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1):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2000字
《安娜?心崮取放c《戰(zhàn)爭與和平》一樣是俄國偉大作家托爾斯泰的登峰造極之作之一。甚至是一部比《戰(zhàn)爭與和平》更完美的作品。雖然缺少了其偉大的氣勢――托爾斯泰已沒有同樣的歡樂去創(chuàng)造了,但支配作品的思想具有更純熟的藝術(shù)手腕、更豐富的經(jīng)驗,心靈于它已毫無秘密可言,更明顯的是,托爾斯泰把他的人格,他的哲學思想和人生的景色交錯在了作品的資料之中。
《安娜?心崮取方豢椫材茸非蟾星樯畹谋吆腿R溫探索社會出路這兩條平行發(fā)展的主要情節(jié)線索,透過這兩條情節(jié)線索,小說從城市到農(nóng)村,從家庭婚姻、經(jīng)濟養(yǎng)況、政治面貌到思想道德等各方面構(gòu)織了一張復(fù)雜的關(guān)系網(wǎng)。
整部作品除了在講起萊溫訂婚的幾章美麗的文字外,所有講起的感情,已遠沒有《戰(zhàn)爭與和平》中若干篇幅的年青的詩意了――這些篇幅是足以和一切時代美妙的抒情詩相媲美的。反之,那里的感情內(nèi)含一種暴烈的、肉感的、專橫的性格。統(tǒng)制這部小說的定命論,不復(fù)是如《戰(zhàn)爭與和平》中的一種神,也不復(fù)是一個命運的支配者,而是戀愛的瘋狂。當安娜與弗朗斯基在不知不覺中互相熱愛的時候,亦是這愛神使安娜臉上發(fā)出一種光輝――“不是歡樂的光輝,而是在黑夜中爆發(fā)的火災(zāi)的駭人的光輝。”亦是這愛神使這光明磊落、理性很強的少婦,在血管中,流溢著肉欲的力,而且感情逗留在她的心頭,直到把這顆心磨煉到破碎的時候才離開她。接近安娜的人,無不感到這潛伏著的魔鬼般的吸引力與威脅;镜谝粋驚恐地發(fā)現(xiàn)它。當弗朗斯基去看安娜時,他的歡樂的感覺中也有神秘的恐懼。萊溫在安娜面前,失掉了他全部的意志。安娜自已亦明白她已不能自主。當小說情節(jié)漸漸演化的時候,無可震懾的情欲,把這高傲人物的道德壁壘,徹底毀掉了。她所有最優(yōu)越的品德――她的真誠而勇敢的靈魂瓦解了,墮落了,她已沒有勇氣繼續(xù)對世俗進行反抗,她的生命除了取悅她的愛人之外更無別的目標,她膽怯地、羞愧地不使自已懷孕且熱心養(yǎng)馬事業(yè);她
受著嫉妒的煎熬;她的舉動中聲音中眼睛中處處作偽;她墮入那種只要使何種男子都要為之回首一瞥女人群中。她用嗎啡麻醉自已,身陷在精神的墮落卻又清醒自已的墮落的痛苦矛盾之中,不可自拔,直到不可容忍而迫使她投身于火車輪下――她俯身伏在一張口袋上,把什么東西隱藏在內(nèi),這是她往日的生命、痛苦、欺妄和煩惱以及歡樂……
“我保留著報復(fù)之權(quán)”上帝說……
這是被感情所煎熬的靈魂的杯具,――為托爾斯泰一鼓作氣以及深刻的筆角描述的一幅畫。
但這部小說的更主要的好處,除了安娜的杯具和一八六O年時代的俄國社會――沙龍、軍官俱樂部、舞會、戲院、賽馬等種種色相之外,在小說中,已屢次以一種諷刺的或劇烈的形式批評當時的俄國社會,這社會是為托爾斯泰在將來的著作中所不住地攻擊的。攻擊謊言、攻擊一切謊言,對于道德的謊言和對于罪惡的謊言同樣看待,指斥自由論調(diào),抨擊世俗的虛浮的慈悲,沙龍中的宗教和博愛主義,向整個社會宣戰(zhàn),因為它魅惑一切真實的情操,滅殺心靈的活力!在社會的陳腐的風氣之上,死突然放射了一道光明。在垂危的安娜面前,矯偽的加列寧也感動了。這沒有生氣,一切都是造作的心魂,居然亦透入一道愛的光明而具有基督徒的寬恕。一霎時,丈夫、妻子、情人、三人都改變了。一切變得質(zhì)樸正直。但當安娜漸漸回復(fù)時,三個人都覺得“在一種內(nèi)在地支配他們的幾乎是圣潔的力量之外,更有另一種力量,粗獷的、極強的、不由他們自主地支配著他們的生命,使他們不復(fù)再能享受平和”而他們預(yù)先就明白他們在這場戰(zhàn)斗中是無能的,“他們將被迫作惡,為社會所認為務(wù)必的。”
萊溫在書中的結(jié)尾中亦變得升華了,是因為死亦使他感動了之故。他素來是“不能信仰的,他亦不能徹底懷疑。”自從他看見他的兄弟死后,他為了自已的愚昧覺得害怕,他的新婚的幸福在一個時期內(nèi)曾壓抑這些悲痛的情緒。但自從他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之后,它們重復(fù)顯現(xiàn)了。他時而祈禱,時而否定一切,他徒然地瀏覽哲學書籍,在狂亂的時光,他甚至害怕自已會自殺。體力的工作使他鎮(zhèn)靜了,暫時忘卻了煩惱。萊溫和農(nóng)人們談話;其中一個和他談著那些“不是為了自已而是為了上帝生存的人”。這對于他不啻是一個啟示,他發(fā)現(xiàn)理智與心的敵對性。理智教人為了生存必得要殘忍地奮斗;愛護他人是全不合理的。
“理智是什么也沒有教我;我明白的一切都是由心啟示給我的。”
從此,平靜重新歸來,對于萊溫,心是唯一的指引者――這個名辭把他重新領(lǐng)到上帝面前……什么上帝?他不想明白。這個時候的萊溫如將來長久時期的托爾斯泰一般,在教會面前是很謙虛的,對于教義亦毫無反抗之心。
“既使在天空的幻象與星球的外表的運動中,也有一項真理。”
《安娜?心崮取,如果你細細品味,終會感嘆那是一部史詩般的巨作;如果你單純的將其看作一部所謂批評資本主義的作品,無論對于《安娜?心崮取愤是托爾斯泰無疑是一種褻瀆。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2):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500字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麗的,她如同蕪草叢中的奇葩,她的美不僅僅溢于言表,更富于內(nèi)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熱烈真摯,一種嫵媚卻真誠,充滿活力而且輕盈,聰明又懂分寸的美。她熱情感性,八年不懂感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真愛時能夠不顧一切,斷然放下名譽家庭甚至兒子。安娜,她追求屬于自我的感情,她正直不放蕩。當她一經(jīng)理解弗龍斯基的感情以后,她勇敢地向丈夫跟舊生活決裂,她說:“我明白了我不能再欺騙自我,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感情,我要生活。”她追求真摯的感情,她也曾對弗龍斯基說:“愛,我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就正因為它對于我有太多的好處,遠非你所能理解的。她是真誠單純的,愛變愛的轟轟烈烈,無所遮掩,寧玉碎,不肯容忍自我欺騙。
卡列寧,這個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勛章和官爵。在他看來,他之所以需要一個家庭,并非出于感情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
這么一個冷酷的政界高官,一個從小便是孤兒不懂得愛只會追逐名利的人,一個讓安娜八年后想起便會哆嗦的丈夫!他是現(xiàn)實卑劣的,為了前程娶下毫無感情基礎(chǔ)的妻子,冷漠對待安娜與自我唯一的兒子。他,無疑不能給安娜帶來她所心心念念的感情。他和安娜的結(jié)合,在我看來,自始至終都是個錯誤。安娜心中對感情的渴求與可列寧的冷酷無情完全無法磨合。所以,安娜之后才會如飛蛾撲火式的深愛弗龍斯基,因為他能帶給她所謂的感情。
我想在我看來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終不悔自我選取的道路:“假使一切要從頭再來,也還是會一樣的。”她鄙視那班貴族男女墮落虛偽的生活,在劇院里她向整個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麗的頭。
愛,只有簡單筆畫,卻比想象復(fù)雜。安娜跟弗龍斯基的感情,到最后能夠說只是單行線。
安娜性格自身有著不可彌補的局限性,她曾對弗龍斯基說:“你要明白,自從我愛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變了。在我只有一件東西,一件東西----那就是你的愛!”“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沒有了。請記住這個吧!”她變成了攀扶在弗龍斯基這棵樹上的一條青藤,樹倒藤亡。弗龍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好處,一旦失去他的愛,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飛煙滅。但是之后弗龍斯基對她的愛已愈走愈遠。她內(nèi)心永無休止的矛盾與痛苦,她對生活對自我目前處境的迷惘與恐懼。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個平衡的支點,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著一切的沖擊。她愛得愈深便愈沒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婦女使用的靠姿色與服裝去吸引弗龍斯基的視線。企圖牽住他日益冷淡的感情。
安娜,這個美麗而又孤獨的靈魂,在無盡的遺憾之中香消玉殞。人都是為期望而活,因為有了期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氣。而感情,最絢爛的花朵,人生最完美的禮物,最大的快樂和最大的幸福最終將安娜帶入了痛苦的深淵。如同飛蛾撲向野火,注定這場感情要將她毀滅。安娜因為羨慕光明,愛上了外表俊美,內(nèi)心空虛的伏倫斯基。對感情,對幸福的無限渴望是她忘卻了一切煩惱和恐懼,在幻想之中只為了感情而活。而一種虛妄的狂熱也籠罩了弗龍斯基,他對安娜一見鐘情,沉迷于她的美麗和獨特氣質(zhì),但更為重要的是,他與安娜的特殊關(guān)系帶給他有一種征服感,榮辱感。這種虛榮之心決定了他對安娜的感情十分膚淺。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龍斯基對她來說,就是她所有的期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這種純潔無暇的愛使伏倫斯基自慚形穢,推動著他不得不重新認識與安娜的關(guān)系,對自我的膚淺和輕率表示自責,并在精神上強迫自我進一步愛這個女人。被愛是一種多么了不起的幸福,快樂始終贈與那些無私的愛者。但是,“水滿則溢,說盈則虧”,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而沒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時刻。始終靠幻想活著的人終會有幻滅的一天。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安娜輕柔弱的身軀,突然發(fā)現(xiàn),原先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體,而是人的靈魂。當被寄托所有的感情消失不見,若愛最后只是單行,一切都失去了好處。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3):
《安娜卡列寧娜》被稱為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它不僅僅反映了主人公的生活心理也反映了俄國社會面臨的問題和發(fā)展。社會百科式的作品不僅僅能從社會下層中反映也能夠由社會上層階級來表現(xiàn)。列夫·托爾斯泰家是名門貴族因此對上層社會的描述也入木三分。安娜是托爾斯泰塑造的一個成功人物形象。其實在沒有看這本書的時候,看著它那么厚,我以為肯定是寫了安娜卡列寧娜這個女人從少女時代到成熟衰老或死亡的故事,從她初長成到墜入愛河然后經(jīng)歷各種遭遇的過程。讓我意外的是這居然是一個30歲風韻猶存的貴婦人的故事,開篇寫到安娜的哥哥奧布隆斯基的職位就是靠他的妹夫獲得的,我頓時覺得自我是不是看錯了。安娜不僅僅結(jié)婚了而且已經(jīng)是一個孩子的母親,就是這樣的一個女人在文學史上留下不朽的傳奇。這不僅僅僅是因為她的獨特美麗和聰穎,她還擁有這個年紀女人所少有的單純和天真、熱情和開朗,但又不失她應(yīng)有的高貴和優(yōu)雅,不禁要為她虛度了青春時代的光陰而感嘆。她的美是由內(nèi)而外的,即使之后恨她的基蒂再見到她后都再次驚異于她的美麗,從而對她心生憐憫。
她是可憐的,不僅僅讀者這樣認為,在遇到弗龍斯基之后她自我也意識到她沒有擁有感情的可憐之處,于是她開始了另一段感情,一段只有感情的感情。我認為安娜在與弗龍斯基結(jié)合后把感情當做生活的全部也是能夠理解的,然而這也是她杯具的根源。她從單純的渴望感情變?yōu)閷Ω星榈牟倏睾驼莆,她不允許感情有超出她范圍內(nèi)的任何偏差。她還能夠為感情放下她最愛的兒子,盡管很難過但她還是義無返顧。她能夠放下一切追求感情,就像一個餓了很久的人最后吃到一頓美味吃到撐,最后必須會消化不了的。弗龍斯基也一次又一次的在計劃內(nèi)被安娜所吸引,如果說安娜是天使和惡魔的結(jié)合體,那么弗龍斯基的人生也就因此而陷入因安娜悲喜交加的怪圈中。他的自殺,他在安娜死后的失常,他的快樂都因安娜而生,弗龍斯基是愛安娜的,這毋庸置疑。很多人批判安娜這個女性形象,尤其是很多男的表示不會喜歡安娜這樣的人。但是我認為如果真的有托爾斯泰筆下這樣的安娜存在,他們也就可能變成了奧布隆斯基,他們的所謂正牌妻子就成了多莉一樣的存在。不光安娜,我認為其實每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都是天使和惡魔的結(jié)合體,沒有完全的圣人也沒有完全的惡徒。他們心中必須有一個點使他們變得圣潔或者邪惡。
本書的另外的主人公就應(yīng)是列文和基蒂,列文愛基蒂,而基蒂對列文的感覺也不錯;偈枪艏易钚〉暮⒆,她是上層社會中標準的貴族小姐的形象,包括在舞會上的追求完美、精致,還有在被弗龍斯基玩弄后的羞愧不堪,柔弱到病倒要去療養(yǎng)。她仿佛都是每一個男人眼中理想的妻子,說不上什么特點,傳統(tǒng)的女性什么樣她就是什么樣,她期盼著自我和列文結(jié)婚后能夠自我管理家務(wù),想象著自我想吃的糖果的時候就能夠以女主人的身份去買,而不用在受到母親的限制。她也把家管理的很好,讓列文在忙于事業(yè)和思考人生的時候沒有了后顧之憂。我認為列文這個主角,能夠把他理解為一個男性的成長成熟的過程,他長期在農(nóng)村生活,接近自然的同時善于思考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也寫過農(nóng)村改革方面的書籍,他不僅僅是以地主的身份而獲益,而且理解新事物慢慢的向資本化的農(nóng)場發(fā)展,運用新機器和農(nóng)民一齊勞動等等。但在閑暇時光他都是一個充滿哲思的人,他并不十分篤信宗教,不樂意去參加各種枯燥的宗教集會,他是一個把整本書帶到生與死的哲學思考高度的形象,在作品中不僅僅有真正的生與死,而且有一個思考生與死問題的人,他的思想斗爭就是回答了一個一向困惑人類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每個人有不一樣的看法,這就是人為什么而
活?為了活著而活。
基蒂和安娜還有多莉是三種女性的代表。基蒂最為年輕,最有生命的活力,她同樣在經(jīng)歷坎坷后擁有幸福的家庭,她能夠說是其中擁有最為完滿的結(jié)局的人,也是幸好她找到了列文這樣的男人,能夠說是比較好的歸宿。她是傳統(tǒng)女性形象,她要的是丈夫的愛、孩子的健康、家庭的圓滿缺一不可。而安娜則是一個在感情上最活躍的人,她對于感情的追求大于其他的一切,她最吸引人,她的這種吸引人的東西既能夠讓別人神魂顛倒,也會讓人敬而遠之。安娜在哪里都是一個發(fā)光體,她的命運注定是波瀾或多舛的,她無法像一個家庭主婦一樣過平庸的生活。就好像此刻所說的所有美麗的女人都與眾不一樣她們中很多也不會得到一個好下場。安娜在死亡前的一段心理獨白是我最欣賞的部分,這反映了很多女性的家庭分裂的真實原因。多莉則是她們中年紀最大的,開篇就已經(jīng)為五個孩子的母親,她把整個青春毫無保留的奉獻給自我的家庭,她除了家庭一無所有,所以她不得不繼續(xù)和奧布隆斯基這個老好人生活。女人都被冠以母性形象出現(xiàn),而母性形象應(yīng)當是充滿愛的,這不僅僅要愛別人,也要愛自我。盡管此刻是男女平等的社會,但是客觀上不得不承認女人和男人還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女人要自強但又不能喪失了女性特征,生活是由萬事萬物組成的,只追求
一方面就會造成不幸的杯具。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品,在19世紀的世界文壇堪稱首屈一指的優(yōu)秀作品。本書透過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感情杯具,和列文在農(nóng)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xiāng)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后描述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感情幸福,卻在卡列文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臥軌自殺、陳尸車站的下場。莊園主列文反對土地私有制,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同情貧苦農(nóng)民,卻又無法擺脫貴族習氣而陷入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時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書在矛盾的漩渦中顛簸。這部小說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俄國社會的寫照。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4):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000字
“一切的文學藝術(shù)都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的杰作《安娜·卡列尼娜》對這句話作也了十分好的闡釋。無法否認這是一幕杯具,主人公的感情命運是曲折的。福音書中提到,“你們當中誰是沒有罪的,誰就能夠先拿石頭打她。”如此說來,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罪的,可見同情彌漫于每一個讀者的心靈。直至合上書本,靈魂深處仍會受到強烈的震憾,仿佛從一個沉重的旋渦中掙扎出來,杯具的色彩,作家神奇中頗見細膩的筆觸擾如茶般回味無窮,任縷縷清香在空氣中蔓延……
安娜·卡列尼娜這個人物的性格,是俄國人特有性格的體現(xiàn),帶有很強的民族色彩。這跟魯迅筆下的阿Q,孔乙己等杯具人物是截然相反的。她雖然是外表柔弱的女子,但內(nèi)心卻是極其“叛逆”,或者說敢于追求自我真正想要的,不違背自我的本質(zhì),在原則上做自我的主人,做主宰自我命運的神。這絕非是自我中心主義,相反我認為這是一種人性至上的體現(xiàn)。也許這在我們的國度是會被相當多的一部分人所摒棄的,把她看成是一個不忠的婦女形象。然而在如今的時代,顯然這種看法是不可取的,但絕非不可理解。作為中國人,我們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換句話說:我們被這種傳統(tǒng)的枷鎖牢牢禁錮,孔孟的“中庸之道”深深扎根在每個人的心中,充溢于大多數(shù)人的每一個大腦細胞。
如此看來她似乎是一個幸福的人,有過一段邂逅,在她看來以前是完美的。感情是文學永恒的主題,這個被壓抑的生氣勃勃的女人愛上了外表俊美,內(nèi)心空虛的伏倫斯基,這使她忘卻了一切煩惱,恐懼,在幻想中只為了感情而活。在這個既短暫又漫長的過程中,她也曾徘徊,猶豫,極度的矛盾使她忍受巨大的煎熬,難以適從。她想起了家庭與道德,但此中并沒有是非之分,對錯之分,只有理智與情感不懈的抗爭。
感情的力量曾使她幾度沖破世俗的蕃籬,但自私、罪惡感很快會降臨,將她團團包圍。另一方面一種虛妄的狂熱使伏倫斯基在一種征服感下迷失了自我。這種虛榮之心決定了他對安娜·卡列尼娜的感情是膚淺的,同時他并非喪失職責與義務(wù),他是一個始終屬于世俗的人,無力反抗,也就無法幫忙安娜擺脫極度危險的精神危機,最終將其帶入痛苦的深淵。
俗話說“水滿則溢,月盈則虧”,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而沒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時刻。如同飛蛾撲向野火,決定這場感情要將她毀滅。對生活和理智徹底失望的安娜最終選取離開,這不是放下,不是妥協(xié);不是社會拋棄了她,是她拋棄了社會,是用她的方式找尋心靈的完全寧靜……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5):
這是我第二次完完整整閱讀完《安娜·卡列尼娜》。第一次是十幾年前上高中的時候。當時人生閱歷還太過短淺,所以完全沒看到它的驚心動魄,記憶只停留在安娜的紅杏出墻,呵呵。最近又開始迷上名著,于是我重新拿起了《安娜·卡列尼娜》,沒想到拿起來就放不下了,幾乎一氣呵成看完,我讀的如癡如醉。
小說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拉開了序幕。就如這句如雷貫耳的開場白一樣,托翁以家庭婚姻為基本展開了跌宕起伏的故事。其中至少涉及到了四種婚姻或感情。即,卡列寧夫婦、安娜和渥倫斯基、奧布浪斯基夫婦、列文與吉提。當然比較最明顯的就是安娜與渥倫斯基,列文與吉提。
安娜與渥倫斯基
安娜本來是一個上流社會的貴太太。她優(yōu)雅美麗,貴氣十足,讓每個見到她的男人為之傾倒。然而,在莫斯科火車站上同青年軍官渥倫斯基的相遇成為了安娜人生的一個大的轉(zhuǎn)折點。與他的相遇,讓她第一次領(lǐng)略到從來沒有體驗過的火熱的感情,她無法控制自我靈魂深處對于感情的渴望,于是不顧一切地同渥倫斯基結(jié)合了。兩個相愛的人最后在一齊生活了,但是這種幸福并沒有維持多久。上流社會對安娜關(guān)掉了社交界的大門,使得她無人可談,無處容身,使她陷入空前的孤立。于是她變得越來越敏感,越來越神經(jīng)質(zhì)。她害怕他會拋棄她,她總認為他已經(jīng)不愛她了,她經(jīng)常胡思亂想。她時常限制著他的自由,這種限制把他壓得喘但是氣來。其實渥倫斯基始終是愛她的,而且始終被安娜的美麗和優(yōu)雅吸引著。但安娜的無休止的懷疑,無端猜忌,還有持續(xù)不斷的吵鬧,讓他疲憊了。他愛她,但不明白就應(yīng)如何繼續(xù)下去,他總是想逃,而這些行為使得安娜陷入了空前的絕望和孤立無援的窘境,最后選取了臥軌自殺。
他們兩個人雖然相愛,但對感情的理解完全不一樣,價值觀也錯位,能夠說安娜的情感危機就是兩個人理解上的危機以及溝通上的危機,當然也有當時俄國的社會大背景。
吉提和列文
吉提美麗、善良、溫柔,對老公列文體貼入微。雖然因為少女的單純和無知,最初喜歡上了體面瀟灑的渥倫斯基,而拒絕了鄉(xiāng)下財主列文的求婚。但當渥倫斯基迷上安娜甩掉吉提以后,她在感受痛苦的同時,也在重新反思人生,不停地在尋求和探索生命的好處。最后她發(fā)現(xiàn)與她一向有相同癖好的、相同價值觀的列文才是自我最值得珍惜的人,于是她嫁給了列文。列文是一個忠誠可靠、老實善良的人。第一次求婚失敗后,他感受到了極大的羞辱,于是重新回到了鄉(xiāng)下的農(nóng)莊,那種接近自然的地方有泥土的氣息剛割下來的青草以及廣闊的田野,這樣的地方才可能無限接近生命本質(zhì)。他熱愛鄉(xiāng)下生活。他也是一個不停思索眾多深奧問題的人物。整天思考怎樣生活才能最完美,怎樣才能讓農(nóng)民過上好日子。他最喜歡想象自我有個多么完美的家庭,娶一個多么美麗善良的妻子,幻想著和睦融融、溫暖溫馨的家庭,結(jié)果最后如愿了。他娶到了可愛善良的基蒂。
看到那里就覺得真是性格決定命運!同樣是感情,但吉提和安娜的態(tài)度完全不一樣。吉提對列文的愛比較寬容,並留給對方自由空間。出現(xiàn)問題時相互溝通,坦誠相對。而安娜則相反,經(jīng)常要求渥倫斯基待在她身邊,心里有話說,也不坦誠說出來。當然兩個人的境遇也不一樣。
主觀上我是很喜歡吉提的。她處處為丈夫著想,期望他快樂,所謂《你快樂所以我快樂》。兩個人在生活上也有很多磕磕碰碰,也有意見上的分歧,但無論丈夫表現(xiàn)如何,甚至有些地方覺得可笑,但她又癡癡愛著自我的丈夫。也許有些女人看來列文太過憨厚,心太善良,但她卻感動于他的愛心與正直,樂于幫忙人的樸實的性格。她愛她丈夫的靈魂勝過世上的一切。我真喜歡她。呵呵。
雖然主人公安娜是杯具人物,但在托翁的筆下成為文學史上最美麗且被刻畫的最為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托爾斯泰對細節(jié)以及對心理的描述,對人物形象的刻畫逼真細膩,生動鮮明,呼之欲出。
托爾斯泰真是最具內(nèi)心洞察力的作家,他的目光十分銳利。在小說中,托翁并非僅僅描述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一步一步深入到人物的靈魂深處,去探究他們所有行為的思想根源,展現(xiàn)人性的復(fù)雜性。真的好喜歡托翁對人的內(nèi)心深處的探索以及對靈魂的不斷拷問。
真不愧為一部偉大的小說,真是精彩絕倫。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6):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800字
安娜是俄國上流社會的迷人貴婦,這種賢妻良母類的女人,讓人感到一種慈祥的安寧。但是,她接下來與渥倫斯基邂逅之后的事情,以及她最后走的極端,讓人感到深深憐憫。
她是一個懦弱的,一向在勸慰自我的人,認為自我沒有任何過錯,是一種沒有羞恥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一種美麗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歡的形象,但是,當她瘋狂之后,為感情所忙碌,以名譽和兒女為代價的這種行為,讓人困惑和不解。
在這場與列文、吉蒂、卡列寧、渥倫斯基等人的多角戀與各自婚姻的感情的比較下,安娜無疑是可憐的,她選取獨自承擔了無望感情的全部后果。列文無疑是成功的。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過。但是經(jīng)過蛻變,與自我心愛之人喜結(jié)良緣,并接有了一個可愛的孩子,米佳。而安娜與渥倫斯基婚外情,是最讓人所不齒的。他們有了在自我罪惡的結(jié)合下的犧牲品:女兒安妮。
其實,最后害死安娜的,不是別人,是安娜自我。她走上了條極端的路,沒有自制力其實是種可怕的東西。嘴上說著,我能夠壓抑一切的感情,但是心中卻不這么想。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我。明明是來促成渥倫斯基與吉蒂的婚事,卻將自我搭了進去。表面上,壓抑著,那真實,又是什么?因為自我成為了導(dǎo)火索,所以引發(fā)了之后的一切。渥倫斯基的逐漸冷淡和拋棄,卡列寧的漸漸折磨、之后的卡爾塔索夫夫人的公開羞辱以及文章最后她的臥軌自殺。一切的前因后果,都在于此,都在于她的不安于本分,心中的自制力不高。這是一場杯具,由她親手導(dǎo)演,演員最后全部走光之后,又由她自我,最后終結(jié)。
這部以死亡而收場的戲劇性杯具,卻成就了安娜·卡列寧娜的形象。這種對自我婚姻不貞,背叛家庭,拋棄自我的兒子,又擔心被自我的兒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厭惡和不恥的。私通在上流社會并不少見,但是少見的是,安娜·卡列寧娜的勇于承認,雖然最后得到的結(jié)果是被上流社會拋棄。但是,在這種列夫·托爾斯泰近乎苛刻的描述下,安娜·卡列寧娜的缺點,也正是她的閃光點所在。這突出了一個叛逆的女人,和敢于與現(xiàn)實社會對抗的形象。這句話有褒有貶吧,但是誰又去管她呢?在婚姻中,上流社會對待不貞夫妻的懲罰是不一樣的,而丈夫近乎變態(tài)的寬恕,對安娜產(chǎn)生了一種精神上的折磨和無形的壓抑感。安娜在別人眼里是怯懦的,但是,她的真正的形象,卻是光輝的,作為一個比較人物,她最后的往鐵軌上的一臥,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許正如此刻的人所說:自殺的人,是勇敢的,因為,很少有人有勇氣去自殺。
“真不愧是個卑賤的女人,連選取的死法都是那么卑賤。”公爵夫人鄙視的說。其實我認為不然,她并沒有權(quán)利去評判,真正的評論權(quán),是掌握在當事人的手中。
安娜·卡列寧娜,總體來說,是一個怯弱而又勇敢的人。能夠說,最后的臥軌,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來,卻無能為力。
選取一個人背負所有,她看淡了世俗。她的丈夫卡列寧,要的只但是是臉面和名譽,渥倫斯基喜歡追求新鮮等等甚至更多。一個人承擔下因為背叛而帶來的一切后果,帶著絕望的那顆心,那可反叛的種子,是否,就是在這個時候,留在了那里?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7):
安娜是俄國上流社會的迷人貴婦,這種賢妻良母類的女人,讓人感到一種慈祥的安寧。但是,她接下來與渥倫斯基邂逅之后的事情,以及她最后走的極端,讓人感到深深憐憫。
她是一個懦弱的,一向在勸慰自我的人,認為自我沒有任何過錯,是一種沒有羞恥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一種美麗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歡的形象,但是,當她瘋狂之后,為感情所忙碌,以名譽和兒女為代價的這種行為,讓人困惑和不解。
在這場與列文、吉蒂、卡列寧、渥倫斯基等人的多角戀與各自婚姻的感情的比較下,安娜無疑是可憐的,她選取獨自承擔了無望感情的全部后果。列文無疑是成功的。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過。但是經(jīng)過蛻變,與自我心愛之人喜結(jié)良緣,并接有了一個可愛的孩子,米佳。而安娜與渥倫斯基婚外情,是最讓人所不齒的。他們有了在自我罪惡的結(jié)合下的犧牲品:女兒安妮。
其實,最后害死安娜的,不是別人,是安娜自我。她走上了條極端的路,沒有自制力其實是種可怕的東西。嘴上說著,我能夠壓抑一切的感情,但是心中卻不這么想。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我。明明是來促成渥倫斯基與吉蒂的婚事,卻將自我搭了進去。表面上,壓抑著,那真實,又是什么?因為自我成為了導(dǎo)火索,所以引發(fā)了之后的一切。渥倫斯基的逐漸冷淡和拋棄,卡列寧的漸漸折磨、之后的卡爾塔索夫夫人的公開羞辱以及文章最后她的臥軌自殺。一切的前因后果,都在于此,都在于她的不安于本分,心中的自制力不高。這是一場杯具,由她親手導(dǎo)演,演員最后全部走光之后,又由她自我,最后終結(jié)。
這部以死亡而收場的戲劇性杯具,卻成就了安娜·卡列寧娜的形象。這種對自我婚姻不貞,背叛家庭,拋棄自我的兒子,又擔心被自我的兒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厭惡和不恥的。私通在上流社會并不少見,但是少見的是,安娜·卡列寧娜的勇于承認,雖然最后得到的結(jié)果是被上流社會拋棄。但是,在這種列夫·托爾斯泰近乎苛刻的描述下,安娜·卡列寧娜的缺點,也正是她的閃光點所在。這突出了一個叛逆的女人,和敢于與現(xiàn)實社會對抗的形象。這句話有褒有貶吧,但是誰又去管她呢?在婚姻中,上流社會對待不貞夫妻的懲罰是不一樣的,而丈夫近乎變態(tài)的寬恕,對安娜產(chǎn)生了一種精神上的折磨和無形的壓抑感。安娜在別人眼里是怯懦的,但是,她的真正的形象,卻是光輝的,作為一個比較人物,她最后的往鐵軌上的一臥,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許正如此刻的人所說:自殺的人,是勇敢的,因為,很少有人有勇氣去自殺。
“真不愧是個卑賤的女人,連選取的死法都是那么卑賤。”公爵夫人鄙視的說。其實我認為不然,她并沒有權(quán)利去評判,真正的評論權(quán),是掌握在當事人的手中。
安娜·卡列寧娜,總體來說,是一個怯弱而又勇敢的人。能夠說,最后的臥軌,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來,卻無能為力。
選取一個人背負所有,她看淡了世俗。她的丈夫卡列寧,要的只但是是臉面和名譽,渥倫斯基喜歡追求新鮮等等甚至更多。一個人承擔下因為背叛而帶來的一切后果,帶著絕望的那顆心,那可反叛的種子,是否,就是在這個時候,留在了那里?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8):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600字
感情固然完美,就像絢爛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擁有一個人一生的快樂和幸福,但在不輕易間它卻將安娜帶入痛苦的深淵,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在感情中灰飛煙滅。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倫斯基過著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氣,對她來說他就是期望和寄托,而弗倫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種征服感,就像獵人戰(zhàn)勝猛獸一樣,這種愛談不上偉大。安娜對感情的渴望讓她忘卻了苦惱,感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讓她沖破世俗。安娜才決定投入新生活-----和弗倫斯基在一齊。
但是,安娜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對兒子的愧疚與罪惡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對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終以自我的方式結(jié)束了生命,尋求心靈的安靜。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她的身軀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這樣結(jié)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譏諷,她完全追求的感情也將粉碎,經(jīng)過心靈的折磨,她以死來證明對社會的反抗,對真愛的執(zhí)著。(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此刻的社會安娜這種形象還會受懲罰,我們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懷疑是否還存在。在哪?但安娜還是沒有對現(xiàn)實妥協(xié),她,一個柔弱的她還是沒有對現(xiàn)實妥協(xié),她,此刻需要的大概是無痛苦,無干擾的生活吧,但現(xiàn)實給不了。
感情是什么?對安娜來說,她又是否得到過?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齊不拋棄她,在任何時候都在背后永遠給她依靠的人,但她卻得不到。
火車從她身上駛過,發(fā)現(xiàn)她只是一個脆弱的女子,她無力抵制。因為她決定死亡,一個常人無法亂下的決定。在孤獨的身軀背后我還看到一個孤獨的靈魂,來時一人,去時一人。孤獨是這個女人的結(jié)局,悲慘是這個女人的宿命。
火車駛過時,輕輕地,不要打擾安娜安靜的生活。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9):
最近一向在讀《安娜·卡列寧娜》,這本書讓我讀后感觸頗深。雖然主人公安娜是杯具人物,但在托爾斯泰的筆下成為文學史上最美麗且被刻畫的最為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托爾斯泰對細節(jié)以及對心理的描述,對人物形象的刻畫逼真細膩,生動鮮明,呼之欲出。
安娜本來是一個上流社會的貴族太太。她優(yōu)雅美麗,貴氣十足,讓每個見到她的男人為之傾倒。然而,在莫斯科火車站上同青年軍官渥倫斯基的相遇成為了安娜人生的一個大的轉(zhuǎn)折點。兩個相愛的人最后在一齊生活了,但是這種幸福并沒有維持多久。上流社會對安娜關(guān)掉了社交界的大門,使得她無人可談,無處容身,使她陷入空前的孤立。于是她變得越來越敏感,越來越神經(jīng)質(zhì)。她害怕他會拋棄她,她總認為他已經(jīng)不愛她了,她經(jīng)常胡思亂想。她時常限制著他的自由,這種限制把他壓得喘但是氣來。其實渥倫斯基始終是愛她的,而且始終被安娜的美麗和優(yōu)雅吸引著。但安娜的無休止的懷疑,無端猜忌,還有持續(xù)不斷的吵鬧,讓他疲憊了。他愛她,但不明白就應(yīng)如何繼續(xù)下去,他總是想逃,而這些行為使得安娜陷入了空前的絕望和孤立無援的窘境,最后選取了臥軌自殺。
他們兩個人雖然相愛,但對感情的理解完全不一樣,價值觀也錯位,能夠說安娜的情感危機就是兩個人理解上的危機以及溝通上的危機,當然也有當時俄國的社會大背景。
托爾斯泰真是最具內(nèi)心洞察力的作家,他的目光十分銳利。在小說中,他并非僅僅描述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一步一步深入到人物的靈魂深處,去探究他們所有行為的思想根源,展現(xiàn)人性的復(fù)雜性。真的好喜歡他對人的內(nèi)心深處的探索以及對靈魂的不斷拷問。
真不愧為一部偉大的小說,真是精彩絕倫。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10):
《安娜卡列寧娜》的作者是德高望重的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的。他把安娜卡列寧娜這位人物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由這中心人物而引出了特定歷史時期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故事。
以安娜卡列寧娜為中心人物,其中她的丈夫卡列寧,她的情夫伏倫勘基,是與她相關(guān)的兩個重要人物,透過她的哥哥奧勃隆斯基這個關(guān)系和橋梁,她的生活圈子和加一個生活圈子相聯(lián)系。其中,另一個圈子中的主要人物是奧勃隆勘測基的妻子吉蒂,以及吉蒂的丈夫列文,這兩方面的人物加上與之相關(guān)的其他人物,共同組成了大約一百來個人物的形系體系。從而來揭露當時社會的陰暗面。
安娜卡列寧娜是一個外表美麗,情感真誠,內(nèi)心世界豐富,充滿生命活力的年輕女人。她由家長作主嫁給了比她大許多歲的彼得堡官僚卡列寧為妻,多處來安于賢妻良母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和風流倜儻的年輕軍官伏倫斯基相遇而墜入情網(wǎng)。她所應(yīng)對的是整個上流社會的敵意,她奮勇反搞,然而好景不長,最后與伏人參斯基的感情出現(xiàn)了裂隙,最后她走上了自殺身亡的道路。
從上述中心人物安娜卡列寧娜的人物性格中,我覺得她的命運是那個歷史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下女人的共同命運,如果是有膽量的,有必要的對社會反動的女人,必然也是同樣會遭到同樣的命運。就像魯迅作品《春逝》一樣,兩位主人公的自由戀愛之路,也逃避不了當時的社會給他們安排之路,不管怎樣的拼,到最后的結(jié)果都是一樣,他們都是那個時代,那個社會和觀念體系在動難逃的犧牲品。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10-06
安娜卡列尼娜影評10-06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0-06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03-13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04-29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03-28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07-07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05-17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04-11
有關(guān)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