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女人色视频在线观看网站_一本久精品无码免费_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专区_开心婷婷五月综合基地六月

初三化學教案

時間:2022-08-26 12:07:39 教案 投訴 投稿

初三化學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jù),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三化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三化學教案

初三化學教案1

  第三章 糖類 蛋白質

  教學目的要求: 1. 使學生掌握糖類的主要代表物: 葡萄糖 蔗糖 淀粉 纖維素的組成和重要性質,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轉變和跟烴烴的衍生物的關系.

  2. 使學生掌握蛋白質的基本性質,掌握氨基酸的兩性和了解多肽和肽鍵的初步知識,認識蛋白質是生命現(xiàn)象最基本的物質基礎.

  3. 使學生了解糖類 蛋白質(包括酶)在工農業(yè)生產 日常生活的廣泛用途以及在現(xiàn)代化科學技術上的重要意義.

  4. 使學生掌握葡萄糖 蔗糖 淀粉 蛋白質的鑒別方法.

  第一節(jié) 單糖

  目的要求: 1. 使學生了解糖類的組成和分類.

  2. 使學生掌握葡萄糖的結構簡式和重要性質,了解葡萄糖的制法和用途.

  3. 使學生了解果糖的.性質和它在結構上跟葡萄糖的差別.

  教學重點: 葡萄糖的結構和性質.

  教學方法: 引導和啟發(fā)和實驗驗證的方法.

  教學過程:

  [引入] 什么是糖? 哪些物質屬于糖?

  [學生討論]

  [講解] 糖類在以前叫做碳水化合物, 曾經用一個通式來表示: Cn(H2O)m;這是因為在最初發(fā)現(xiàn)的糖類都是有C、H、O三種元素組成,并且分子中的H原子和O原子的個數(shù)比恰好是2:1.當時就誤認為糖是由碳和水組成的化合物. 現(xiàn)在還一直在沿用這種叫法,通式并不反映結構: H和O 并不是以結合成水的形式存在的.通式的應用是有限度的: 鼠李糖 C6H12O5

  甲醛 乙酸 乳酸等

  [設問] 如何給糖類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呢?

  [板書] 糖類: 從結構上看,它一般是多羥基醛或多羥基酮,以及水解生成它們的物質.

  [板書] 糖的分類: 單糖 低聚糖 多糖

  [過渡] 在單糖中大家比較熟悉的有葡萄糖 果糖 五碳糖(核糖和脫氧核糖)等. 下面我們有重點的學習葡萄糖以及簡單了解其它單糖.

  [板書] 一 . 葡萄糖葡萄糖的結構和性質:

  物理性質: 白色晶體 溶于水不及蔗糖甜(葡萄汁 甜味水果 蜂蜜)

  分子式: C6H12O6 (180) 最簡式: CH2O (30)

  結構簡式: 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或 CHO

  或CH2OH(CHOH)4CHO (CHOH)4

  CH2OH

  化學性質:

  還原反應:氧化反應: 與新制Cu(OH)2作用銀鏡反應

  CH2OH-(CHOH)4-CHO + 2[Ag(NH3)2]+ 2OH- CH2OH-(CHOH)4-COO- + NH4+

  + 2Ag + H2O + 3NH3

  CH2OH-(CHOH)4-CHO + 2Cu(OH)2 CH2OH-(CHOH)4-COOH+ Cu2O + H2O

  與氧氣反應 (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 酯化反應: 與乙酸 乙酸酐作用生成葡萄糖五乙酸酯

  [指導] 讓學生學會寫復雜的反應方程式.

  制法: 淀粉催化(硫酸)水解

  催化劑

  (C6H10O5)n + nH2O nC6H12O6

  用途

  營養(yǎng)物質: C6H12O6 (s)+ 6O2(g) 6CO2(g) + 6H2O(l) + 2804kJ

  醫(yī)療 糖果 制鏡和熱水瓶膽鍍銀

  二 . 果糖

  分子式: C6H12O6 (與葡萄糖同分異構) 式量180

  存在水果 蜂蜜 比蔗糖甜

  純凈的果糖是白色晶體,通常是粘稠的液體,易溶于水.

  結構簡式: CH2OH-CHOH-CHOH-CHOH-CO-CH2OH (多羥基酮)

  化學性質: 可以發(fā)生銀鏡反應!

  三 . 核糖

  CH2OH-CHOH-CHOH-CHOH-CHO (核糖)

  CH2OH-CHOH-CHOH-CH2-CHO (脫氧核糖)

初三化學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義及元素符號的表示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了解并記憶常見的24種元素符號。

  理解單質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及查閱資料的能力。

  情感目標:

  樹立量變引起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建議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難點:概念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要求學生學習的概念有元素、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較抽象,需要學生記憶常見的元素符號及元素名稱也比較多,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掌握程度將是初中化學的學習一個分化點。這節(jié)課是學生學好化學的基礎課,所以在教學中要多結合實例,多做練習,使學生在反復實踐中去加深理解和鞏固,是所學的化學用語、概念得到比較清晰的對比、區(qū)分和歸類。

  化學用語的教學:

  元素符號是化學學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學用語,必須將大綱中規(guī)定要求記住的常見元素符號記牢,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元素符號的讀法、寫法和用法,它需要學生直接記憶并在以后的運用中直接再現(xiàn)的知識和技能。教學中應最好采用分散記憶法,在此過程中,進行元素符號發(fā)展簡史的探究活動,課上小組匯報。這樣既增加了學生的興趣、豐富了知識面,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查閱資料及表達能力。

  關于元素概念的教學

  元素的概念比較抽象,在教學時應從具體的物質著手,使他們知道不同物質里可以含有相同種類的原子,然后再指出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為它們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shù),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說明以下物質是怎樣構成的?

  氧氣→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氫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這些物質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這些氧原子的核電荷數(shù)都是8,凡是核電荷數(shù)是8的原子都歸為同一類,稱氧元素。此外,把核電荷數(shù)為6的同一類原子稱為碳元素;將核電荷數(shù)為15的同一類原子稱為磷元素等等。這時再讓學生自己歸納出元素的概念。從而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時應及時地進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較,使學生清楚元素與原子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注意元素作為一個宏觀概念的意義及說法。

  關于單質和化合物的分類過程中,學生也容易出錯,關鍵在于理解單質和化合物是純凈物這個前提下進行分類的,即它們首先必須是純凈物。

  教學設計示例

  課時安排:2課時

  重點: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難點:概念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第一課時

  復習提問:說明以下物質是怎樣構成的?

  氧氣→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氫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這些物質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這些氧原子的核電荷數(shù)都是8,凡是核電荷數(shù)是8的原子都歸為同一類,稱氧元素。此外,把核電荷數(shù)為6的同一類原子稱為碳元素;將核電荷數(shù)為15的同一類原子稱為磷元素等等。

  請同學們給元素下定義:[學生討論歸納]

 。1)元素:

 、俣x: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shù)(即核內質子數(shù))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學生討論思考]

  a、判斷是否為同種元素的根據(jù)是什么?

  b、學習元素這個概念的目的何在?

  c、元素與原子有什么區(qū)別和聯(lián)系?

  教師引導得出結論:

  a、具有相同核電荷數(shù)(即質子數(shù))是判斷是否為同種元素的根據(jù)。但中子數(shù)不一定相同。

  b、元素是一個描述某一類原子的種類概念,在討論物質的組成成分時,只涉及到種類的一個宏觀概念,只講種類不講個數(shù)。

  c、元素與原子的區(qū)別于聯(lián)系:[投影片展示]


元素


原子


聯(lián)系


具有相同核電荷數(shù)(即核內質子數(shù))


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區(qū)別


著眼于種類,不表示個數(shù),沒有數(shù)量


多少的含義


既表示種類,又講個數(shù),有數(shù)量的


含義


舉例


用于描述物質的宏觀組成。例:水是


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但不能說:“水是由兩個氫元素和一個氧元素組


成的”。


用于描述物質的微觀構成。例:一個


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


所構成的。不能說:“一個水分子是


由氫元素和氧元素所組成的”。


  投影片展示:教材圖2-8介紹地殼中所含各種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

 、诘貧ぶ泻枯^多的元素:氧、硅、鋁、鐵

 、墼氐姆诸悾航饘僭亍⒎墙饘僭、稀有氣體元素。到目前為止,已發(fā)現(xiàn)的元素有一百多種,而這一百多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卻達三千多萬種。

 。2)物質分類:

  學生閱讀課本p36前三段,理解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討論:我們已經學過的物質中那些是單質?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布置研究課題:元素的故事。分組布置任務,要求以講故事的形式向全班匯報。

  第二課時

 。3)元素符號:

 、僭氐姆诸悾

  金屬元素:“钅”旁,汞除外

  非金屬元素:“氵”“石”“氣”旁表示其單質在通常狀態(tài)下存在的狀態(tài)

  稀有氣體元素:“氣”

 、谠胤柕膶懛ǎ阂淮蠖〉'原則:Fe、Cu、Mg、Cl、H等

  ③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表示一種元素(種類):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微粒):(知道一種元素,還可查出該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

  學生討論回答:下列符號表示的意義:Fe、2N

  用卡片的形式幫助學生記憶元素符號及元素名稱。

  課堂練習記憶元素符號名稱及寫法、讀法。

 。4)探究活動匯報:元素的故事。

  增加學生學習興趣,鞏固加深對元素的理解和記憶。

  4、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 元素 元素符號


一.元素:


1.定義: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shù)(即質子數(shù))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2.地殼中含量較多的元素:氧、硅、鋁、鐵


3.元素的分類: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稀有氣體元素


二.物質分類





三.元素符號


1.寫法:一大二小


2.意義:表示一種元素


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


四.元素的故事


  探究活動

  “元素的故事”

  將全班同學分組,課下到圖書館去查閱資料,課上選代表向全班匯報。選材可以是“元素的發(fā)現(xiàn)史”,“元素名稱及符號的由來”,“關于元素的趣事”等等。這樣既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查閱資料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對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號的理解和記憶起了促進作用。

初三化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學會用元素描述物質的宏觀組成,用微粒描述物質的微觀構成。

  2、通過對純凈物和元素的分類,進一步體會分類的思想,學習分類的方法。

  3、學會正確書寫元素符號,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jié)教材從學生在前幾章教材中所見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歸類,建立元素的概念,并在次基礎上學習單質和化合物的概念,順勢給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號,這樣把宏觀物質、微觀構成和抽象符號很自然地結合在一起,易于學習和掌握。

  教學對象分析

  人類使用符號的歷史源遠流長,圖形、標記、語言文字、數(shù)字、公式等這些符號的使用是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的,學生以前可能不曾體會繪畫、做標記、書寫各種文字都是在使用符號實現(xiàn)對事物的記載和與他人的交流,沒有體會使用符號給人類帶來的便捷。當他們知道構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質的元素不外乎一百多種,每一種元素都有一種特定的便于書寫和交流的符號,學會了這些符號和運用這些符號表示多樣化的物質的規(guī)則,就可以與全世界的人方便地進行學術交流!他們可能會對學習充滿興趣。

  實驗用品分子模型、卡片、磁鐵、鐵釘、菠菜等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活動設計意圖

  課前教師布置研究性課題:

  1、利用橡皮泥、泡沫塑料、塑料小球、牙簽、鐵絲、雙面膠等材料在學習小組內動手制作水、氧氣、一氧化碳、甲烷等物質的分子模型。

  2、搜集各種補鈣食品的包裝盒。

  學生親自動手制作模型、搜集材料。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的`基礎上,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在制作模型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原子是有類別之分的,不同的原子大小是不同的,分子具有獨特的立體結構等許多微觀知識。

  一、元素

  教師組織學生展示他們的作品,并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模型與[活動天地]中模型進行對比、修改,教師進行簡短評價。

  學生積極、熱切地展示自己的作品,隨教師的分析修改模型。

  學生通過展示、修改模型,澄清學生在課前制作模型時的模糊認識、錯誤做法,加深對物質組成的認識,初步學習研究微觀世界最常用的方法——理想模型法。

  在學生制作好5個分子模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拆分模型,將相同的原子分別放在一起,在學生的大腦中建立起需要給這一類原子一個統(tǒng)稱的認識,順勢概括出元素的概念。

  學生觀察、拆分模型,在教師的幫助下形成對元素的認識。

  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分子模型、食品包裝盒,通過觀察、想象、比較、模型化、歸納等方式使學生初步形成對元素的認識,初步學會用元素的概念去學習化學!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搜集到的補鈣食品的包裝盒,是學生明確補鈣食品多種多樣,有效物質也各不相同,但是他們無一例外地都含有鈣元素,鈣元素就是所有物質中鈣原子的總稱。

  學生觀察包裝盒,對有效成分進行歸納,找出補鈣食品的共性——含有鈣元素,通過具體的事例,加深對元素的認識。

  二、元素符號

  在認識元素概念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元素符號。

  [活動天地]

  以元素周期表為研究模本,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明晰以下問題:

  1、元素符號的書寫規(guī)律

  2、金屬、非金屬元素中文名稱的造字規(guī)律

  3、熟記18個常見的元素符號

  4、對元素符號進行分類

  學生認真分析元素符號的名稱和寫法,小組內交流、討論,形成對元素符號的認識。

  利用新穎的活動,使學生在趣味性活動中掌握元素符號的讀寫技能,在排列"紙牌"的過程中使學生發(fā)現(xiàn)元素符號的書寫規(guī)律,是學生在符號和它表征的客觀事物之間建立聯(lián)系,使學生認識到元素符號也能簡明的表示物質的組成,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語言,為學習和研究都帶來了方便,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愿望,為下一步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奠定知識基礎。

初三化學教案4

  重點難點:

  重點:1.金屬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初三化學教案:第五章金屬與礦物第一節(jié)金屬與金屬礦物。

  2.含雜質物質的化學方程式的計算;鐵的兩種合金。

  3.鐵生銹的條件及防護。

  4.石灰石的存在和檢驗;

  5.碳酸鈣、氧化鈣、氫氧化鈣三種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

  難點:1.鐵的化學性質實驗探究方案的設計;

  2.通過和已有化學知識的聯(lián)系、比較、理解并得出結論"鐵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

  3.含雜質物質的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4."一氧化碳與氧化鐵反應"的演示實驗。

  5.探究鐵生銹的條件。

  6.碳酸鈣、氧化鈣、氫氧化鈣三種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及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7.碳酸鈣、氧化鈣、氫氧化鈣三種物質及對應的俗稱。

 。壑R結構]簡要地介紹有關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制備、存在和用途常識,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應注意:

 、 密切聯(lián)系實際,圍繞金屬的性質、冶煉、防腐、用途、合金和石灰石的利用等內容,引導學生從生產、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獲取信息。

 、谥笇W生運用化學用語描述物質的性質和變化,認識物質和化學反應的簡單分類。

  ③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和運用探究性學習的方法,通過實驗,對實驗事實的歸納獲取相關的知識結論。

 、茏⒁庖龑W生認識金屬的性質和用途間的關系,幫助學生建立"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的觀念。

  通過學習,使學生既掌握了一定的'非金屬單質和化合物,又接觸了一些金屬及礦物的知識;一方面使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內容比較完整,另一方面因為鐵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金屬元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為今后學習金屬活動性順序和酸、堿、鹽等物質及其相互關系的學習作準備。

  第一節(jié) 金屬與金屬礦物

  教材分析:

  從金屬和氧氣、水、稀硫酸的作用,認識金屬的化學性質特點。鋁、鐵跟硫酸的反應是由一種單質跟一種化合物作用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這樣的反應叫做置換反應。

  學習目標:

  1、初步比較常見金屬的活潑性的強弱,為今后學習金屬活動性順序打下基礎。

  2、了解金屬的物理特征,能區(qū)分常見的金屬和非金屬;

  3、知道常見的金屬與氧氣、酸溶液的反應,鐵與硫酸銅之間的反應,置換反應的概念;

  4、了解一些常見金屬礦物(鐵礦、鋁礦等)的主要成分。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金屬性質的實驗探究,學習利用實驗認識物質的性質和變化的方法;初步形成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用途的觀念,化學教案《初三化學教案:第五章金屬與礦物第一節(jié)金屬與金屬礦物》。

  教學重點:

  金屬化學性質的探究,置換反應的概念。

  教學方法:

  啟發(fā)式、探究式、引導式、講解式等。

  教學過程

  常見金屬化學性質的探究:在學習氧氣的性質時,我們做過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請回憶一下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現(xiàn)象、化學反應方程式,F(xiàn)象:鐵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熱,生成一種黑色固體。

  方程式:3Fe + 2O2 = Fe3O4

  一、金屬的物理性質

  探究金屬物理性質時,除了課本上的探究實驗外,可以適當引導、補充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如造房子用的鋼筋、在氧氣中燃燒的鐵絲、封防盜門的鐵皮,說明鐵具有延展性。鍋、鏟、勺的把柄為木材或塑料,家用電線、電工工具的把手用橡膠或塑料將金屬包裹起來,說明金屬具有良好的導電、導熱性。根據(jù)金屬的物理性質來談金屬的應用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做適當?shù)囊龑А?/p>

  二、常見金屬的化學性質

  學習化學性質時,可增加金屬鎂,引導學生觀察四種金屬(鎂、鋁、鐵和銅)與氧氣、酸反應的快慢,為今后學習金屬的活動性順序作準備。

  做鐵和硫酸銅溶液的反應時,可適當補充我國古代濕法煉銅的歷史。

  置換反應是一種重要的基本反應類型,應與化合反應、分解反應、氧化反應結合起來學習,并強調氧化反應不屬于基本反應類型。

  三、常見的金屬礦物

  本節(jié)在本章中的地位與作用:金屬與金屬礦物,在工農業(yè)生產、科學技術和日常生活都有廣泛的用途,與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密不可分。本節(jié)從常見金屬的用途引入,通過金屬性質的探究性實驗,分析、歸納出金屬的性質。初步形成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的觀點。通過對常見金屬性質的探究和學習,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并能準確表述有關信息。通過符合認知規(guī)律的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了解金屬礦物資源的價值,認識合理開發(fā)與利用的重要性。

  四、參考資料

  1、金屬通?煞譃楹谏饘俸陀猩饘賰纱箢,黑色金屬包括鐵、錳和鉻以及它們的合金,主要是鐵碳合金(鋼鐵),有色金屬是指除去鐵、錳和鉻之外的所有金屬。

  有色金屬大致上按其密度、價格、在地殼中的儲量和分布情況、被人們發(fā)現(xiàn)以及使用的早晚等分為五大類:

  ①輕有色金屬:一般指密度在4.5g/cm3以下的有色金屬,包括鋁、鎂、鈉、鉀、鈣、鍶、鋇。這類金屬共同點是:密度。0.53~4.5g/cm3),化學性質活潑,與氧、硫、碳和鹵素的化合物都相當穩(wěn)定。

  ②重有色金屬:一般指密度在4.5g/cm3以上的有色金屬,其中有銅、鎳、鉛、鋅、鈷、錫、銻、汞、鎘、鉍等。

  ③貴金屬:這類金屬包括金、銀和鉑族元素(鉑、銥、鋨、釕、鈀、銠。)由于它們對氧和其它試劑的穩(wěn)定性,而且在地殼中含量少,開采和提取比較困難,故價格比一般金屬貴,因而得名貴金屬。它們的特點是密度大(10.4~22.4 g/cm3);熔點高(1189~3273K);化學性質穩(wěn)定。

  ④準金屬:一般指硅、鍺、硒、碲、釙、砷、銻、硼、其物理化學性質介于金屬與非金屬之間。

 、菹∮薪饘伲和ǔJ侵冈谧匀唤缰泻亢苌,分布稀散、發(fā)現(xiàn)較晚,難以從原料中提取的或在工業(yè)上制備和應用較晚的金屬。這類金屬包括:鋰、銣、銫、鈹、鎢、鉬、鈦、鎵、銦、鉈等稀土元素和人造超鈾元素。

  金屬的導電性和導熱性:大多數(shù)金屬有良好的導電性和導熱性。善于導電的金屬也善于導熱,按照導電和導熱能力由大到小的順序,將常見的幾種金屬排列如下:Ag Cu Au Al Zn Pt Sn Fe Pb Hg 。

  金屬的延展性:金屬有延性,可以抽成細絲。例如最細的白金絲直徑不過(1/5000)mm。金屬又有展性,可以壓成薄片,例如最薄的金箔,只有(1/10000)mm厚。

  金屬的密度:鋰、鈉、鉀比水輕,大多數(shù)其它金屬密度較大。

  金屬的硬度:金屬的硬度一般較大,但它們之間有很大差別。有的堅硬如鉻、鎢等;有些軟如蠟,可用小刀切割如鈉、鉀等。

  金屬的熔點:金屬的熔點一般較高,但高低差別較大。最難熔的是鎢,最易熔的是汞和銫、鎵。汞在常溫下是液體,銫和鎵在手上受熱就能熔化。

  2、金屬之最

  展性最強的金屬--金。 延性最好的金屬--鉑。 導電性性最強的金屬--銀。

  地殼中含量最高的金屬--鋁。 熔點最

初三化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知道升華與凝華的概念;知道升華要吸熱,凝華要放熱;知道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xiàn)象。

  2 、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了解升華和凝華現(xiàn)象。

  3、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通過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關心環(huán)境,樂于探索一些自然現(xiàn)象的物理學道理。

  教學重點:通過碘的升華和凝華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通過日常生活中實例的解釋,培養(yǎng)學生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通過識別生活中常見的物態(tài)變化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教師啟發(fā)引導下學生自主觀察和討論法。

  教具準備:試管和試管夾,碘,燒杯,酒精燈,火柴。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溫故激疑:

  1、與學生一起回顧所學過的四種物態(tài)變化;仡檿r要用多媒體配合畫“固、夜、氣三角圖!

  2、通過三角圖啟發(fā)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在圖中的“固”和“氣”之間加以“?”。

  預想結果:(1)固態(tài)和氣態(tài)可以相互轉變嗎?

  (2)如果能轉變,是需要吸熱還是放熱?

  二、猜想假設:

  1、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回視察。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觀察學生的動向,必要時進行個別啟發(fā)。

  2、學生各抒己見。教師要鼓勵學生盡量把各種猜想都說出來。

  預想結果:(1)有可能,固態(tài)變?yōu)闅鈶B(tài)要吸熱,氣態(tài)變?yōu)楣虘B(tài)要放熱.

  (2)可能行,也可能不行,可能吸熱也可能放熱,還可能既不吸熱也不放熱.

  3、引出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實驗驗證。此過程要抓住契機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世界觀教育和依靠實驗進行探究的學科學法教育。

  三、設計實驗:

  1、教師介紹實驗的器材。指出用來觀察的物質是碘。

  2、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教師巡回視察,必要時加以個別提示。

  3、收集各組討論結果,組織全體學生一一考察分析,選出最優(yōu)方案,之后再修改成正式的方案。此處要注意強調以下幾點:試管加熱的正確方法、酒精燈的用法、觀察的重點、操作上的合作和實驗的安全。

  預想結果:用酒精燈給試管中的碘加熱,注意觀察是否真的.由固體直接變成了氣體,而后停止加熱再觀察氣體是否真的直接變?yōu)楣腆w.

  四、進行實驗: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教師巡回視察、指導。

  五、分析論證:

  1、各組學生匯報、交流自己看到的現(xiàn)象。

  預想結果:加熱時看到了越來越多的紫色的氣體而未看到液體的生成.撤去酒精燈后,紫色氣體逐漸腿去而在試管壁上出現(xiàn)了黑色固體小顆粒.

  2、啟發(fā)學生歸納出結論并且把兩條結論進行板書,指出本節(jié)課的主題。

  預想結果:物質由固態(tài)直接變成氣態(tài),吸收熱量.物質由氣態(tài)直接變成固態(tài),放出熱量.

  3、將三角圖補充完整。這里要激發(fā)學生體會到自然的美從而產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意識。

  六、鞏固提高:

  1、鞏固結論:全體學生一齊誦讀升華和凝華的概念。此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邊讀邊想。

  2、應用知識:先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而后讓學生說說有關升華和凝華的例子(可以是課本內的也可以是課本以外的),教師以放映幻燈片和穿插啟發(fā)來配合.學生未提到的例子教師補充.

  3、課堂小結:

  (1)、學生自發(fā)談自己的收獲。盡量顧及到大面積的學生,鼓勵他們多發(fā)言。

  預想結果:知道了第五和第六種物態(tài)變化,以及它們發(fā)生的必要條件.知道了生活中的有關現(xiàn)象.研究物理問題離不開實驗.事實是檢驗結論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大自然是美的,我們要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2)、教師歸納總結。要從三方面小結。

  板書設計:

  4.4 升華與凝華

  升華:物質由固態(tài)直接變成氣態(tài),吸收熱量。

  凝華:物質由氣態(tài)直接變成固態(tài),放出熱量。

初三化學教案6

又可生成CO ,這是碳本身具有的性質,是內因,而‘O2充足與O2不充足’是一個外在條件,是外因!皟纫蚴歉鶕(jù),外因是條件,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事物變化的內外因關系原理”。

學生的回答






聯(lián)系生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通過對“碳的可燃性”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辯證唯物主義的“事物變化的內外因關系原理”的`教育。




探究——碳的還原性



碳與氧氣反應,既可生成CO2 ,又可生成CO 。那么,碳能否與氧化物(氧化銅)反應,即碳能否奪得氧化銅中的氧呢?


討論,猜想


實驗探究的步驟提出問題


引導學生分析問題


對猜想提出假設



1.碳能與氧化銅反應;C+CuOCu+CO2


2.碳能與氧化銅反應;C+CuOCu+CO


3.碳與氧化銅不反應。


從問題出發(fā)進行大膽地假設,提出各種可能性。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利用課件引導學生分析——思維探究


1.實驗設計:


(1)實驗裝置(根據(jù)反應物狀態(tài)和反應條件)


反應裝置與實驗室制氧氣裝置相同。


(2)檢驗產物(CO、CO2


CO2——石灰水;CO——點燃。


實驗裝置如下(圖一)












1.C與CuO均為固體,C在常溫下穩(wěn)定,此反應應在一定溫度下進行,所以應選擇與實驗室制氧氣裝置類似。


2.檢驗CO2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檢驗CO可用點燃的方法,看火焰的顏色。


探究實驗裝置


上圖有不足之處嗎?



(圖二)







很多學生發(fā)現(xiàn)試管口應堵棉花,當看到老師提供的儀器時時會選擇如圖二的裝置。


培養(yǎng)學生動腦通過實驗探究科學知識的意識。


(3)操作步驟


讓學生自己通過所學氧氣制取的操作思考、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教師評價總結并點播


①氣密性檢驗


②裝藥


③如圖連接固定


④打開止水夾,點燃酒精燈加熱(觀察現(xiàn)象)


⑤實驗結束——關閉止水夾,同時停止加熱。



操作步驟:


①氣密性檢驗


②裝藥


③如圖連接固定


④打開止水夾,點燃酒精燈加熱(觀察現(xiàn)象)


⑤實驗結束——關閉止水夾,同時停止加熱。



培養(yǎng)學生動腦通過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2.實驗探究


根據(jù)提出假設的依據(jù)和已有的知識進行實驗論證,觀察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


(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


小組合作完成


實驗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


現(xiàn)象:黑粉末逐漸呈紅熱狀態(tài),有無色氣體產生,通入澄清石灰水,則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尖嘴處所出氣體不能燃燒,冷卻后,試管內留有光亮的紫紅色固體。


對各種假設進行論證并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尊重客觀事實、善于合作等優(yōu)良品質。


3.引導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


:過實驗驗證了哪一條假設是正確的?


3.碳與氧化銅反應


C + 2CuO 2Cu +

初三化學教案7

  一、 設計思路

  空氣是學生在化學課上接觸到的第一種物質,學生們在生活中可以從不同的途徑獲取有關空氣的知識,因此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是什么”不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我們都知道氧氣的發(fā)現(xiàn)在化學史和科學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不僅因為推翻了錯誤的燃素學說,給整個化學領域造成翻天覆地的變化,還因為研究過程中的實驗方法的多樣性和科學性。因此“空氣”的重要意義在于能夠提供一種化學情境,使學生開始了解化學的歷史以及化學作為一個學科的意義,了解科學探索的過程,同時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學思維方式、實驗方法、探究方法的熏陶并逐步學習這些比知識更鮮活的經驗。

  本節(jié)課的設計思想是在科學史的情境中,讓學生進行探究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性、實用性、創(chuàng)造性三元思維,同時了解人類認識事物的曲折過程以及科學家的探索精神。教學流程是:

  溫故知新,了解空氣重走科學路,探究空氣組成的歷史對空氣組成的實驗設計實踐上升為理論

  探究是指利用豐富的史料,學生通過閱讀、分析材料初步認識到科學家的實驗模式,提出問題和假設,設計實驗,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體會科學的探究過程,并能夠模仿此過程完成自己對空氣組成的探究實驗、做出報告。

  二、教案

課題


空氣的組成


授課人



學校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科學家研究空氣的實驗和自主設計實驗,幫助學生理解定性和定量的概念,理解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掌握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性質,掌握空氣的組成 。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對比不同科學家對空氣的研究,讓學生體會科學家的思想并學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控制變量對照實驗的設計方法、定性實驗和定量實驗的設計方法、驗證實驗的設計方法以及比較、分類、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等基本的邏輯思維方法在化學中的應用,并通過設計實驗驗證空氣的組成親身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了解人類對事物的曲折的認知過程,認識到科學發(fā)現(xiàn)是經過艱難的探索的、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培養(yǎng)從前人經驗中獲得知識、方法和經驗教訓的興趣和愿望,體會科學發(fā)展和科學研究的重要性


重點和難點


1.通過分析、對比不同科學家對空氣的研究,讓學生體會科學家的思想并學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2. 應用前人的經驗,設計實驗驗證空氣的組成。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探究的探究”教學法、實驗法、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


儀器、藥品


集氣瓶、橡膠塞、燃燒匙、燒杯、導氣管、止水夾、火柴、氣球、塑料瓶、試管、水杯、紙團;木炭、硫磺、紅磷、鐵絲、蠟燭等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溫故知新,了解空氣。


情境:錄象《人與自然》片段


問題:我們知道 沒有空氣就沒有人類,也沒有生機勃勃的地球,請大家說說你所認識的空氣


小結:(板書)


1. 空氣是一種無色無味、難溶于水的氣體。


2.空氣的成分按體積計算,大約是: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和雜質0.03%。


講故事:我們對于空氣已經了如指掌了,現(xiàn)在我給大家講一個笑話。


一位化學老師在自己的朋友面前大談氧氣的發(fā)現(xiàn)。這位老師說:“氧氣是在18世紀才被發(fā)現(xiàn)的……”老師的朋友說:“既然這樣,在此之前,人呼吸什么呢?”


問題:大家為什么覺得這位老師的朋友很可笑呢?


過渡:我們現(xiàn)在所知道的關于空氣的這點看起來很簡單的知識,但事實上是經過許多科學家經過幾百年的研究才獲得的。


發(fā)言:


1. 1.空氣由氮氣和氧氣組成的,氧氣占1/5


2.空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議論:空氣原本就存在,只是人們沒發(fā)現(xiàn),而不是人們沒發(fā)現(xiàn)之前,空氣就不存在。


使用頭腦風暴法調動學生回憶已有的有關空氣的知識,擴充學生對于空氣組成和性質的知識。


重走科學路,空探究氣組成的歷史


情境:動畫《拉瓦錫的實驗》(旁白:二百多年前,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氣的成分。他把少量汞放在密閉容器里連續(xù)加熱12天,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銀白色的液態(tài)汞變成了紅色粉末,同時容器里的空氣的體積差不多減少了1/5。他研究了剩余的氣體,發(fā)現(xiàn)這部分氣體既不能供給呼吸,又不能支持燃燒。


拉瓦錫又把紅色粉末收集起來,放在另一個容器內加強熱,得到了汞和可供給呼吸、可助燃的氣體。


通過這些實驗,拉瓦錫得出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其中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


問題:“拉瓦錫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氣的成分”,是否只有拉瓦錫在研究空氣,并且在十二天之內就研究成功了呢?


閱讀資料,組內討論,分別匯報本組的想法和結論,并相互補充。分析并推測出表格空白的地方應該填寫什么?(見表1)



通過抓取和多角度分析科學家實驗的細節(jié),探究其中的科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思維。通過對科學史的研究,了解化學的生動具體的創(chuàng)造過程認識到任何重要的定理,都是前人通過實踐 認識 到實踐,多次反復甚至多次失敗,最后才得出的結果。


表1:


科學家功績實驗和現(xiàn)象你的結論伽利略(意大利)利用氣泵使一個玻璃球灌足了空氣,然后用天平稱出它的重量;再把玻璃球下的活塞打開,發(fā)現(xiàn)玻璃球變輕了。托里拆利(伽利略的學生)在一端封閉的長玻璃管中裝滿了水銀,讓開口的一端朝下插入裝了一半水銀的玻璃容器中,水銀面的高度恰好是760毫米。梅猷(英國)1674年點燃的蠟燭放在一塊木板上,木板位于水面之上,然后用一個玻璃鐘罩扣住蠟燭和水面。發(fā)現(xiàn)蠟燭在燃燒時,鐘罩內的水面逐漸上升,最后,蠟燭火焰熄滅了,水面之上還存在一個大的空間。將一只白鼠裝進另一個同樣的裝置內。發(fā)現(xiàn)隨著白鼠呼吸時間的增長,水面在逐漸上升,到了最后水面再上升,而白鼠也就死亡了。把燃著的蠟燭和白鼠同時裝進這樣的裝置內。現(xiàn)象:盧瑟福1772年把老鼠放在密閉器皿里,等到老鼠被悶死以后,再用氫氧化鉀溶液除去氣體中的二氧化碳;接著他又在老鼠已經不能生存的那種空氣里放進一支點燃的蠟燭,發(fā)現(xiàn)它仍能繼續(xù)燃燒片刻;等到蠟燭熄滅后,又放進一小粒白磷,白磷仍能在其中自燃。在密閉器皿中用燃燒白磷的方法將空氣中助燃成分除去,所得到的剩余氣體完全不能維持老鼠和麻雀的生命。舍勒(瑞典)1773年把硝酸鉀放在曲頸甑中,曲頸甑的出口與一個膀胱做的氣球相連。將曲頸甑放在爐火中加熱,氣球真的被一種氣體充滿了。把點燃的蠟燭放到氣體中,氣體燃燒得更猛烈了,放出耀眼的火光。將硝酸銀、硝酸汞、氧氧化x軟錳礦(二氧化錳)放在曲頸甑中加熱,得到了同樣的現(xiàn)象。普里斯特利1774年用聚焦的'太陽光來加熱紅色的氧氧化x氣體產生,把點燃的干木條放入這種氣體中,木條燃燒放出刺眼的光,老鼠放入這種氣體中,老鼠過得非常舒服。他吸過這種氣體以后,身心一直覺得非常舒暢。

講解:同學們對科學家的研究都進行了自己的評價,并從科學家的實驗中獲得了一些啟示和結論,現(xiàn)在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科學家們分別從自己的實驗中獲得了什么,以及科學史對他們的評價。


投影:如表2


觀看投影,對比自己與科學家的結論。



表2


科學家科學家的結論功績給我們的啟示伽利略空氣是有重量的證明空氣的存在,空氣是一種物質。物質是有質量和壓力的。托里拆利空氣是一種物質,空氣有壓力梅猷玻璃鐘罩內的物體X同時被燭火燃燒和白鼠呼吸所消耗。證明空氣的作用是助燃和助呼吸。對比實驗方法、空白實驗方法、控制變量實驗方法。盧瑟?諝庵兄嫉某煞趾茈y完全除盡。把剩余的不能維持生命的氣體稱為“濁氣”發(fā)現(xiàn)氮氣能將空氣中氧氣完全除去的物質是白磷。舍勒稱助燃的氣體為“火空氣”制得氧氣并研究了其性質。遺憾!他們二人都是燃素學說的忠實信徒,絕不肯對其產生一絲一毫的懷疑。美國科學家韋克斯說“普利斯特利是氧的父親,但他至死也不承認自己的兒子!逼绽锼固乩嬖V拉瓦錫發(fā)現(xiàn)和制得了一種助燃和助呼吸的氣體,這種氣體的助燃能力比空氣強得多。拉瓦錫在大氣(指空氣)中并不是所有的空氣(指氣體)都可以呼吸,只有金屬焙燒時,與金屬化合的那部分空氣才是合乎衛(wèi)生的(指氧氣可供呼吸),另一部分空氣不能維持生命和助燃。認為他和舍勒、普里斯特利制得的氣體是一種新化學元素,在1777年定名為oxygene。確定了空氣的組成。

學生對空氣組成的實驗探究。


問題:我們回顧了空氣探索的艱難。現(xiàn)在請大家想想拉瓦錫比其他人高明在什么地方?在探索空氣的過程中最艱難的是什么?


小結:(板書)


1.純凈物:只由一種物質組成是純凈物。純凈物可以用專門的化學符號表示。如氧氣O2,氮氣N2


2.混合物:由兩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的,這些物質之間沒有發(fā)生反應,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質。如空氣。


鼓勁:同學們是否想自己親自來探索一下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


情境: 設計實驗


1、證明空氣的存在;2、確定空氣的組成。


集氣瓶、橡膠塞、燃燒匙、燒杯、導氣管、止水夾、火柴、氣球、塑料瓶、試管、水杯、紙團;木炭、硫磺、紅磷、鐵絲、蠟燭(若需其他儀器和藥品,請?zhí)岢觯?/p>



發(fā)言:拉瓦錫的高明在于做了一個逆向實驗,證明了氧化x分解的氣體存在于空氣中,還在于他總結了前人的所有了發(fā)現(xiàn),而且測定了準確組成——氧氣占空氣大約1/5。(教師:也就是說其他人所進行的測定是定性的,即知道是什么,而拉瓦錫進行的是定量的測定,不但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有多少)


發(fā)言:拉瓦錫最高明的是他不相信空氣“只有一種氣體”組成,不相信燃素學說,這應該是探索空氣中最艱難的。(教師:也就是說空氣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是研究的關鍵)


分小組討論方案:



1、塑料瓶口上套氣球,捏塑料瓶,氣球鼓


2、試管連接單孔塞和導氣管,導氣管另一端放入水槽,手捂試管,水槽中有氣泡。


3、團一個紙團塞到水杯里,向下插入水槽里,再迅速拿出,紙不濕



梅猷的實驗,提示學生選擇儀器,并組裝。



盧瑟福的實驗,提示學生選擇白磷作為將氧氣消耗完全的藥品,但教師沒有提供白磷,所以不同組有不同的選擇。


實驗:檢驗自己的設計



應用從科學史中所獲得的啟示解決問題,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生的實用思維。


學生的實踐上升為理論


問題:1、我們的實驗中,為什么氣體減少的體積不等于1/5?


2、剩余的氣體是否都是氮氣?


3、實驗中空氣表現(xiàn)出了哪些性質,是哪種物質的性質?


作業(yè)1:完成空氣存在和組成的探究報告


作業(yè)2:設計實驗研究氮氣和氧氣的性質,并推測氮氣和氧氣的性質,根據(jù)氮氣和氧氣的性質得出用途。


作業(yè)3: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土衛(wèi)六與40億年前的地球很相似,土衛(wèi)六也擁有大氣,如果你是科學家,打算怎樣研究土衛(wèi)六的大氣?


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生分析思維。


將學習到的經驗應用于未知事物的探索,為學生的創(chuàng)造提供空間。


板書設計


課題1 空氣


一、空氣


1. 性質:空氣是一種無色無味、難溶于水的氣體。


2.組成:按體積計算,大約是: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和雜質0.03%。


3.純凈物和混合物


(1)純凈物:只由一種物質組成是純凈物。純凈物可以用專門的化學符號表示。如氧氣O2,氮氣N2


(2)混合物:由兩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的,這些物質之間沒有發(fā)生反應,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質。如空氣。


初三化學教案8

  能力目標:能夠區(qū)分哪些屬于物理變化,哪些屬于化學變化;哪些屬于物理性質,哪些屬于化學性質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注意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們受到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教學重點: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教學難點:物理變化與物理性質,化學變化與化學性質的區(qū)別

  教學方法:探究—歸納總結法

  教學準備:[實驗1-1]-[實驗1-5]

  課時安排:1課時

  教 學 設 計二次備課

  新課導入:緒言課的幾個實驗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課后有許多同學提問:為什么白紙噴“水”會變紅,再噴“水”紅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許多現(xiàn)象:水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水蒸氣和冰,鋼鐵制品會在潮濕的空氣中生銹?這又是為什么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物質的變化。

  一、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

  [介紹]觀察實驗方法:看、聞、觸摸。

  觀察實驗的步驟:1、實驗前,物質的色、態(tài)、味等

  2、實驗過程中,發(fā)光、放熱、生成氣體、沉淀等現(xiàn)象;

  3、實驗后,物質的物質的色、態(tài)、味等;

  思考:物質變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質?

  [實驗1-1]水的沸騰

  [實驗1-2]膽礬的粉碎

  [實驗1-3]膽礬溶于水后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

  [實驗1-4]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

  觀察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填表:

  實驗序號變化前的物質變化時的現(xiàn)象變化后的物質變化后有無新物質生成

  1-1液態(tài)的水有水蒸氣產生;又變成冷凝的水液態(tài)的水無

  1-2藍色塊狀膽礬塊狀變成粉末狀藍色粉末狀膽礬無

  1-3藍色硫酸銅溶液變成藍色渾濁物藍色氫氧化銅沉淀有

  1-4塊狀石灰石有氣泡產生二氧化碳氣體有

  【討論、歸納】1-1、1-2中水和膽礬發(fā)生了狀態(tài)和形態(tài)的變化,但無新物質生成,1-3、1-4中有顏色的變化,有沉淀的生成,有氣體生成,并生成了新物質。

  結論:1、2是物理變化,3、4是化學變化

  得到:1、定義

  2、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

  3、化學變化常伴隨的現(xiàn)象

  4、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聯(lián)系

  [課堂練習]

  二、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1、化學性質:

  2、物理性質:包括:顏色、狀態(tài)、氣味、熔點、沸點、密度等

  (1)熔點和沸點

  熔化:固態(tài)變成液態(tài)

  熔點:熔化的溫度

  沸點:液態(tài)變成氣態(tài)

  (2)密度: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

  (3)顏色、狀態(tài)、氣味

  [實驗1-5]聞氣味的方法

  [課堂練習]

  【課堂小結】

  【作業(yè)布置】

  【板書設計】 課題1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一、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

  1、定義:沒有生成新物質的.變化叫做物理變化,變化是生成了新物質的變化叫做化學變化。

  2、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質生成

  3、化學變化常伴隨的現(xiàn)象:顏色改變、的放出氣體的、生成沉淀、吸熱和放熱、發(fā)光等。

  4、聯(lián)系

  二、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1、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

  2、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fā)生化學變化就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

初三化學教案9

  一、教學設計思路:

  學生對物質的認識是從看得見,摸得著的宏觀物質開始的。在第一、二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對身邊的物質及其變化,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們會以燃燒、分解、化合、擴散、蒸發(fā)、溶解、熱脹冷縮等化學、物理學概念來對生活中的常見現(xiàn)象加以解釋。但對物質的內在變化及其原因卻很少接觸。引導學生換一個角度看世界,變一種觀點解讀物質,是本課教學的關鍵。

  水,作為第三章學習內容的知識承載物,它是自然界廣泛存在,學生能經常感觸的物質。與水有關的自然、實驗現(xiàn)象為學生所熟悉。在進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學,我試圖以在自然界司空見慣的水變化的現(xiàn)象和簡單、趣味的實驗作為串聯(lián)知識,帶動研究的主要線索,學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發(fā)、天下雨、下冰雹、糖在水中“消失”、水電解等物理和化學變化時,大腦思維直接與客觀存在的事實和現(xiàn)象反復、充分地接觸,積極展開想象的空間,在看得見的宏觀現(xiàn)象獲得啟發(fā)下,通過想象、類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學想象的本質,宏觀與微觀環(huán)環(huán)相聯(lián),物質的微粒觀被學生“確認”,順理成章地建構知識,形成概念。本課學習后,學生能增添一個 “心眼”去看微觀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質。給學生在今后理解化學問題帶來無窮的便利。

  由于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處理不當會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想:將一個個明確的、具體的知識點、技能點和能力發(fā)展點“溶解”于實際之中,進行情景化處理。將分子、原子、物質微粒性、微粒運動性、微?煞趾筒豢煞中缘嚷懵兜幕瘜W知識包裝在以水的變化為線索的問題情景中,圍繞著“物質變了,其內部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其中微粒怎么變?用微粒的觀點怎么解釋變化?”的化學問題,所設置的有真實背景,縱向獨立,橫向遞進的驅動性問題:《不解之謎》──水為什么會“跑”,《趣味實驗》── “清水”映紅桃花,研究性課題《汽車加水也奔馳》等,來推進學習,讓學生在問題或任務驅動下展開自主、合作、開放、互動的活動。

  設計的另一個特點是:以學生熟悉的素材設計的探究活動,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STS三條內容線索擰成一股,學生解釋著人類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種化學現(xiàn)象,回答著各種現(xiàn)實的化學問題。不斷從生活到化學,從化學到自然界,從現(xiàn)實到實驗室,從實驗室到實際應用。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從豐富的實際中“結晶”出來,建構著學生科學的知識體系、技能體系和能力體系,體現(xiàn)化學素質教學的建構觀。

  二、教案:

分子和原子

知識目標:

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構成物質的微粒有質量和體積小、不斷運動、有間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構成的物質的微粒;

2、能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和實驗現(xiàn)象。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通過觀察自然、實驗、識圖等方法獲取信息,學習運用想象類比、分析歸納、推理判斷等方法處理信息。

2、能在教師的啟發(fā)和指導下通過與他人合作實驗的形式,對有疑惑且有探究價值的問題進行研究,實驗中注意觀察和思考相結合;對實驗觀察的結果、分析能用文字、圖表和化學語言進行表述和交流

3、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逐步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和方法。

發(fā)展目標:

1、保持和增強對化學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fā)展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yǎng)合作意識以及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chuàng)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可分的”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觀。

認識分子、原子是客觀存在的,是構成物質的兩種微粒。認識微粒的特征。

培養(yǎng)對自然現(xiàn)象、實驗現(xiàn)象的猜測、觀察,分析、交流、總結等探究能力。

物質變了,其中的微粒怎么變?

教學方法

實驗啟發(fā)式與課內外探究性學習相結合

儀器藥品

儀器:錐形瓶、燒杯、注射器、集氣瓶、量筒、燒杯、小型噴霧器、膠頭滴管等。

藥品:氨水、水、醋酸(酸醋)、酚酞、品紅、方糖、酒精等。

其他教學用具:黃豆、芝麻、酚酞染過的小花、多媒體教學課件

老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說明

設疑激思,發(fā)現(xiàn)問題;

啟發(fā)誘導,確立主題

人類在認識世界,利用物質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不少疑惑,如:牛頓發(fā)現(xiàn)蘋果總是向下墜落,拉瓦錫發(fā)現(xiàn)紅磷燃燒后總有部分氣體剩余.......。正是科學家沒有放過這每一個小小的疑惑,不斷地思索和探求,以至于今天我們能更清楚、更透徹地認識世界。

小明和小麗和同學們一樣,在生活和學習中常常遇到《不解之謎》,我們怎么去面對困惑呢?

flash動畫小明和小麗的《不解之謎》

1、“1+1=2”是一個永恒不變的等式?

一杯水 + 一塊糖 = ?

2、夏日緣何飄“雪”?

炎炎夏日,忽然風起云涌,雨點、冰粒從天而降……

3、水“跑”哪兒去了?

水蒸發(fā)、電解水后液態(tài)水無蹤無影地“跑”了。

提出研究主題

我們用好奇的雙眼去認識世界,卻依然難以看透物質內部的奧秘,讓我們通過進一步的實驗去探求和發(fā)現(xiàn)物質內部肉眼看不見的秘密吧。相信換一個角度看世界,變一種觀點解讀物質,能幫助我們揭開許多不解之謎。

進入情景

好奇、疑惑,將化學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從真實的情景中發(fā)現(xiàn)值得研究的問題,產生探求欲望

發(fā)現(xiàn)問題

水會“跑”會“結”?水有三態(tài)變化的內在原因是什么?肉眼看不透的物質內部隱藏有無窮的奧秘。

確立正確的學習導向

從與教學內容有內在關系,內涵明晰,外延寬廣的素材中,抽取有啟發(fā)性的情節(jié),提出富于思考性、激發(fā)想象力的化學話題,激起學生尋求變化本質和內在原因的欲望。引領學生從五彩繽紛的宏觀世界步入充滿神奇色彩的微觀世界。布下的懸念為進一步研究物質的微粒性,分子的可分性埋下了一條線索。

新課教學

活動與探究一:物質的微粒性

讀古詩,品自然,通過趣味實驗切入學習: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演示實驗:氨水使“樹”上沾有酚酞的棉花變紅。

設疑:一汪“清水”,習習“微風”吹開了“桃花”的笑臉?

激發(fā):看來桃花并非只開在春風里。今天是桃花盛開日子,用你們智慧頭腦,靈巧的雙手,映紅課堂這一片“桃花”。

提供實驗用品:棉簽、水、氨水、酚酞、品紅等

引導實驗驗證假設,做好學生活動可能性預測和應接準備

追問:是氨水使酚酞變紅,但氨水并沒有與酚酞接觸呀?

激趣:氨有“無影腳”,“跑”到棉花上?

以上實驗說明什么問題?

(播放氨分子在從水中向空氣擴散的微觀過程)

得出結論:物質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構成。

說明:分子、原子是真實存在的

向同學展示各種分子、原子的照片,進一步說明分子、原子的真實存在。

邊聽、邊看、邊疑:是“清水”?是“棉花”?

各人通過實驗驗證假設。活動可能性預測:

*棉花沾水

*棉花沾酚酞

*沾有酚酞的棉球移近氨水

*棉花沾品紅

*驗證氨水使酚酞變紅

動手實驗、觀察現(xiàn)象、思考問題、討論交流,尋找 “清水” 映紅桃花答案

得出結論:氨水、酚酞等物質中有肉眼看不見的極其微小的粒子,這些粒子能運動。微粒聚集在一起構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宏觀物質。

學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學習情景中,被新鮮、生動的實驗所吸引,獲得情感的激發(fā),順利切入主題內容的學習。

不拘一格,按照一定的思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生的想法可能是多種多樣的,讓他們充分回味實驗,解惑釋疑。該環(huán)節(jié)通過有趣的開放性實驗和問題思考、討論、爭論達到思想的碰撞,激發(fā)新思維。通過物質及其變化的宏觀現(xiàn)象與微觀本質的聯(lián)系,促成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變,培養(yǎng)良好的微觀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開放的問題設計使學生能用多種多樣的方法達到目的,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參與意識

活動與探究二:微粒的特征

問題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構成的,水分子看不見,為什么水卻能看見?濕衣服上的水“跑”哪兒去了?

推論一: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 × 10-26 kg

一滴水中約有1.67 × 1021個水分子

類比說明:人們常以“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來比喻事物或物質的如芝麻之小?墒窃谖⒂^世界里芝麻的小卻無法與分子比擬的,芝麻由無數(shù)個細胞組成,細胞由無數(shù)個分子組成,分子還有更小的微粒原子構成。50萬到100萬分子一個緊挨著一個排成長隊,也只有一根頭發(fā)的直徑長。

知識遷移應用

問題討論

1、衣服曬在太陽下,變干了,為什么?

2、路過花叢,為什么能聞到花的香味?

呼應:解開水為什么會“跑”的疑惑。

推論二:分子等微?傇诓粩嗟剡\動著,溫度越高,運動速度越快。

提出新問題:沖糖水時,把糖放到開水中,糖不見了,而杯中的水卻變甜了。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嗎?

投影實驗內容:

一杯水 + 一塊糖 = ?

100 mL水+100 mL酒精=200 mL液體

正確嗎?等式“1+1=2”會成立嗎?

A組實驗:

100 mL水+100 mL酒精

50 mL一杯黃豆 + 50 mL一杯芝麻

B組實驗:

一杯熱水、一杯冷水,同時放入質量相當?shù)母咤i酸鉀(或品紅),觀察現(xiàn)象。

C組實驗:

下面一個裝有紅棕色二氧化氮氣體的集氣瓶,上面一個盛空氣的集氣瓶,抽掉中間的玻璃片,觀察現(xiàn)象。

的和50mL的水混合。

D組實驗:

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體積的空氣,用手指頂住針筒小孔,將栓塞慢慢推入。

引導:通過我們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大家從中得到什么啟發(fā),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建議:各小組以自己的方式向其他同學展示你們的發(fā)現(xiàn)和解釋。

推論三:分子等微粒間有間隔,氣體物質粒子間隔較大,固態(tài)、液態(tài)物質的粒子間隔比較小。

知識遷移應用

問題思考:水溫升高,液態(tài)水變成蒸氣“跑”走了,溫度下降水蒸氣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態(tài)變化可以用關于分子的哪些知識來解釋?

新建馬路時,為什么要分成許多塊?塊與塊之間的間隔冬天和夏天為什么不一樣寬?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思考:物質為什么會自己移動?

運用新知識,解析常見的生活現(xiàn)象。

通過實驗與研究,認識了物質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構成。分子原子不斷運動,所以水會“跑”走。

分組實驗、觀察、交流、解析,探究微粒間有間隔

從“50 mL一杯黃豆 + 50 mL一杯芝麻”實驗中,芝麻鉆到黃豆的真實情景里獲得啟發(fā),理解微粒間也有間隙。物質溶解、擴散都與物質的這一微粒特征有關。

采用生動的比喻,學生可以通過想象、類比等方式,理解化學本質。能信服地承認微粒的客觀存在,深刻地認識微粒的客觀性狀。

“逐步引導,抽絲剝蠶”的方法將學習推向深入,使“分子存在,并不斷運動”的抽象、枯燥知識化為生動形象的畫面,使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而易于理解。

將研究“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微粒是運動……”方法和程序,貫穿于“物質微粒性等”教材知識內容學習始終,引導學生自覺地運用這些方法和程序通過實驗與觀察、思考與討論自主學習,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在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時,又適時地進行具體指導,使每個探究活動的教育價值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從自然、生活到學科知識,再將學科知識應用到解析實際問題中,了解研究身邊的物質及化學現(xiàn)象對人類生活產生的影響,使學生始終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領略自然現(xiàn)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同時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突破了教學的第一難點。

活動與探究三:分子可分

提出問題:

1、液態(tài)水變成蒸氣“跑”走的情形與電解水時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樣?為什么?

2、一種分子是如何變成新分子的?

以水的電解為例,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與講解,引導學生從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發(fā)與分解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

演示flash動畫模擬《水分解的微觀變化》

推論四:分子是保持化學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鞏固與提升

氫氣(H2)是一種新型能源,用氫氣(H2)和氧氣(O2)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可以得到水(H2O),試用圖示表述其物質變化過程中的微粒變化情況。

反復利用幾種物質——氫氣(H2)、氧氣(O2)、水(H2O)化學變化中分子的各種變化,刺激學生思維,使“化學變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分子”的認識得到深化和升華。

在教師引導下思考分析。

第一種情形:物質沒變,分子本身沒變。

第二種情形:物質變了,分子本身也變了。

觀看多媒體課件演示,聽講解,理解和領悟

鞏固、深化

反復從flash動畫模擬《水分解的微觀變化》領會分子的“分與合”,做出物質變化過程中的微粒變化的圖示,

當學生形成分子運動特征的認識后,教學的關鍵是:使學生的思維從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相互對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觀領域,從分子本身是否變化來認識、區(qū)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這不僅使學生對這兩種變化的認識有所深化和發(fā)展,而且便于得出定義:分子是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建立起分子概念。

這部分內容是學習的難點,學生難以進行自主探究,因此,通過聯(lián)系新舊知識,提出問題,并借助計算機輔助教學,給予學生直觀的印象。讓學生“看見”分子再分就不是原來物質的分子了,物質性質也就隨之發(fā)生了變化。突破教學的又一個難點。

延伸性研究

放飛思維:(可放在課后進行)

演示flash動畫《“加水也奔馳”》

思考問題:氫氣燃燒可釋放能量。這樣,汽車加油站能不能變成加水站?

1、談“加水也奔馳”的可行性及意義。

延伸學習

感受并贊賞化學對改善人類生活和促進社會發(fā)展的積極作用,感受知識的實用性、價值性。體會生活與科研所需的知識博大與精深。讓學生在學到化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實驗技巧的同時,也能涉身自然、社會問題中,養(yǎng)成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從而加強科學態(tài)度、方法、價值情感和社會責任感使命感等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初三化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質。

  2.能設計和完成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驗,表達所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分析實驗結論。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使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

  2.通過實驗,體驗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推理,以及得出結論的過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保持和增強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fā)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體會到合作與交流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二氧化碳的性質與檢驗。

  難點 二氧化碳與水和石灰水反應的原理。

  教學工具

  儀器:試管、燒杯、集氣瓶、導管、塑料瓶、兩瓶分別裝有稀醋酸和水的噴霧瓶、白鐵皮架(有兩個階梯)等 藥品:石灰石、鹽酸、澄清的石灰水、一瓶雪碧、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紙花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展示一套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請兩位學生互相配合,在3min內制好三瓶二氧化碳。引導學生適時地評價他們的操作。

  師:下面我們就用剛制好的二氧化碳做一組實驗,通過實驗你能得到哪些結論?

  師:請一位同學,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

  1.展示一瓶二氧化碳,讓學生觀察其顏色、狀態(tài)。

  2.向一盛有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內加入1/3體積的水,立即旋緊瓶蓋,振蕩。

  3.向盛有燃著的階梯蠟燭的燒杯中,緩緩傾倒二氧化碳。

  師:從以上3個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了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質?哪些屬于物理性質?哪些屬于化學性質?

  二、推進新課

  二氧化碳的性質

  師:1.物理性質

  (1)通常狀況下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2)密度比空氣的大(同溫同壓下)。

  (3)能溶于水。

  師:二氧化碳也有三態(tài)變化,在加壓、降溫的條件下可以變成液體,繼續(xù)加壓、降溫,就可以變成固體,F(xiàn)在我們一起觀看固體二氧化碳。

  師:用二氧化碳滅火器制二氧化碳固體。請幾位同學小心將固體收集到飲料瓶中,觀察它的狀態(tài)及變化。引導學生將燃著的木條放在瓶口,觀察木條的變化。

  師:固體二氧化碳又叫“干冰”,易升華。

  前面的蠟燭熄滅,現(xiàn)在的木條熄滅,都說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2.化學性質

  (1)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

  實驗探究: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

  實驗步驟: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紙花。第一朵紙花噴上稀醋酸,第二朵紙花噴上水,第三朵紙花直接放入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第四朵紙花噴上水后,再放入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觀察四朵花的顏色變化。然后將第一朵和第四朵紙花取出小心烘烤,觀察現(xiàn)象。

  現(xiàn)象:

  師:①石蕊是一種色素,能在酸性、中性及堿性環(huán)境下顯現(xiàn)出三種不同的顏色。

 、谥苯釉诰凭珶羯霞訜峒埢ǎ埢ㄒ谉棺兒冢绊懹^察,可用燈泡發(fā)光提供的熱量完成這個反應。

  師:①石蕊是一種色素,遇酸變成紅色。

 、谒荒苁棺仙锶芤鹤兂杉t色。

 、鄱趸寂c水反應生成類似醋酸的物質,這種物質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成紅色。

  ④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的物質不穩(wěn)定,加熱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師:二氧化碳溶于水的過程中,是否發(fā)生了化學變化呢?

  生:CO2與H2O能發(fā)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成紅色。

  CO2+H2O===H2CO3

  碳酸很不穩(wěn)定,容易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受熱時分解更快。

  H2CO3===H2O+CO2↑

  (2)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應。

  實驗探究: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應。

  實驗步驟:打開雪碧瓶蓋,塞上導氣管,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振蕩,觀察現(xiàn)象。

  現(xiàn)象: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師:說明雪碧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發(fā)生了化學反應。

  師: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是因為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Ca(OH)2)反應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鈣沉淀的緣故。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如下:

  Ca(OH)2+CO2===CaCO3↓+H2O,這個反應常用來檢驗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huán)境的影響

  1.對生活的影響。

  (1)做滅火劑: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又不燃燒,一般也不支持燃燒,當二氧化碳與空氣同時存在時,二氧化碳在下層,從而隔絕空氣與物體的接觸,所以二氧化碳可用做滅火劑。

  (2)做制冷劑、人工降雨。

  在一定條件下,二氧化碳氣體會變成固體,固體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升華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常用作制冷劑和人工降雨。

  (3)因為易溶于水,所以可制汽水等碳酸飲料。

  (4)二氧化碳是溫室肥料。

  2.環(huán)境的影響:溫室效應。

  板書

  第1課時 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性質

  1.物理性質

  2.化學性質

  (1)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

  CO2+H2O===H2CO3

  H2CO3===H2O+CO2↑

  (2)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應

  CO2+Ca(OH)2===CaCO3↓+H2O

  二、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huán)境的影響

  1.對生活的影響

  (1)做滅火劑

  (2)做制冷劑、人工降雨

  (3)可制汽水等碳酸飲料

  (4)溫室肥料

  2.環(huán)境的影響:溫室效應

初三化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了解人類重要的營養(yǎng)物質是指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無機鹽和水等六大類。

  初步認識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在人類生命活動中的重大意義。

  通過收集資料、討論交流、實驗探究、培養(yǎng)學生交流、合作意識和合作探究能力。

  通過本課題的學習,激發(fā)更多的學生關注健康、關愛生命。

  重點和難點

  蛋白質在人類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意義。

  實驗準備

  一組精美圖片(或制作成多媒體)、研缽、滴管、小燒杯、量筒、醫(yī)用維生素C、蒸餾水、漏斗、濾紙、玻璃棒、石蕊、碘酒、米飯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情景創(chuàng)設

  同學們都吃過飯了嗎?我們每天為什么要吃飯?為什么光吃飯還不行,還要吃菜呢?

 。▽W生回顧以前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得出我們人類維持生命和健康所需的六大營養(yǎng)物質)

  群體互動

  水是生命之源,我們在生物學和化學中已經知道了不少。上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常見的鹽,本單元所涉及的無機鹽將在下一個課題中進行研究。本課題我們主要研究的內容是四類有機物的營養(yǎng)物質。

  請分組閱讀教材p88~94,討論并完成p89、p93兩處的課堂練習。

  交流匯報

  各小組匯報小組的討論成果。

  鞏固提高

 、偬厥獾牡鞍踪|──酶;維生素的音譯名:Vitamin-維他命;

 、谘菔荆旱馀c淀粉的反應:單質碘+淀粉顯藍色。

  組間搶答

  給我們平時常吃的食物找“家”:米飯、羊肉、蘋果、白菜、牛肉、花生、糖果、豬肉、黃瓜、鮮奶、魚肉、玉米、雞蛋、柑橘、蘿卜、蒜苗、雪梨。

  主要含蛋白質的有 ;主要含糖類的有 ;

  主要含油脂的有 ;主要含維生素的有 。

  探究辨析

  ①拋磚引玉:警方常用“指紋顯示”來破案。方法一:取一個蒸發(fā)皿,加入少量的碘酒后,微微加熱,將留有手指印的證物(紙張或器皿)放在蒸發(fā)皿上方,過一會兒可顯示出清晰的'指紋(其原因是手指上的油脂在器皿或紙張上,而碘可溶于油脂中,從而顯示出指紋來);方法二:將硝酸銀溶液小心地涂抹在案情證物上,再用光照,則在物證上會顯示出黑色的指紋來。(其原因是手指上的汗跡中含有無機鹽NaCl等,與AgNO3反應生成了AgCl,經光照,AgCl分解產生黑色銀的微粒,而顯示出黑色指紋)。

 、趯W生實驗探究維生素C的性質:取3片醫(yī)用維生素C(也可用學生自備的水果、果汁),碾碎后溶于10 mL水中并過濾,取少量濾液向其中滴入幾滴紫色的石蕊試液,觀察,可見 。說明維生素C的水溶液呈 性,醫(yī)學上常把維生素C稱之為 (可查閱資料或訪問醫(yī)護人員)。維生素C在酸性環(huán)境中比較穩(wěn)定,在高溫條件下易被破壞。請想一想,如何食用新鮮黃瓜,才能充分利用黃瓜中豐富的維生素C。

  交流展示

 。ā拔摇痹诰S持人類生命和健康中的作用)

  課前將學生分成四組,分別收集四類有機營養(yǎng)物的生理功用(每小組負責一類),并用第一人稱“我”寫成匯報交流材料。

  警鐘長鳴

 。ǘ嗝襟w展示)

  ①吸煙與疾病。圖片:肺癌患者的肺與正常人的肺的比較。

 、谫Y料:甲醛浸泡的雞爪和水產品。

 、圪Y料:硫黃熏制的白木耳。

 、苁袌錾箱N售的毒大米和毒筍。

  ⑤關注生活中所見到的“黃曲霉菌”。

 、揸P注居室裝修中的“隱形殺手”──甲醛、苯。

  感悟交流

  看了之后你們有何感受?

  學后反思

  ①我們應怎樣關注健康、關愛生命?

 、谖覀儜鯓雍侠戆才派攀常空{查我們學校的食譜是否符合健康要求,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畚覀?yōu)槭裁床荒芷场⑻羰常课覀優(yōu)槭裁匆喑允卟耍?/p>

  課后調研

  你認為“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民間說法有科學道理嗎?建議你做一做下面的調查研究:參考課本p94頁習題3中提供的數(shù)據(jù),記錄自己(或他人)每天行走多少路,大約消耗多少油脂?根據(jù)研究對象的身高、體重之比,制定一個科學的走路鍛煉計劃,并堅持實施,做好記錄,分析結果,在適當?shù)臅r候完成調查研究報告。

  點評:本節(jié)課從“民以食為天”的吃開始,讓學生回顧已學的生物學知識,從而使本課題順理成章地導出。

  在學生互動活動中又設置了一欄:“其他,你感興趣的內容”,更是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張揚學生個性的理念。值得一提的是滕老師的“課后調研”給學生提供了七年級數(shù)學課本上的相關內容,可謂用心良苦。

  背景資料

 、20xx年11月10日楚天都市報

  摻有礦物油的大米對人體有致畸、致癌作用。一次性進食了較大量的含礦物油的食物,可導致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適、腹瀉、偶有惡心嘔吐等癥狀。鑒別摻油大米的簡便方法是:用少量熱水浸泡大米,手捻有油膩感,嚴重者水面有浮油。

 、诒本⿴煼洞髮W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七年級上冊p116

  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家用身體質量指數(shù)來判斷人體的健康狀況,這個指數(shù)等于人體質量(千克)與人體身高(米)平方的商。一個健康人的身體質量指數(shù)在20~25之間;身體指數(shù)低于18,屬于不健康的瘦;身體質量指數(shù)高于30,屬于不健康的胖。

初三化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的實例了解化合價的涵義;了解常見元素,原子團化合價;能夠根據(jù)元素的化合價寫出化學式或根據(jù)化學式判斷元素的化合價。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對知識形成規(guī)律性認識的能力,在課堂練習中培養(yǎng)鞏固學生應用概念認識新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標

  在學習元素化合物的知識中,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教育。滲透定組成定律的基本思想。形成從現(xiàn)象到本質,感性到理性的認識方法。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化合價是初中化學要求達到了解水平的基礎知識,前面學過的有關化學式和物質結構初步知識,尤其是有關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形成的知識是給出化合價的依據(jù)。學生掌握本節(jié)知識將對以后各章的學習均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第八章酸、堿、鹽的學習。本節(jié)課是初中化學知識鏈中的重要一環(huán),所以應高度重視本節(jié)課教與學。

  教法建議

  從復習NaCl和HCl的形成入手,探究MgCl2和H2O的形成過程。學生分組探究:據(jù)Mg、Cl、H、O原子結構示意圖來分析Mg與Cl,H與O之間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提出問題:(1)Mg、Cl、H、O這四種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是多少?(2)Mg與Cl,H與O各是靠什么形成化合物的?(3)在MgCl2和H2O中原子個數(shù)比各是多少?使學生明確:元素在相互化合時,反應物原子的個數(shù)比總是一定的。如果不是這個數(shù)目比,就不能使構成離子化合物的陰、陽離子和構成共價化合物分子的原子的最外電子層達到穩(wěn)定結構,也就不能形成穩(wěn)定的化合物。所以元素間相互形成化合物時,各元素原子數(shù)目之間必是一個一定的簡單整數(shù)比。元素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時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性質叫化合價。即化合價的實質是元素的一個原子在與其它元素的原子化合時,得失電子或共用電子對數(shù)目。用表格展示元素化合價的判斷:

  化合物

  離子化合物

  共價化合物

  數(shù)目

  一個原子得失電子的`數(shù)目

  一個原子共用電子對數(shù)

  正價

  一個原子失去電子的數(shù)目

  電子對偏離的原子

  負價

  一個原子得到電子的數(shù)目

  電子對偏向的原子

  元素的化合價是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時的數(shù)目,所以,在單質分子里,元素的化合價為零。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shù)和為零。讓學生明白,元素的化合價與原子的結構有關;蟽r與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目的聯(lián)系。

  熟記常見元素化合價和原子團的化合價,是運用好化合價的前提。建議可采用順口溜強化記憶。然后加強課堂訓練,通過實際運用在不斷聯(lián)系中達到熟記的程度。根據(jù)已知元素的化合價,寫出物質的化學式;或根據(jù)物質的化學式,計算出元素的化合價。要做到講練結合,讓學生在練習中去體會化合價與化學式的相互關系。掌握好元素的化合價與化學式的相互關系,可擺脫以前死記硬背物質化學式的現(xiàn)象;使書寫客觀存在的化合物化學式的能力,達到了一個飛越的程度。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在化學研究的實踐中,必須通過具體實驗確知某化合物的存在和測定了它的組成成分,才能根據(jù)元素的化合價寫出它的化學式。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

  熟記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負化合價代數(shù)和為零的原則。

  教學難點:化合價概念的建立。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寫出氯化鈉,氯化氫的化學式。為什么是一個鈉原子和一個氯原子結合,一個氫原子與一個氯原子結合?(從原子結構角度考慮)

  寫出鎂,氯,氫,氧四種原子結構示意圖

  投影:

  探究問題:鎂和氯;氫與氧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

  分組討論,小組匯報討論結果。

  (1)Mg,Cl,H,O這四種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是多少?

  (2)Mg與Cl,H與O各是靠什么形成特定的化合物的?

  (3)在氯化鎂,水分子中,原子個數(shù)比各是什么?能否隨意改動化合物中的原子個數(shù)?

  小結:氯化鎂失去鎂最外層兩個電子形成Mg2+,Cl得電子形成Cl-,相反電荷的離子互相作用,形成離子化合物MgCl2。在水分子中,一個氧原子提供兩個電子分別與兩個氫原子提供的兩個電子形成兩對共用電子對,形成穩(wěn)定的共價化合物水。據(jù)原子結構,元素的原子在結合時,原子個數(shù)是一定的,不能隨意改動。這是元素形成化合物時的一種性質。這種性質就是元素的化合價。

初三化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對水的三態(tài)變化的微觀解釋和原因分析。

  2.通過分析水分子的運動與水的三態(tài)變化之間的關系,認識水分子的特征。

  教學起點分析:知道水能發(fā)生三態(tài)變化和發(fā)生這些變化的條件,相當一部分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但是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自發(fā)地從微觀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質的變化,對于水的凝結、蒸發(fā)等司空見慣的不易產生探究沖動。教學的起點應當定位于對水的三態(tài)變化的微觀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如我們?yōu)槭裁从X察不到水的蒸發(fā)的?水在什么情況下更容易蒸發(fā)?在蒸發(fā)過程中,水分子發(fā)生什么變化?

  教學過程 :

  [師]同學們喜歡潺潺的小溪、奔騰的江河、波濤洶涌的大海嗎?

  [生]喜歡。

  [問]它們是由什么組成的呢?

  [生]水(水分子)。

  [師]水是由什么組成的?

  [生]水是由水分子組成的。

  [師]你知道一個水分子的大小嗎?

  [生]不知道。

  [投影]一滴水。(只一滴水,就約含有1021個水分子)。

  [師]這樣小的分子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沒有小小的水分子,哪有晶瑩的水滴,又怎么會有奔騰的江河 ,洶涌的大海呢?

  [設問]那水分子有什么特征?

  為什么有時會幻作朵朵白云,有時又能化做綿綿細雨、皚皚白雪?

  [生]狀態(tài)變化。

  [師]水變成云、雨、雪是水的存在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結果。

  [投影]第一節(jié) 水分子的`三態(tài)變化

  水的三態(tài)變化

  [板書]水的三態(tài)變化

  [投影]出示目標

  [投影]封閉在針筒中的水。設想把封閉在針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態(tài)的水就會變?yōu)樗魵,體積會明顯增大。

  [問]請大家猜想一下,在這個過程中,水分子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學生猜想]水分子本身變大了? 水分子間的間隔變大了?

  水分子的數(shù)目增多了?

  水分子受熱都沖到針筒的那一端去了?

  [師]下面我們來研究同學們的猜想是否正確 初中學習方法?

  先來觀察:不同狀態(tài)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

  [問]從圖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同桌之間相互交流)

  (學生七嘴八舌)固態(tài)的水: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動

  液態(tài)的水:水分子無序排列,在一定體積內較自由地運動

  氣態(tài)的水:水分子自由運動,充滿整個容器或自由地向空間擴散

  分子間的間隔不同

  [師]小結:分子間的間隔不同,物質在氣態(tài)時分子間的間隔比在固態(tài)液態(tài)時要大得多

  [說明]圖中的質量是不相同的,圖中水分子的個數(shù)也不相同,圖示的

  目的僅在于表示分子的間隔不同,所以,同一質量的水在變?yōu)?/p>

  水蒸氣時,分子本身沒變,分子間的距離,分子的排列方式,

  通過剛才的研究:大家來小結一下。

  [板書]水由固→液→氣時

  分子數(shù)目 分子間的距離

  不變 改變

  分子大小 分子的排列方式

  [問]這樣的變化是變化還是變化?

  [生]物理變化

  [投影]生活景象(路邊斑斑水跡,太陽光照下,一會兒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問]這是什么原因?

初三化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氫氣的物理性質,掌握氫氣的可燃性、還原性,并了解有關的實驗過程和現(xiàn)象以及注意事項;

  根據(jù)氫氣的性質了解其主要用途;

  從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對照了解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氧化劑和還原劑。

  能力目標

  通過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氫氣燃燒與爆炸和還原性與還原反應的教學,進行量變引起質變和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建議

  教法建議

  在講氫氣的性質之前,學生已學過氧氣的性質、制法和氫氣的實驗室制法。教師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化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確定恰當?shù)闹R范圍和實驗內容,使學生了解氫氣的物理性質,掌握氫氣的可燃性、還原性及有關實驗現(xiàn)象和化學方程式;了解點燃氫氣之前為什么要檢驗氫氣的純度以及檢驗的方法,結合實驗內容明確提出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結合氫氣的可燃性對學生進行環(huán)境保護教育等。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層層深入地展開教學內容。教師講新課之前先復習舊知識,以實驗室用什么藥品制取氫氣,收集氫氣有幾種方法等問題導入新課,而后展示一瓶瓶口倒置的氫氣,請學生通過觀察氫氣在通常狀態(tài)下的色、態(tài)、水溶性、密度等,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自己總結出氫氣的物理性質。這種從感性到理性認識問題的方法,層次清楚,符合學生認識規(guī)律和能力形成與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講授氫氣的可燃性和還原性時,也應先演示氫氣在空氣中安靜燃燒、氫氣中混有空氣點燃發(fā)生爆鳴、氫氣在氯氣中燃燒在瓶口出現(xiàn)白霧、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等,而后運用投影,進行反應實質的總結,寫出化學方程式。這種運用探索性實驗的教法,能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揭示了知識的本質和內在聯(lián)系。

  最后教師通過讓學生看書進行小結,再通過讓學生做練習題進行鞏固,使大多學生都能掌握基本的、重點的知識,從而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其它一些建議:

 。1)為使操作方便,節(jié)省時間和藥品,氫氣發(fā)生裝置宜選用啟普發(fā)生器。

 。2)為增加實驗興趣,可在實驗3-4的肥皂水中加入顏色。

 。3)氫氣燃燒實驗必須絕對安全,氫氣燃燒除焰色、發(fā)熱和爆炸外,還可引導學生注意產物,即可在燒杯內壁涂上遇水顯色的物質。

 。4)認真做好氫氣還原氧化銅實驗,使學生掌握操作步驟。

  (5)引導學生分析反應物和產物,為下章學習打下基礎。

 。6)復習氧化反應,引入還原反應。先以氫氣和氧化銅為例理清概念,不要急于將前面各種氧化反應均分析一下哪個是氧化劑、還原劑。

 。7)使學生了解用途對性質的依賴關系。

  關于“燃燒”概念的擴展

  從對比氫氣在空氣中燃燒和氫氣在氯氣中燃燒時火焰的顏色不同和生成物不同,不僅能總結出兩個反應的特殊性,同時也能找出它們的共性——劇烈的、發(fā)光放熱的化學反應。從而擴大了“燃燒”概念的內涵。

  同時,還可以觀察到它們的火焰構造與酒精燈和蠟燭的火焰結構不同。氫氣在空氣中和氯氣中燃燒的火焰都是內外兩層,這是因為氣體燃燒時不必經氣化階段,所以沒有氣化層的“焰芯”。

  氫氧混合氣體的爆鳴

  在導管口點燃氫氣之前,必須先檢驗氫氣的純度,完全是由氫氣易燃且放出大量熱的性質所決定的。

  課本選用了紙筒的實驗。但書中只描述了"剛點燃時,氫氣安靜地燃燒,過一會兒,突然聽到"砰"的一聲響,爆炸的氣浪把紙筒高高掀起。事實上,這個實驗如果做得好,所能觀察到的現(xiàn)象要比以上課本的那段描述復雜些。所能說明解釋的問題也更深入些。實驗的具體情況是:

  用一個沒有蓋的紙筒(或罐頭筒)底上穿一個小孔,小孔用一尖細小木條塞緊(或用火柴桿也行)。把筒倒立,用排空氣法迅速充滿氫氣,將紙筒向下平置于桌面上,在拔掉小木條的同時,就小孔處點燃逸出的氫氣。最初氫氣在小孔處安靜地燃燒,一會兒聽“嗡嗡”的'聲響,而且聲音逐漸增強,最后才是砰然巨響,爆炸的氣浪使紙筒騰空而起。

  幾種可燃性氣體與空氣混合的爆炸界限

  氣體 最低成分% 最高成分%

  氫氣 4.1 74.2

  一氧化碳 12.5 74.2

  甲烷 5.0 15.0

  乙炔 2.5 80.0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氫氣的化學性質

  一 復習提問:

  1.寫出實驗室制氫氣的化學方程式。

  2.畫出實驗室制氫氣的簡易裝置圖。

  二 導入新課:氫氣的性質。

  1.氫氣的物理性質:

  按照描述氧氣物理性質的順序,回憶上節(jié)課的實驗現(xiàn)象描述氫氣的色、態(tài)、味和溶解性等。

  【實驗3-4】裝置如圖所示。球形干燥管里裝有堿石灰干燥劑。導管口蘸些肥皂水,控制氫氣流速,吹出肥皂泡。當肥皂泡吹到足夠大時,輕輕擺動導管,讓肥皂泡脫離管口,這時可以觀察到肥皂泡上升。

  肥皂泡上升說明氫氣密度小。在標準狀況(1大氣壓,0℃)下,氧氣、空氣、氫氣的密度分別為1.429克/升,1.293克/升,0.0899克/升,它們的比值為16∶14.5∶1。(為什么用排空氣法收集?)

  氫氣在通常狀況下,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氣體,難溶于水,比空氣輕。

  2.氫氣的化學性質:

  【實驗3-5】在帶尖嘴的導管口點燃純凈的氫氣,觀察火焰的顏色。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冷而干燥的燒杯,過一會兒,觀察燒杯壁上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

  引導觀察燃燒的焰色和燒杯內壁有什么現(xiàn)象出現(xiàn)。把燒杯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用手觸摸燒杯,感覺熱量。證明氫氣具有可燃性,燃燒時放出大量的熱。

 。1)氫氣的可燃性:

  在這個實驗中為什么強調“純凈”呢?如果氫氣不純凈燃燒時會怎么樣呢?

  【實驗3-6】取一個一端開口,另一端鉆有小孔的紙筒(或塑料筒等),用紙團堵住小孔,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氫氣,使紙團內充滿氫氣。把氫氣發(fā)生裝置移開,拿掉堵小孔的紙團,用燃著的木條在小孔處點火,注意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人要離開,注意安全。)

  引導學生觀察:

 、僮⒁庑】滋廃c火時的開始情況;

 、谧屑殐A聽音響的變化;

 、塾^察隨音響變化而發(fā)生的現(xiàn)象。

  板書 氫氣不純混有空氣或氧氣,點燃時發(fā)生爆炸。

  為什么點燃純凈的氫氣能安靜地燃燒,而混合氣體卻會發(fā)生爆炸呢?

  點燃純凈的氫氣時,在導管口流出的氫氣量少,與氧氣接觸少,反應時產生的熱量也少,且散失較快,所以點燃時安靜地燃燒。

  點燃紙筒中氫氣時,隨著氫氣的消耗,空氣不斷從紙筒底部進入筒內。氫氣和空氣接觸并混和,與氧氣接觸面多,點燃時快速反應,產生的熱量在極短時間內、有限空間里急劇膨脹,就發(fā)生了爆炸。

  實驗測定,當空氣中混入氫氣的體積達到總體積的4%~74.2%時,點燃即發(fā)生爆炸。這個范圍叫做氫氣的爆炸極限。所以,點燃需要純凈的氫氣,點燃氫氣前必須檢驗氫氣的純度。

  【實驗3-7】用排水法收集一試管氫氣,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開拇指點火。如果聽到尖銳的爆鳴聲,就表明氫氣不純,需要再收集,再檢驗,直到響聲很小,才表明氫氣已經純凈,如果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氫氣,經檢驗不純而需要再檢驗時,應該用拇指堵住試管口一會兒,然后再收集氫氣檢驗純度,以免暗焰引發(fā)氫氣發(fā)生器爆炸。

  【實驗3-8】在干燥的硬質試管底部鋪一層黑色的氧化銅,管口微向下傾斜。通入氫氣,過一會兒再給氧化銅加熱。注意觀察黑色的氧化銅有什么變化,管口有什么生成。反應完成后停止加熱,還要繼續(xù)通入氫氣,直到試管冷卻后,再停止通氫。

  引導學生思考:

  (1)放氧化銅的試管口為什么要略向下傾斜?

 。2)導氣管為什么要伸入到試管底部,管口不能用塞子塞住?

 。3)為什么先通一會兒氫氣,再加熱氧化銅?氫氣的純度是否需要檢驗?

  (4)實驗在停止加熱時,為什么還要繼續(xù)通入氫氣到試管全部冷卻為止?

  聯(lián)系已學過的有關知識逐一討論。歸納出實驗步驟韻語記憶口訣:

  板書“一通、二點、三滅、四撤”。

  引導學生用化學式表述反應過程

  氫氣和氧化銅反應:

  練習:實驗室制備氫氣并使氫氣跟灼熱的氧化銅反應有以下主要步驟,請按正確的操作順序排列序號___________________。

  A 檢驗氫氣發(fā)生裝置的氣密性; B 給試管中的氧化銅加熱;

  C 向氫氣發(fā)生裝置里添加藥品; D 停止加熱;

  E 向裝有氧化銅試管中通入氫氣; F 停止通入氫氣;

  G 檢驗氫氣的純度。

  復習提問:什么是氧化反應?氫氣與氧化銅反應是否是氧化反應?

  分析:在氫氣與氧化銅反應中,氫氣奪取了氧化銅中的氧,發(fā)生了氧化反應。而氧化銅失去了氧變成了單質銅,則氧化銅發(fā)生了還原反應。

  在反應中,氫氣奪取了氧化銅中的氧,發(fā)生了氧化反應。使銅被還原出來,說明氫氣有還原能力,我們稱之為還原性,而把氫氣稱之為還原劑。

  氧化銅失去了氧,發(fā)生了還原反應。使氫氣發(fā)生了氧化反應,說明它具有氧化能力,我們稱之為氧化性,而把氧化銅稱之為氧化劑。

  氫氣:得氧~有還原性~是還原劑~發(fā)生了氧化反應。

  氧化銅:失氧~有氧化性~是氧化劑~發(fā)生了還原反應。

  練習:在高溫下,三氧化二鐵與一氧化碳反應生成單質鐵和二氧化碳。此反應中氧化劑是_______,還原劑是_______,_______,發(fā)生了氧化反應,________發(fā)生了還原反應。

  氫氣的用途:閱讀課本57頁圖3-14。

  物質的用途是由其性能決定的。

  密度小——氫氣球;

  可燃性——氫氧焰、高能燃料等;

  還原性——冶煉金屬、制備硅等;

  另外還可用于合成氨氣、制備鹽酸。

  探究活動

  1. 家庭小實驗 在如教材第53頁所示的實驗3-4中,可以用蠟燭不斷點燃產生、上升的氫氣泡。想辦法使氫氣泡中含有少量空氣,一來可減慢氫氣上升的速度,二來又可產生強烈的爆鳴聲。

  2. 家庭小實驗 取一支大試管,平置固定在鐵架臺上,用一團棉絮浸透酒精溶液,置入管底。在管中部用紙槽送入黑色氧化銅,鋪平。用單孔帶短玻管的橡皮塞塞緊,加熱棉絮球部位,可以看到氧化銅慢慢由黑色變紅。

  3. 設計一個實驗,證明蠟燭中含有碳氫兩種元素。

初三化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聯(lián)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動,認識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過課堂演示實驗,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通過實驗及實驗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聯(lián)系生活實際,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標

  學習通過實驗認識物質性質的方法;

  提高實驗探究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從生活視角觀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從社會視角分析其使用,體會化學與社會的關系;

  聯(lián)系生命活動,認識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過對溫室氣體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紹,增強環(huán)境保護意識。

  教學建議

  知識講解指導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建議以探索式學習為主,讓學生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質,而不是教師先講二氧化碳的性質,然后做實驗驗證給學生看。

  2.講授方法上,建議以談話法為主,引導學生觀察,與學生討論每一點二氧化碳的具體性質。

  3.對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在強調不可燃性和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的同時,單獨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況下不支持燃燒的性質,有利于學生理解滅火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的反應,學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講到二氧化碳與碳酸鈣反應得到碳酸氫鈣,這樣只會使難點集中,增加學生學習難度。

  課堂引入指導

  方法一:近來地球上氣溫正在逐漸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氣溫如此變化呢?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方法二:據(jù)紙報道,某農村一戶農民挖了一口井,約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時在井下燒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兒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結果很久不見動靜,上面的二女兒及鄰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結果三人身亡于井中,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悲

  關于二氧化碳性質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為氣態(tài)化合物對于學生而言并不陌生。無論呼入的新鮮空氣還是呼出的濁氣中都含有二氧化碳。雖然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識,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統(tǒng)的。通過這節(jié)教學,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系統(tǒng)化、網絡化。與前面的物質學習聯(lián)系起來,織成知識網。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完善并提高學生對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動中作用的認識。

  在氧氣、氫氣后學習二氧化碳,從學習程序來說對學生并不陌生。如學習物質從物質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入手,到物質的用途學習。物理性質主要學習色、味、態(tài)、溶解性、密度、熔沸點等內容。二氧化碳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物質。教學中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識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信心,挖掘學生的主動性進行學習。

  此節(jié)教學的重點是二氧化碳的性質知識的教學。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對學生形成知識的重要作用。實驗探究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節(jié)知識的教學難度不大,多數(shù)內容都為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或在小學自然、初中生物學科中已經接觸過的知識。教學中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選擇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關于二氧化碳性質的教學建議:

  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在學生學習物質性質、形成化學知識的`重要作用。利用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

  根據(jù)學校情況(生源、實驗條件)不同,采用開放程度不同的實驗探究法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采取小組討論式學習模式。

  聯(lián)系實際生活、生產學習二氧化碳。

  課程結束指導

  引導學生依據(jù)二氧化碳的性質,學習二氧化碳的用途從用途復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課外實驗指導

  二氧化碳性質實驗有條件時可以用干冰來制備,這樣能避免用鹽酸與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氫氣的干擾,使學生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認識更清楚。建議補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實驗,用U型管做,并為講二氧化碳與水反應打下良好基礎且過渡自然。

  教學設計方案1

  教學過程:

  【引言】

  在某農村,曾經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約有十四、五米,因為施工人員在施工時曾在井內燒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兒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結果很久不見動靜,上面的二女兒及鄰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結果三人身亡于井中。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悲劇呢?是誰在作案呢?

  原來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們來學習二氧化碳。

  在空氣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過1%,就對人類有害處,4%~5%人會感到氣喘頭痛眩暈,10%的含量人就會窒息死亡。

  【板書】第三節(jié) 二氧化碳的性質

  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氣體。

  【演示】

  如圖:兩只紙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氣體,觀察現(xiàn)象。

  【講解】二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比空氣重的氣體,在標準狀況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氣重。剛才我們介紹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難于擴散。

  【提問】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舉例說明。

  【小結】通常狀況下,1體積水中能溶解1體積的二氧化碳氣體,壓強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壓溶入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將溫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氣體二氧化碳就變成固體二氧化碳,俗稱“干冰”,其含義是“外形似冰,熔化無水”直接變成二氧化碳氣體。

  【板書】二 、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演示】

  兩支燃著的蠟燭都熄滅,且下面的火焰先滅。

  【提問】由此實驗可得出什么結論?

 。▽W生回答后,老師歸納)

  【板書】1.一般情況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不供給呼吸。

  (進一步解釋上述事故的發(fā)生及蠟燭熄滅的原因)

  【講解】在久未開啟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處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過高而危及生命。

  【提問】怎樣測試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過高?

 。▽W生討論后歸納)

  【講解】在菜窖里做一個燈火實驗,如果燈火熄滅或燃燒不旺,說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進去。

  【演示】

  【現(xiàn)象】紫色石蕊試液通入二氧化碳氣體后顏色變紅,加熱后紅色褪去,又恢復紫色。

  【講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試液遇酸液變紅。碳酸不穩(wěn)定,加熱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書】2.和水反應: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氣體,觀察現(xiàn)象。

  【現(xiàn)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板書】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Ca(OH)2+CO2====CaCO3↓+H2O

  【講解】碳酸鈣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體,通入過量的二氧化碳氣體,碳酸鈣溶解變成溶于水的碳酸氫鈣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氫鈣溶液加熱后,又變成碳酸鈣

  廣西桂林著名的蘆笛巖內的石柱、石筍或溶洞都是長年累月發(fā)生上述反應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質,可用之檢驗二氧化碳的存在。

  【講解】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許多重要的用途。

  【板書】

  三 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不能燃燒,且比空氣重,可用它來滅火。(簡介滅火器原理)

  2.干冰升華時吸收大量熱,可用它做致冷劑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業(yè)制純堿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結】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種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質后合理利用它。

【初三化學教案】相關文章:

初三化學教案03-10

學;瘜W教案09-26

關于化學教案02-14

高二化學教案12-29

高中化學教案12-29

初中化學教案07-14

化學教案物質的量教案12-30

化學教案:物質的量濃度12-30

高一化學教案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