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讀《牛棚雜憶》有感范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牛棚雜憶》有感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牛棚雜憶》有感 1
前幾年看《學者隨筆》,讀到季羨林先生寫的《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即《牛棚雜憶》第20節(jié),有兩處感慨頗深,其一是結(jié)尾,季羨林先生寫道:
我生平優(yōu)點不多,但自謂愛國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燒成了灰,每一;乙策是愛國的?墒俏覍τ诋斨R分子這個行當卻真有點談虎色變。我從來不相信什么輪回轉(zhuǎn)生,F(xiàn)在,如果讓我信一回的話,我就恭肅虔誠禱祝造化小兒,下一輩子無論如何也別再播弄我,千萬別再把我弄成知識分子。
不知您讀到這里有什么感想,我心里的感覺是酸溜溜的,很不是味道。
季羨林先生說,我原來為自己定下了一條守則:寫的時候不要帶刺兒,也不要帶氣兒,只是實事求是地完全客觀地加以敘述。但是,我是一個有感情的活人,寫著寫著,不禁怒從心上起,淚自眼中流,刺兒也來了,氣兒也來了。我沒有辦法,就這樣吧。否則,我只能說謊了。定稿與草稿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于,定稿中的刺兒少了一點,氣兒也減了一些。我實際上是不愿意這樣干的,為了息事寧人,不得不爾。
“怒從心上起,淚自眼中流,刺兒也來了,氣兒也來了”,恐怕是很多回憶起文革或下鄉(xiāng)的悲慘遭遇時的真實感受(當然,那些揮舞著皮帶大棒整人的`人是不會“怒從心上起,淚自眼中流”的)。季羨林先生當了一輩子知識分子,被譽為國學大師,老來竟然恭肅虔誠禱祝造化小兒,“下一輩子無論如何也別再播弄我,千萬別再把我弄成知識分子”,這實在是對社會的一大諷刺。他老人家寫這幾句的時候,筆下流出不知是怒還是淚,表現(xiàn)的不知是刺兒還是氣兒,也許四者兼而有之吧。
他在文章最后部分寫的一處也頗耐人尋味。他這樣寫道:
我在上面寫了我對中國歷史上知識分子的看法。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寫歷史,連鑒往知今一類的想法我都沒有。倘若有人要問:“現(xiàn)在怎樣呢?”因為現(xiàn)在還沒有變成歷史,不在我寫作范圍之內(nèi),所以我不答復,如果有人愿意去推論,那是他們的事,與我無干。
他只寫對中國歷史上知識分子的看法,而不愿涉及“現(xiàn)在”,這似乎很讓人費解。他的《牛棚雜憶》寫的不都是知識分子的“現(xiàn)在”的遭遇嗎?雖然沒有直接寫“看法”,沒有“鑒往知今一類的想法”,可是我們讀到下面這些文字的時候,難道不會聯(lián)想起中國知識分子在“現(xiàn)代”的面目嗎?
季羨林先生說:中國這些知識分子,脾氣往往極大。他們又仗著“骨氣”這個法寶,敢于直言不諱。一見不順眼的事,就發(fā)為文章,呼天叫地,痛哭流涕,大呼什么“人心不古,世道日非”,又是什么“黃鐘毀棄,瓦釜雷鳴”。這種例子,俯拾即是。他們根本不給當政的最高統(tǒng)治者留一點面子,有時候甚至讓他們下不了臺。須知面子是古代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們的命根子,是他們的統(tǒng)治和尊嚴的最高保障。因此,我就產(chǎn)生了一個大膽的“理論”:一部中國古代政治史至少其中一部分就是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和大小知識分子互相利用又互相斗爭,互相對付和應付,又有大棒,又有胡蘿卜,間或甚至有剝皮凌遲的歷史。
季羨林先生的“理論”,真是一針見血,一點面子也不講的。但它真的只限于“中國古代政治史”嗎?我不得而知,也許真的是這樣吧。我不知該怎么講,那就難得糊涂好了,因為有些東西在某些時候是沒法或不能弄清楚的。如果您感興趣,那就去自己讀一讀季羨林先生的文章吧。
下面節(jié)錄了《自序》《余思或反思》《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等三節(jié),供有興趣的博友閱讀欣賞,或許您可以從中得到不少啟發(fā),對那些至今還在為文革下鄉(xiāng)涂脂抹粉的無恥文人(也許還算不上文人,只是寫無聊或無恥的小人)有更深刻的認識。
讀《牛棚雜憶》有感 2
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牛棚雜憶》,正如季老在序中寫道為何要寫此書的理由一樣,對于我這樣一個沒有經(jīng)歷過文革的晚輩,的確需要通過這樣的書了解那一段歷史,正視人生。解讀人性——-一種極易膨脹起來的非物質(zhì)。
不虧偉大的教育家,平實且真實的語言,循序漸進帶你走入一個完全未知的年代,看到那里善良的無助和欲望的泛濫。還有法度的無能為力。
季老先生頭頂被冠以的各種光環(huán)——-國學大師、語言大師等等,使他象一座豐碑般存在于我的心里,我感到他偉大、他不簡單、他了不起。但正是《牛棚雜憶》讓我有幸走近了這位老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意,飽嘗人間冷暖,又樂天達觀的魅力人格。
是的,多么光耀的結(jié)果都有著最樸素的'出發(fā)點;多么堅強的忍耐力背后都有著最脆弱的想法需要克服。
曾經(jīng)對老師的印象不是太好,在我剛剛步入學堂的小學時代,老師留給我的人生印象是:兇神惡煞、粗枝大葉、罵聲不絕、偶爾還有拳腳相加……由此使我對老師一直是敬而遠之的,所以我也從沒有去看望老師的經(jīng)歷,甚至想都沒想過。
為什么我遇不到象季先生這樣博學、和藹、謙虛的好老師。只可惜太遲才了解這位親切的老人,一想老先生已駕鶴西游,不禁悲從中來。
讀《牛棚雜憶》有感 3
我很遺憾,我現(xiàn)在才看到這本書,本來可以在七年前看到的。但過錯導致錯過,雖然書和人不同,但此情此境已非彼情彼境,亡羊補牢事后彌補,但傷疤只會隨時間而變淡卻非消除,骨子里的氣質(zhì)卻隨時間推移而越發(fā)濃厚。
如果早點看這本書,在我僅經(jīng)歷的人生中最灰暗的那一段日子,我可以找到一個年長的同伴,可以找到一份慰藉,還可以不至于整天想著跳樓。沒有誰愿意成熟,因為成熟就要付出代價,有人說渴望成熟,當你真正去經(jīng)歷了或許就不這么想了,生活磨平了我們的菱角,于是我們圓滑了成熟了,沙子在貝殼里最后成為珍珠是要用身體去研磨的啊。沒有誰愿意遠比同齡人成熟,和同齡人沒有共同話題,總是去趨向和奉承是一件痛苦和遺憾的事情。
復讀初三像怨婦一樣上著,而高中像傻子一樣過著,大學像狗一樣活著,就這樣,三年四年,七年,一晃而過。蹉跎的是歲月,流逝的是青春,消磨的是銳氣,一路有平坦舒適,也有坎坷艱難;走過陽光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有過山重水復,也有柳暗花明。上帝在那兒為我關(guān)門(開門)和開窗(關(guān)窗)忙得不亦樂乎,而我平平淡淡,也就沿著一條曲折的路不斷在前進。
經(jīng)過那一年的鍛煉,我的`臉皮厚度那是與日俱增,心里承受力那也是節(jié)節(jié)攀升,越來越感覺自己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強,只要你沒把我弄死,我總是能跳出來蹦跶的。
現(xiàn)在我最怕的是別人說我是個好人,我覺得這是在罵人,因為潛臺詞是“你是個傻子”,我自己做了什么事我自己清楚,不需要別人夸獎,自己肯定自己就行,就像左手去握右手,給予溫暖和鼓勵,除了我自己外還有什么人了解我呢?
而我最不怕的是別人罵我,越罵,我越開心,反正被別人罵多了,聽著聽著就習慣了,要是在睡覺的時候罵,那就更好,聽著聽著就睡著了,催眠曲!
我知道我的境界離季老先生相差太遠,但自我感覺還是很虔誠的在看這本書的,雖然沒有沐浴更衣,齋戒三日,但在看書的這兩天時間里,內(nèi)心始終保持著一種平和從容,即使我昨天忙得天昏地暗,累得天旋地轉(zhuǎn),心里依然水波不驚。
只有經(jīng)歷才能懂得,我始終相信古今中外,只要是人,在很多方面特別是思想情感方面有許多的共通之處。相交于先生,我的這點經(jīng)歷九牛一毛,我的人生閱歷不值一提,但我畢竟懂得了生活需要苦中作樂,活下去比死亡需要更大的勇氣,人一旦下定決心堅持,那種忍耐和執(zhí)著是非?膳碌。
《牛棚雜憶》,我明白了,對于過去傷害過自己的人,能夠不偏不激,包容多過責備,忍耐多過報復,能設(shè)身處地的為人著想,服從大局,自我犧牲;而對于曾經(jīng)幫助過自己的人,有的僅僅只是一個不起眼的眼神和動作,卻能夠感激一生,適時便報答。先生一生研究佛,只此一點,先生已達至大乘境界。
《牛棚雜憶》,我明白了,一個人要堅持自己的信仰,堅定自己的內(nèi)心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越是挫折磨難,越是要堅持信仰、堅定內(nèi)心。一個內(nèi)心強大的人,不在于困難時口號喊得有多響亮,而在于能不能堅定的站在風口浪尖,任憑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
《牛棚雜憶》,我明白了,生命是一個狀態(tài),生活是一個過程,死亡是不可預知的,但卻是突然的,在我們活著的時候就不用討論死亡,“不知生焉知死”,不管前世來世,也不管昨天明天,過好今天,活在當下!
讀《牛棚雜憶》有感 4
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牛棚雜憶》,正如季老在序中寫道為何要寫此書的理由一樣,對于我這樣一個沒有經(jīng)歷過文革的晚輩,的確需要通過這樣的書了解那一段歷史,正視人生。解讀人性——-一種極易膨脹起來的非物質(zhì)。
不虧偉大的教育家,平實且真實的語言,循序漸進帶你走入一個完全未知的年代,看到那里善良的無助和欲望的泛濫。還有法度的無能為力。
季老先生頭頂被冠以的各種光環(huán)——-國學大師、語言大師等等,使他象一座豐碑般存在于我的心里,我感到他偉大、他不簡單、他了不起。但正是《牛棚雜憶》讓我有幸走近了這位老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意,飽嘗人間冷暖,又樂天達觀的魅力人格。
是的,多么光耀的結(jié)果都有著最樸素的出發(fā)點;多么堅強的忍耐力背后都有著最脆弱的想法需要克服。
曾經(jīng)對老師的'印象不是太好,在我剛剛步入學堂的小學時代,老師留給我的人生印象是:兇神惡煞、粗枝大葉、罵聲不絕、偶爾還有拳腳相加……由此使我對老師一直是敬而遠之的,所以我也從沒有去看望老師的經(jīng)歷,甚至想都沒想過。
為什么我遇不到象季先生這樣博學、和藹、謙虛的好老師。只可惜太遲才了解這位親切的老人,一想老先生已駕鶴西游,不禁悲從中來。
【讀《牛棚雜憶》有感】相關(guān)文章:
九龍公園,香港雜憶美文10-07
童年雜憶冰心讀后感10-07
讀《憶讀書》有感10-03
雜筆10-06
雜抒情作文01-13
憶10-05
日暮雜思作文03-07
長相憶最憶是師恩作文05-06
廢墟雜味散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