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女人色视频在线观看网站_一本久精品无码免费_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专区_开心婷婷五月综合基地六月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

時間:2024-06-26 17:55:33 飛宇 讀書筆記 投訴 投稿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通用10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通用10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 1

  《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通過一段段短小卻精辟的文字體現(xiàn)了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論。不禁深深地佩服這位教育大家的遠見與深刻。書中第一篇就是“教學合一”。陶行知認為教學應該合一的第一個理由是:“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先生拿現(xiàn)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乃是指導他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這樣學生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這不僅為我們指出了教師教的'方法,還為我們指出了學生該如何去學,同時也告知我們學生到底要學什么。

  的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fā)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索,自主實踐,生動活潑地發(fā)展。課堂教學活動中應該充分體現(xiàn)教中有學,學中有教,教與學相互作用,即所謂“教學相長”。在教育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其中,把它作為自己的發(fā)展方式,自主地、生動活潑地發(fā)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為教育的主體、發(fā)展的主體。

  “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這個理論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對于學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對待不同的學生要“個別對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學生的能力進行細致的了解,諸如其性格脾氣、運動能力、學習能力、思維特點等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chuàng)造能發(fā)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學習目標,都能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從而避免學生因為經(jīng)常不能獲得成功而失去興趣,產生厭煩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這句話給了我們一個忠告,我們現(xiàn)在處于一個網(wǎng)絡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非?,學生可以通過網(wǎng)絡獲得許多的知識,作為老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內涵,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一個有著廣博知識的老師,可以讓教材上的內容變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個故步自封,不思進取的教師,他的課堂會日漸單調、陳舊,這樣的教師又如何能讓學生獲得快樂與幫助呢?

  就如陶老所說教育的確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學習的一本書,我也將于它置于案頭,讓它指引我們在這條學習之路走得更遠。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 2

  未認真讀陶老作品之前,就已久聞其“生活教育”大名。

  “生活教育”應該是“生”的。學生是有生命的,絕不是我們手中的復讀機,不能以其對標準答案復述的準確程度來做唯一評價標準;教師也是有生命的,絕不是車間流水線上的一臺臺機械,不能單純用工業(yè)化的數(shù)據(jù)來評定其“績效”。所以,教育也應該是有生命溫度的,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搖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事業(y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與其讓一個孩子能進重點大學但還需要母親去給他洗衣做飯,不如讓他走出校門后能夠以一個獨立、健全的人過平凡普通的`生活。

  “生活教育”也應該是“活”的。知識是活的,并且隨著社會發(fā)展而不斷更新,所以不能死守那一本本教材;方法是活的,適用于這個孩子的未必適用于另一個孩子,適用于今天的未必適用于明天;過程是活的,不必非得按部就班一絲不茍;環(huán)境是活的,不必非得拘泥于一室之內……遺憾的是,我們總要面對太多的“規(guī)則”甚至是“細則”。

  有“生”,有“活”,孩子們才能生龍活虎,教育才能活色生香。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 3

  作為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論是不可獲缺的。利用課余時間,我閱讀了《陶行知文集》,從中受益匪淺。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創(chuàng)建的“生活教育”理論體系中最富有建設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論!敖虒W做合一”含義是“教的`法子要根據(jù)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jù)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學是學生!痹谔招兄壬庵,“教學做合一”實際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二是指關系,對事說是做,對已說是學,對人說是教;三是指目標,教育不是教人學,而是教人學做事。他同時強調,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敖虒W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舊教育、創(chuàng)造新教育的銳利武器。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了“教學做合一”從義到特質到具體方法一整套教學理論,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學做合一”在內的“生活教育”,并使其達到最高水平。

  由“從做中學”到“教學做合一”,我們不難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舊教育、創(chuàng)造新教育所走過的艱難歷程,不難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闖新道的開拓精神、勇于實踐求真務實的研究作風的教育和感染。雖然“教學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論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對我們今天“科教興國”、“科研興教”、“科研興!钡娜罕娺\動以及活動課程與活動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研究也有許多重要的啟迪和指導作用。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 4

  讀了先生《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一本書,讀書中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是多么的匱乏,的確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了。再聯(lián)系自己二十多年來的教學實踐,收獲良多。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币粋人的道德、品行好了,做人做事才會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才會成為有用之才。作為一個教師,要想教學生求真,做真人,那么自己先要求真,學做真人,求真的知識,求真的本領,有真的道德。做教師,必須有強烈的責任感,要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斷進取,發(fā)展自己,完善自己。正如陶先生說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得專,也要學得博!蔽覀冎v育人第一,就是要讓學生首先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真人。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他說:“教育可以是書本的,是與生活隔絕的,其力量極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對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偉大,方不至于偏狹”。以社會做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huán)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是教育的場所。生活教育教學生做人。“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笔前,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學生做人。教學生做一個身強體健、品行端正、學識豐富、能力高強、興趣高雅的人!鞍駱拥牧α渴菬o窮的”,身教為主,言教為輔。還可以學習名人偉人,教育學生做人。讓他們從榜樣的感人事跡和優(yōu)秀品質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對學生進行生活教育,他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社會即學校,就像是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里去。”這種教育的理念是讓學生把學校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社會責任感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接受有計劃的、健康的、勞動的、科學的、藝術的、改造社會的教育。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用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理念,指導我們的教學工作,讓學生走到社區(qū)去,參加社區(qū)活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體驗生活,開展感恩教育,讓學生學會感恩,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社會,感恩幫助過他的.每一個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品行教育、愛心教育等系列教育,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升華知識。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敖虒W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書,到教學生,再到教學生學(更主動),用自己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貫徹在實踐中去。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偲饋碚f,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小學數(shù)學學科教學正是陶行知先生關于“教學做合一”理論的實踐課程之一。其基本理念就是以學生的數(shù)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為主要途徑,以促進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為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盡可能讓學生產生“做”的欲望,繼而真正地“做”起來。依托不同的學習內容,從思維、感官、行為、語言等各方面培養(yǎng)學生“做”的興趣和能力。許多成功的數(shù)學課例表明,只要教師能在“做”中教,學生就能夠快樂地在“做”中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創(chuàng)造性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發(fā)展。

  讓我們以“生活教育”為本,注重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人格修養(yǎng);在尊重理解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融融的師愛氛圍;讓學生在“做”中學,憑著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去解讀陶行知先生的偉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 5

  最早接觸陶行知先生,是在學生時代讀到了先生的兩句教育格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當時對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已極為神往,現(xiàn)在有機會讀到集合先生教育理論的《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逾覺獲益匪淺。《陶行知教育名篇》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做合一”、“學生自治”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yè)”。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tǒng)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tǒng)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吧罴唇逃彪m然是距今幾十年前的教育理論,但對當前的教育現(xiàn)實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當今新課程改革也強調,教師除了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外,還要根據(jù)本課程的特征,放飛學生,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實踐,在生活中學習。讓教育與學校、社會、家庭共同形成合力,讓品質在老師、學生、家長的互動中形成。這即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現(xiàn)實意義。

  陶先生提出“教學做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陶先生說得多好。如今學生的生活圈子比較狹小,但是現(xiàn)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他們對信息的接收能力是非常強的,課外知識非常豐富。由于他們年齡小,還不能把所知的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這就要求教師在“做”上教,促使學生在“做”中學,廣泛地在課堂內外開展動手操作和實踐活動,正是從“做”入手促進“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新課程改革的某些要求也同樣契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念的精神內涵。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大膽改革課堂教學,真正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學不只滿足于學生“學會”,而且要下更大的功夫指導培養(yǎng)學生“會學”。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讓學生學會學習,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終身受益。因為現(xiàn)在的學習方式,就是未來的生活方式。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钡拇_,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奉獻。有人將教師比作園丁,“園丁的夢境,常常是花的芳香,葉的濃蔭,教師的夢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臉,朗朗的書聲!薄罢娼逃切男南嘤〉幕顒樱┆殢男睦锇l(fā)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睕]有愛就沒有教育!澳闳舭涯愕纳旁趯W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學生生命放在大眾的生命里,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彼自捳f:“活到老,學到老!爆F(xiàn)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著變化。一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應有一種危機感。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正如陶先生說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經(jīng)歷數(shù)十年的歷史檢驗,歷久彌新,更加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對當今乃至以后的教育教學都將產生深遠影響。我們唯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fā)展,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用人才,為教育事業(yè)奉獻自己的力量。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 6

  陶行知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作家,他的教育思想和觀點一直深受廣大讀者和教育界人士的推崇。在他的眾多著作中,有一些篇目被認為是他的經(jīng)典作品,對于教育實踐、道德修養(yǎng)和人生哲學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將針對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進行讀書筆記,以期能更深入地理解和領悟他的教育思想。

  《圍城》中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在《圍城》中闡述了他的教育思想,他認為教育應該是一種人生哲學,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他鼓勵學生們從自身中探索人生的真諦,走出“圍城”,嘗試去認識和理解世界。他主張書本知識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緊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到知識的力量和作用。此外,陶行知還提到了愛的力量,他認為愛是一種偉大的情感,不僅能夠對他人產生積極的影響,還能激發(fā)自己的潛能。通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們可以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生觀和教育觀。

  《教育的藝術》中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的藝術》中,陶行知闡述了他的教育理念,提倡新教育運動的思想。他認為教育不應該只注重學科的傳授和考試成績的達標,而應該把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發(fā)掘作為教育的目標。陶行知強調個性對于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學生應該被看做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一個純粹的知識接受者。因此,他提倡貼近學生,尊重他們的個性,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不僅考慮到了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更是關注到了學生在社會中的合理地位和作用,這與現(xiàn)代教育理念不謀而合。

  《我的母親和我的教育》中的家庭教育

  在《我的母親和我的教育》中,陶行知回憶起了和他母親相處的日子,并闡述了家庭教育對他的重要影響。他回憶起母親耐心呵護的話語和細心引導的`神情,滿懷感慨地說:“我的母親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她的愛和智慧讓我受益終生!碧招兄獜娬{了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他認為父母的陪伴、引導和愛是孩子成長的關鍵要素。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不斷地給予孩子需要的關懷,理解以及尊重。此外,他還告誡家長們不要過度渲染學業(yè)成績的重要性,要鼓勵孩子多元發(fā)展,注重身心和諧。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觀點都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生活性和感染力,它深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和教育。他的倡導不僅是對中國傳統(tǒng)教育文化的繼承,更是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彌留人心的人文精神的表現(xiàn)。在讀完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后,我們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他的教育思想,也能從中汲取到真知灼見,進而更好地面對生活,走向成功。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 7

  陶行知(1891-1946),原名邦山,字子漸,號清源,福建福州人。陶行知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他用自己的一生實現(xiàn)了他的人生信仰,即“教育救國”。陶行知在教育文化、哲學思想等領域都具有很高的聲譽,他的百年傳世名篇《實驗中學校創(chuàng)辦的意義》對中國教育歷史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在這篇文章中,陶行知講述了實驗中學校的創(chuàng)建背景、目標及其重要性。他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認為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出德、智、體悟、美全面發(fā)展的人。

  陶行知先生認為,校園是留給孩子們的天地,而學校則是培養(yǎng)孩子們的搖籃和成長的凈土。他主張“以文化帶動行為”,認為學校是輔助教育機構。真正的教育要求教師有扎實的文化功底,能夠用豐富的知識給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服務。

  陶行知先生還非常強調教育方法的重要性。他認為,教育不能單純依靠紙面上的教材,而必須要適應學生的特點,以生活中的問題作為教學材料,使得學生能夠從中得到更有效的教育效果。因此,他在實驗中學校的培養(yǎng)計劃中,引入了各種生活實驗,如家政、繪畫等非傳統(tǒng)的學科學習,更多的關注學生自身的興趣和特長,幫助他們更好地發(fā)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陶行知在他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中,也非常注重“德育”。在他的實驗中學校中,德育被看作是教育的核心。他在文章中寫道:“德育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它的核心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讓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更能夠全面發(fā)展,擁有個人魅力和人格魅力!

  除了教育方法和德育,陶行知在實驗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方面也有非常大的建議。他認為校園文化就是要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充滿教育氛圍的校園環(huán)境。學校的文化建設必須從多個維度進行,如校園景觀、文學藝術活動、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等。這些都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打造出讓學生更加健康、快樂成長的校園環(huán)境。

  在這篇名篇中,陶行知呼吁讀者們,選擇優(yōu)秀的教育方式,提倡德育教育,建設精神文明、人性化的校園環(huán)境。他的思想、觀念以及言論都深刻而有價值,不僅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也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成為了中國教育文化的寶庫。

  總的來說,陶行知是一位中國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都在為教育事業(yè)奮斗,為此他付出了畢生的精力去實踐他的理念和目標。這篇名篇《實驗中學校創(chuàng)辦的意義》是他對教育事業(yè)及學生們的愛的真實寫照。我們應該不斷學習他的思想,為改革中國教育貢獻力量。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 8

  暑假里,我品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書中內容論述精當,陶先生的很多教育思想值得我們細細咀嚼。

  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lián)絡,必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lián)絡起來。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闭J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把現(xiàn)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jīng)過類似的經(jīng)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jīng)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可題。有了這種經(jīng)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

  同時,教師要一面教一面學,正如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真是過來人閱歷之談。因為必定要學而不厭,然后才能誨人不倦。

  教學做合一: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老師對學生的關系來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老師的關系來說,做便是學。老師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天天有的現(xiàn)象。因此教學做是合一的。因為一個活動對事說是做,對己說是學,對人說是教。所以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我們也可以說:“教學做合一便是生活!

  陶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我們先從小孩子說起,他起初必定是燙了手才知道火是熱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過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過石頭才知道石頭是硬的。太陽地里曬過幾回,廚房里燒飯吃去過幾回,夏天的生活嘗過幾回,才知道抽象的熱。雪菩薩做過幾回次,霜風吹打過幾次,冰淇淋吃過了幾杯,才知道抽象的冷。白糖、紅糖、芝麻糖、甘蔗、甘草吃過幾回,才知道抽象的甜。碰著鐵,碰著銅,碰著木頭,經(jīng)過好幾回,才知道抽象的硬。才燙了手又冰了臉,那么冷與熱更能知道明白了。嘗過甘草接著吃了黃連,那么甜與苦更能知道明白了。碰著石頭之后又去拍棉花球,那么硬與軟更能知道明白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先生對自身的成長提出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建筑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一個集體的組成分子,人人以公德為前提,注意著每一個行動,則這個集體,必然是日益穩(wěn)固,日益興盛起來。陶先生的“每天四問”,為大家提供了進德修業(yè)的參考,時刻對照自己。必然可以見出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著大的進步,學問進修上有著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著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著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應該多學習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并努力把這種理念貫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學中,體現(xiàn)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涯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遠,讓我們懷揣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解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 9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諸實踐,他的許多教育著作值得我們去學習!短招兄逃穮R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chuàng)造的教育”、“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創(chuàng)造的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他豐富的教育思想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我對其中印象比較深的部分做出簡要介紹:

  一、教育最終目標

  在《學生的精神》一文中,陶先生將學生的精神大致分為三種:學生求學需具有科學的精神;改造社會必具有委婉的精神;應付環(huán)境必具有堅強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這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應該培養(yǎng)具有什么品質的學生,即我們的教育最終目標。就如同我校教學樓上懸掛的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教人求真,學做真人!苯逃淖谥疾皇墙坛鲆慌鲱}的機器,而是真實的社會的人,F(xiàn)在的學生以獨身子女為多,在家中已然形成“惟我獨尊”的架勢,他們缺乏吃苦耐勞以及應對挫折的精神。這些孩子的想法往往比較偏激叛逆,我們老師要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養(yǎng),的確任重道遠。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如果不能做到樂學,學生對上課缺乏興趣,學習就會變得很被動,教師固然能用強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鴨式的方法逼學生學,但這樣只會造成學生厭學,對掌握知識,提高成績沒有任何幫助。同時教師自己也會不快樂,整天為了學生而苦惱,臉上總是緊繃的,沒有了親切的笑容,或許回到家,還會將這種不愉快轉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師稍微改變教學的方法,能夠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法,聯(lián)系生活實際,而不是單純地使用枯燥的方法來教學,這樣就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學得快樂,教師教得輕松,教學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師生互動,其樂無窮。

  二、學做一個人

  “要做一個整個的人,別做一個不完全、命分式的人!背踝x到這句話,有種吃驚和羞愧的感覺。隨著陶行知的思想我試想:“我自己是不是一個整個的人!弊鲆粋整個的人,有三種要素,即要有健康的身體、要有獨立的思想、要有獨立的職業(yè)。表面上,這三種要素似乎很容易就做到了,但是,捫心自問,真的做到了嗎?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咳,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漢。真實正常的道理,擱現(xiàn)在如果一個人是因為這樣而優(yōu)秀并出現(xiàn)在眾人視線中,便會被歌頌、被崇拜,因為現(xiàn)在這樣的人太少了。我羞愧,雖然努力生活,但是也經(jīng)常做夢生活中能有餡餅掉到我手中。陶行知勸我們常想:“中國有幾個整個的人,我是不是一個整個的人?”這樣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三、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tǒng)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陶行知指

  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奔热簧罱逃侨祟惿鐣瓉砭陀械,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yè)”!皼]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tǒng)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吧鐣唇逃,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里,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生活是教育的海洋。陶行知先生認為“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即教育之場所。”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讓我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在傳統(tǒng)的教育中我們讓學生讀死書,讓他們以考試分數(shù)為目的,以分數(shù)來分學生的好壞。陶行知形象的把傳統(tǒng)教育比喻為吃人的教育。健康是生活的出發(fā)點,第一就注重健康,反對殺人的各種考試。我們現(xiàn)在所追求的教育就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現(xiàn)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諧發(fā)展。

  四、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學,教的方法根據(jù)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jù)做的方法。他說:“是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學而不做,不能算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彼詾,做是教學的中心,任何事情脫離了實際不去操作實踐,也就失去了學習的真正意義。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這種理論的提出,在宏觀上給我們指出了教育發(fā)展的道路,明確了做才是教學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發(fā)點。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敖虒W做合一”的教學理論提出了把教學作為一件事,在總體方面提出了怎樣教、怎樣學、怎樣做,提出了總的教學方向,卻沒有提出在什么時機,什么狀態(tài)下去教去做去學。陶行知之所以能夠提出“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與其他長期和研究及教育是不可分割的。陶行知一生受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影響很大。杜威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與教育家、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實用主義教育的創(chuàng)始人,美國人也稱他為:“創(chuàng)立美國教育學的重要人物!倍磐谧约旱慕逃碚撝,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多方面描述了教育本質問題。他關于教育本質的論點,基本上用三句來概括,即“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jīng)驗”。陶行知借鑒這種理論,經(jīng)過自己的不斷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

  五、愛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

  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yè)道德的自我體現(xiàn)。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shù)膽B(tài)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guī)范導之以行,或示范,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沒有對學生愛,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丑為取舍”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于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教師有“不偏愛學生的義務”。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xiàn)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wěn)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當然,愛不是放縱,愛里有嚴,愛里有教育,陶行知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特別是看到學生出現(xiàn)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

  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于是教育產生效果。當我們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煉鍛造呢?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須要“制”的,否則既無補于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說明自身無能。教師要“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 10

  【經(jīng)典摘錄】

  教育是立國的根本。不過因為國體的不同,教育的趨勢也就不一。

  要造成適當?shù)膰,須有適當?shù)慕虇T。

  怎樣才可以使鄉(xiāng)村的兒童受同等的知識,享同等的待遇,這就是師范教育的一個新趨勢。

  師范生在觀察要用怎樣的小學教材,就怎樣去學。一方面要學“學”,一方面要學“教”。

  師范教育,當發(fā)展各人的特長,以適合社會上的需要。

  教育原理不是一成不變的,天天去研究,就天天有進步,天天有變革。

  畢業(yè)是局部的、暫時的。學生固不可從此不學,教員也不當從此不教。所以學校對于畢業(yè)生有繼續(xù)培養(yǎng)的責任。

  一學校的好壞,和校長最有關系。一地方的好壞,和學務委員最有關系。(《師范教育之新趨勢》)

  【若有所思】

  一般意義上,我們習慣了把“畢業(yè)”當做學生與這所學校關系的終結,即使后來還會有偶爾的來訪,意味已經(jīng)完全不同。而在這篇文章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思想是異常超前的——“畢業(yè)”只是一種暫時狀態(tài),學校對畢業(yè)生應有繼續(xù)培養(yǎng)的責任。

  如果一所學校,它的每一個學生無論走出去多遠、多久,和它依然始終血脈相連,那么,這樣才算得上真正造就了“人”,而不是“產品”。師范學校如是,其他學校亦如是。

  【經(jīng)典摘錄】

  建設教育,譬如造房屋;學制,譬如房屋之圖案。想有適用的房屋,必先有適用的圖樣。

  虛心討論、研究、實驗,以構成面面顧到之學制,是我們對于學制草案應有之第一個態(tài)度。

  我們對于國外學制的經(jīng)驗,應該明辨擇善,決不可舍己從人,輕于吸收。這是我們對于研究新學制草案應有的第二個態(tài)度。

  大凡改制之時,非舊制遭過分之厭惡,即新制得過分之歡迎。這兩種趨勢,都能使舊制中之優(yōu)點,處于不利之地位。所以我們歡迎新學制出現(xiàn)的時候,也得回過頭來看看掉了東西沒有?

  圖案是重要的,但只是建筑房屋的初步。學制是重要的,亦只是建設教育的初步。徒有學制,不能使人樂學;也如徒有圖案,不能使人安居。

  外國的`經(jīng)驗,如有適用的,采取他,如有不適用的,就回避他。本國以前的經(jīng)驗,如有適用的,就保存他;如不適用,就除掉他。去與取,只問適不適,不問新和舊。能如此,才能制成獨創(chuàng)的學制——適合國情,適合個性,適合事業(yè)學問需求的學制。(《我們對于新學制草案應持之態(tài)度》)

  【若有所思】

  這篇文,解決我一直以來的好幾個困惑。

  盡管,文中所指,是一國之“學制”的更迭,但其中的道理,對于一校之理念的革新同樣適用。

  “革故鼎新”是個很容易令人陷入沖動和盲目的詞,對于教育,更是如此。但這又恰恰是一個多變的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念”,于是,當稍稍有些“時機”的時候,就很容易迫不及待想要去把“理念”變成現(xiàn)實。

  于是,身處變革中的我們,常常會變得不知所措、找不著北。

  首先,是對于別人經(jīng)驗的態(tài)度。近年來,隨著媒體宣傳手段的日新月異,教育界也變得和影視圈一樣,一夜之間,無數(shù)“巨星”紛紛崛起,有人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但我們常常忘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旦跌下來的時候,會摔得更慘。

  其次,是對于“舊東西”的態(tài)度。每有新事物的產生,常常伴隨著對舊有事物的口誅筆伐,由來只有新人笑,有誰聽到舊人哭?正如封建時代朝代更替之后常常會發(fā)生的屠城舉動一樣,為了徹底“斷絕”舊有事物的影響,索性全盤推倒重建。

  靜水方可深流,積累終成大境。教育,更需要一顆平常心。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11-12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精選6篇)03-08

《陶行知教育名篇》學習心得10-07

陶行知教育名篇學習心得10-05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體會10-05

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體會03-11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體會10-05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書筆記10-13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體會(精選24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