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月球之謎》教后反思
“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在表述課程理念時使用頻率較高的詞語之一。它是指由身體性活動與直接經(jīng)驗而產生的感情和意識,強調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經(jīng)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體驗學習是人最基本的學習形式。這不僅是學生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fā)生命活動,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反復觀察、實踐、練習,對情感、行為、事物的內醒體察,最終認識某些可以言說或未必能夠言說的知識,掌握某些技能,養(yǎng)成某些行為習慣,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態(tài)度、觀念的過程。
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植根于學生的生活,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從而使語文教學過程充滿情趣和動力,成為學生的一種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這樣的語文學習才有活力,才有生命,體驗性學習將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
《月球之謎》是一篇介紹月球知識的科普文,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著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后以“對神秘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xù)探索下去”結束。文章內容簡單,但要借此引領學生感受月球的魅力,激發(fā)學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奧秘的興趣難度還是比較大。因為這篇課文是科普文,所以與其它的文學作品相比,語文性不太強,要從語言文字中感受月球的魅力,難度也很大。但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加強學生的體驗學習,效果可能會更好些,所以我在課堂上作了一些嘗試。
一、激發(fā)興趣,誘發(fā)體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的教學過程應該成為激發(fā)學生一種愉悅的、積極的情感體驗過程,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正如新課程所強調的學習是學生探索新知的經(jīng)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這樣,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參與學習的情境,激發(fā)學習的興趣,誘發(fā)體驗的欲望。因此,開始上課前,我先讓學生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音樂中,吟誦自己喜歡的與月亮有關的詩句。在這些蓄意深刻、意境深遠的詩句中,對月亮滋生出一種美好的遐想,然后自然導入新課。這樣,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今天學習的課堂。這種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助于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到語言學習實踐活動、參與“體驗”。接著,我讓學生欣賞著皎潔的月光,說說自己無邊的想象:
“我想知道月球上有什么?”
“我想知道月亮是從哪兒來的?”
“我想知道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嗎?”
“我真想住到月球上去!
……
從學生一連串的疑問中,自然引出課題,并誘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這些情感的鋪墊,為學習下文,進入創(chuàng)設的月球之旅的情境作了充分的準備。
二、創(chuàng)設情境,加深體驗。
如果我們在教學中根據(jù)課文內容創(chuàng)設出濃郁的情境,就能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調動多種感官,積極主動地進行相應的課堂活動,在活動中獲得知識,訓練智能。21世紀的課堂,應當是學生真正成為主體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師要為他們營造環(huán)境,鼓勵他們主動探索、主動思考,全身心參與!对虑蛑i》是一篇科普文,如果用單一的閱讀方法去了解里面所介紹的知識,就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喪失學習的熱情。因此,我充分借助多媒體的輔助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力求逼真的情境,進行了一次模擬的月球探險之行。
“因為旅途遙遠,我們需要四天的時間才能到達月球,利用路上的時間,請大家先閱讀一下手頭的資料,對月球的特點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以便于順利完成這次月球探險。”在宇宙飛船飛向太空的動畫中,和著飛船起飛時的轟鳴聲,我用播音員的語調向大家提出這樣的要求。由于這些情境的渲染,學生很快進入狀態(tài),本來枯燥的文字資料也變得生動起來!百Y料袋中的知識很快就掌握了。”當我宣布我們已經(jīng)抵達月球的時候,他們似乎真的看到了那里奇異的景色:
“我看到月球上的陽光特別明亮!”
“我看到月球上到處是環(huán)形山。
”“我看到月球上是一片荒漠,太可怕了。因為聽不到一點聲音,真擔心與同伴走散了!”
“月球上的景色太奇妙了,太陽光照在表面,可天空仍舊是黑沉沉的,這是在地球上看不到的景象!”
……
孩子們這些生動的描述,把我們一起帶上了神奇的月球。
三、師生互動,感悟體驗。
學習是一個發(fā)現(xiàn)的過程,也是體驗的過程。而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它將以問題為軸心,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讀書,獲得對語言的認知、理解、體驗和感悟;通過合作學習,多向交流,不斷豐富對知識的理解和感悟;通過探究學習,不斷增強獲取新知的能力,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文本教材”向“體驗教材”轉化。
當了解了美國宇航員給我們帶回來的月球之謎之后,我深情地說道:“解開這些謎底的任務,就落在了我們這些宇航員的身上,就讓我們一起踏個神奇的星球,和好朋友一起去尋找答案,并仔細觀察研究,看看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新的不解之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主要意圖是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從以往交流的情況看,許多學生只注重自己找來的資料,而不善于傾聽別人的發(fā)言,還有的學生只會拿著資料照本宣科地讀,等到讀完,自己也不知道里面講了什么。這樣的課外知識補充是很蒼白的。人類關于月球的探索,資料繁多,為了提高這種交流的有效性,也為了讓學生親身體驗一下登陸月球的感覺,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所以安排了這樣一下環(huán)節(jié)。學生接到這樣的命令,自然是歡欣鼓舞,他們學著電影里的慢鏡頭走路,似乎真的有了腳踩在月球上的感覺,有的在和好朋友交流手里的資料,有的煞有介事地敲敲打打,似乎真的在搞什么研究,還有的做著手勢在拍照……教室里的氣氛空前的活躍,但因為他們知道在月球上是無法傳播聲音的,特意壓低了說話時的音量,一個個認真鉆研的樣子,真的有宇航員的敬業(yè)精神……
在熱烈的掌聲中,這些“宇航員”順利返回地球。此刻的我又轉變了身份——是一名《天文報》的記者,掛上記者證,我進行了一次特別的采訪。大家都爭著發(fā)言,訴說著自己“月球之旅”的收獲:
“我知道了月球上并沒有嫦娥、太兔,到處都是環(huán)形山、巖石和塵土!
“我猜想月球上的塵土有殺菌的功能可能是宇宙輻射造成的。”
“我又有了一個未解之謎:為什么月球上帶回來的鐵不會生銹?”(還拿起手中的橡皮告訴我這就是自己從月球帶回來的鐵,你不得不為孩子們的可愛而忍俊不禁。)
“我在月球上發(fā)現(xiàn)了不明飛行物,猜想可能有外星人!
……
“獲得成功的體驗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最大的內驅力”。我想:這次難忘的“月球之旅”,給了孩子們深切的體驗,才會迸發(fā)出如此美麗的思維火花。希望這些火花能將孩子們引向更加廣闊的科學世界。
課后,我看到好多孩子還在繼續(xù)閱讀一起有關月球的書籍,不時有學生跑來與我交流,或者詢問有關的問題。后來,從他們的日記中反映出來,他們對這堂課印象深刻,感覺像親身經(jīng)歷的一樣。
心理學研究表明:由切身體驗而獲得的知識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對人產生更深遠的影響,因為它體現(xiàn)了對生命個體的一種尊重。如果我們能夠把體驗教學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識傳授為自然活潑的生活體驗,那么我們的課堂一定會更充滿生機,課堂教學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幾點不足:
1、因為這是一篇科普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視對這些科學知識的學習與研究,但總覺得缺少了一點語文味,除了開頭兩段進行了一些朗讀訓練,感悟了一些文字的美,后面重在探究,感覺自己更像在上科學課。這樣體裁的課文如何處理好語文與科學的關系,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2、準備的較倉促,花了大量的時間尋找相關的圖片、聲音,課件是前一天晚上才制作完工的,在上課時,光顧著與學生沉浸在月球探險之中,忘了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課件里出示的一個句子忘了研讀了。出現(xiàn)這樣的紕漏,真的是很不應該。
【《月球之謎》教后反思】相關文章: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0-10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1-26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03-27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0-09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范文11-03
課文《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0-06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5篇11-02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5篇)02-02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5篇04-12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 15篇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