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不拿別人的東西案例分析及反思
案例:
一天早上,我班曉曉爺爺一臉不高興地把孩子送進教室,然后從公文包里拿出一本《藍貓虹兔七俠傳》給我,欲言又止,一副尷尬的樣子。于是我便問他怎么回事,他生氣中帶點無奈地說:“我家曉曉昨天又偷別人書了!睆恼勗捴形医K于明白,原來最近一段時間,曉曉的家人發(fā)現(xiàn),他每次回家總能從小口袋里拿出一些小東西來玩,問他是從哪里來的,他說是小朋友送他的,直到這次,爸爸看到是一本書,而不是小東西,便開始大聲質問,這才知道原來這些東西都是曉曉趁別的小朋友不注意從小朋友抽屜里拿來的。爸爸聽后非常生氣:他居然敢偷東西?真是不得了了。
案例分析:
幼兒去拿別人的東西,并將其占為己有,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現(xiàn)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倍受寵愛,想要什么,總能得到滿足。這樣的孩子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心里學家皮亞杰稱之為“自我中心”。有些孩子雖然已經到了大班,但由于家長過于溺愛,孩子尚未建立起較好的物權觀念,自我中心意識比較強,他只想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并不把拿別人東西視為不好的行為。
2、部分家庭的家長對孩子經濟上有一定限制,給孩子規(guī)定一定時間內只能買一件玩具,這樣孩子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就只能“借用”別人的東西來滿足一下了。
3、孩子偶爾報著嘗試的態(tài)度拿了一次別人的東西,沒被大人發(fā)現(xiàn),所以孩子就會有暗自竊喜,意外的驚喜對孩子無疑是一種誘惑,所以他會再次嘗試。
反思:
1、家園一致地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行為觀念。多花一點時間來關注孩子,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有不是自己的東西就要馬上問清楚,即便是一件不起眼的小東西也不要掉以輕心。要及時教育孩子別人的東西不屬于自己,哪怕是撿來的東西也不能占為已有。但在教育中要以正面教育為主。孩子拿別人東西這一現(xiàn)象不是惡意的,所以大人在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的時候不要過于嚴厲,把這種行為和“偷”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是不可取的,要給孩子輸入正確的觀念,講孩子們易懂的道理,不要一味地打罵。
2、樹立良好的物權觀念。要教會孩子分清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不拿別人的東西,如果你需要用別人的東西,哪怕是好朋友的東西,你也要征求別人的意見,在得到別人同意之后才能使用。
3、家長在滿足孩子物質欲望的時候,大人可以用激勵的方式來培養(yǎng)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比如:孩子想得到喜歡的東西,可以讓孩子先做好一件事情再實現(xiàn)他的愿望。不要一味地滿足孩子地需要,這樣為養(yǎng)成孩子不良的行為習慣。
【不拿別人的東西案例分析及反思】相關文章:
別人的東西我不拿教案(通用7篇)11-30
小班《別人的東西我不拿》社會活動教案03-18
《找春天》教學案例分析及反思10-06
夢見別人丟東西10-06
夢見別人偷東西11-21
夢見別人送我東西10-31
拾到東西還給別人教案06-09
案例:中班心理語言個案分析10-01
小學教學反思案例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