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
第一、二課時
課題: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第一節(jié)位臵和范圍
主備人:羅文學成員:楊麗教學目標:
1、學會利用半球位臵、海陸位臵和經緯度位臵來描述一個區(qū)域的地理位臵。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學會描述一個區(qū)域的范圍。4、了解亞洲的地理分區(qū)。教學重點:
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臵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qū)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教學準備:
掛圖、地形名稱卡片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位臵和范圍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視頻中展示了亞洲各地的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跡,并配以優(yōu)美的音樂。
教師提問:結合我們平時接觸的電視、電影、報紙、網絡資料,談談自己知道的亞洲。
學習討論回答。
教師歸納:我們居住的大洲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皚皚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這就是我們居住的大洲。它有眾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燦爛的文化,有優(yōu)美的風景。它就是雄踞東方的亞洲。
板書:
一、雄踞東方的大洲——亞洲
二、出示學習目標(同上)
三、新授:
。ㄒ唬毓手拢ㄉ仡檨喼薜孛挠蓙恚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為“東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xx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東岸(今天的敘利亞一帶)興起,建立起強大的腓尼基王國。他們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躍于整個地中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地中海以東的陸地稱之為“Asu”,即“東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圍后來逐步擴大到整個亞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陸地稱為“Ereb”,意為“西方日落處”,后來被用來指代整個歐洲。(二)亞洲的地理位臵和范圍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確位臵,搞清楚范圍、邊界。那么,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臵呢?
師點撥描述區(qū)域地理位臵的一般方法:半球位臵、海陸位臵、經緯度位臵[活動]:看圖討論回答: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臵》,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臵。(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臵①最北:81°N;最南:11°S;②最東:170°W;最西:26°E
3.讀圖6.2《亞洲的范圍》,了解亞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圍?
亞洲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北、東、南分別瀕臨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與歐洲毗鄰,西南與非洲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學以致用]:讀圖6.23“北美洲的位臵和范圍”,
1.簡述北美洲的'半球位臵。2.說出北美洲的經緯度位臵。
3.找出北美洲周圍的大洋、大洲,說出它們分別位于北美洲的方位,歸納北美洲的海陸位臵特點。
[活動]:師生互動,完成第5頁活動題:比較北美洲和亞洲的位臵和范圍差異。
四、課堂小結:
認識區(qū)域,首先要認識區(qū)域的地理位臵和范圍。大洲的地理位臵,可以從半球位臵、海陸位臵和經緯度位臵等方面加以描述。
五、作業(yè)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同步練習。
第二課時位臵和范圍
教學過程:
一、教師導入:
我們的環(huán)球之旅已經到達了我們祖國所在的大洲——亞洲。亞洲在許多方面值得亞洲人自豪。接下來,就讓我們通過自己的雙手和眼睛來驗證亞洲之最。二、活動內容:
。ㄒ唬┧阋凰恪澜绲谝淮笾
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小組討論]
1.計算:a.跨緯度數(約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溫、熱三帶)
b.地球上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110千米,則亞洲南北距離(10120千米)c.跨經度數(約164°,大部分在東半球)d.比較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2.讀圖6.4《七大洲面積比較》,亞洲面積是多少,相當于幾個歐洲和南極洲面積之和?(三個歐洲和一個南極洲面積之和)
得出結論:為什么說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1.跨緯度最廣(跨寒、溫、熱帶)2.東西距離最長
3.面積最大(4400千米)(二)找一找——亞洲的分區(qū)
通常,亞洲按照地理方位還可以劃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6個區(qū)域。
讀圖6.5《亞洲地理分區(qū)》,結合圖6.5《亞洲地形、政區(qū)》,回答問題:①新、馬、泰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qū)
、谑澜绲诙丝诖髧《葘儆趤喼薜哪膫地理分區(qū)③阿富汗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qū)④北亞部分屬于哪個國家的領土范圍⑤哈薩克斯坦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qū)
、拗袊鴮儆趤喼薜哪膫地理分區(qū),這個地理分區(qū)還包括哪些國家?學生讀圖分析:看圖6.6景觀圖,描述圖片中居民的生活。圖1西亞——游牧——穿著寬松的長袍圖2北亞——狗拉雪橇——皮衣圖3南亞——捕魚圖4東南亞——長屋
四幅圖說明由于面積遼闊,亞洲各地的自然環(huán)境的地區(qū)差異很明顯,也就造就了居民生活的差異。三、師生共同小結:
今天的旅程即將結束,請你們談談有什么收獲。四、作業(yè)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同步練習。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課題】第二節(jié)自然環(huán)境(地形和河流)主備人:羅文學成員:楊麗
【教學目標】
1、通過對亞洲的學習,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出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并分析其相互關系
2、理解河流分布與地形之間的關系。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
亞洲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
【教學難點】
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qū)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教學方法】
講授法、讀圖指導法、練習法等。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2
教學目標
1、會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說出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并能夠解釋所產生的晝夜更替與時間的差異現(xiàn)象。
2、能夠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其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3、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公轉,說出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并能夠解釋其所產生的季節(jié)變化與熱量差異現(xiàn)象。
4、能夠結合當地季節(jié)變化的實例,說明其與地球公轉的關系。
5、利用地球上的五帶分布圖說出五帶劃分的界線,并能夠舉例說明各帶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帶的名稱和界限
3、公轉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時間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4、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
難點:
1、自轉產生的地方時差。
2、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帶的特征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這是毛澤東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詩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動,為什么會日行八萬里呢?原來地球不是固定不動的,而是始終在運動著。赤道的周長約4萬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隨地球自轉一周正好是八萬里。從本節(jié)課開始,我們就來學習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及其產生的現(xiàn)象。
活動
【活動】演示地球轉
教師用手輕輕轉動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自轉。
學生觀察分析
提問:地球繞著什么在旋轉?(地球繞地軸旋轉)
再提問:地球自轉是什么方向?自西向東(在北極上空和南極上空看又是怎樣的,北逆南順)
注意:在這里先讓學生明白“東”、“西”的含義。
學生上講臺演示
演示講述:
地球轉一圈需要的時間,也就是自轉的周期是多長呢?先來看這個演示。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地球時時刻刻都在太陽的照射下。同學們想想陽光照射下的地球會是什么樣子?(有一半是白天,有一半是黑夜)為什么只有半邊是白天呢?(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由此可知形成晝夜現(xiàn)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地球在自轉時,轉一圈要經過一個白天和一個黑夜,也就是說地球的自轉周期是多長(一天或約24小時)。
學生讀P11圖1.14晝與夜
晝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圍(指出哪里是夜半球,哪里是晝半球)。提醒學生注意晝、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經過南、北兩極點。
注意觀察晨昏線與太陽光之間的關系。
提問:剛才演示時同學們看地球自轉了嗎?如果地球自轉會產生什么現(xiàn)象呢?
活動
【活動】演示地球自轉,說明自轉產生的地理現(xiàn)象
用手電筒照射自轉的地球儀,在地球儀的球面上選取2個點(北京、紐約)。
轉動地球儀,當太陽照射北京,紐約是白天還是夜晚?轉動180度。再看,哪個是白天?哪個是夜晚?連續(xù)轉動,北京和紐約出現(xiàn)了什么情況?(晝夜更替)
也就是說晝夜更替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的自轉)
在轉動中觀察北京和烏魯木齊誰先見到日出。當北京是正午時,烏魯木齊也是正午嗎?
指導學生看書P13圖1.17并請學生解釋:
1、北京的暢暢和美國的姨媽在同一時刻電話問候,為什么時間不同?
2、半夜時分,中國球迷觀看NBA球賽
總結:由于地球自轉,東西位置也就是經度不同的地方,時間是不同的。
活動
【講授】總結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xiàn)象
請同學們結合活動演示,總結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xiàn)象。
教師補充,地球自轉產生了三種地理現(xiàn)象。分別是:1、日月星辰東升西落。2、晝夜更替3、時間的差異。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等地理特征,說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運用地圖和資料,聯(lián)系埃及自然環(huán)境的特點,說明埃及是如何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的。
3、運用本文字和圖片資料,說明埃及在種族、民族、宗教、語言等方面的基本情況。
4、了解尼羅河和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文化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聯(lián)系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簡述尼羅河對古代埃及文明和現(xiàn)代經濟的影響。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了解埃及歷史遺跡和文化對世界文明作出的貢獻
2、培養(yǎng)學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1、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尼羅河及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的意義
教學難點
1、尼羅河對埃及古代文明和現(xiàn)代經濟(尤其是農業(yè))的影響
2、埃及如何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通過埃及古老文明和現(xiàn)代文明的圖片播放,讓同學們感受埃及,并用關鍵詞談談對埃及的印象,以此導入新。
二:探秘自然,走近埃及
學習形式:小組合作
讀本76頁圖8—13,從圖中你能獲取哪些有關埃及自然地理特征信息?請小組長把你們組找到的相關信息用序號標出寫在白板上,寫對一點且內容不重復得一分。4分鐘后,小組交換白板,看哪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組的組員上臺展示。小組展示完畢后,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并給每個小組加分。
三:探尋人文,走進埃及
學習形式:情景教學,角色扮演
先出示阿拉伯語、阿拉伯人及開羅附近建筑物等圖片,讓同學們說說埃及的基本人文情況。接下來,為了突出本節(jié)的重點,進行了如下的情景設置:假設同學們要前往埃及參觀考察,為期四天,主要考察埃及的工農業(yè)發(fā)展情況及游覽埃及部分名勝古跡。四天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船游覽亞歷山大港—開羅—盧克索—阿斯旺水壩
第二天:游覽尼羅河流域,考察周邊的農業(yè)發(fā)展。
第三天:參觀國際航道—蘇伊士運河
第四天:考察埃及的礦產資源及工業(yè)、經濟發(fā)展
這四天的行程,讓幾位同學扮演的`導游帶領同學們參觀考察埃及的工農業(yè)發(fā)展情況及游覽埃及的名勝古跡,以了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現(xiàn)代文明,進一步走進埃及。
四:探疑解惑,揭秘埃及
學習形式:小組合作探究
在前面了解了埃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特點的基礎上,為了解決本節(jié)的難點,提高同學們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我設計了兩題探究題,讓同學們進行小組合作探究。
1、讀圖探究:尼羅河對埃及的古代文明和現(xiàn)代經濟有什么影響?
2、埃及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國的各種資源,因地制宜發(fā)展本國經濟的?
五:堂反饋
學習形式:小組競賽限時搶答
通過小組競賽搶答加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檢測堂學習的有效性。
六:堂小結:
學習形式:組內交流、組員評價、老師整體評價
每位小組長組織組員在組內交流,并把組員的發(fā)言,在白板上歸納,以梳理這節(jié)的知識脈絡,同時對組員進行評價。
七:布置作業(yè):配套的知識能力訓練
必做作業(yè):選擇題
選做作業(yè):選做題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確印度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理解印度人口與資源、環(huán)境及經濟發(fā)展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讀圖說明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文字、數據、地圖等資料,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fā)形成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環(huán)境觀和人口觀;
3.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印度的人口問題。
2.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yè)。
3.印度的糧食問題。
4.印度工業(yè)發(fā)展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1.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與成因。
2.工業(yè)的發(fā)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對糧食的消費量極大。因此,印度政府歷來十分重視糧食生產。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印度的.糧食問題。
講授新課
1.提出問題,分組討論。
(1)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糧食生產不能自給的原因是什么?
(2)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之后,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哪里?
2.學生發(fā)言,教師小結。
由于水旱災害頻繁、生產技術落后等原因,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印度糧食不能自給,每年都需要進口大量的糧食,F(xiàn)在,印度糧食能夠自給要歸功于20世紀60年代推行的“綠色革命”。(學生朗讀P38閱讀材料“綠色革命”)“綠色革命”改進了糧食生產技術,使糧食供應狀況逐步得以改善。目前,印度糧食不僅能夠自給,而且還有一定的余糧可供出口。
3.課件展示:圖7.41“印度水稻和小麥的分布”,圖7.42“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和圖7.34“印度的地形”,將三幅圖進行對比,分析糧食作物的分布與降水量的地區(qū)分布、地形分布的對應關系。
4.小組討論,評價點撥。
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通過對照可以發(fā)現(xiàn),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麥則主要分布在降水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這也說明,農業(yè)生產和自然條件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而“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學生朗讀P39閱讀材料,對比印度南北方在飲食習慣方面的差異。同我國類似,印度也是“南米北面”,但是在制作方法上不太一樣)
5.承接過渡:近代歷,印度有很長一段時期,處于英國殖民統(tǒng)治下,本國工業(yè)發(fā)展緩慢;獨立后,印度工業(yè)得以迅速的發(fā)展。
6.課件展示:表格“印度獨立前后工業(yè)部門與形成原因的比較表”,閱讀P39頁相關內容,思考比較項目,并完成表格。
7.課件展示:圖7.43“印度礦產資源、棉花、黃麻和工業(yè)的分布”,分析工業(yè)的分布與原料產地之間的關系,并完成表格。
工業(yè)部門:分布地區(qū):主要工業(yè)城市
鋼鐵工業(yè):煤、鐵產區(qū):加爾各答
棉紡織工業(yè):棉花產區(qū):孟買、班加羅爾、新德里
麻紡織工業(yè):黃麻產區(qū):加爾各答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般規(guī)律:工業(yè)中心應接近原料產地。
8.學生閱讀P40活動第2題相關材料,并談談自己的看法。
9.學生發(fā)言,教師引導。
通過討論,使學生樹立以下信念:發(fā)展中國家經濟水平雖然還十分落后,但未必什么產業(yè)都是落后的。比如印度在核電技術及其應用、計算機軟件產品開發(fā)及出口、航天技術及其應用等方面的突破,都有力地說明了發(fā)展中國家是可以逐步趕上世界經濟水平的,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可以騰飛。
[課堂小結]
印度與我國同是人口眾多的發(fā)展中國家,印度的經濟發(fā)展中有許多可供我國借鑒的經驗。比如印度為解決糧食問題而進行的“綠色革命”,印度大力發(fā)展高新產業(yè)的創(chuàng)新思路等。
板書設計: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
。2)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征。
過程與方法: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與大小的認識過程,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夫窮盡的,以及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養(yǎng)學生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教學重難點
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征。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在十五的夜晚,我們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圓盤。那么,我們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樣的?
(板書)地球的形狀、大小
二、展示目標
即教學目標中知道與技能目標
三、自學引導及點撥
1、地球的形狀
(展示圖片)觀看教材地球衛(wèi)星照片
。ㄌ釂枺┑厍蚴鞘裁葱螤?
。ㄒ龑В┑厍蚴且粋球體,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再簡單不過的問題,
在古代卻是一個難解的.謎。人們對地球的認識,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ㄒ龑W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圖片“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W生討論學習,小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直覺→邏輯推測→實踐證明→新“眼”目睹)
。ㄌ釂枺┪覀兩钤诘厍蛏,根據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說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狀的事例嗎?
A、(可能出現(xiàn)的事例):站在海邊,搖望遠處駛來船只,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發(fā)生月食偏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C、還有地球儀和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行。
。ㄌ釂枺┻有什么辦法可以證明地球是球形的?
。ㄐ〗M同學可以充分的討論,教師啟發(fā)、解釋。)
。ǹ偨Y)準確反映地球形狀科學證明是地球衛(wèi)星照片。
。ㄓ懻摚⿵娜祟悓Φ厍蛐螤畹恼J識過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ǹ偨Y)任何一個真理的發(fā)現(xiàn)都不是輕而易舉的,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甚至以生命為代價。
板書:2、地球的大小
(承轉)現(xiàn)代的科學技術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的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ㄕ故緢D片)地球的大小
。▽W生活動)讓學生讀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ㄖv解)精確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赤道半徑的長度比北極半徑的長度多21千米。實際上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樣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
。ò鍟┒、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ㄕ故荆┑厍騼x
。ㄌ釂枺1、地球儀與地球真實的原貌有什么區(qū)別?2、地球儀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l(fā)學生積極回答)
(講述)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繼續(xù)總結補充地球儀的特點。
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地球儀上還有一個能使地球模型轉動的地軸,而這個地軸在地球上卻沒有。
四、提出問題,探索解決
結合自己的地球儀觀察思考,同學先小組交流,推薦發(fā)言人回答下列問題:
緯線和緯度
1、緯線有什么特點,想想緯線可以有多少條?
2、緯度以哪條緯線為起點,標度范圍是多少?不同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3、如何區(qū)分南緯與北緯?如何用不同的符號來表示南緯和北緯?緯度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有什么特點?
4、低、中、高緯度是如何劃分的?
5、緯度值的緯線有什么特征?該值出現(xiàn)在哪個地區(qū)?
6、南北半球是怎么劃分的?北緯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緯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紀念碑建在哪嗎?為什么要建在這個位置?
經線和經度
1、經線有什么特點,想想經線可以有多少條?
2、經度以哪條經線為起點,標度范圍是多少?不同經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3、如何區(qū)分東經與西經?如何用不同的符號來表示東經和西經?經度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有什么特點?
4、東經180度與西經180度經線有什么特點?
5、東西半球是怎么劃分的?東經是否都在東半球?西經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兩條相對的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左右兩個半球嗎?為什么不采用0度與180度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劃分東西半球?
7、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線嗎?地球上真實的本初子午線在哪?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6
【教學目的】
1.了解澳大利亞是位于南半球的地廣人稀的國家;
2.了解澳大利亞地勢地形的基本特征,掌握三大地形的分布;
3.初步理解澳大利亞氣候分布與緯度位置及海陸位置的關系,以及氣候對人口分布、植被、農牧業(yè)發(fā)展的影響;
4.了解澳大利亞在二次大戰(zhàn)后利用本國礦產、草場和土地資源優(yōu)勢,發(fā)展工礦業(yè)與農牧業(yè)的事實,增強對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重要性的理解;
5.培養(yǎng)學生認識農牧業(yè)發(fā)展與自然條件關系的分析能力和比較法的運用。
【教學重點】
自然條件的基本特征,現(xiàn)代化的工礦業(yè)與農牧業(yè),人口、經濟分布與環(huán)境的關系。
【教具準備】
澳大利亞掛圖,特有動物圖片或幻燈片。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講解法、談話法。
【教學過程】
教學基本過程
(新課引入)
教師:在圖上指出大洋洲包括的大陸和大陸島。
學生:……
(講授新課)
教師:本節(jié)課學習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及其附近島嶼的.澳大利亞國家。
師生交流信息的方式與方法
教師指定一個學生在掛圖上指出,其他學生注意觀察,教師最后給以明確訂正。
教師指圖說明澳大利亞的范圍。
[板書]
第二節(jié)澳大利亞
一、大洋洲最大的國家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地圖冊中大洋洲圖,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說明澳大利亞的位置特點。
學生:……
教師小結:澳大利亞位于東半球,是南半球國家,南回歸線從大陸中部通過;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
教師:大洋洲的面積是多少?
學生:……
教師:大洋洲面積900萬平方千米,澳大利亞面積為768萬平方千米,是大洋洲面積最大的國家。
澳大利亞約有人口1600萬人,是大洋洲人口最多的國家。請計算人口密度。
學生:每平方千米2人。
教師:澳大利亞是地廣人稀的國家。
教師:澳大利亞在大洋洲有幾個之最?
學生……
教師指導學生在地圖上查找出赤道、南回歸線和東經160°經線,要求學生明確澳大利亞所在半球。要求學生在地圖上查找出所臨海洋。
教師可讓學生查閱課本。
教師指導學生計算澳大利亞人口密度,并與中國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約為121人)對比。
[板書]
1.大洋洲面積最大的國家
2.大洋洲人口最多的國家
二、東、中、西部地形不同
教師:讀地圖冊澳大利亞分層設色圖,說明澳大利亞一般海拔高度。
學生:……
教師: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海拔在500米以下。東部大分水嶺海拔200—1000米;中部是低平的平原,最低處有艾爾湖,地下水豐富;西部是低矮廣闊的高原,其上分布有沙漠。
教師要求學生依據高度表說明廣大地區(qū)的一般海拔高度。
指導學生在分層設色圖中查找到基本上呈南北延伸的大分水嶺,并明確其一般高度;在圖中讀出澳大利亞最長的墨累河。教師在掛圖上用指圖桿明確西部高原的基本范圍和大自流盆地的位置
[板書]
1.東部大分水嶺縱貫南北
2.中部是平原
3.西部分布著低矮廣闊的高原
三、人口分布特征與環(huán)境的關系
教師:請大家讀“澳大利亞人口分布圖”,依據人口密度圖例,說明人口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qū)。
學生:……
教師小結:澳大利亞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qū),西部和廣大內陸地區(qū)人口分布很少。
教師:為什么澳大利亞人口分布特別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qū)?
教師:自然條件和經濟發(fā)展對澳大利亞人口分布有顯著影響。首先看自然條件對人口分布的影響,請大家閱讀課本中“澳大利亞氣候分布圖”,說明哪些氣候分布區(qū)最適合人類生存。
學生:……
教師:東南沿海和西南沿海地區(qū)是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分布地區(qū),溫暖濕潤,適于居民生活,人口集中;廣大內陸為草原和沙漠氣候,干旱少雨,人們居住困難較多,居民較少。
教師:經濟發(fā)展來看,東南沿海有優(yōu)良的港口,對外聯(lián)系方便;經濟發(fā)展較快,工礦業(yè)、農牧業(yè)都較其他地區(qū)發(fā)達,促成了人口向這里集中,澳大利亞著名城市悉尼,堪培拉、墨爾本都分布在這里。
教師提示學生可按方位說明人口分布集中的地區(qū)。
教師小結時,在黑板掛圖上準確指出人口集中分布的東南沿海,并要求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于掛圖。
教師問題提出后稍停頓,讓學生思考;也可以組織學生議論。
讀圖時,可請一些學習較好的學生簡述各類氣候的基本特征,說明與人類生存的關系。
講解經濟發(fā)展對澳大利亞人口分布影響時,可指導學生閱讀“澳大利亞城市和鐵路分布圖”。介紹三個城市的性質及人口分布。
在將人口分布特征與環(huán)境關系講解后,教師啟發(fā)學生歸納總結在該問題內共講解2個問題,①是人口分布特點,②是人口分布特點形成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
[板書]
1.澳大利亞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qū)
2.氣候溫暖濕潤地區(qū)人們居住困難較少,人口集中
3.經濟發(fā)達,交通便利地區(qū),人口稠密
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工農牧業(yè)和工礦業(yè)
教師: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過與澳大利亞有關的農牧產品嗎?
學生:……
教師:對,有利用澳大利亞羊毛生產的各種毛紡織品……,人們之所以喜歡“澳毛”,是因為澳大利亞羊毛質地優(yōu)良……,澳大利亞畜牧業(yè)發(fā)展很早,牧場多分布在東南部和西南部……(參看教參)羊毛的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澳大利亞是世界小麥重要生產國(簡介發(fā)展條件和分布地區(qū)),因人口較少,小麥大量出口,所以是世界小麥重要出口國之一。
教師:澳大利亞礦產資源豐富,你們知道我國從澳大利亞進口什么礦產嗎?
學生:……
教師:正確,我國上海寶山鋼鐵廠使用的鐵礦石就是從澳大利亞進口的。澳大利亞除蘊藏有豐富的鐵礦外,還有煤……,儲量居世界前列:煤、鐵等礦石出口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二次大戰(zhàn)后,澳大利亞經濟發(fā)展很快,尤以采礦、機械、化學、紡織等工業(yè)發(fā)展迅速,工礦業(yè)的出口收入已超過農牧業(yè),成為經濟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關于經濟狀況講解內容力求豐富、生動,聯(lián)系生活,但應掌握的內容則要簡單明確。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澳大利亞的礦產分布圖”,了解澳大利亞的礦產種類和鐵、煤、鋁土等礦的分布。
[板書]
1.羊毛、小麥產量多,出口量大
2.工業(yè)發(fā)展迅速,煤和鐵礦石出口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教師總結]請談談你們印象中的澳大利亞。
學生:……
教師小結:澳大利亞是一個領土遼闊,人口稀少的南半球國家,二次大戰(zhàn)后,經濟發(fā)展迅速,羊毛、小麥、鐵礦石、煤的出口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復習鞏固)請同學們想想,澳大利亞在人口、城市分布方面與加拿大有哪些相同點?是怎樣形成的。
(答案見教師教學用書)
教師提示學生先說明澳大利亞人口、城市分布特點;再說明加拿大人口、城市分布特點。可讓學生閱讀加拿大地圖,幫助回憶分析比較。
【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澳大利亞
一、大洋洲最大的國家
1.面積最大
2.人口最多
二、東、中、西部地形不同
1.東部大分水嶺縱貫南北
2.中部是低平的平原
3.西部是低矮廣闊的高原
三、人口分布特征與環(huán)境的關系
1.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qū)
2.氣候溫暖濕潤地區(qū),人們居住困難較少,人口易于集中
3.經濟發(fā)達,交通便利地區(qū),人口稠密
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農牧業(yè)和工礦業(yè)
1.羊毛、小麥產量多,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2.工業(yè)發(fā)展迅速,煤和鐵礦石出口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運用地圖找出歐洲西部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首都;說出歐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點;了解歐洲西部的經濟特征、工業(yè)發(fā)展情況和農業(yè)特色;
2、能力目標: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yè)最繁榮的地區(qū),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區(qū)的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的分布。培養(yǎng)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教學方法: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媒體:教學掛圖、板圖、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jié)課內容。
請說說你了解西亞。(學生回憶,并回答。)
二、導入新課
在我們的地球上有這樣一個地區(qū),它的`面積比我國的陸地面積稍大,卻分布著30多個國家,其中有不少國家的面積十分狹小,被人們稱為“袖珍國”、這個地區(qū)是資本主義工業(yè)化最早的地區(qū),也是目前經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這里還曾經是歷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策源地。這個地區(qū)的旅游資源聞名遐爾,吸引了無數的各國游客。這就是歐洲(通過簡單介紹引起學生興趣。)
三、講授新課
一.地理位置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說明:緯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間海陸位置——位于歐洲的西部,北鄰北冰洋、南臨地中海西臨大西洋、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二.輪廓、范圍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說明:像亞歐大陸向西突出的大半島,三面環(huán)海海岸線非常曲折,多半島、島嶼、內海和海灣是世界上海岸線最曲折的地區(qū)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島嶼: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冰島內海(海灣):北海、波羅的海、挪威海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英吉利海峽
三.主要國家、首都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提問:請說出各國的首都
指導學生按照以前所學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氣候特征。
四、地形特征
通過分析地形圖,著重強調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四個主要地形區(qū)及分布特點料了解歐洲各國。南北兩側是山脈,中部是西歐平原、波德平原
五.主要河流
分析萊茵河、多瑙河
解答書上活動探討
六.氣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濕潤西風的影響,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七、雄厚的經濟實力
1、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經濟發(fā)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指導學生讀統(tǒng)計圖。)
2、歐洲西部各國工業(yè)部門齊全。
3、農業(yè)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yè)和畜牧業(yè)結合較好。(簡單介紹,結合幻燈讓學生了解)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有發(fā)達的農牧業(yè)利用書56頁閱讀材料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yè)
八、繁榮的旅游業(yè)
1、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yè)最繁榮的地區(qū)簡單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通過幻燈讓學生欣賞)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8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問題對學好地理知識的重要性。
2、讓學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學習地理是學好地理的重要途徑。
教學重點
讓學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問題對學好地理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讓學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學習地理是學好地理的重要途徑。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媒體素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自己身邊,學習地理應注意搜集身邊的地理信息。電視中的各種節(jié)目、報刊雜志、圖書館的藏書,互聯(lián)網站等都傳遞著許多地理信息,我們要逐步學會搜集地理信息并思考相應的地理問題,本節(jié)課老師和大家共同探討學習地理的'途徑、方法以及技能等。
二、課前熱身
學生分組討論:看哪位同學最新的信息中地理信息最多?是通過什么途徑獲得的,并且分組記錄下來,比一比看哪一組搜集的最多。
三、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提示:要學好地理,首先要學會收集地理信息,再學會思考地理問題,最后要擴大自己的視野或生活圈子,從實踐中去學習。
2、四邊互動
互動1:教師對學生搜集的地理信息進行整理,而且要求學生學會思考地理問題,然后提問:
(1)為什么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國連續(xù)發(fā)生地震?
(2)為什么我國南方、北方的部分地區(qū)常發(fā)生水、旱災害?
(3)為什么南方能大面積種植柑橘,北方卻不行?
(4)為什么吐魯番的哈密瓜那么甜?
(5)為什么南極洲蘊藏著大量煤炭資源?
明確:觀察和了解地理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地理問題,探究其成因和規(guī)律,進一步思考和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有許多種,對比、分析、綜合、觀察、聯(lián)想等方法將有助于我們學習地理。
互動2:要學好地理,我們單靠坐在教室里是遠遠不夠的,要深入周邊的環(huán)境,走進大自然,通過野外旅行,學會觀賞大自然。野外旅行的內容豐富多彩,如游園、滑雪、探險、狩獵、海濱休閑、水上漂流等。野外旅行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包括步行、騎自行連、乘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
學生分組討論活動,教師用投影出示討論問題:
1)你曾經外出到過哪些地方旅行?
2)旅行的內容和目的是什么?
3)采用什么交通工具?
4)時間如何安排?
5)旅行路線如何?
學生討論完后,教師選一兩名代表匯報。
進一步提問:野外旅行要準備好哪些物品呢?
明確:地圖、指南針、筆記本、望遠鏡、照相機等。
強調:還要學習并掌握一般的地理觀察、地理攝影、地理素描、地理標本制作等技能。
俗語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野外旅行能豐富課余生活,提高審美情趣,增長地理知識。地理學習的特點就在于它的生活性,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正在不知不覺地應用它;我們身邊就有地理知識,只要留意就會學到很多正在使用的地理知識。
四、達標反饋
討論:學生分組設計一條附近地區(qū)野外旅行線路,內容包括:地點、旅行線路、開始和到達時間、旅行內容、交通工具、物品準備、注意事項等。
五、學習小結
(1)內容總結
學生先小結本節(jié)課內容。教師點撥。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怎樣學好地理,懂得了學習地理的方法途徑,進而發(fā)展了自己的地理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2)方法小結
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討論法學習。
六、作業(yè)
設計一條最好的旅行路線,最好的地圖,進行一次野外旅行。
七、板書設計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亞洲地形、河流以及氣候的特點;讀圖簡要分析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過程與方法
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一個大洲的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通過對亞洲自然環(huán)境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自然環(huán)境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
與價值觀
通過對亞洲自然環(huán)境特點的認識以及對亞洲地理集錦的了解,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亞洲、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亞洲自然環(huán)境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自然環(huán)境的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亞洲的地形、河流、氣候的特點,并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
2?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亞洲自然風光圖片(亞洲之最: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死海、貝加爾湖、珠穆朗瑪峰、里海等),并同時播放《亞洲雄風》背景音樂。
教師:同學們,伴著歌曲,緊跟圖片讓我們感受到了亞洲山河的壯麗畫卷,自然環(huán)境的獨特韻味。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亞洲的自然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學生:自然環(huán)境包括地形、氣候、水系等。
教師:同學們回答的很好,下面我們將從地形、河流、氣候三個方面逐一了解亞洲的自然環(huán)境
【設計意圖】
把學生帶入到濃郁的亞洲風情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通過展示亞洲之最的景觀激發(fā)了學生的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熱愛亞洲、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講授新知
活動一:亞洲之旅
教師:結合圖6.8和圖6.9,全班分成兩組做一次亞洲之旅:沿途說出你將經過哪些國家?哪些地形區(qū)?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見到什么樣的自然景觀?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亞洲之最的地形?
1.請一組同學沿東經80度,從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組同學沿北緯30度,從東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學可“結伴而行”)請沿途記錄所經國家、地形區(qū),所見到的地貌環(huán)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觀等)。
。ńM織:活動中各小組要選出同學記錄所經地區(qū)的特征。)
2.每組學生依次上前指圖描述所經地區(qū)名稱、景觀及海拔。全班對描述最全面、語言最流暢的.同學予以鼓掌激勵。
3.“造型活動”
。ń處熣n前準備好以上地區(qū)的名稱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別采用不同的顏色,如綠色、紅色、黃色)
以上同學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東西向兩排,交叉成十字。(視教室空間情況而定,也可分別在講臺前一字排開,但說明一組表示的是東西方向,另一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師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蓋處為海平面,腰部為海拔20xx米,頭部為4000米,請以上同學將手中的地形卡片舉放在最合適的位置。
教師:從同學們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亞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點?
學生:地形復雜多樣,地勢起伏大,中間高,四周低
引導學生閱讀地形剖面圖:同學們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勢狀況,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學的按垂直坐標和水平坐標標注在圖上,就成為沿北緯30度和沿東經80度的地形剖面圖。
【設計意圖】
通過分組活動,使得全班每個學生都得到了充分參與,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獲取知識,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新奇、樂趣。
活動二:自主學習
閱讀課本第7頁圖6.8“亞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用筆圈出鄂畢河、葉尼塞河、黃河、長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們流經的國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看他們注入的流向有什么不同?
3.亞洲河流分布有何特點?這種分布與地形分布之間的關系如何?
【設計意圖】
這一環(huán)節(jié)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讀圖、分析、歸納、總結來實現(xiàn)最后的學習目標。
活動三:技能拓展
教師:回顧剛才我們分析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
1.歸納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落基山脈、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分別指出它們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對一致、空間上連續(xù)”的原則,將北美洲按照地形劃分成西部、中部和東部三個區(qū)域,說出這三個區(qū)域主要的地形類型。
(3)讀圖,指出北美洲大陸沿北緯40°緯線自西向東地勢的變化特點。
2.以密西西比河為例,解釋北美洲的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1)在圖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頭標出它們的流向。
。2)分析這些河流的流向與地形的關系。
【設計意圖】
學會知識的遷移,學會分析大洲地形河流的特點
活動四:復雜的氣候
教師:情境設計
家住廣州的小明在暑假期間出國旅游,這次旅游給他帶來了不同的生活體驗。旅行路線是從東向西沿北回歸線進行,他從廣東省出發(fā)時盛行東南風,來到了南亞,風向發(fā)生了改變,變成西南風,而且遇上滂沱大雨,當來到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上時,天氣卻異常炎熱、干燥。這是什么原因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
教師: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1.我會讀圖
。1)仔細讀圖,亞洲有哪幾種氣候類型?
。2)不同類型的氣候有何特點?
。3)分布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么?
(4)我們家鄉(xiāng)所在地屬于哪種氣候類型?聯(lián)系生活思考一下,該氣候類型的特征是什么?學生:帶著問題讀圖,并從中歸納得出答案,教師行間點撥。
2.我會探究
探究方案一:結合“亞洲氣候類型圖”,探究亞洲的氣候特點有哪些?為什么具有這些特點?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預習回答:亞洲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大陸性氣候分布廣和季風氣候顯著的特點。
亞洲緯度廣,地跨熱帶、溫帶和寒帶,地域遼闊,東、北、南三面瀕臨大洋,中西部深居亞歐大陸腹地,海陸間熱力差異明顯,地形復雜多樣。
氣候主要受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因素的綜合影響。
探究方案二:亞洲大陸東部從北向南依次是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說明季風氣候顯著,那么冬夏季風的性質是什么?季風氣候對當地農業(yè)有什么影響?
學生預習回答:冬季風寒冷干燥,夏季風溫暖濕潤。有利于形成季風氣候。由于季風強弱與進退時間每年不一,所以季風氣候易于發(fā)生旱澇自然災害。
3.我會拓展
。1)讀課本第12頁圖6.15“北美洲的氣候類型”,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氣候類型。
。2)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特征都有大陸性氣候顯著這一特點,造成的原因一樣嗎?
、賮喼薜赜蜻|闊,面積廣大,中部距海遙遠,大陸性特征顯著的原因是什么?
②北美洲的地形特點劃分為三大地形區(qū):西部高大山系,中部廣闊的平原,東部低緩的高地,造成其大陸性特征顯著的原因又是什么?西部山脈、中部平原分別對來自于太平洋的水汽、北冰洋的冷空氣有什么作用?
教師:最后我用一句歌訣來形容亞洲的自然環(huán)境:
山地多、高原大,亞洲地形雜;
中間高、四周低,江河放射流;
大陸性、季風性,氣候最復雜。
【設計意圖】教師小結交由學生自己回顧,是對本節(jié)課的課堂學習的一種很好的反饋。用歌訣記憶增強學生的興趣,最后的課后延伸是對本節(jié)課學生學習技能的鞏固。
【板書設計】
三、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亞洲地形和河流的概況,通過地形分布圖的判讀,總結出亞洲的地形特點;根據地形圖判讀,明確了亞洲的地形特征,明確了地形和河流之間的相互影響的關系,認識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北美洲與亞洲的維度位置有相似之處,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存在差異,請課后類比探究。
四、教后反思
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讀圖,進行歸納并得出結論,培養(yǎng)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分析亞洲河流的流向時,首先讓學生讀圖,從圖中找出亞洲主要的河流,在圖中描出,并說出河流注入的海洋,進行歸類,從而歸納出亞洲河流的流向是從中部流向四周。學生自然就得出了“亞洲河流大多發(fā)源于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的海洋”的結論。學生能夠體驗到地圖分析對解決地理問題的重要性。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區(qū)域劃分的原因及相應的地理區(qū)域類型;
2.在簡單地圖上進行區(qū)域劃分;
3.在地圖上指出四大區(qū)域的地理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4.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讀圖、析圖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2.使學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劃分方法。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點
我國四大地理區(qū)域的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教學難點
結合地圖,使學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教學方法
讀圖觀察、啟發(fā)式講述、學生活動、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投影片、教學掛圖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分別把課前掛好的新疆高山牧區(qū)景觀圖、西雙版納熱帶風光傣家竹樓景觀圖、東南沿海經濟特區(qū)的工業(yè)生產流水線景觀圖和長江三角洲農業(yè)及工業(yè)景觀圖與四位扮演者(學生)口述臺詞(課文中的敘述)配套,依次打開。
[講授新課]
這項活動完畢后,再叫一、兩名同學試著描述自己家鄉(xiāng)的特點。
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總結:以上同學的'描述,說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理區(qū)域:(大屏幕依次顯示)
至此,同學們已經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國的地理差異。
(板書)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想一想:(大屏幕顯示)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不同的地理區(qū)域呢?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可做點撥,最后總結:它們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的。
同學們請看屏幕。(課本圖5.1)
按學生座位分成四組,每個組負責在其中一個地理區(qū)域中找出有關區(qū)域的術語,最后每組選一名代表,陳述結果,教師匯總:(大屏幕顯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牧區(qū)
(展示“亞洲的范圍圖”)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為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為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洲界;東北隔著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最大。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最大。
小結:根據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范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導:由于亞洲面積廣大,國家眾多,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人們根據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結合人文和自然環(huán)境特征的差異,把亞洲分成幾個分區(qū),共有幾個分區(qū)?中國位于哪個分區(qū)?再觀察,同在東亞分區(qū)的還有哪些國家?
(展示亞洲地理分區(qū)圖)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繼續(xù)引導:其他的分區(qū)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huán)境,除地理位置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展示“亞洲地形圖”)
引導:這種地形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地形類型,這是哪類地形圖?
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qū),描述一下他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
A組:青藏高原、喜瑪拉雅山及主峰
B組: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
C組: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組: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洲地形特點: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3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4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觀察區(qū)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xiàn)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西高東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huán)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亞洲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特點:
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fā)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布的特點。
在這些高山大川之間,還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請大家在圖上找出:里海、貝加爾湖、死海。(展示閱讀材料只能感有關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地圖理解其特征)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1
一、課型: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第2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七、教學用具:
掛圖、多媒體
八、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jié)課內容。
請同學說說歐洲的地理位置和輪廓、地形。(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二)導入新課:
歐洲西部的各個國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簡單易記,但是歐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還在于歐洲西部的經濟和旅游業(yè)。
學生活動:幻燈演示歐洲的特產和風景讓學生說說。
(三)教授新課:
板書:一、雄厚的經濟實力
。▽φ諘54頁圖簡單介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史。)
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經濟發(fā)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ㄖ笇W生讀統(tǒng)計圖。)
歐洲西部各國工業(yè)部門齊全。
農業(yè)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yè)和畜牧業(yè)結合較好。
。ê唵谓榻B,結合幻燈讓學生了解)
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有發(fā)達的農牧業(yè)
利用書55頁閱讀材料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yè)
瑞士——鐘表
瑞典——造船、汽車、機器制造業(yè)
丹麥——畜產品“歐洲的牧場和食品庫”
挪威——水產品
板書 二、繁榮的旅游業(yè)
1
2
挪威——陡峻幽深的峽灣,午夜的'太陽
瑞士——“世界公園”的稱號、冰雪皚皚的山峰、世界表都伯爾尼
西班牙——陽光燦爛的海灘、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國——田園風光、“藝術之都”巴黎、埃菲爾鐵塔、羅浮宮、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羅馬、龐貝古城、狂歡節(jié)
奧地利——“音樂之都”維也納 德國——慕尼黑的啤酒節(jié)
。ㄋ模┬〗Y:
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
。ㄎ澹┳鳂I(yè):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2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歸納一個大洲的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
2、通過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學會總結歸納兩大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亞洲、北美洲地形特點
難點: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1、展示“亞洲地形圖”。
2、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圖下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qū),描述一下它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活躍氣氛。
3、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方面考慮,得出亞洲地形特點
板書:地勢起伏很大,中間高四周低,亞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北緯30度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北緯40度的地形剖面圖)
觀察區(qū)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xiàn)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東西高中間低。
河流是構成自熱環(huán)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長河眾多,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板書:受地形影響,亞洲的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fā)源于中部山地, 四周呈放射狀分布。
北美洲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北美洲地勢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東西部地勢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發(fā)源于兩側高原山地。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
學生看圖回答:說出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認識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特點。
為什么亞洲氣候復雜多樣?
引導學生從位置、范圍、地形等方面說明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
分析亞洲氣候特點的成因,亞洲季風氣候特點及其對農業(yè)造成的影響
成因: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夏季風弱,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過少,就可能形成旱災。夏季風強,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過多,就可能形成水災。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2、亞洲分布面積最廣的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得出另一特點—大陸性氣候分布廣(距海洋遠,深入大洲大陸內部)
3、季風氣候是亞洲獨有的氣候類型且分布廣,得出亞洲氣候的又一特點,季風氣候顯著,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jié)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
分析得出結論: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過渡:為什么會形成這么復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總結出氣候與位置的關系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系)
小結: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教育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結合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北美洲的氣候類型圖”認識北美洲的氣候分布,主要氣候類型。與亞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緯度范圍稍小些,高山高原貫穿兩部,因山地也呈現(xiàn)出氣候復雜多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狹長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
課后小結
這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學習了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類型,氣候特點,引導學生認識了季風氣候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3
教學目標
了解亞洲的地理位置,明確亞洲的范圍。
分析亞洲的經濟發(fā)展狀況及人口
教學重難點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說明依據。
2.亞洲的地理位置。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位置和范圍。
展示亞洲的范圍及分區(qū)
學生活動:(1)總結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找出主要海洋。
(2)找出和其他洲的分界線和主要分區(qū)。
總結講述:亞洲跨三帶,臨三洋和二洲,與北美洲隔白令海峽相望,主要位于北溫帶。共分為6個分區(qū),我們中國位于東亞。
展示亞洲地形與河流分布圖和亞洲地形剖面圖。
學生活動:(1)找出亞洲主要的地形區(qū),總結亞洲的地勢特征。
(2)找出亞洲主要的河流,根據其流向分析特征。
總結:1、地形特征:(1)中部高,四周低。(2)以高原山地為主。(3)地表起伏大,高低相差懸殊。
2、河流特征:發(fā)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狀流向海洋。長江、瀾滄江等流入太平洋;葉尼塞河等流入北冰洋;印度河、恒河等流入印度洋。
3、世界之最: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陸地最低點:死海。世界最大的湖:里海;世界最深的湖:貝加爾湖。
二、世界最大的季風氣候區(qū)
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學生活動:找出亞洲主要的氣候類型,總結亞洲氣候特征。
總結:1、氣候復雜多樣。缺水溫帶海洋性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
2、季風氣候顯著。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3、大陸性氣候強。面積最大的是溫帶大陸性氣候。
展示季風氣候示意圖
學生活動:找出冬季風和夏季風的發(fā)源地,分析其風向和性質。
總結列表:
項目發(fā)源地風向性質
冬季風高緯度內陸偏北寒冷干燥
夏季風低緯度海洋偏南溫暖濕潤
補充:季風區(qū)的范圍和夏季風一致,因此降水的多少主要受夏季風的影響。
播放洪澇災害的視頻
學生活動:根據課本資料,分析季風氣候對于我們生活的影響。
總結:1、有利影響:帶來豐沛的降水,雨熱同期,有利于農業(yè)發(fā)展。
2、降水不穩(wěn)定,容易引發(fā)旱澇災害。
三、人口最多的`大洲
展示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長和數量柱狀圖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柱狀圖。
學生活動:(1)找出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有幾個在亞洲,在亞洲的哪一部分。
(2)找出各州中人口最多和增長最快的,分析亞洲人口特征。
總結:1、亞洲有6個國家人口超過一億,東亞有中國和日本,南亞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東南亞有印度尼西亞。
2、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亞洲,增長最快的是非洲,亞洲人口特征是:人口多,增長快。
展示亞洲人口分布圖
分析:回憶世界人口的分布,看亞洲人口分布規(guī)律,根據各地的自然條件分析其原因。
總結:亞洲東部,東南部和南部人口稠密,北部,西部和中部人口稀疏。
展示人口增長造成的住房緊張,就業(yè)困難等圖片
講解:亞洲人口多,增長快,給資源和環(huán)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阻礙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
四、經濟發(fā)展的差異
展示亞洲部分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圖
學生活動:做課本14頁讀圖題。
分析:亞洲各國經濟發(fā)展差異巨大,日本是唯一的發(fā)達國家,中國是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沙特依靠豐富的石油發(fā)展很快,新加坡和韓國發(fā)展成新興的工業(yè)國。
展示新加坡示意圖。
分析新加坡的位置特點,總結其發(fā)展經濟是怎樣因地制宜的。
總結:新加坡位于馬六甲海峽中,地理位置優(yōu)越,他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航運和旅游,利用中東的石油發(fā)展煉油業(yè),成為發(fā)展很快的國家。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亞洲氣候特征
2、能運用氣候類型分布圖,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及相關資料分析亞洲的氣候特征及主要影響因素;
3、理解亞洲東部和南部的餓降水與夏季風的關系以及對農業(yè)的影響。
4、初步學會從位置、河流、氣候等方面歸納一個大洲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
情感態(tài)度目標:
1、通過學習亞洲氣候與位置、地形、農業(yè)的關系,分析氣候特征的影響因素,足見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識。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讀圖分析、討論競賽等活動,發(fā)展邏輯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與合作意識。
重難點:
重點是氣候特點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難點是對比不同城市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造成氣候差異的主要原因。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
導入:(從今日的天氣等話題導入,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提示:冬夏兩季的氣溫差異和降水差別。)
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我們廣東的氣候有什么特點?
生: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引導:氣候是自然環(huán)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大。作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地形復雜,氣候差異很大。(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看圖回答。
引導:全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十一種,僅亞洲就有9種,說明了什么?
生: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師:觀察其中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兒?
生:溫帶大陸性氣候,約占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亞洲中西部。
繼續(xù)引導:距離海洋的遠近如何?
距海遙遠,深入亞洲大陸內部。
。ㄕ故尽皝喼逇夂蝾愋蛨D”,并在上面點出孟買和哈爾賓、雅庫茨克、烏蘭巴托的位置)
。ㄒ龑W生分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注意邏輯層次、由簡到難,有分到總,講述氣候兩大要素:降水和氣溫,分析上述城市的氣溫和降水季節(jié)變化特點)
學生分析討論
。簻貛Т箨懶詺夂虻奶攸c是全年溫差大,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過渡:降水對于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陸地上的淡水來源主要來自于大氣降水。
。ㄕ故尽皝喼逇夂蝾愋蛨D”)
引導:亞洲降水比較多的氣候類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馬來群島的熱帶雨林氣候外,還有集中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相對比較多,是哪幾種?主要分布在哪兒?
生: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教師簡單解釋何謂季風氣候,在亞洲圖上畫箭頭簡單示意,補充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jié)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幫助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
。航邓亩嗌倥c夏季風有什么關系?
夏季風強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繼續(xù)啟發(fā):如果降水過多或過少會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關干旱和洪澇的視頻、圖片)
學生看材料分析,旱澇災害對農業(yè)影響大。
。核栽趤喼迻|部和南部季風區(qū)內,由于夏季風的影響易發(fā)生旱澇災害。
引導:根據以上分析,從氣候類型及分布范圍看,亞洲的氣候主要有什么特點?
學生分析得出結論: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過渡:為什么會形成這么復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出氣候與位置的關系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系)
。河绊憗喼逇夂虻囊蛩,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引導:用以上分析做練習(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展示非洲氣候圖
提問:在圖中,非洲的餓氣候分布有什么特點?分析主要的影響因素。
。撼嗟来┻^非洲中部
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分布很廣
氣候類型南北對稱,以赤道為中心
影響因素:緯度位置,還有地勢高低等
本課要點。
板書設計:
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一節(jié)自然環(huán)境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5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說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
2、運用地圖分析說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夠在地圖上找出非洲幾個著名地形區(qū)
教學重點:運用地圖說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運用地圖分析說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夠在地圖上找出非洲幾個著名地形區(qū)
教學難點:訓練讀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啟發(fā)討論講授式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海陸分布的內容,可以考察學生亞洲、歐洲相臨近的大洲——非洲。而非洲的名稱“阿非利加”的本意是“陽光灼熱”的意思。為什么會這樣呢?在上學期的學習中我們也了解到,居住在非洲的人大都是黑色人種,這又是為什么呢?創(chuàng)設地理情境,提出假設,調動學生興趣,引發(fā)學生思考進一步指導學生讀圖。
板書:
、鍑易疃嗟拇笾
二、講授新課
1、通過讀圖總結非洲的地理位置:
海陸位置:
北面與歐洲之間隔著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東北與亞洲之間隔蘇伊士運河、紅海;東臨印度洋,與大洋洲隔海相望;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西臨大西洋,與美洲隔海相望。
經緯位置:
最北在30oN以北,最南在30oS以南;赤道、北回歸線、南回歸線都穿過非洲;最東在50oE以東,最西在20oW左右。
半球位置:
多半在北半球,少半在南半球
2、主要在東半球通過閱讀課文了解非洲的民族斗爭歷史,重點知道非洲是世界上國家最多的大洲。
、娓咴瓰橹鞯牡匦
學生回答問題。引導學生自學,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自己總結。通過讀地形圖和各種統(tǒng)計圖表,逐步回答問題總結亞洲地形的特點。
1.根據“不同海拔高度的陸地面積占總面積的.比重”(餅狀圖)及地形圖上山脈高原的名稱總結“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有“高原大陸”之稱。
2.根據“全球、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較”(柱狀圖)總結“非洲的平均海拔一般”定基礎。
3.根據“全球、各大洲最高、最低海拔高度比較”(柱狀圖),計算相對高度,總結“非地形地面起伏不太大”
4.根據地形圖,總結“非洲地勢東南高,西北低”通過地圖、課本使學生觀察到非洲的幾處特別之處:
非洲東部的東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長的陸地裂谷;非洲中部的剛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非洲的海岸線十分平直。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對氣候資料、地圖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熱帶為主的氣候。
2、讀圖分析非洲氣溫、降水的特點,以及氣候類型對稱分布的特點。
能力目標
1、練習看各種氣候圖,訓練讀圖分析能力
2、判讀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圖。了解氣候與農業(yè)生產的關系。
3、學會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羅河和剛果河的水文特征。
教學重點:
1、氣候資料、地圖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熱帶為主的氣候。
2、分析非洲氣溫、降水的特點,以及氣候類型對稱分布的特點。
3、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圖。了解氣候與農業(yè)生產的關系。
教學難點:
1、練習看各種氣候圖,訓練讀圖分析能力
2、讀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圖。了解氣候與農業(yè)生產的關系。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等直接過渡到非洲的氣候
二、講授新課
讀圖6—21非洲1月平均氣溫
1.看讀數,
2.看分布,等溫線稀疏
3.看走向,大致與緯線平行,西北、東部、南部有小面積閉合曲線。用一連串的小問題引導學生讀圖分析大部分在20℃~30℃之間,北部以及10℃左右。
學生根據以前所學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讀圖分析
讀圖6—22非洲7月平均氣溫
1.看讀數,
2.看分布,等溫線稀疏,比1月時密集
3.看走向,大致與緯線平行,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區(qū)為明顯的閉合曲線,是非洲的炎熱中心。
通過這兩幅圖可以總結,非洲無論冬夏氣溫總在0℃以上,且絕大部分地區(qū)在20℃以上,說明非洲是“熱帶大陸”并試著分析其中原因。
三.讀圖6—23非洲年降水量
1.看讀數,小于200㎜,到大于20xx㎜的地區(qū)都有分布。
2.看分布,等降水量線密集,差異顯著
3.看走向,北部地區(qū)大致與緯線平行,中部、南部沿海地區(qū)大致與海岸線平行。
四.讀圖6—24非洲氣候類型
1.看類型,非洲的氣候類型很少,除高山氣候外都是熱帶氣候類型
2.看典型,非洲的熱帶草原面積在各大洲中最大;非洲的熱帶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積在各大洲中面積最大;非洲剛果盆地是世界三大熱帶雨林區(qū)之一。
3.看分布,氣候類型呈帶狀分布,以赤道為軸南北對稱。
五.氣候、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指導學生讀圖歸納
讀圖6—25完成題目要求學生讀圖分析
調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練習讀圖分析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圖分析。
1.乞立馬扎羅山位于赤道附近,為什么山頂卻終年被積雪覆蓋,成為“赤道雪峰”乞力馬扎羅山以5895米的海拔為非洲的最高峰
2.說說從山下至山頂自然景觀發(fā)生了哪些變化?訓練讀圖分析能力。
根據上學期所學的知識總結原因(而海拔每增高100米氣溫下降℃。非洲的降水分布很不平衡,也就使得非洲的河流作用顯著。讀圖6—26尼羅河和剛果河
1.說出尼羅河和剛果河的流向,比一比哪一條河的支流更多。 2.尼羅河和剛果河的干流各流經哪些氣候區(qū)?想一想,哪條河的水量較小、水位季節(jié)變化大?
3.找出尼羅河的兩個源頭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結合圖6—24,看看他們分別位于哪個氣候區(qū)。你能解釋歷史上尼羅河定期泛濫的原因嗎?
4.尼羅河與剛果河在流經山區(qū)時,形成一系列峽谷,多險灘瀑布。所以,尼羅河與剛果河的水利資源都很豐富。請問這種推斷是不是正確?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02-23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01-05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02-14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02-23
湘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02-23
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02-07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02-07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5篇01-16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4篇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