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讀書心得三篇
什么是教育讀書心得范文1
讀了《中國教師報》第398期教師節(jié)特別刊《教育是什么》一文我心胸澎湃,深有感觸。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師,是教育發(fā)展的根基!督逃鞘裁础愤@篇文章從教師、學校、課堂、區(qū)域四個部分論述教育的內涵。作為一個從教已十三年的普通農(nóng)村教師,我將從教師角色的塑造和理想課堂的構建兩個方面暢述自己的感想和看法。
一、教師角色的塑造。
教師是什么?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似乎拔高了教師的形象,把教師神圣化了。教師是什么?蠟燭?春蠶?在這種悲情的意象里,教師被刻畫成默默耕耘的犧牲者,不求回報的奉獻者。教師是什么?是我們通常大眾所講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書匠”。這似乎又把教師庸俗化。那么教師到底是什么?我認為教師是受社會委托從事教育活動,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人材的專業(yè)人員,教師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決定了教師首先要有崇高的師德!暗赂邽閹煛,在教育活動中,學生往往是“度德而師之”,教師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才能有效地感染和教育好學生。其次,教師必須要有廣博的學識。
“給學生一瓢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教師不僅要精通所授學科的專業(yè)知識,還應當更廣泛地學習和掌握相關學科的其他知識。再次,教師必須要有精湛的教學基本功,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完成教學任務。最后,教師還必須要有健康的心理品質和民主意識。因為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民主意識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使教師理解和尊重學生,使教師寬容和愛護學生,使教師賞識和贊美學生,使師生真誠互信。
教師是什么?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教師不應只有悲情的“苦教”而能從教育教學中發(fā)現(xiàn)快樂,感受幸福;不應是深陷職業(yè)倦怠,而是常常被學生感動,被自己激勵。我們教師也應與時俱進,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也在發(fā)展成就自己。
那教師最能成就和發(fā)展自己的地方是哪呢?是課堂。
二、理想高效課堂的構建。
課堂是教師工作的主要場所,課堂是師生生命的際遇空間,是師生思想和情感聚會的場所。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讓課堂高效起來。那么如何構建理想高效的課堂呢?
首先,我認為構建理想高效的課堂,教師應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體驗探究過程,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在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從而提升整個民族的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
其次,我認為構建理想高效的課堂,教師應通過創(chuàng)設課堂趣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張揚學生的個性。
再次,我認為構建理想高效的課堂,教師應逐步建立“民主、平等、互動、合作”為特征的新型和諧師生關系,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最后,我認為構建理想高效的課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無論是導入、過渡還是提問、結尾都要注意藝術性。其目的在于更好地激勵和引導學生。
總之,理想高效的課堂應該創(chuàng)設一種平等、民主、安全、愉悅的課堂氣氛,應該由以知識中心、學科中心轉向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真正對知識、能力、態(tài)度進行有機的整合,因材施教,充分體現(xiàn)課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發(fā)展性。
理想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教師付出自己的汗水,而學生健康成長更是需要教師付出心血。教育是什么?教育在于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和全身心的踐行。
什么是教育讀書心得范文2
《什么是教育》這本書,令我感觸最深的是第七章“教育是一項道德事業(yè)”中的“愛在教學和學習中的首要地位”這部分內容。
“我們是隨隨便便地使用“愛”這個字、沒有什么嚴肅的意圖嗎?我不敢肯定。我覺得我們的意思是我們感到與那些自己承認喜愛的東西很親近。在某種意義上,我們認同它們。我們擁有它們,它們變成“我們的”,我們贊成的東西。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形式的情感減少了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分離,它們將兩者緊密聯(lián)系起來,這正是教育的主要目標。
在理想的條件下,以這樣或者那樣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愛的情感啊觸動了我們教育經(jīng)驗的所有組件。它附著在了人、正在研究的材料和整體的經(jīng)驗本身。另外,對于學生和老師,它都發(fā)揮了一樣的作用,或者可以發(fā)揮一樣的作用。沒有多種形式的情感表達,教育會失去其很多的吸引力,它的終極意義會被剝奪。
教師顯然不僅僅可以喜愛個別學生,在工作的其他方面,他們也會有類似的感受,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情感。在最基本的分類下,單個教師喜愛的主要有她所教的人、所教的內容和所教的方式。當然,在理想的情況下,他對三個方面都有同樣的熱情,但是,這一令人愉悅的安排不會總是出現(xiàn),他可能愛其中的一個方面更甚于其他兩個方面,這些差異會影響他選擇成為的教師類型。
當然,我們想要的是對教學各個方面熱愛程度都相當高的教師。這一點恐怕并不是能夠實現(xiàn),但是,它是一項工作標準。
在教育中,愛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教師和學生均是如此。正是愛的膠水將事物粘在一起,讓他們凝聚在一處。這就是說,如果教學無法在教師所鐘愛的某些方面給他們帶來深深的滿足,那么,教學根本無法進行。規(guī)則很簡單:如果你不愛教學的任何一面,那么,就早日脫身。
什么是教育的底線?這正是我們所得出的一個結論,即教育基本上是一項道德事業(yè),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它的目標是改善。它試圖讓接觸它的每個人,老師以及學生,比現(xiàn)在更好。放眼全球,它盡力讓世界變成一個更好的地方。它的任務是無盡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每一代新人都需要接受教育,但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每一代新人都可以自由的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和擴張”。
在這部分,菲利普.W.杰克森提出,教育的理想狀態(tài),是教師不僅僅要喜愛她所教的人,即學生;還要喜愛她所教的內容,還要喜愛她所教的方式。也就是,我們想要對教學各個方面熱愛程度都相當高的教師。雖然不總是能實現(xiàn),但是,可以作為一項工作標準,來衡量教師的工作狀態(tài)。
一、要愛學生。
記得有一次聽專家講座,那個專家反復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蔽乙詾椋鎼凼峭寥,寬容是營養(yǎng),學生就像自然界中生長的萬物,有了適宜的土壤和充足的營養(yǎng),沒有不成才的理由。每一個學生,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潛質,因材施教,也要因材評價,即有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
最基本的愛,應該是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里充滿民主、平等、自由,讓學生在校園里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真愛學生,我以為至少要做到幾點:
1、把每個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而不僅僅是培養(yǎng)對象,服務對象。
學會欣賞學生,盡力找到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不以成績、性格、聽話等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從而給于恩寵或歧視的待遇。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給予他們親人之愛,寬容、理解。反思自己曾經(jīng)的行為,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說錯一句話、遲到、打鬧、看小說等大動干戈,甚至體罰學生,F(xiàn)在想來,對于學生的這些懲罰,不僅顯得自己小氣,也顯得在教育上的無能。任何問題都不能通過訓斥、體罰等暴力方式得到根本的解決,而這樣做的根本原因,是沒有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愛。
2、對學生的愛,要深沉、豐富、持久。
愛得深沉,是指為學生的發(fā)展看得遠,不能鼠目寸光、急功近利。愛得豐富,指嘗試各種教學方法,指導學生愛讀書、讀懂書,而又不僅限于讀書。愛得持久,指持之以恒的關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學生的努力、進步、創(chuàng)新,還有失誤、落后、挫折等,都予以關注。
3、用學生需要的方式去愛。
“恨鐵不成鋼”的憤怒,是格式化的愛;“嚴厲嚴肅嚴格”的管教,是近乎抽象的愛;“母雞呵護小雞”式的愛,是操心過度。這些都不是學生內心里真正需要的愛。先了解學生,再理解學生,有足夠的耐心和合適的方式,指導他們慢慢成長。
寫到這里,感觸更真更深,又想到小峰同學。他是我的一個學生。當時他是辦公室的?,常常被老師狠狠地呵斥。這時候的他,像一只可憐的小雞,縮著肩,滿臉的眼淚和鼻涕。想來,我好像也沒有為他刻意做過什么。只是在布置作業(yè)的時候,給他的作業(yè)少一些簡單一點;其他老師罰他補作業(yè)的時候,找個板凳讓他坐下而不是趴著寫;在他上課不帶課本的時候,拿自己的課本給他看;在他與同學打架臉上受傷的時候,給他貼上一片創(chuàng)可貼。除了這些,我真的想不到為他做了什么,但是,這些,他一直都記得。
前年他畢業(yè)參加工作,第一次或許我們無力承擔起改變每一個孩子命運的重擔,但至少可以盡可能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或許我們無法改變其他同事對學生的時間壓榨和冷酷粗暴,但至少可以向學生傳遞自己對他們的關愛與溫暖。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句理解的話,需要的,不是什么人力物力財力,需要的,是我們的心力。當一個孩子感受到來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時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開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心智自覺開啟的時候。一個孩子對一門課程的喜愛,有時并不是基于課程本身的什么價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細節(jié),當孩子從細微之處感受到了老師真誠的愛,當孩子同樣愛上了自己的老師,也就是孩子熱愛這門學科,熱愛學習的開始。
我們大多數(shù)教師,這些都能夠想得到,甚至思考得更為深遠。但真正的操作起來,總會有這樣那樣的誤區(qū)和極端。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在我們教師能有權掌控的范圍內,要做到盡力而為,問心無愧——為了心中的良好教育。
良好的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索和答案,也許我們很難給予它一個周全的描述,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感受過人性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走進過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從來沒有讀到過一本令他(她)激動不已、百讀不厭的讀物,從來沒有苦苦地思索過某一個問題;如果從來沒有一個令他(她)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經(jīng)歷和體驗;如果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chǎn)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化發(fā)出過由衷的贊嘆……那么,他(她)就沒有受到過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對于所有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人們,大概都不難達成這樣的共識:不論是家人之間的純美的至愛親情,還是親朋故交這間誠摯的友誼,也不論是師生之間的傾情給予,還是陌生人之間默默無言的相互關愛,都能給我們的心靈以溫暖的慰藉,給平淡的日子以清新明麗的感動。在教育中,如果我們能用心去營造一種充滿真情與關愛的氛圍,良好的教育就有了最切實的保障。
而“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fā)展”。沒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輕蔑與敵視之上的,也沒有任何一種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懲罰與制裁來實現(xiàn)。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與人心靈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于無言的感動之中。讓年輕一代在人性的光輝里,擁有一個關懷的人生,這應是良好教育努力達成的一個目的。
二、愛所教的內容。
愛自己的專業(yè),忠于職守,樂于奉獻,對所教的內容感興趣,勤學習、樂思索、勇探究,敢創(chuàng)新。用一顆真誠的心對待自己所教的知識,用一顆進取的心對待所從事的職業(yè),耐得住寂寞,經(jīng)得住誘惑,執(zhí)著的堅持。
三、愛所教的方式
享受你的課堂,“生命的閃光莫過于站在課堂上面對幾十雙眼睛的時候!币韵硎艿膽B(tài)度對待教學,心靈就會充滿著明媚的陽光,回響著和諧的音樂,體驗著詩意的靈感;以享受的眼光走進課堂,課前有一種期待,課中有一種滿足,課后有一種留戀。教師享受自己的課堂,讓學生享受教育的幸福!
最后,引用本書中的一句話,也是菲利普.W.杰克森最本質的觀點,“教育基本上是一項道德事業(yè)!蔽蚁胝f,教育本身就是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什么是教育讀書心得范文3
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是二十世紀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神學家、精神病學家和等教育思想家!白杂伞⑸、超越”是雅斯貝爾斯哲學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其著名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根本基礎。雅氏的教育思想關注人與人之間靈魂的交流和生命的體悟,強調人的主體性的價值和張揚,注重生命信仰與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對生命本原追問和超越的本真意義。他的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具有極大的啟示意義。
一、雅斯貝爾斯對教育本質的思考——人的靈魂的教育
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且明確地指出教育絕“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教育活動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并加以實現(xiàn),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他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復談及,“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的一部分”,“創(chuàng)建學校的目的,是將歷史上人類的精神內涵轉化為當下生氣勃勃的精神,并通過這一精神引導所有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術”,“我們要想振興,就必須讓教育的內涵超越實用的技術教育和宗教限制”,“專門技術訓練將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雖然教育離不開知識,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識來充盈于人,服務于人,啟迪人心,而決非把人變成貫徹某種知識的工具。教育離不開必要的技術技能的訓練,但訓練是為了涵養(yǎng)人的整體智慧,而不是把人當作訓練的機器,使訓練成為與人的心靈隔離的異己的活動。盡管知識技能的傳授不可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須超越于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頓人的心靈的高度。
雅斯貝爾斯把教育分成三個層次。第一種是訓練,它與訓練動物相似;第二種是教育和紀律;第三種是存在之交流,“訓練是一種心靈相隔離的活動,教育則是人與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傳遞的活動,人與人的交往是雙方(我與你)的對話和敞亮,這種我與你的對話關系是人類歷史文化的核心”,真正的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是年輕人“與人格平等的求知識獲智慈的人進行富于愛心的交流”真正的教育是愛的教育,而絕不是“耳提而命”,不是役使,不是教訓,甚至也不是“塑造”,更不是任意的“改造”,必須是立足于人與人之間人格平等之上的交流、合作、共同參與、共同創(chuàng)造、共同分享。只有如此,教育才可能成為人的靈魂的教育,教育中的啟發(fā)誘導才有內在的基礎與可能。
而對于教師而言,教育需要有信仰,沒有信仰的就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教育通過“培養(yǎng)”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yōu)秀文化精神之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在這種教育中,教師的個人成就已經(jīng)不重要,教師不是抱著投機的態(tài)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在為人的教育服務。此外,教育要有虔誠之心,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誠是一切教育的本質。
二、雅斯貝爾斯對教育方式的看法——蘇格拉底式的的教育
雅斯貝爾斯認為,迄今為比已存在的教育方式有三種:一是經(jīng)院式的教育。這種教育僅限于“傳授”知識,教師本人毫無創(chuàng)新精神,教材內容已成為固定的形式。它的弊端就在于“人們把自己的思想歸屬于一個可以棲身其中的觀念體系,而泯滅自己鮮活的個性”。二是師徒式教育。這種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師為中心,教師的權威具有神奇的力量,學生對教師的愛戴帶有絕對服從的特點。這兩種教育的方式都扼殺了教育中的人(教師、學生)的個性,忘記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三是蘇格拉底式教育。雅斯貝爾斯很欣賞這種交往對話的方式。
雅斯貝爾斯認為在蘇格拉底式的的教育中,教師和學生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師生都可自由思索,沒有固定的教學方式,教師運用“精神助產(chǎn)”方法,而不是強制性的灌輸,喚醒學生潛在的力量。激發(fā)學生對探索求知的責任感,使他們在探索中尋求自我永無比境的過程。對學生而言,由于這種教育是靠自己的努力逐步認識真理、探索道德的,因此他們所受的教育就不是單單地增加知識,更重要的是其整個精神得到生長。由此可見,蘇格拉底式教育適合全人的培養(yǎng),應予提倡?上У氖,經(jīng)院式教育傳統(tǒng)在我們當下的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
三、雅斯貝爾斯對教育過程的詮釋——人與人的對話
雅斯貝爾斯關于教育過程的認識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理解:
第一,教育是師生之間自由交往的過程。在書中,作者多次談到交往的重要性。他認為,人都是自由的,但作為個體的人的自由只有在同其它個人的交往中,并與其自由聯(lián)系在一起才能實現(xiàn),交往中雙方都是自由的個體。有了交往,“人就能通過教育既理解他人和歷史,也理解自己和現(xiàn)實,就不會成為別人意志的工具”。而如果沒有交往,“任何中斷這種我和你的對話關系,均使人類萎縮”。而且在交往中,雙方(師生)“處一種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關系中”,沒有權威和中心的存在。為此,雅氏特別推崇蘇格拉底的“催產(chǎn)術”教育原則,這一原則正是順應人的靈魂的需要,通過對話和反諷來喚醒學生內在的潛在力,促使學生從內部產(chǎn)生一種自動的力量,逐漸自我認識知識、探索真理,雅氏認為蘇格拉底的對話是一種深入靈魂深處的對話,“蘇格拉底主張經(jīng)驗不是知者隨便帶動無知者,而是師生共同子求真理這樣師生可以相互幫助,互相促進師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子找難題,在錯綜復雜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教師指出尋求答案的方法,提出一連串的問題,而且不回避答疑”。因此,對話不僅形成了師生交互性的關系,而且也使知識轉變?yōu)閷W生個人的認識,使學生的精神受到對話的啟迪和引導。
第二,教育是整體精神成長的過程。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不只是獲得知識、技能的活動,而且是師生共同參與的精神生活。也就是說,教育過程首先是“個體精神成長的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過程的”部分。因為,“科學中根本不存在作為立身之本和對終極價值叩問的東西,因此也就沒有絕對價值可言”。教育作為整體精神成長的過程,是促進人的知、情、意統(tǒng)一發(fā)展的過程。
第三,教育是個體自我教育和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雅斯貝爾斯十分強調學生的自我教育,“我認為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敖逃倪^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教育幫助個人自由地成為他自己,而非強求。之所以重視自我教育,是因為“教育的目的在于讓自己清楚當下的教育本質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所以,在教育中,教育者的終極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去。
第四、雅斯貝爾斯對教育內容的看法——從精神需要出發(fā)
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發(fā)揮的引導作用,除了憑借自身的精神力量,挑選合適的教育內容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甚至還認為“全部教育的關鍵在于選擇完美的教育內容和盡可能使學生之思不誤入歧途,而是導向事物的本源”。
從他對教育本質的認識出發(fā),雅斯貝爾斯認為人的精神發(fā)展有三個層次:對宇宙的認識、對生存自我的體驗和對上帝的領悟。個體的人如想實現(xiàn)自我就必須實現(xiàn)三個超越:超越現(xiàn)象世界、超越生存自我和超越精神之我。實現(xiàn)這三個超越必須接受三方面的教育:科學教育、哲學教育和宗教教育。雅斯貝爾斯的教育哲學體系中,關于學校教育內容的選擇就是以此為依據(jù)的?茖W教育是指對學生進行關于自然、社會認識的教育。通過它,使學生獲得關于世界的知識和自我生存所需要的智力和能力。它所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如人文、歷史、自然、科技等。哲學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發(fā)展理智和獲得認識自身的能力!罢芾碚n.,使人了解思想論爭雙方的焦點所在,以及如何運‘思’而使問題得以澄清”,至于宗教教育,雅斯貝爾斯認為,對兒童來說,這筆精神財富將伴隨他們一生而受用無窮。因為這是最終實現(xiàn)自我超越的主要手段。當然,雅斯爾貝斯關于教育內容的認識,由于受其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未免失之偏頗。但從他這種認識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大教育觀,這種對教育本質的精神層面的追溯,的確引人深思。
我對雅斯貝爾斯的教育觀的看法——理想要帶動現(xiàn)實
《什么是教育》這本著作集中體現(xiàn)了雅斯貝爾斯的教育觀點,同時它也體現(xiàn)著現(xiàn)代西方教育思想發(fā)展的人本主義傾向。雅斯貝爾斯重視對“人”的培養(yǎng),提倡整體教育、強調自我教育,倡導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注重在教育教學中運用反諷和精神助產(chǎn)的方法等等,從各個方面深入批判了傳統(tǒng)教育的種種弊端,闡發(fā)了他個人的教育理想,這對將要走上教育崗位的我們上了深刻的一課,對我們日后的教學研究工作有極大的啟發(fā)和指導意義。
無庸質疑,雅氏的教育是理想化的;如果套用“馬克思”,這是“共產(chǎn)主義”的教育,書中闡述得透徹的教育理念,讓我憧憬:在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中,教育中的學校陶冶退居次要地位,社會陶冶和家庭陶冶變得重要起來。學校已經(jīng)基本沒有了基礎教育的課堂,而是特色化專業(yè)化的、更像是研究進修機構的場所,是為“找到了自己”的人們提供交流對話的場地。老師與老師,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他們之間的界限已經(jīng)淡化,所謂課堂是純粹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人們都帶著滿腔的熱情專注于共同感興趣的事情。
在書中,雅氏將現(xiàn)代社會中存在的教育弊端揭露無遺,從絕對的高度對經(jīng)院式教育和功利主義的教育狠狠地批判了一通,并為我們指明了教育未來的方向。但是,必須承認教育作為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和動力,既受到了社會的制約,又要不斷改善自身來適應社會形態(tài)并更好地促進社會發(fā)展。就中國而言,目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jīng)濟高速增長的時代,教育形態(tài)正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以輸送更多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對于地區(qū)貧富差距巨大,人口密度大且分布集中不均勻,人們平均素質水平低下的中國,教育模式參差不齊——部分貧困地區(qū)甚至還沒有受教育的機會,而發(fā)達地區(qū)已經(jīng)做到了素質教育;在這種狀況下,即使有再好的教育理念也必然落不到實處。社會是多元化的,教育這一維絕不能孤立而存在發(fā)展,我們不能否認現(xiàn)行教育制度的弊端,但也必須承認在現(xiàn)在這種特定的環(huán)境中的教育不可能完美,我們只有認清現(xiàn)實、認清方向、找準方法,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前行。雅氏的教育觀讓我們有了努力地方向和動力,現(xiàn)在更需要思考并解決、且更加有挑戰(zhàn)性的是實施方法和計劃。面對美好而遙不可及的理想,低頭看見殘酷殘忍的現(xiàn)實,我們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放正自己的態(tài)度。
【什么是教育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什么是教育讀書心得2篇10-06
《什么是教育》讀書心得(通用6篇)08-29
《什么是教育》讀書心得(通用18篇)06-16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讀書心得(通用5篇)10-06
教育讀書的心得10-21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10-06
《什么是好的教育》讀后感10-06
教育是什么讀后感10-06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讀后感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