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著讀后感[必備1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名著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教育名著讀后感1
有一個掃煙囪的男孩在哭,有人問他為什么哭,他說他已經掃了幾家煙囪,掙了三十多個銅板,可不知什么時候從衣服的破洞漏掉了。還說沒有錢回去,他師父會打他的.。說著就又哭了了。
這時有許多學生走過來,大家都把自己買花和練習本的錢收集在一起,這時又有許多樂意相助的學生跑過來,小男孩手里又有很多銅板了。
從這篇文章里我們知道我們一定要有愛心,要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是快樂的,只有幫助別人的人才是好孩子。
教育名著讀后感2
我在寒假期間非常幸運地讀到了張文質先生的著作《教育是慢的藝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張文質先生是福建閩侯人,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學者和詩人。他于20xx年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并成為“生命化教育”的倡導者和負責人。多年來,他一直專注于對“生命化教育”理論的研究和實踐探索,并始終扎根于中小學課堂,積極推動中國基礎教育的變革和發(fā)展。
在研究和實踐過程中,他創(chuàng)辦了1+1讀書俱樂部,推廣1+1式的讀書理念。通過學習,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勵與喚醒”,首先我們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時,我們要更細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與克制。其次要廣泛閱讀,努力付諸實踐,積累經驗,構建自己的認識平臺。
張文質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書中,詳盡而又靈動地提煉、詮釋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教育是慢的藝術”這個觀點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質疑,因為這天這個時代確實是泥沙俱下、萬馬奔騰的年代。
但是張老師認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慢工出細活“這樣的教育在我們任何人看來”或許都會覺得都是一種理想中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藝術,張老師很顯然給出了他自己的宣告。
張老師對我們的教育感到憂慮,因為教育過于追求速度,表現(xiàn)在課堂上那些飛速展示又快速消失的PPT;表現(xiàn)在教師能夠完美流暢地應對大量學生,卻無法叫出每個學生的名字;表現(xiàn)在教師和校長們每天都忙于處理各種瑣碎事務;表現(xiàn)在教師冷漠地面對那些困惑的學生目光。就像作者所描述的那樣,我們的學校里也存在著這種令人痛苦的快節(jié)奏。教室里座位整齊,學生們熙熙攘攘,仿佛一場工業(yè)化大生產的景象。
老實說確實難以看到具有生命個性的人。這也難怪作者所推崇的葉瀾教授不斷的發(fā)出呼喚,呼喚教育創(chuàng)新要有“具體個人”意識,呼喚要在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中“人”的轉向要從“抽象的人”到“具體個人。說到底快就是到了我們的課堂上都看不到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了。
慢又是一種什么樣的課堂、什么樣的教育呢?作者眼里慢是像W老師那樣的:”教師身體動作是慢的,說話的語速是慢的,等待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是慢的!坝秩缱髡咚f的,日本的佐藤學認為:”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東西。“在平時教學活動中,速度要放慢,慢下來教師才能注意到每位學生的困難并及時給予幫忙,多給他們帶給創(chuàng)造、交流經驗、合作學習的機會,逐漸增強自信心和自我潛力。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需要有舒緩的節(jié)奏。高頻率、快節(jié)奏、大梯度,不利于學生的有序成長和發(fā)展。
張文質老師倡導的“生命化教育”,在當今教育界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吧逃保唵蔚刂v,就是把對學生的的理解、關愛、信任、成全,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它不是僅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達和理解,它務必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
“生命化教育”的實現(xiàn)包括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起主觀作用的,就是教師。教師要關注每個獨立的學生個體,不僅僅要尊重、善待學生,還要研究學生特點;在注重全體學生知識獲得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個體發(fā)展的差異,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風格,帶給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異常的情緒變化,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師生互動交流,引發(fā)思考……客觀條件,就是課堂環(huán)境,教學空間。
在《教育的藝術之慢》一文中,張文質提到了美國教育家博耶的觀點:“學校還是小的好!蹦敲,我們該如何定義“小”呢?據博耶所言,最佳的學校規(guī)模應該是能夠讓每個師生都能夠互相稱呼對方的名字,也就是說,學校的人數應該控制在二三百人左右。博耶還指出:“當班級的學生超過30人時,教師的注意力就會從關注個體轉向對整個班級的控制!边@些見解實在令人深思。然而,博耶必定無法想象,在中國,有許多“名師”竟能夠連一個學生的名字都叫不出來,卻仍然能夠以出色的方式進行教學。更不用說一些更加厲害的“名師”,他們可以在體育館里面面對數千名觀眾,在叫不出任何一個學生名字的情況下,依舊能夠展現(xiàn)出非凡的教學魅力。也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反而成為了中國教育與美國教育截然不同的獨特之處,具有著難能可貴的價值。
如果教學課堂環(huán)境無法提供保障,首先對教師組織課堂帶來了困難,也限制了信息的多樣化傳輸,使得所謂的“生命化教育”變成了空話。而單純強調教學質量,并以此作為衡量教師績效的標準之一,并不公平,因為能夠讓課堂充滿活力的老師畢竟是少數。而以“生命化教育”為理念,就需要在教育過程中實現(xiàn)主觀與客觀的結合;既要重視教師的主觀作用,又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關注學生獨立個體的需求,將“生命化教育”具體落實到每一個教育細節(jié)和實際操作中。
教育是慢的藝術。在教學上,教師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為人父母,育人的經驗也是慢慢感悟出來的。一個好教師,應是偶有所得,有些獨特的理解、獨特的發(fā)現(xiàn),然后順著這種正道,終成大器。教育是些潛移默化、潛滋暗長的東西。功利的教學都是短暫的,不關注長遠的,不關注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的。我們的教學研究,也是慢的藝術,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這個慢,就是讓學生感受、體驗過程,構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夠的期盼,足夠的耐心,減少教育浮燥與功利,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名著讀后感3
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我受益匪淺,本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chuàng)造的教育 ”、“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以及“創(chuàng)造的教育”的獨特教育思想,對于我們的教育事業(yè)具有許多現(xiàn)實意義。
陶行知先生的創(chuàng)造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頭腦解放、手腳解放、身體解放、感官解放、時間解放、語言解放;二是“勞力的基礎上勞心” ;三是“學做合一” ;四是“實驗即創(chuàng)造” ,創(chuàng)造的本質是活鮮鮮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樣的熱情,是在于探究的興趣,創(chuàng)造來源于生活的活力、來源于生命的本身。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說法,“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奔热簧罱逃侨祟惿鐣瓉砭陀械,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彼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yè)!鄙罱逃龔娬{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tǒng)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tǒng)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xiàn)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xiàn)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實際教學中,我將從書上學到的做起,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做起,認真對待每一名學生,認真上好每一堂課,以真正的創(chuàng)新理念去開拓自己的新天地。
教育名著讀后感4
法國教育家保羅·朗格朗的《終身教育引論》詳細論述了終身教育思想,并提出實施終身教育的一系列原則和建議,讀后感覺受益匪淺 。
書中說:“教育和訓練的過程并不隨學校學習的結束而結束,而是應該貫穿于生命的`全過程!薄ⅰ敖K身教育的基本含義就是指人在其一生的不同發(fā)展階段都要接受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教育!笔刮衣(lián)想到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近幾年來,陸續(xù)調入我們學校的老師大都沒有從事過特殊教育,工作崗位的轉換,教育對象的特殊性,都要求我們盡快充實特殊教育專業(yè)知識。只有不斷學習、廣泛涉獵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迎接各種挑戰(zhàn)。今后還應該加強校本校訓和繼續(xù)教育,要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讓老師們切實受益。
教育名著讀后感5
在這個寒假里,我又愛不釋手地拿起了《愛的教育》,因為那里的小故事都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充滿了暖暖的愛,深深地吸引了我。
其中最令我記憶深刻的就是《我的母親》。因為安利柯對母親說了不好的話,讓母親傷心,父親寫信告訴他,你對母親說的壞話,就像一把刀深深地扎在了我心里。我記得幾年前你生病的.時候,你母親心里急啊,整天整夜地坐在你床前,數著你的脈搏,看燒退了一點沒有。母親對你的愛,是世界上最無私的愛。
讀完這個故事,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媽媽。記得有一次,我肚子痛得在床上直打滾,媽媽見了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連忙把我送到醫(yī)院,醫(yī)生給我打針,我哭得哇哇直叫;氐郊,媽媽一會兒喂我吃藥;一會兒摸摸我的肚子,問我好點了沒;一會兒又給我蓋被子……我迷迷糊糊地想:“媽媽對我真好,要是每天生病該多幸福!”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慢慢地長大了,年級高了,作業(yè)多了,媽媽對我很嚴厲,有時還要“竹筍烤肉“,我心里默默地說了媽媽一些壞話,現(xiàn)在想想真是后悔啊!
親人之間的愛是人間所有感情中最神圣的感情。破壞這種感情的人,實在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人們常常說: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以后我要更加愛媽媽,聽媽媽的話,做一個乖孩子。
教育名著讀后感6
我喜歡《愛的教育》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張興東”,出版社是“寧波出版社”。
這本書一共有47個故事,我記得最深刻的其中一個故事,就是“勇敢的羅伯弟”。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勇敢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羅伯弟”。故事描寫的是羅伯弟不顧自己的.安危,把一個一年級的小孩從馬車下面救了出來,自己卻被馬車軋傷了!
故事雖然很簡單,但我覺得羅伯弟這樣做很有意義!羅伯弟這一點讓我很感動,其實我也是一名二年級的小學生,還是一名少先隊員。我一定要學習他這種精神,不怕危險與困難,一直勇往直前!
所以,我喜歡這本書。
教育名著讀后感7
愛是什么呢?愛。愛是摸不著,看不見的,但我們的心時刻感受著。愛就像陽光,照亮了我們的心房;愛就像雨露,滋潤了美麗的花苞;愛就像空氣,我們處處都能感受得到。正是因為愛,我們燃時間才會變得更溫暖。讀了《愛的教育》,更使我感受到愛的重要性。
《愛的教育》這本書是通過一個小學生的日記塑造了一個個貌似渺小,但實際上卻很不平凡的人物:老鐵匠。鐵匠的兒子。賣菜的婦女。少年鼓手。父親的老師。帶病上課的教員,等等。小說并沒有用華麗的語言謳歌愛,只是通過樸素的話語訴說愛,一個個充滿愛心的故事闡述愛,讓我明白:人與人之間是多么需要相互關心,相互理解,相互幫助。《@種關心。理解和幫助都離不開一個最基本的東西——愛。
小馬可為了尋找自己的母親,用雙腳走出了萬里長路;馬里奧為了讓同伴活下去,把唯一求生的希望給了同伴,而自己卻隨船沉入海底;小小少年跳入湍急的河流中,不畏懼自己被沖走,就上落水的孩子;還有一個小鼓手,為了拯救自己的國家,拖著滿是子彈打傷的腿,爬到友軍基地,報告情況,打退奧軍……這難道不是愛的力量嗎?
由小馬可,我想到了自己。爸爸媽媽。家人和老師對我的無微不至的愛。爸爸媽媽為了我的學習買來做不完的作業(yè),買了看不完的書籍,時刻督促我要好好學習;下雨天,年邁的.奶奶為了不讓我淋雨,不顧體弱多病,到學校給我送傘;我沒一點成績的取得,都是離不開平時來是對我的關心和教誨。點點滴滴都體現(xiàn)了他們對我的愛!由馬里奧,我想到了《斑羚飛渡》中的老羚羊們,它們把生的希望讓給了年輕的羚羊,自己卻面對死神。由勇敢的小鼓手和小小少年,我想到了拋頭顱灑熱血的烈士們不怕犧牲,只為了我們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你體會身邊的愛了嗎?
我們不能只是接受愛,我們也要給予世界最美好的——愛。愛世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是生命中美好的篇章。讓我們珍惜這無價之寶吧!
教育名著讀后感8
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讀這本書,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難發(fā)現(xiàn),盡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盡管我們的教育改革已經推進了那么多年。
首先,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經歷了十六年的教育過程。但是,這個過程往往使得他們變得虛弱無力,面容黯淡,體弱多病。加上那些頻繁的考試,如月考、學期考、畢業(yè)考、升學考等,更加削弱了他們的身心健康。當大學畢業(yè)后,他們可能已經感到四肢無力,腦力也逐漸衰退,甚至身體健康都受到了影響。有的人甚至在步入社會后很快離世,這就是所謂的"讀書死"。這樣的教育方式沒有教會學生如何自主生存和充實自己,而只重視紙上知識的掌握。相反,生活教育應該反對對學生的'過度考試壓力,培養(yǎng)他們積極主動地閱讀和參與生活。
由此,作為一名教師要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就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不斷進取,發(fā)展自己,完善自己。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爆F(xiàn)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著變化。一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應有一種危機感。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正如陶先生說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
作為一位教師,我會時刻銘記陶行知先生的教誨,并不斷更新我的教育觀念。在教學中,我將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手和腦,培養(yǎng)他們過硬的技能,使他們全面發(fā)展,成為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教育名著讀后感9
前幾個星期,我擠出時間,讀完了《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終于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本書中談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fā)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著水槽流下,帶著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后進入玩具鱷魚嘴里。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鉛筆。他發(fā)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chuàng)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guī)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于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么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里,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著能與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她發(fā)現(xiàn)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復雜的說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著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后,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癡呆生”。
現(xiàn)實中,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xiàn)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yè)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荚噹缀蹰T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學四年級,數數還超不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yè)上全部脫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愿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yè)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學業(yè)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yè)殘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并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謶职Y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fā)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xiàn)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 李圣珍常說:教育是一門神秘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育現(xiàn)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yè)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fā)現(xiàn)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
20xx.12.5
教育名著讀后感10
在這個充滿歡樂與喜氣的寒假中,我在廣闊的書架里發(fā)現(xiàn)了《愛的教育》這本書。盡管它的封面并不是很引人注目,但里面的資料深深吸引著我。特別是里面的一篇名為《佛羅倫薩的少年抄寫者》的`文章,其中講述了吉利歐的故事,讓我想起了他那位對自我父親格外關心的心靈。
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吉利歐的青少年,他是一位鐵路工人的孩子,家庭并不富裕。盡管父親十分寬容,但只要涉及到學習就格外嚴厲。為了賺錢貼補家用,父親每天要抄寫500多封信,而只能夠賺到3個里拉。兒子吉利歐看到自我的父親如此辛苦,于是每到晚上等到父親入睡后就來幫他抄信。但這段愉快的日子沒有持久,因為吉利歐在白天要上學,晚上又不顧疲憊的偷偷為父親抄信,讓自我既疲憊不堪,又因此成績下滑。父親看到這樣的情形,十分失望,認為吉利歐不愛學習。直到有一天晚上,父親才明白了真相,十分內疚地意識到自我錯怪了兒子。
讀到這里,感覺像是吃了蜜糖一樣甜。這個故事告訴我,父母應該理解和關愛自我的孩子,因為他們的心靈是柔軟的。相比之下,我家的條件要好得多,我可以隨心所欲地生活,學習成績也很好,通常是班里的排名前幾位。
我還記得一次,父親帶我和姐姐、弟弟去玩,我感到非常興奮。但當玩完回到家后,媽媽要我寫一篇作文。盡管是放假,且我玩得非常開心,但我不想寫,心里煩躁,有一百個不情愿。于是我嘟著嘴賭氣地說:“我不想寫!
“你只顧著玩,一旦讓你學習就不高興!眿寢屖稚鷼狻
聽到媽媽的責備,我哭了。媽媽看到我的樣子后,緩和了口氣。她說:“孩子,媽媽并不是有意責備你,只是因為媽媽深愛你,才要責怪你。媽媽要讓你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培養(yǎng)認真專注的做事態(tài)度!
我點了點頭,用手背擦去眼淚。突然,我想起了吉利歐,堅定了信心,驕傲地對媽媽說:“我這就去寫作文!
閱讀這篇文章,我恍然大悟自己的生活有多么幸福。吉利歐,一個年僅12歲的孩子便能承擔家庭的重任,而我卻是一個11歲的孩子,甚至還無法自覺地認真學習,這實在是太不應該了。我決定從現(xiàn)在開始,要以吉利歐為榜樣,向他學習成為老師和父母心中的好孩子。我一定要加油,相信自己能夠做到!
教育名著讀后感11
《愛的教育》12月介紹了沃提尼、卡羅菲、女老師等幾位性格有特點的同學和老師。
在介紹卡羅菲時先寫出了對他的精明,吝嗇和貪財的不好印象,然后有寫到卡羅菲用水球無意中砸向一位老人時,他勇敢的承認了錯誤,并去看望受傷的老人,主動將自己最珍愛的東西送給老人,從這些事件中表現(xiàn)出了他慷慨、善良的.一面,讓人看到這個人物的形象豐滿。生活中也有很多像卡羅菲這樣的人,雖然有很多這樣那樣的問題,性格不同,但是在關鍵的時刻都展示出人性的溫暖與善良。我聽媽媽說過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就有很多感人的事跡,有一個二年級的小男孩在地震發(fā)生后自己又幫助好多同學逃出廢墟,特別令人感動。
在感恩這篇日記中,我感受到了老師的不容易,老師也有可能發(fā)生情緒急躁的時候,懂得了“老師”是最尊敬、最崇高、最親切的稱呼,因為他們將一生都奉獻給了教育,培育孩子們的心靈,開啟孩子們的智慧!
在這個月中的故事處處讓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溫暖與善良,深受感動。
教育名著讀后感12
今天我終于讀完了這本《愛的教育》。
這本書是由來自意大利的亞米契斯寫的,全書共有100篇。主要寫了主人公:恩利科,卡隆,潑來可西,校長他們身邊發(fā)生的各種各樣感人的故事以及10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故事”。
故事講的是恩利科四年級時發(fā)生的事情。就是快放假的六月里,發(fā)生了一件誰也想不到也不希望發(fā)生的事情:曾經教過恩利科兩年的`紅頭發(fā)老師去世了!當這個消息傳到他耳中時他做夢都沒想到那次放學回家在樓梯口碰到她,竟然是恩利科和她最后一次見面的機會。這是昨天早上校長把這件不幸的事告訴了我們。
因為潑來可西曾經也是這位老師的一名學生,所以,校長的話還沒說完他就已經伏在桌子上大哭了起來。
放學后,我們去老師家送葬。她曾經教過的學生也都去了。他們有的手里舉著蠟燭,有的舉著花圈,有的手捧鮮花花束。
柩車上已經放滿了鮮花,我們耐心地等著,不一會兒,棺材抬出來了,當放上柩車時,人們都放聲大哭起來…….這一個溫柔,敬業(yè),和藹的老師將和他們永別了!
讀完了這本書讓我覺得:世界上處處都充滿著愛,無論是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愛,只要真心地,真誠地去尋找自己所要的愛,那愛一定會出現(xiàn)在你的眼前,并有著感人肺腑的力量。
教育名著讀后感13
當我熱血澎湃的讀完這本小說時,不知不覺我已經熱淚盈眶,書中那些勇敢、善良、聰明、堅韌的形象一遍又一遍的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中:品性純真、善良的安利柯;富有正義感的卡隆;總是得第一的德羅西;獲取了金牌從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的波列科西;孝順、勤奮的克萊地;知恩圖報的克羅西;學習刻苦的斯代地。
《愛的教育》的作者亞米契斯是意大利作家,民族復興運動時期的.愛國人士,曾參加過意大利解放戰(zhàn)爭,退役后擔任軍事刊物的記者,發(fā)表了許多特寫、報道及短篇小說,后匯集成《軍營生活》出版。
這本書是小學生安利柯四年級時的日記,其中記錄了他在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所見、所聞的各種各樣的感人小故事。通過這些小故事,作者在最平實、樸素的字里行間歌頌了人類最偉大的情感-愛。同時,這部小說還反映了當時意大利中下層人民窮苦的生活,醇厚、樸實、友愛的品德,以及他們善良、勇敢、寬大、無私的博愛精神。
那些平凡、真實的故事,足以讓我們感受到幾乎無從挑剔的各種偉大的愛-親情、友情、師生之情,等等,處處流淌著或溫馨、或濃郁的真情。雖然我沒有擁有過和書中完全一樣的經歷,但想想自己身邊的人,我同樣感受到了類似的感情,這都是我過去從來沒有重視過去的。我還發(fā)現(xiàn),其實愛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懷有一顆善良的愛心,就一定可以感受得到。發(fā)現(xiàn)愛、感受愛、付出愛、分享愛,讓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能沐浴在愛的溫暖中,這就是《愛的教育》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啟迪。
名著《愛的教育》讀后感篇在這幾天里,我閱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這本書里的每一個故事是那么令人感動。
《愛的教育》是一本日記體的兒童小說,原名是《心》。這本書以小學生的口吻,記述了發(fā)生在四年級的學生中的一百個感動人心的美好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主要是學生,還有老師以及學生的父親母親。他們都具有十分高尚的品質。小說寫出了他們對祖國和人民、對父母和兄弟、對老師和同學非常深厚而極為真摯的愛。作者是意大利的亞米契斯。
最讓我難忘的故事就是《爭吵》這一個故事了。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主人公安利柯和他的好朋友克萊蒂不小心碰了安利柯的胳膊,讓墨水濺到了安利柯的本子上。安利柯因為嫉妒他得了獎和一時的生氣而報復克萊蒂的小誤會。放學的時候,安利柯本想拿著尺子教訓一下克萊蒂,克萊蒂的一番話讓他們又成為了好朋友。這個故事體現(xiàn)了克萊蒂的寬容和大度。
讀過了《爭吵》這一個故事后,使我深受啟發(fā)。接下來我講一個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吧。
還記得那個時候我上小學二年級。在一節(jié)體育課上,我和我十分要好的朋友也是因為一個小小的誤會爭吵了起來。事情是這樣的,我和朋友在一起玩的時候,可不小心碰了他的胳膊一下,差點就把他碰倒,他憤怒地責怪了我,還說了粗話。我忍不住也反了他一句。他頓時火冒三丈,我們倆之后還打了起來。在周圍的同學的勸說下,我倆最終分開了。又相互向對方說了聲對不起。經過了相互的道歉、原諒,我們還是和好了。我覺得,寬容理解萬歲。
讀過了《愛的教育》這本書,不僅書里面的故事讓我非常感動,更讓我從中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教育名著讀后感14
我讀的這本《愛的教育》是由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所著,由肖俊風翻譯的版本,該書采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在四年級所發(fā)生的故事,以一個小男孩的目光記錄了他一年中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包括發(fā)生在安利柯身邊的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誡啟發(fā)性的文章等,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著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把“愛”表現(xiàn)得精髓深入、淋漓盡致,我真得很喜歡這本關于“愛”的書。愛,因其無形總被忽略,但愛總是潤物細無聲,不論在那,我們都可以感受到。比如父母的愛,那是無私的愛,點點滴滴,關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一有不適,噓寒問曖,嘮叨著添衣加被,守候在床邊,掖掖被角,哼兩句兒歌,講段小故事,叮囑著好好休息,期盼著我們早點好起來。我們健康,父母高興,即使操勞奔波也心甘情愿,父母無愿無悔地陪伴在我們的身邊。
讀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認識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顆深愛子女的心,都有一份深沉的親子之愛。我想父母的愛是無私的,父母的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我在《愛的教育》中學到了愛。
教育名著讀后感15
利用假期時間,我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該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
通過反復體會,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的不足之處,開始認識到自己的確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下面簡要地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首先,用愛心去對待學生,傳遞給學生一份愛心。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體現(xiàn)了真摯的師愛。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啟示:我們也要像陶先生那樣,用偉大的愛心去滋潤無數顆童心,培養(yǎng)出無數顆愛心。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他們可能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卻勝人一籌。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來判斷一個學生,把“差生”視為“朽木”,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還表現(xiàn)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老師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師也想到了。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關心學生的每一個部分。當然,愛里有嚴,愛里有教育。陶先生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絕不可浪費,看到學生出現(xiàn)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作為現(xiàn)代的教師,更應多教給孩子一點謙讓、寬容、仁愛;多灌輸一點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種找到前進的路,學會愛父母、愛他人、愛家庭、愛學校、愛祖國,心中充滿愛。
其次,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讓每個孩子受益。
“教的方法必須根據學的學法”,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從實際出發(fā),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于學生個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yǎng)、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說的那樣“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yǎng)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yǎng)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
培養(yǎng)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fā)現(xiàn)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必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于枯萎。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就教得多,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系翻過來,不是傳統(tǒng)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于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于學生的快慢程度。
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yè)”。
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tǒng)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tǒng)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吧罱逃笨梢哉业浆F(xiàn)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對學生的教師教學情況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學生喜歡同現(xiàn)實生活、學生生活有密切聯(lián)系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老師。
【教育名著讀后感】相關文章:
教育名著閱讀心得12-07
《教育名著》閱讀心得03-21
《愛的教育》教育名著讀后感09-23
名著愛的教育讀書筆記精選09-16
教育名著心得體會12-06
名著《愛的教育》讀書筆記09-23
教育名著讀后感09-27
教育名著讀后感09-20
教育名著讀后感04-09
讀教育名著心得3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