的錯誤,來發(fā)泄自己的情緒,就像一個六七歲的孩子一樣。
第三,真正意義上的愛,即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不愛自己的人,絕不可能愛他人。很多的家長并不愛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很低,所以,他們不可能愛孩子,他們只能看到孩子的問題。
有了這樣一個定義,讓我們來看看父母常見的一些行為,盡管他們都打著“愛”的旗號,但每一種都不是愛。
“聽話!爸爸媽媽喜歡聽話的孩子!不聽話我們就不愛你了!不聽話我們就不要你了!”相信我們都耳聞目睹過這樣的威脅吧,在馬路邊、商店里、餐廳里,我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話,這樣的威脅對越小的孩子越有威力,一招見效。父母們樂此不疲,根本不覺得有什么不對。這就是有條件的愛。它意味著:“你必須服從我,遵照我的指令去做,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否則我就不愛你。”你能說這樣的父母多么偉大無私嗎?
相反,孩子對父母的愛才是偉大的,因為這種愛是無條件的。孩子不知道其他父母是什么樣子,因此認定自己的父母無論怎樣做都是正確的,為了證明對父母的愛,孩子寧肯犧牲自己,犧牲自己的天性,不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犧牲自己的未來,上父母給自己指定的學校;犧牲自己一生的事業(yè)成就,做父母喜歡自己做的職業(yè);犧牲自己的幸福,和父母喜歡的人結婚……
而父母的態(tài)度,絕對是有條件的,乖乖聽話,取得好成績,考上好學校,給父母爭臉面和榮耀,不滿足這些條件,我就不愛你,甚至把你逐出家門……
“你這次考不好,看我怎么收拾你!”
“你再跟他來往,我就打斷你的腿!”
“你讓我們丟盡了臉,我們再也不想見到你!”
“你要和那個男人結婚,我們就沒你這樣的女兒。”
“這次考試不進前十名,電腦就別想了。”
……
為了輕易而舉的達到教訓孩子的目的,父母們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這樣用拋棄來威脅孩子,對于孩子來講,被拋棄就意味著死亡。幼小的孩子為了能夠生存下去,乖乖聽話,逐漸形成了固定的心智模式。而0到6歲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很多人一生都帶著六歲以前的心智模式走完一輩子的人生。
父母,用拋棄來控制和占有孩子,使得孩子對未來懷有過度的恐懼,這些在精神上或者肉體上經(jīng)歷過被父母遺棄的孩子,在步入成年時,內心深處永遠感覺不到世界是安全的,自己是受保護的。恰恰相反,他們覺得這個世界到處都是危險的、恐怖的,別人時刻準備算計她們,他們害怕一切陌生的改變,哪怕理智上知道,改變對自己是有好處的。
這樣的情形,在每一次的父母課程中我都可以看到,很多家長上了我們的父母一階段課程,理智上知道想要真正的解決孩子的溝通障礙,一定需要繼續(xù)學習,可是如影隨形的恐懼感,讓他們裹足不前,擔心被傳銷,他們無法為了將來更大的滿足與和諧,而放棄眼前的安全,雖然現(xiàn)在家庭關系并不和諧,有很多的痛苦,但熟悉的痛苦,總歸還是比較安全的,而陌生意味著危險。
每一次,在這種情形中,從家長們痛苦、糾結的表情中,我看到了他們的父母愛他們的方式,和他們成長過程中如影隨形的恐懼和不安,我無比的痛心。
對照一下自己的行為,小時候,這樣的話您聽過嗎?做父母后,您說過嗎?把孩子關在門外,幾天不理他的事你做過嗎?您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決定呢?
【愛與不愛的區(qū)別】相關文章:
愛與不愛之間的情感美文08-07
我愛的人不愛我的個性簽名02-17
我愛他他不愛我的個性簽名11-02
喜歡和愛有什么區(qū)別10-11
你太不愛自己了10-10
答應不愛你歌詞10-28
決定不愛了的句子10-20
不愛衛(wèi)生的小貓作文10-14
關于愛情傷感的句子:愛情里沒有誰對誰錯,只有愛與不愛10-21
不愛吃飯的小狗作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