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一):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角的初步認識”是一個比較傳統(tǒng)的教學資料,因為新的課程改革提倡的是讓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所以我在備課時,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動手發(fā)現知識的活動。全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學生原有的對圖形的認識的基礎上,利用小棒擺圖形,當擺到三角形時問:再拿走一根后是什么圖形?從而自然地引入所學的資料。第二部分是活動實踐并小結。第三部分是練習。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據自己對角的感受制作角、結合課本和實踐小結角的特征、畫角等幾個部分。那里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識,自主學習,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也是整堂課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驗教師在課堂上的應變潛力和對所教學資料的熟悉程度。因為教師很難預料到學生在操作實踐中會出現什么問題。教學中,我對于自己備課時沒有預料到的狀況及時做出了靈活處理,沒有生硬地把學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設計的思路。如在讓學生自己制作角的過程中,有些學生用兩條硬紙條做出三種不同狀況的“角”,一種是常見的只有一個角,另一種是十字形的“角”,還有的是T字形的“角”。那里學生做的時候有的并不明白自己做出了幾個角,只認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則是自己明白發(fā)現并創(chuàng)造出來。教師此時應因勢利導,先讓學生說出他說的角是指哪個,問僅此一個角嗎,還有嗎,能比畫出來給大家看看嗎?并及時給予表揚,這樣既能鼓勵其用心性,又能鞏固對角的認識,一舉兩得。
新課改給廣大教師帶給了許多新的教學理念,教師們也在教學中根據它采取了許多新的方法,創(chuàng)設了許多情境。但僅此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務必從思想上時刻意識到學生自主參與、體驗學習、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讓學生真正自主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發(fā)現,從自己的成敗體驗中獲取知識,這樣的學習才是用心的、有價值的學習。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二):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資料,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角在生活的應用十分廣泛,但是二年級的孩子對角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尖尖的一點”這一個層面上,很難抽象出數學中角的形象。因此本節(jié)課的側重點就放在幫忙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為此,我將整節(jié)課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一是透過觀察活動,初步感知角的特征;二是透過動手操作活動,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變化特點;三是角在生活中的應用,鞏固角的知識。在整堂課中,我創(chuàng)設了直觀、生動且富有挑戰(zhàn)性的數學活動,透過“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進學生將豐富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刻,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本節(jié)課有待改善之處:
1.在每個環(huán)節(jié)結束之后,我的小結語不多,沒有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得環(huán)節(jié)與環(huán)節(jié)之間過于零碎。
2.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比如在鐘表上找角時,有學生比劃出了一個圓形,我預設時沒有想到,因此我只是問了一句:“這是角嗎?”然后讓其他學生來找角。其實我能夠在學生認識了角的特征后再回過頭來看看,說說為什么圓形不是角,能夠幫忙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饋用毛線創(chuàng)造角時,預設是同桌合作拉出一個角,讓他們說說角的頂點和邊分別在哪里,然后松開其中一條邊,讓學生決定這還是角嗎,體會角的邊務必是直直的。在動手操作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領悟的不夠,我只是匆匆就走了個過場。之后在其他老師的指導下,我發(fā)現還是讓孩子感悟太少,就應把這個環(huán)節(jié)吃透,再后面進行的話就很順利了。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三):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資料,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角在生活的應用十分廣泛,但是二年級的孩子對角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尖尖的一點”這一個層面上,很難抽象出數學中角的形象。因此本節(jié)課的側重點就放在幫忙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為此,我將整節(jié)課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一是透過指一指活動,初步感知角的形狀;二是透過找一找活動,引導學生從“生活角”中抽象出“數學角”,認識角的形狀和各部分名稱;三是透過開放性的操作活動,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變化特點;四是角在生活中的應用,鞏固角的知識。在整堂課中,我創(chuàng)設了直觀、生動且富有挑戰(zhàn)性的數學活動,透過“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進學生將豐富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刻,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本節(jié)課的優(yōu)點:
1.角來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認識角時,我借助學生熟悉的三角尺導入,先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那里學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時指的是角的頂點處。充分利用學生認知過程中的這一知識“盲點”,透過三次指角,使學生逐步建立了正確的“角”的表象;而且這三次指角逐漸滲透了“角是從一點引發(fā)的兩條射線組成的”這一知識,為學生以后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做好了鋪墊。然后讓學生從剪刀、紅領巾、鐘表上找一找角,給了學生一個抽象知識的過程,準確過渡出角的幾何形象。再用一組決定題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征,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角來源于生活用充滿了數學味。
2.動手操作,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創(chuàng)造角的環(huán)節(jié)首先是對“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的進一步鞏固,而且讓學生在拉動活動角的過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能夠變化的。但是關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仍然是無法確定的,因此我設計了比角的環(huán)節(jié)。當課件出示兩個大小一樣但是角的邊長不一樣的角,大多數學生傾向于邊長的角大,這時老師透過重疊法把兩個角重疊在一齊,引導學生發(fā)現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這巧妙的一比,不單幫忙學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邊的長短無關,還讓學生學會了怎樣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隨后的畫角也是對知識的不斷鞏固――畫一個和第一個角大小不一樣的角。
本節(jié)課有待改善之處:
1.在每個環(huán)節(jié)結束之后,我的小結語不多,沒有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得環(huán)節(jié)與環(huán)節(jié)之間過于零碎。
2.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比如在鐘表上找角時,有學生比劃出了一個圓形,我預設時沒有想到,因此我只是問了一句:“這是角嗎?”然后讓其他學生來找角。其實我能夠在學生認識了角的特征后再回過頭來看看,說說為什么圓形不是角,能夠幫忙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饋用毛線創(chuàng)造角時,預設是同桌合作拉出一個角,讓他們說說角的頂點和邊分別在哪里,然后松開其中一條邊,讓學生決定這還是角嗎,體會角的邊務必是直直的。但實際反饋時,上來展示的第一組用毛線拉成了一個三角形,第二組用毛線和吸管拉成了一個“T”型,實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個過場。之后在其他老師的指導下,我發(fā)現其實這是很好的生成資源,能夠和練習中的數角聯系起來。我沒有好好利用,實在是可惜。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四):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一)反思教學目標:
1、在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形象生動、愉悅和教學情境(擺小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新課奠定基礎。
2、從直觀入手,透過多媒體演示找出主題圖中的角,引導學生說出生活中見到的角。從事物中抽象出角,讓學生觀察討論抽象出角的基本特征,完成知識的獨立建構過程,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3、透過學生折角和摸角,加深對角的特征的認識,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樂,真正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同時獲得用心的情感體驗;透過辨認不同方向的角,讓學生對角的認識更加全面
4、觀看電腦演示,全班學生用手勢決定所給的圖是不是角,掀起學生的學習熱潮。
5、用鉛筆把圖形中的角畫出來,從而透過練習,強化學生對角特征的掌握。
。ǘ┓此冀虒W重難點:
一節(jié)課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到達教學目標,其次是看重難突出了嗎?能在課堂教學中幫孩子解決難點嗎?因為教學就是為了幫學生解惑。我這節(jié)課的難點是:1、透過比較操作體會角大小跟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2、用重疊法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但我在課堂上沒有很好的幫孩子解決問題,末能突破第二個難點,因為我采取剪短角的邊長和延長角的邊長的長度,引導學生不夠到位,效果不顯著。因此在今后教學中就應讓學生透過用兩或三個不同顏色表示長度不同邊長的角,再用重疊法透過學生直觀比較,就很容易觀察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三)反思教學方法:
這節(jié)課我的主要教學方法是讓孩子自己去研究圖形,去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這個方向是對的,但做為老師就應如何去放,什么時候收呢?這才是最重要的。就這節(jié)課來說,我在畫角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夠放,先用電腦演示畫角,再讓學生畫角,雖然學生對于畫角的步驟比較好,但這樣的處理學生只會畫出同一方向的角,從而限制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以后我們今后對于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能夠放手讓學生嘗試畫角,在展示他們的作業(yè)的時候就能夠互相糾正畫角的正確步驟了,這樣讓那些已犯錯誤的學生印象深刻。
。ㄋ模┓此颊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體現了一位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程度,沒有很好的“吃透”教材、分析好目標、重難點是不可能設計好一份教學設計的,而我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就沒有很好地分析學生的思維的發(fā)展,突破難點不夠深入,所以在寫教學設計前,還是要很好的理解教材,首先要做好單元教學設計及單元教學目標,然后備課時注意這節(jié)課前后知識的聯系,并設計好本節(jié)課的目標、重點、難點,還要思考到自己的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
三、我的思考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不斷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從學生的具體狀況出發(fā)精心設計好每一節(jié)課,從而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如課前多創(chuàng)設一此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親切感,同時在課堂上多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潛力、動手操作的潛力、綜合運用知識的潛力,以及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五):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個獨立段的教學資料。對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角有必須的生活經驗,然而卻不會用規(guī)范的數學語言來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課時的教學目標這樣設定:“結合生活情景及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稱,透過各種學習活動,領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會用尺子畫角,并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維、動手操作潛力。”同時把“角的大小的決定因素—與兩條邊叉口張開的程度關,張得越開角越大,反之越。慌c邊的長短無關”作為本課的難點來進行突破。作為低段數學教研組的第一堂教研課,多少感覺有些壓力。上完課之后,自我感覺這節(jié)課基本達成了教學設想期望的目標,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能夠做到環(huán)節(jié)緊湊,思路清晰,從而構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開門見山由“角”字帶給你的想法到情景圖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課題,其次是放手讓學生在猜、折、做、畫等各種數學活動中認識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歸納交流。各環(huán)節(jié)過渡比較自然,而且自我感覺流暢。
課堂教學中,我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方案,思考課堂結構。注重豐富的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對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潛力,實現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主動活潑、主動有效的進行學習。讓全體學生自始自終用心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并不斷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
2、注重語言表達。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等心理特點,引導他們敢想敢說。凡是透過思考能說的我從來不包辦代替,留給學生充分發(fā)言的機會。
但不足之處也有幾點:
。1)在時間上分配的不夠好,以至于討論時間稍長,影響了之后學生的畫角和相應的練習,這部分資料,學生還沒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結束了。原訂討論角的大小時為第一個高潮,練習之后透過巧妙剪角游戲再出現第二次學生情緒的高潮,很可惜,沒有達成。
(2)對學生備的不夠。比如:一開始我在板書完“角”字問學生,你對“角”的理解是什么?結果學生回答:“角,是人民幣的單位,象1角錢、2角錢。”這一狀況就出乎我的預料,我只預設到孩子們會說:角在我的眼里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必須要注意自己的語言,我想,如果這樣問:在你的眼里,角是什么樣貌的?這樣問就應會更好些。
另外,在做活動角過程中,我拋給學生的問題是:“你發(fā)現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兩邊叉開越大角越大,但是有的學生就是不能明確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說不到點上。之后我引導說:從大小上看,它們和什么有關?學生們這才能夠說出來。這也難怪,學生對角的本質特征的理解有一個過程,很多時候我太著急。而且,對教學語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六):
《角的初步認識》反思說課
一、教材分析及學生分析:
、苯滩姆治觯
《角的初步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38——39頁的資料。
這一教學資料是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境引出角,并從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的角,再透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畫角等加深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透過各種實際活動初步認識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資料,為以后進一步學習角的其它知識奠定了基礎。
、矊W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二年級的學生,基于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生活背景,他們知識面窄,個別學生主動性不強,學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的潛力還比較欠缺,抽象的圖形會讓他們感到很難理解,只有透過親自操作,獲得直接的經驗,才便于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構成數學的概念。因此本課應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以“數學活動”引領全課,從生活中認識角,從實物中抽象角,在操作中感知角,在體驗中感悟角,在辨析中理解角,使學生在理解中應用和發(fā)展。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及學生已有經驗,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⒈結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初步認識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餐高^經歷觀察、操作等活動,建立角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潛力。
、吃谔剿鹘堑闹R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培養(yǎng)合作意識。
三、教材處理:
教材中先出示立體的主題圖,然后出示例1,我認為書里的情境圖比較復雜,而且又是立體圖形,角的特征不是很明顯,所以我先出示例1,讓學生找角,然后再出示主題圖,這是由原先的立體圖形改為此刻的平面圖形,看起來簡潔明了,避免了由于立體圖形帶來的一些干擾,使角的特征得以在情境圖中突顯出來,便于學生觀察、感受、抽象角。
在深入挖掘教材,理解編者意圖的基礎上,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進一步感知角。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掌握畫角的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三角板、小棒等。
四、教學流程:
為了實現以上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倡導做數學的理念,所以本節(jié)課我讓學生在“做”中學習、“做”中體驗、“做”中探究。設計了如下的教學流程:
。ㄒ唬⿴熒勗,導入新課。
首先我采用談話法,這樣的導入簡潔,所以設計時我仍然采取這樣的導入。
。ǘ┮龑骄,構建新知。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里我安排了五個活動。
活動一:聯系實際,找角。
首先出示39頁例1,讓學生找角,由于這些實物都是學生平時經常見到的,學生對角也有一些感性認識,所以很容易找到角,然后把三個物體隱藏,出現三個角,這時告訴學生,這就是我們這天認識的新朋友。這樣設計的目的便于學生觀察、感受、抽象角。
之后出示38頁主題圖,讓學生從圖中發(fā)現角,學生邊匯報,課件邊閃動角,采用演示法使學生直觀、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許多物體上有角,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活動二:初步感知,指角。
我是先讓學生摸三角板,看看有什么發(fā)現,然后引出角的特征,但我沒想到學生摸三角板上的角,只是摸到角的頂點處,我沒有急于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而是利用這一契機,引導學生自己糾正,我在黑板上點了一個點,問學生這是一個角嗎?這時學生明白原先這是一個點,我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并指指看,學生自然就指出了角的全部。之后讓學生仔細觀察并摸一摸三角板進一步感知角,然后在黑板上畫出一個角并揭示角的各部分名稱。自然地從生活中的角過度到數學中的角,逐步使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之后出示從例1三個實物中抽象出的三個角,讓學生分別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稱,然后出示練習八的第1題,透過讓學生辨別真假角,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和決定潛力。
活動三:小組合作,折角。
讓學生獨立折角并組內交流,然后把學生折的角展示在黑板上,學生在折角的過程中,透過眼、手等感觀直接感知角的頂點和邊的特征,但在折角過程中,學生出現了折成半圓的狀況,這時我沒有急于下結論,而是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等學生充分感悟了角的特征后再來決定,使學生真正的理解了角。同時,我讓學生把折好的角按照折痕畫出來,為畫角做好鋪墊。
活動四:動手操作,做角。
我為學生準備了細繩、小棒、硬紙條等,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做角并展示,師生、生生及時評價,在做角時有的小組還做出了活動角,并發(fā)現角有時會變大,我抓住這一契機,讓全體學生都獨立做出活動角并感受到角有大有小。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是成功的,凸顯了合作交流學習方式的魅力,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
活動五:體驗感悟,畫角。
我先示范畫角,然后學生試著畫角,但這樣不利于學生學習潛力的培養(yǎng),所以再上課時,我先讓學生用直尺獨立試著畫角,根據學情揭示畫角的方法。
(三)拓展應用,培養(yǎng)潛力。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里我設計了三個練習題:第1題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第2題找書上的角。第3題練習八的第2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生活中。到達拓展應用,培養(yǎng)潛力的目的。
(四)歸納總結,課外延伸。
課外延伸作業(yè),讓學生用角創(chuàng)作畫。學生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豐富了對角的認識,更激發(fā)了學生大膽想象并感受到幾何圖形的美。
本節(jié)課的教學和我的預設基本貼合,反思后也發(fā)現了不足之處:1、動手活動多,課堂紀律相對不是很好2、難點比較角大小,缺少學生自主探索,觀察實踐。只是跟著老師一步一步的模仿,中間也缺少了必要的比角方法的練習。沒有花太多的時間讓每一位孩子親自比一比,說一說比角的方法。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七):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我覺得這節(jié)課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chuàng)造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從多方面向學生帶給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每一位學生主動從事數學活動,用心探索自己未知領域的知識,自己去發(fā)現、去創(chuàng)新。如:設計讓學生動手比賽折角,看哪一組折角的方法多,還設計讓學生自學畫角的方法等。透過這些數學活動的設計,幫忙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二、創(chuàng)設搞笑的數學情境。數學情境的設計對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很大的幫忙。我也努力在這方面進行設計,也取得了必須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時候,插入學生們感興趣的動畫,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用心性,從而更有興趣的來學習有關角的知識;在找角時,設計讓學生觀察、尋找教室的角,透過這樣的設計,使學生真正學會“生活即數學,數學即生活”。
三、運用多媒體課件,解決教學重難點。本節(jié)課透過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很好地解決了本課的難點──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課件演示形象、直觀,取得較好的效果。
但是,本節(jié)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從不同側面我了解到,每一個學生都有豐富的知識體驗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生見過的角和頭腦中的角,主要還有:人民幣中的“角”、牛角、羊角、墻角等等,所以要建立一個幾何中的“角”,要把“角”從生活中抽象出來對于他們而言還存在一些問題。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八):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角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數學下冊的教學資料。這節(jié)課雖然資料簡單,但由于學生年齡較小,加上生活經驗不足,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講清,尤其是“角的大小與兩邊無關”這一教學難點,學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備課時精心設計每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去發(fā)現知識,感悟其中的道理,用興趣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促使其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之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的,先讓學生在情境圖中找角同時將角抽象出來(初步認知角的),接下來摸角(感受角),然后讓學生在此基礎上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創(chuàng)造出角(創(chuàng)造角),其次再認識角各部分的名稱,最后讓學生找找教室周圍的角。找角是讓學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透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為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教師畫角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角;認角是幫忙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怎樣才是一個角。
透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孩子們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識,其實我也在準備這一節(jié)課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huán)節(jié),其實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雖然教學想法及教學思路還好,比如用老師的大三角板和學生的三角尺比較大小,為了證實角的大小和角兩條邊的長短是沒有關系的。但學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之后在另一個班我立即作了調整,放手讓學生來比較任意兩個角的大小,學生有的用重疊的方法比(頂點和頂點重合,角的一條邊和一條邊重合,看另外一條邊),再出示鐘面上兩個相差不多的兩個角,引導學生直接用重疊的方法來比,有的學生借用一個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來用重疊的方法比。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系,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系的。我先用實物剪刀做示范,把剪刀張開,角變大了,合起角變小了,剪刀的兩邊的長短沒有變。之后,我把黑板上畫的一個角的一條邊沿長,讓學生體會角的大小沒有變,再把另一條邊延長,體會角的大小還是沒有變。然后學生思考:如果把兩條邊縮短呢,這個角的大小會不會變?透過演示學生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
大小有關系,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系的。還有學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邊的長度有關,那剪刀的兩條邊就一會兒變長,一會兒變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溶入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數學知識融于生活中,并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要讓學生從生活中學數學,并把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中,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實踐化,真正體現數學的魅力。當然這要我們教師不斷的努力,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就必須會有收獲!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九):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現實世界是數學知識的豐富源泉,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在這環(huán)節(jié)能讓學生給角的各部分起名字,一方面充分體現了將學習主動權放給學生;一方面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在這環(huán)節(jié)教學中也有個人反思的地方,比如當學生回答“角的樣貌是那些物體留下來的”時,如果能及時捉住有用信息,用孩子的話去引導“生活中能沒有角嗎?”這樣就更能體現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因此,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表現,認真傾聽孩子們的每一個觀點,并及時捉住有用信息,去引導學生,調控整個教學,使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斷深入,思維水平不斷飛躍,知識結構不斷完善。上完這堂課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學生才是學習的實踐者,而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自己“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學生的數學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潛力才能獲得有效培養(yǎng),我們的數學教學才會有新的突破和發(fā)展。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十):
1、大膽放手,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
在課一開始就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給圖形分類,使學生能夠更直觀形象的發(fā)現角,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俗話說的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為教授新課做好了鋪墊。在學習新知這一大塊,又精心的設計了四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生活動,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本節(jié)課自始至終貫穿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這不僅僅貼合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和幾何初步知識直觀、操作性強的知識特點,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fā)展的教學思想,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fā)展,整個教學過程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基礎,學生真正動了起來,課堂真正活了起來。
2、合理引導,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向他們帶給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忙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始終堅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的生命潛能和創(chuàng)造精神在豐富多樣的自主學習中獲得充分釋放,讓課堂真正煥發(fā)生命活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師生共同體驗了學習進程中的苦與樂。
3、利用多媒體優(yōu)勢,把抽象知識直觀化。
一位數學家以前說過:“數學這一學科是如此的嚴肅,最好不要失去機會把它弄得趣味化”。若利用課件在數學課中創(chuàng)設情景,能夠營造出歡快的課堂氣氛,能讓學生有強烈的學習動機,能夠直觀形象的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稱,畫法,這樣就能更好地完成學習過程。
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值得我們思考的有很多,比如:怎樣把握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有限課時的沖突,有沒有更合理的環(huán)節(jié)設計……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5篇)02-01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5篇04-01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精選15篇03-27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學反思01-26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15篇02-24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5篇01-15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通用15篇03-27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集合15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