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教學設計范例【1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化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1
第三章第三節(jié) 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
一 學習目標分析
(一)學習目標確定的依據(jù)
必修模塊要求選修模塊要求
《課程標準》要求《模塊學習要求》《課程標準》要求《模塊學習要求》
能列舉合金材料的重要應用
1、能列舉鋁合金材料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
2、了解銅合金在工業(yè)生產(chǎn)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
認識金屬與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異,知道生活中常見合金的組成
1、認識金屬與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異
2、知道生活中常見合金的組成
(二)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列舉鐵合金材料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
。2)了解銅合金在工業(yè)生產(chǎn)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運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應用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對教材和教師給出的合金信息進行分類歸納概括,引導學生信息加工。
(3)體驗科學知識和社會生活的互相影響的過程。
(4)通過完成小論文,體驗科學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過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并通過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動,增進感情,培養(yǎng)合作的精神。
。2)通過金屬材料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熱情和求知欲,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
材料發(fā)展的歷史從生產(chǎn)力的側面反映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文明使,鑒于金屬材料在一個國家的國民經(jīng)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所以本節(jié)主要學習合金的性能、常見合金的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確選用金屬材料等。此外金屬材料自身還在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的.鋼鐵工業(yè)在冶煉、澆鑄、加工和熱處理等方面不斷出現(xiàn)新工藝。新型的金屬材料如高溫合金、形狀記憶合金、儲氫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態(tài)合金等相繼問世,大大擴展了金屬材料的應用范圍。所以介紹金屬材料面臨的挑戰(zhàn),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基于以上觀點確立教學重點為:
。1)生活中鐵合金及銅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為本節(jié)的知識重點;
。2)培養(yǎng)學生的獲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是教學的重點;
(3)解決怎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是教學重點
難點為:
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
三、教學內容安排
。ㄒ唬本節(jié)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jié)內容是在初中介紹的金屬和金屬材料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屬種類選了“鈉、鋁、鐵、銅”,具有代表性:除鈉外,其他三種金屬都是常見金屬,學生有感性的認識,能與日常生活中金屬的應用相結合。鑒于金屬材料在國民經(jīng)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編寫一節(jié)金屬材料的內容,以體現(xiàn)教科書內容的時代性,反應教學與生產(chǎn)、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
(二)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化學1第三章第三節(jié)教學內容,是金屬知識的應用,密切聯(lián)系生產(chǎn)、生活實際。教學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通過實物、圖片、錄象等展示,讓學生對金屬材料形成一個初步概念再學習
合金的性能、常見合金的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過金屬材料及有關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合理使用金屬材料的意義。
合金以及金屬材料的內容學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識基礎,課標要求也僅為“能列舉鐵合金材料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了解銅合金在工業(yè)生產(chǎn)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故不應過多介紹各種合金材料組成、性質、用途,以致過多使用課堂資源。應該著力開展實踐活動(小論文要延伸至課外,做好動員和指導即可),組織好關于選用材料的討論。這些教學內容充分體現(xiàn)了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理應獲得相應的重視和教學資源。
(三)學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資源建議
。ㄒ唬├么罅康膱D片信息和視頻材料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的教學中,可展示常見鐵和銅金屬材料的實物,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展示多種金屬材料的圖片或視頻,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合金等金屬材料的認識。
。ǘ┮么罅康纳钪械氖吕
。ㄈ┛沙浞掷孟嚓P網(wǎng)站
五、教學方法、學習指導策略
這節(jié)課在“知識與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學的重點是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以知識為載體落實“過程與方法”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教學過程中建議靈活地應用多種學習方式,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有機結合起來,組織多樣化的學習活動。
1.獨立思考
2.交流討論
3.展示交流
4.學生小結
六、教學資源建議
。ㄒ唬┥暇W(wǎng)查閱我國材料科學的發(fā)展史
。ǘ┛缮暇W(wǎng)查閱相關資料,就是否應該停止使用鋁質飲料罐交流討論
。ㄈ┤芜x你感興趣的關于合金的課題進行調查,完成一篇關于合金的小論文。
七、課堂評價建議
對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度,可以通過活動表現(xiàn)評價表的方式進行。
小組成員:
小組分工:
評價的內容評價細目結果備注
ABC
主題選擇1、為什么選擇此設計思路?
2、對能否完成好此設計思路是否進行論證?
活動過程評價1、學生的參與意識
2、分析問題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資料對所學知識的學習、理解是否有恰當?shù)膸椭?/p>
資料收集與整理1、小組成員能否分工?通過多種手段收集相關資料?
2、能否對收集資料進行有序的分類整理?
3、收集的資料是否充分并能圍繞設計思路?
交流與表達1、能否對所選設計思路作準確、有條理的表達?
2、能否對他人觀點做準確、恰當?shù)难a充?
3、能否對他人的觀點提出合理的質疑并能正確回答他人質疑?
整體評價1、參與意識
2、合作意識
3、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4、交流表達能力
5、查閱和整理資料能力
6、處理現(xiàn)場提問的應變能力
整體表現(xiàn)評價結果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2
一、教學設計
(一)課標分析
分析《課程標準》對相關教學內容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1.本節(jié)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準或模塊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本節(jié)教材內容與前后相關內容(包括初中教材)間的聯(lián)系。
(三)學生分析
1.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分析。
2.學生在本節(jié)內容學習上可能存在的困難分析。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1.知識與技能上重難點
2.過程與方法上重難點
(六)教學策略
課堂教學所要采取的方法、技巧、策略。
(七)教學準備
1.學生(包括探究方案準備和分組等)
2.教師(包括教學用具實驗用品的準備)
3.合理選擇教學媒體,并闡明教學媒體在教學中的使用方式。
二、教學過程(課堂實錄)
(一)新課導入
新課導入部分的寫作要求:設計出每節(jié)新課的教學引語及導入方案,教學引語及方案要著力于起到“凝神、起興、點題”的作用。
(二)師生互動
師生互動部分的寫作要求:
(1)設計出每節(jié)新課的教學結構(板書結構)。
(2)寫出每步設計的設計目的(設計意圖)
在這一部分設計中要注意體現(xiàn)下列6個要求: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2)從學生的問題出發(fā)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并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
(3)設計出師生互動方式。
(4)爭取準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群體學生的教學安排。
(5)對教材內容作適當?shù)奶幚恚l(fā)掘出教材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及育人作用。
(6)課堂教學要減少統(tǒng)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
(三)課堂總結的寫作要求:
(1)設計出針對教材知識內容的系統(tǒng)的回憶鞏固問題及方案。
(2)設計出發(fā)散、擴展、升華學生思維的問題及復習鞏固方案。
(四)課后作業(yè)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3
一、主題內涵
新課標中要求:"要實行學業(yè)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學校應根據(jù)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原則,綜合運用觀察、交流、測驗、實際操作、作品展示、自評與互評等多種方式,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歷程。"這一評價體系使得"培養(yǎng)合格的高中畢業(yè)生"與"培養(yǎng)高考成功者"的目標分開。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成為了時代的主潮流,化學課堂教學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的學習品質、創(chuàng)造性的個性品質,努力使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高中化學新課標對化學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品質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創(chuàng)設學習的情景,激發(fā)探究欲望,有計劃地、有步驟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科學方法、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和養(yǎng)成科學態(tài)度。
二、案例描述
《氯氣》是人教版化學第一冊第四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這個教材中氯氣與水的反應,既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如何用探究的形式來讓學生突破這個難點也就成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價值所在。我做了三次教學嘗試,理念不同,方法不同,效果各異。 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用對立統(tǒng)一的認識方法認識事物,一分為二的看待氯氣,引起學生對氯氣的好奇,激發(fā)對新知識的興趣。
。ㄒ耄┥钪形覀兂3B牭竭@樣的兩個信息——氯氣中毒,氯氣殺菌消毒,那么氯氣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氣體呢?使得它具有這種對立的特性呢?它是有利還是有害呢?接下來我們就通過這種物質的性質來解決我們的疑問。
板書:一、活潑的黃綠色氣體——氯氣
第一種教法:
1、請設計實驗來對這點性質進行探究:氯氣能否溶于水?溶于水的部分有無與水發(fā)生反應?
2、因為問題較空泛,學生較難著手討論。對于氯氣的水溶性,學生作如下實驗設計。方法一:將水滴入裝有氯氣的試管內,看顏色有無變淡;方法二:將一支布滿氯氣的試管倒置于水槽中,看看試管中液面有無上升。
3、對于溶于水的部分有無與水發(fā)生反應,因為學生對這個反應還沒有什么概念,因此無從下手,討論很難展開。最后個別學生通過書上潮濕氯氣漂白實驗的啟發(fā),提出這個實驗。
4、教師做了氯水的漂白性實驗后,推測出結論————氯氣與水反應產(chǎn)生了新的物質,并且這種物質有漂白性。從而引出了氯氣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接著根據(jù)化學方程式讓學生總結出氯水的其它性質。
第二種教法:
1、對氯氣的水溶性經(jīng)過討論后,學生總結出上述幾種方案,馬上通過實驗驗證。
2、實驗驗證后,指出氯氣溶于水后的溶液叫氯水。給學生三種藥品:新制氯水,硝酸銀和紫色石蕊試液。請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來探究氯水中的可能成分。
3、學生四人一組實驗:將氯水分別與硝酸銀和紫色石蕊試液反應,發(fā)現(xiàn)硝酸銀中產(chǎn)生白色沉淀,紫色石蕊試液先變紅,后褪色,總結出氯水中有Cl—和H+,還有漂白性。
4、教師再提問:漂白性是由于干燥的氯氣就有的性質,還是別的物質有的性質呢?怎么證實?
5、學生想到將紅紙條分別放入干燥氯氣中和氯水中,將這兩個實驗作比較就可得出結論。
第三種教法:
1、引用故事,學生總結氯氣的物理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某一天,兩軍交戰(zhàn)正酣,一方軍隊正在逆風向山上進攻,突然眼前呈現(xiàn)出黃綠色(1),隨之而來的是士兵們聞到一股刺激性氣味(2)并覺得胸悶惡心,指揮官被這種情況驚呆了,吩咐士兵各自躲避,一些士兵深呼吸想減緩胸悶,但再也沒有站起來,有的士兵向低洼地帶(3)躲避,暈倒后再也沒有醒來,有的士兵噴水但也無濟于事(4)指揮官看到這種情形想與其全軍覆沒不如和敵人拚了,于是,命令士兵逆風進攻,怪事出現(xiàn)了,當士兵們沖過敵人前沿陣地時,原來的癥狀緩解了,精神一振,擴大戰(zhàn)果,攻下了這個山峰,打掃戰(zhàn)場時發(fā)現(xiàn)敵人的陣地前擺放著許多裝著黃綠色液體的鋼瓶(5),正是從這會發(fā)出的氣體奪取了戰(zhàn)友的生命(6),并發(fā)現(xiàn)在橄欖油附近的士兵中毒癥狀輕一些,經(jīng)研究此物質為氯氣。
2、教師指出:我們把氯氣與水的混合物叫氯水。現(xiàn)在利用現(xiàn)有試劑:鎂條、鐵、氯氣、NaHCO 3 (aq)、AgNO 3 (aq)、HNO 3 (aq)、紅紙、pH試紙、藍色石蕊試紙、氯水。通過實驗驗證你們自己的推測,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總結。如果教學設備俱全,最好在有學生自己動手實驗一遍,以加深學生記憶和理解。
3、教師演示一個實驗,就要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自己得出實驗結論,并板書。由于課堂時間比較短,課堂上,只能先由教師演示實驗,再利用實驗課時間探究,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
4、學生四人一組相互合作設計實驗推測成分,并自己通過實驗來驗證。記錄實驗過程,記錄的內容包括:實驗內容、觀察到的現(xiàn)象、分析和解釋三部分。最后由學生發(fā)言,得出結論————氯氣與水有反應,并且產(chǎn)生了Cl—和H + ,有個別組的學生提出氯氣能與非金屬反應、氯水還可能有漂白性,因為紫色石蕊試紙先變紅,后褪色。
三、案例分析
第一種教法具有探究的目標,也初步進行了一定的探究,但沒有深入探究,也忽視了學生的能力限制,因此使得探究的過程中途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最后還是有那么一點照本宣科,填壓式教學的味道,不利于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第二種教法已初步形成了探究的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并且親自實驗驗證自己的推測,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但是局限性在于: 1、把問題探究得過于簡單化、片面化了,沒有給學生提供較多的思考空間,學生一般都能輕而易舉得出結論。2、實驗設計上存在不嚴密性,比如只給出硝酸銀,卻沒有給出對應的稀硝酸,這些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及思維的嚴謹性都不是很有幫助。第三種教法運用化學史實,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思考、假設、討論、設計、動手,由實驗中的現(xiàn)象直接驗證他們的猜想,發(fā)現(xiàn)問題,滿足學生對實驗探究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進行實驗探究的能力,加深對氯的強氧化性的理解和記憶,開發(fā)學生的思維連貫性,并通過類比得出結論,充分利用實驗,培養(yǎng)學生觀察、對比的能力。從而不僅給學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思考空間,而且還在實驗操作中強調了觀察能力和總結、分析能力,比較有利于學生在科學探究方面的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比較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倡的新理念。
四、教學反思
把這種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與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作比較:在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教師只關心教學流程的程式化、細節(jié)化,有時為了進度,不惜犧牲學生領會、理解教學內容的時間,從而以教師對教材、教案的認知過程代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過程,使“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項傳遞”,喪失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應有的情感性。新課程強調“把思考還給學生”,強調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在平等的基礎上的交往、互動,目的是讓學生經(jīng)歷知識發(fā)生、發(fā)展和形成結論,從而經(jīng)過豐富、生動的思考探索過程中通過感受、領悟而獲得積極的情趣和愉悅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師生雙方達到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的過程。
通過學生思考、體驗這些心理過程,發(fā)展與提升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這些衡量人的發(fā)展的最深層的指標,使教學過程從一種簡單的傳輸、傳遞和接受知識的過程,轉變成為一種伴隨著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思考和獲得的同時,也成為學生人格健全和全面發(fā)展的體驗過程。
為了盡快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我覺得教師要盡快轉變自己的“意識”,雖然要立足于教材,但也要避免照本宣科,而要將教材作為教學活動的載體和媒介之一,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做好分層遞進,由扶到放,讓學生由被動聽轉化為主動學,主動去探究新知,獲取知識,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學生學到探究新知的方法,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實驗教學中,可將實驗“觀看”改為實驗“觀察”,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演示性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課內實驗改為課外實驗,封閉的實驗室治理改為開放式治理,變實驗知識為實踐能力等多種教學處理方法。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4
一、教學背景
《甲烷》內容選擇于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jié),這一節(jié)是學生在中學階段第一次接觸有機物結構和性質的有關內容,有機化學是化學學科的重要分支,烴是一切有機物的主體,而甲烷作為烷烴的第一個最簡單的分子,學生對他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今后對各種有機物的理解,因此本節(jié)內容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有機物的學習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初中化學就介紹了甲烷的燃燒反應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學必修2第二章也介紹了部分物質結構的知識,為學好本節(jié)內容提供了前提條件。
本節(jié)課將主要介紹以甲烷為代表的烴的分子結構、性質和主要用途,以及它們的性質與分子結構的關系,讓學生掌握好甲烷這一節(jié)的知識,能為學生學習烴及烴的衍生物等有機內容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甲烷的分子組成、結構特征、主要化學性質(燃燒反應和取代反應);
。ǘ┙虒W難點:取代反應的概念和實質。
四、教學用具:
甲烷的分子結構模型(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甲烷氯代反應的試劑和儀器一套、高錳酸鉀溶液;多媒體教學設備
五、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多媒體輔助、討論、講解、練習
六、教學過程:
[投影]可燃冰、我國西氣東輸工程等圖片,并進行如下講解。
[小結]天然氣是一種高效、低耗、潔凈的新能源。我國已探明儲量居世界第19位。天然氣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是一種很有前途的能源物質。據(jù)科學家估計,全球天然氣水合物的碳儲量是全球石油與天然氣儲量的兩倍。如果能開發(fā)利用,那將是人類莫大的福音。甲烷是天然氣,沼氣和煤礦坑道氣的主要成分。
但同時甲烷也是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他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0倍,且在大氣中的濃度呈現(xiàn)出快速增長的趨勢。我們知道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想要很好的利用甲烷的優(yōu)勢為我們的生活服務,首先,就必須對甲烷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揭題]板書: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板書]一、甲烷的分子組成和分子結構
1、分子組成:CH4
[提問]碳原子需要形成___對共用電子對才能達到八個電子的穩(wěn)定結構;氫原子欲形成兩個甲烷分子結構模型: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學生活動]完成課本P60實踐活動并小結甲烷分子的結構特點
[板書]3、分子結構特點:正四面體型結構,呈高度對稱狀,而且C—H鍵比較牢固。
[過渡]至此,我們對甲烷的結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甲烷的結構決定了甲烷具有什么樣的性質呢?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
[板書]二、甲烷的性質
[展示]貯存甲烷氣體的裝置,并結合甲烷的式量,讓學生判斷甲烷的'部分物理性質。
1、對于一種并不是很了解的化學物質,我們研究它的化學性質一般從哪些方面分析?
2、甲烷能高錳酸鉀溶液、溴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氧氣、氯氣等物質反應嗎?
3、如何設計上述實驗?
[探究活動]根據(jù)以上預測,分別設計甲烷能否與高錳酸鉀溶液、溴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氧氣、氯氣反應的探究性實驗。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后匯報討論結果
[演示實驗]將氯氣通入高錳酸鉀溶液中
[設問]1、點燃甲烷前應注意什么?
2、如何定性檢驗甲烷的產(chǎn)物?點燃[學生活動]上臺板演:CH4 + 2O2→CO2+2H2O
[板書]2、化學性質
、偶淄檩^穩(wěn)定,不與水、高錳酸鉀溶液、溴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等物質反應。
、萍淄榈难趸磻篊H4+ 2 O2點燃→CO2+2H2O
[過渡]甲烷除了在點燃條件下跟氧氣反應外,還會在光照情況下跟氯氣反應。
[演示實驗]甲烷與氯氣的取代反應,邊引導學生觀看實驗現(xiàn)象,邊提示學生在觀察重點實驗現(xiàn)象時思考產(chǎn)生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
[講授]取代反應的概念及原理并引導學生分析概念部分的關鍵詞,[投影]電腦模擬的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氯氣的取代反應的動畫
[板書]⑶取代反應取代反應的概念:有機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所取代的反應叫取代反應。光氯氣與甲烷的取代反應方程式CH4+Cl2 → CH3Cl+HCl
[提問]CH4與Cl2反應后產(chǎn)物有幾種?哪些是有機化合物?哪種產(chǎn)物最多?
[學生活動]完成一氯甲烷與氯氣進一步反應的方程式
[投影]隨堂鞏固練習
[投影]甲烷的三點利用及圖片
[課堂小結]甲烷的化學性質通常情況下比較穩(wěn)定,但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fā)生燃燒反應、取代反應和熱解反應。它主要取決于甲烷穩(wěn)定的正四面體結構。取代反應是甲烷的特征反應。
七、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本P65課后習題1、2、3、5、6
2、查閱資料,從反應形式、反應條件、反應的方向和可逆性等幾個方面比較取代反應和我們學習過的置換反應有什么區(qū)別?
八、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引入通過介紹我國實施的“西氣東輸”工程以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選材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國民經(jīng)濟建設實際,激發(fā)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有機化學“有趣、實用”的思想情感,讓學生能以比較興奮高昂的情緒開始本節(jié)課的學習。
在介紹甲烷的分子結構時,首先從甲烷分子的組成引入學生對物質結構知識的回憶,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使學生在復習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對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在學習結構的基礎上開始學習甲烷的性質,始終緊扣“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這一條主線,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有機化合物的學習方法。
學習甲烷的性質時,利用學生探究活動、演示實驗以及多媒體投影等多種教學手段,把微觀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既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取代反應的實質也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甲烷的性質的探究活動這一塊要注意控制時間,否則很容易讓這一塊內容占用了大部分時間,而沒有充分的時間來讓學生理解取代反應的實質。
本節(jié)課的學習,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引導探究法,幫助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與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規(guī)律,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教給學生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討論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養(yǎng)和發(fā)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5
關鍵詞: 氧化還原反應 化學概念 教學設計 改革措施
氧化還原反應是化學課程中十分關鍵的內容,對探究物質反應原理、理解生產(chǎn)生活實例、改進化學實驗等內容有極其重要作用。這一知識板塊在高一化學必修教材中,屬于基礎性知識,但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這個板塊成為很多學生的恐懼,經(jīng)常性犯錯,失去化學學習的信心和興趣。由此可見,展開氧化還原反應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一、氧化還原反應知識體系
學生在初中階段接觸過氧化還原反應,對這種反應類型有不同的認識,甚至有的學生錯誤地認為這是關于“氧”的反應。高中階段,教材從電子本質轉移的角度對氧化還原反應進行分析。很多教師認為氧化還原的本質過于簡單,忽略向學生傳授的細節(jié),導致很多學生在今后學習中產(chǎn)生困惑,甚至懷疑自己的正確認知。
教材將氧化還原反應的相關知識分散到不同章節(jié),貫穿整個化學教學過程。面對抽象的化學概念,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由表及里,通過交流和總結的方式探索相關知識。問題的研究遵循從特殊到一般、從個性到共性的規(guī)律。教師應該從學生了解的部分入手分析,利用教材不斷深化,將盡可能多的內容聯(lián)系在一起,做出螺旋式的內容升級,幫助學生理清知識框架。
氧化還原反應知識具有遷移價值,幫助學生理解其他類型的化學規(guī)律和知識。從反應類型看,給學生開設新視角,從電子轉移的角度認識反應;從能量轉化看,反應中電子的定向移動產(chǎn)生了熱能、電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讓學生對能量本質有新的了解;從物質性質看,幫助學生理解物質之間的反應規(guī)律,了解物質的價態(tài)變化,預測物質的特性。
二、氧化還原反應教學設計
氧化還原反應教學對化學課程的教學具有極強的啟發(fā)性。這部分知識體現(xiàn)高中化學學科內容的特點,具有化學學科的研究特性,值得教師們深入分析。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按照概念、電子轉移、化學分類的順序進行了解。每部分內容都要按照外在、共性、本質特征的順序進行講解,讓學生認清本質和類別。本節(jié)根據(jù)個人教學經(jīng)驗對氧化還原教學設計進行了詳細說明。
1.電子轉移部分教學設計
無論怎么說,氧化還原反應教學是在抽象思維的基礎上開展的,需要讓學生從概念理解開始,逐步接近電子轉移核心知識。這部分內容是氧化還原反應中最根本的內容,也是幫助學生在練習中排除干擾的根本依據(jù)。根據(jù)教材的'安排,課堂以“Fe2O3+3CO=2Fe+3CO2”為例進行講解,啟發(fā)學生思考反應方程式中化合價的變化。在學生對本方程式有充分了解后,將氧化還原反應與其他三種反應類型進行比較,得出氧化還原反應的共性:反應前后發(fā)生了電子轉移。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要啟發(fā)學生思考“如何分析氧化還原反應”這個問題。在課堂引導下學生會自動思考采用怎樣的方式可以將氧化還原反應的各個要點信息標明,以便更好地利用物質的性質。課程內容自然而然地進行“雙線橋法分析電子轉移”和“電子轉移守恒定理”.每個學生都要跟隨教師的思路進行雙線橋法分析電子轉移,在方程式上明確標出各個元素化合價變化,分析元素化合價的升降。雙線橋法和電子守恒定理是氧化還原反應分析中最關鍵的方法和依據(jù),教師應該將課程的一部分時間留給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氧化還原反應的判斷、化學方程式中各個物質的升降變化,使得學生不僅理解這種方法,更利用這種方法和定律分析問題,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2.氧化劑、還原劑部分教學設計
氧化劑、還原劑是對氧化還原反應電子轉移的直接應用。雖然氧化劑、還原劑是在概念章節(jié)接觸到的知識,但這部分知識如同橋梁,將物質的氧化性和還原性進行歸納,幫助學習者思考物質氧化性還原性的強弱規(guī)律。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需要梳理清楚思路,按照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串聯(lián)和講解。
這一部分教學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向學生講解氧化劑、還原劑的概念,從最簡單的反應方程式(如:2Cu+O2=2Cuo)入手分析,利用電子轉移和化合價進行定義,讓知識前后相連,思維相接。第二階段:在此基礎上研究物質的氧化性和還原性,做出對氧化劑、還原劑的初步利用探索,并在大量化學反應案例中分析氧化劑、還原劑存在的規(guī)律;第三步:以氧化性和還原性為跳板,進行知識遷移,將其延伸到其他章節(jié),主要包括原電池、電解池兩方面內容,思考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價值。如此便可以將氧化還原反應與原電池、電解池的原理和內容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對后面的內容有所期待。
經(jīng)過兩個階段的教學課程,學生從概念、電子轉移本質、方程式判斷方法和原則、氧化劑和還原劑、氧化性和還原性等具體角度了解整個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框架和知識價值,對氧化還原反應在其他章節(jié)的利用不感到陌生。如此師生便可以在短時間內將整個氧化還原反應知識體系盤活,幫助學生將知識轉變?yōu)榻忸}能力。
氧化還原反應教學內容并不只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化學知識,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知識體系思維,將各部分關于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不斷解決學習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教師應該看到化學知識的特點,按照化學學科的規(guī)律展開教學活動,帶領學生理智性、層次性地學習化學,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興趣,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宋偉定.不同教學設計對高一學生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理解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xx.
[2]汪寧.氧化還原反應在高中化學教科書中位置的分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xx(09).
[3]劉知新.化學教學論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僬莆瘴镔|的量的概念及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意義。
、谡莆漳栙|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質量及其相互換算。
、劾斫獍⒎拥铝_定律及其推論,掌握溶解度的計算。
教學重點:
阿伏加德羅定律及其推論、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
教學難點:
溶解度、物質的量濃度、質量分數(shù)的換算
教學方法:
分析引導法、講練結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基礎知識精析
一、基本概念
1.物質的量:物質的量是表示物質所含微粒數(shù)多少的物理量。符號:n;單位:mol。
2.摩爾: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每摩爾物質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個粒子。
【注意】:在理解概念時,不能按字面理解成物質的質量或物質的數(shù)量是多少,它是一個專用名詞,而簡稱摩,符號為mol!拔镔|的量”僅由于構成物質的微粒種類很多,用“物質的量”來表示物質時,必須指明微粒的名稱,如1mol氫原子、1mol氫分子、1mol氫離子,也可用化學式表示為lmolH、l mol H2、1 mol H+等。此外,“物質的量”還可用來表示某些結構微粒的特定組合,如由Na+與Cl-按1:l特定組合構成的NaCI晶體,可表示為1molNaCl。
【思考】1 mol NaCl和1 mol HCl所含的粒子總數(shù)相同嗎?
答案:不相同,因為NaCl是離子化合物,組成微粒是Na+和Cl-,而HCl是共價化合物,組成微粒是HCl分子。
3、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12g 12C中所含碳原子數(shù)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其近似值為6.02×1023加載中...)。符號:NA;單位:mol—
【思考】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NA)與6.02×1023完全相同嗎?
答案:不相同;原因是NA是指1 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數(shù),即12 g12C中含有的原子數(shù),是一個真實值,而6.02×1023是一個實驗值,是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近似值。
【說明】: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和原子量標準均為人為規(guī)定的,如果它們發(fā)生改變,則原子量、分子量、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等均發(fā)生改變;但是,質量、微粒數(shù)目、密度、體積等客觀因素卻不會改變。
【討論】:假設12C的原子量為24,以24克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數(shù)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下列數(shù)據(jù)肯定不變的是:
、傺鯕獾娜芙舛 ②44克CO2的體積 ③氣體摩爾體積 ④摩爾質量 ⑤相對分子質量 ⑥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 ⑦物質的量 ⑧氣體的密度 ⑨物質的量濃度 ⑩質量分數(shù)
答案:①、②、⑧、⑩。
4.摩爾質量: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具有的質量叫做該物質的`摩爾質量。符號:M;單位:g/mol
5.氣體摩爾體積:在一定條件下,單位物質的量的氣體所占的體積叫做氣體摩爾體積。符號:Vm;單位:L/mol。
、贅藴薁顩r下的氣體摩爾體積:22.4L/mol。
、跊Q定物質體積的因素:粒子數(shù)目、粒子大小、粒子間距。
【思考】標準狀況下,1 mol氣體的體積是22.4 L,如果當1 mol氣體的體積是22.4 L時,一定是標準狀況嗎?
答案:不一定;因氣體的體積與溫度、壓強和氣體的分子數(shù)有關,標準狀況下,22.4 L氣體的物質的量為1 mol。
6.物質的量濃度:
以單位體積的溶液中所含溶質B的物質的量來表示的溶液的濃度叫做溶質B的物質的量濃度。符號:c(B);單位:mol·L-。
【注意】:
、僖萌芤旱捏w積,單位是升,而不是溶劑的體積。
、谌苜|一定要用“物質的量”來表示。如給出的已知條件是溶質的質量或氣體的體積(標準狀況下)或微粒數(shù),應根據(jù)有關公式換算為“物質的量”。
、蹘в薪Y晶水的物質作為溶質時,其“物質的量”的計算,用帶有結晶水物質的質量除以帶有結晶水物質的摩爾質量即可。
、芡蝗芤,無論取出多大體積,其各種濃度(物質的量濃度、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離子濃度)均不變。
二、基本關系
1.物質的量與離子數(shù)目: n=加載中...
2.物質的量與質量: n=加載中...
3.物質的量與氣體體積: n=加載中...
4.物質的量濃度: c(B)=加載中...
5.混合氣體的平均式量: M(平均)=加載中...
6.氣體密度與式量: M=p×Vm (注意:密度的單位為g·L-1,多用于標準狀況下的計算。)
三、基本規(guī)律
1.摩爾質量與式量關系規(guī)律:
1摩爾任何物質的質量都是以克為單位,在數(shù)值上等于其式量。
2.阿伏加德羅定律:
(1)定律:在相同的溫度和壓強下,相同體積任何氣體都含有相同數(shù)目的分子。
【注意】:①使用范圍:氣體;②使用條件:相同的溫度和壓強。
(2)重要推論:
、偻瑴赝瑝合,任何氣體的體積之比都等于物質的量之比。
加載中...=加載中...
、谕瑴赝菹,任何氣體的壓強之比等于物質的量之比。
加載中...=加載中...
、弁瑴赝瑝合拢瑲怏w的密度之比等于其式量之比。
加載中...=加載中...
※ 理想氣體狀態(tài)方程:加載中...=加載中...;克拉伯龍方程:加載中...=加載中...
3.物質反應的計算規(guī)律:
①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物質的量之比等于其在化學方程式中計量系數(shù)之比。
②在同溫同壓下,參加反應的氣體的體積之比等于其在化學方程式中計量系數(shù)之比。
【方法與技巧】
一、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應用的六個陷阱
題組一 氣體摩爾體積的適用條件及物質的聚集狀態(tài)
1.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2.24 L CO2中含有的原子數(shù)為0.3NA (×)
(2)常溫下11.2 L甲烷氣體含有的甲烷分子數(shù)為0.5NA (×)
(3)標準狀況下,22.4 L己烷中含共價鍵數(shù)目為19NA (×)
(4)常溫常壓下,22.4 L氯氣與足量鎂粉充分反應,轉移的電子數(shù)為2NA (×) (20xx·新課標全國卷,9D)
題組二 物質的量或質量與狀況
2.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常溫常壓下,3.2 g O2所含的原子數(shù)為0.2NA (√)
(2)標準狀況下,18 g H2O所含的氧原子數(shù)目為NA (√)
(3)常溫常壓下,92 g NO2和N2O4的混合氣體中含有的原子總數(shù)為6NA (√)(20xx·新課標全國卷,9C)
題組三 物質的微觀結構
3.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4.5 g SiO2晶體中含有的硅氧鍵的數(shù)目為0.3NA (√)
(2)30 g甲醛中含共用電子對總數(shù)為4NA (√)
(3)標準狀況下,22.4 L氦氣與22.4 L氟氣所含原子數(shù)均為2NA (×)
(4)18 g D2O所含的電子數(shù)為10NA (×)
(5)1 mol Na2O2固體中含離子總數(shù)為4NA (×)
(6)12 g金剛石中含有的共價鍵數(shù)為2NA (√)
(7)12 g石墨中含有的共價鍵數(shù)為1.5NA (√)
(8)31 g白磷中含有的共價鍵數(shù)為1.5NA (√)
題組四 電解質溶液中,粒子數(shù)目的判斷
4.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0.1 L 3.0 mol·L-1的NH4NO3溶液中含有的NH的數(shù)目為0.3 NA (×)
(2)等體積、等物質的量濃度的NaCl,KCl溶液中,陰、陽離子數(shù)目之和均為2NA (×)
(3)0.1 mol·L-1的NaHSO4溶液中,陽離子的數(shù)目之和為0.2NA (×)
(4)25 ℃、pH=13的1.0 L 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數(shù)目為0.2NA (×)
題組五 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應用與“隱含反應”
5.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2 mol SO2和1 mol O2在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后,混合物的分子數(shù)為2NA (×)
(2)標準狀況下,22.4 L NO2氣體中所含分子數(shù)目為NA (×)
(3)100 g 17%的氨水,溶液中含有的NH3分子數(shù)為NA (×)
(4)標準狀況下,0.1 mol Cl2溶于水,轉移的電子數(shù)目為0.1NA (×)
題組六 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數(shù)目的判斷
6.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5.6 g鐵粉與硝酸反應失去的電子數(shù)一定為0.3NA (×)
(2)0.1molZn與含0.1molHCl的鹽酸充分反應,轉移的電子數(shù)目為0.2NA (×)
(3)1 mol Na與足量O2反應,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轉移的電子數(shù)為NA (√)
(4)1 mol Na2O2與足量CO2充分反應轉移的電子數(shù)為2NA (×)
(5)向FeI2溶液中通入適量Cl2,當有1 mol Fe2+被氧化時,共轉移的電子的數(shù)目為NA (×)
(6)1 mol Cl2參加反應轉移電子數(shù)一定為2NA (×)
【突破陷阱】
1.只給出物質的體積,而不指明物質的狀態(tài),或者標準狀況下物質的狀態(tài)不為氣體,所以求解時,一要看是否為標準狀況下,不為標準狀況無法直接用22.4 L·mol-1(標準狀況下氣體的摩爾體積)求n;二要看物質在標準狀況下是否為氣態(tài),若不為氣態(tài)也無法由標準狀況下氣體的摩爾體積求得n,如CCl4、水、液溴、SO3、己烷、苯等常作為命題的干擾因素迷惑學生。
2.給出非標準狀況下氣體的物質的量或質量,干擾學生正確判斷,誤以為無法求解物質所含的粒子數(shù),實質上,此時物質所含的粒子數(shù)與溫度、壓強等外界條件無關。
3.此類題型要求同學們對物質的微觀構成要非常熟悉,弄清楚微粒中相關粒子數(shù)(質子數(shù)、中子數(shù)、電子數(shù))及離子數(shù)、電荷數(shù)、化學鍵之間的關系。常涉及稀有氣體He、Ne等單原子分子,Cl2、N2、O2、H2等雙原子分子,及O3、P4、18O2、D2O、Na2O2、CH4、CO2等特殊物質。
4.突破此類題目的陷阱,關鍵在于審題:
(1)是否有弱離子的水解。
(2)是否指明了溶液的體積。
(3)所給條件是否與電解質的組成有關,如pH=1的H2SO4溶液c(H+)=0.1 mol·L-1,與電解質的組成無關;0.05 mol·L-1的Ba(OH)2溶液,c(OH-)=0.1 mol·L-1,與電解質的組成有關。
5.解決此類題目的關鍵是注意一些“隱含的可逆反應反應”,如:
(1)2SO2+O2催化劑△2SO3 2NO2??N2O4
N2+3H2高溫、高壓催化劑2NH3
(2)Cl2+H2O??HCl+HClO
(3)NH3+H2O??NH3·H2O??NH+OH-
6.氧化還原反應中轉移電子數(shù)目的判斷是一類典型的“陷阱”,突破“陷阱”的關鍵是:
(1)同一種物質在不同反應中氧化劑、還原劑的判斷。
如①Cl2和Fe、Cu等反應,Cl2只做氧化劑,而Cl2和NaOH反應,Cl2既做氧化劑,又做還原劑。
、贜a2O2與CO2或H2O反應,Na2O2既做氧化劑,又做還原劑,而Na2O2與SO2反應,Na2O2只做氧化劑。
(2)量不同,所表現(xiàn)的化合價不同。
如Fe和HNO3反應,F(xiàn)e不足,生成Fe3+,F(xiàn)e過量,生成Fe2+。
(3)氧化劑或還原劑不同,所表現(xiàn)的化合價不同。
如Cu和Cl2反應生成CuCl2,而Cu和S反應生成Cu2S。
(4)注意氧化還原的順序。
如向FeI2溶液中,通入Cl2,首先氧化I-,再氧化Fe2+,所以上述題(5)中轉移的電子數(shù)目大于NA。
〖板書設計〗 基礎知識精析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關系
1.物質的量與離子數(shù)目: n=加載中... 2.物質的量與質量: n=加載中...
3.物質的量與氣體體積: n=加載中... 4.物質的量濃度: C(B)=加載中...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鹽類水解的規(guī)律,知道鹽類水解的實質。 2.過程與方法:小組研究探索式,輔以多媒體動畫演示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提前做導學案,小組探究,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求實、探索、創(chuàng)新、合作
的優(yōu)良品質。
教學重點:鹽類水解的規(guī)律和實質教學難點:鹽類水解的規(guī)律和實質
二、教材的分析
1、本節(jié)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鹽類的水解是在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化學平衡原理的基礎上討論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行為,包括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和水的電離平衡兩個平衡體系;學生也知道溶液酸堿性的本質原因,在此基礎上再來探究鹽類在水溶液中的酸堿性規(guī)律,這樣有助于促進學生的認知發(fā)展。
。2)鹽類水解是后續(xù)電化學學習的必備基礎。從知識結構上講,鹽類水解平衡是繼弱酸、弱堿及水的電離平衡體系之后的又一個電解質溶液的平衡體系,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電解質溶液的平衡體系。
三、教學方法
1.教法
。1)感知情境,導入主題,研究探索,指導學法。
。2)教師導學,學生合作討論,探討實驗設計及評價,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發(fā)現(xiàn)。(3)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對比、歸納及類推、練習訓練來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4)多媒體輔助教學。
2.學法
。1)學生分組討論,增強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學會合作。
(2)提出問題—探索分析—解決問題—遷移發(fā)展的方法展開探索,對比歸納及類推總結,練習訓練,獲得對比、歸納和類推的學習思維能力。
(3)積極思考,善于應用對比、歸納總結及類推思維方法,提升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4)討論交流,提高人際交流能力。
四、教學過程(附課件)
1、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純堿和小蘇打入手
[幻燈展示]圖片
設計意圖:學生熟悉的生活常識,使學生的學習從低起點、易接受的環(huán)境開始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2、過渡到
A級問題的六個問題,讓學生分組回答
A級問題一:水的電離方程式是,若在水中加入酸或堿,水的電離平衡移動方向是向移動,理由是。
A級問題二:溶液呈酸堿性的根本原因是,溶液呈中性是因為,呈酸性
是,呈堿性是。
A級問題三:寫出下列中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冫}酸與NaOH溶液:,②鹽酸與氨水:,A級問題四:寫出下列中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③醋酸與NaOH溶液:,④醋酸與氨水:。
A級問題五:上述反應物中,屬于強電解質的是,屬于弱電解質的是。
A級問題六:若按酸、堿強弱不同,上述反應生成的四種鹽可分為四種不同的類型,分別為
NaCl,NH4Cl,CH3COONa CH3COONH4 。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分析鹽類水解的實質,引導學生思考,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3、A級問題完成之后進入B級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根據(jù)學生的答題情況將不同的題分給不同的
小組。讓六個小組的學生同時上黑板演示。 B級問題一:
鹽CH3COONa溶液酸堿性鹽類型Na2CO3 NH4Cl Al2(SO4)3 NaCl KNO3設計意圖:學生上黑板畫圖,指出優(yōu)點和不足,教師能夠知道學生差在哪。
B級問題二:CH3COONa溶液為什么呈堿性?
電離方程式
設計意圖: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知道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
科學態(tài)度。
B級問題三:NH4Cl溶液為什么呈酸性?
c(H+)和c(OH–)相對大小鹽溶液的酸堿性鹽溶液中的粒子有無弱電解質生成相關方程式電離方程式c(H+)和c(OH–)相對大小鹽溶液的酸堿性鹽溶液中的粒子有無弱電解質生成相關方程式B級問題四:NaCl溶液為什么呈中性?
B級問題五:1.鹽類水解的定義:水溶液中鹽電離出的跟水電離出的生成的反應。
2.鹽類水解的實質:鹽電離出的與水電離出的結合成,水的電離。
3、鹽類水解的條件:①鹽必須溶于中。
、邴}中必須含有離子或離子
B級問題六:鹽類水解規(guī)律
、庞芯退;無不水解;⑵越越水解;都雙水解;⑶誰顯誰性;同顯中性。
例:酸性:乙酸碳酸次氯酸
水解程度:乙酸鈉碳酸鈉次氯酸鈉溶液堿性: CH3COONa Na2CO3 NaClO
設計意圖:通過思考分析,總結類推,讓學生強化基礎知識,關注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加深學生對不同水解類型的理解和記憶。 4、課堂練習課后作業(yè)
見課件
設計意圖:提供反饋教學的信息,培養(yǎng)強化學生的對比歸納類推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
教學反思
反思一:課堂還可以更高效
提前給學生發(fā)了導學案,然后收上來批閱,也就是在講課之前,對學生已非常了解,能夠有針對性的上課。在學生分組答題的過程中,一個小組答一道,存在忽略其他同學的情況,同時也存在一個小組同學只關注自己的問題,而不去探討其他問題。此外,視學生的掌握情況,可以適當?shù)逆溄痈呖碱},這是我在本節(jié)課做的不足的地方,也是今后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地方。反思二:加強課后練習,能夠讓學生掌握的更好
課后練習,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該讓學生多說,然后讓學生總結,隔段時間復習。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8
【課程目標】
1、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應用。
2、會應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簡易原電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學生對“電”有著豐富而強烈的感性認識。當學生了解了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轉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過程后,會對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的轉化問題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從能量轉換角度看,本節(jié)課程內容是對前一節(jié)課中“一種能量可以轉化為另一種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同樣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熱能和電能等”論述的補充和完善。從反應物之間電子轉移角度看,原電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拓展和應用。從思維角度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思想,是對“化學能——熱能——機械能——電能”思維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學情分析】
中學生對“電”的內容的認識不僅來源于生活經(jīng)驗,而且來源于學科學習。在生活經(jīng)驗方面,不僅接觸了火力發(fā)電(或水利發(fā)電),而且接觸了干電池等化學電源;在學科學習方面,學生不僅接觸了摩擦起電,而且還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了電能,此外還學習了關于電的初步知識(如電源的正負極、電壓和電流等內容),因此對電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學1》已較為系統(tǒng)的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也學習了鈉、鎂、鋁、鐵等有關的金屬知識,以及電解質溶液的內容。這些經(jīng)驗基礎為本課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基礎。為本節(jié)的學習做了知識、能力上的準備。
同時原電池是高中化學學科體系的核心知識之一,它的教學是氧化還原反應原理的延伸與應用,也是后續(xù)電化學知識的基礎。原電池的教學是體現(xiàn)學科交叉,科學理論聯(lián)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學生在第一節(jié)學習了化學能與熱能的轉化關系,本節(jié)課則學習化學能轉化為另外一種能量即電能,由于電化學知識是學生首次接觸的新領域,存在著強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個好的開端十分重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同時掌握原電池正負極的判斷方法。
。2)通過學生設計完成原電池構成條件的實驗,學習實驗研究的方法。
。3)能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運用。
2、過程與方法
。1)分析火力發(fā)電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新思路,通過對氧
化還原反應的本質的分析,提出實現(xiàn)新思路的各種推測和猜想等,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2)通過實驗和科學探究,對比、歸納,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化學能與電能轉化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對現(xiàn)代化的重大意義,
發(fā)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
。2)通過原電池形成條件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科學態(tài)度和方法,體會實驗在化學
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條件
教學難點通過對原電池實驗的研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
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高中化學教學案例分析
一、導入
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原電池的有關知識,請大家回憶,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是什么?
生:(思考)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活潑性不同的兩個電極;電解質溶液;
生:形成閉合電路;自發(fā)氧化還原反應。
二、新課講授
師:[投影顯示]如下圖所示。大家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回答:電流表指針的變化。碳棒上有什么變化?在兩極發(fā)生了什么反應?
。ㄉ^察現(xiàn)象)
生:1.電流表的指針發(fā)生偏移;
生:2.碳棒上有紅色物質生成。
師:請大家是這寫出電極反應。
生:鐵為負極,碳棒為正極。
生:Fe:Fe—2e=Fe2+氧化反應;C:Cu2++2e=Cu還原反應;總反應方程式:Fe+Cu2+=Fe2++Cu
師:這里設計了三個實驗,請大家分組實驗并觀察實驗現(xiàn)象,準確記錄實驗現(xiàn)象,匯報實驗結果。
[投影顯示]1.將兩根碳棒分別插入裝有CuCl2溶液的小燒杯中,浸一會,取出碳棒觀察碳棒表面現(xiàn)象(圖1);2.用導線連接碳棒后,再浸入CuCl2溶液一會兒,取出碳棒,觀察碳棒表面變化(圖2);3.浸入CuCl2溶液中的兩根碳棒,分別跟直流電源的正極和負極相連接,接通一段時間后,觀察兩極上的現(xiàn)象并用濕潤的KI—淀粉試紙檢驗所生成的氣體(圖3)。
師:在此過程中請大家一定要操作規(guī)范,注意安全。
生:前兩個實驗碳棒上沒有明顯變化;
生:第三個實驗通電一會兒發(fā)現(xiàn),與電源負極相連的一端的碳棒上有紅色固體物質析出;
生:與電源正極相連的一端碳棒上有使?jié)駶櫟牡矸邸狵I試紙變藍的氣體生成。
全部生:分析整理作出判斷。紅色物質為銅,黃綠色使?jié)駶櫟矸邸狵I試紙變藍的氣體為氯氣。
陽極產(chǎn)物—氯氣(Cl2);陰極產(chǎn)物—銅(Cu)
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提示]討論提綱
[投影顯示]
1.通電前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這些離子是如何運動的?
2.接通直流電后,原來的離子運動發(fā)生了怎樣的改變?
3.有關離子在兩極發(fā)生了什么樣的反應?
生:(討論分析)
1.通電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動。
2.通電后帶正電的Cu2+、H+向陰極移動;帶負電的Cl—、OH—向陽極移動。
3.Cu2+在陰極得電子變成了單質Cu,Cl—在陽極失電子變成了Cl2。
師:[總結板書]
通電前:CuCl2=Cu2++2Cl—;H2OH++OH—自由移動
通電后:陽極:2Cl——2e=Cl2↑氧化反應;陰極:Cu2++2e=Cu還原反應
總反應化學方程式:CuCl2=Cu+Cl2↑
[概括]通俗記法,利用諧音。陽(極)—氧(化反應)
師:在電解過程中,電子是如何形成閉合回路的?大家請看看課本第64頁,歸納電子流動
方向。
生:電源負極→電解池陰極→電解質溶液→電解池陽極→電源正極
師:非常正確,我們一來總結一下。
師生:電子的方向與電流的方向相反從電源負極流出,流向電解池的陰極,陰極附近的Cu2+
在陰極得電子被還原為銅,溶液中的陰陽離子定向移動,陽極附近的Cl—在陽極失電子被氧
化為氯原子。氯原子結合形成氯氣分子,失去的電子從陽極流回電源的正極,從而形成了閉
合電路。
師:電解質溶液的導電與溶液的電離有什么關系?
生:先有電離,后有電解。電離不需要通電,電解建立在電離的基礎上。
師:現(xiàn)在大家一起來完成投影顯示的表格。
生:(每位學生完成一項,共同填好此表。)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9
一、教學背景分析
(一)本課時教學內容的功能和地位
高中化學新教材的實施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幫助學生獲得未來發(fā)展的所必需的化學知識、技能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初步學會物質的檢驗、分離、提純和溶液配制等實驗操作技能;使學生在實驗中能夠獨立或與同學合作完成實驗,記錄實驗現(xiàn)象和數(shù)據(jù),完成實驗報告,并主動進行交流。
本課時選自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一章《從實驗學化學》第一節(jié)《化學實驗基本方法》中的混合物的分離和提純。在課程內容標準中主題2化學實驗基礎中是這樣規(guī)定的:讓學生初步學會物質的檢驗、分離、提純等實驗技能,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運用以實驗為基礎的實證研究方法。并能夠獨立或與同學合作完成實驗,記錄實驗現(xiàn)象和數(shù)據(jù),完成實驗報告,并能主動進行交流。
。ǘ⿲W生情況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的思維活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好奇心強,同時以具備一定的實驗技能。知識儲備上,他們已經(jīng)熟悉了過濾和蒸發(fā)這兩種固體液體的分離方法,但對于兩種都是液體的混合物如何分離還不太明確,有這方面的學習渴望,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在對實驗現(xiàn)象及結果的分析和處理能力還有一定的欠缺,也需要教師不失時機的引導。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蒸餾及萃取的原理
。ǘ┙虒W難點 萃取的操作
三、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1、了解萃取原理,掌握萃取的實驗操作。
2、了解蒸餾原理,練習蒸餾操作。能根據(jù)常見物質的性質設計分離和提純物質的方案,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
3、會用合理的方法檢驗離子。
。ǘ┻^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操作和實驗安全問題的分析,讓學生對實驗探究有進一步的認識 2、通過對初中常見物質分離與提純以及分離提純物質一般方法的復習鞏固,培養(yǎng)學生綜合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實驗設計和評價辨析能力。
。ㄈ┣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組織學生完成實驗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通過分組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讓學生明白細節(jié)決定成敗的道理,體驗成功的樂趣。 2、讓學生在實驗中感受實驗儀器和實驗設計的巧妙,感受化學之美
四、教學用品、教學手段和主要教學方法
。ㄒ唬┙虒W用品
藥品:制取蒸餾水裝置1套、50ml分液漏斗、10ml量筒、燒杯、鐵夾臺、鐵圈、CCl4、碘水。
。ǘ┙虒W手段 多媒體輔助、實驗探究
。ㄈ┲饕虒W方法啟發(fā)、誘導、閱讀、討論、實驗探究、練習五、教學流程示意圖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10
知識與技能:
①使學生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趯W會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進行簡單的計算。
、蹖W會配制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情感、態(tài)度通過對摩爾概念的認識,使學生認識到探索的樂趣,激發(fā)學生與價值觀探究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物質的量濃度的有關計算
教學難點:
物質的量濃度的有關計算
教學方法:
分析比較法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實驗用品
教學過程:
第五課時
【引言】
我們知道了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及其與質量分數(shù)的區(qū)別,本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物質的量濃度與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之間的聯(lián)系及有關溶液稀釋的計算。
5、溶液的稀釋
引導學生分析:
。1)含義:溶液的稀釋就是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溶劑,使溶液濃度變小的操作。
。2)實質:溶劑增加,濃度變小,溶質不變。
。3)規(guī)律:稀釋前后,溶質的質量和物質的量保持不變。
溶液稀釋規(guī)律:c(濃)·V(濃)=c(稀)·V(稀)
【板書】
6、關于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
【預備知識】
用溶質的質量與溶液質量之比來表示溶液的濃度叫做質量分數(shù)。
在一定溫度下,某物質在100克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tài)時所溶解的質量,叫做該物質在這種溶劑里的溶解度。
、苋芤旱捏w積:
v特別提示:液體的密度單位通常是g/mL,而物質的量濃度計算中的體積單位是L。
在一些教復雜問題中,已知條件和題目所要求解決的問題之間沒有直接聯(lián)系。如果直接從已知條件正向分析推理,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往往由于目標不明確,可能導致使問題復雜化,有時候還會掉入命題人設置的陷阱中,誤入歧途。
如果從要解決的問題入手,逆向分析,步步為營,即可順利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解題時,再將思路理順,然后去解決,就可以順利解決問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直接計算
例題1:配制500mL0.2molL–1的NaCl溶液,需要NaCl的質量是多少?
例2:將28.4gNa2SO4溶于水配成250ml溶液,計算溶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并求出溶液中鈉離子和硫酸根離子的物質的量濃度。
【強調】
、僭谶\用物質的量濃度的定義式進行計算時,體積是溶液的體積而不是溶劑的體積。
、谠谟嬎銜r要注意被溶解的物質是否能與溶劑反應,真正的溶質是什么。
。劬毩暎
1、把4gNaOH溶于水配成500 ml溶液,求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2、把6.2gNa2O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求所的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3、把5.6gCaO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求所得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4、把4gCuSO4溶于水配成500 ml溶液,求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5、把4gCuSO45H2O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求所得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圻^渡]在實際生產(chǎn)中,對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濃溶液,還往往需要稀釋后才能使用。如噴灑農(nóng)藥時,須把市售農(nóng)藥稀釋到一定濃度才能施用,實驗室所用一定濃度的稀H2SO4也均由濃H2SO4稀釋而來,這就需要我們掌握有關溶液稀釋的計算。
例3.配制250 mL 1 mol/L的HCl溶液,需要12 mol/L HCl溶液的體積是多少?
例4:配制250mL1molL–1的硫酸溶液,需要18.4molL–1的濃硫酸的體積是多少?
(3)【過渡】從上節(jié)課的知識我們知道,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和物質的量濃度都可用來表示溶液的.組成。因此,二者之間必定可以通過一定的關系進行換算。
例4.已知37%的H2SO4溶液的密度為1.28g·cm-3,求其物質的量濃度。
現(xiàn)有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為w,溶液的密度為ρg/mL,溶質的摩爾質量為M g/mol的某溶質的溶液,推出其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的表示式。
【說明】
不能依賴公式,應根據(jù)題目實際選擇合適的方法。
。圻^渡]如果已知溶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及溶液的密度,又怎樣求其質量分數(shù)呢?
例4.已知75 mL 2 mol·L-1NaOH溶液的質量為80克,計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
【牛刀小試】
1、市售濃H2SO4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為98%,密度為1.84 g·cm-3。計算市售濃H2SO4的物質的量濃度。
2、實驗室有一瓶4 mol·L-1的NaOH溶液,密度為1.2 g·cm-3,求NaOH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為多少?
3、現(xiàn)有一瓶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為49%的磷酸溶液(H3PO4),密度為1.12 g·cm-3,其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
。4)溶液混合后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計算
、偻N溶液混合
【說明】
一般在計算中,沒有特別說明,可以認為混合后的體積等于混合前的體積之和。若已知混合后的溶液密度,則一般要用總質量除以密度計算體積。
例1、將300mL2 mol/L的HCl溶液和200mL4 mol/L的HCl溶液后,所得的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
例2、將2 mol/L的NaOH溶液和4 mol/L的NaOH溶液等體積混合,所得混合溶液中,NaOH的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
、诨ゲ环磻膬煞N溶液混合
例3、將300mL2 mol/L的NaCl溶液和200mL4 mol/LMgCl2的溶液混合,求混合后的溶液中NaCl的物質的量濃度和Cl—。
1、將100mL3mol/L的NaOH溶液和150mL4mol/L的NaOH溶液后,所得的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
2、將400mL2 mol/L的Na2SO4溶液和100ML2 mol/LAl2(SO4)3的溶液混合,求混合后的溶液中Na+、Al3+、SO42-的物質的量濃度。
3、將448LHCl氣體(標況)溶于1L水中,得到的鹽酸溶液的密度為1.25g/mL,求該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和質量分數(shù)。
四、物質的量應用于化學方程式計算
1、計算依據(jù):
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物質的量之比,等于其在化學方程式中的系數(shù)之比。 m A + nB = pC + qD n(A):n(B):n(C):n(D)= m:n:p:q
2、解題思路:
①求什么;②已知什么;③怎么求。
3、解題方法:
先根據(jù)已知條件求出相關物質的物質的量;再利用化學方程式列比例,求出所需物質的物質的量;最后利用有關公式,求出題目要求的量。
例1、現(xiàn)有250mL 0.8mol/L的H2SO4溶液,用2 mol/L NaOH溶液中和,使溶液顯中性,求需要NaOH溶液多少mL?
例2、現(xiàn)有250mL2Na2CO3mol/L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5mol/L HCl溶液使其充分反應,求參加反應的HCl溶液的體積和反應生成的CO2的體積(標準狀況)。
〖活學活用〗
1、現(xiàn)有100g含雜質的Zn使其與鹽酸充分反應,收集到標況5.6LH2,求Zn的純度。
2、現(xiàn)有200gCaCO3,使其與鹽酸充分反應,并將生成的CO2與足量的NaOH溶液制取Na2CO3,求可以制得Na2CO3多少g?
。坌〗Y]表示溶液組成的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和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之間可通過一定的關系進行換算。解有關溶液稀釋的問題,遵循的原則是:稀釋前后溶質的量不變。
[作業(yè)]P17 1、2、3、4(要求有計算過程)
板書設計:
5、關于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
(1)關于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計算
。2)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與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的換算
(3)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稀釋計算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11
一、課程目標
1、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應用。
2、會應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簡易原電池。
二、教材分析
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學生對“電”有著豐富而強烈的感性認識。當學生了解了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轉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過程后,會對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的轉化問題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從能量轉換角度看,本節(jié)課程內容是對前一節(jié)課中“一種能量可以轉化為另一種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同樣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熱能和電能等”論述的補充和完善。從反應物之間電子轉移角度看,原電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拓展和應用。從思維角度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思想,是對“化學能——熱能——機械能——電能”思維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三、學情分析
中學生對“電”的內容的.認識不僅來源于生活經(jīng)驗,而且來源于學科學習。在生活經(jīng)驗方面,不僅接觸了火力發(fā)電(或水利發(fā)電),而且接觸了干電池等化學電源;在學科學習方面,學生不僅接觸了摩擦起電,而且還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了電能,此外還學習了關于電的初步知識(如電源的正負極、電壓和電流等內容),因此對電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學1》已較為系統(tǒng)的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也學習了鈉、鎂、鋁、鐵等有關的金屬知識,以及電解質溶液的內容。這些經(jīng)驗基礎為本課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基礎。為本節(jié)的學習做了知識、能力上的準備。
同時原電池是高中化學學科體系的核心知識之一,它的教學是氧化還原反應原理的延伸與應用,也是后續(xù)電化學知識的基礎。原電池的教學是體現(xiàn)學科交叉,科學理論聯(lián)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學生在第一節(jié)學習了化學能與熱能的轉化關系,本節(jié)課則學習化學能轉化為另外一種能量即電能,由于電化學知識是學生首次接觸的新領域,存在著強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個好的開端十分重要。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同時掌握原電池正負極的判斷方法。
。2)通過學生設計完成原電池構成條件的實驗,學習實驗研究的方法。
(3)能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運用。
2、過程與方法
。1)分析火力發(fā)電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新思路,通過對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的分析,提出實現(xiàn)新思路的各種推測和猜想等,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2)通過實驗和科學探究,對比、歸納,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化學能與電能轉化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對現(xiàn)代化的重大意義,發(fā)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
。2)通過原電池形成條件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科學態(tài)度和方法,體會實驗在化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條件。教學難點通過對原電池實驗的研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12
一、設計思想
新化學課程標準提出:“高中化學課程應有利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增強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更新原有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注重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引導—探究”教學模式的實施,培養(yǎng)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等綜合素質的人才。
化學平衡屬于化學熱力學知識范疇,是中學化學教材體系中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瘜W基礎理論的教學應根據(jù)課程標準和教學實際要求、學生的發(fā)展和認知水平,把握好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重視學生科學方法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二、教材分析
化學平衡觀點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難度。教材注意精心設置知識臺階,通過類比、聯(lián)想等方法,幫助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
教材以固體溶質溶解為例,分析溶質溶解過程中結晶與溶解速率的變化,并指出在飽和溶液中,當蔗糖溶解的速率與結晶速率相等時,處于溶解平衡狀態(tài),以此順勢引入化學平衡狀態(tài)概念,并強調在可逆
反應中,當正反應速率與逆反應速率相等時,就處于化學平衡狀態(tài)。這樣層層引導,通過熟悉的例子類比幫助學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學平衡狀態(tài)建立的教學難點。
化學平衡是化學反應速率知識的延伸,也是以后學習有關化學平衡的移動等知識的理論基礎,是中學化學所涉及的溶解平衡、電離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識的基礎與核心,因此《化學平衡》是一節(jié)承前啟后的關鍵課;瘜W平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學平衡特征是本節(jié)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三、學情分析
學生在接觸化學平衡前對化學反應速率及可逆反應已有一定的認識,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學平衡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因此在學習中應集中注意力,采用自主學習,積極想象等學習方式提高自己觀察、理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理解能力,采用“引導—探究”教學模式,合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采取深入淺出、生動形象的方式進行有效教學。
四、教學目標、重難點、方法和手段
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使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概念
。2)使學生理解化學平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判斷
能力目標:(1)通過回憶比較已學知識,掌握新的知識
。2)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分析、歸納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1)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和積極思維習慣
。2)結合平衡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動態(tài)的等特點,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2. 教學重點、難點
化學平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3. 教學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采用引導探究、比較發(fā)現(xiàn)、推理論證等方法,通過復習聯(lián)系舊知識,架設探究橋梁,借助多種教學方法,在引導探究、啟發(fā)討論中讓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識。
采用“引導探究教學模式”“ 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沖突”“引導探究”“討論交流”“ 答疑點撥強化拓展”“變式探討體驗歸納”“ 聯(lián)系實際討論應用”
五、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探究討論
教師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的各種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產(chǎn)生質疑和提出各種假設,并尋求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途徑。
【引入】 大家都喜歡喝糖水,你們知道一塊糖投入水中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嗎?糖在水里面能無限度溶解嗎?為什么會飽和?飽和的實質是什么?
【探究】實驗一:以蔗糖溶解為例(結合flash動畫),探究溶解平衡的建立及特征, 微觀過程,宏觀再現(xiàn)
[意圖:通過簡單的實驗演示,借助淺近的類比關系,作知識的填補,以取得學生知識基礎與認知水平之間的同步,獲得化學平衡的最初認識。]
【問題】①蔗糖晶體溶解時存在哪兩個過程?
、陔S時間推延,兩種過程速率如何變化?
③當兩種過程速率相等時,溶液有何特征?溶液濃度是否發(fā)生變化?
、苡煤畏N實驗可以證明飽和溶液兩種過程仍然存在?
、輰柡腿芤荷邷囟然蚴羌尤肴軇,原狀態(tài)有何影響?
[意圖:以蔗糖溶解平衡為例,設計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探究和對問題的分析和思考。]
(2)答疑點撥,強化知識拓展
教師引導、組織好前述探究活動的討論交流工作,并進行必要的答疑點撥;學生回憶,討論,歸納得出溶解平衡的特征。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xù)引申創(chuàng)設新的問題情境,做好知識的強化與拓展。
【探究討論】教師引導啟發(fā),學生探究討論,形成如下共識: ①蔗糖晶體溶解時存在溶解和結晶兩個過程,是一個可逆過程。 ②隨著溶解進行,溶解速率逐漸減小,結晶速率逐漸增大,最后達到相等。
③兩種過程速率相等時,此時溶液為飽和溶液,在“外觀”上晶體不再溶解也不再析出,溶質的濃度不變,即達到了溶解平衡狀態(tài)。
、埽ㄌ崾荆撼踔蠧uSO4晶體的制備實驗)向飽和溶液中加入一顆不規(guī)則形狀的晶體,放置一段時間后,晶體的形狀變成規(guī)則,但質量不變,由此可以說明,溶解平衡時,溶解和結晶并未停止,仍在進行,只是速率相等。因此,溶解平衡不是靜止的,是一個動態(tài)平衡。
【flash動畫】再現(xiàn)溶解平衡時,V溶解=V結晶≠0
、輰柡腿芤荷邷囟,溶解速率增大,繼續(xù)溶解;在飽和溶液中加入溶劑,繼續(xù)有固體溶解。所以,外界條件改變時,溶解平衡會被破壞。
[意圖:以溶解平衡為例,探究溶解平衡的特征;多媒體動畫演示晶體的溶解、飽和溶液中晶體形變質不變、晶體溶解微觀解釋等,使學直觀形象的探究、分析問題,并得出溶解平衡特征]
【板書】化學平衡
一、 溶解平衡的建立
1、 溶解 ——結晶—— 可逆過程
2、 V溶解=V結晶≠0 →溶解平衡
。▌討B(tài)平衡、 濃度不變、條件改變,平衡破壞)
【探究】實驗二:對比溶解平衡,探究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建立:
【投影】下表是CO+H2O(g) CO2+H2反應中起始和反應不同時間時各物質的濃度的變化(催化劑1200℃)。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掌握酯化反應的原理、實驗操作及相關問題,進一步理解可逆反應、催化作用。
能力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用已知條件設計實驗及觀察、描述、解釋實驗現(xiàn)象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分析歸納、概括總結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
科學品質
通過設計實驗、動手實驗,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求實、探索、創(chuàng)新、合作的優(yōu)良品質。
科學方法
介紹同位素示蹤法在化學研究中的使用,通過酯化反應過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養(yǎng)學生從現(xiàn)象到本質、從宏觀到微觀、從實踐到理論的科學思維方法。
教學方法
研究探索式,輔以多媒體動畫演示。
課時安排
第1課時:乙酸的性質及酯化反應實驗(本文略去乙酸的其它性質部分)
第2課時:酯化反應問題討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過渡】我國是一個酒的國度,五糧液享譽海內外,國酒茅臺香飄萬里!熬剖窃疥愒较恪薄D銈冎朗鞘裁丛騿?
【板書】乙酸的酯化反應
【學生實驗】乙酸乙酯的制。簩W生分三組做如下實驗,實驗結束后,互相比較所獲得產(chǎn)物的量。
第一組:在一支試管中加入3mL乙醇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圖3-16連接好裝置,用酒精燈緩慢加熱,將產(chǎn)生的蒸氣經(jīng)導管通到盛有飽和碳酸鈉溶液的接受試管的液面上,觀察現(xiàn)象。
第二組:在一支試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邊振蕩邊慢慢加入2mL濃硫酸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圖3-16連接好裝置,用酒精燈緩慢加熱,將產(chǎn)生的蒸氣經(jīng)導管通到盛有水的接受試管的`液面上,觀察現(xiàn)象。
第三組:在一支試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邊振蕩邊慢慢加入2mL濃硫酸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圖3-16連接好裝置,用酒精燈緩慢加熱,將產(chǎn)生的蒸氣經(jīng)導管通到盛有飽和碳酸鈉溶液的接受試管的液面上,觀察現(xiàn)象。
強調:①試劑的添加順序;
、趯Ч苣┒瞬灰迦氲浇邮茉嚬芤好嬉韵;
、奂訜衢_始要緩慢。
【師】問題①:為什么要先加入乙醇,然后邊振蕩邊慢慢加入濃硫酸和乙酸?
【生】此操作相當于濃硫酸的稀釋,乙醇和濃硫酸相混會瞬間產(chǎn)生大量的熱量,并且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濃硫酸小,如果把乙醇加入濃硫酸中,熱量會使得容器中的液體沸騰飛濺,可能燙傷操作者。
【師】問題②:導管末端為什么不能插入到接受試管液面以下?
【生】防止加熱不均勻,使溶液倒吸。
【追問】除了采用這樣一種方法防止倒吸外,此裝置還有哪些其它改進方法?
【生】可以將吸收裝置改為導管連接干燥管,干燥管下端插入液面以下防止倒吸(或其它合理方法)。
【師】問題③:為什么剛開始加熱時要緩慢?
【生】防止反應物還未來得及反應即被加熱蒸餾出來,造成反應物的損失。
【師】所以此裝置也可以看作是一個簡易的蒸餾裝置,那么,裝置的哪一部分相當于蒸餾燒瓶?哪一部分相當于冷凝管?
【生】作為反應容器的試管相當于蒸餾燒瓶,導管相當于冷凝管,不是用水冷卻而是用空氣冷卻。
【追問】開始時緩慢加熱是不是在產(chǎn)物中就不會混入乙酸和乙醇了?如何驗證?
【生】用藍色石蕊試紙來檢驗,如果變紅,說明有乙酸;乙醇可以用紅熱的銅絲與之反應后顯紅色來檢驗。
【師】①盛有飽和碳酸鈉溶液的試管不能用石蕊來檢驗是否含有乙酸,其實只要將試管振蕩一下,看是否有氣泡逸出就可以了;
、诮邮茉嚬苤杏写罅康乃,其中溶解的少量乙醇可能無法通過CuO與乙醇的反應來驗證,但可根據(jù)有乙酸揮發(fā)出來,推知也會有乙醇揮發(fā)出來。
【師】接受試管中有什么現(xiàn)象?所獲得產(chǎn)物的量多少如何?
【總結】第一組接受試管內無明顯現(xiàn)象,第二、三組實驗中接受試管內有分層現(xiàn)象,并有濃厚的果香氣味。從對比結果來看,第一組做法幾乎沒有收集到產(chǎn)物;第二組做法得到一定量的產(chǎn)物;第三組做法收集到的產(chǎn)物的量最多。
【布置課后討論題】
、贋槭裁吹谝唤M做法幾乎沒有得到乙酸乙酯?
、诘诙M做法比第三組做法得到的乙酸乙酯的量明顯少,試分析原因,并設計實驗證明你的分析是正確的(歡迎大家到實驗室進行實驗)。
、勰銓︴セ磻心男┓矫娴恼J識?請查閱相關資料后回答。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14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為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四《化學反應原理》第四章第三節(jié)。本節(jié)課與氧化還原反應、化學反應中的物質和能量變化等相關知識密切相關。它是電化學的基礎,也是原電池知識的延伸,更是進一步研究其應用的基礎。在中學化學基礎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指導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重要理論依據(jù)。學習電解池之后學生將形成一個將氧化還原反應、能量轉化、元素化合價知識、電解質溶液和原電池原理等知識聯(lián)系起來的一個知識網(wǎng)絡。
二、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jīng)系統(tǒng)的學習過了原電池的相關原理,對于氧化還原反應也很熟悉,并且掌握了能量之間的想換轉化的方式和途徑,為學習本節(jié)課內容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高二學生處于思維活躍期,有很強的好奇心理,同時具備了一定得實驗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具有較強的分析推導能力,為學習本節(jié)課奠定了能力基礎。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生認識電解池組成,理解電解原理并初步掌握電解電極反應式的書寫。
(2)學生學會利用對比總結的方法,比較學習離子放電順序。
(3)綜合分析設計實驗驗證電解池兩極產(chǎn)物。
2、【過程與方法】
(1)綜合應用化學和物理知識動手實驗,體驗電能與化學能轉化的探究過程;
(2)應用實驗、觀察等手段獲取信息,應用分析、推理、歸納、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分組實驗與討論,體會小組合作學習的樂趣,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2)通過探究實驗的操作,現(xiàn)象的觀察、記錄和分析,培養(yǎng)學生實驗操作、觀察和分析能力,感受實驗方法在化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體驗科學研究的嚴謹與艱辛。
四、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電解原理;
2、教學難點;電極方程式的書寫、放電順序判斷
五、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問題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六、教具準備
教師:電解池、CuCl2溶液、KI-淀粉試紙、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流程圖
八、教學過程:
【復習回顧】想一想: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是什么?
問一問:原電池的電極如何判斷?
寫一寫:原電池的電極反應式?
【聯(lián)想質疑】:如下圖所示:如果把兩根石墨棒作電極插入CuCl2溶液中,外接直流電源,這還是原電池裝置嗎?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實驗探究上述裝置,觀察實驗現(xiàn)象,得出實驗結論。
【播放動畫】:電解氯化銅溶液微觀模擬
【投影】:第三節(jié):電解池
一、電解原理
【學生小結】:
1、電解:使電流通過電解質溶液而在陰、陽兩極引起氧化還原反應的過程。
2、電解池:把電能轉化為化學能的裝置
【教師講解】:放電:陰陽離子在陰陽兩級失去或者得到電子,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的過程叫做放電。
【思考交流】:電解池的.兩極是怎樣確定的?電極分幾類?
【學生小結】:
3、兩個電極及電極反應
(1)兩個電極的確定及電極反應:
陰極:與電源負極相連——電子流進——還原反應
陽極:與電源正極相連——電子流出——氧化反應
陰極:Cu2++2e-=Cu還原反應
陽極:2Cl--2e-=Cl2↑氧化反應
總反應式:
。2)兩個電極的類型:活性電極和惰性電極。
惰性電極(鉑、金、石墨)——僅僅導電,不參與反應
活性電極(除鉑、金外的金屬)——既可以導電、又可以參與電極反應
【提問】:根據(jù)電解氯化銅的裝置,大家分析形成電解池的條件是什么?在電解過程中,電子是怎樣流動的呢?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并回答
【投影】:
4、構成電解池的條件和電子流動方向
。1)構成電解池的條件:與電源相連的兩個電極;電解質溶液或熔化的電解質;形成閉合回路。
。2)電子的流向:電子從外加電源的負極流出,流到電解池的陰極,再從陽極流回電源正極。(注意:電子只在外電路定向移動,不能從溶液中移動)
離子定向移動的方向:陽離子向陰極移動,陰離子向陽極移動。
【思考交流】:
。1)電解后氯化銅的濃度如何變化?
。2)若要使電解質溶液復原,怎么辦?
【學生回答】:(1)電解后氯化銅的濃度減。
。2)若要使電解質溶液復原,可以加入氯化銅固體。
【設置疑問】:
。1)請同學們思考,在CuCl2溶液中,不僅有CuCl2電離生成的Cu2+和Cl-,還有H2O電離出的H+和OH-,為什么Cu2+、Cl-放電,而不是H+和OH-?
【分析】:H+和OH-的量少。
【提示】:陽離子在陽極發(fā)生氧化反應,而陰離子在陰極發(fā)生還原反應,想一想在陰和陽兩級參加化學反應的離子可能與離子本身的那些性質有關系呢?
【講解】:由于各種離子得失電子的能力不同,因此電解時離子放電的難易程度也不同,順序不同。
【投影】:5、放電順序
(1)陽離子在陰極上放電順序是:
Ag+>Fe3+>Cu2+>H+>Pb2+>Sn2+>Fe2+>Zn2+>Al3+>Mg2+>Na+>Ca2+>K+
。2)陰離子在陽極上的放電順序是:
①活性材料作電極時:金屬在陽極失電子被氧化成陽離子進人溶液,陰離子不容易在電極上放電。
、谟枚栊噪姌O(Pt、Au、石墨、鈦等)時:溶液中陰離子的放電順序是:S2->SO32->I->Br->Cl->OH->NO3->SO42-(等含氧酸根離子)>F-
【講述】:電解電解質溶液時,在陰陽兩級上首先發(fā)生放電反應的離子分別是溶液里最容易放電的陰陽離子。
課堂練習:在電解氯化銅溶液的裝置中,若把電解質換成熔融氯化鈉,其結果又如何呢?寫出電極反應。
【總結】:
1、分析電解反應(用惰性電極時)的一般思路:
明確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
陰陽兩極附近有哪些離子
根據(jù)陽極氧化、陰極還原以及氧化性、還原性強弱判斷反應的離子先后,最后分析得出產(chǎn)物
2、原電池與電解池的比較:
裝置名稱
原電池
電解池
舉例電極名稱電極反應類型電子運動方向能量轉變形式
鞏固練習:
1、電極反應方程式及電解總反應方程式的書寫(惰性電極,溶液):
H2SO4HClNaOHK2SO4
CuCl2CuSO4NaClKMnO4
2、用石墨作電極電解CuCl2、NaCl的混合溶液時,陰極析出的物質是xxx;陽極產(chǎn)物是xxx。
3、兩極都用銀片作電極電解AgNO3溶液時,陽極的產(chǎn)物是xxx;陰極的產(chǎn)物是xxx。
【作業(yè)布置】:課本83頁1、2、3題。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15
一、教材依據(jù)
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 第一章微觀結構與物質多樣性 第二單元微粒之間的相互作用力:離子鍵、共價鍵、分子間作用力。
二、設計思想
本節(jié)的化學鍵和分子間作用力內容,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從結構的角度認識物質的構成,從而揭示化學反應的實質。本節(jié)課的化學基本概念較多,內容抽象,根據(jù)高一學生的基本特點,他們雖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還是易于接受感性認識。因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由于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概念比較抽象,應用多媒體課件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過程及概念。在學生深入理解離子鍵和共價鍵的知識后,很自然的引出了化學鍵的概念,了解分子間作用力以及氫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概念,了解分子間作用力以及氫鍵,通過離子鍵和共價鍵、分子間作用力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對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對離子鍵、共價鍵和分子間作用力的認識與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通過電子式的書寫,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比較能力,通過分子構型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化學鍵形成過程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懷疑、求實、創(chuàng)新的精神。
。2)、在學習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3)、培養(yǎng)學生從宏觀到微觀,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
四、教學重點
離子鍵與共價鍵的概念,分子間作用力以及氫鍵的應用。
五、教學難點
理解離子鍵的形成過程、理解共價鍵的形成過程、認識化學鍵的涵義和氫鍵的應用。
六、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氯化鈉固體,液態(tài)水和酒精。
七、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展示]氯化鈉固體和水的樣品。
[設問]1.食鹽是由哪幾個元素組成的?水是由哪幾種元素組成的?
2.氯原子和鈉原子為什么能自動結合成氯化鈉?氫原子和氧原子為什么能自動結合成水分子?
思考、討論、回答
問題導思,激發(fā)興趣。
[引入新課]人在地球上生活而不能自動脫離地球,是因為地球對人有吸引力。同樣的原子之間能自動結合是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強烈的相互作用。這種強烈的相互作用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化學鍵,由于有化學鍵使得一百多種元素構構成了世界的萬事萬物。
[板書]第二節(jié) 微粒間的相互作用力
下面我們就以NaCl和HCl 為例,研究存在于它們中的相互作用力。
閱讀教材,思考:鈉原子和氯原子是以怎樣的方式結合在一起的?它們之間又存在著什么樣的作用力?
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來思考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
Na+
課件演示: 形成過程
觀看,傾聽,思考。
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增強感性認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 、離子鍵
1、概念
陰陽離子之間的靜電作用
提問:定義中的靜電僅指陰陽離子之間的吸引力嗎?離子可以無限接近嗎?
思考,回答
引導學生對概念深入理解
2、實質
陰陽離子之間的靜電吸引和靜電排斥
記錄
提問:NaCl是由鈉離子和氯離子間的靜電作用形成的,那么HCl 的形成和NaCl一樣嗎?
思考,討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件演示:HCl的形成過程
。
觀看,傾聽,思考。
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來思考問題。
板書:
二、共價鍵:
1、概念
原子間通過共用電子對形成的相互作用。
共用電子對就像雙面膠一樣將兩原子聯(lián)系在一起。
聯(lián)系生活實際,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提問:原子間的共用電子對是否都正好處于兩原子正中間,不偏不倚?
思考,回答:不是,成鍵兩原子如果相同,兩者吸引電子能力相同,則電子對不偏向任何一方;如果成鍵原子不同則吸引電子能力也不同,電子對將偏向吸引電子能力強的一方。小結:共用電子對不偏移的共價鍵稱為非極性鍵;共用電子對偏移的共價鍵稱為極性鍵。
板書:2、類型:
1極性鍵:電子對偏向于成鍵原子其中一方;(X--Y)
2非極性鍵:電子對處于在成鍵原子中間。(X--X)
理解、記憶總結:
NaCl和HCl是通過兩種不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們把這種使離子或原子相結合的作用力通稱為化學鍵。
傾聽、體會、正確認識
歸納抽象出概念。
板書:
三、化學鍵:使離子或原子相結合的作用力稱為化學鍵。
練習:下列物質中哪些含有離子鍵?哪些含有共價鍵?哪些是極性鍵?哪些是非極性鍵?
KCl、NH4Cl、H2、N2、Na2S、MgBr2、KOH、CO2、CH4、NH3、CaO、Na2O2
運用剛才的抽象概念,從電子式角度判斷、比較、回答:(1)只含有離子鍵的式KCl、Na2S、MgBr2、CaO。
。2)只含有共價鍵的是:H2、N2、CO2、CH4、NH3
(3)既含有離子鍵又含有共價鍵的是:NH4Cl、KOH、Na2O2
。4)含有極性鍵的是:CO2、CH4、NH3、NH4Cl、KOH。
(5)含非極性鍵的是:H2、N2、Na2O2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提問:如何判斷物質中含有離子鍵還是共價鍵?
討論、思考、歸納:
從成鍵的元素判斷:一般活潑金屬和活潑非金屬之間易形成離子鍵;非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之間易形成共價鍵。
培養(yǎng)學生總結規(guī)律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結: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條件:
1、離子鍵的成鍵條件:
活潑的金屬元素(IA,IIA)與活潑的非金屬元素(VIA,VIIA)
。1)活潑金屬元素:Na、K、Ca、Mg……
活潑非金屬元素:O、S、F、Cl……
。2)活潑的金屬元素和酸根陰離子(SO42-,NO3-)及OH-
。3)銨根陽離子和酸根陰離子(或活潑非金屬元素)
。4)很活潑的金屬與氫氣反應生成的氫化物如 Na、K、Ca與H。
2、非金屬元共價鍵的形成條件:
非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之間易形成共價鍵。
。1)非金屬單質:H2、X2 、N2等(稀有氣體除外)
。2)共價化合物:H2O、 CO2 、SiO2、 H2S
。3)復雜離子化合物:強堿、銨鹽、含氧酸鹽
理解、記憶
鞏固概念,加深理解。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提問:初中我們學過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原子重新組合,生成新的物質,從化學鍵的角度應該如何解釋呢?以H2和Cl2反應為例,思考。
思考并回答:H2分子中H-H鍵和Cl2分子中Cl-Cl鍵斷裂成H原子和Cl原子結合成HCl,形成了化學鍵H-Cl鍵,所以,從化學鍵的角度看,化學反應的實質是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形成。
板書:四、分子間作用力:分子間存在將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第二課時)
了解、預習
本節(jié)課解決內容:
1、化學鍵、離子鍵、共價鍵、(極性和非極性)的形成過程。
2、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判斷。
3、分子間作用力與化學鍵之間的區(qū)別。
五、作業(yè)布置:
1、有下列物質:1Na2O、2Na2O2、3NaOH、4NH4Cl、5CH4、6H2O、7CO2、8N2、9H2SO4、10Ar。
其中只存在離子鍵的是 ,既存在離子鍵又存在共價鍵的是 ,存在非極性鍵的是 ,不存在化學鍵的是 ,只存在共價鍵的是
2、寫出符合下列條件的物質的化學式
(1)既含有離子鍵又含有非極性共價鍵的是
。2)只含有極性共價鍵的化合物的是
。3)既含有極性共價鍵又含有非極性共價鍵的是
八、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以具體的例子——氯化鈉和氯化氫的形成進行對比,找出它們成鍵的差異,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離子鍵與共價鍵的區(qū)別。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評價、補充,由學生歸納出離子鍵、共價鍵、化學鍵的概念,從微觀化學鍵的角度理解宏觀化學反應的本質。并以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更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抽象概念的理解。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03-20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05-11
高中化學必修教學設計02-09
高中化學《甲烷》教學設計04-22
(優(yōu))高中化學教學設計06-23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優(yōu)秀02-10
《苯》高中化學教學設計范文06-11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15篇03-20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15篇)04-20
優(yōu)秀高中化學教學設計最新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