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女人色视频在线观看网站_一本久精品无码免费_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专区_开心婷婷五月综合基地六月

《桃花源記》教案

時間:2023-02-24 09:58:02 教案 投訴 投稿

《桃花源記》教案(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記》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桃花源記》教案(15篇)

  《桃花源記》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指導學生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了解古今異義現象。

  2、使學生理解本文記敘的順序、品味語言。

  3、理解作者理想社會的實質。

  學生參與方式

  在誦讀、翻譯、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掌握記敘的順序,理解作者理想社會的實質。

  內容梳理本文以時間為順序,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jié)):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jié)):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第4~5節(jié))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預習活動

  1、本文選自( ),陶淵明字( ),號( )又自號( )

  2、出自本文的成語是( )( )( )( )( )

  3、古今異義詞

  《桃花源記》課文解讀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本文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一個以捕魚作為職業(yè)的武陵人。(有一次漁人)沿著小溪走,忘記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兩岸幾百步以內,中間沒有夾雜其它的樹,芳香的青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對眼前的景象感到非常驚奇。(漁人)又繼續(xù)向前劃行,想走完那片林子。

  桃林在溪水源頭消失了,就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洞)里面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漁人)就離開船,從洞口進入。起初洞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漁人)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有平坦寬廣的土地,房屋整整齊齊,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的景物。田間小路互相交錯相通,(村落間)能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人們在村落間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衣著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樣,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樂。

  (桃花源的人)一見漁人,竟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里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了他們的問題。(村里的人)便邀請他到自己家里,擺酒殺雞做飯款待他。村里人聽說有這樣的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率領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了,與桃花源以外的人隔絕了。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情一一詳細地告訴桃源里的人,(桃源里的人)都感嘆惋惜起來。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里,都拿出酒菜飯食(來招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便告辭離去。這里面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事)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講!

  《桃花源記》知識點歸納練習

  《桃花源記》歷來是升學考試的傳統課文,考查重點主要集中在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考查角度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⑴豁然( )⑵儼然( )⑶垂髫( )⑷阡陌( )

  二、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啪壪孝茲O人甚異之⑶欲窮其林⑷才通人⑸儼然⑹桑竹之屬⑺交通⑻悉如外人⑼便要還家⑽咸來問訊⑾妻子⑿絕境⒀無論⒁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⒂辭去⒃此中人語云

  三、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炮淠敖煌,雞犬相聞。 ⑵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菃柦袷呛问溃瞬恢袧h,無論魏晉。 ⑷不足為外人道也。

  四、填空。

 、琶鑼懱一肿匀痪吧木渥。⑵描寫桃花源自然環(huán)境的句子。

  ⑶描寫桃花源中人安居樂業(yè)的句子。

  五、掌握內容。

 、抛髡摺⒊罢n文出處。

 、瞥鲎员疚牡某烧Z。(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等)

 、菑奈闹欣沓觥皾O人”的行蹤。(發(fā)現桃花源—訪問桃花源—離開桃花源)

 、取按巳艘灰粸榫哐运劊試@惋!碧以慈藶槭裁磭@惋?(桃源人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一直過著痛苦的`生活而嘆惋。)

 、衫斫庾髡邽槭裁匆摌嬕粋不存在的“世外桃源”。(作者虛構一個與黑暗的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著作者的社會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愿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練習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體裁是__________,從內容上看這是一首_________。作者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___________”。

  2、解釋加點的字:

  輔三秦___________五津___________

  比鄰_____________無為____________

  3、遠隔兩地的朋友經常用詩中的哪兩句來互相勉勵和鼓舞?簡述你對其中蘊含哲理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感悟詩人的情懷,說說這首詩為什么在古代送別詩中是別具一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五言律詩送別詩初唐四杰

  2、輔佐、護衛(wèi)渡口近鄰無須、不要

  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縮短距離。

  4、因為這首詩擺脫了其他送別詩中那種傷感、低沉的情調,表現了開朗、樂觀、豪放的情懷。

  《桃花源記》教案 篇2

  桃花源記教案

  學情分析:

  桃花源記這篇課文出現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本單元的課文主要有杜甫詩三首、桃花源記、陋室銘等文言文課文。而桃花源記是其中最重要的課文之一,它全文共309個字,對于初中二年級學生而言,這是最長的一篇文言文。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不少的文言文課文,如童趣、傷仲永、口技等等,因此,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礎,掌握了不少的文言文詞語,在學習桃花源記的時候,不需要教師幫學生一字一句地翻譯,而是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注釋,查閱古漢語字典,自主翻譯全文。教師要做的是點出重要的通假字、古今異義等文言現象,讓學生對文言文有更深一步的認識與把握。

  在課文的寫作手法上,桃花源記的很大一個特點是使用了設懸念的敘述技巧和優(yōu)美自然的語言,文章因此而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人入勝。教師應該深入淺出地講解這些寫法,讓學生體會課文的語言美,并試著學習使用設懸念作文。另外,課文的借代修辭也是學生們之前比較少接觸的一種修辭手法,教師應該著重點撥。

  在文章主旨上,課文的.主題思想對于學生而言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教師可以圍繞兩個問題來引導學生理解,一是桃花源是否真實存在,二是如果不存在,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樣的一個世界,教師可以結合課文的時代背景講解。

  一、教學計劃

  1.教學目標:通過教科書上的注釋,讓學生掌握部分文言文詞語、通假字,了解古今異義現象,并能過自己翻譯全文。

  2.能夠流利地朗讀并且背誦課文。通過課文學習,能夠理解課文內容和記敘順序,體會課文的語言美,學習

  課文曲折回環(huán),層層設疑,引人入勝的寫法。

  4.通過課文學習,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并學會正確看待“桃花源”社會的利與弊。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掌握部分文言文實詞和虛詞、通假字、古今詞,能夠全文翻譯。

  2.加強頌讀課文,背誦課文。

  3.體會課文的語言之美。

  難點:1.理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和思想內容。

  2.體會課文的奇幻色彩

  三、教學時間: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第二課時:

  一、復習回顧: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一些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詞,翻譯了課文,大家也稍微了解了課文大致講了怎樣的一個故事,今天,我們就來進入課文內容,走進桃花源,看一下我們向往的世外桃源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世界。

  二、學習研討:

  1.全班齊讀第一自然段。這里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請以驚喜的口吻讀漁人發(fā)現桃花林。

  思考:武陵人是怎樣發(fā)現桃花林的?

  漁人“沿溪行”恰好在溪的下流,桃林中既“落英繽紛”,自然有不少花兒落在水面,隨流而下,漁人是在看到這些花瓣后,逆流而上到達桃花林的。

  文中是什么吸引武陵人“欲窮其林“的?(請用文中句子回答)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皧A岸數百步”都是桃樹,沒有一棵雜樹,很是奇特。

  文中描繪的桃花林草美花繁,奇像異景,這就吸引了武陵人繼續(xù)走進桃花林,看個究竟。(設疑)

  2.請同學讀第二自然段。這里環(huán)境優(yōu)雅,和諧安寧,請以贊嘆的口吻讀漁人進入桃花源。

  思考:武陵人又是怎樣發(fā)現進入桃花源的?(請用原文句子回答)漁人見桃林面積之廣(“夾岸數百步”),又是純一色的桃樹(“中無雜樹”),為人間所罕有,已有“尋仙”之意;待到行至桃林盡頭,發(fā)現了“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他以為這是“天外有天”的標志,便決意去追尋光源,滿心希望能由此而直達仙境。

  漁人進入桃花源后都看到了哪些景致?

  美好的自然風光: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安寧的社會環(huán)境: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安居樂業(yè)、和平幸福的境況: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3.請同學讀第三自然段。民風淳樸,熱情好客,請以贊美的口吻讀漁人訪問桃花源。

  思考: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說明什么?

  大驚:說明了對陌生人到來的奇異,顯示出桃源人的與世隔絕。(照應)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表現桃源人熱情好客,淳樸的民風。桃花源的人為什么聽了漁人的話以后“皆嘆婉呢”?

  秦朝以來的戰(zhàn)爭是他們對社會動亂黑暗感到嘆息,也為老百姓過著的痛苦生活感到嘆惋。

  為什么“不足為外人道也”,在情節(jié)上起什么作用?

  符合桃花源人的心理,他們不愿意別人來打擾他們的寧靜生活。埋下伏筆

  4.齊讀最后兩個自然段。這里撲朔迷離,虛無縹緲,請以疑慮的口吻讀漁人離開

  桃花源。

  思考:為什么具體描寫漁人離開處處志之,詣太守,南陽劉子驥,但結果又“未果呢?給人一個真實的感覺,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但與此同時,結果是不令人滿意的。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它是虛構的,是作者的理想圣地,可遇不可求。

  三、合作探究與延伸:

  1.桃花源哪里體現美、樂、奇?

  美:(內部環(huán)境與外部環(huán)境)

  樂:(1)男人雖種植勞累,但他們樂,樂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戰(zhàn)亂之苦,能安居樂業(yè)。(2)女人雖采桑養(yǎng)蠶,織布縫衣,忙得不亦樂乎,但她們樂,樂在沒有壓迫,沒有剝削,過和平安定的生活。(3)老人(黃發(fā))“怡然自樂”,樂在老有所養(yǎng),豐衣足食。(4)小孩(垂髫)“怡然自樂”,樂在和平安樂,無憂無慮。(5)漁人樂,樂在受人熱情相邀,盛情款待,樂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諧親密。

  奇:(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為“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山洞奇,那是因為“仿佛若有光”,且形狀奇特,“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2)人奇。人奇,那是因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見漁人,乃大驚”“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3)蹤奇。蹤奇,那是因為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太守竟然“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名人探訪,竟然“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2.課文在情節(jié)安排上有什么特點?

  3.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樣的一個社會,你希望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當中嗎?

  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zhàn)亂紛乘的環(huán)境里,中年以后他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體會,于是構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因此在這篇文章里,他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復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這個現實世界之中。要尋找它就只能飄然高舉,由此看來,劉子驥之后而無人“問津”,似乎也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讀這篇課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無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內容和寫法。

  四、總結:

  1.全班一起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讀一遍。

  2.教師總結:桃花源記這篇課文以武陵人的行蹤為線索,為我們展現了桃花源優(yōu)

  美寧靜,幸福和諧,與世無爭的景象,寄托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構想與渴求。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

  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

  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

  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

  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

  去,此中人語(yù)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

  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教案 篇3

  1.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掌握故事情節(jié),能對作者描寫的理想社會進行正確的評價。

 。2)掌握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的詞語。

 。3)能補出文中省略的內容,并對文章進行準確的翻譯。

  2.學法指導:

 。1)弄清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傾向和政治主張,有助于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此文的原因。

 。2)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試譯全文,難點請教老師并積累重要的詞語(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

 。3)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正確評價“桃源式”理想社會的積極性與局限性。

  (4)認識本文流傳下來的成語,并會使用。

  二、預習導引:

  1.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潛,別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jié)先生”。原籍江州潯陽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人,東晉詩人。

  陶淵明出身于沒落士族,少年頗有壯志,博學善文。他29歲開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職回家。35歲時,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輔佐桓玄。后因玄反跡暴露,乃離去。40歲做鎮(zhèn)軍劉裕參軍,第二年因叔父推薦,為彭澤令。終因政治難圖,又不肯“為五斗米而折腰”,便辭官離去,在官僅80余日。作《歸去來辭》以明其志。此后,他一直過著隱居的田園生活,自食其力,再沒有出仕。63歲時,他為自己寫了《統歌詩》、《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

  隱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他的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著有《陶淵明集》。

  2.背景資料

  《桃花源記》大約作于永初二年(421),在此之前作者就不滿黑暗現實,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權貴,而毅然辭官歸隱。即使這樣,但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激起了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fā),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又無法改變,也不愿干預這種現狀,只好借助創(chuàng)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3.題目解說

  《桃花源記》原是《桃花源詩并序》!霸姟弊肥隽颂一ㄔ吹男纬桑柙伭恕按盒Q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yè)的理想社會!坝洝毕喈斢谠姷男,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于小說色彩。作品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4.知識鏈接

  嗜酒的陶淵明

  陶淵明一生喜愛喝酒,他常常設酒款待客人。他如果先醉了,就說:“我醉欲眠,卿可去!庇幸淮,他家里的酒釀熟了,他急著要喝,不等酒涼,就用頭上的葛巾把酒渣過濾然后再喝酒,酒渣過濾完后,就馬上把葛巾戴在頭上。

  三、教學過程:

 。ㄒ唬┳忠粼~義:

  1.字音認讀

  儼然(yǎn)豁然(huò)阡陌(qiānmò)邑(yì)

  2.字形辨識

  3.詞語補注

  (1)一詞多義:

 。2)古今異義:

 。ǘ﹥热萁庾x

  《桃花源記》即《桃花源詩》前邊的記。記是一種記述事物的文體。這篇“記”后面是一首五言古詩,“記”相當于這首詩的序,故《桃花源記》又叫《桃花源詩并序》。

  作為我國古代散文中的奇葩,陶淵明這篇300多字的短文傳誦千古而不衰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反映了作者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否定,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和平、寧靜、平等、安樂,和現實社會完全對立的理想社會,勾勒出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風光秀麗的藍圖,反映了古代勞動群眾追求美好的理想生活的強烈愿望。在桃花源,嘩嘩的小橋流水讓人們徹徹底底地擺脫了肉體和靈魂的羈絆,使人的心靈完全凌駕于社會的、歷史的硝煙之上,獲得了一種精神上的滿足。

  桃花源人從秦朝的時候就來到這里躲避戰(zhàn)亂,已經五六百年了。在這五六百年的時間里,世間不知發(fā)生了多少次戰(zhàn)爭,人民不知道遭受過多少次災難,而桃花源里的'人卻“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自然更不知道世人所遭受的痛苦了。桃花源里和平、寧靜的幸福生活與當時賦稅極為繁重的社會和動蕩不安的現實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正是農民夢寐以求的理想境界。在作者筆下,桃花源風俗淳樸,全無人世間的爾虞我詐。他們彼此之間平等相愛,就是來自世間的漁人,也被他們當作自己人一樣“設酒殺雞作食”,十分殷勤周到地招待他。這個美好的社會,正是作者對當時長期戰(zhàn)亂、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惡劣現實的對立性的反映。作者出于對現實的失望,運用想象描繪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同時也代表了廣大農民樸素的愿望,發(fā)出了人民的心聲。當然,由于時代的局限,陶淵明不可能尋找到改變黑暗現實的道路。所以他想象當中的桃花源,還只不過是建筑在虛無縹緲中的“空中樓閣”,帶有明顯的烏托邦性質。但是對于一個出身于士大夫階層的詩人來說,這已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了。

  結構圖示:

 。ㄈ┨厣p析

  《桃花源記》是一篇文辭優(yōu)美的古典散文。這篇美文對后代文學發(fā)生了深遠的影響。其藝術特色主要有以下幾點:

  1.精于描繪,情景優(yōu)美。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用優(yōu)美的文筆精心描繪了一幅如詩如畫的桃源仙境。這些景物極具畫面感,如開頭這段景物描寫:“緣溪行……忽逢桃花林……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痹谔諟Y明的筆下,桃花源的景色是那樣的誘人:清清的小河,芳草鮮美的綠草地,滿地鋪灑著鮮艷的桃花……這美不勝收的景色自然令人流連忘返。作者還善于把景物描寫與人的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使景物平添了無窮的情趣。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绷攘葦嫡Z,便將一幅恬靜和諧、悠然自得的鄉(xiāng)村美景呈現在我們面前。桃花源的美景如此令人心曠神怡,自然會吸引讀者饒有興致地讀完故事。

  2.故事曲折,結構精巧。全文結構搖曳多姿,引人入勝。作者多用曲筆,把故事情節(jié)寫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充滿奇趣。尤其是作者巧設伏筆,妙用懸念,精當剪裁,使故事興味盎然,多姿多彩。如前文“忽逢桃花林”中一個“忽”字,暗含桃花源可遇而不可求,為后文寫再尋桃花源不遇作了很好的鋪墊。而后文的“……遂迷,不復得路……”更增加了文章的傳奇色彩。

  3.語言精練,惜墨如金。

  本文只用了短短不足五百字,便描繪出一個曲折而優(yōu)美的故事。故事講得既生動形象、繪聲繪色、扣人心弦,又結構完整,詳略得當。如“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這15個字,不僅交待了“漁人”從桃花源外進入桃花源內的行蹤,而且對景物的奇異也作了生動的描寫。又如結尾:“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倍潭26個字,不僅通過“高尚士”、“欣然規(guī)往”再次突出了桃花源的迷人之處,而且還給讀者留下無窮的想象和聯想的空間,可見作者惜墨如金的文字功力。

 。ㄋ模┚涠纹疯b

  1.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品析:這句話描繪了一幅誘人的畫卷:清清的小河,芳草鮮美的綠草地,滿地鋪灑著鮮艷的桃花……這美景讓人流連忘返,一切世俗名利之爭,頃刻間化為烏有。景物描寫,突出了詩人想逃避現實,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這也是詩人的樂土之一。

  2.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品析:漁人的到來,讓桃花源中的人著實吃驚不小,但好客的風俗流傳已久,讓人彼此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動作刻畫,描繪了一幅民風純樸圖,為下文敘述隔世的原因,作好鋪墊。

 。ㄎ澹┮呻y解析:

  我們應怎樣認識作者的理想社會?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年那樣一個戰(zhàn)亂頻繁、政治腐敗、民生凋敝的黑暗社會里,深感痛苦和不滿。但是要想改變社會現狀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棄官歸隱,潔身自愛,安貧樂道。他向往著那種沒有君主、沒有剝削壓迫、人人勞動、風氣淳樸、平等自由的理想社會,本文正是這種理想的生動寫照。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農民的意志和愿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疑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這種社會在當時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烏托邦”式的空想?梢哉f,《桃花源記》既曲折地表現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極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這只是一種空想,無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舉之思,開頭結尾的寫法對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竟在何處,沒有具體點明,人們想再訪也不可得。

  (六)課本習題解答

  第一題:1.(武陵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才發(fā)現了桃花源。既制造了懸念,引起讀者閱讀下文的興趣,也為后文寫“不復得路”埋下了伏筆。

  2.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

  4.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對和平、寧靜、平等、安樂生活的向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勞動群眾追求沒有壓迫剝削的美好生活愿望。但由于時代的局限,這種想法只能是空想,因而脫離了社會實際,不可能實現。

  第二題:放棄,離開;房屋;尋找;不久;作為;給;對。

  第三題:①交通:交錯相通。(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谄拮樱浩藓妥优#ń窳x:專指男子的配偶。)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境地。(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弁馊耍禾一ㄔ匆酝獾娜。(今義:①指沒有親友關系的人。②指某個范圍或組織以外的人。③指外國人。)

 、軣o論: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第四題:

  1.村里人漁人漁人村里人

  2.村里人漁人村里人漁人漁人

  第五題:(略)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30分鐘)

  〖識記與積累〗

  1.下列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A.儼然(yǎn)間隔(jiàn)垂髫(tiáo)

  B.怡然(yí)邑人(yì)嘆惋(wǎn)

  C.豁然(huò)阡陌(xiān)子驥(jì)

  2.下列加點字釋義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無雜樹(中間)

  B.尋向所志(尋找)

  C.咸來問訊(都)

  D.皆嘆惋(感嘆)

  3.下列句中加點字古今意義一樣的一項是()

  A.遂與外人間隔

  B.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C.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D.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4.解釋加點的實詞。

  A.緣溪行緣:_________

  B.便舍船舍:_________

  C.不足為外人道也足:_________

  D.欣然規(guī)往規(guī):_________

  5.翻譯句子。

  A.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尋向所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文解讀感悟探究〗

  讀下面短文,完成6-8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6.這段話中產生了兩個成語,它們是:A._________B._________

  7.文中畫橫線的兩句話,可用古代詩人的兩句詩來形容這種情形,這兩句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譯句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試題答案】

  1.C

  2.D

  3.D

  4.A.沿著B.放棄C.值得D.計劃

  5.A.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B.老人和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C.尋找前次做的標記。

  6.A.豁然開朗B.怡然自樂

  7.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桃花源記》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朗讀、翻譯課文。

  2.背誦課文。

  3.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理解課文內容。

  5.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了解古今異義詞。

  2、使學生理解本文記敘的順序、詳略,體會本文優(yōu)美、精煉的語言。

  3、使學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樣一種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虛構這一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的目的,正確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2.討論與點撥相結合。3.品讀法。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世外桃源”是同學們熟知的一個成語,它出自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桃花源是怎樣一個地方呢?為什么說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學們想知道這一切,就讓我們一起從《桃花源記》這篇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二、簡介作者及背景

  1.抽學生簡介作者及背景。

  2.教師補充。

  陶淵明,東晉著名大詩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jié)先生,因其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淵明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少年時代既好讀六經,有大濟蒼生的宏愿,又厭惡世俗,熱愛純凈的自然。)

  陶淵明長于詩文辭賦,有《陶淵明集》傳世,主要散文有《歸去來兮辭(并序)》《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

  3.背景資料:《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是陶淵明所作的《桃花源詩并記》中的“記”。“記”是“詩”的序言,是一篇優(yōu)秀散文;寫于公元421年,當時政治黑暗,軍閥割據,戰(zhàn)亂頻繁,賦稅徭役繁重,生靈涂炭。當時陶淵明已歸隱多年,對于戰(zhàn)亂造成的苦難,有著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無法改變現狀,也不愿干預這種現狀,只好借助創(chuàng)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

  三、辨音識字,掃除文字障礙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桃花源記》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欧e累重點文言字詞和句式,能翻譯并背誦全文。

 、萍訌娎首x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⑶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

  過程與方法

  ⑴在掃除語言障礙的基礎上,通過多種誦讀的形式個性化解讀文本,把握文章內容。

 、圃谑柰ㄎ囊獾幕A上,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深入理解文本。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審美情趣,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追求屬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難點

  ⑴掌握課文中重點詞匯和特殊句式。加強誦讀訓練。

  ⑵感受陶淵明的理想社會。

  教學方法

 、欧磸屠首x法

 、谱灾鲗W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 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世外桃源那是陶淵明為我們開啟的一個躲避世事煩擾的理想境地。那“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之美,那“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之趣,那“設酒殺雞作食”之樸,無不給人以美好的遐思。那么世外桃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讓我們繼續(xù)學習《桃花源記》。

  二、 采訪對話,理解課文

  設計語文活動:今天我們穿越時空進行連線,與陶淵明筆下的武陵人的交流中,去感受作者對現實的思考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去欣賞桃花源帶給我們的神秘和優(yōu)美。

  同學們都是武陵人,是采訪對象,老師客串一下記者。

  采訪開始:

  記者:你是如何發(fā)現桃花林的?

  武陵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記者:發(fā)現桃花源后你一定感到很詫異,這是為什么呢?請說說你當時的想法。

  武陵人: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桃林太美了,而且讓我驚訝的是為何會有這么一大片美麗的桃林呢?會是仙境嗎?我想看看它的盡頭有在哪里呢?

  記者:桃花源外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進入桃花源,你在桃花源中停留了數日,請你說說在桃源中的的感受!

  武陵人1:桃花源的環(huán)境真美,那里的土地平坦如砥,一望無垠,田地里牛羊在安閑的吃草。房屋整整齊齊,青磚白瓦。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桑樹茂盛,修竹成林……實在是山清水秀,優(yōu)美恬靜啊。

  武陵人2:桃花源中民風淳樸,人們熱情好客。對素不相識的我熱情相邀,擺酒殺雞做飯款待我;不止一人如此,其余人也是熱情相邀,盛情款待;村里人聽說我的到來,都來打聽消息。這份熱情淳樸實屬少有。

  武陵人3:桃花源里人們生活幸福,其樂融融。他們男耕女織,豐衣足食,老人和小孩生活安康,無憂無慮,人人安居樂業(yè)。真是一個好地方。疑似天上卻人間。

  記者:桃花源人告訴你他們來到這個地方的原因是什么?

  武陵人: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記者:你在桃花源受到盛情款待,當你告辭離開時,桃源人對你有何囑托?他們何出此言呢?

  武陵人:“不足為外人道也”,也許他們害怕世人知道了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的生活。不愿再面對紛亂更替的亂世。

  記者:既然受人之托,為何還要在離開時處處做標記,還要將此事告訴太守?

  武陵人1:桃花源這樣美好的地方世間少有,我擔憂別人不相信我的話,可以再探桃花源。

  武陵人2:想急于告訴人們我的傳奇經歷,我想太守是當地長官,他應該知道。

  三、 運用想象,配話(畫)外音

  陶淵明的文章似淡而濃,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語言簡潔而含蘊豐富,留給我們以廣闊的想象空間。請同學們運用豐富的想象,再次品讀課文,配畫外音。兩位同學為一組,一位同學讀課文,另一位同學配畫外音或(話外音)

  一位同學讀課文:“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一位同學配畫外音:清澈的溪流蜿蜒流動,只見一片粉紅夾岸而來,晴空下,桃枝交柯,紛紛擾擾,桃花菲薄迷離。兩岸茂密的桃花林,似紅云,似粉霞。地面上青草蔥蘢,香氣襲人。一陣清風,伴隨著芬芳香氣,花瓣如粉紅蝴蝶,飛舞空中。有落在岸上的,有落在溪水中,悠悠蕩蕩,沿著春天的津渡而上,清溪瀉玉,桃花放焰……

  一位同學讀課文:“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一位同學配話外音:桃源人問:“今是何世?”漁人回答:“今是晉”。桃源人接著問:“秦朝之后就是晉朝嗎?”漁人回答說:“秦之后還有西漢、東漢兩朝,漢之后又歷經三國鼎立,之后是魏,魏之后方為晉!

  桃源人感嘆道:“唉,世外朝代更換如此之快,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啊!

  一位同學讀課文:“詣太守,說如此!

  一位同學配話外音:有一天我沿著溪水打魚,不知不覺迷路了,發(fā)現一片桃花林,桃林盡頭有座山,幾經曲折入山后,竟然有與世隔絕的好地方,那里環(huán)境優(yōu)美,人們富足安康,一片祥和……。我返回時處處做了標記,請?zhí)卮笕伺扇穗S我前往探個究竟。

  四、 品味研讀,主題探究

  1、 漁人離開桃花源后“處處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探桃花源,可人們再去找時“遂迷,不復得路”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這樣寫的目的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的存在,暗示在現實社會中不是真實存在的,是作者虛構的。

  2既然在現實社會中不可能實現的',為何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目的何在呢?

  明確: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zhàn)亂連連的環(huán)境里,中年以后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體會,于是構想出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但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因此,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復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作者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又是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五、總結出自本文的成語,理解其含義。

 。1)世外桃源: 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環(huán)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雞犬相聞:本義是雞狗的叫聲能互相聽見,表示居住在附近。由“雞犬相聞”,生成成語“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連雞狗的叫聲都能聽見但相互間卻至死都不往來,沒有交情,F在用來形容個人、單位或地區(qū)之間互不聯系,互不通氣。

 。3)無人問津:沒人訪求,探求。用來形容受冷落;沒有人再來嘗試或過問某件事、某種東西

  (4)豁然開朗:豁然:形容開闊;開朗:開闊明亮。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5)黃發(fā)垂髫:釋義 黃發(fā):老年人頭發(fā)由白轉黃,后常用指老人。垂髫:古時童子未冠者頭發(fā)下垂,后常用指兒童。指老人和兒童,即老老少少。

  五、 課堂總結

  一千多年來,在中國詩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終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盡管唐代韓愈說“桃源之說誠荒唐”,子虛烏有,可是古代詩人寧信其有而不愿信其無,總是懷著虔誠的心理和美好的愿望去尋求那夢中的溫馨,他們“不疑靈境難聞見”,只怪自己“塵心未盡思鄉(xiāng)縣”,“塵心如垢洗不去”也許,愈是神秘愈是能扣動詩人的心扉,所以盡管“仙家一去尋無蹤”,“只見桃花不見人”,不得不帶著“恨滿桃花一溪水”的惆悵離去,也還是魂牽夢繞,津津樂道,難以忘情。因為它不同于一般的烏托邦的社會學說,而是一種理想,一種美麗的象征。

  六、 作業(yè)設計

  1生活在東晉的陶淵明描繪了這樣美好的境界,卻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們,已經擁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對明天有著更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來社會是什么樣的呢?請用美麗的語言加以描繪。

  《桃花源記》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深入理解課文2、3段內容;

  2、了解文言文中主語省略的現象,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探討主題;

  4、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一、導入

  孔子說過一句話:溫故而知新。誰能說一說這句話的含義呢?(學生回答:溫習舊的知識從中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今天我們就來溫習《桃花源記》,希望能有新的收獲。(板書題目)

  二、授課過程

  (一)檢查課下鞏固情況:

  1、檢查字詞掌握情況:考小卷,同桌互批,師生總結

  2、檢查課文背誦:男女聲背誦接力

 。ǘ┗仡櫸膶W常識

  1、作者(陶淵明):東晉詩人。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但由于當時社會不安,他空有才智卻難以施展。他曾做過小官,因不為五斗米折腰,棄官回鄉(xiāng)從此過起了田園式的隱居生活。后人稱其為靖節(jié)先生。代表作有詩《飲酒》、《歸園田居》,散文《歸去來兮辭》等。

  2、寫作背景: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zhàn)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zhàn),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ㄈ┗仡櫿n文內容

  1、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本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

  2、圍繞線索用一句話來概括本文的主要情節(jié)。

  本文記敘了漁人發(fā)現桃源、訪問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而又神奇的經歷。

 。ㄋ模┥钊氚盐照n文:作者生活的時代,賦役繁重,戰(zhàn)亂紛起,但文中描繪的卻是另外一番圖景,下面同學們結合二、三兩段說一說世外桃源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

 。ㄕ覍W生描述畫面內容,并找出與課文相對應的原話,并翻譯,夯實重點實詞、重點句的.解釋)

  1、自然景色優(yōu)美:

  例: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社會環(huán)境平和、寧靜:

  例: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tiáo),并怡然自樂。

  3、人們的生活和諧、幸福:

  例: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tiáo),并怡然自樂。

  4、民風淳樸、熱情好客:

  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五)理解文章主旨:風景優(yōu)美,環(huán)境寧和,民風淳樸,作者如此完美的描述這樣一個世外桃源究竟有何用意呢?(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呢?)(小組討論合作完成)

  明確:表現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自由快樂的理想社會的追求和向往。

 。┳h一議:作者寫漁人以及后來的許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意圖是什么?

  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無數勞動人民美好愿望的體現,表現了人們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當然,這個理想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寫桃花源的無跡可尋,其實是一種隱喻,隱喻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是不存在的。

 。ㄆ撸┩卣寡由欤菏劳馓以词翘諟Y明筆下的理想社會。現在,我們正在為建設小康、和諧的社會而努力。你理想中的家鄉(xiāng)是怎樣的呢?請你用你的筆描述一下吧。

 。ò耍┱n堂小測:

  《桃花源記》教案 篇7

  本次《桃花源記》的教學設計,我根據單元教學要求,以及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制定了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并精心設計課堂的細節(jié)來突破重點難點。整個課堂有幾個值得肯定的地方:

  1、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在自主學習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

  2、我將課堂流程設計為三大板塊。辯讀文字板塊,析讀文意板塊和品讀文情板塊。

  3、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我使用成語導入的方法,讓學生在積累成語的同時,感受到文言文語言精練、語言容量大的特點。

  4、在課堂教學中凸顯語文教學的特點以及文言文的教學特點。組織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在自主閱讀中積累知識,在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傳達的感情,在讀的過程中獨斷發(fā)現問題,這樣既活躍了課堂,也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從長遠看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能力。

  5、在教學《桃花源記》的朗讀和翻譯時,就特意讓那些不愛發(fā)言的人,站起來讀給大家聽,或者寫給大家看,讓每個人都能在有限的時間里發(fā)揮自己的作用,體會到自己在組內的存在價值。許多學生從過去不敢讀、不敢寫,到主動上臺,而且表現很不錯。

  但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也有部分不如人意的地方。

  1、雖然安排了不同層次的閱讀活動,但因課堂容量大,文言文誦讀積累本身比較枯燥,所以學生讀書的激情不夠,讀得比較被動。

  2、學生對課堂上設計的小組活動很感興趣,積極參入,但組織紀律性不夠好。多體現在急于表達自己的見解,任意打斷別人的發(fā)言。

  針對上述情況,我決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組織多種朗讀競賽,調動大家讀書的興致,讓課堂形成良好的讀書氛圍。

  2、注重教學細節(jié)。教育學生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表述。

  3、提高自己組織、管理課堂的能力,使課堂充實活躍的同時井然有序。

  《桃花源記》教案 篇8

  設計指導思想:

  教學札記

  1.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

  2.突出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 ;注重朗讀和背誦、積累。

  教學目標:

  1. 知識技能

  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識記本文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熟讀課文,能用通俗的語言準確流暢的翻譯課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圖景,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2.查閱資料,了解作者陶淵明的相關常識,和有關歷史戰(zhàn)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里老街桃花源記的歷史背景;反復朗讀課文,利用字詞典結合課下注釋掌握本文詞匯,疏通課文大意。

  3.用心體味文章內容,注意朗讀的技巧,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訓練學生的審美興趣,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文言文中字、詞、句 的含義,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翻譯全文

  2.引導學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這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目的,引導學生再現桃源,感知桃源

  教學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字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課文誦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教師展示有關戰(zhàn)爭的'圖片)

  師:你能讀懂他們的眼淚嗎?

  生討論。(對戰(zhàn)爭的控訴。)

  師:是啊,他們的淚水中也充滿了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戰(zhàn)爭的惡魔四處流竄,人們卻總想找一個沒有戰(zhàn)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之地生活。在中國,有一群人在秦朝時代躲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那時起,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直到東晉末年才被一個漁人發(fā)現。這個隱匿了五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二.陶淵明簡介

  讓學生介紹,并互相補充。(出示幻燈片加以強調:)

  三.教師范讀全文。

  安排學生自學,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教師鼓勵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相互討論,學習字詞,教師指導、點拔.

  (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句讀分明;二節(jié)奏合理;三語速適中,四語句流暢;五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范。)

  對照注釋,理解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

 。ㄈ绻潭群玫陌嗉墸梢詫φ照n文,直接筆譯,然后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

  四.檢查自學情況。

  字詞訓練(投影)

  1.重點實詞和虛詞:緣、窮、然、屬、聞、具、足、之、志、規(guī)、尋、向、詣

  2.古今異義詞:鮮美、交通、妻子、絕境、間隔、無論

  3.特殊用法字詞:異:意動用法;通:使動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義詞:都:悉--咸--皆--并;邀請:要--延

  6.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五.1. 指名翻譯全文,注意上下連貫通順,如成分省略現象要補充完整。

  2. 概括文章各段內容(學生討論、歸納,教師總結)

  六.討論,分析本文寫作線索(以漁人行蹤為線索)

  七.分小組進行誦讀比賽,部分同學能當堂背誦。(指導背誦方法)

  教后感

  《桃花源記》教案 篇9

  【學習目標】

  1、熟讀并背誦課文,積累并扎實掌握常見的文言詞語及文言現象。

  2、通過合作探究,能夠翻譯課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3、激情展示,陽光參與。以極度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享受學習的快樂。

  【學習重點、難點】

  準確翻譯課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使用說明】

  1、 在充分預習,熟讀文本的基礎上,認真研究學案。

  2、 認真限時完成,規(guī)范書寫;小組合作討論,答疑解惑。

  【自學導航】

  一、預習點兵。

  1、走進作者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號靖節(jié)先生,別號五柳先生。生于東晉末期,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過幾任小官,由于不滿官場丑惡,41歲時棄官回鄉(xiāng),歸隱田園,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傳世美談。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其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是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在約是寧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于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 )儼然( )阡陌( )垂髫( )便要還家( )劉子驥( )詣( )

  3、重點詞語釋義。

  為業(yè): 緣: 夾岸: 雜: 鮮美: 異: 窮: 舍: 豁然: 開朗:

  平曠: 屬: 怡然自樂: 悉: 所從來: 咸: 問詢: 先世: 妻子:

  邑人: 不復出焉: 焉: 間隔: 皆: 嘆惋: 延: 語告: 不足: 既: 志: 詣: 如此:

  遣: 欣然:

  4、古今異義

  5、一詞多義

  6、特殊句式

  二、初讀課文,發(fā)現桃花源

  讀課文,將文章第2、3段其中的一段翻譯在下面。

  三、再讀課文,走進桃花源

 。ㄒ唬└惺芴一ㄔ吹拿利悺一ㄔ疵涝诤翁?

  (二)感受桃花源的幸!一ㄔ葱腋T诤翁?

 。ㄈ└惺芴一ㄔ吹纳衩亍一ㄔ瓷衩卦诤翁?

  四、熟讀課文,訪問桃花源

  聯系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請你聯想桃源人的生活與當時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處?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愿望?

  五、拓展延伸,再尋桃花源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請同學們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試著寫一篇《桃花源后記》或給桃源人寫一封信,談談你對和平的認識。

  《桃花源記》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熟讀,美讀直至背誦課文。

  2、整體把握在課文內容。

  3、領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過程與方法

  反復誦讀、疏通文意(第一課時),多媒體教學情景引領,把握兩個問題切入,背景交代,主題呈現,拓展延伸。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對理想生活和社會的渴望及對現實的否定,引領學生熱愛生活,珍惜美好的今天。

  教學重點、難點:

  1、集中研討桃花源內的美景及人的生活狀況。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學方法:

  朗讀、體驗感受、 對話交流、探究思考。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有人說,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陶淵明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可是他筆下的桃花源卻美麗得神秘,這節(jié)課,讓我們再次走進它。

  二、學生美讀課文,調動情感,引領思緒。

  三、美圖展示,學生齊讀,調動想象思維:桃花源給了你怎樣的印象?

  1、文中哪段文字是對桃花源自然風光的描繪?請展開想象,用自己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一番(強調不能是翻譯)。用什么詞加以形容?(生找出后讀)教師點撥:進入桃花源,漁人驚呆了,展現在眼前的是,平坦而開闊的土地,香花野草遍覆其上,房屋整齊有致,美麗的池塘有魚兒歡悅,恣意地暢游,是桑林竹樹間鳥兒啁啾而鳴,盡情歡唱,田間的的小路悠遠綿長縱橫交錯,村落間雞犬聲彼此相聞……(預設:花瓣紛飛、綠水潺潺、嫩草柔柔、桑郁郁、竹森森小路悠悠)這是一幅寧靜的、淡遠的、美麗的、優(yōu)美的、祥和的、古樸的……田園風景畫。生齊讀。

  2、這樣美的去處,這里的人們生活的如何呢?跳讀:看桃花源的人是一番怎樣的生活情景?“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便要還家,為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學生表達。教師點撥:男男女女往來耕作,樂其業(yè);老老少少無憂無慮,安其居。人們過著自食其力,自給自足的生活,并且自得其樂。這里的人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

  其間以問梳理第二段內容:⑴為什么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⑵你認為桃花源人為什么“皆嘆惋”?嘆些什么?⑶漁人與桃源人的的對話是怎樣的?⑷為什么叮囑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3、這樣美麗祥和的社會之所在,今天通常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世外桃源。請解釋。

  4、既然是幻想的世界,又如何理解作者的有意虛構,用意何在?哪些語句,文段有所流露?小組合作探究

  教師點撥:作者筆下的世外桃源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社會平等,人民安居樂業(yè),生活得自由快樂,沒有剝削,沒有戰(zhàn)亂——這在當時不可能存在,由開頭的“忽逢”“遂迷”“未果”及后來漁人的尋而未得暗示桃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社會。種種描寫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表面寫其隱蔽,實質以其虛幻的,不可能的暗示當時社會的黑暗,寄托了作者對自由的幸福美好生活和理想社會的向往與追求。表達了廣大人民的意愿和心聲。

  四、背景交代:

  本文大約寫成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作者57歲時。當時的統治者內部互相傾軋,戰(zhàn)亂頻繁,加之統治者日益加重對人民的盤剝和壓榨,給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民不聊生的慘象,陶淵明對此深有感觸,對當朝者的不滿加深了他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又無能為力,只能逃遁,選擇遠離。只好借助文字抒懷。

  五、我眼里的陶澤令。

  由于他對現實對社會對人生對生死的徹悟,

  由于他的博聞強識和豐富的人生閱歷,

  他清高傲骨,不媚流俗,他不愿在腐白的官場蠅營狗茍,不愿與濁世同流合污,

  他炒了俗世,救贖自己,選擇做一介自由的農夫,投身于自在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早在《愛蓮說》中,我便欽慕他作為隱士的特立獨行;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又艷羨他悠閑自適的那份愜意。他愛菊還嗜酒,他說“我醉欲眠卿且去”,又讓我懂了他的率真與自然……

  xx后世的人們尊崇他:孟浩然、李白、杜甫贊美他的詩句呈現

  xx《桃花源詩》呈現

  六、小結:走出這個亦真亦幻的世外桃源,我不得佩服作者的醉翁別意,他讓我們不得不審視我們的生活和生活的時代,而我要說的是熱愛生活,珍惜今天。

  七、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背誦陶淵明其他詩作。

  3、日記記錄收獲。

  八、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景之美 優(yōu)美寧靜祥和和平自由幸福 世外桃源

  人之美 熱情好客 ,民風淳樸 。 人之樂趣

  《桃花源記》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品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2.賞析桃源的美。

  3.體會作者描寫“世外桃源”揭露黑暗社會現實和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賞析桃源的美

  教學難點

  了解作者的社會理想及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啟發(fā)點撥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展示一組桃花爭艷的圖片,桃林美不美?東晉時期有位作家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描繪了一方奇妙的樂土,請問這位作家是誰呢?(生答:陶淵明)這節(jié)課我們攜手再進桃花源,感受桃源之美。

  二.感知桃源

  朗讀課文,欣賞圖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三.賞析桃源

  教學形式:我是小記者

  角色:1名學生——漁人

  5名學生——桃花源村民

  3名學生--記者

  1、采訪對象:村民

  采訪問題:能介紹一下你們這里的自然環(huán)境、生活狀況、風土人情嗎?

  你們是怎么來到這里的?

  你們這里繳稅嗎?

  你們人與人之間關系如何?講誠信嗎?

  你想出去嗎?為什么?

  2、采訪對象:漁人

  采訪問題:你覺得這里美嗎?美在何處?

  這里的人和外面的有何不同?

  你為什么要把這個地方告訴太守?

  四.贊美桃源

  請?zhí)一ㄔ吹摹按迕駛儭庇脙?yōu)美的語言描繪自己家鄉(xiāng)之“美”,抒發(fā)心中的感受。

  多媒體展示幾幅有關桃花源自然美、人情美的圖片,僅供學生參考。

  學生再讀課文,體味桃源之美。

  五.探索桃源

  問題:

  1這個社會在當時存在嗎?找出相關依據,說說自己的想法。

  提示:可參閱“預習提示”;

  可從課文中找相關依據;

  也可與背景資料結合起來理解。

  2.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一世外樂土?你怎樣看待這種思想?

  提示: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

  追求幸福、和平,向往美好生活;

  大膽地向黑暗現實挑戰(zhàn),批判現實;

  不愿干預,消極避世。

  3.聯系我們的生活、學習實際,說說桃花源的社會狀況與我們今天和諧社會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提示:國家對西部農村中小學生實行“一免一補”政策。

  農民不但不繳農業(yè)稅,還有糧食直補款。

  新農村道路硬化“村村通”工程等。

  合作醫(yī)療

  六.課外練筆

  假如在21世紀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來到外面的世界,面對現在人類富足而幸福的生活,他將會怎樣?請發(fā)揮想像寫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

  《桃花源記》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

  2、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象;

  3、學習文章曲折回環(huán),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4、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

  5、通過討論、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會。

  情感與德育:

  6、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目標2、3、4

  教學難點:

  目標5

  教學方法:

  1、朗讀背誦法;

  2、講解歸納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歸納字詞,疏理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欣賞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痹~講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蒼茫而迷路誤入荷花深處,驚動了水鳥,別有一番情趣。今天,我們要學的《桃花源記》也是講述的一個漁人因迷路而誤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景觀呢?請打開書——

  二、檢查預習:

  1、學生齊讀課文。

  2、抽生談談初讀課文的感想。

  三、夯實基礎:

  1、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國古代杰出的文學家。他受家庭教養(yǎng)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時值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社會上動蕩不安,壯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后做過幾任小官,

  得:便得一山(看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志:處處志之(做標記)尋向所志(做的標記)

  復:不復出焉、不復得路(再)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又)

  遂:遂與外人間隔(因而)遂迷(終于)后遂無問津者(就)

  5)同義詞

  1.悉如外人:悉:都

  并怡然自樂:并:都

  咸來問訊:咸:都

  皆嘆惋:皆:都

  2.便要還家:要:通“邀”,邀請。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

  3.緣溪行:緣:順著。

  便扶向路:扶:沿、順著。

  四、解題、圖解課文:

  1、概括文章各段內容(學生歸納,教師總結)

  第一段:寫漁人偶然發(fā)現桃花源的經過。

  第二、三段:寫漁人進入訪問桃花源的經過。

  第四段:寫漁人再尋桃花源,終不可得。

  2、分析本文寫作線索(以漁人行蹤為線索)

  3、解題,復述主要內容: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huán)。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五、本堂小結:

  這一節(jié)課我們從整體感知了本文,也積累了一些文言詞語,但我想同學們在理解文章上還有一些疑惑,下一節(jié)課我們重點來解答同學們的不懂之處,到時請同學們大膽提出。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深入分析課文;

  2、討論課文思想。

  教學步驟:

  一、背誦導入:

  背誦課文;

  二、疑點解惑:

  學生提問,學生回答,教師精講。

  參考問題及作答:

  1、漁人怎么發(fā)現桃花源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3、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huán)境的?

  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4、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6、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7、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8、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三、亮點欣賞:

 。ㄒ唬└惺芴一ㄔ吹拿利

  1、桃花源美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師小結:桃花源美在環(huán)境幽雅,風景優(yōu)美

 。ǘ└惺芴一ㄔ吹纳衩

  1、桃花源神秘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神秘: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狀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秘: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1、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發(fā)垂髻: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zhàn)亂,安居樂業(yè))

  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灑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2、學生小結: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四、主題討論:

  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五、處理練習: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問題。

 。ǎ┮姖O人,乃大驚。問所從來。()縣各之。

 。ǎ┍阋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云先世進秦時亂,申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邊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號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語,請補出。

  2.文中加點的“要”讀作____,加點的“間”讀作___。

  3.文中加點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這段文字中還有個表達這意思的詞,它是___.

  4.“妻子”在現代漢語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詞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個___短語。

  5翻譯句子。

  不足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嘆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線畫出表現桃花源中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的語句。

  六、小結: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種沒有剝削與壓迫的`幸福美好生活,這是我們應學習的,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更應樹立一種遠大的理想將個人的利益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才能無愧于這個時代,無愧于我們的民族。

  他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污濁、仕途兇險,終于在41歲辭官回鄉(xiāng),并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田園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愿與農民來往而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約寫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征召,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桃花源詩并記》寄托了自己的社會理想!霸姟弊肥隽颂一ㄔ吹男纬,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yè)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于小說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選作課文的,就是這篇有新奇情節(jié)、有優(yōu)美環(huán)境、有人物、有對話的《桃花源記》。

  2、字詞歸類:

  1)補充實詞:

  為業(yè):靠……謀生。緣:沿。夾岸:夾著溪流雜:別的。

  鮮美:鮮艷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舍棄,放棄。

  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

  屬:類。悉:全。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咸:都。

  所從來:從哪兒來。問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

  邑人:同鄉(xiāng)人。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

  焉:于之,從這里。間隔:斷絕了往來。皆:都。

  嘆惋:感嘆,惋惜。延:請。語云:告訴(他)說。

  不足:不值得。既:已經。詣:拜見,

  如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2)通假字:

  便要還家:要:通“邀”,邀請。

  3)古今異義:

  阡陌交通交通:古義:交錯相通,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古義:指妻子和兒女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毫無出路的境地

  無論魏晉。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表示條件的連詞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鮮美: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味好,香濃

  詣太守,說如此。如此: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

  4)一詞多義:

  為:武陵人捕魚為業(yè)(作為)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尋:尋向所志(尋找)尋病終(不久)

  乃:見漁人,乃大驚(于是)乃不知有漢(竟然)

  舍:便舍船(舍棄)屋舍儼然(房屋)

  《桃花源記》教案 篇13

  《桃花源記》中有三個“外人”,即:

  1、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2、遂與外人間隔

  3、不足為外人道也

  這三個“外人”中,2和3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人”。第一個“外人”如果也這樣解釋,則與后文《桃花源詩》“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相抵牾,因為時遷世異,秦代的衣制當然不可能和幾百年后的晉代相同。

  近日讀到了《中學語文教學》20xx年第5期顧月華先生的《也談外人》一文,頗有感慨,遂將以前收集的資料略作整理,匯集成文。

  一、“外人”諸說

  據我們所見,對“外人”的解說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至于解為“桃花源以外的人”者為最常見之解釋,今人論之已詳,故不贅述)。

  (一)“陌生說”

  此說包括兩種大同小異的見解:1、“外人”為“世外之人”或“另外一個世界的人”2、“外人”為“外國人”。兩種解釋雖有不同,但思路和結論并無大異,他們都從桃花源中人與外界的服飾差異切入,試圖解決《記》《詩》差異和衣制變遷這一矛盾。他們的結論也相似,即:在漁人眼里,桃花源中人絕不應與外界人相似,他們應該是漁人眼中的來自“另一個世界”或者“另一個國度”的衣著奇異的“陌生”人,因此可以統稱為“陌生說”。

  (二)“紀實說”

  著名學者陳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記)旁證》中說:“陶淵明《桃花源記》寓意之文,亦紀實之文也。其為寓意之文,則古今所共知,不待詳論。其為紀實之文,則昔賢及近人雖頗有論者,而所言多誤。故別擬新解,以成此篇!标愊壬詾,《桃花源記》中“自云先世避秦時亂”之“秦”,不是“贏秦”,而是“苻秦”;所謂的桃花源不是人間仙境,而是北方人民為了躲避“苻秦”的戰(zhàn)亂而聚族自保所建的塢堡。因此,陳先生說:“由苻生之暴政或苻堅之亡國至宋武之人關,其間相距已逾六十年或三十年之久。故當時避亂之人雖‘問今是何世’,然其‘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陳先生這篇發(fā)表于1936年的論文是我們所見的最早提出“外人”問題的文章。

  唐長孺先生《讀(桃花源記旁證>質疑》發(fā)展了陳寅恪先生的觀點,認為桃花源不應該在北方,而就在武陵一帶:桃源中人“避亂”不全是避兵,也可能是逃避徭役和賦稅。他還搜索到了陶淵明同時代與《桃花源記》相似的多種版本的民間傳說,及飽受官府剝削奴役、社會動亂之苦的鄉(xiāng)民逃入溪峒蠻族的山澤中的史料,進而作出論斷:“我們認為桃花源的故事本是南方的一種傳說,這種傳說晉、宋之間流行于荊湘,陶淵明根據所聞加以理想化,寫成《桃花源記》,但聞而記之者不止淵明一人!

  劉欣先生的文章《(桃花源記)旁證的旁證》贊同陳先生之論,他從語言變遷、衣制變遷兩個角度加以佐證,并提出“陶淵明在作此文時,或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進行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小說創(chuàng)作!

  以上三位所論,都是從桃花源記故事的來源和作者創(chuàng)作方法角度切入,又都主張《桃花源記》應該有一個現實的模型,并從這一角度解釋“外人”問題,因此?梢越y稱為“紀實說”

  二、評議與討論

  第一種解說,是至今為止我們看到的最廣泛的.一種思路和觀點,而且在教學中很有可操作性,似乎已成為一種共識了。但是,我們對此有以下三點疑問:

  (1)“外人”解為“世外人”或“外國人”,古書中例證不多。持“世外人”說者沒有舉例子!巴鈬恕闭f雖免于單文孤證,可例子既少,又并非“外人”一詞的常見用法,難以服人,在今存的可信的陶淵明作品中,未見類似用法。

  (2)從情理上說,東晉戰(zhàn)亂不休,除朝臣外能有幾人見過外國人實不可知,而世外人更是渺茫難尋。在地處偏僻的武陵郡漁人心中,恐怕根本不知道世上有“外國人”。他們如何能一見面便以衣冠而知其為“外國人”或“世外之人”呢?

  (3)從文義和時代背景而言,漁人對桃花源的奇異感,不是因為服飾的不同帶來的陌生和恐懼,而是在戰(zhàn)爭不休、賦役苛重的亂世里,發(fā)現了一處“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且“秋熟靡王稅”的人間樂土而油然而生羨慕和向往,這或者就是桃花源記本文的“寓意”所在,而這與強烈的陌生感似有相悖之處。

  我們贊同第二種思路,即陶淵明這篇文章當是根據某些地方的民間故事或傳聞所作,只不過在寫作過程中加入了一些自己對和平世界的向往,或者還摻有老子“雞犬之聲相聞”那樣“小國寡民”的道家思想因素,這才將一個避亂的塢堡或者逃避賦役的蠻族山寨美化成一個“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理想社會,并且將其中的人民想象成了久居深山以避秦亂的遺民。

  《桃花源記》教案 篇14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課文,簡介作者。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蓖瑢W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時.當你郁悶低沉時,你會去想象一些開心的東西,你會去幻想著一切都變得美好順利歡暢的一剎,你會去遺想成功帶來的無盡的歡暢……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撞憬之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簡介作者。(要點同“教學設計(A)”)

  二、學生默讀課文,結合注解了解課文大意。

  1.學生自讀課文后,對提出的疑惑的.字詞注音、釋義。

  2.教師落實重要的字詞注音、釋義。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通假字、詞性活用字。

  3.指導學生理解文中所出現的古今異義的詞語。如:交通、妻子、無論、如此、嚴然、鮮美。

  這部分可結合“教學設計(A)”的內容。

  三、學生齊讀一遍課文。

  要求:①聲音洪亮,讀準字音。

 、诎盐展(jié)奏,讀出停頓之處。

  ③帶有感情,讀出韻律。

  四、思考討論,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l。漁人是怎行發(fā)現桃花源的?他進入桃花源之前見到了怎樣的景象?

  2.漁人在桃花源見到的景和人有何特點?桃花源人對外界社會情況了解嗎?

  3.人們根據漁人作的標志再去尋找桃花源,給果怎樣?

  通過討論這幾個問題,搞清課文的基本內容和結構。

  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皧A岸數百步,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土地平曠,……黃發(fā)垂髦并治然自樂”!白栽葡仁辣芮貢r亂,……無論魏晉”。

  3.“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

  五、根據以上問題,理清課文結構。

  課文從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漁人發(fā)現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寫漁人在桃花源的見聞。

  第三部分(第4、5段):寫漁人離開、再尋桃花源的經過。

  六、完成下列練習。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儼然——阡陌----垂髫——

  詣太守_邑人_劉子驥_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含義。

 、俜疾蒗r美:

 、诼势拮右厝藖泶私^境:.

 、圳淠敖煌ǎ

 、苣瞬恢袧h,無論魏晉:

 、菰勌,說如此:

  3.根據解釋寫出相應的詞語。

 、購臉渖下湎碌幕ò攴倍圊r艷。()

 、陂e適愉快,自得樂趣。()

  ③比喻無人再未嘗試或過問。()

  4.口頭翻譯下列句子。

 、僖姖O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趩柦袷呛问,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鄄蛔銥橥馊说酪病

  七、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背誦第i段。

  八、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并默寫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體會課文的語言特點,要求學生仔細品味自認為文中寫得好的語句。

  說明:讓學生自己來談感受,教師可稍作點撥。

  例:

  1.第1段描寫桃花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些詞語用得好不好?為什么?

  寫出了花草的色澤、質地、形態(tài),不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無比,突出了桃花林的神奇之處;用四字句的形式,讀起來鏗鏘和諧,節(jié)奏整齊,朗朗上口。

  2.第2段寫桃花源居住的環(huán)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勾勒出怎樣的田園生活畫面?

  “平曠”指土地廣闊平坦;“儼然”即整齊有序;“良田美地桑竹”三詞并列,描寫出田地的肥沃,池塘環(huán)繞以及樹木成陰的佳景;“相聞”則以動寫靜,既說明牲畜興旺,又讓人感受鄉(xiāng)村的寧謐,這些生動的用詞勾畫和展現出了桃源人安居樂業(yè)、閑適樣和的生活圖畫。

  3.“此人——。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嘆惋”一詞表現了桃源人怎樣的心態(tài)?

  “嘆惋”是感嘆惋情之意,詞語用得十分精當、傳神,桃源人對世事變遷、人間滄桑的慨嘆和外面百姓生活的苦難的同情,躍然紙上,可見可感。

  說明:可讓學生具體設想模仿桃源人“嘆惋”時各種不同的語言、神情、動作。

  二、領會課文在情節(jié)處理上的特點。

  思考討論:課文描寫的情節(jié),處處體現出一個“奇”的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

  說明:讓學生進行討論,然后發(fā)言。教師在總結時,可作如下啟發(fā)。

  1.“景’倚,如:“土地平曠,屋舍嚴然,……”等。

  2.“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等等。

  3.“蹤”奇,后人再去尋找桃源,都一無所獲,不見蹤影。這些奇異之處,使課文情節(jié)曲致跌宕,思念環(huán)生,充滿了神秘感,更增強了人們對挑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討論分析:聯系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請你聯想桃源人的生活與當時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處?“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愿望?

  說明:應啟發(fā)學生發(fā)揮想象,聯系課文內容加以比較說明。

  例;

 、偬一ㄔ从兄傲继锩莱厣V瘛钡男忝拉h(huán)境,而外界卻是戰(zhàn)亂頻頻,“峰火連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人們居住安定舒適,而外界百姓卻是顛沛流離,背井離鄉(xiāng),國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礫。

 、厶一ㄔ础半u犬相聞”,人們“往來種作”,“恰然自樂”,處處是人丁興旺、洋和輸樂的氛圍,而外界百姓卻飽受戰(zhàn)火磨難,過日如年,終日生活在痛苦之中。總之,桃花源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階級、人人平等自由、家家豐衣足食這樣一個安寧美好的理想社會,表達出身處黑暗、動亂社會之中的作者對美好理想社會的向往,寄托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滿生活的強烈愿望。自然,它是一個虛構的境地。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讀說訓練。

  1.教師出示(可用油印資料、電教等手段進行。)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內容。

  2.學生朗讀該詩。

  3.分析該詩與課文在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

  提示:①內容相同,表現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秘。

 、谒鶎懙闹攸c不同。

 、郾憩F手法不同。

  六、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練習三、五題。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陶淵明(東晉)

  進

  出

  景奇

  桃花林:鮮美繽紛

  桃花源:平曠伊然良田美地桑竹

  人奇

  悉如外人

  大驚嘆惋語云

  蹤、奇

  處處志之

  遂迷未果

  《桃花源記》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

  2.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

  3.了解本文所描繪的理想社會,感受寧靜的田園生活,正確理解作者的理想。

  4.熟讀并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2.把握本文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作手法,要求學生運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細節(jié),培養(yǎng)其想像能力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象;

  4.學習文章曲折回環(huán),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了解古今異義現象。

  2.使學生理解本文記敘的順序、詳略,體會本文優(yōu)美、精煉的語言。

  3.使學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樣一種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樣一種社會理想。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zhàn)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F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同學們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關資料。

  陶淵明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后稱靖節(jié)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于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本文大約寫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征召,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桃花源詩并記》寄托了自己的社會理想。

  “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yè)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于小說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選作課文的,就是這篇有新奇情節(jié)、有優(yōu)美環(huán)境、有人物、有對話的《桃花源記》。

  三、學生借助校本教材《桃花源記》“整體感知”,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鼓勵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相互討論,學習字詞,教師指導、點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內容(學生歸納,教師總結)

  第一段:寫漁人偶然發(fā)現桃花源的經過。

  第二、三段:寫漁人進入訪問桃花源的經過。

  第四段:寫漁人再尋桃花源,終不可得。

  五、分析本文寫作線索(以漁人行蹤為線索)

  六、分小組進行誦讀比賽,部分同學能當堂背誦。

  七、布置作業(yè)

【《桃花源記》教案】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教案06-22

《桃花源記》 教案04-14

桃花源記教案08-02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04-13

關于《桃花源記》教案分享08-26

《桃花源記》教案15篇02-10

《桃花源記》教案 15篇02-10

《桃花源記》教案12篇02-11

《桃花源記》教案4篇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