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科學教案7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教案 篇1
目標
1.體驗手部動作與影子之間的關系。
2.萌發(fā)對手影游戲的興趣。
準備
1.已有做手影游戲的經驗。
2.掛圖。
3.臺燈若干。
4.故事磁帶。
過程
1.它們是誰。
――幼兒觀察掛圖,自由交流。
――根據幼兒的熱點話題設疑:你看到了什么?新房子中為什么總會出現黑影?它們到底是誰?
2.誰是新鄰居。
――幼兒帶著問題,邊看掛圖,邊完整欣賞故事。
――哪些小動物成了新鄰居?
――房子里的小兔、小羊、大狼是怎么回事?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教案――給圖形涂色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給圖形涂色
目標
1.用比較的方法認識橢圓形和半圓形。
2.能通過身體造型進一步了解橢圓形和半圓形。
準備
1.圓形、半圓形、橢圓形貼絨教具各一。
2.直徑相等的圓形、半圓形、橢圓形紙每人一張,放入每組的小筐內。
3.幼兒活動材料《數圖形》,水彩筆。
4.三種形狀的硬紙每人一份。
過程
1.認識橢圓形。
――出示圓形和橢圓形貼絨教具,讓幼兒找出圓形。
――幼兒在桌上的'筐中找出圓形和橢圓形進行比較,說說兩種形狀有什么不同。
――啟發(fā)幼兒交流經驗,談談自己的發(fā)現。
――啟發(fā)幼兒用上下對折、左右對折的方法,觀察比較兩個圖形,知道圓形兩條折痕一樣長,橢圓形兩條折痕不一樣長。
――引導幼兒用身體來“塑造”橢圓形。如:蹲在地上,上部身體盡量橫向拉開,使身體看上去像橢圓形。
――啟發(fā)幼兒想出盡可能多的辦法來,如有需要,可以找人合作表現。
2.認識半圓形。
――出示半圓形貼絨教具。這是什么形狀?
――幼兒在筐中找出半圓形并與圓形比較。
――啟發(fā)幼兒交流比較中的發(fā)現,知道半圓形只有圓形的一半。
――引導幼兒用身體來“塑造”半圓形。如:身體下蹲,雙臂在頭頂搭成拱形狀,啟發(fā)幼兒想出其他表現方法來。
3.給圖形涂色。
――在幼兒活動材料的畫面上找出橢圓形、半圓形、圓形,并用三種不同顏色的筆涂畫區(qū)分。
建議
1.借助身體的運動能使幼兒加深對形狀的了解,豐富有關空間和形狀的經驗。
2.在數學角里提供各種圖形讓幼兒拼畫。
3.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找找周圍環(huán)境中像圓形、橢圓形、半圓形的物體。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設計背景
在一次數學教學活動后,我在整理帶磁教具時,許多幼兒圍著我,七嘴八舌的議論著“老師,這些花和蝴蝶在黑板上怎么不掉下來呢?”“背后這黑乎乎的東西是什么?”“就是因為這黑乎乎的東西這朵花才不掉下來,是嗎?”“我知道這是磁鐵!薄按盆F有什么用呢?”大家都不說話了。我在旁邊聽了大受啟發(fā),幼兒對磁鐵這么感興趣,何不設計一個關于磁鐵的教學活動,讓幼兒通過嘗試操作、探索磁鐵的一些秘密,并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活動目標
1、豐富幼兒科學經驗,體驗探索的樂趣,激發(fā)幼兒探索身邊科學現象的興趣。
2、讓幼兒在吸吸玩玩玩中主動探索磁鐵的特性,萌發(fā)求知欲望,體驗成功快樂。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初步認識磁鐵,知道磁鐵的基本特性——磁性。
難點:利用磁鐵的基本特性將物體進行分類。
活動準備
1、操作材料(磁鐵和裝各種制品的袋子)、頭飾
2、小魚卡片(帶回形針的和不帶的`兩種)、系著磁鐵的魚竿。
3、課件、卡片
活動過程
(一)、課前準備、組織幼兒、師生問候
。ǘ⿲耄横烎~游戲導入,引起幼兒興趣。
、 “今天的天氣真好呀,貓媽媽想帶著貓瞇寶貝去釣魚,你們想去嗎?
、谡垘孜回垖殞毶蟻磲,看誰釣得多。要求下面的小朋友們注意觀察。
、郯l(fā)魚竿,開始游戲。
。ㄈ、展開:
1、探索磁鐵的磁性。
① 提問:為什么我們不用彎彎的魚鉤就能很快就釣上魚來呢?(因為在魚的嘴上有鐵做的回形針,我們的魚竿上系著一塊磁鐵,當我們用系著磁鐵的魚竿去釣魚時,帶回形針的小魚就被釣上來了)可為什么有些頑皮的小魚總是釣不上來呢?拿著小魚看一看,你發(fā)現什么了?(有的魚沒有回形針的就釣不上來)(對比兩種魚)
、卺烎~的游戲,我們知道磁鐵可以吸住鐵制的回形針。
、鄞盆F真好玩呀,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好玩的磁鐵。(讀課題)
、芙榻B磁鐵的類型(認識蹄形、條形、圓柱形磁鐵。)
2、操作探索,了解磁鐵的磁性:
(1)、探索一:磁鐵可以吸住什么東西?
、偻嬗螒,“幫磁鐵找好朋友”
、诮榻B袋里的小東西,如果想知道誰是磁鐵的好朋友,你就用磁鐵吸吸看。
、蹖嶒炛疤釒讉要求,跟老師讀讀:
。ㄕn件出示:1、小組員之間要互助互愛,不爭不搶東西。2、用磁鐵去吸引各種小東西,把能被磁鐵吸住的東西放一邊,不能被吸住的放另一邊,分成兩類擺放3、做完后請舉手)比一比,哪個小組的動作最快。
、苡變和娲盆F,老師巡回指導,鼓勵幼兒每樣都去吸一吸。
、莼顒臃答仯禾釂枺耗愣紟痛盆F找到好朋友了嗎?已經完成的小組請舉手(獎勵完成快的小組)你剛才用磁鐵吸住哪些東西呢?誰會說?請你用這樣一句話來告訴我們(課件出示:我會說“我用磁鐵吸住了××。”“磁鐵不能吸住××)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分析:
豆?jié){、豆制品,是幼兒園經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愛吃豆制品,老師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注重教學的趣味性,運用擬人化的口吻,和變魔術的方法,來激發(fā)孩子的興趣,教育孩子愛吃豆制品。教師主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幼兒在認知、能力和情感方面都得到發(fā)展。如:在了解黃豆的外形特征時,教師運用了觀察的方法,接著又比較和觀察,使幼兒了解泡過和沒泡過的黃豆的不同,發(fā)展了幼兒的觀察力,提高幼兒感知事物的能力;又運用電教手段豐富了幼兒的認知;最后,通過品嘗豆制品,進一步激發(fā)了孩子愛吃豆制品的情感。
活動目標:
1、培養(yǎng)幼兒喜歡吃豆制品。
2、通過觀察、比較黃豆的外形特征,初步提高幼兒感知事物的能力。
3、引導幼兒在觀察、比較黃豆外形特征的基礎上,知道豆?jié){的簡單制作過程,并了解黃豆還可制成其它的豆制品。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課件、干濕兩種黃豆人手一份、豆?jié){機、小杠子每人一個、錄音機、磁帶等。
活動過程:
。ㄒ唬⿲耄阂越o幼兒介紹新朋友的形式,引出課題。
。ǘ┱归_:
1、初步了解黃豆的外形特征。
。1)課件中提出問題:觀察黃豆寶寶長什么樣的?
。2)教師進一步引導:“黃豆寶寶是什么顏色的?它是什么形狀的?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自己盒子里的黃豆寶寶!
(3)教師小結:黃豆寶寶是一粒粒黃顏色的圓溜溜的小豆豆。
2、通過進一步觀察比較干濕不同的黃豆的外形特征,發(fā)展幼兒感知事物的能力。
。1)利用課件提出問題:“泡過的.黃豆和沒泡過的黃豆有什么不一樣?”
。2)幼兒觀察干濕不同的黃豆。
(3)教師小結:黃豆寶寶只要在水里泡上一天,就會比原來的大一些,軟一些,顏色淺一些。
3、觀看豆?jié){的制作過程,知道黃豆可以做成豆?jié){。
。1)利用課件觀察做豆?jié){的過程,了解制作豆?jié){的方法。
。2)現場制作豆?jié){。
4、在煮豆?jié){的同時讓幼兒觀看課件,了解黃豆還能做成其他的豆制品。并豐富“豆制品”一詞。
5、知道黃豆營養(yǎng)豐富,培養(yǎng)幼兒愛吃豆制品的情感。
。ㄈ┙Y束:幼兒聽音樂喝豆?jié){。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松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并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科學教案 篇4
科學活動:蛋寶寶
設計意圖:蛋是幼兒每天都要吃的食物,它是來源于生活的好教材。本次活動旨在通過與蛋寶寶做游戲——發(fā)現蛋的特點——找出雞蛋和鵪鶉蛋的異同點——嘗蛋的活動,激發(fā)幼兒對蛋的興趣,培養(yǎng)幼兒觀察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活動目標:1、激發(fā)幼兒對蛋的興趣。
2、知道雞蛋和鵪鶉蛋的特征以及它們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3、培養(yǎng)幼兒觀察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雞蛋、鵪鶉蛋若干,母雞和鵪鶉圖片各一幅,小花若干
活動進程:一、尋找蛋寶寶并與蛋寶寶做游戲。
二、知道雞蛋和鵪鶉蛋的外形特征。
提問:剛才是怎樣與蛋寶寶做游戲?
蛋寶寶為什么可以滾動?搓蛋寶寶時有什么感覺?它們的媽媽是誰?
三、游戲:給蛋寶寶送紅花
提問:你喜歡哪一種蛋寶寶?為什么?
四、找出雞蛋與鵪鶉蛋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提問:雞蛋與鵪鶉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小結:雞蛋與鵪鶉蛋的相同之處:都有蛋黃和蛋白、蛋殼,都是橢圓形,都有營養(yǎng),都可以進行孵化。
雞蛋與鵪鶉蛋的不同之處:大小不同,蛋殼上的花紋不同,媽媽不同,孵化出來的寶寶不同。
五、自己剝蛋殼并品嘗蛋寶寶。
延伸活動: 區(qū)分熟蛋和生蛋。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觀察葉子的特征和葉脈,知道葉子由葉脈、葉片、葉柄組成。
2、認識枯葉和綠葉,學習做科學小實驗。
3、探索茶葉的特點,欣賞茶葉的顏色和形狀。
4、復習6的組合和分解。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綠葉和枯葉。
2、小石臼、塑料碟。
3、圖畫紙、漿糊。
4、錄音機、音樂磁帶等。
活動過程:
1、復習歌曲《會跳舞的葉子》,激起幼兒學習興趣。
。1)合唱歌曲《會跳舞的葉子》
。2)多可愛的葉子呀!春天到了,你發(fā)現樹上的葉子有什么變化嗎?(有的發(fā)出了新芽,有的樹葉凋落了)
2、觀察、接觸各種植物的葉子,發(fā)現葉子的不同之處
。1)教師:“上次,我們外出散步時,收集到許多樹葉,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葉子都一樣嗎?請你仔細地看一看,比一比,什么地方不一樣?把你地發(fā)現記錄到記錄卡上!
(2)幼兒觀察、比較、記錄自己地發(fā)現。
。3)幼兒講述自己地記錄,分享經驗。(葉子的大小、形狀、顏色、邊緣不一樣)
3、仔細觀察,了解葉子的各組成部分
。1)我們小朋友觀察地真仔細,發(fā)現葉子有這么多地不同,那么,你最喜歡哪片葉子呢?這片葉子有哪幾部分組成?(葉脈、葉片、葉柄)
(2)你喜歡的葉子象什么?
4、實驗發(fā)現枯葉和綠葉的區(qū)別
。1)剛才我們小朋友發(fā)現,有的樹葉碧綠碧綠的,而有的'樹葉卻是枯黃枯黃的,為什么呢?
。2)幼兒大膽想象,發(fā)表意見。
(3)實驗:枯葉不能舂出葉汁來,綠葉則能舂出綠色的汁液來。
。4)為什么大部分樹葉是綠色的?(這是因為葉中的葉綠體可以產生葉綠素)
(5)我們散步時發(fā)現有的樹葉飄蕩到了地下,為什么呢?(因為葉子缺乏水分和營養(yǎng),所以變黃變干了就飄落了下來)飄落下來會有怎樣的變化呢?(葉子會慢慢枯死,因為水分都蒸發(fā)了)
5、了解葉子的用途
(1)這么多的葉子有什么用呢?
(2)幼兒自由談論,相互交流、分享經驗。
。3)小結:可以美化環(huán)境、擋風、遮雨、有的樹葉可以加工成茶葉、有的可以做菜吃、還可以做樹葉貼畫來布置環(huán)境。
活動結束:
請幼兒用葉子粘貼圖畫,在展覽區(qū)內進行展覽。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小百科:秘密,漢語詞匯。拼音:mìmì釋義:1、指有所隱蔽,不為人知;2、隱蔽不為人知的事情或事物;3、佛教指隱秘深奧之法。4、隱蔽;不讓人知道的。亦指隱蔽不讓人知道的事情。出自于《晉書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同伴交流自己對動物尾巴的認識,了解一些動物尾巴的外形特征和特殊用途,感知動物的多樣性。
2.了解動物的興趣和愿望。
活動準備:
1.不同特征的動物尾巴圖片若干(如水牛、狐貍、小兔、孔雀、蛇等)。
2.幼兒用書:《小兔借尾巴》。
活動過程:
。ㄒ唬┙處熡懈星榈刂v述故事《小兔借尾巴》,引發(fā)幼兒對動物尾巴的興趣。
教師:小朋友看,這是誰呀?(小兔)?,小兔長得什么樣啊,小兔的尾巴是怎么樣的?(短短的尾巴)你覺得可愛嗎?可是小兔卻對自己的尾巴不滿意,你們想知道為什么嗎?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二)教師根據故事內容,引導幼兒討論。
教師:小朋友們聽到了什么呀?聽到了誰?故事中的小兔都向誰借尾巴的?它借到沒有?那小動物們是怎么說的?(三種不同的形式提問:一、聽到了誰,問誰借?二、除了這個還有誰?三、出示圖片再問)小兔需不需要向別人借尾巴呢?為什么?
教師小結:小動物的尾巴都有各自不同的本領,都有自己特殊的用途,不是其他動物可以替代的。
。ㄈ┙處熞龑в變河懻摻涣。
1.教師引導幼兒通過探索操作的形式來進一步掌握動物尾巴的作用。
教師:今天給小朋友準備了一張操作卡,上面有xxxxxx,他們的本領都會在旁邊,一會請小朋友來匹配。操作卡上的一條線是代表平衡,花朵是代表漂亮,你們在做之前要先看好動物后面的標記的意思。
2.幼兒操作,交代要求,教師巡回指導。
做好的幼兒可以和你旁邊的小朋友交流一下,看看都做對了沒有。
3.評價,教師小結:小朋友們真棒,都給小動物找到了尾巴,還找到了他們尾巴的作用。
。ㄋ模├蠋熞龑в變盒蕾p動物的.圖片。
教師:除了故事里的小動物,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的小動物,他們的尾巴也有不同的作用,你們知道嗎?老師在桌上為你們準備了一些圖片,我們一起找找、看看。看看,它們的尾巴一樣嗎?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你看到了哪些動物,他們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ㄎ澹┙處熞l(fā)幼兒繼續(xù)探究動物的興趣。
教師:今天我們了解了動物們有趣的尾巴,動物朋友們還有哪些秘密呢?讓我們再去找一找,看一看!
活動延伸:
在科學區(qū)里和孩子一起探討其他動物的尾巴的不同之處。
科學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分由"了解日食現象"、"推測日食的成因"、"推測月食的成因"三個部分組成的
日食和月食,是學生們聽說過或觀察過的兩種有趣的天文現象。從教材的角度來說,把這兩種現象作為學生們學習的主題,不僅僅對學生來說有趣、有吸引力,還在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陽、月球三者之間的相對運動形成的,有助于學生認識太陽系的組成和運行狀態(tài)。同時,這兩個現象都反映了一個事實—宇宙天體是運動著的`,這部分內容對學生建立起有關宇宙系統(tǒng)的模型是必需的,也是學生認識天體運動的典型素材之一。
學情分析
1. 學生認知情況分析:學生對月球、地球、太陽三者之間的相對運動關系在本課前有一定的認識,個別學生能夠依據自己的認識進行一個合理的猜想。
2. 學生學習本課的情感因素分析:日食和月食是學生聽說過或者查閱過的兩種感興趣的天文現象,相對來說學生對月食了解的多一些,而對日食的了解相對較少。但學生的學習并不會以為感興趣就能有秩序的完成,這需要教師充分利用這份興趣來做科學的引導。
3. 學生的實驗方面狀況分析:這節(jié)課內容抽象,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只能設計模擬實驗,因此學生制定實驗方案比較困難,我讓學生結合教科書的實驗方案設計實驗,降低難度,使學生學得輕松,有興趣。
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與技能知識——知道日食、月食是自然現象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科學探究——經歷科學探究活動,能對問題結果進行猜測,形成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的方法,進行觀察、實驗,根據有關信息作出結論。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注重事實,敢于發(fā)表不同的觀點,樂于合作交流,保持并發(fā)展樂于探究的欲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日食和月食是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運動形成的天文現象。
教學難點:根據模擬實驗中的現象進行邏輯推理,推測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精選)科學教案11-11
【經典】科學教案08-31
[經典]科學教案09-02
科學教案07-20
(經典)科學教案08-01
科學教案(精選)08-14
【精選】科學教案07-29
科學教案(經典)09-26
科學教案【經典】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