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化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化學教學設計1
一、構成細胞的化合物
無機化合物:水、無機鹽
有機化合物:蛋白質、核酸、糖類、脂類
二、水
1.含量:最多
(1)不同生物含量不同:水母97%、毛豆60%
。2)不同結構含量不同:骨22%、肌肉76%、腦86%
。3)不同生長階段含量不同:嬰兒72%、成人60%、老人50%
2.存在形式:
。1)結合水(4.5%):與細胞內其它物質結合
。2)自由水(94.5%):以游離形式存在,可自由流動
3.生理作用:水是生命之源
。1)細胞核生物體的組成成分
。2)良好的溶劑,利于體內化學反應的進行
。3)利于細胞內物質運輸
三、無機鹽
1.含量:很少
2.存在形式:離子態(tài)
3.生理作用
。1)細胞內某些復雜的化合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2)維持生命活動
。3)維持細胞滲透壓和酸堿平衡
四、糖類
1.組成元素:C、H、O
2.分類(根據水解情況分類)
(1)單糖:
3.生理作用
。1)核糖、脫氧核糖是核酸的重要組成分
。2)生物體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
。3)糖類與生物體的結構有關
五、脂類
1.組成元素:C、H、O、(N、P)
2.分類及生理作用
。1)脂肪:儲能物質、維持體溫恒定、減少摩擦、緩沖外界壓力等
。2)類脂:磷脂(構成膜的主要成分)
六、蛋白質--生物大分子
1.相對分子量大
2.分子結構復雜
。4)空間結構:蛋白質--一條或多條多肽鏈形成空間結構
3.種類多樣性:蛋白質的多樣性
原因:(1)氨基酸的種類、數目、序列不同--多肽鏈多樣
4.功能重要:一切生命活動的`體現者
。1)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結構蛋白);
。2)有些蛋白質有催化作用(酶);
。3)有些蛋白質有運輸作用(載體蛋白);
。4)有些蛋白質有調節(jié)作用(激素蛋白);
(5)有些蛋白質有免疫作用(抗體)。
七、核酸--生物大分子
DNA和RNA
1.分子量大名稱RNA DNA
分子量104 106
分布細胞質細胞核
2.結構復雜
。1)元素組成:C、H、O、N、P
。2)結構單位:核苷酸
(3)化學結構:多核苷酸鏈
。4)空間結構:DNA的雙螺旋結構
3.種類多樣:每種生物均不同
4.功能重要: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
(1)控制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2)控制蛋白質的生物合成。
八、原生質
1.原生質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核酸;
2.原生質能表現出生命活動(如自我更新);
3.原生質分化成細胞質、細胞膜、細胞核等結構。
探究生物組織中的主要化合物
探究目的:探究生物組織中的主要化合物的種類
探究原理:某些化學試劑能夠使生物組織中的有關化合物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生物組織中的有些化合物還可以通過其它方法鑒定它的存在。假設生物組織中含有水、無機鹽等化合物,通過特定的方法可以鑒定其的存在。
問題:請你設計一個實驗方案,探究生物組織中的主要化合物的種類,先寫出實驗設計報告(包括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材料、實驗方法和步驟、實驗現象的觀察記錄等),如果條件允許,親自做一下自己設計的實驗。
方案設計示例:
材料用具:小麥種子及小麥面粉(或其它植物果實、種子等)、酒精燈、解剖針、火柴、試管架及試管若干支、顯微鏡、載玻片、斐林試劑、蘇丹Ⅲ溶液、雙縮脲試劑、碘酒
方法步驟:
。1)取小麥種子,置于干燥試管底部放在酒精燈上烘烤,看試管壁上有無水珠出現,證明水的存在。
(2)取烘烤過的小麥種子放在酒精燈上燃燒,說明有有機物的存在,燃燒后剩下的灰分,證明有無機鹽的存在。
(3)取小麥種子的胚,做橫切,用蘇丹Ⅲ溶液染色后,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看到染成的紅色的透明物質,證明有脂肪的存在。
。4)小麥面粉制成淀粉溶液,用碘酒、斐林試劑、雙縮脲試劑分別進行檢驗,證明是否有淀粉、還原性糖、蛋白質的存在。
分析討論:
。1)為了能更有效地證明各種化合物的存在,應采取什么措施處理要檢測的實驗材料?
。2)不同植物器官中各種化合物的含量是否相同?判斷的依據是什么?
參考資料:幾種化合物與特定試劑的顏色反應。
還原性糖(葡萄糖、果糖)與斐林試劑在加熱的條件下發(fā)生作用,可以生成磚紅色沉淀;
脂肪可以被蘇丹Ⅲ溶液染成紅色。
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發(fā)生作用,可以出現紫色反應。
淀粉與碘酒會發(fā)生蘭色反應。
化學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人體的元素組成,了解一些元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
了解人體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認識到只有均衡膳食才能更好的維持人體的元素平衡。
過程與方法:
通過與同學討論、查閱資料,了解鈣、鐵、鋅、碘等營養(yǎng)元素的食物來源。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題學習,更加注意平常的飲食營養(yǎng)搭配,改掉偏食、挑食、不吃蔬菜等不良
習慣。
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辯證地看待化學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一些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微量元素對人體的作用及適宜攝入量。
難點:將所學知識上升為意識,再將意識轉化為行為。
三、設計思路:
從補鈣的生活經驗,從電視中經?吹接嘘P補鈣、補鋅和補鐵等廣告,以此為基礎對于本課題內容應該不難理解。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學習時不夠重視。
四、教學過程
【導入】播放“黃金搭檔”廣告視頻
【講解與過渡】廣告語中的鈣、鐵、鋅、硒是元素。(引入課題)
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
一人體中的`化學元素
【指導閱讀】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55,并出示下列問題:
1、人體中常量元素有哪些,哪幾種含量較高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
人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是什么
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區(qū)別對人體有什么作用
【學生活動】仔細閱讀課本,認識教材上圖表的內容,思考并回答有關問題。 【教師點評并講解】人體中含量超過%的為常量元素,含量在%以下的為微量元素,它們能夠調節(jié)人體的新陳代謝,促進身體健康,而且有些元素是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材料。
一人體中的化學元素1常量元素2微量元素【講解】氧、鈣是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常見的主要有鐵、鋅、碘、硒等。 【過渡】猜字謎
【學生活動】討論,思考,回答
【教師講解】
常量元素鈣鈉鉀
微量元素鐵鋅硒氟碘
有害元素鉛鎘汞(介紹水俁病痛痛。
課堂練習
一、人體中的化學元素
常量元素(含量大于%):O,C,H,N,Ca,P,K,S,Na,Cl,Mg微量元素(含量小于%):Fe,Zn,F,I,Se(硒)
二、一些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常量元素:鈣鈉鉀
微量元素:鐵鋅硒氟碘有害元素:鉛鎘汞
五教學反思:
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本節(jié)課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也是非常密切的,通過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的關系,感悟化學知識的重要性。本節(jié)課的教學大量用到學生分組討論,緊緊圍繞課程標準確立三維目標,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對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與本節(jié)課相關的問題能夠做出解釋。
化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道原子的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
了解原子結構示意圖的涵義;
了解離子的概念及其與原子的區(qū)別和聯系;
常識性介紹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
能力目標
通過對核外電子運動狀態(tài)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離子的比較,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性質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事物之間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初步學會科學抽象的學習方法;
通過對核外電子排布知識的學習,讓學生體會核外電子排布的規(guī)律性。
教學建議
本節(jié)課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是在學習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礎上進行的,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與原子構成。形成了原子結構理論的知識體系,本節(jié)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講述,目的為了分散知識難點,使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得以充分的發(fā)揮。通過對前18號元素的核外電子排布情況的介紹。使學生了解前18號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律,進一步了解元素性質與其原子結構的關系,為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價的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因本節(jié)課的內容抽象,學生難理解,在高中化學的學習中還會進一步講述原子結構理論,所以本節(jié)課知識只要求學生達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議
本節(jié)課文談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的。原子核體積很小,僅占原子體積的幾千萬億之一,電子在核外的空間里作高速的運動。而電子是怎樣在核外空間運動的呢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抽象概念,是教學難點。因為教師既不能套用宏觀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在體會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tài),又不能不以宏觀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為例來描述原子中核和電子的行為。否則會影響學生對核外電子分層運動的表象的形成。我們可以借助與計算機多媒體課件來描述,讓學生明確電子在核外作高速運動,是沒有固定軌道的。
在多電子原子里電子是分層運動的,核外電子根據能量的差異和通常運動的區(qū)域離核的遠近不同,分屬于不同的電子層。
介紹原子結構示意圖,例如圓圈內填入+8,表示原子核內有8個質子,弧線就表示電子在核外一定距離的空間(設想是球形),弧線上的數字表示電子數。同時還要簡要介紹核外電子的排布規(guī)律,這樣有助于學生對原子結構示意圖的理解,減少死記硬背。即: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能量低的電子先排在離核近的電子層中,每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為2n2。當電子將離核最近的電子層排滿后,才依次進入離核稍遠的電子層。
通過對前18號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投影展示)進行對比觀察,找出稀有氣體元素,金屬元素核非金屬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目的特點。介紹稀有氣體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都是8個(氮原子的最外層為2個電子),為相對穩(wěn)定的結構,不易失電子,也不易得電子。所以稀有氣體元素如氦,氖,氬等它們的化學性質不活潑,一般不與其他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從而將元素的化學性質與他們原子結構聯系到了一起。通過分析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目的特點并與具有最外層8電子穩(wěn)定結構的稀有氣體元素相比較得出,金屬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目一般少于或等于4個,易得電子。所以,金屬元素原子與非金屬元素原子化學性質較活潑,易形成化合物。這樣為介紹離子化合物及共價化合物做好的理論準備工作。在講述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時,可借助課件的.動畫演示氯化鈉和氯化氫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理解離子化合物及共價化合物的微觀形成過程。從而加深學生對化學反應實質的理解。同時,也為下一節(jié)化合價的學習,起到了橋梁作用。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原子的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元素的化學性質與他的原子結構密切相關。難點:對核外電子分層運動想象,表象的形成和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構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幾種
它們是怎樣構成原子的
原子的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與核外電子數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
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新課引入]:我們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的體積僅占原子體積的幾千億分之一,相對來說,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間。電子就在這個空間里作高速的運動。那么電子是怎樣運動的在含有多個電子的原子里,電子又是怎樣排布在核外空間的呢
[視頻演示]:原子的構成
板書: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
1、核外電子排布
[講述]對于氫原子來說,核外只有一個電子。電子的運動狀態(tài)沒有固定的軌道。它在核外一定距離的空間內作高速運動。是一個球形。對于多個電子的原子里。它的電子是怎樣運動的呢
[視頻2]: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
結合視頻2講述:在含有多個電子的原子里。電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稱在離核近的區(qū)域運動。能量高的,通常在離核遠的區(qū)域運動。我們將電子離核遠近的不同的運動區(qū)域叫做電子層。離核最近的叫第一層,依次向外類推,分別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層,即在多個電子的原子里,核外電子是在能量不同的電子層上運動的。
[板書]
。1)在多個電子的原子里,因為電子的能量不同,電子在不同的電子層上運動。
。2)能量低的電子在離核近的電子層上運動;能量高的電子在離核較遠的電子層運動。
。3)離核最近的電子層叫第一層,離核最遠的電子層叫第一層。
怎樣表示核外電子的排布呢
2、原子結構示意圖
用原子結構示意圖表示氯原子的結構并講述原子結構示意圖的涵義
氯原子結構示意圖:
用圓圈表示原子核,在圓圈內用正數+17表示質子數,用弧線表示電子層,弧線上的數字表示該電子層上的電子數。
(第一電子層最多容納2個電子,第二電子層最多容納8個電子)
展示:前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學生練習]
1)下列氧原子的結構示意圖正確的是()
2)在下列原子結構示意圖下面標出該原子的元素符號
3)畫出鈉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展示前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投影展示)
[觀察分析]引導學生對1—18號元素原子結構的示意圖進行觀察對比,分析討論,找出各類元素原子結構(最外層電子數)的特點及元素性質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3、元素的分類及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的化學性質的關系。
。1)稀有氣體元素:最外層電子數為8個(氦為2個)是一種穩(wěn)定結構,不易得失電子,化學性質穩(wěn)定,一般不與其他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
。2)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一般少于4個,易失電子,化學性質活潑。
(3)非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一般多于或等于4個,易獲得電子,化學性質活潑。
思考:元素的化學性質主要取決于什么呢
小結:元素的化學性質主要取決于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目,即結構決定性質。
畫出Na、Cl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分析討論]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層電子或得到電子后,是否顯電中性應當叫什么如何表示
4、離子:
(1)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叫離子
陽離子:帶正電荷的離子叫做陽離子。
陰離子:帶負電荷的離子叫做陰離子。
。2)離子符號的寫法:在元素符號或原子團的右上角寫上離子所帶的電荷數及所帶電荷的正負。而所帶正負電荷的數目,有取決于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例如:鎂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2,失2個電子后帶2個單位的正電荷,所以鎂離子的符號為Mg2+。氧原子最外電子層電子數為6,得2個電子后,帶2個單位得負電荷,所以氧離子符號為O2。
[課件演示]Na+及Cl—得形成過程。
[思考討論]鋁離子,鎂離子,硫離子,氯離子的符號如何寫離子與原子有何區(qū)別和聯系鎂離子和鎂原子是否屬于同種元素為什么
(3)離子和原子的區(qū)別與聯系:陽離子、子、陰離子原
[設問]不同元素的原子是怎樣形成化合物的呢
5、離子化合物
。1)定義:由陰陽離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離子化合物。
[課件演示]氯化鈉和氯化鎂的形成過程。
(2)構成離子化合物的微粒是離子,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
6、共價化合物
(1)定義:以共用電子對形成的化合物,叫共價化合物。
[課件演示]HCl和H2O的形成過程。
。2)構成共價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結]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離子。
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
1、核外電子的排布:
。1)在多個電子的原子里,因為電子的能量不同,電子在不同的電子層上運動。
。2)能量低的電子在離核近的電子層上運動;能量高的電子在離核較遠的電子層運動。
。3)離核最近的電子層叫第一層,離核最遠的電子層叫第一層。
2、原子結構示意圖
氯原子結構示意圖:
用圓圈表示原子核,在圓圈內用正數+17表示質子數,用弧線表示電子層,弧線上的數字表示該電子層上的電子數。
3、元素的分類及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的化學性質的關系。
。1)稀有氣體元素:最外層電子數為8個(氦為2個)是一種穩(wěn)定結構,不易得失電子,化學性質穩(wěn)定,一般不與其他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
。2)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一般少于4個,易失電子,化學性質活潑。
。3)非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一般多于或等于4個,易獲得電子,化學性質活潑。
4、離子:
。1)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叫離子
陽離子:帶正電荷的離子叫做陽離子。
陰離子:帶負電荷的離子叫做陰離子。
。2)離子符號的寫法:在元素符號或原子團的右上角寫上離子所帶的電荷數及所帶電荷的正負。而所帶正負電荷的數目,有取決于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
5、離子化合物
。1)定義:由陰陽離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離子化合物。
。2)構成離子化合物的微粒是離子,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
6、共價化合物
。1)定義:以共用電子對形成的化合物,叫共價化合物。
。2)構成共價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結: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離子
探究活動
原子的秘密與科學家
形式:課外分組查閱資料,課上匯報討論
目的:培養(yǎng)學生查閱資料的能力,感受科學家們不畏困難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時,也對原子結構知識,有更深刻的認識。
化學教學設計4
一、設計思路(第一節(jié)課)
1、教材分析
苯、芳香烴安排在蘇教版必修2《化學》,先直接給出苯的分子式和結構式,通過分析、假設,進一步用實驗驗證苯的分子結構;再給出苯的物理性質和苯的結構特征:苯分子中的六個碳原子之間的鍵完全相同,是一種介于單鍵和雙鍵之間的獨特的鍵,鍵角均為120°,六個c和六個h共十二個原子共平面。在這基礎上指出苯的化學性質特點是:比烯烴穩(wěn)定,但在一定條件下可與某些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其中列舉了苯與溴、硝酸的反應;用文字介紹了苯與氫氣能反應。最后通過“科學史話”欄目介紹了苯的研究史,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從整體上看,教材內容體現了課程要求和認識物質的規(guī)律。于是我將“苯分子的結構”這一教學內容設計成為探究性活動,從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思想,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學情分析
在苯之前,學生已學習了飽和烴與不飽和烴典型代表物質的性質,烷烴的代表物質甲烷,不飽烴以乙烯和乙炔為代表。認識了烷烴的特征反應是取代反應。乙烯和乙炔碳碳雙健、碳碳叁鍵的特征反應是加成反應,而且能根據有機結構理論寫出簡單的同分異構體。這為探究苯的結構并根據苯的結構推測苯的性質打下了基礎。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說出苯的主要物理性質;了解苯的結構特點及證明方法;理解苯的結構與性質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會認識物質物理性質的一般方法和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及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識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的辨證關系;培養(yǎng)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三、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
教學重點:苯結構的認識及苯的取代反應與加成反應。
教學難點:苯的結構與性質的關系、苯的性質與飽和烴、不飽和烴性質的關系。
四、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
五、教學程序的設計與安排
1、導入新課:播放編制好的錄音: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對苯的發(fā)現:19世紀,歐洲許多國家都使用煤氣照明。煤氣通常是壓縮在桶里貯運的,人們發(fā)現這種桶里總有一種油狀液體,但長時間無人問津。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對這種液體產生濃厚的興趣,他花了整整五年時間提取這種液體,從中得到了苯:一種無色油狀液體。
設計意圖:以史為鑒,滲透化學史教育,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動機,又引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的探求情感。
2、實驗探究苯的物理性質
[實驗]
(1)在一試管中倒入1ml苯,觀察苯的顏色與狀態(tài),認識苯在常溫下的顏色和狀態(tài);
。2)再向試管中加入3ml水,振蕩后靜置,觀察發(fā)生的現象。振蕩,發(fā)現溶液渾濁,靜置分層,說明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3)往另一支試管中加入2ml酒精,振蕩,溶液不分層,說明了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增強學生對苯的感性認識,學會從現象中分析得出結論,加深對苯的物理性質的認識。
[思考]有三只失去標簽的試劑瓶,裝有苯、水、酒精,不用其它任何試劑,你能鑒別它們嗎?
3、苯分子結構的探究
。1)苯分子式的確定
設計情景:法拉第發(fā)現苯以后,法國化學家日拉爾立即對苯的組成進行測定,他發(fā)現苯僅有碳、氫兩種元素組成,其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為92。 3 %,苯蒸氣的密度為同溫同壓下乙炔的3倍,你能確定苯的分子式嗎?
設計意圖:運用以前甲烷分子式確定的方法來解決此問題,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遷移能力,另外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對一種未知有機物分子式確定的常用方法。
。2)由分子式對結構的推測,嘗試書寫苯可能的結構
思考題:
1、c6h6與飽和的烷烴相比,差多少個h?
2、如只含有c = c,應該有多少個雙鍵?如果只含有c ≡c,應該有多少個三鍵?
3、根據“碳四價學說”和“碳鏈學說”以及我們學的烷烴、烯烴和炔烴中其結構式書寫的經驗,請你寫出苯分子可能的鏈狀結構簡式?
設計意圖:讓學生先對1、2兩小題思考,是為后面第3小題的分析埋下伏筆,以降低學生解決問題的難度。
[組織學生討論]分組討論后由小組代表寫出可能的結構簡式:
、佟 ch ≡c —ch2 —ch2 —c ≡ch
、。 ch3 —c ≡c —c ≡c —ch3
、邸 ch2 = ch—ch = ch—c ≡ch
、堋 ch ≡c —ch(ch3)—c ≡ch
、。 ch2 = c = c = ch—ch = ch2
、蕖??
經過討論:a~e式都符合要求,但e式含累積雙鍵,明確告訴學生不穩(wěn)定,a~d式較合理。
[故意設疑]到底是哪一種,難道四種都有可能,通過什么樣的措施才能進行驗證?這時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學生自然地想到含c = c和c ≡c的物質可用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驗證。
。3)苯分子鏈狀結構的否定
[學生實驗] 1、試管中加入2ml苯,滴幾滴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振蕩后靜置。不褪色。
2、試管中加入2ml苯,加入1ml溴水,振蕩后靜置。溴水分兩層,
上層橙紅色,下層無色,發(fā)生了萃取現象。
[學生小結]苯不能使酸性的kmno4溶液和溴水褪色,說明苯分子中不含c = c和c ≡c,上述結構都不合理。
設計意圖:事實勝于雄辯,通過實驗使學生對苯的鏈狀結構進行否定,并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
(4)講解凱庫勒式的由來
凱庫勒式的發(fā)現史:凱庫勒一直在想著怎樣在教材中寫苯的結構這一難題,然而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停筆,偎爐休息。他面對爐中飄忽不定的火苗陷入了沉思,不知不覺進入了夢鄉(xiāng)。朦朧之中,凱庫勒仿佛覺得有一些碳原子在自己的面前跳起舞來,它們排成蛇的形狀,一會兒在火焰中翻滾,一會兒卷曲起來,突然,原子“蛇”的頭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一個環(huán)狀,不停地旋轉起來。凱庫勒猛然驚醒,根據夢中受到的啟示,他迅速畫起苯的封閉式結構式來。經過若干次的修正,最后他決定用六角環(huán)狀結構來描述苯的分子結構。德國化學家凱庫勒由于揭開這個謎而名垂青史。
設計意圖:通過化學史的介紹,讓學生學會傾聽,對重大化學成就進行情緒體驗,對偉大的化學家杰出成就表示崇敬,激發(fā)學生崇尚科學的精神。
。5)引導學生對苯分子結構的.正確認識
、佟⒁龑W生對凱庫勒式的正確認識;
老師板書凱庫勒式,提問學生從結構與性質的聯系角度來分析凱庫勒式,學生自然會產生認知沖突:從凱庫勒式中看出含有不飽和鍵,應能使溴水和酸性的kmno4溶液褪色,這與前面實驗事實相矛盾。老師趁機解釋對凱庫勒式認識。
、、展示苯的球棍模型和比擬模型以增強學生的直觀體驗;
、、科學認識苯的結構;
[投影]現代科學對苯分子的結構研究:
1。苯分子為平面六邊形結構,分子中的六個碳原子和六個氫原子均在同一平面
2。各個鍵角都是120°
3。苯分子中碳碳鍵的鍵長為1。40 ×10 — 10m,介于單鍵(1。54 ×10 — 10m)和雙鍵(1。33 ×10 — 10m)之間
〔引導學生推理得出結論〕根據結構決定性質,從現代科學對苯分子的結構研究可以得出:
苯分子里6個c原子之間的鍵完全相同,是一種介于單鍵和雙鍵之間的特殊(獨特)的鍵。應該既具有飽和烴的性質,又具有不飽烴的性質。
六、設計反思
“苯”一節(jié)內容采用了探究式教學方式,通過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讓學生親自參與探究、發(fā)現和實驗,逐步形成一種在學習中善于質疑、樂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討論成了課堂生活的常態(tài),小組學習成了學生開展課堂探究性學習的主要途徑。同時在這樣的教學中老師真正扮演了一個情景創(chuàng)設者、組織者、指導者、有效調控者的角色,老師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種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了一連串環(huán)環(huán)相扣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為學生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機會,通過一節(jié)課內容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提升,學生質疑探究的欲望得到激發(fā),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所學知識進行了意義建構。因此在探究式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責任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加重了,在新課改中教師正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zhàn)。
化學教學設計5
一、分析教材(備教材)
備好課的前提是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這就是我們教師要備課,要常備課,常備常新的原因。正確理解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抓住重點
(1)初中化學知識點
根據中學化學《課標》,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劃分為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用語、化學計算和化學實驗在《中考說明》中歸類非常詳細。
(2)知識點的作用
把握教材內容的核心所在,就是要確定教學的重點。所謂教學重點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內容。核心內容具有后延續(xù)性,對后續(xù)的學習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但不一定是考點,有可能滲透在考點之中。
例如:原子的結構決定離子的形成,離子的形成決定化合價。
氧氣的化學性質決定分析物質化學性質的方法,決定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時藥品的取用原則。
2. 領悟教材的教學價值
挖掘教材內容的教學價值,就是要分析和挖掘這部分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對學生后續(xù)學習的影響,對學生認知結構、技能、思維培養(yǎng)等的作用。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提出:“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煉教學內容中的某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學設計中予以滲透,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方法的運用,如對化學現象進行分類、提出有關的假設、設計實驗和控制實驗條件進行探究等! 因此,在化學教學設計中,對教材內容的教學價值分析和挖掘是新課程教學設計的特點所在,也是教學活動設計的重要依據。
[案例] “第五章 燃料”的教學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一種元素多種物質
本單元中涉及含碳元素的一系列物質,如碳的多種單質、氧化物及碳酸、碳酸鈣等,一方面是物質組成與分類、物質多樣性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碳的多種單質,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等內容,反映了同一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單質,相同兩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化合物的化學觀念,加深了對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物質的多樣性的認識。
2.初步形成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學科思想
通過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的性質比較,初步建立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特點決定物質的性質,物質的性質是結構特點的反映;物質的性質影響用途,物質的用途反映出物質的一定性質等化學學科思想。
3.建立實驗室制取氣體思路
初步學習運用簡單的裝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氣體,是初中化學學習的基本實驗技能。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是在氧氣制取的基礎上的拓展和加深。
4.學會“對比”科學方法
本單元教材內容的編排思路,蘊含著“對比”這一科學方法的學習。如碳跟氧氣的反應,實驗條件不同,反應產物也不同。通過對照、比較,可以找出不同物質性質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尋找共性可以建立物質之間的必然聯系;而發(fā)現特性是為了不同物質之間的區(qū)別,從而理解物質的鑒別方法以及不同物質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原理。
5.認識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以及工農業(yè)生產的聯系
碳元素與人類關系密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鈣是生活中常見的物質;一氧化碳有損健康,二氧化碳對環(huán)境有影響等。這些內容的學習,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有關的'問題做出價值判斷。
6.建立物質轉化觀
在此之前 ,學生通過學習氧氣O2知識,從化學角度認識某一具體物質的一般思路已有了初步了解。本單元的重點是引領學生從單一物質的學習向含有同一元素的多種物質的學習邁進,幫助學生初步把握物質間的聯系,找尋物質間的轉化規(guī)律初步建立物質的轉化觀。
例如: 在粗鹽中除去可溶性雜質的方法中作為選擇合適的藥品的依據。(鐵銅混合物除去鐵的方法)(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混合物中除去一氧化碳的方法)
因此,學生學習本章 ,不僅僅是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過程與方法的領悟和學科觀念的初步形成。
二、分析學生(備學生)
1、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新舊知識與技能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直接影響到對新內容的學習和理解。為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必須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要通過多種方式了借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什么認識、已有認識對新知識的學習有什么作用、新舊知識的邏輯關系如、;哪些新知識的學習可以聯系學生的知識經驗、哪些新知識學生自己能夠學會等,以便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
2、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困難
難點是指學生理解和接受比較困難的知識內容或問題不容易解決的某些關節(jié)點。難點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可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分化點,部分學生因此產生畏難情緒;另一方面它又是學生智力的開發(fā)點,是訓練學生思維的優(yōu)質材料。
要根據具體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知識基礎來確定教學難點。一般來說,難點的產生原因是:(1)由于知識本身抽象、復雜難易理解,(2)一些化學反應原理屬于微觀世界,不能直接感知,難以形成真實的表象;(3)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用語等多而復雜,容易混淆不便記憶。
三、確定教學目標(對于學生是學習目標)
教學活動中,“教為主導,學為主體”。那么,教學目標對老師就是一個“導演”的方向,對于學生是學習過程中要達成的目標。因此,教學目標的陳述應該是非常明確、可操作、可觀察和可測量,這樣才有利于教師在教學時對目標的把握與測量。
確定和表述教學目標需要注意的問題
(1)教學目標的確定要體現新課程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既要注意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和整體性,又要保證教學目標的側重點。由于每節(jié)課確定的教學目標代表著學習結果的不同類型,在注重教學目標全面性和整體性的同時,還應注意保持教學目標間的平衡和側重。有的內容宜通過“親歷過程”獲得方法的啟示,就可以突出“過程與方法”目標;有的課程內容蘊含豐富的思想道德因素,就可以著重進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這樣才能增強教學目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的學習結果,不應表述教師的教學行為或教師打算做什么。教學目標的表述應力求明確、具體,可以觀察和測量,盡可能反映學習結果的類型和層次水平,應盡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實際的語言表述目標。
例如:《原子的構成》
1、以湯姆森發(fā)現電子和盧瑟福α散射實驗事實為基礎,推論原子內部的結構奧秘。
2、根據原子核外電子的能量及運動情況分析,推論出原子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3、根據鎂原子與氧原子的結合情況分析,推論出不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結合的原因。
4、通過學習和反思活動,進一步認識到實驗驗證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的價值,通過對原子結構奧秘探究,認識到人類認識微觀世界的智慧,體會到科學真理的來之不易,感受到科學家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四、 設計教學活動
教學目標的確定明確了 “為什么”教和學的問題,教學活動設計著重解決“學什么”和“如何學“的問題。教學活動設計是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過程和條件。
從一定意義上說,要搞好學科教學要完成兩個轉化:一是將各種教學資源(主要是課標和教材內容)整合、轉化為合理的學科知識邏輯,即教師要教什么、學生要學什么。二是將學科知識邏輯轉化為學生的認識邏輯,即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為此著重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教學內容主線的構建
教學內容主線的構建主要解決“教什么”、“先教什么”、“后教什么”等問題,這是落實教學目標的基本保證。
教學內容主線構建的三種策略
策略1:按照學科知識邏輯構建教學內容主線
化學教科書中的不少內容是按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關系構建內容體系的,如身邊的化學物質“氧氣”的學習,是按照“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實驗室制法”這一線索組織起來的,它遵循的是化學知識內在的邏輯結構。在化學教學內容的組織方面,也常常以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為主要線索來組織教學內容,這種方式比較適合初中階段元素化合物知識和化學概念等教學內容的組織。
但,作為老師要根據實際情況要活用教材。
例如:《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需要用到能與氧氣反應的物質,也是就發(fā)揮氧氣的化學性質,那么我在平日教學中,先帶領學生認識氧氣的性質,當學生認識了氧氣的化學性質,在選擇與氧氣反應的物質的過程中就有了能力,明確了原因。
例如:在第三章學完《實驗室制取氧氣》后,學生初步建立了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思維方式,為了鞏固也為了應用展示。我接著引領學生學習第五章的《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可謂一氣呵成,一節(jié)課高效率地完成本節(jié)的內容,既是對實驗室制取氣體的鞏固,也是對二氧化碳的制取的認識。通過學習,學生們不僅發(fā)現它們的共同之處,針對異同,此過程中涉及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自然就掌握了。
策略2:以學生體驗探究活動構建教學內容主線
學生感受和體驗探究活動的基本過程為主要線索,也是組織化學教學內容的一種形式。
例如在學習“酸和堿之間會發(fā)生什么反應”時,可按照“提出問題(酸和堿之間會發(fā)生反應嗎),做出假設”—收集證據(設計實驗證明氫氧化鈉和鹽酸能否反應)—得出結論(酸和堿之間發(fā)生了什么反應)—拓展應用(酸和堿反應在實際中有什么應用)的這一線索組織教學內容,這有利于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新的現象事實, 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也體驗了探究過程。
策略3 以社會生活實際中的問題為主線組織教學內容
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化學問題或社會生產實際的問題等為線索組織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化學物質和現象入手學習化學知識,并運用化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社會生活中的有關問題,使學生切身體會化學學習的重要價值。
例如:二氧化碳的性質,以生活中的可樂雪碧為導入。
燃燒和滅火,以學生的經驗為導入。
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完成新知識的探究。
2. 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
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是實施化學教學的有效策略;瘜W知識往往比較抽象,需要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如實驗、生活現象、圖片、史實、謎語、故事等進行教學。
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策略
策略1:結合學生已有認識創(chuàng)設化學教學情境
例如:學習空氣之前,讓學生談談對空氣的認識,可以請學生設計簡單實驗或生活現象說明空氣的存在。
策略2:聯系實際問題創(chuàng)設化學概念教學情境
例如:通過介紹或視頻資料說明火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導學生思考與生火、旺火、滅火有關的生活做法。
策略3:利用實驗創(chuàng)設化學概念教學情境
需要指出的是,化學教學要盡可能借助實驗提供生動直觀的材料,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本質。在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化學實驗可用于某一教學過程的不同教學階段,以充分發(fā)揮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不同作用。如:利用實驗創(chuàng)設情景,制造認知沖突,引發(fā)新的思考;利用實驗呈現宏觀現象,增進學生對微觀本質的理解;利用實驗揭示事物本質,澄清學生的模糊或錯誤認識等。
如:《質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在學生實驗中,不僅實驗現象明顯,而且設計方案的全面性,都得到充分的驗證。
如:《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這個實驗,對于實驗結論的分析,誤差的分析讓學生有了一個理性的分析依據。
3.教學問題的設計
合理有效的問題可以增強教學的啟發(fā)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教學問題的設計實施化學概念教學的有效策略。
教學活動設計需要進一步注意的問題
a 調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b創(chuàng)設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
c 重視讓學生經歷思維過程
d 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結構化
e 注重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
古人云:學貴有疑。老師設計問題的目的不僅僅是問了讓學生解答問題,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質疑的思維特點。
【總結】
教學設計,看重三個關鍵問題:
一是為什么教(教學目標的確定與表述);
二是教什么(體現教學重點)
三是怎么教(體現教學活動)。
這些問題是進行教學的關鍵問題,直接關系到教學的質量。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學更加關注學生的認識發(fā)展,學生認識方式的轉變。在教學活動的設計方面,要注重聯系實際問題,充分發(fā)揮實驗的作用,以問題和活動驅動學生積極思維和參與學習過程,幫助學生形成從化學的視角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
化學教學設計6
(一)設計思路
新課程倡導化學教學要面對學生的生活,從學生的興趣和經驗出發(fā),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同時強調“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注重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新課標還提出“提高科學素養(yǎng)、在課堂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理念,即通過提倡探究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科學探究能力,加強學生對科學本質的認識。
本節(jié)課的設計是根據新課程的要求來進行的。以好奇心為驅動,充分發(fā)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同時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學生知道溫度、催化劑、濃度和固體表面積等因素能影響能反應速率。關于如何影響的問題,可以根據生活經驗提出假設,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實驗來驗證假設!皩W生的學習取決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些什么!边@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家、課程理論專家泰勒的一句話,指出了學生學習的本質。因此,具體實驗方案的設計交給學生來完成,學生在交流討論后制定可行的實驗方案,再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實驗,實現對知識的構建與提升,最終得到結論。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不僅體會知識獲得的樂趣,還學習控制變量和對照實驗的科學研究方法。
本節(jié)課的設計從生活經驗出發(fā),最后再回歸生活,用所學的知識來能解決生活實際中的問題。學以致用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化學的有用性,進一步激發(fā)學習的興趣。本節(jié)課旨在通過探究式教學讓學生充分享受課堂,在合作交流中獲得知識、方法以及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他們主動學習和創(chuàng)新學習的精神,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逐漸獲得終身受益的自學能力。
。ǘ┙虒W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掌握影響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了解控制反應條件在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教材地位: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是人教版化學必修2第二章第三節(jié)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對前兩節(jié)內容的拓展和延伸。通過學習使學生對化學反應特征的認識更深入、更全面,在頭腦中建立起一個有關化學反應與能量的完整而又合理的知識體系。本節(jié)內容是后面學習化學反應限度概念的基礎。
學生情況:
1、知道了反應速率是描述化學反應進行快慢的物理量,類似物理中的速度。
2、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
教學方法:啟發(fā)誘導、實驗探究、小組討論。
教學手段:學生實驗對比法,學習小組合作、交流。
課前準備:幻燈片課件分組實驗藥品及儀器
(三)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在化學實驗和日常生活中的現象,理解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培養(yǎng)實驗觀察能力及分析探究能力;
。2)通過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化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原因探究,培養(yǎng)學生嚴謹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和質疑精神。
。2)通過小組合作實驗培養(yǎng)合作精神和與人溝通交流分享的精神。
。ㄋ模┙虒W重難點
重點: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難點:設計實驗來探究影響化學反教學設計—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應速率的`因素。
(五)教學過程
【導課】通過“大象牙膏”的視頻,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如何調控一個反應的速率,導入本節(jié)課題。
展示食物變質、鐵橋生銹、煤和石油的形成圖片,讓學生體會不同的反應進行的快慢不同,且差異很大。
思考與交流:下列過程中,哪些我們希望它速率越快越好,哪些希望它速率盡可能慢一些?
1、食物腐壞2、鋼鐵腐蝕3、煤和石油的形成
其實,生活中我們總是期望有利于我們的反應速率越快越好,不利于我們的反應則盡可能慢一些。那么怎樣才能調控化學反應速率?我們必須先了解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
引導學生思考:決定化學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是物質本身的性質
舉例:
1、在通常情況下,Na與水的反應比Mg與水的反應劇烈(反應速率快)?為什么?
2、石油的形成要幾百萬年,炸藥的爆炸呢?
以上說明化學反應速率的決定因素是什么?
聯系生活實際:生活中我們是如何控制反應條件的?
舉例:食物儲存在冰箱使煤燃燒更旺
使饅頭快速發(fā)酵好燒火做飯要先將柴劈小
從生活經驗初步得出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
內因:反應物自身的性質——決定因素
外因:外界條件(溫度,催化劑,濃度,固體的表面積)
具體外因如何影響反應速率,是本節(jié)課重點探究的內容。
【點撥】一般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
提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提出假設:假設的合理性
溫度:升高溫度,反應速率加快
催化劑:加快反應速率
濃度:增大反應物濃度,反應速率加快
實驗驗證:設計的實驗要求科學可行簡約
【思考】如何設計
怎樣判斷反應速率的快慢?
設計對照試驗
簡單介紹實驗探究的一般方法——控制變量法
【學生活動】
設計實驗:學生根據提供的試劑和儀器設計實驗
確立實驗方案:各組匯報實驗方案,確定可行的實驗方案
實驗探究:根據實驗方案,完成實驗
分享交流:實驗完成后,學生交流分享各自實驗的過程與結論。
教師解決生成性的問題,對學生的實驗過程進行點評與總結。
得出結論:根據實驗對假設進行修正
溫度:升高溫度,反應速率加快
催化劑:一般加快反應速率
濃度:增大反應物濃度,反應速率加快
學生閱讀課本49頁科學視野:神奇的催化劑
補充介紹催化劑有正負之分,且具有高度選擇性,一般一種催化劑只能催化某一種類型的反應。
【思考與交流】完成課本49頁思考與交流
【學以致用】
洗衣粉為什么要加酶?
為什么不同溫度下食物的保質期不同?
分析一下實例
實例
影響因素
如何影響
夏天酸奶易變質
硫在氧氣中比在空氣中燃燒快
粉狀的碳酸鈣與鹽酸反應比塊狀的碳酸鈣反應快
氯酸鉀與二氧化錳混合共熱可快速產生氧氣
【課堂小結】
讓學生結合課堂體驗,談談自己本節(jié)課的收獲;
小結本節(jié)主要內容。
【板書設計】
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教學設計—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內因:物質本身的性質(決定性因素)
教學設計—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影響溫度:升高溫度,反應速率加快
因素催化劑:一般加快反應速率
外因濃度:增大反應物濃度,反應速率加快
固體表面積:增大固體表面積,反應速率加快
化學教學設計7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常見的酸和堿及后面單元中鹽的教學是初中化學的重點。依據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把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科學素養(yǎng)放在首要的位置”的精神內涵和化學學科的特點。在進行教學時,應充分考慮如何讓所有學生都能動腦動手,保證他們有足夠的思維空間。這部分的學習對激發(fā)學生化學學習的興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形成一定的技能和能力都將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關系到今后學生對化學的學習。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
選自九年級化學教材(人教版)下冊第十單元課題1《常見的酸和堿》,本節(jié)課主要介紹鹽酸、硫酸等常見的酸的相關化學性質。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內容在本冊課程的學習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學內容——酸的化學性質,是在學習了氧氣、碳及其化合物、金屬等簡單物質的性質和用途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學習。課程以同類物質中典型物質鹽酸、硫酸為例,用實驗進行探究,最后從特殊到一般,得出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學性質。酸的化學性質與日常生活、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系,對學生今后參加社會實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對于鹽酸、硫酸這兩種實驗室常見的酸在前面課程中已經接觸,并不陌生,但對于他們的化學性質了解的不是很全面。氧氣,碳及化合物,金屬等簡單物質的性質及溶液的知識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有幫助,所以教學起點應定位于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設計有利于他們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化學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讓他們去觀察、去透過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并探索出規(guī)律來。
三、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1、教學方法:
(1)實驗探究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能給學生帶來直觀深刻的認識,本節(jié)課我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師引導探究實驗與學生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教師以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引導學生通過生活或實驗中的現象來發(fā)現問題,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對問題提出并回顧結合之前學習內容,觀察實驗現象發(fā)現問題并解決。
。2)多媒體輔助法:
用投影儀顯示有關實驗結論,通過動畫演示,視頻播放等加強學生視覺感受。
2、學法指導: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采用探究式教學法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的觀察、猜想、設計、交流等一系列活動主動獲得知識。
四、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
初步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認識酸的化學性質,并能寫出有關的化學方程式。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幾種常見的酸化學性質的探究比較,培養(yǎng)學生回憶、類推,歸納和小結的能力,初步學會從特殊到一般思維認識規(guī)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在合作學習及相互交流中,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猜想,學會尊重他人的見解;
(2)體會化學與人類的密切關系,培養(yǎng)敢于創(chuàng)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酸的化學性質;
難點:根據實驗歸納酸的化學性質。
六、教學流程
七、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三、練習,強化酸的化學性質;
環(huán)節(jié)四、課堂小結。
八、板書設計
酸的化學性質
1、酸能使指示劑顯示不同的顏色;
2、酸能與多種活潑金屬反應,放出氫氣;
3、酸能與某些金屬氧化物反應,生成水。
九、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以學生的主動探究為主,教師的引導點撥為輔,讓學生在與同伴、與教師的交流中獲取對化學的最深感受,體驗到成功之樂,增強學好化學的信心。
化學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認識酸性溶液和堿性溶液,知道生活中常見物質的酸堿性;
學會用酸堿指示劑判斷溶液的酸堿性;
學會運用觀察、對比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并進行規(guī)范的表達重點學會檢驗溶液的酸堿性,初步對溶液進行分類難點學會檢驗溶液的酸堿性,初步對溶液進行分類教學準備一自主預學,學生完成自主預學的內容,學生自主交流,預學成果,教師適當點評。
二、合作探學
完成教材的活動與探究,填空:
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物質有,我們把這些物質表現的性質稱為。
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的物質有,我們把這些物質表現的性質稱為。
不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色的物質有,這些物質表現的性質為。
將酚酞滴入上述物質中,記錄現象。
思考:酚酞呈現的顏色和溶液的酸堿性有什么關系?
酸堿指示劑的種類及其顯色情況
可以檢驗溶液酸堿性的物質及有關現象:
討論下列問題:
(1)能不能用無色酚酞試液證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碳酸生成?
(2)某溶液滴入無色酚酞試液后不變色,該溶液一定顯酸性嗎?
。3)如何用石蕊試紙檢測CO2和HCl氣體溶于水后的酸堿性?
。4)閱讀教材“酸堿指示劑的發(fā)現”,你有什么體會?
。5)閱讀教材“自制酸堿指示劑”,回答下列問題:
將花瓣研碎的目的是什么?其中使用酒精起什么作用?過濾的目的是什么?
第(2)步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植物汁液符合什么條件才能作為酸堿指示劑?
。6)閱讀教材“花的顏色”,回答下列問題:
不同的花為什么顏色不同?
同一朵花在開放的不同時期為什么呈現不同的顏色?
三、點撥導學
酸性
中性
堿性
紫色石蕊試液
無色酚酞試液
紅色石蕊試紙
藍色石蕊試紙
四、檢測練學十分鐘,當堂反饋
五、課后訓練
化學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鹽類水解的規(guī)律,知道鹽類水解的實質。 2.過程與方法:小組研究探索式,輔以多媒體動畫演示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提前做導學案,小組探究,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求實、探索、創(chuàng)新、合作
的優(yōu)良品質。
教學重點:鹽類水解的規(guī)律和實質教學難點:鹽類水解的規(guī)律和實質
二、教材的分析
1、本節(jié)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鹽類的水解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化學平衡原理的基礎上討論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行為,包括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和水的電離平衡兩個平衡體系;學生也知道溶液酸堿性的本質原因,在此基礎上再來探究鹽類在水溶液中的酸堿性規(guī)律,這樣有助于促進學生的認知發(fā)展。
。2)鹽類水解是后續(xù)電化學學習的必備基礎。從知識結構上講,鹽類水解平衡是繼弱酸、弱堿及水的電離平衡體系之后的又一個電解質溶液的平衡體系,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電解質溶液的平衡體系。
三、教學方法
1.教法
(1)感知情境,導入主題,研究探索,指導學法。
。2)教師導學,學生合作討論,探討實驗設計及評價,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發(fā)現。(3)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對比、歸納及類推、練習訓練來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4)多媒體輔助教學。
2.學法
(1)學生分組討論,增強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學會合作。
(2)提出問題—探索分析—解決問題—遷移發(fā)展的方法展開探索,對比歸納及類推總結,練習訓練,獲得對比、歸納和類推的學習思維能力。
(3)積極思考,善于應用對比、歸納總結及類推思維方法,提升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4)討論交流,提高人際交流能力。
四、教學過程(附課件)
1、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純堿和小蘇打入手
[幻燈展示]圖片
設計意圖:學生熟悉的生活常識,使學生的學習從低起點、易接受的環(huán)境開始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2、過渡到
A級問題的六個問題,讓學生分組回答
A級問題一:水的電離方程式是,若在水中加入酸或堿,水的電離平衡移動方向是向移動,理由是。
A級問題二:溶液呈酸堿性的根本原因是,溶液呈中性是因為,呈酸性
是,呈堿性是。
A級問題三:寫出下列中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冫}酸與NaOH溶液:,②鹽酸與氨水:,A級問題四:寫出下列中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③醋酸與NaOH溶液:,④醋酸與氨水:。
A級問題五:上述反應物中,屬于強電解質的是,屬于弱電解質的是。
A級問題六:若按酸、堿強弱不同,上述反應生成的四種鹽可分為四種不同的類型,分別為
NaCl,NH4Cl,CH3COONa CH3COONH4 。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分析鹽類水解的實質,引導學生思考,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3、A級問題完成之后進入B級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將不同的題分給不同的
小組。讓六個小組的學生同時上黑板演示。 B級問題一:
鹽CH3COONa溶液酸堿性鹽類型Na2CO3 NH4Cl Al2(SO4)3 NaCl KNO3設計意圖:學生上黑板畫圖,指出優(yōu)點和不足,教師能夠知道學生差在哪。
B級問題二:CH3COONa溶液為什么呈堿性?
電離方程式
設計意圖: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知道知識的內在聯系,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
科學態(tài)度。
B級問題三:NH4Cl溶液為什么呈酸性?
c(H+)和c(OH–)相對大小鹽溶液的酸堿性鹽溶液中的粒子有無弱電解質生成相關方程式電離方程式c(H+)和c(OH–)相對大小鹽溶液的酸堿性鹽溶液中的粒子有無弱電解質生成相關方程式B級問題四:NaCl溶液為什么呈中性?
B級問題五:1.鹽類水解的定義:水溶液中鹽電離出的跟水電離出的生成的反應。
2.鹽類水解的實質:鹽電離出的與水電離出的結合成,水的電離。
3、鹽類水解的條件:①鹽必須溶于中。
、邴}中必須含有離子或離子
B級問題六:鹽類水解規(guī)律
⑴有就水解;無不水解;⑵越越水解;都雙水解;⑶誰顯誰性;同顯中性。
例:酸性:乙酸碳酸次氯酸
水解程度:乙酸鈉碳酸鈉次氯酸鈉溶液堿性: CH3COONa Na2CO3 NaClO
設計意圖:通過思考分析,總結類推,讓學生強化基礎知識,關注知識的內在聯系,加深學生對不同水解類型的理解和記憶。 4、課堂練習課后作業(yè)
見課件
設計意圖:提供反饋教學的信息,培養(yǎng)強化學生的對比歸納類推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
教學反思
反思一:課堂還可以更高效
提前給學生發(fā)了導學案,然后收上來批閱,也就是在講課之前,對學生已非常了解,能夠有針對性的上課。在學生分組答題的過程中,一個小組答一道,存在忽略其他同學的情況,同時也存在一個小組同學只關注自己的問題,而不去探討其他問題。此外,視學生的掌握情況,可以適當的鏈接高考題,這是我在本節(jié)課做的不足的地方,也是今后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地方。反思二:加強課后練習,能夠讓學生掌握的更好
課后練習,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該讓學生多說,然后讓學生總結,隔段時間復習。
化學教學設計10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本節(jié)課是既用酸堿指示劑區(qū)分酸和堿,酸的一些物理性質之后安排的一節(jié)認識酸的主要化學性質的一節(jié)常規(guī)課。目的是通過對酸的有關化學性質知識的梳理,學習歸納方法,感悟對比、推理及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方法。體會化學和人類的密切關系增強學習化學的信心。新課程改革要求科學探究是化學學習中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為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教師必須改變理念,將被動的探究方式改為學生主動的探究方式,讓學生從心里愿意合作探究,達到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的境界。
鑒于我對教材的理解,確立了如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并認識酸的一些化學性質
2,能完成簡單的探究實驗。
過程與方法:進一步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體會用實驗的`方法獲取信息,提高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進一步增強探究物質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實驗過程中的規(guī)則意識。
目標重點:酸的相似的化學性質
目標難點:酸的化學性質相似的原因。
實驗準備:
儀器:燒杯、膠頭滴管、點滴板、鑷子、玻璃片、短玻璃管等。
藥品:食醋、稀鹽酸、稀硝酸、稀硫酸、食鹽水、紫色石蕊試液、無色酚酞試液、生銹的鐵釘、銅鐵鎂鋅、變黑的銅絲/蒸餾水等。
有了教學目標做綱領,就不難確立教學方法,下面我將從說教學方法上談談我是怎樣發(fā)揮老師的主導作用的。
二:說教學方法
好的教學方法是一節(jié)課成功的必然因素,為了充分的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的理性之路,本節(jié)課我設計了四個環(huán)節(jié):
慧眼識酸
猜它是誰
除銹專家
盤點收獲。
通過三個探究活動,將學生的思維活動由認識知識到認識方法,由書本知識拓展到課外知識,三個活動層次逐步深化,學生的個性得到最大的張揚,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在最佳興奮的狀態(tài)。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讓學生采用自主的主動的參與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因為在實踐過程中學生會取長補短,有利于學生形成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但由于學生擔負這一責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幫助。
有了教學方法,還要有好的學習方法,根據掌握的學生情況,引導學生用正確的學習方法來學習化學,是新課程改革的又一特色。下面我將從學法指導方面談談自己是在教學設計怎樣體現出來的。
三:說學法指導:
學法指導是教師在傳授知識,發(fā)展能力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是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由于本課實驗的探究的內容很多,學生的思維又特別活躍,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能夠繼續(xù)得到發(fā)展。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明確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同時使學生的自我探究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進一步得到發(fā)展。所以我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學習方式,反思探究過程中的錯誤,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于是我采用了以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創(chuàng)設情境,互動游戲、分組探究、反思領悟的模式進行教學,老師在此其中進行適當的啟發(fā)與點撥。
四:說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是一節(jié)課的靈魂所在,要想使各個環(huán)節(jié)緊張有序,課堂氣氛活躍而又不膚淺,寓教于樂。我在本節(jié)課的四個環(huán)節(jié)中,設計的內容是一層層遞進的,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永遠保持在最佳狀態(tài)。
1:慧眼識酸
。1)如何鑒別氯化鈉溶液和稀鹽酸?看看同學們誰能做到那?
學生設計的方案會有很多種,實驗方案有的正確,有的欠妥,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展示,然后評價實驗方案。
。2)用稀醋酸、稀硝酸來做正面證明,用硫酸鈉溶液來做反面證明。
設計意圖:
在課的開始,用這種挑戰(zhàn)式的引入,能夠充分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為下面自主探究做好鋪墊。通過兩個探究活動清晰了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卻不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色的事實同時也復習了上節(jié)課對酸堿指示劑的有關內容。使探究中的知識歸納,現象的總結,理性的認識都更加深刻。
2、猜它是誰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以游戲方式來判斷銅鐵鋅鎂的活動性順序。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分別扮演銅鐵鎂鋅,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表情、聲音等表現比賽過程和潛水時的變化。運動員是銅。鐵。鋅。鎂,潛水時的變化是化學方程式。各組學生用桌上的藥品來做實驗,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后討論結論,并商量表演方法。
以上內容是我從說教材,說教學方法,說學法指導,說教學流程等幾個方面所談的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了。通過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廣大一線教師可以借鑒學習并且能夠舉一反三,通過好的和教學方法早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化學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說出離子鍵的概念;掌握離子鍵的形成過程和形成條件;能夠熟練地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通過用原子結構示意圖分析氯化鈉的形成過程,學生的抽象思維得到發(fā)展,綜合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學會從宏觀到微觀,從現象到本質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宏觀到微觀的研究過程,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探究態(tài)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離子鍵、離子化合物的概念。
【難點】
離子鍵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提出問題】通過學習元素的知識,思考氯化鈉是由哪幾種元素組成的?
【學生回答】鈉元素和氯元素。
【提出問題】鈉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形成氯化鈉的?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1.氯化鈉的形成過程
【播放視頻】金屬鈉在氯氣中燃燒
【提出問題】觀察實驗現象,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
【學生觀察并回答】金屬鈉在氯氣中劇烈燃燒,產生很濃的白煙。
【提出問題】思考產生的白煙是什么,如何用化學方程式表示這一過程?
【學生回答】產生的白煙是氯化鈉固體,用化學方程式表示:2Na+Cl2=2NaCl。
【提出問題】如何從原子的角度分析氯化鈉的'形成過程?
【學生回答+教師解釋】氯原子核外最外層電子有7個,鈉原子核外最外層電子有1個,要達到8電子穩(wěn)定結構,鈉原子會失去一個電子,氯原子會得到1個電子。由此可知鈉原子失去一個電子變成Na+,氯原子得到一個電子變成Cl-,Na+和Cl-共同構成氯化鈉晶體。(教師結合原子結構示意圖板書或者動畫的方式進行講解。)
【教師講述】利用電子式表示氯化鈉的形成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講解原子的電子式如何書寫。)
2.離子鍵
【提出問題】根據以上分析可知氯化鈉晶體的構成粒子是什么?
【學生回答】氯離子和鈉離子。
【提出問題】既然氯化鈉晶體由氯離子和鈉離子構成,說明陰、陽離子的電荷并沒有中和,這說明陰、陽離子之間存在哪些作用力?
【學生回答】陰陽離子結合在一起,彼此的電荷不會中和,說明陰陽離子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說明陰陽離子之間除了吸引力之外還存在排斥力。
【教師引導】這種帶相反電荷離子之間的靜電作用稱為離子鍵。
3.離子化合物
【教師提問】由離子鍵構成的化合物稱為離子化合物。觀察以下的化合物中哪些屬于離子化合物?
MgO、Na2S、NaCl、Na2SO4、NaNO3、NH4Cl、(NH4)2SO4
【學生回答】MgO、Na2S、NaCl、Na2SO4、NaNO3
【教師補充】NH4Cl、(NH4)2SO4也屬于離子化學物。
【教師總結】離子化合物存在于:(1)活潑金屬(指第一和第二主族的金屬元素)與活潑的非金屬元素(指第六和第七主族的元素)間形成的化合物。(2)金屬元素與酸根離子之間形成的化合物(酸根離子如硫酸根離子SO42-、硝酸根離子NO3-、碳酸根離子CO32-等等)。(3)銨根離子(NH4+)和酸根離子之間,或銨根離子與非金屬元素之間,例如NH4Cl、NH4NO3。(4)NaH、KH等活潑金屬氫化物。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升
【提出問題】如何用電子式表示Na2S的形成過程。
解析:用電子式表示如下,教師要強調帶有相同電荷的離子分開來寫。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布置作業(yè):元素的原理除了可以通過離子鍵形成物質之外,還可以通過什么形成物質?預習下一節(jié)課的內容。
四、板書設計
化學教學設計12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電化學是高中化學知識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考以及高二學業(yè)水平測試中占有重要地位。"原電池"作為電化學知識的第一課,其內容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電池的組成和化學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學電源;第三部分是金屬的電化學腐蝕。在現代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中,電池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電池原理另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從本質上弄清金屬腐蝕,特別是電化學腐蝕的原因,找到金屬防護的方法;即研究金屬的腐蝕與防腐,以解決延長金屬材料的使用壽命;可見原電池原理的學習意義重大。本節(jié)課融合了氧化還原反應、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等知識,并彼此結合、滲透;在學習過程中還涉及到物理中電學的相關知識,體現了學科內、學科間的綜合。
二、 學生狀況分析與對策
學生已經學習了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及氧化還原反應等有關知識;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喜歡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的實質,由實驗現象推測反應原理,并對其進行歸納總結。
三. 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
教學目標是學習活動的指南和學習評價的依據,根據教學大綱以及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節(jié)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技能:學生通過學習活動,理解原電池的基本化學原理,初步掌握電極判斷、電極反應式的書寫;原電池構成條件;
2能力方法: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表達與交流能力;從而獲得科學研究能力和技巧;增進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情感態(tài)度:通過探究學習, 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態(tài)度,滲透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通過錯誤使用電池的講解,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四、重難點分析
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電池的條件,既是本節(jié)課的知識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中如何突出重點?在課本實驗的基礎上,我設置了“關于電極作用、電解質溶液的作用、電流方向、能量轉化”等一系列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放手讓學生進行化學實驗探究,對問題逐一分析、探索;通過實驗探究認識,原電池一般都是還原性較強的物質作為負極,負極向外電路提供電子;用氧化性較強的物質作為正極,正極從外電路得到電子;在電池內部,兩極之間填充電解質溶液。放電時,負極上的電子通過導線流向用電器,從正極流回電池,形成電流。初步構建原電池工作原理的知識體系。
在教學中如何突破難點?
在教學時,除了Zn-Cu原電池演示實驗外,還設計學生自主探究實驗。
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學習的同時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動畫的科學模擬演示,將微觀、抽象、不可見的電子的運動直觀化;將復雜的化學過程,變得清晰、形象、直觀。
五、教法與學法
1.教法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設疑問情境,逐步引導學生去分析、去主動探究原電池的原理及組成條件,重視學生親身體驗知識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為學生創(chuàng)設好學習、研究的環(huán)境:⑴把時間留給學生;⑵把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⑶把認知過程留給學生;⑷把交流與評價的權力留給學生。
2.學法——實驗探索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有人曾恰當地用這么幾句話概括了化學實驗的重要性:“我聽見因而我忘記,我看見因而我記得,我親手做因而我理解!睂W生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探索發(fā)現,因此,在課堂內增大學生的活動量和參與意識,每兩人一套實驗裝置,通過認真實驗,仔細觀察,自己分析銅鋅原電池的特點,歸納出原電池的組成條件,使學生處于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主體地位。 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評價,最后進行歸納與總結。
六、教學設計
1. 課題引入
⑴從新科技材料引入
、茝纳磉呑钍煜さ氖吕
、菑膶嶒炓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盡快進入課程學習狀態(tài).
2.實驗研究
確定主題:(供給學生實驗學習)
探究1:將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將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將鋅片、銅片同時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設疑:為什么上述實驗都是鋅片上有氣泡,銅片上無氣泡?
探究4:鋅片、銅片用導線連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設疑:①鋅片的質量有無變化?②銅片上產生了氫氣,是否說明銅能失去電子?③寫出鋅片和銅片上變化的離子方程式。④H+得到的電子從哪來?⑤鋅失去的電子如何傳遞到銅?
探究5:如何證明裝置中產生電流?
設計與實施: 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電池的條件
⑴學生分組討論設計方案,為學生準備實驗用具,可擺放一些儀器和藥品,促使學生自由聯想,從而設計出富有創(chuàng)造性、切實可行的方案來。
、拼_定方案、動手完成實驗、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分析、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學生操作中的問題、釋疑、處理偶發(fā)事件。
交流與評價:
、鸥鹘M派代表上講臺交流設計方案和展示實驗成果。
、仆瑢W自評和互評價。
教師組織交流并適當的提問,使學生的總結更加完善,從而使研究學習順利完成。
3.引申與提高
、烹娮影鍟鴮⒃姵匮b置原理分析和構成條件展示給學生
⑵電子動畫模擬原電池和干電池電流形成的微觀電子的運動
4.結尾部分是本節(jié)課的升華部分。我是這樣設計的:在鞏固原電池原理及其形成條件的基礎上,介紹日常生活中常見電池和電池與環(huán)保間的關系,從而增強了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5、作業(yè)設計
指導學生登錄網站,查閱相關資料,各類電池介紹(水果原電池、自制電池等),科學家或科普文章,環(huán)境與電池等介紹;并親手制作一個水果電池。
化學教學設計13
實驗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知道空氣是由氧氣、氮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等多種氣體混合而成的。
2、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實驗內容:
實驗名稱:空氣的成分的測定
實驗器材:水槽、玻璃片、蠟燭、玻璃杯、紅色的水、火柴。主要實驗材料:大玻璃杯、蠟燭、火柴
教學重點、難點:空氣的成分測定
實驗對達成教學目標所起的作用:能夠讓學生更清晰的看清實驗現象,實驗操作簡單易行。
實驗類型:演示實驗
主要教學策略:產生式教學策略
實驗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演示實驗:點燃蠟燭,用杯子罩上,觀察有什么現象?(過一會兒,蠟燭慢慢熄滅。)
2、討論:為什么罩上杯子后,蠟燭會慢慢熄滅?你怎樣解釋這種現象?
3、講述:到底杯子里有沒有空氣呢?蠟燭究竟為什么會滅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通過實驗分析空氣的成分
實驗1:燃燒要消耗一部份空氣
(1)講述:為了弄清蠟燭罩上玻璃杯后為什么會熄滅,我們來做個實驗。實驗步驟如下:
、侔颜秤邢灎T的玻璃片放在水槽中,往水槽中倒入紅色的水,水不要太多,能淹沒蠟燭下部即可,倒水時不要弄濕燭心。②不點燃蠟燭,用杯子把蠟燭扣上,觀察水能進入杯子嗎? (2)分組實驗。
(3)匯報實驗結果。(水一般不能進入杯子,即使進去也很少。) (4)討論:為什么水不能進入杯子?(因為杯內的空間被空氣占據著。)
(5)講述:接著實驗。把杯子拿起來(注意不要弄濕燭心),點燃蠟燭,再用杯子把蠟燭扣上,觀察有什么現象? (6)分組實驗。
(7)匯報實驗結果。(蠟燭慢慢熄滅,水涌進杯子。) (8)討論:
、偎窟M杯子的現象說明什么?(說明杯內的空氣少了,“騰”出了一部分空間。
、跒槭裁幢瓋瓤諝鈺䴗p少了?是空氣跑了嗎?你認為這與什么有關系?為什么?((通過與前一次“不點燃蠟燭,水進不了杯子”的實驗相比較,可以知道空氣的減少與蠟燭的燃燒有關系。)③杯內還有沒有空氣,是不是都燒光了,為什么?(杯內還有空氣,如果沒有空氣,水會涌進更多,占領杯內的全部空間。) ④通過以上分析,你認為燃燒與空氣有什么關系?
(9)教師小結: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燃燒要消耗(或說用去)一部分空氣。
(10)實驗2:燃燒剩下的氣體不能支持燃燒
(1)講述:杯內燃燒剩下的氣體有什么性質呢?火在這些氣體中能不能燃燒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再接著做實驗。實驗步驟是:
、僖恢皇滞凶〔A,另一只手按住杯子,倒過來放在桌子上。 ②點燃火柴,把杯口的玻璃片掀開一個小縫兒,將燃燒的火柴伸進杯子里觀察有什么現象? (2)分組實驗
(3)匯報實驗結果。(火柴的火焰頓時熄滅.) (4)討論:
①以上現象說明燃燒剩下的氣體有什么性質?(說明這些氣體不能支持燃燒。)
、谶M而可以知道被燒去的氣體有什么性質?(能支持燃燒。) ③根據以上研究,你認為空氣是一種單純的氣體嗎?其中至少含有幾種氣體?他們各有什么性質?
(5)教師小結: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空氣中至少有兩種氣體:一種氣體是支持燃燒的,只有這種氣體在支持燃燒才能進行;另一種氣體不能支持燃燒。
2、指導學生認識空氣的成分
(1)講解:空氣是由多種氣體混合而成的。其中能支持燃燒的氣體叫做氧氣,不能支持燃燒叫氮氣,此外,還有二氧化碳、水蒸氣、氫氣等在空氣中,這些氣體的多少是不同的。 (2)觀察:看課本中的空氣成分比例圖。
(3)講解:組成空氣的`各種成分是混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彼此分割的。
教師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的是關于空氣的成分(板書課題)的知識。提問:
(1)空氣是由哪些氣體組成的? (2)支持燃燒的是什氣體?
說明
實驗操作簡單易行,學生小組實驗可以鍛煉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本實驗與書上的演示實驗不同,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
化學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了解空氣的重要成分。
2.了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3.初步了解空氣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氣是寶貴的自然資源,培養(yǎng)關注環(huán)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4.初步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通過“磷的燃測定空氣的含量,有意識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記并初步學習分析實驗現象。
教學重難點
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教學工具
集氣瓶、燃燒匙、吸管、水槽、塑料袋、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師:沒有空氣就沒有生命!人類每時每刻都離不開空氣?諝鈱τ谌祟愂侨绱酥匾,我們做一個深呼吸,那么我們便吸人了空氣,空氣對于我們又是如此親近和熟悉,但是有誰摸著了它?看到了它嗎?沒有。那么本節(jié)我們就是要通過實驗證明空氣的在,還要探究空氣的組成成分。
[提問]空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不易察覺,但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列舉實例來說明空氣確實存在嗎?(組織學生討論,然后教師提問。)
生1:把一個空的集氣瓶放人盛滿水的水槽中,用力向下壓,集氣瓶內的水無法上升到頂端,說明集瓶內確實存在空氣。
生2:吹氣球,發(fā)現氣球鼓起了,說明有空氣了。
生3:用打氣筒給車胎打氣。
生4:夏天電風國轉動,一陣風撲面而來,說明空氣在流動。(同學們爭先恐后回答,教師作總結。)
[提問]以上事實說明了空氣確實存在,那么空氣中含有哪些氣體成分呢?如何證明這些氣體的存在?(組織學生討論,然后教師總結。)
生1:第一單元中“探究蠟燭的燃燒”實驗說明了空氣中含有氧氣。
生2:第一單元中通過對吸人氣體的探究實驗說明了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氣體。
生3:食鹽放在空氣中一段時間變潮濕了;早晨的露珠;冷藏的飲料放置空氣中外壁出“汗”等現象,說朗空氣中含有水蒸氣。
[總結]大家回答得很好。從生活經驗和以往的探究活動中,我們知道了空氣中含有氧氣、二氧化碳和水蒸氣。
[提問]那么,空氣中還含有其他氣體嗎?各種氣體的體積分數又是多少?
二、探究活動
師:下面呢,我竹j將分組實驗,請同學們設計一個實驗,粗略地測定空氣中所含氧氣的體積分數。(提示:可以自己自主設計實驗,參考課本實驗2-1。)
師:我觀察各小組設計實驗,大部分用-蠟燭燃燒”進行實驗探究,但是你們得出的實驗結果與科學家的結論是否一致?不一致。為什么?想一想,蠟燭燃燒后的產物是什么?(分析:蠟十氧氣≠二氧化碳十水,二氧化碳是氣體,占據了一定的體積,所以結果會偏小,小于1/5。同時引導學生改用在空氣中能夠燃燒,但又不生成其他物質的可燃物)
師:下面老師給大家介紹一種可燃物——紅磷,它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一種白色固體一一五氧化二磷。科學家就是利用紅磷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教師邊介紹邊演示新教材[實驗2一】],學生觀察、描述現象,師生共同分析,得出結論。)
三、歸納總結
師:從[實驗2--1]中得出以下結論:
1.紅磷十空氣皇鑒五氧化二磷;
2.空氣中氧氣的體積約占1/5;
3.氮氣是不易溶于水的無色無味的氣體(從集氣瓶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繼續(xù)上升這一現象判斷);
4.氮氣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從燃著的紅磷熄滅了這一現象判斷);
5.實驗表明,空氣的成分按體積計算,大約是: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雜質0.03%。教師簡介空氣的其他成分,同時講清三個概念:物理性質、純凈物和混合物!
四、課堂練習’
師:下面我們做幾道練習。
[投影]
1.在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中,集氣瓶內剩下的氣體主要是氮氣。結合實驗討論:
(1)燃燒著的紅磷熄滅了,這種現象說明氮氣能不能支持燃燒?
(2)集氣瓶內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還繼續(xù)上升嗎?這種現象能不能說明氮氣不易溶于水?
2.在標準狀況下,氮氣是一種無色、無味,不易溶于水的氣體,它的熔點,為一209.9℃,沸點為95.8℃。從紅磷在氮氣中不能繼續(xù)燃燒的`事實,說明氮氣不支持燃燒。許多實驗事實都表明,氮氣的性質不如氧活潑。
(教師組織評講習題,提出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l源,使學生意識到必須防止空氣不受污染,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l
五、知識擴展
師:同學們,當你漫步在湖畔邊、森林中,陣陣涼風吹過,芳香撲鼻,沁人心脾,多么新鮮的空氣呵!但是你們知道.這新鮮的空氣需要人類的愛護、保護與珍惜。才能保持新鮮!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工業(yè)的發(fā)展,排放到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和煙塵對空氣造成了污染,請同學們想一想,在你的身邊發(fā)生過哪些空氣污染現象?(組織小組討論,然后提問。)
生1:摩托車、汽車的增多,導致的尾氣排放增多,污染空氣。
生2:前幾天報道某鄉(xiāng)鎮(zhèn)鞋廠發(fā)生火災,橡膠燒排放到空氣中的煙霧。
生3:臭氧層被破壞也會污染空氣。.
師:同學們根據各自的生活經驗,從各方面回答了空氣被污染的種種現象,下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圖2-8中“大氣污染”,總結一下大氣污染會造成哪些危害?那么我們應該做些什么?(組織小組討論,然后教師總結o)
[總結]
1.被污染的空氣會:(1)嚴重損害人體健康;(2)影響農作物生長,破壞生態(tài)平衡。
2.我們應該做到:
(1)加大空氣質量監(jiān)測,改善周圍環(huán)境狀況;
(2)使用清潔能源,積極植樹、造林、種草等,以保護大氣。
六、作業(yè)布置
1.習題1~6
2.閱讀教材第31頁“空氣質量日報、預報”。
化學教學設計15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1)認識氫,碳,氧,氮等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元素。(課標24頁)
。2)記住并能書寫一些常見元素的名稱和符號。(課標24頁)
。3)知道元素的簡單分類。(課標24頁)
。4)能根據元素的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課標24頁)
。5)形成“化學變化中元素不變”的觀念。(課標24頁)
2、學情分析
第三單元學習了前兩節(jié)的內容,對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結構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對于化學元素也不是很陌生,同時前面也接觸了幾種物質和構成這些物質的元素。通過學習元素,才能進一步深入學習化學知識,才能對眾多繁雜的物質進行分類,最終實現對分類的物質進行系統(tǒng)研究。
學生的認知程度還不是很高,對于元素等抽象的概念需要慢慢體會,而不能單純停留在對符號的記憶。
3、教材分析
本課題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內容。在學習本課題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分子和原子以及原子的結構,本課從微觀結構的角度對元素下了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tǒng)一起來,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元素的概念比較抽象,而且容易與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學時應注意兩者的區(qū)別。元素符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要求學生了解元素符號的意義,對于一些常見元素的符號,必須會寫、會讀、會用。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課本59頁了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tǒng)一起來。
2、通過展示生活中常見的標簽,讓學生了解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熟知常見元素符號的書寫。
3、通過觀察課本附錄中的元素周期表,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關該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的書寫和意義。
難點:元素的概念。
【課時安排】
1課時。
【評價任務】
元素概念的教學應注意從熟悉的例子切入,通過與原子的對比,歸納出元素的定義,并組織好討論,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發(fā)生變化,而元素不發(fā)生變化。元素符號的`教學忌一步到位、急于求成,應分散難點,逐步記憶,減輕學生對枯燥乏味的元素符號的記憶負擔。
本課題的教學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通過教師設置情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閱讀課文、查閱有關資料的同時進行思考,分組進行討論,對比,得出結論,從而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評價時著重從以下3方面進行:
1、分析常見物質的組成,指出其中相同的元素。列舉出幾種常見的碳原子,分析這幾種碳原子的結構。分析得出具有共同質子數的原子即為元素。(針對目標1)
2、展示一些食品標簽中的成分,讓學生找出其中表示成分的符號,引導學生認知元素符號的書寫和用途。(針對目標2)
3、仔細觀察課本附錄中的元素周期表,想一想元素名稱在造字上有什么規(guī)律吧?根據這個規(guī)律我們可以對元素進行簡單的分類。(針對目標3)
【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活動
導入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導入語:今天已經發(fā)現了3000多萬種物質,大家知道它們都由什么組成的嗎?現在已知這些物質由100多種元素組成,那什么是元素呢?學完本課,我想你可以正確回答這個問題了。
引入課題,我們共同來探討一下什么是元素。
。ǘ┏鍪緦W習目標
1、通過閱讀課本59頁了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tǒng)一起來。
2、通過展示生活中常見的標簽,讓學生了解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熟知常見元素符號的書寫。
3、通過觀察課本附錄中的元素周期表,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關該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化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化學教學設計02-11
化學的教學設計04-11
【推薦】化學教學設計03-19
化學教學設計【薦】03-19
【熱】化學教學設計03-19
化學教學設計【推薦】03-19
【熱門】化學教學設計03-19
【薦】化學教學設計04-10
化學教學設計模板04-16
化學教學設計【精】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