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語文《師說》教案 推薦度:
- 師說教案 推薦度:
- 高中語文師說教案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關(guān)于師說的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guān)于師說的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guān)于師說的教案1
1.學習有“破”有“立”的寫法。
2.體會“說”這種體裁筆鋒犀利的特點。
3.了解韓愈關(guān)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教學設(shè)想
一、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從全篇布局來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為了“破”;“破”后再“立”(第3段),乃其“余事”,可見“破”是要害。這所謂“破”,實質(zhì)上是針對砭時弊,即批判“恥學于師”的惡劣風尚。這不是一般性問題,必須聯(lián)系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進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較透徹的理解。對這個方面存在的困難,不不估計到。
此外,將這一段視為教學重點和難點,還出于這樣的考慮:這一段筆鋒犀利,汪洋恣肆,充分體現(xiàn)了“說”這種體裁“煒曄而譎誑”(陸機《文賦》)的特點。學生此前已學過《馬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少年中國說》等篇,對這個特點已有所認識,在此基礎(chǔ)上著重體會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對學生今后閱讀同類作品必有很大的好處。
二、教學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誦讀教法和討論法。誦讀,用來熟悉課文語句,領(lǐng)悟作者的思路;討論,用來加深學生對本文思想意義和行文特點的認識。前者是基礎(chǔ),后者是提高,在時間分配上,應以前者為主。
采取逐段進行的方式:誦讀一段,討論一段。有關(guān)全篇主旨和布局的問題,放在最后討論。討論題應是開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見,不給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圓其說,以養(yǎng)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由于本文語言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要留出時間讓學生做一點語言積累的工作。
三、課時安排。
本課擬用3課時。分配如下:
第一課時:介紹本文寫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內(nèi)容,誦讀第1段,討論“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這一命題。
第二課時:誦讀第2段,討論韓愈對“恥學于師”時風的批判和文章的鋒芒。
第三課時:誦讀第3、4段,討論“圣人無常師”這一命題。總結(jié)全文(認識本文思想意義和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預習安排
這篇課文的預習工作十分重要,時間應相當充裕,做得越細致越好。為此,擬在課堂抽出20──25分鐘讓學生預習,掌握要領(lǐng);未完成的部分由學生自找時間補做。
一、給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誦全文2—3遍。
諛(yú)萇(cháng)聃(dān)郯(tán)
歟(yú)蟠(pán)經(jīng)傳(zhuàn)貽(yí)
二、本文是針對“恥學于師”的壞時尚寫的,筆鋒犀利。試就下列兩個方面各舉出幾個例子。(劃在課本上)
1.批判壞現(xiàn)象的尖銳語氣。
2.敘述正確主張的決斷語氣。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注意加黑點的語句。仔細閱讀一遍,然后說說韓愈寫《師說》有什么意圖。
“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學生),作《師說》,因抗顏(態(tài)度嚴正不屈)而為師。世(世人)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四、下列諸字在本文中都不止一義,閱讀時要注意結(jié)合上下文仔細辨析。例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這篇課文的價值何在呢?這個問題現(xiàn)在還不忙作答。大家已經(jīng)讀過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那一段話,知道韓愈因?qū)懘宋亩划敃r人目為“狂人”。請大家根據(jù)預習的印象,說說韓愈究竟“狂”不“狂”;如果說他“狂”,這又意味著什么?
學生自由發(fā)言。
。ㄒ笫牵航Y(jié)合文中的某些句子說明韓愈有反對流俗的巨大勇氣,有堅持真理的精神,敢于發(fā)人之所未發(fā),敢于尖銳地指責壞習俗。)
在學生發(fā)言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恰當?shù)臅r機提出一些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作為補充。例如:①柳文中說韓愈“抗顏而為師”,這一點在本文中是否有所反映?②韓愈在本文中是怎樣表述“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這種現(xiàn)象的?對此,他又是怎樣評論的?③韓愈對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弊髁嗽鯓拥慕忉?等等?/p>
[說明]設(shè)計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大致了解本文的內(nèi)容。
二、作者和寫作背景簡介。
韓愈反抗流俗的這種勇氣的確是難能可貴的。他以文章為武器批判落后事物的做法,貫穿著他的一生。同學們學過的《馬說》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它大約寫于貞元十一——十六年間,比《師說》早幾年,那時韓愈才30歲上下。更值得一提的是,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宮中要迎佛骨,韓愈上表反對,要求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唐憲宗是信佛的,覽表大怒,要殺死韓愈,多虧宰相說“愈雖狂,發(fā)于忠懇,宜寬容以開言路”,乃貶潮州——這年韓愈是51歲。他有詩記載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政,肯將衰朽惜殘年。”這種胸懷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
韓愈在《師說》中所批判的“恥學于師”的壞風氣,是在門第觀念影響下產(chǎn)生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qū)分門第的標準。顯貴之家稱“高門”,卑庶之家稱“寒門”。這對擇師也有很大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針對這種錯誤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是有進步意義的。
三、誦讀第1段。
1.誦讀的準備。
先給下面的句子劃分節(jié)奏(“·”表示極短暫的停頓,下同):
人/非·生而·知之者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然后解釋詞語句: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這句話,如改用現(xiàn)代語表述有幾種方式?(教師是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教師的任務(wù)是傳道受業(yè)解惑。)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中的“孰”,可否改為“豈”?(用“孰”表示無例外,雖為圣人,亦不能無惑。用“豈”表示反問,意即凡人皆有惑。用“孰”可以照應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這句話,不改為好。)
師說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zhuǎn)載請說明出處
③“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課本以為“其”是指代之辭,但譯為“那些”則不確切。按:句中的“為”,用法同“于”,其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們(指“惑而不從師”的人)對于那些疑難,終生也不能解決。
、堋吧跷崆啊本渑c“生乎吾后”句也是一種對舉的行文方式。
、荨暗乐妫瑤熤嬉病币彩桥袛嗑涞囊环N形式。
2.學生練習背誦并劃分本段層次。
劃分層次的步驟是:先分析文理,再歸納各層的大意,最后點明本段主旨,畫示意表以助記誦。
分析文理時提出下列問題:①第1、2句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先指出現(xiàn)象,后做解釋)。重點是哪一句?(后一句,因為提出教師的任務(wù),這是立論的出發(fā)點)。②第3句的基本內(nèi)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聯(lián)系?(承“解惑”而來,說的是不從師則惑不得解。)第4句呢?(承“傳道”而來,說要以“道”為師。)把第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點?(以年齡大小為烘托;先對舉,后反問;先分說,后以“師道”一語概括之。)最后一句的基本內(nèi)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關(guān)系?(承“師道”一語,指出擇師標準。)
歸納各層大意:①指出教師的任務(wù)(前兩句);②說明解惑和“師道”的必要性(中間三句);③指出擇師的標準——“道”在即師在(最后一句)。
在分析上述內(nèi)容同時,畫出文理示意圖如下:
傳道受業(yè)解惑(教師的任務(wù))
↓↓
聞道在先不從師則
即從而師之無以解惑
↓(釋“傳道”“解惑”)
“師道”
↓
“道”在即師在(擇師標準)
于此可見,本段主旨是闡明擇師的標準。
3.熟練地背誦這一段,然后討論:
(1)教師既有三項任務(wù),但本段僅闡述了其中兩項,“受業(yè)”一項未作闡述,這是為什么?
(2)所闡述的兩項中,哪一項是主要的?有什么理由?
(3)對“師道”這個口號,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回答上述問題,最好能從文章全局著眼。進行的步驟:先分組討論(前后桌四人一組),推代表發(fā)言,然后由教師總結(jié)并適當補充。
答案要點是:①“受業(yè)”是教師的起碼工作,即下文說的'“授之書而習其句讀”,人盡皆知。開頭全面概括教師的任務(wù)時不可不說,但不是論述的對象。②在韓愈看來,教師最重要的任務(wù)就是“傳道”,他“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主要目的就是要“傳道”,恢復儒家的“道統(tǒng)”,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這個意圖是貫穿全文的(例證略)。③“師道”的口號的提出是有積極意義的,“道”是知識的統(tǒng)帥!皫煹馈辈拍軐W到根本上,這一點在今天仍有借鑒的價值。
四、留作業(yè)。
1.熟練地背誦第1段。
2.準備誦讀第2段,并思考下列問題:
、俦径慰煞謳讓?
、诒径沃饕恼撌龇椒ㄊ鞘裁矗
、郾径握Z言犀利,鋒芒畢露,要認真體會。
、鼙径卧谔撛~的運用上頗有特色,要注意品味作者行文的語氣,領(lǐng)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狀態(tài)。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
1.背誦第1段。
2.就虛詞和語氣表達的關(guān)系回答問題:
、賱h去句中加括號的虛詞后,語氣是否有變化?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慨嘆意不足)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同上)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問變?yōu)殛愂,平淡無奇)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失去可悲之意)
、凇班岛酢焙汀皢韬簟倍际菄@詞,都有領(lǐng)起一層新意的作用,有時區(qū)分不很嚴格,但在本段中卻是有明顯區(qū)別的。試將它們位置互換一下,作點比較,說說二者究竟有什么區(qū)別。(“嗟乎”表示慨嘆,而“嗚呼”表示悲嘆,在本段中不能互換位置。)
、塾腥苏f,“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后,可加上“也”字以示極其肯定之意,你對此有什么看法?(不能加。加“也”有收束全段的意思,下面“其可怪也歟”一句就成為多余的了,而作者的主要意思恰恰在這句話上。)
二、誦讀第2段。
1.讀讀講講背背。
方式:分段進行,各段字數(shù)大體相等;讀(包括教師領(lǐng)讀,學生自讀)而后講,講而后背。
“嗟乎”!……其皆出于此乎?”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一句在結(jié)構(gòu)上有什么作用?(一是過渡作用,上文說“古”,由此開始說“今”;二是提示本段內(nèi)容,將要分析“師道”不傳的原因。)“師道”的內(nèi)涵是什么?(此語承接上文“無貴無賤……師之所存也”這句話,這就是它的內(nèi)涵。)
、趶男形姆绞娇矗旅姘ㄈM“對舉”——以“古之圣人”和“今之眾人”對舉,對舉的內(nèi)容彼此相關(guān)而又有別,試作分析。(第一組說的是兩種不同的學風:古圣樂于“從師而問”,今眾則“恥學于師”。第二組說的是這兩種學風的不同結(jié)果。第三組是總括性的,指出結(jié)果不同,就是由于學風不同的緣故。)
③這段話中有四個“也”字是表示句中停頓的,請指出來。(“不傳也”“無惑也”“出人也”“下圣人也”)“猶且從師而問焉”中的“猶且”跟下文哪一個虛詞相照應?(“而恥學于師”的“而”)哪一種句式是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之所以……,出于……”)
“愛其子……吾未見其明也。”
、佟坝谄渖硪病钡摹吧怼笔侵刚l說的?(從“愛其子”可以看出,這是指做父親的人。)從行文方式看,這一整句話是否也算對舉(可以算對舉,但句子構(gòu)造則不相同。)作者是否僅僅指出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不是,也有評論:“惑矣”。)刪去“惑矣”行不行?(不行,它有領(lǐng)起下文的作用。)
、谙旅婺木湓捠侵苯雍魬盎笠印钡?(“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保靶W”是指什么說的?(不知句讀,從師而學。)“大遺”又是指什么說的?(不解惑而恥學于師。)
③再來看看作者的表述方式,先齊讀一遍:“句讀之不知……或不焉!弊髡甙褍煞N狀況和兩種態(tài)度交錯起來敘述,而不寫成“不知句讀而從師,不解惑而恥學于師”,有什么好處?(用特殊的對照方式,更加引人注目;長句劃短,讀來鏗鏘有力。)
師說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zhuǎn)載請說明出處
、芙處熜〗Y(jié):這段話先將為子擇師和其身恥師兩種做法加以對照,點出一個“惑”字;接著說明童子之師僅“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而不能“傳其道解其惑”;最后再作對照比較,“惑”在哪里就很清楚了。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其可怪也歟!”
①這里也有對照的敘述,但對照方式與上述兩種不相同:兩相對照的事物;一個敘述簡略,一個敘述詳細。說說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著重敘述“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情況。(“師道不傳”關(guān)鍵在于士大夫之族的學風不正,本文就是針對這個問題寫的。)如果把“問之……官盛則近諛”這幾句刪去,是否會影響行文的連貫性?(不會影響。)刪去好不好呢?(不好。“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這兩句是要害,門第觀念對擇師的影響于此可見。)
②“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這句話已將本段內(nèi)容輕輕收住,為什么作者接著又說了“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歟”這么一段話?(要加強批判的力量。)“其可怪也歟”一句改為“怪哉”是否可以?(改“怪哉”,也通,但意味不同:“怪哉”有不可解之意;“其可怪也”是極言這種現(xiàn)象反常,再加個“歟”字,更有發(fā)人深思之意,還是不改為好。)
2.劃分層次。
方式:先給提示,讓學生在課本上劃分層次,然后師生共同歸納各層大意。
提示:①要注意段的起結(jié),找出關(guān)鍵語句(“師道之不傳”“師道之不復”兩語意思相近);②再看中間部分跟起結(jié)的關(guān)系(具體闡述“不傳”“不復”的原因);③中間部分有三小層意思,在注意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是并列還是其他。
各層大意如下(板書其中加黑字眼):
第一層(開頭兩句)提出師道長期失傳的問題。
第二層(“古之圣人”到“官盛則近諛”)分析這個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人們當中存在著“恥學于師”的壞風氣?煞秩樱
、倏偺幔ń裰娙恕皭u學于師”)
、诜痔嶂唬ā靶W而大遺”)
③分提之二(士大夫之族譏笑從師而學者)
第三層(“嗚呼”到結(jié)尾)歸納本段主旨。
3.學生練習背誦。
方式:開始背時,可以參照板書;稍稍熟悉后,拭去板書再背誦。
4.自由討論。
方式同前。討論題如下:
(1)韓愈批評“恥學于師”的風氣,涉及的面似乎很廣——開頭是“今之眾人”,接著是所有做父親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評對象究意是誰?請說明理由。
(2)本文語言犀利,試從這一段中舉出幾個例子。
答案要點:
(1)主要的批判對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從行文看,本段結(jié)尾對士大夫之族的批判語氣十分嚴厲,說他們瞧不起勞動群眾,卻不如勞動群眾聰明,不懂得從師的道理。第二,“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正是這類人的特殊心態(tài),也是門第觀念很深的反映,而門第觀念跟以“道”為師的正確主張恰恰是格格不入的。這段話中的“眾人”(從下文看,至少不能包括“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等也都是指士大夫階層說的)。
(2)例如“欲人之無惑也難矣”,表面上是作者的慨嘆,其實罵盡了士大夫階層中的腐儒及不學無術(shù)之輩,他們讀了幾本書,自以為了不起,實則是一本湖涂帳,真要問起他們,就會瞠目結(jié)舌,說不出個所以然的!笆ヒ媸ィ抟嬗蕖,語氣是斬釘截鐵的,不容置辯,也是罵這個階層中的高位置的人(還有一些例子,可參見前面的分析)。
三、留作業(yè)。
1.背誦第1、2段。
2.準備誦讀第3、4段,并思考以下問題:
①作者提出“圣人無常師”這個命題,他的意圖是什么?
、趯懽骶売煽梢苑旁谧詈髮懀部梢苑旁陂_頭寫。如果將第4段移至開頭,再加上“其文曰”三字,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安排?
3.完成課后練習第二、三、四段。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
只查背誦一題,其余二題在誦讀和總結(jié)過程中自然完成。
二、誦讀第3段。
這段文字淺顯,又富于節(jié)奏變化,易于成誦。誦讀前可作簡要提示,以利迅速記誦。學生能大體背誦下來后就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加深理解。
1.提示如下:
“圣人無常師”——這是本段立論出發(fā)點。下句“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是用事實說明這一點。
“郯子之徒,及賢不及孔子”——推出新意,提出問題:不及己而師之,這是為什么?下句引孔子語,就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以上為一層,以下另一層:用“是故”引出作者的推論。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回文”辭格。此即觀點,下句“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是解釋!叭缡嵌选笔菦Q斷之詞。
2.學生練習背誦3—4遍后進行檢查。
3.討論:“圣人無常師”這個說法的實質(zhì)是什么?對我們有怎樣的啟示?
討論方式同前。
小結(jié)要點:(1)“圣人無常師”這一命題,出自《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子貢語)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世上學問門類眾多,人不能盡知,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nèi)行的人學習?鬃酉蜻@么多的人學習,給我們樹立了榜樣。(2)人總是有長處也有短處的,用這種觀點來看周圍的人,才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3)韓愈從這個觀點出發(fā),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論斷,告訴我們要向聞道在先的人學習,向術(shù)業(yè)上有專長的人學習,是很有意義的。
4.齊誦一遍。
三、誦讀第4段。
此段更易成誦,無須提示,先背下來,然后討論有關(guān)全篇宏旨的問題。
1.學生練習2—3遍后,檢查背誦。
2.討論:(1)作者用哪些話明確地表示了他的立場?(“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好風尚。)(2)韓愈所說的“道”是指什么說的?(主要是指儒家的“道統(tǒng)”,本段中“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一句可證;上段說孔子向郯子等四人學習官職名稱、禮、樂等,也包括在儒家“道統(tǒng)”之內(nèi);第二段說“彼童子之師……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一句中,也很明顯地表示出這個意思。至于說“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則是僅就從師風尚而言,所以下文用“術(shù)業(yè)有專攻”來照應,這不過是附帶論及,非全篇主旨所在。)
師說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zhuǎn)載請說明出處
明確上述認識后回答上節(jié)課留下的作業(yè)題:第4段加上“其文曰”三字后能否移至開頭?
答案要點:這段話中“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二語是點睛之筆,放在開頭,讀者不明所指,倒顯得無足輕重,不如卒章顯志為好。
3.連貫背誦第3、4段。
四、總結(jié)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義。
導入方式:課文題注中指出,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這句話十分重要。唐初,文壇上繼承六朝文風的余緒,寫的是“近體文”即駢體文,以四字、六字為句,上下句相對,又叫“駢四儷六”,這種文體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縛人的思想。為此,韓愈提倡恢復古文的傳統(tǒng),他本人則取法于司馬遷、司馬相如和揚雄;當時有許多人都跟著學,形成了風氣。所以后來就有了“古文運動”這個名稱。蘇軾十分贊賞韓愈的這一番努力,說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其時駢體文占統(tǒng)治地位)。古文運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復儒家道統(tǒng)。
提問:韓愈寫《師說》,跟古文運動有沒有關(guān)系?文中有沒有這個方面的表示?(文中說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確的表示,說明韓愈“抗顏而為師”,是以恢復古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自任的,通過培養(yǎng)“后學”,擴大古文的影響。)
小結(jié):本文的思想意義在于:(1)明確指出教師的職責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而居首位的是“傳道”;因此,“道”就是擇師的主要標準,“道”在即師在。(2)“傳道”就是傳授以六藝經(jīng)傳為代表的儒家道統(tǒng),韓愈既以儒家道統(tǒng)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師說》,“抗顏而為師”。(3)要恢復儒家道統(tǒng),就要在文風上來一個解放,提倡古文,反對近體文即駢體文。
2.寫作方法。
(1)從全篇看,用的是“立”與“破”相結(jié)合的寫法——先“立”后“破”,“破”后再“立”。
進行步驟:先列出第1、2、3段的論述方式,然后歸納出上述寫法。
第1段:由教師職責推論出擇師標準。(立)
第2段:分層論述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由“圣人無常師”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論斷。(立)
歸納后再提問:第二次的“立”跟第一次的“立”是怎樣的關(guān)系?(發(fā)展的關(guān)系)
(2)從第2段看,用的是對比論述的方法。
這個部分的內(nèi)容,在誦讀中已經(jīng)涉及,可讓學生在課堂上回答課文練習第二題(即填空題),要求答得簡要;對表中某些繁瑣項目,也可以不填。但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幾點:
①本段主要批判士大夫階層“恥學于師”的壞風氣,指出門第觀念是這種壞風氣的根源,這是全文分論點之一,從反面論證以“道”為師、“從師而問”的正確性。
②“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的對比,正是為了提出這個分論點。“眾人”,主要指士大夫階層。
、蹫樽印皳駧煻讨迸c其身“恥師”的對比,是用一般現(xiàn)象來證明上述分論點,也說明了“恥師”的內(nèi)涵,即不愿“聞道”,不想“解惑”。
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的對比,將內(nèi)容深化一層,更有力地證明了上述分論點,因為這里指出了“恥學于師”的壞風氣來源于門第觀念。
關(guān)于師說的教案2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體
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
課時:
3
第一課時
一、組織教學
二、檢查作業(yè)(背誦《滕王閣序》)
三、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祖籍河北昌黎),與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語文教案-《師說》教案,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師說》教案》。又稱“韓吏部”(晚年擔任吏部侍郎)又稱“韓文公”(謚號“文”)。
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3、寫作背景:
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飲不暇熟,有挈挈而動,如是這數(shù)矣。”
4、文體:“說”,議論文的一種,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如初中《馬說》、《捕蛇者說》。
關(guān)于師說的教案3
知識目標;
1、掌握有關(guān)"說"的文體知識,‘教案’
2、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jīng)"等實詞;學習"之、其"兩個虛詞;;掌握文言句式特點。
能力目標: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德育目標: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結(jié)合第二段,學習正反對比、有破有立的寫法。
教學難點:理清思路,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疏通文中字詞句。
一、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導入。
二、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xiàn)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四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chǔ)。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三、解題及文體介紹。
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guān)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四、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zhì)疑,老師點撥指正。)
讀準下列字的讀音。
句讀dòu或不焉fǒu經(jīng)傳zhuàn從師cóng傳道chuán
聃dān蟠pān萇弘cháng諛yú冉rǎn潘pān無長無少zhǎng
須臾yú貽dài郯tán
五、了解課文基本內(nèi)容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界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tài)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六、研讀課文第一段,討論"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這一命題。
1、疑難句解釋
(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代的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學者:求學的人。這里所說的"古之學者",不僅指古代作學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時有志于學問的成年人。"之",結(jié)構(gòu)助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
(2)"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課本以為"其"是指代之辭,但譯為"那些"則不確切。按:句中的"為",用法同"于",其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們(指"惑而不從師"的人)對于那些疑難,終生也不能解決。
(3)"道也,夫庸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夫:發(fā)語詞,無實義。庸:豈,哪。知:管,過問。"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作"知"的賓語,這個賓語是個帶"之"字的主謂結(jié)構(gòu),"之"的作用在于取消這個主謂結(jié)構(gòu)的獨立性。年:生年。于:比。"于吾"作"生"的補語",可提至謂語"先后生"前理解,即"于吾先后生",比我早生還是晚生。
(4)"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是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2、文段分析
本段總述"師"的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應該拜什么人為師的問題。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1句),闡述教師的作用。作者用六個字概括了教師的三個作用:"傳道"、"受業(yè)"、"解惑"。
第二層(第2、3句),闡述從師的必要。作者從反面指出,"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說明有惑必須從師。
第三層(第4~6句),闡述擇師的標準。第6句是本段的結(jié)論,也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概括地提出了擇師的.標準。
七、課堂練習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一段2、預習課文二、三、四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討論韓愈對"恥學于師"時風的批判和文章的鋒芒。
一、檢查預習,背誦第一段。
二、研讀課文二、三段。
1、難句解析
(1)"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第一個"圣""愚"是名詞,第二個"圣""愚"是形容詞。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不理解(書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從師,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人卻不從師。之:結(jié)構(gòu)助詞,用作賓語提前的標志,"句讀之不知"即"不知句讀","惑之不解"即"不解惑";颍河腥,無定指代詞。不,通"否"。這幾個分句運用了"合敘"手法,實際上應當分開解釋,即"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翻譯"合敘句",必須將兩個句子分開,若按原句順序籠統(tǒng)串譯,則往往句意混淆不清,不易理解。
2、文段分析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煞譃樗膫層次。
第一層(第1、2句),慨嘆師道不傳,指出師道不傳的危害。這一層承接上文從師的標準,并領(lǐng)起下文對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的批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第3~5句),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對比,指出"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的原因。
第三層(第6~8句),把習句讀從師與惑而不從師的現(xiàn)象對比,批評"今之眾人""小學而大遺"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層(第9~13句),把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譏笑相師對比,批評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惡習。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fā)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jié),并填寫下表:
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論據(jù)(三組對比)正確態(tài)度錯誤態(tài)度作者的議論和抒情
1.古圣人與今眾人(縱比)古之圣人從師而問今之眾人恥學于師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
2.對其子與對其身(自比)愛其子擇師而教于其身則恥學于師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
3.百工之人與士大夫(橫比)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群聚而笑之師道不復,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
分論點與總論點關(guān)系從批判反面現(xiàn)象中進一步闡明總論點
三、分析第三段:
以孔子從師的范例,從正面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道理,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煞謨蓪印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的事例?鬃友哉撝械"三",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xiàn)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予不必不如師,術(shù)業(yè)有專攻"的結(jié)論。
小結(jié):第2段和第3段,分別從反面和正面闡明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中心論點。
四、課堂訓練
五、布置作業(yè):1、背誦課文二、三段2、積累文言字詞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總結(jié)全文(認識本文思想意義和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一、檢查預習
二、分析課文第四段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時"的"于"相當于"被"。"作《師說》以貽之",句中"貽"現(xiàn)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jié)全文。同時"不拘于時"
關(guān)于師說的教案4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讀準字音,正確讀準句子停頓,熟練朗讀課文。
2.把握古代論說文的特點,理清文章脈絡(luò),掌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3.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
4.掌握實詞“師、道、惑、知”和虛詞“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義。
【學習重點】
1.了解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和擇師的標準。
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幾個的實詞、虛詞的用法。
【學習難點】
1.第一段論點的推出過程。2.特殊文言現(xiàn)象的理解和掌握。
【學法指導】
誦讀法討論法
【學習過程】
一誦讀課文,讀準字音和停頓:
1.讀準字音,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句讀(dòu)樂師(yua)阿諛(yú)郯子(tán)
萇弘(cháng)老聃(dān)經(jīng)傳(zhuàn)貽笑大方(yiī)
3.誦讀下列句子,將句中停頓用/劃出:
、倨渎劦酪/固先乎吾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軒煹乐粋饕/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萜涑鋈艘/遠矣⑥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二課文鑒賞:
1.速讀課文,找出每段論斷性的句子(明確提出關(guān)于從師的觀點的句子)寫在下面:
、俟胖畬W者必有師②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③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苁ト藷o常師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2.討論: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有什么好處?
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句開門見山,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nèi)容、范圍。
3.第一段學習:
。1)自讀并翻譯第一段,解釋下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1)師: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谖釓亩鴰熤~用作動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畚釒煹酪裁~用作動詞,學習
④師說名詞用作動詞,從師
道:①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名詞,道理
、谄渎劦酪补滔群跷崦~,道理
、畚釒煹酪裁~,道理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名詞,道理
惑:①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形容詞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形容詞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③惑而不從師形容詞用作動詞,有了疑難問題
④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形容詞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乎:①生乎吾前介詞,在
、谄渎劦酪补滔群跷/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介詞,比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詞,在
。2)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之處,并翻譯:
①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判斷句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賓短語后置
、燮渎劦酪惨嘞群跷峤橘e短語后置
、芊蛴怪淠曛群笊谖岷踅橘e短語后置
、莸乐妫瑤熤嬉才袛嗑
。3)內(nèi)容學習:
、俳處煹穆氊熓鞘裁?用課文原句回答。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跒槭裁匆獜膸?從師學習有什么必要?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垡允裁礃拥娜藶閹?擇師的標準是什么?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苡懻摚涸鯓訌睦碚撋蠈χ行恼擖c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提出中心論點;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踐,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⑤分析本段的.結(jié)構(gòu):
。4)熟讀第一段。
三.小結(jié)
【同步測試】
1.下列文學常識表述有誤的一項為(B)
A.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明人列他為“文起八代之衰”。
B.《師說》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論述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批判了當時士大夫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xiàn)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
C.我國古典散文發(fā)展到唐代,出現(xiàn)了一次巨大變革,這次變革有理論指導,有成功的實踐,而提倡新文體的韓愈等人,又與當時流行的駢體“俗下文字”相對應,稱所倡導的文體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這次變革叫做“古文運動”。
D.韓愈的創(chuàng)作實踐了其倡導的理論,代表性的作品有《馬說》《原道》《原毀》等。
2.下列詞語中加粗字的讀音全部正確的一組是(B)
A.蟠(fán)句讀(dú)針砭時弊(bì)
B.諛(yú)萇弘(chánɡ)六藝經(jīng)傳(zhuàn)
C.郯(tǎn)諂(xiàn)媚不拘于時(jū)
D.聃(dān)嚴謹(jǐn)以資切磋(ch。
3.下列加點詞語的注音和解釋正確的一項是(C)
A.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傳:chuán,流傳
B.作《師說》以貽之貽:dài,贈送
C.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讀:dòu,句中的停頓
D.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諛:rú,阿諛,奉承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第2.3.4自然段,積累重點字詞,翻譯重點句子。
2.借鑒本文正反對比、舉例論證的議論方法,把握本文的思想內(nèi)容
3.深入學習韓愈尊師重道的論述,樹立謙虛學習的風氣。
【學習重點】
1.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的學習。
2.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的掌握和重要實詞、虛詞的積累。
【學習難點】
特殊文言現(xiàn)象的理解和掌握。
【學法指導】
誦讀法分析討論法
【知識鏈接】
關(guān)于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的資料
、倏鬃訋熪白。《春秋左氏傳》昭公十七年:“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皞氏(杜預注:黃帝之子,己姓之祖)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云紀(杜注:黃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紀事),故為云師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杜注:即歷正之官);玄鳥氏,司分者也(杜注:玄鳥,燕也,以春分來,秋分去);??’仲尼聞之,見于郯子而學之。既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杜注:失官,言不修其職也),學在四夷,猶信!
、诳鬃訋熑O弘、老聃!犊鬃蛹艺Z?觀周》:“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敬叔與俱至周,問禮于老聃,訪樂于萇弘!保ò矗嚎鬃訂柖Y于老聃的故事,見《史記?孔子世家》《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莊子?天運篇》)
、劭鬃訋煄熛濉!妒酚?孔子世家》:“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shù)也。’有間,曰:‘已習其數(shù),可以益矣!鬃釉唬骸鹞吹闷渲疽!虚g,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鬃釉唬骸鹞吹闷錇槿艘病!虚g,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唬骸鸬闷錇槿耍鋈欢,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避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也!保ǹ鬃訋煄熛宓墓适,又見《孔子家語》《韓詩外傳》《淮南子》)
【學習過程】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自讀并翻譯第二段,解釋下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1)一詞多義
師: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用作動詞,從師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名詞,老師
、刍驇熝桑虿谎擅~用作動詞,從師
、芪揍t(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名詞用作動詞,從師
、輲煹乐粡涂芍用~用作動詞,從師
、尬揍t(yī)、樂師、百工之人音樂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道: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
、诜俏崴^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名詞,道理
、郾伺c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名詞,知識水平
、軒煹乐粡涂芍用~,風尚
惑: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形容詞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形容詞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之:①結(jié)構(gòu)助詞,主謂之間,不譯
、诠手ト/今之眾人助詞,的
、蹛燮渥,擇師而教之代詞,代童子
④彼童子之師助詞,的
、菔谥畷暺渚渥x者也代詞,代童子
、蘧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呤看蠓蛑/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些
其:①其出人也遠矣/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代詞,他們
、谄浣猿鲇诖撕踔~,表推測語氣
、蹛燮渥,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代詞,他的;代詞,他
、苁谥畷暺渚渥x者也代詞,那些
、莘俏崴^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詞,他們
、藿衿渲悄朔床荒芗按~,他們的
、咂淇晒忠矚e助詞,表反問語氣
。2)詞類活用
、俣鴲u學于師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邊的圣、愚,形容詞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塾谄渖硪,則恥師焉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苄W而大遺小、大,形容詞用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莶粣u相師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尬槐皠t足羞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感到羞愧
2.翻譯下列句子:
、偈枪适ヒ媸,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畚槐皠t足羞,官盛則近諛
、芪揍t(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內(nèi)容學習:
、佟皫煹乐粋饕簿靡印痹诮Y(jié)構(gòu)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啟下。②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這三個方面是并列關(guān)系嗎?
第一層,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guān)鍵所在;
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
第三層,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遞進關(guān)系③在本段論述中,作者情感有什么變化?請根據(jù)語氣找出表達作者情感的句子來分析。
由推測到肯定到反詰。其皆出于此乎?推測語氣/吾未見其明也肯定語氣/其可怪也歟,感嘆反問④小結(jié)本段:
作者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批判重師道的錯誤態(tài)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
二學習第三段:
1.自讀并翻譯課文,解釋下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1)一詞多義
師:①圣人無常師名詞,老師
、诳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名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廴诵,則必有我?guī)熋~,老師
、苁枪实茏硬槐夭蝗鐜煟瑤煵槐刭t于弟子名詞,老師
賢:①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形容詞用作名詞,賢能
、趲煵槐刭t于弟子形容詞,賢明
。2)詞類活用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名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2.翻譯下列句子:
、倏鬃釉唬喝诵校瑒t必有我?guī)。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3.內(nèi)容學習:
(1)本段的分論點是什么?
圣人無常師。
。2)本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作出了什么論斷?
關(guān)于師說的教案5
教學目標:
1、 學生通過探討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
2、 領(lǐng)會課文正反對比、破立結(jié)合的論證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4、 區(qū)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我們剛學習過荀子《勸學》,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人們的修養(yǎng)與學問可以得到提高,人們的素質(zhì)可以得到改變。那么,學習的最佳途徑是什么呢?是自學,或是從師學習?答案應該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寫作背景)魏晉以來,社會上風行非學無師,重視家傳,。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恥于從師的風氣卻很盛行,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而且他們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千古佳文。
在這著名的《師說》,作者借為文送學生李蟠來抨擊那些上層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師說》即說說從師的道理。
(作者)說起韓愈,我們應該不陌生,請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他的有關(guān)資料。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文公,昌黎先生。
韓愈是與古文運動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該象先秦散文一樣言之有物,闡發(fā)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只求形式而內(nèi)容貧乏的駢儷文;語言要新穎,言貴創(chuàng)新,詞必己出。二人不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進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fā)展,并身體力行,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礎(chǔ)。因此二人影響巨大,韓愈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齊讀,思考:韓愈對從師持什么態(tài)度?當時人是什么態(tài)度?找出文中詞句。
四、復讀課文
1、研讀課文第一段
方法:(1)教師范讀課文。
(2)注意理解下列問題。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論點?首句:推出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乃針對當時士大夫以從師為恥而說的,更增加力度。
關(guān)于師說的教案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文中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名作動、形作名、意動),“其、而、之”等虛詞以及判斷句、被動句和賓語前置等。
2、培養(yǎng)學生自瀆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探究,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說理方法。
2、理清文章的邏輯層次,以誦讀貫穿整個課堂。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戰(zhàn)的精神和勇氣。
2、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在學習《勸學》之后,已經(jīng)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學習的框架和思路。《師說》的學習,教師旨在積極引導,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探究的學習模式。在自我思考的過程中,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1、字詞的梳理與課文的背誦。
2、掌握文章對比論證的說理方法。
四、教學難點:
1、品位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2、把握師道的內(nèi)涵。
五、教學方法:探究法、誦讀法、講授法
六、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七、課時安排:2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新課導入
《論語》中有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表現(xiàn)出孔子自覺修養(yǎng),虛心好學的精神。從師而學應該說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唐代大文豪韓愈就以一篇《師說》流傳千古。2、新課教學
。1)作者介紹(可先由學生談?wù)剬n愈的了解情況,再多媒體課件展示)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又因死后謚“文”,故稱韓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勢雄壯。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為百世師”,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
。2)古文運動(多媒體課件展示)
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韓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chǔ)!稁熣f》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莊嚴宣言。
(3)寫作背景(多媒體課件展示)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做《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庇纱丝梢姡n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4)解題
指出“師說”不是“說說老師”,“說”是一種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解說關(guān)于從師的道理。
。5)請一位同學朗讀全文,其余同學幫助正音。教師點撥停頓。(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6)文本研讀
分析第一段:
明確:本段可采取多種方式,靈活講解。主要以教師講解和學生質(zhì)疑相結(jié)合。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學者所以解惑從師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庸道之所存
重點拓展:判斷句、所以(所謂)、所、意動用法
判斷句:
1、常見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者,……也。/……,……也。/……者,……。/……者也。/……,……)
2、用副詞“乃”“即”“非”等幫助表示判斷。
梁父即項燕。/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3、文言中也有“是”“為”作判斷動詞的,但較為少見。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廣陵》)
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紀》)
所以/所
“所以”是常見的凝固結(jié)構(gòu),主要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工具、方式、手段和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等。
1、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議兵》)
2、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三國志》)
3、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出師表》)
所
1、處所。
2、代詞。放在動詞前面,組成名詞性詞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等)”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辭》)
3、為……所……,表被動。
術(shù)怒攻布,為布所破。(《三國志》)
4、表大概的數(shù)目。
父去里所,復還。(《史記·留侯世家》
5、假若,如果。
余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
意動用法:
是指用做謂語的動詞具有“認為賓語怎么樣”的意思。這里所謂的“用做謂語的動詞”,專指活用為動詞的名詞和形容詞。(“使動用法”即“使賓語干什么”)
1、工師得大木,則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孟子·梁惠王下》)(使動,使……小?陀^)
2、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等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意動,認為……小。主觀)
名詞的意動用法:
A、吾從而師之。(《師說》)
B、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記》)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A、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馮諼客孟嘗君》)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理清層次:提出中心論點——師的作用——從師的原因——從師的標準
集體誦讀第一段
分析第二段:
明確:本段教師按照層次分別請五位學生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然后再請這五位同學串起來翻譯。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師道之不傳而恥學于師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讀
句讀之不知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其可怪也歟
重點拓展: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
賓語通常是放在動詞或介詞之后。有時候,為了強調(diào)賓語,而把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前面,這就叫“賓語前置”。
A、疑問句中(誰、何、胡、奚、曷、安、惡、孰)
。1)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2)大王來何操?(司馬遷《史記·鴻門宴》)
B、否定句中
。1)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C、用“之”“是”等作為賓語前置的標志
。1)句讀之不知(韓愈《師說》)
(2)去我三十里,惟命是聽。(《左傳·宣公十五年》)
理清層次:師道之不傳(分論點)
古之圣人—今之眾人
于其子—于其身(對比論證)
巫醫(yī)樂師百工—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結(jié)果)
集體誦讀第二段
分析第三段:
明確:本段由一個學生來翻譯,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解決。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孔子師郯子術(shù)業(yè)有專攻
理清層次:圣人無常師(分論點)
孔子從師—事例論證
孔子曰—引用論證
集體誦讀第三段
分析第四段:
明確:本段由一個學生來翻譯,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解決。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六藝經(jīng)傳余嘉其能行古道
理清層次:贈李蟠(寫作原因)
集體誦讀全文
給學生5分鐘提問。
課堂小結(jié):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疏通了文章的字詞,需要大家課后去鞏固。韓愈的《師說》是一篇兼具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手法的議論代表作。無論在論說和語言上都具有其獨特的方法,需要我們反復誦讀,仔細品味。
課后作業(yè):
1、在理解全文的基礎(chǔ)上誦讀全文。
2、整理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名作動、形作名、意動),“其、而、之”等虛詞以及判斷句、被動句和賓語前置等。
3、思考作者是怎樣論述中心的。
關(guān)于師說的教案7
二、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學習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反顧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的愛國精神。
三、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詞語、詞組、文言特殊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內(nèi)容。
四、教學難點
理解燭之武說辭的內(nèi)容及邏輯思維方式。
五、教學方法
采用研討點撥法,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六、教學設(shè)計
(一)布置預習
、倩貞洺踔袑W過的《曹劌論戰(zhàn)》并結(jié)合書下注釋、課后介紹了解《左傳》。
②了解本課歷史背景。
a。閱讀《讀本》中《重耳之亡》。
b。了解“城濮之戰(zhàn)”。
、弁ㄗx全文,注意揣摩語意、語氣,了解詞語的意義、用法。
、芊治鰻T之武這一形象,他是如何說退秦師的?
、萃ㄟ^本文體會《左傳》語言特點。
。ǘ┦谡n過程
1.導入檢查預習,由《曹劌論戰(zhàn)》引入對《左傳》的介紹,再引出本課。
2.設(shè)計四個大問題串連全文
1)燭之武在什么情況下“退秦師”的?(討論)
由此問題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戰(zhàn)爭的原因:三點。
2)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第二段對表現(xiàn)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學生討論)
此段為側(cè)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guān)注。
3)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說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為五層:(學生討論,理解內(nèi)容,分出層次)
i。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可能。
ii。說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信心。
iii。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iv。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lián)盟。
v。從歷史說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fā)展。
總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內(nèi),燭之武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又句句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撤去了包圍,保全了鄭國。整個說辭充分表現(xiàn)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師后,晉文公表現(xiàn)如何?(提問討論)
此問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這段對事件結(jié)果的交代,也順便表現(xiàn)了晉文公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文公并沒有感情沖動,而是表現(xiàn)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正是晉文公日后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說明:以上四個問題,以第三個問題為重點。因為它是課文的難點,要集中突破。
3.總結(jié)
、盼恼聦Α巴饲貛煛钡腵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請學生總結(jié)一下燭之武的形象。
燭之武是這篇課文的中心人物,雖然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辯卻早已聞名鄭國。所以,在國難當頭,鄭國君臣一籌莫展的時候,佚之狐推薦了他。他的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鄭伯的自責,更重要的是,燭之武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滿,增強了了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對秦晉的關(guān)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鄭國的利益,似乎處處為秦國著想,因而能夠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說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左傳》就是這樣通過正面和側(cè)面,用精彩的語言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啤蹲髠鳌芬詳⑹聻橹,故事情節(jié)曲折生動,在本文中就有所體現(xiàn)。請學生體會(討論,提問)
“文似看山不喜平”,這篇文章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力挽狂瀾,誰知他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使鄭國的希望又趨于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
、钦砦恼轮兄攸c詞、詞組、句式
實詞:貳軍師子是鄙遠陪賜朝夕版唯
一詞多義:若說辭鄙微之
詞組:以為“所”字詞組
句式:判斷句賓語前置句
4.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課后練習三
。3)課外閱讀《荊軻刺秦王》,分析荊軻是怎樣得到樊於期首級的。
關(guān)于師說的教案8
。ㄈ⒎治龅谌
1.本段提出的分論點是什么?
答:圣人無常師。
2、第三段與第一段關(guān)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的事例?鬃友哉撝械摹叭,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xiàn)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予不必不如師,術(shù)業(yè)有專攻”的.結(jié)論。
。ㄋ模、分析第四段
1、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古文”指先秦散文。
2、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jié)全文。
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二段,“能行古道”照應第三段。
二、分析課文語言特色
。、整句散句結(jié)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二段一連用了三個對比,結(jié)語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與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jié)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lián),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三、分析課文思想內(nèi)容
1、韓愈在文中所提的觀點是不是都是進步的?我們該借鑒哪些?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diào)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yè)",是“六藝經(jīng)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yè)”的內(nèi)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偏見。體現(xiàn)出韓愈思想的局限性和時代意義。
四、布置作業(yè):1、思考練習四
五、板書設(shè)計
段 意論 點
一、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二、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社會風氣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三、用具體事實進一步闡明誰可為師的道理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四、說明寫本文的原因結(jié)論:向后學號召
1.不拘于時;2.能行古道。照應以上兩個分點
關(guān)于師說的教案9
【教學設(shè)計】
《師說》是個傳統(tǒng)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利用兩個課時完全可以完成教學任務(wù)。但考慮到本文需要背誦,而高一學生課程較多,又面臨歷史、地理、計算機的會考,課外幾乎騰不出時間來背誦。所以,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決定多加一課時,把背誦的任務(wù)揉合到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外不再留任何作業(yè)。
為此,我對《師說》的教學過程作了這樣的設(shè)計。
第一課時
1、先由本學期接觸過的論序辭賦疏傳等文體引出說并講述這類文體的特點。
2、再由說引出文章標題《師說》。
3、解題,留下本文是解說關(guān)于老師的道理的嗎的懸念,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4、讓學生閱讀注釋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將重點信息記熟。
5、要求學生合上書本,老師打出關(guān)于作者韓愈的幻燈片,指名讓平時語文學習最吃力的同學進行信息復位。用以當堂記住作家知識。
6、教師范讀課文。
7、讓學生回顧開頭留下的懸念,帶著問題朗讀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8、提問:整體感知之后,大家發(fā)現(xiàn)本文哪一段與解說師的道理關(guān)系不大?引出第四段。
9、提問: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讓學生對照注釋翻譯第四段。
10、提問:作者的寫作目的何在?
11、在回答過程中講清重點實、虛詞、特殊句式。
12、通過不拘于時簡述寫作背景,破解解題時留下的懸念。
13、理清該段思路,背誦全段。
14、過渡到第一段,讓學生對照注釋翻譯第一段,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15、利用幻燈片檢查實、虛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16、讓學生理清第一段的寫作思路。
17、教師根據(jù)論點教師的職責(正面)──教師的重要性(反面)──擇師的態(tài)度──-擇師的標準這一思路指導背誦。
16、連貫背誦全段。
第二課時
1、齊讀第二自然段。
2、讓學生借助注釋用現(xiàn)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4、完成海淀版練習冊104頁的第八題,全面了解本段的論證思路和論證方法并體味這種思路和方法的.好處。
5、借助此表指導背誦。
6、連貫背誦全段。
7、默寫全段。
第三課時
1、齊讀第三自然段。
2、讓學生借助注釋用現(xiàn)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4、讓學生歸納總結(jié)論證方法并體味這種方法的好處。
5、指導背誦。
6、理全文思路,背誦全文。
7、處理課后習題和海淀版練習冊。
【教學效果】
當初設(shè)計的從文本出發(fā),讓學生從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過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達到。同時也順利實現(xiàn)了在課上完成背誦、處理完作業(yè)的預想。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活動,體現(xiàn)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同時,在各個活動過程中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和任務(wù),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個時間段里有不同的收獲,解決了優(yōu)生吃不飽,潛能生消化不了的問題。
從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看,學生對文言實、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較好。第二天提問的結(jié)果也表明,同學們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學常識。課程結(jié)束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同學能夠背誦全文并默寫。說明大家對本文的邏輯思路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另外,教學處在第一課時結(jié)束以后對學生做了一個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絕大多數(shù)同學對本課內(nèi)容感興趣并有較大收獲。
【教學反思】
面對《師說》這樣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內(nèi)涵的老課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較傳統(tǒng),沒有深入開掘其蘊含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同時,由于過分強調(diào)背誦的當堂落實,把對課文嚴密結(jié)構(gòu)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思維密度降低。即便有論證方法和邏輯思路的講述,也僅僅是為背誦服務(wù),并沒有遷就到文學欣賞的高度,在提升學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講課時過分依賴事先的設(shè)計和講究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無縫連接,沒有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使他們沒有機會對課文內(nèi)容和觀點質(zhì)疑求異,后來有位同學在寫《師說》讀后感時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為,小學而大遺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的意思,而應該理解為:小孩讓他學習,大人反倒不學習,這樣,上下文的意思就貫通了。姑且不論他的理解正確與否,單就這種深入思考,獨抒己見的鉆研精神而言,是應該成為大家的榜樣的。如果我當時提供給他一個展示的機會,相信對課文內(nèi)容的深入理解,對探索氛圍的創(chuàng)設(shè)乃至對求索精神的弘揚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guān)于師說的教案10
教學目標:
1、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師說教案。
2、領(lǐng)會課文正反對比、破立結(jié)合的論證方法。
3、掌握重要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3、區(qū)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解題
在上學期,我們學習過荀子《勸學》,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人們的修養(yǎng)與學問可以得到提高,人們的素質(zhì)可以得到改變。那么,學習的最佳途徑是什么呢?是自學,或是從師學習?答案應該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背景及作者簡介:
。▽懽鞅尘埃┪簳x以來,社會上風行非學無師,重視“家傳”,。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恥于從師的風氣卻很盛行,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而且他們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千古佳文。
在這著名的《師說》,作者借為文送學生李蟠來抨擊那些上層“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這不是一般的論述,而是一部戰(zhàn)斗檄文!
(作者)說起韓愈,我們應該不陌生,請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他的有關(guān)資料。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文公,昌黎先生。
韓愈是與古文運動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該象先秦散文一樣言之有物,闡發(fā)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只求形式而內(nèi)容貧乏的駢儷文;語言要新穎,“言貴創(chuàng)新,詞必己出”。二人不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進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fā)展,并身體力行,終于把文體車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儷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chǔ),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師說教案》。因此二人影響巨大,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讀課文 四、研讀課文第一段
1、字詞疏通
2、內(nèi)容梳理
思考: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哪句指明教師的職責?那些語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哪些語句闡明擇師的原則和態(tài)度?
明確:
1)首句:推出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
托古言事,乃針對當時士大夫以從師為恥而說的,更增加力度。
與結(jié)尾“余嘉……”呼應。
2)第二句:教師的重要作用或職責
突破了一般人對教師職責認識的局限,把教師的職責從“授其書而習其句讀”擴大到“傳道……”,這在當時是個不小的進步。
道,儒家的思想。業(yè),儒家的經(jīng)典,道的載體。
3)三、四句:從師的必要性
這是承“解惑”而言的。
4)擇師的原則和態(tài)度
針砭了當時上流社會看重門第高低的惡劣風氣,提出“師之所存……”的原則,此思想無疑是積極的,進步的。學問面前,人人平等嘛。
這是承“傳道”而言的。那么為什么不承“受業(yè)”展開呢?因為人人皆知教師有“受業(yè)”的職責。
3、總結(jié)本段
總說老師的作用和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擇師的原則,推出“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jié)論。
4、背誦本段
五、布置作業(yè)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第二段 一、檢查復習
1、提名按要求和全段背誦。
2、提問個別字詞。
二、研讀第二段
1、指導朗讀。
指導正確斷句,如:師道之不傳也/久也
2、詞句疏通
3、思考完成表格
4、簡析
如前所說,本文有著復雜的寫作背景,并不是一般的即興之作。經(jīng)過前面一段的理性陳述,涌動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氣”終于一吐為快。第二段即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陋習。文勢如暴風驟雨,滌蕩乾坤,令人耳目一新。
1)以感嘆發(fā)端,由從師學習的理論分析轉(zhuǎn)入對今人“恥學于師”的批判。
2)下面作者運用三組對比:
正確態(tài)度 錯誤態(tài)度 結(jié)果 作者態(tài)度
古圣人與今眾人
對子女與對自己
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
3)作者態(tài)度語氣的變化:疑問推測——肯定責備——感嘆諷刺:語氣步步加強,具有很強的感
關(guān)于師說的教案11
自讀準備
布置學生課前預習、自讀,從中發(fā)現(xiàn)疑難問題,在課堂上提出,由師生共同討論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
1、介紹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礙,正確理解課文。
2、歸納“所以、師、于、則、傳、從、也、夫”等詞的義項。
3、培養(yǎng)學生的背誦激情。
教學步驟:
一、學生通過課前預習,發(fā)現(xiàn)疑難,課堂上提出,師生共同研討。
如下為學生課堂上可能提出的問題,教師應準備好。
1、解題:
“說”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論說文范疇,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皫煛笔潜疚囊卣撌龅恼擃}。“師說”,意思是“說說關(guān)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學生李蟠的,是他35歲時在長安當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時寫的。文章針對當時社會上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痛加針砭。著重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事應采取的態(tài)度,有破有立,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鑒作用。本文是韓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柳宗元“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學生),作《師說》,因抗顏(態(tài)度嚴正不屈)而為師。世(世人)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2、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生三歲而孤,靠兄嫂撫養(yǎng)長大。幼年好學不倦,到十七八歲,學問已有相當扎實的.基礎(chǔ)。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登上仕途。以后歷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職,其間有兩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見,被貶官,第二次差一點兒被處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當于副部長),故亦稱韓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又因死后謚“文”,故稱韓文公。韓愈、韓退之、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是同一人的許多異稱。
韓愈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績,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恢復先秦、西漢的優(yōu)美散文傳統(tǒng),堅決摒棄南北朝以來只講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內(nèi)容,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的文風,并提出要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古文,反對模仿因襲,人云亦云。(觀點“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wù)去”、“唯古文必己出”、“文從字順”)他不僅是古文運動的領(lǐng)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所以后人稱他的文章為潮水一般(韓潮)。他的文學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對當時和后代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為百世師”。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他所謂“古文”,是和當時流行的重詞藻、輕內(nèi)容的駢文相對立,即奇句單行,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nèi)容,取法先秦兩漢文體的散文。本文是一篇議論文,說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
初中課本選了他的《馬說》一文,借千里馬難遇伯樂,來比喻賢才難遇知己,難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憤懣之情發(fā)揮得無余,富有現(xiàn)實意義。
3、詞的多義現(xiàn)象
、潘詀、表原因。譯為“……的原因”“……的緣故”
b、表憑借或目的!坝脕怼摹薄啊膽{借”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谟H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③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④此世所以不傳也
、菟郧矊⑹仃P(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
⑵師a、二千五百人為一師,泛指軍隊。例:齊師伐我!蹲髠鳌
b、老師c、效法、學習d、樂官、樂師
、且瞐、句末語氣詞,表示判斷或肯定。b、句末語氣詞,與“何”等詞相應,表示疑問語氣。
c、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d、副詞。也(后起意義)
、扔赼、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和對象,可以翻譯為“在”“向”“到”“從”“對于”等。b、介詞。表示比較,相當于“過”。c、介詞。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善鋋、人稱代詞。第一人稱:自己第三人稱b、指示代詞
c、句中語氣詞。表示揣測、反問、期望或命令。
、蕚鱝、客舍b、傳記。c、注釋或解釋經(jīng)義的文字d、傳遞e、傳達、傳授f、流傳
⑺之a(chǎn)、到……去。b、第三人稱代詞。c、助詞。相當于“的”d、放在句子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e、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的標志。
二、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主要通過檢查學生的朗讀課文情況來完成。
三、教師示范背誦。
激發(fā)學生背誦興趣,課后主動背誦。
關(guān)于師說的教案12
一、教學設(shè)計
《師說》是個傳統(tǒng)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利用兩個課時完全可以完成教學任務(wù)。但考慮到本文需要背誦,而高一學生課程較多,又面臨歷史、地理、計算機的會考,課外幾乎騰不出時間來背誦。所以,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決定多加一課時,把背誦的任務(wù)揉合到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外不再留任何作業(yè)。
為此,我對《師說》的教學過程作了這樣的設(shè)計。
第一課時
1.先由本學期接觸過的“論”“序”“辭”“賦”“疏”“傳”等文體引出“說”并講述這類文體的特點。
2.再由“說”引出文章標題《師說》。
3.解題,留下“本文是解說關(guān)于老師的道理的嗎”的懸念,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閱讀注釋(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將重點信息記熟。
4.要求學生合上書本,老師打出關(guān)于作者韓愈的幻燈片,指名讓平時語文學習最吃力的同學進行信息復位。用以當堂記住作家知識。
5.教師范讀課文。
6.讓學生回顧開頭留下的懸念,帶著問題朗讀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7.提問:整體感知之后,大家發(fā)現(xiàn)本文哪一段與解說“師”的道理關(guān)系不大?引出第四段。
8.提問: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讓學生對照注釋翻譯第四段。
9.提問:作者的寫作目的何在?
10.在回答過程中講清重點實、虛詞、特殊句式。
11.通過“不拘于時”簡述寫作背景,破解解題時留下的懸念。
12.理清該段思路,背誦全段。
13.過渡到第一段,讓學生對照注釋翻譯第一段,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利用幻燈片檢查實、虛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14.讓學生理清第一段的寫作思路。
15.教師根據(jù)論點-教師的職責(正面)──教師的重要性(反面)──擇師的態(tài)度──擇師的標準這一思路指導背誦。
16.連貫背誦全段。
第二課時
1.齊讀第二自然段。
2.讓學生借助注釋用現(xiàn)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4.完成海淀版練習冊104頁的第八題,全面了解本段的論證思路和論證方法并體味這種思路和方法的好處。
5.借助此表指導背誦。
6.連貫背誦全段。
7.默寫全段。
第三課時
1.齊讀第三自然段。
2.讓學生借助注釋用現(xiàn)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4.讓學生歸納總結(jié)論證方法并體味這種方法的好處。
5.指導背誦。
6.理全文思路,背誦全文。
7.處理課后習題和海淀版練習冊。
二、教學效果
當初設(shè)計的從文本出發(fā),讓學生從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過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達到。同時也順利實現(xiàn)了在課上完成背誦、處理完作業(yè)的預想。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活動,體現(xiàn)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同時,在各個活動過程中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和任務(wù),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個時間段里有不同的收獲,解決了“優(yōu)生吃不飽,潛能生消化不了”的問題。
從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看,學生對文言實、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較好。第二天提問的結(jié)果也表明,同學們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學常識。課程結(jié)束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同學能夠背誦全文并默寫。說明大家對本文的邏輯思路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另外,教學處在第一課時結(jié)束以后對學生做了一個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絕大多數(shù)同學對本課內(nèi)容感興趣并有較大收獲。
三、教學反思
面對《師說》這樣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內(nèi)涵的`老課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較傳統(tǒng),沒有深入開掘其蘊含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同時,由于過分強調(diào)背誦的當堂落實,把對課文嚴密結(jié)構(gòu)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思維密度降低。即便有論證方法和邏輯思路的講述,也僅僅是為背誦服務(wù),并沒有提到文學欣賞的高度,在提升學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講課時過分依賴事先的設(shè)計和講究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無縫連接,沒有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使他們沒有機會對課文內(nèi)容和觀點質(zhì)疑求異,后來有位同學在寫《師說》讀后感時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為,“小學而大遺”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的意思,而應該理解為:“小孩讓他學習,大人反倒不學習”。如果我當時提供給他一個機會,相信對課文內(nèi)容的深入理解,對探索氛圍的創(chuàng)設(shè)乃至對求索精神的弘揚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guān)于師說的教案13
一、大綱要求及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的要求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積累語言知識。高一教學就是在初中對文言文學習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修訂后的新教材,舊教材的七個單元壓縮為六單元,但文言文單元卻由舊教材的兩個單元8課增至三個單元12課。由此可以看出,新教材十分重視文言文教學,這也是重視繼承我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體現(xiàn)。教材的三個文言文單元按著歷史的順序編排,即先秦歷史散文、先秦諸子散文、漢魏晉散文,這樣,學生對于古代文學的發(fā)展不僅有一個歷史的縱向概念,而且對于每一時期的作家作品也有一個橫向的把握與了解,從而,更好的吸取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關(guān)于師說的教案14
教學目的:
一、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jīng)”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三、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四、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五、掌握有關(guān)“說”的文體知識。
教學設(shè)想
一、本文是針砭時弊的作品,因而教師應對寫作緣由作簡單介紹,可用柳宗元當時說的話來說明。同時本單元有兩篇“說”文體的課文,因而就要聯(lián)系初中學過的課文,歸納“說”的文體知識。
二、明確本文的教學重點:第二段用三種人進行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三、教給學習方法。除有關(guān)字詞句的學法外,把本文與《捕蛇者說》作比較,教給比較閱讀方法,并為學生學習下一課《問說》進行課內(nèi)自讀(將《問說》與《師說》比較閱讀)在方法上作準備。
四、引導學生注意文言實詞的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一、本文的教學目的;
二、作者介紹、解題;
三、有關(guān)詞的讀音、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今異義、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四、分段;
五、意動用法。
教學過程
一、討論本文的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p>
四、作者介紹(結(jié)合注釋①)。
韓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xiàn)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于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丈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四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chǔ)。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界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庇纱丝梢,《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tài)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五、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guān)于“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guān)于學習中“問”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六、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zhì)疑,老師點撥指正:
。保x準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讀音:
2.找出課文中合成的雙音詞:學者句讀百工六藝
。常赋鱿铝屑狱c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古:求學的人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今:看字發(fā)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古:小的方面學習今:小學校
4.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ǎ保⿴煟赫n文中出現(xiàn)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僮髅~,有三種情況: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作“姓”講孔子師郯子……師襄
、谧鲃釉~,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guān)系)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guān)系)
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課文中出現(xiàn)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guān)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谧髦~,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垡郧皩W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ǎ常┢洌赫n文中出現(xiàn)17次,用法如下:
、僮鞔~,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谧髡Z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5.分段: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填表如下:
段數(shù) 段意 論點
1 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2 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社會風氣 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感也難矣
3 用具體事實進一步闡明誰可為師的道理 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4 說明寫本文的原因 結(jié)論:向后學號召1.不拘于時;2.能行古道。照應以上兩個分點
七、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賓+為+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相師為恥
八、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九、布置作業(yè):1.結(jié)合注釋理解詞句,讀懂課文。
。玻畷孀鳂I(yè):“思考和練習”三。
。常A習思考題:(l)本文是怎樣論述中心論點的?
。ǎ玻┰诘诙沃凶髡咴鯓舆\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一、論證方法;二、語言特點;三、借鑒意義;四、與《捕蛇者說》作比較閱讀。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
二、研讀課文(結(jié)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
學生試譯、討論,教師重點點撥。
。保疚倪\用怎樣的方法論證中心論點的?
。1)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氨赜袔煛,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jié)為從師的結(jié)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nèi)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yè)、解惑!皫熣撸詡鞯朗軜I(yè)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八本哂写~性質(zhì),“以”是介詞,構(gòu)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著用。“所”指代“老師”,譯為“他”,“以”譯為“靠”。全句譯為: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nèi)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yè)”就是下文的“六藝經(jīng)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yè)”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shè)關(guān)系的連詞“如果”講。后一分句,用反潔句,加強語氣!胺蛴怪淠曛群笊谖岷酰俊本渲小坝埂焙汀昂酢北硎痉丛懻Z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為“哪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無”作條件關(guān)系的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jié)構(gòu),譯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為: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這里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
。玻治龅诙危海ǎ欤┱f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lián)系的?
這段以第一段為立論根據(jù),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又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ǎ玻┻@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jié)。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
四個“圣”和四個“愚”的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種是名詞,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捌浣猿鲇诖撕?”是反詰句,“此”指代“從師與否”。
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
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授之書”的“書”,指文字、書寫;“句讀”指斷句!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主謂語“合說”的寫法,翻譯時要把它們搭配開:有的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的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
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xiàn)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的意思!捌淇晒忠矚J”,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fā)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jié),并請學生填寫下表:
3.分析第三段:
第三段與第一段關(guān)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耽的事例?鬃友哉撝械摹叭,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xiàn)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予不必不如師,術(shù)業(yè)有專攻”的結(jié)論。
4.分析第四段:
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安痪杏跁r”的“于”相當于“被”!白鳌稁熣f》以貽之”,句中“貽”現(xiàn)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jié)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二段,“能行古道”照應第三段。
。玻疚恼Z言上有什么特點?
。ǎ保┱渖⒕浣Y(jié)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ǎ玻┮粋意思,多種句式。
第二段一連用了三個對比,結(jié)語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與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jié)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lián),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常疚闹v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diào)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yè)”,是“六藝經(jīng)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yè)”的內(nèi)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偏見。
三、與《捕蛇者說》比較,指出它們運用的對比手法有什么不同?(討論)
從上文分析,本文是用三種人進行并列對比的,而《捕蛇者說》是用一種情況反復對比:1.以劇毒之蛇與愿以捕蛇抵賦的人之多相比;2.以蔣氏一家三代的遭遇與同村其他人家的遭遇相比;3.以蔣氏一歲犯死者兩次,其余時間則熙熙而樂,與鄉(xiāng)人每天擔驚受怕相比。
四、布置作業(yè)
。保畷孀鳂I(yè):“思考和練習”二、四;補充練習。
。玻痴b課文。
【師說的教案】相關(guān)文章:
師說的教案02-09
《師說》教案03-08
《師說》的教案02-21
《師說》教案02-01
師說的教案02-28
師說的教案01-15
師說的教案模板04-21
韓愈《師說》教案02-10
《師說》優(yōu)秀教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