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精選27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篇1
《五花山》這篇課文共有五個自然段,描寫了五花山春天、夏天和秋天的顏色,贊美了五花山優(yōu)美的風景。學習這篇課文時,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思考:
1、以疑導學。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帶著問題去讀書,引起思維的不斷深入,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揭示課題后,我引導學生圍繞課題、中心句質疑,然后共同梳理問題,確定本課學習目標。
2、自主探究。在課堂教學中,我始終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體,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秋天的五花山這一段的`學習設計體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我緊緊圍繞五花山的色彩,引導學生讀、思、議、找,全面參與學習過程,培養(yǎng)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達到了閱讀教學中“自悟自讀”的境界。
3、讀中感悟。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边@篇課文,無論從圖畫上,還是從語言文字中,都能讓學生感受到五花山的色彩多姿。因此,教學本課,我既注意到課型特點,更注意到教材的特點,把較多的精力放在帶領學生借助圖畫和相應的語言文字,通過讀去感受五花山的美及熱愛大自然的教育。
4、讀寫結合。寫是讀的延伸和深化,通過三個季節(jié)美景的閱讀,我在課要結束前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有吐露的機會,訓練了學生想象、表達的機會,雖然只有一半的學生寫得流暢,一兩個學生寫得不切合實際,但是學生總的表
現還是在以前基礎上提高了不少。
總體來說這節(jié)課整個環(huán)節(jié)較流暢,學生掌握的也很不錯。在比喻,聯想等的知識點運用上還要更加深入,再落實。經過這一次與學生積極地學習探討,覺得還有太多的東西要學習,比如朗讀,應該更有感情,對學生的評價語也應該豐富等。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篇2
《鄉(xiāng)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它以獨創(chuàng)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fā)了濃郁的思鄉(xiāng)之情和盼望祖國早日統(tǒng)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xiāng)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而且詩歌教學重在朗讀,因此在教學中,我讓朗讀貫穿始終,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意境美,進而感受蘊含其間的濃濃鄉(xiāng)情。
首先,導入時讓學生說出自己所積累的表達鄉(xiāng)愁的詩句,讓學生明白積累的重要,然后引出新課。
其次,進行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在朗讀中讀出節(jié)奏,讀出語速語調,讀出感情等。把無聲的書面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學生與詩人在詩歌中所迸發(fā)的思鄉(xiāng)愛國之情產生共鳴。其間的聽課文朗讀錄音能使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和節(jié)奏,給學生有一個模仿的標準,對下一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朗讀起到了較強的指導作用。從教學過程看,朗讀的.形式靈活多樣,有學生的自由朗讀,有學生的個人試讀,還有聽課文朗讀錄音,全班同學的集體朗讀。學生在這些形式靈活多樣的反復朗讀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漸深入感知詩的內容,領悟詩歌的意境,品味詩歌的語言。正因為教學中很好地處理了朗讀這一環(huán)節(jié),所以為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師生互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再次,在品味詩歌的意境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組討論交流,充分體現了新課標自主、合作的教學理念,在這里,既有學生個人的見解,又有小組集體的智慧,小組成員間各抒己見,互相交流,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畫面的情景,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最后通過拓展延伸,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其中的仿寫激活了學生創(chuàng)新的思維。
不足之處:
課堂節(jié)奏有點前松后緊,在仿寫指導上做得還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學中仍需努力探討并改進。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篇3
課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教學的開始,我請請學生默讀整段課文,想想列寧的住處、花叢、園子和養(yǎng)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并通過學生的發(fā)言,在黑板上畫簡筆畫,幫助學生在整體上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當學生對課文所表達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認識以后,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對課文進形深入的`學習,通過提問學生:列寧在路邊發(fā)現了什么,他是怎樣想的?只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飛進了附近的一個園子里,此時,列寧又是怎樣想的?于是,列寧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門,開門的——學生順勢就讀出了“果然”,并在語境中理解了“果然”的意思。這樣的方法對于發(fā)展學生認識和思維能力是很有意義的。然后是重視朗讀訓練。朗讀訓練形式多樣,范讀,自讀,比賽讀,等等讀出感情,把課文變成有聲的言語,受到教育和感染。
這節(jié)課采用了以生為主師為輔,小組合作式的學習方法進行了講解,在處理重、難點自然段時,我首先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找出重點字、詞、句,并利用小組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以組為單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重點段,并能表達出列寧是怎樣利用蜜蜂找到養(yǎng)人的。然后再由組長或組員進行匯報,使學生們有了成功之感,在學習課文時就非常認真,對課文的理解也就更扎實了。
一節(jié)課有好的一面,就一定有不足,本節(jié)課上雖然學生的參與意識很高對課文內容理解的也較好,但是在小組合作、交流時,我注重了學習好的學生的學習情況,卻忘了學習較差的兩名學生,如果我能利用信息技術,制做一組列寧找養(yǎng)蜂人的過程圖,通過直觀的演示效果將會更好一些。
另外,我認為本節(jié)課,我應該把列寧的生平做一個簡介,讓學生深層的了解一下列寧。同時應把花、蜜蜂、養(yǎng)蜂人之間的關系向學生進一步講解。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篇4
本文選自長篇小說《紅巖》,這段歷史離孩子們很遠,由于他們沒有真正親身經歷過所以理解起來很難。為此,我采用了多種手段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1、激發(fā)學習愛好
由于文章的篇幅較長且離學生生活較遠,因此很難引起他們的閱讀愛好,所以我打破了課文的寫作順序,從學生感愛好的“小蟲子”入手,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教學中我以“小蘿卜頭捉、放小蟲子”為主線,分別教學小蘿卜頭為什么捉小蟲子又放小蟲子。教學捉小蟲子的部分我抓住文中對它的外形的描寫,通過反復地讀,讓學生在讀中感受這蟲子的漂亮與可愛,在情感上產生一種美的共鳴。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小蟲子的美感受的不是很深,沒能從內心發(fā)出一種贊嘆,有些惋惜。在學生感受小蟲子的漂亮的同時我及時抓住“不安地爬動”一詞令學生思考它為什么不安地爬動?進而揭示小蟲子渴望自由并襯托出小蘿卜頭沒有自由。在放蟲子的教學中通過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來把握文中的情感。
2、抓重點,體會情感
文中字里行間都滲透著對自由的渴望,但是畢竟只有40分鐘,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抓住幾處最能體現主題的重點片斷和詞句,進行反復地讀和發(fā)揮學生的想象,來一步步揭示文章的主題,體會文中的情感。例如:抓住“若有所思”一詞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思考小蘿卜頭在思什么?在放小蟲子的教學中我更是抓住了小蘿卜頭的三句話,讓學生反復地讀體會小蘿卜頭在說這些話時的心情,在實際教學中我認為這幾句話分析得比較透徹,學生對小蘿卜頭當時的心情把握也比較到位。不過總體上學生能正確把握這些問題,體會到了文中的.情感,這說明只有教師讀懂了教材,才能起到引領的作用。
3、對小蘿卜頭說心里話,升華情感
在教學中我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情感,總結了小蘿卜頭苦難的童年,與此同時教師那布滿激情與凄涼的話語又一次令學生的心為之一動,學生感動了,激起了對小蘿卜頭談話的欲望,引導學生把心中的話說出來,使情感能升華到點。
總之,本課脈絡較清楚,以“小蘿卜頭捉、放小蟲子”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任務明確,注重培養(yǎng)了學生的讀,從讀中感悟,體會到了文章的主題與情感。今后,我會更加努力學習,把握多方知識,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做好語文教學。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篇5
伴隨著一步步課改,我不由地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深深地反思:那些個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的甚至被津津樂道為“改革”的種種說法和做法,以新課程的理念加以審視,我如坐針氈、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與時俱進”,在深層上促進了教育觀念的真正更新、轉變;反思使我對新課程更充滿感情、充滿信任,抱有極大的希望。
在過去講《老王》這類文章,教師在臺上不停地講抓住人物特征,典型事例、生活片段進行敘述,學生則一味到聽,整個課堂如一潭死水。我通過布置幾個問題讓學生讀課文,然后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學生討論結果:老王一輩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活命,但他心好、老實厚道、有良心,關心人……借此機會拓展遷移“你周圍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樣對待的?”、“在當今的商品大潮中,人與人之間還需要真誠與友善嗎?”,以此來喚醒學生們對不幸者要懷有一顆愛心,學會關心人、愛護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讓世界充滿愛的陽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學生們對寫人記事的文章早已見慣不怪了,可是通過生動、感人的語言把同學們重新帶進寫作的天地,學習了把瑣碎組成一個整體的寫法,產生了寫作的欲望,抓住這個契機布置仿照《老王》寫寫我《我最難忘的一個人》,順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如世界上尋不見完全雷同的一對樹葉一樣,人海茫茫,教誨無涯,我們既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也找不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我們作為教師的去關注、去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個性化教學的科學依據來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必須保證適應每位學生的學習方案才行,這樣的教育教學行為才能真正得到學生的認可。
因此,我認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課堂應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而給予火把、火種的是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讓學生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懷抱好奇。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篇6
《錢學森》一課,生動地記敘了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在美國時,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以及回國后為我國運載火箭和導彈的研制及發(fā)射所作出的卓越貢獻,贊揚了他時刻不忘祖國的高尚情懷。
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言為心聲”,文章通過人物語言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強烈的愛國情懷,體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本文同時也是一首凈化學生靈魂的贊美詩,是一曲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的交響樂!因此,在本課教學開始我讓學生找出錢學森說的兩段話,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和抓關鍵字詞來體會錢學森赤誠的愛國精神,始終將錢學森的語言作為學生閱讀、感悟的重點。學習第一段語言,我主要讓學生明白錢學森在說這段話時,他正享受著優(yōu)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優(yōu)越的工作條件,跟在馮卡門身邊的前途無量和“錢學森堅決要求回國”作對比,并讓學生想象如果他離開美國會怎樣,讓學生暢所欲言,使學生體會錢學森堅決要求回國意志的堅定,并讓學生比較錢學森當時所處環(huán)境的優(yōu)越與回國后處境艱難,去觸摸錢學森那顆堅定的回國的愛國心。再通過教師的引讀,學生發(fā)自內心的朗讀,把它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從而激起學生對錢學森發(fā)自內心的敬佩。至此,學生的情感已經和錢學森一起經歷了一個艱難的抉擇,他們的閱讀過程,也正是他們的情感歷程。第二段話通過課文中錢學森 “我們是應當回去的!边@個“應當”也就是應該這樣做,任何人都能這樣做,這是每一個愛國華僑都可能做的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愛國的感情是沒有界限的。錢學森只是做了一件只要是一個中國人應當做的事情罷了,讓學生感悟到愛國是自然的,是每個中國人當然也包括我們理所應當做的事。進一步體會錢學森的愛國之情。用“假如你是錢學森,你會怎樣說這段話”,把學生帶入情境,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并通過聽《我的中國心》這首歌來豐富錢學森在學生心中的形象,更是讓學生進行了一次精神與情感的洗禮。但由于時間關系沒有來得及。再讓學生在一次次的閱讀感悟的基礎上讀這兩段話,層層深入體會他的愛國心。事實上,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感情得到激發(fā),認識得到了升華,隨著一次次地讀,心靈也一次次受到猛烈的撞擊,提升了對錢學森的情感認識。
六年級的學生閱讀措辭直白的課文,已經能夠認識到錢學森的愛國情懷,但學生的認識也往往是漂浮于認知的表面,并不表明已經有了切身體會,并不表明他們與錢學森有了靈魂的交會,此時的人物形象并未在他們的心靈里留下深刻的烙印。這個時候,需要教師想方設法引領孩子去體驗。在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整體認識到分部分理解再到整體感悟,使學生對錢學森的人物形象的認識是逐步構建、逐步豐滿。學生在一遍一遍誦讀,一次一次自主表達中,不由自主地接受了語言,走進了文本,更一步步體驗文中的情感主線——錢學森對祖國的熱愛。每一次的讀都不是一個簡單層面的重復,而是用巧妙的語言做搭設訓練感情朗讀,層層推進。同時,文中還有多處側面描寫,也能夠烘托人物的特點。在教學中我還努力做到多一些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積極地與文本對話,從文本的語句中挖掘文字背后的東西,讓學生逐步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真實是課堂的生命,在本課教學前,我讓學生認真預習課文,但并未做文章解讀、朗讀的指導,我要力求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由于學生理解的深入而使閱讀水平逐漸提高,我覺得本節(jié)課上還是有所體現的。教學后,我認識到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課堂機智不夠、評價語言不夠豐富等,我還將繼續(xù)努力,也需要反復實踐!敬請各位專家、同仁多提寶貴建議。謝謝!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篇7
這節(jié)課的可取之處有三點:
1.學習內容安排由淺入深,學生的學習活動有序且有效。整節(jié)課下來,學生沒有感到特別容易而沒有挑戰(zhàn)性,也沒有因為特別難失去挑戰(zhàn)的興致。反而能時時讓學生體會付出就有收獲的滿足感。
2.課前導入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一組不同生活狀態(tài)的馬的圖片,讓學生直觀看到了馬的生活狀態(tài),也為下面學習活動中對課文內容理解奠定了基礎。這樣的導入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為下面的學習埋下伏筆,潛在的降低了學生解決梳理課文思路的難度。
3.當堂練寫的安排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針對“馬是人類最好的朋友,而人類卻不是馬的朋友”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會依據課文內容,有理有據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鍛煉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一個過程,也突現了單元教學重點。
不足之處:
1.自學指導一讀課文的環(huán)節(jié),時間上還是不夠充裕。這篇文章生字詞比較多,難寫的字較多,必須得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解決字詞障礙,這樣才能不給后面的學習留債務。
2.關于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對馬的偏愛,老師應該提出質疑,讓學生能更全面的認識課文,培養(yǎng)他們的質疑精神。文章中寫到馬的長相,與之對比的其他動物真的就那么不可取嗎?只是作者的偏愛而已。這樣的對比,只是要達到自己的寫作目的。學習一篇文章,不是讓學生學會單純全盤接受作者的觀點,允許有自己的觀點。這樣的學習才是新課程標準下希望培養(yǎng)的能力。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篇8
10月25日,我們學校舉行了語文公開課活動。六年級王小艷老師執(zhí)教的《小抄寫員》給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且不說這節(jié)課的課堂結構,教學組織方式,單說那種:如泣如訴的課堂學習氣氛,足以讓人久久難以釋懷,一想起來就有中酸酸的感覺:多么懂事的孩子,多么摯熱的父子深情!這種印象打印在所有聽課的師生的心中,腦海里!這完全得益于王老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所營造出來的課堂氣憤,所定立的情感基調,從問題的設置到老師緩慢而深情的語調,從一遍遍的感情朗讀到一次次的情感體驗,無不為這樣動人心魄的情感基調服務。
而同樣是一節(jié)公開課,我在執(zhí)教《大瀑布的葬禮》一文的教學中,卻沒能調動學生的痛惜和哀傷。或許,我在課堂上所采用的花樣很新潮,有頗符合新課標精神的引導學生自學自悟,有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景──演講及現場記者采訪,但由于師生沒能真正進入課文所呈現出的氛圍和情境中,使各種花俏的伎倆都顯得蒼白、浮華。有道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課后,學校王副校長一語中的:如果沒能準確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定立恰當的情感基調,那么這節(jié)課只能是浮在上面的,不能感染人、打動人。
課下我掩卷沉思,這節(jié)課之所以失敗的原因,就是教師課堂功利心在作怪,追求浮淺的課堂表現形式,丟掉了文本中有待深挖的東西,真正的內核。靜靜想來,我從一開始就沒有沉入文本之中,沒能做到與文本對話,過多地考慮課堂中學生的自主和積極,刻意追求輕松的課堂氣氛,這顯然是錯誤的';其次,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沒能抓住時機,創(chuàng)設悲傷的情景,而是一味地鼓勵,造成失控,教師課堂主導作用沒有體現,總之,是趨附目前流行的課堂教學模式的錯誤思想在作祟?梢,傳統(tǒng)教學中的一些真實自然的東西不可丟,讓課堂返樸歸真,我們的語文教學或許會留下更多回味。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篇9
《示兒》是我上得印象最深的一課。上這一課前,我想,這首古詩的內容不長,如果只抓讀、背和對詩內容的理解,學生興趣可能不大,因此,我把重點放在挖掘詩里的愛國主義思想上,以愛國作為主線,去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對高段學生的古詩教學主要是要讓學生理解詩的意境,體會詩人在古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和詩人及文本的對話;同時,還要注意對古詩知識點的歸類,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古漢語的言簡意賅的特點,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對古代漢語和古代文化的熱愛。
《示兒》這首詩,詩人的感情豐富而深刻,陸游在古詩中除了抒發(fā)強烈的愛國之情以外,又有對南宋政權不思收復中原的不滿,對故土老百姓身為亡國奴,處在水深火熱中的擔憂和同情,以及對自己“壯志未酬”的遺憾……所以,引導學生走進陸游,走進古詩的寫作背景,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應該是本堂課學習的重點和線索。
另外,陸游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愛國詩篇,借此首詩可以讓學生復習、積累、學習,并且加深對陸游這個愛國詩人的認識。
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在理解詩意的后面,又設計了這樣的兩個環(huán)節(jié):
1、同學們,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來到700多年前這位偉大詩人的病榻前,你能向我們描述一下,你看到了怎樣的一位老人嗎?
2、如果你是陸游的兒女或他的親朋晚輩,此刻你看到了這樣的一位老人:他雖然久病纏身,不久于人世,但心里更痛的是中原不能收復,祖國不能統(tǒng)一,他面容枯瘦,眼神里卻滿含期待和信念,他在用緩慢而深沉的語調表達人死之后萬事皆了無牽掛的曠達和淡定,但又希望你能在家祭的時候,要告訴他中原收復的消息。面對這樣的老人,你會對他說些什么呢?請寫下來!
學生在描述和寫話之中,便能通過想象和詩人進行對話,同時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到詩人深沉的愛國之情,同時也激發(fā)起學生的愛國熱情。
但是,在實際上課中,我也忽略了兩個地方,一是對詩人寫作的時代背景沒有作細的闡明,導致后面部分學生感情無法進入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二是在對學生進行古詩知識點的教學時,過于簡單,指導不到位,學生的理解不充分了,教學效果也就打了折扣。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篇10
一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閱讀訓練階段,由于他們直呼的技能還不熟練,識的字也很少,所以閱讀起來困難非常大,如何扶好非常關鍵。因此,我在第一課時教學時,先掃除障礙,把比較生疏的`字、詞、句、難度大的長句子等摘出來,逐一指導訓練,等這些難讀的詞語和句子讀熟了,讀順了,在第二課時再讓學生練讀全文,采取多種方式讓學生讀通讀順。接著,讓小朋友自己通過朗讀、看課文插圖,知道秋姑娘都有哪些好朋友,然后,仔細讀秋姑娘寫給它們的信。
學習每一封信時也采用不同的方式展開,或引導觀察課文插圖、或自由朗讀,學習前兩封信時,一邊學一邊教給小朋友方法,在發(fā)展思維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小朋友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后兩封信的學習打下了基礎,這樣的安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篇11
《丑小鴨》教學后關于語文教學的思考安徒生的童話故事《丑小鴨》中丑小鴨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但對初一的孩子來說,讀過之后也只是在心目中記住了這只可憐的丑小鴨經過一系列的磨難變成了一只美麗的白天鵝,學生們心中會產生向往、憧憬。是的,我們每個人不論年齡的大小都有美好的心愿。學生希望自己的成績會提高、得到老師的表揚、成年人們希望自己的工作會有所成績。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后,對我有一種深深的觸動,一節(jié)成功的語文課體現在哪里?我想應該是師生之間心靈的真正撞擊。在教學本課時剛導入時候我問學生丑的反義詞是什么?很多學生覺的奇怪,老師為什么要問這么簡單的問題。
于是我接著問你們怎么理解美和丑呢?學生回答的五花八門,有的學生說讓人喜歡的東西就是美的,有的學生回答說討厭的.東西就是丑的。就在這樣一個對美和丑這樣一對反義詞下我開始了本文的教學。丑小鴨變成白天鵝是它心路的歷程,由自卑、懦弱、四處碰壁到最后的有所追求,我想這是決定丑小鴨美麗蛻變的決定因素。丑小鴨這樣不滿足于現狀,不怕打擊、不怕辛苦。這不正是我們當今青少年所缺少的嗎?在這個問題上對學生我一時產生了陌名的激動。我們不能用以往的告訴學生我們應該怎么做,這正是與學生心靈溝通的最好時機。我找到了,并開始了我和學生之間的這次心靈的碰撞。我假設了這樣一個問題:丑小鴨本是一只天鵝蛋卻生在了鴨群里,那丑小鴨一定會變成白天鵝嗎?這下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我們班平時不太愛發(fā)言的一男生舉起手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丑小鴨一定會變成白天鵝,因為它本是一只天鵝蛋不會變成一只鴨子或母雞”這引起全班同學的笑聲。
有的學生回答道:“那可不一定,丑小鴨也許會永遠在鴨群里生活,不會飛,自暴自棄。也許會活的很悲慘而死去”。這兩種假設的情況反映了學生們最真實的想法,我發(fā)現了學生們的心聲,這正是我想要的。我接著問:在現實生活中也許真的有像丑小鴨一樣生活的人們,他們生活的很悲慘,受侮辱、受排斥、受嘲笑。我看了看同學們的眼神,可以看出不少同學聽了我這段話很感動。此時我覺的這篇課文真正的精髓學生們已經領略到了,用了這樣一句話我送給了“丑小鴨”們——不拋棄,不放棄。這堂課學生受到了啟發(fā),而我更感謝這些孩子們是他們讓我知道了語文課的內涵。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篇12
1、創(chuàng)設情境,入情入境。
葉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親”。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境因素對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小學生因生活經驗缺乏,知識水平有限,教學中如果僅靠文字的敘述,很難向學生呈現直觀形象。因此,要善于創(chuàng)設各種直觀情境。
我首先以《神筆馬良》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輕松的談話形式引導學生進入課題。在學習正文的過程中,我主要通過聲情并茂地描述感人的`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來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2、學習語言。
無論是老大綱,還是新課標,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學習字詞,低年級閱讀教學語言積累主要積累規(guī)范的詞、詞組。細細研讀這篇課文,對學生群體而言,生字、新詞不少,但是對基礎較好學生來說,字表中所謂的生字早已不是生字,因此,生字教學主要以自學為主,采用先學后教、互教互學的形式。把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學習和積累有規(guī)律的詞句、優(yōu)美的詞組上。如“窗前的小樹、紅紅的太陽、樹上的小鳥、好吃的谷粒、不幸的朋友、健康的身體”,完善學生的積累,幫助學生在自己的語言結構中構建新的語言圖式。
本課不足的地方就是:缺乏單個詞語的積累和運用;對生字的識記沒有適當點撥;過渡語不夠精辟?偟膩碚f,這節(jié)課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是較高的,而且能夠主動參與各種學習活動,樂于學習,積累能力、實踐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篇13
由于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在教學本文時,我按照“初讀課文,了解大意——細讀課文,感悟寫法——品讀課文,遷移運用”的步驟進行,讓學生在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認識五根手指的不同特點,體會手指帶給我們的啟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達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點的句段,進行重點體會。如,描寫“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一段話,先指導學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狀(姿態(tài))特點——不美。具體表現為:身體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從體形、頭形、構造三方面進行描寫,大拇指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然后用關聯詞“但”一轉,寫他在五指中,卻是最能吃苦的。具體描寫了拉胡琴、水噴出來、血要流出來時他“相幫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勁扳住”的表現,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了解了這段話的基本意思,再引導學生體會寫法,畫出寫大拇指形狀和寫“吃苦”的句子,體會作者運用什么表達方法進行描寫,重點體會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這篇文章形象生動,句子幽默風趣,學生非常喜歡。我抓住這一契機,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與班級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教育孩子們團結就是力量,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團結友愛等,嘗試讓學生就五根手指編一個童話故事,學生們興趣盎然,都展開了自己合理的想象,編的童話故事非常具有可讀性,可以說這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學得投入,教師教得高興,教學效果顯著。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篇14
本課重在與《白鵝》一課比較。在導入時,我就有意識引導同學對比兩只鵝的形象;在體會白公鵝的特點時,我也抓住兩篇課文對鵝的步態(tài)的描寫進行比較;最后也把重點落在比較兩篇課文的寫作方法上。
在教學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難以調動課堂氣氛,同學回答問題不是很積極,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課文的難度高;二是同學預習不充沛;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學語言、表情不夠豐富,并且我太著急了,在一兩個同學的回答達不到要求時,我會自身說出答案,這也可能與同學發(fā)言不積極,我問不下去有關。張老師建議我對于某些不難的問題,可以對同學多引導;對于某些較難的問題老師可以直接告訴同學,但仍要引導同學去體會。
這堂課我較大的收獲:一是課文插圖的利用。這堂課我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同學進行想象,這是這堂課中激起的一點火花;二是對寫作方法的教學的體會。在《貓》和《白公鵝》兩課中,我都教寫作方法。兩次都是先讓同學找,但兩次都發(fā)現同學很難找到,最后都是我自身說了出來。經過這次課,我感覺到假如利用課件出示相關的句子,再讓同學進行體會,這樣沒有那么籠統(tǒng),從而可以降低難度。
《白公鵝》一課重在與《白鵝》一課比較。在導入時,我就有意識引導同學對比兩只鵝的形象;在體會白公鵝的特點時,我也抓住兩篇課文對鵝的步態(tài)的描寫進行比較;最后也把重點落在比較兩篇課文的寫作方法上。
這堂課我較大的.收獲:一是課文插圖的利用。這堂課我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同學進行想象,這是這堂課中激起的一點火花;二是對寫作方法的教學的體會。在《貓》和《白公鵝》兩課中,我都教寫作方法。兩次都是先讓同學找,但兩次都發(fā)現同學很難找到,最后都是我自身說了出來。經過這次課,我感覺到假如利用課件出示相關的句子,再讓同學進行體會,這樣沒有那么籠統(tǒng),從而可以降低難度。
在教學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難以調動課堂氣氛,同學回答問題不是很積極,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課文的難度高;二是同學預習不充沛;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學語言、表情不夠豐富,并且我太著急了,在一兩個同學的回答達不到要求時,我會自身說出答案,這也可能與同學發(fā)言不積極,我問不下去有關。其他老師建議我對于某些不難的問題,可以對同學多引導;對于某些較難的問題老師可以直接告訴同學,但仍要引導同學去體會。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篇15
《白楊》這篇精讀課文寫一位新疆工作的父親,帶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借以表達自己扎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發(fā)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本課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即爸爸的話及最后一節(jié)的含義,并能結合課文內容和聯系生活實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也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遵循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精神,使學生養(yǎng)成自己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具體教學方法如下:
一、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
單元模塊教學提出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展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自我發(fā)展”,注重能力的形成,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為了體現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教育思想,讓學生的個性和能力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fā)揮。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做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圈畫、思考、討論、匯報……加上足夠的時間保證,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自由、廣闊的空間能得到比較充分的發(fā)展。例如在“圍繞主題、自主預習”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預習,加深體驗和感悟,為學習做好知識和情感的準備同時,還能帶著問題走向老師和同學,學習目標的指向性更明確,也使課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深刻,使課堂教學變得充實、豐滿。
預習內容是這樣設計的:
1、自學生字新詞,查字典、結合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它們在文中的意思。
2、結合預習提示讀課文,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記號,可在空白處簡要寫出自己的體會,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提出自己的疑問。
3、搜集跟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資料(文本、圖片、音像)以及跟課文主題、體裁相同,思想內容相近或同作者的文章。又例如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后反饋及感悟新疆的惡劣環(huán)境和白楊的特點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大家把自己的見解說一說,互相交流,互相啟發(fā)。如理解“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渾黃一體”一句,體會大戈壁的特點,學生經過自主閱讀,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我認為句中的‘茫!,意思是不清晰,看不清楚,在本課的意思是大戈壁一眼望不到邊,很寬敞!薄拔艺J為‘渾黃一體’在課文中指不管天和地都是黃色的'!薄拔艺J為‘沒有水,也沒有人煙’意思是說大戈壁很荒蕪!拔蚁搿荒敲辞逦谡n文是指天地界限并不那么清晰!薄啊叽笸π恪@里是說白楊樹的身影很壯美!薄拔抑懒烁瓯跒嘃S一體,十分荒涼,可白楊樹卻在這兒長得高大壯美,生命力很強……”這樣讓學生自讀、自悟、自議、自得,以學生為主體的訓練方式,充分表現了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完全符合閱讀是讀者對文本的一種再創(chuàng)造這一閱讀原理,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正確的閱讀方法。
二、注重學生合作交流,探究文本
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但要體會出白楊的象征意義(爸爸的心愿),即本課的教學目的就有點困難,這也是本課的難點。由于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難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應引導學生抓聯系,合作探究文體,讓學生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系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楊的象征意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邊疆的建設者;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而不知道父母帶他們來新疆安家落戶、扎根邊疆的心愿,讓他們在這里念小學、中學、大學,將來成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設邊疆的接班人;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而不知道邊疆還十分荒涼貧瘠,需要付出幾代人艱辛的勞動,才能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城市和鄉(xiāng)村……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蘊,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鳴,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為一體。
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主要以學生讀、悟、問、議的合作學習方式達到教學目的。學生先自讀自悟,再提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引導學生帶著前面提煉出的問題,直奔課文重點,最后小組合作交流心得。教師參與學生討論,了解學生交流情況,及時引導。在學生展開研讀時,仍要注意保證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研讀課文,思考分析,邊讀邊劃邊注。教師巡回指導,參與學生的自學研討活動,并注意吸收反饋信息。這一小環(huán)節(jié)從表面上看往往是靜的,看似一段空白,實則是充滿了學生整個思維過程的一段寶貴時空。學生只有有了自讀自悟后的獨特感受,才能更好的參與合作小組的討論,傾聽和評價他人的發(fā)言,接納別人的合理見解。
在小組作交流,相互合作探究文本時,教師有針對性地參與小組討論。最后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按自己的選擇,交流感受最深的部分。在交流過程中,落實訓練點,如: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苯處熯m時組織討論補充、評議深化、相機誘導。這樣的教學設計,給學生提供切實可操作的探究方法和過程提示,讓他們圍繞自己的最深感受來進行深入研讀,使學生能夠自由且充分地與文本對話,而后再展開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師生在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日積月累,豐厚語文素養(yǎng)。
三、側重聽說讀聽寫訓練,落實寫作方法的指導
語文課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首先須突出“讀”的訓練。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默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復朗讀,會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通過口誦,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在讀的過程中還要進行思維訓練。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維過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層層深入,思維也漸漸深入,對問題的認識就會逐漸深化。尤其是通過本課所設計的根據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的訓練,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化對思想內涵的理解深度。再次說、寫并舉,理解白楊的特點,通過抓關鍵詞句完成,即找出“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這兩個句式歸納出白楊的特點,并相機用這兩個句式練說;等到理解了白楊的象征意義這段文字后,再帶著對邊疆建設者的崇敬與愛戴,讓學生用這兩組句式去寫話,以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進而可放手讓學生暢談“你父母對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實現它?”從而潛移默化,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另外,在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時,還不忘指導文章的寫作方法,如在文章結尾寫爸爸摟著孩子,望著窗外沉思,看到白楊樹,他又微笑了。這是又一次由樹聯想到人,托物寄意,借物喻人。我們在作文時,也可以學習運用這種方法。例如寫《植樹》,我們就可由小樹聯想到人(包括自己),聯想到一代人的成材;寫《蠟燭》時可以聯想到辛勤工作的老師或默默無私奉獻的勞動者。讓學生學會在寫借物喻人的作文時,首先要像《白楊》一樣,寫出物的特點,再由物的特點聯想到人的性格品質。要注意物與人之間的相似之處,比喻要恰當、得體。正所謂我們要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還得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與其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魚,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也為本單元后面課文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也是單元模塊主題教學課題實驗的思想。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篇16
還深深的記得著裝小學宋海燕老師關于文本細讀的觀點,那就是以不同的身份來讀文本,以讀者的身份來讀文本,以作者的身份來讀文本,以教者的身份來讀文本,最后就是以學者的身份來讀文本。我覺得這個觀點非常適用于我們教研的課題------文本細讀。在《白楊》教學過程中,我大膽對這一觀點進行了嘗試,雖然說還有很多不足,但是,通過這樣的嘗試,我也有很多收獲。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構思巧妙,文字雋永,感情豐富,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這篇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細讀文本,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學中,我抓住文本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進行細讀。
第一處是在講解白楊樹生活的環(huán)境時,讓學生先找出相應的段落,然后讓學生細讀該文本,在細讀的過程中,抓住文本中的“茫茫”、“渾黃一體”、重點詞來理解大戈壁的環(huán)境的惡劣,從而激發(fā)學生們對白楊樹的敬佩之情;抓住“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這一句話來體現白楊樹在這么惡劣的環(huán)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頑強;另外從 “高大挺秀”一詞中,讓學生真切的體會到白楊樹的適應力及頑強的生命力是多么然人敬佩。談完自己的理解之后,讓學生們帶著自己的理解來讀文本,讓孩子們的感情來源于文本,在歸結于文本。這樣,就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們學會理解文本,再將自己的理解通過讀來展現。
第二處文本細讀的設置是在講解爸爸的話時,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短短的三句話不但向我們介紹了白楊樹的特點,同時也借白楊表白爸爸的心。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篇17
《大衛(wèi)》一文刻畫了大衛(wèi)這個少年英雄形象。教學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有關情節(jié)和重點詞句,體會大衛(wèi)熱愛祖國、聰明機智和正直勇敢的特點,另一方面還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本文作者通過描寫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tài)來刻畫人物,人物特點鮮明,形象生動。表現大衛(wèi)熱愛生活,作者描寫了他的神態(tài)、外貌和動作。為表現大衛(wèi)愛國、勇敢的特點,作者描寫了他與掃羅王以及歌利亞的對話。大衛(wèi)請求應戰(zhàn)言辭懇切,充滿自信;還擊歌利亞針鋒相對,鏗鏘有力。作者還細致描寫了大衛(wèi)交戰(zhàn)前、交戰(zhàn)時的一些行動,使得大衛(wèi)這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實感人。另外,作者還描寫了歌利亞這個人物的外貌、語言和動作,讓人體會到狂妄至極。在學生閱讀課文時,我既引導他們理解課文內容,又注意引導學生感悟作者的表達方式。
此外,我在課堂上還加強朗讀實踐,注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理解故事內容,體會人物特點。如課文第二自然段描寫大衛(wèi)一邊彈琴,一邊唱歌的情景,適合訓練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就讓學生邊讀邊想象描繪的景象,從而體會大衛(wèi)的生活是多么快樂,他對生活多么熱愛。再如課文第二部分描寫了大衛(wèi)向掃羅王請求應戰(zhàn)的語句,讓學生邊讀邊體會大衛(wèi)愛國、勇敢的.精神和迫不及待的心情。大衛(wèi)和歌利亞對話的語句,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在讀中體會歌利亞目中無人、狂妄自大,以及大衛(wèi)針鋒相對、英勇無畏的人物特點。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篇18
在今天的教學中,我力求本著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促發(fā)展的教學原則。根據本課教學目標和新課標高年級的閱讀要求,主要采用“質疑問難——理解感悟——感情朗讀”的方法進行教學,在預設時,將更多的空間留給學生,體現閱讀教學“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的特點,讓學生運用問、畫、批、讀、議等方法,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通過多種感官參與獲取知識,讓學生在思維活動中流露情感,發(fā)展語言,從而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同時,充分利用教學輔助手段,如補充閱讀材料、居里夫人演講視頻等,填補思維空白,搭建學生與文本的橋梁,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悟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從而更好地達到與文本對話的目的。
當然,教學本身就是遺憾的藝術,加上本人經驗與能力的不足,所以在這節(jié)課上還存在著許多不足。比如:還沒有能夠很好地關注每一個學生,課上還有瞻顧時間,搶、趕課的心理影響,使語言文字訓練的扎實有效做得不夠充分。課堂應對和駕馭能力還很欠缺,對課堂上出現的一些生成因素不能及時有效地把握。但不管是成功之處還是失敗之筆,這堂課給我的`收獲還是很多的。
文中的居里夫人有著執(zhí)著追求,勇于獻身的精神,有著淡泊名利的品質,我想:科學領域需要如此,教學中更需要它!我相信,在以后的探索道路上,不光是我,我們八區(qū)一小每一個課題組成員,都會秉承居里夫人的科學精神,孜孜以求,努力探索,讓我們每個人變成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篇19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殘疾的小女孩,因為不愿意讓別人看到她走路的樣子,總是最早來,最后走。但一個新來的老師不了解情況,請她到講臺上講故事。她在同學們的鼓勵下,終于大膽地上來講述自己的故事,獲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從那以后,她變得開朗了。幾年后,她在給同學寫信時說:那次掌聲,給了她信心,給了她生活的勇氣。她很感謝大家。課文的內容很具有感染力,但對于正常人,對于缺少生活經驗的三年級學生來說卻很難體會其中的辛酸。如何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學生和英子之間搭建一座心靈的橋梁,帶學生進入殘疾人的生活、心理是教學中應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
一、環(huán)節(jié)設計
在環(huán)節(jié)設計上,我抓住兩個寫掌聲響起的句子,從第一次掌聲響起向前展開,探究英子的'自卑及原因;從第二次掌聲響起向后展開,揣摩英子前后心情、性格等的變化,感受掌聲帶給英子心靈的震撼,并由此明白兩次掌聲的含義,知道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心、鼓勵;懂得要主動的關心、鼓勵別人,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在拓展環(huán)節(jié)中,我引導學生朗讀一首關于愛的小詩,(并聯系實際說一說,愛還可以怎樣表達)不但烘托了課堂氣氛,而且情感目標也在意味深長的朗讀中得到了升華,成功地完成了教學重難點。
二、教學教法
“書聲朗朗”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特征!墩Z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研究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為此,在教學本課過程中,我采用了“以讀代講,角色轉換”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讀書,教師的示范讀等多種讀書活動,促使學生思維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自已尋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內心世界。通過不同的語氣朗讀,學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讀當中表現出對英子的同情和對英子轉變后開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課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這次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讓學生讀出自已真實的感受,才能實現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技巧。
有點遺憾的是,雖然我安排的朗讀的形式也多樣化,如:自由讀、指名讀、合作讀、男女分讀、分小組讀等。不過總不能把學生的朗讀水平提高到更高層次。
三、媒體利用
我巧妙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探究重點詞句,使學生保持持久的注意力。
四、問題設計
在這節(jié)課上,我是圍繞英子的極大前后設計問題。不過問題比較多,當學生舉手不積極時,總是不放心的重復提問。
總之,我在整個的教學中,對學生不放心,有些急功近利,在時間的把握上有些不準,在指導朗讀上也不夠完美。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積極、認真總結自己的不足,多學習、多揣摩,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篇20
對于學生這種現狀,我想改變過去的教學理念,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在《虹》這篇課文的教學上我就進行了一些大膽地嘗試。
《虹》是一篇短小優(yōu)美的散文,因而可通過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情景美,教學的重點是朗讀和背誦課文;而以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對彩虹形成的原因是難以理解的,因此,通過課外查找相關資料,讓學生全面地了解彩虹或在課后帶學生到室外做實驗,在陽光下噴水,看一看人造彩虹,讓學生真正感受科學就在身邊,明白彩虹形成的原因是這一課的一個亮點。原本在設計教案時,我想利用三棱鏡對照日光燈讓學生看到七彩的虹。但三棱鏡的透明度與水的不同,日光燈的亮度又不如太陽光,虹的色彩遠不如真彩虹鮮艷。任何課堂教學不可能完全按照某個人的'想法進行。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經常有各種情況產生。而對這些臨時出現的情況,教師要把握時機加以引導,切不可置之不理,更不能粗暴對待。
我們總在提優(yōu)化課堂教學,改善教學方法。作為教師,我們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的自信心,讓學生全面、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篇21
《電腦住宅》是四年級語文教材中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時間一課時,我在執(zhí)教本課之后,對如何執(zhí)教略讀課文產生了一些困惑。
課前,我設計了三種教學方法:一是讓學生按表格式將電腦住宅的具體設施,如何工作,有何功能分項歸納;二是讓學生以小組探究合作的形式,把課文的講述順序畫出電腦住宅示意圖,根據自己的`想象將抽象的語言轉化為形象的畫面;三是讓學生以“電腦住宅主人”的身份向“參觀者”介紹電腦住宅,借以引導學生熟悉課文的內容和語言,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介紹電腦住宅中各項設施的布局、功能及使用方法。
在教學中,我運用以上三種方法組織學生學習課文,但一節(jié)課下來,并沒達到預期效果。這究竟是為何呢?本來設計完美的教學流程由于課前預習不夠充分,在較短的時間里較難把學生的想象力充分發(fā)揮出來,本課的一些問題講述也不夠深入,有些環(huán)節(jié)可能流于形式,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對于這種略讀課文,特別是科技知識方面的文章該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去引導學生在短時間內去熟悉課文,讀懂課文,實在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去探索。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篇22
本篇課文選自高二必修四第一單元第一課,本單元要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戲劇和中外話劇,并學習其寫作和表演的方法。因此,在一開始講授文本之前,首先對作者的生平進行了詳細地講解,從中不僅讓學生熟知了關漢卿,而且通過背景了解到關漢卿戲劇創(chuàng)作的風格。其次,為學生播放了秦腔名家馬友仙的秦腔《竇娥冤》,學生通過賞析畫面和戲曲音律、語調,從而對本篇文章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這些均為課文的講解打下了堅實的前提基礎。
在正式授課過程中,自己以自己深入的思考為基礎,并以備課組各位老師的衷心建議為根本,將課文講解分為三個部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課文總結、課后探討。在自主學習中,將關漢卿個人簡介和身世背景通過填空的形式出現,為了讓學生再次回顧;緊接著在這個部分對元雜劇有關知識進行了整理,讓學生可以很客觀的了解到戲劇的特色;最后對文章的字詞進行了梳理,排出了障礙;而后在合作探究中,我主要通過“賞”——“賞音頻、視頻”,“演”——“排演戲劇”,“剖”——“剖析文本內容和人物形象”,三個步驟有條不紊的.進行了層層深入,讓學生從心底里喜歡且明晰了文本,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其后在課文總結這一部分,帶領同學對文本進行總結,再次明晰主題;最后,在課后探討中,為同學留下一個問題,寄希望于同學能夠再次通過綜合性學習能夠有效提升自我合作探究能力。
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學生的表現良好,都很積極的進行綜合性學習,總的來說,整個教學過程比較順利,得到了備課組聽課教師及指導老師的肯定,但我不會自傲,會繼續(xù)努力。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篇23
近日,我上了《廬山的云霧》這一課,全班師生收獲頗多。
一、抓住想象的點,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發(fā)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樂于想象是兒童的天性,學生的學習也總是伴隨著想象。在本課中有二處想象的訓練點:
1、想象登山路上廬山云霧瞬息萬變的情景。
2、看圖想象廬山云霧有哪些動人的姿態(tài)。為了誘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動人的畫面,讓學生大膽想象廬山云霧的不同姿態(tài),感受廬山云霧的壯美。課件動畫的設計,不僅刺激著學生的視覺,還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激發(fā)了情趣,活躍了思維,發(fā)展了智力。
二、朗讀感悟,體會文章語言的美。
《廬山的云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在游覽途中,觸景生情,以情觀景,情景交融,不僅寫出了廬山云霧的瞬息萬變,而且寫出了廬山云霧的神韻,讓讀者身臨其境,賞心悅目。為了讓學生能好好體味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的展示,那色彩斑斕、千姿百態(tài)的云霧,再配上優(yōu)美抒情的樂曲,深深吸引了學生的眼睛,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讀書欲望。我還采取多種多樣的讀書形式來激起學生讀書的興趣,有男女生賽讀,個人讀,小組讀,范讀,齊讀等。學生們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讀得津津有味,聲情并茂。
三、審美表達,豐富學生的語感。
瞬息萬變的廬山云霧,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想象,還特別適合審美教育。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過:“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fā)展------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眱(yōu)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規(guī)律,語文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情境,寓教于樂,實現審美主義和審美客體的和諧統(tǒng)一,讓學生借助范文,進入美的境界,與文章產生共鳴,在聽說讀寫訓練中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地受到審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如我用課件呈現多幅廬山云霧的照片并播放背景音樂,學生無拘無束、有滋有味地觀看和想象,體驗美感。看后老師鼓勵學生自由發(fā)言,讓他們這樣的句式來說:“美啊,廬山云霧,我好想”在這樣的情境之下,學生的感受是十分豐富的,例如有的學生說:“美啊,廬山云霧,我好想馬上來到這里,感受你的瞬息萬變!
有的學生說:“美啊,廬山云霧,我好想親自站在大天池畔,伴著夕陽,欣賞絢麗多彩的云海!庇械膶W生說:“美啊,廬山云霧,我好想拿起手中的畫筆,畫下你壯觀美麗的身影!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篇24
我首先讓同學們說說除夕晚上自己和家人在做什么?同學們踴躍發(fā)言,有的說:除夕晚上,和爸爸媽媽一起開心地放煙火;有的說:除夕晚上,和家人一起看春節(jié)聯歡晚會,大家一起真開心。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賣火柴的小女孩除夕之夜是怎樣度過的?由此導入新課。接著引導孩子們討論賣火柴的小女孩在除夕夜的情景,并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比較,感受賣火柴的小女孩饑餓、寒冷、孤獨、貧窮的艱難處境,萌發(fā)同情和幫助她的愿望。
我順勢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賣火柴的.小女孩離你家很近,你會怎么辦?你還會做什么事?孩子們爭先恐后高高地舉起了小手,有的說:我會請賣火柴的小女孩到我家里去,把我的鞋給她穿,有的說:我會請請賣火柴的小女孩到我家里去,讓她和我們一起吃年夜飯。這樣通過文學作品的欣賞,充分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故事意境,萌發(fā)了學生同情并幫助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強烈愿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篇25
《凡卡》這篇文章是100多年前俄國著名的作家契柯夫寫的一篇小說,作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由于沙皇政府殘酷統(tǒng)治,社會非常黑暗,無數破產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深受老板剝削壓迫,連兒童也不能幸免。由于時代的不同,學生對課文內容不易理解。
我教《凡卡》一文時,主要通過圖文結合,讓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覺。為了讓學生更好了解凡卡的悲慘遭遇,激發(fā)他們對凡卡的同情心和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憎恨,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外,我還著重引導文中的插圖(課件)與相關內容聯系起來,然后讓學生對比,發(fā)現問題、產生疑問,最后討論解決,這樣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文章的插圖描繪圣誕節(jié)前夜,凡卡等老板一家人到教堂做禮拜時,偷偷地給爺爺寫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后,有一個昏暗的'神像,一邊高大的鞋架上擺滿了楦頭……而文中有一句“我原來跑回村子后,可是我沒有鞋穿,又怕冷!碑斨v到這里時,有的學生就問:“鞋店那么多鞋,凡卡為什么不拿一雙來穿呢?”有的學生就說:“老板十分兇殘,有一次伙計叫他去偷黃瓜,結果被老板毒打一頓,況且一雙鞋比黃瓜還值錢!庇械恼f:“鞋是老板要賣的,凡卡這個孤苦零丁的孩子,哪能買得起?”針對學生提出的不同疑問,我接著問:“那樣的大冷天,凡卡雙腳都凍紅了,為什么不送他雙鞋呢?”經過討論,學生就明白,有錢人是不會同情、可憐窮孩子的,而窮孩子只有受虐待,可見這個社會多么不公平、不合理!這樣做對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本課我上的是組內課,備課時間較長,考慮的也較多,所以效果還不錯。課后,我也找同組的老師虛心請教,以便今后更好的工作。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篇26
引發(fā)想象,促進感知是新課程倡導的一個重要教學理念。如何讓學生在扎實語言文字訓練中感受總理的可貴品質和作者的真摯情感,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呢?在《一夜的工作》的教學中,執(zhí)教者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了明顯的成效。首先是對比想象,促進感知。為使學生從課文內容中具體感受總理生活的簡樸、工作的辛苦,執(zhí)教者以“面對總理的'辦公室那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你想總理里面的陳設可能會怎樣?”“面對那一疊一尺來厚的文件,你想總理可能怎么批閱?”等問題,引導學生借助原有的生活儲蓄,憑借想象,創(chuàng)造想象,以形成與課文相反、相對的情景,在此基礎上,執(zhí)教者又以“走進周總理的辦公室,出現在你眼前的又是什么樣的情景呢?”等問題,引導學生步入課文情景,與想象情景與課文情景的對比中深切感悟總理的可貴品質。
其次,是活化想象,外化感受。為促使學生深刻理解總理“生活簡樸,忘我工作”的可貴品質,執(zhí)教者以“如果你是作者,會對總理說些什么呢?”等引導學生充當角色進入情景,設身處地地感受此情此景,從而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共振,情感共鳴,以外化內心感受促情感體驗,加深對人物特點的理解。另外,在這一教學片斷不是教師一言堂,而是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淋漓盡致地表達,學生的個性也能充分展示,在這樣師生、生生互動中使大家更好地了解人物的品質,升華了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篇27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圍繞“燈光”記敘了戰(zhàn)爭年代,郝副營長舍身為后續(xù)部隊引路的壯舉,教育學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上課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學,邊讀邊做批注,然后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我在課堂上抓住了“郝副營長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先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分析理解,然后在小組討論時結合重點詞語談郝副營長給自己留下的印象。在理解“多好啊”三個字時,引導學生想象:在戰(zhàn)斗間隙,郝副營長借著微弱的亮光,在注視著書上的插圖,他沉思什么,憧憬什么?檢查閱讀效果時,就重點部分加以指導,幫助學生從中體會郝副營長的獻身精神,體會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學生讀了這篇課文,能暢談當前的形勢,有的學生談到在當今中國的城市、農村遍地燈光,天安門廣場更是華燈璀璨,但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像郝副營長那樣的千千萬萬革命先烈為了革命的勝利而英勇獻身的高尚精神。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01-15
語文課文教學反思01-21
語文課文《觀潮》的教學反思08-15
小學語文課文教學反思07-20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15篇01-15
小學語文課文《掌聲》教學反思01-21
語文課文反思01-16
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通用23篇)04-25
語文課文教學反思(15篇)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