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fā)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
學習詩歌有助于激情迸發(fā),本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學習詩歌的熱情、激情,采用多種方法的朗讀:個別讀、小組讀、齊讀、對比朗讀、配樂朗讀,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使學生從讀中感悟課文內容,了解祖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認識祖國巨大的變化,激發(fā)濃濃的愛國熱情。學習實踐,仿照2~6自然段的'詩歌形式要求學生寫詩,達到了教學的又一個目的:學以致用。學生仿寫能力還不錯,只是因為知識面的狹隘,局限于身邊的事物和學過的知識,拓展的不夠寬泛,使詩句在表達中顯得指向不明,大小范圍不一。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2
今天,我上了一節(jié)課,課文是《愛之鏈》。這篇課文并不是特別深奧難懂,通過喬依幫助老婦人,老婦人幫助女店主,女店主關愛喬依這三件事情,說明愛就像一條鏈子,是可以延續(xù)的,可以傳遞的。只要人人都付出一點愛,世界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雖說是六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但是,在有些關鍵、重要的地方,還是需要老師適時的引導。老師是引導者,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靠自己的力量難以獨立解決的問題,老師就應該站出來,及時地教給方法,及時地指引道路。
課文的主人公不僅僅是喬依,這也不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主要還是寫了兩個“幫助”的小故事。第一個片段則從事情本身入手,先找出具體寫喬依幫助老婦人的段落,再圍繞“讀了這一段,你感受深刻的是什么”來交流。比如說老婦人當時的心情怎樣,課文中哪些詞語寫出來了。第二個片段可以換個角度,從“喬依幫助老婦人修車”這件事入手,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我覺得第二個片段的可取之處在于,由“扶”到“放”,滲透方法。 通過學生的自學,讓學生完成填空練習,從而,對課文內容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老婦人幫助女店主,這是一種愛的接力,愛的傳遞,又形成了一條愛的鏈子。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依……”從女店主的這句話,可以體會到他們對生活的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但是,他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有這樣的心態(tài),生活肯定會好起來的。通過播放歌曲《愛的奉獻》,讓學生邊聆聽,邊感受,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此時,老師再點題:喬依幫助了老婦人,老婦人幫助了女店主,喬依幫助了別人,其實就是幫助了自己。每個人的愛都在傳遞,在延續(xù),這就是一根愛的鏈條,這就是一條——愛之鏈。這樣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但是,在課堂中,我發(fā)現了許多問題,總覺得課堂是不完美的。由于在時間的調控上有些失誤,造成前半課堂有些松,后面有些緊,使得后面的環(huán)節(jié)走了形式。在學生的朗讀這一環(huán)節(jié),也做的不夠到位,學生沒有把那種感動讀出來。
不過,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逐步提高,使得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有所提高。使得學生真正學會了好的學習方法,他們也會終身受益。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3
這節(jié)課中,我通過緊扣戲劇沖突,揣摩“潛臺詞”,來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繼而挖掘文本資源,認識中國的“和”文化。課前重視學生的預習作業(yè),讓學生讀通、讀準、讀懂,為上課打好基礎。課中啟發(fā)誘導學生,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樂思、樂想、樂說。
第一幕的教學主要抓戲劇沖突,這是閱讀劇本的關鍵。我拋出一個問題:“藺相如與韓勃在討論什么問題?”學生很容易就了解到一個信息,即“韓勃認為藺相如怕廉頗,而藺相如自己卻堅持說不怕”,這就是戲劇沖突。我?guī)ьI學生緊扣這個沖突,深入文本,揣摩臺詞,引出“和為貴”這一個中心。
第二幕的教學通過研究廉頗是怎樣請罪的,抓藺相如寬恕廉頗的細節(jié)描寫,體會到廉頗請罪是誠心誠意的,藺相如也是真心原諒廉頗的,彼此的真,彼此的誠,才有了負荊請罪這樣好的`結局。
整堂課上下來,雖然是流暢的,學生也是投入的,但朗讀不夠,如果能指導朗讀,借朗讀來體會品質、升華情感,學生的心與課堂就更融洽了!我本來計劃學完后分組表演,覺得在排練時學生就會再讀,讀中、演中品味人物內涵,可學生確是笑聲不斷,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關注課堂,反思課堂,才能讓我們的學生愛上課堂。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4
教學反思:
我所教授的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1冊第19課《錢學森》,文章生動地記敘了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在美國時,一刻也沒有忘記祖國,歷盡艱辛才回到祖國,以及回國后為我國運載火箭和導彈的研制以及發(fā)射所做出的卓越貢獻,贊揚了他時刻不忘祖國的高尚情懷。
教材有兩個突出特點:
1、通過語言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強烈的愛國情懷,是本篇的重要寫作特色;同時,文中還有多處側面描寫,也能夠烘托人物的特點。
2、本文的寫作思路較為清晰“留學、回國、貢獻”,但是作者采取的是倒敘的寫作順序,設置懸念引人入勝,有別于一般文章。
本次教學是第一課時,主要和孩子一起回顧錢學森在外留學不忘祖國、以及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的的故事,從而體會錢學森的愛國情懷,同時,感受作者的寫作特色。
由于經過對學生和教材的分析,課前預設,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即可認識到人物的愛國情感,有助于課堂教學,所以本課時的教學內容安排較多,并把主要目標定位為兩點:通過語言等細節(jié)體驗情感;學習作者寫作方法。然而,通過教學實踐,感受到本次課堂教學呈現較多問題,經各位老師的提點,恍然大悟,遺憾之余更有許多收獲!
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對“認識”和“體驗”的認識和處理,認識,僅僅是知道而已,是一種較為膚淺的認知水平,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即可自己掌握;體驗,字典的意思是“經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經歷了實踐洗禮,人物形象更容易駐扎學生的心靈,學生的認知顯然要深刻許多。體驗,可以加深學生的認知,這應該是課堂教學的重點,是教學的主要任務。
是啊,六年級的學生了,經過閱讀措辭直白的課文,他已經能夠認識到錢學森的愛國情懷,由于時代的特殊性學生的認識也僅僅是漂浮于任知的表面而已,并不表明學生已經有了切身體會,并不表明孩子與錢學森有了靈魂的交會,此時的人物形象并未在孩子的心靈里留下深刻的.烙印。這個時候,需要教師想法設法引領孩子去體驗。
為什么對于錢學森的那兩段感人肺腑的語言教學如此失。亢⒆觽円槐橛忠槐榈睦首x似乎如出一轍,是朗讀技巧的體現而非真情實感的流露?原因就在這里啊————沒有清楚地認識到這個問題,教學中沒有很好的引領孩子去體驗,孩子缺少體驗,怎么產生情感又如何真情流露?我在教授兩段文字時在讀的基礎上,確實也出示了相關的背景資料,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再細細咀嚼關鍵詞語聯系文本資料多問幾個為什么,如果再多設置一些情景:如“錢學森——地對——說……”、如果教師的語言再豐富些煽情些……如果這些“如果”都是真的,帶領學生進行深切的體驗,也許,在課堂上,我就能夠看見學生那由衷、敬佩的眼神、也許我就能聽見學生那發(fā)自肺腑之言、也許我就能聽到那飽含真情的朗讀……這節(jié)課就不是淺嘗輒止的“走過場”而是真真切切的體驗、感悟。
同時,這次教學中還有一條主線就是寫作方法的指導教學,“語言描繪表達人物特點”“側面描寫烘托人物特點”“倒敘”等,順著這條主線,文章“坎坷回國路”的處理就可以換個方法,這也是側面描寫,這也是烘托人物的愛國品質的,如果抓住了這點,那就完整許多。
語文就是一門充滿遺憾美的教學,尤其對于青年教師,在這次遺憾的教學課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對于本文的認識和鉆研還不夠深,對于教法的研究不夠透徹,課前預設不夠準確……在遺憾中我反思,在反思中我又有了收獲。反思,真的是青年教師的必修課。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5
今天,我與學生學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這一課,是第一課時。在課中,我覺得有三處處理得比較好。
其一是學生字“肖”時,我讓學生交流了“肖”的另一個讀音,并組詞。學生知道另一個讀音讀“xiào”,也會組詞“惟妙惟肖”。我就告訴學生在讀“xiào”時,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像,一個指相片、圖像,比如“肖像”。馬上,有學生提出異議,認為不讀“xiào xiàng”應該讀“xiāo xiàng”。我沒有立即下定論,而讓他們去查字典。結果一查,發(fā)現字典上果然是讀“xiào xiàng”。于是,我說,老師也一直以為是讀“xiāo xiàng”。老師在課前也去學了生字,在查字典時,發(fā)現這個詞讀錯了,就糾正了過來。我想,通過查了字典,你們也應該記住這個詞的讀音了吧。以后我們讀詞,可不能想當然,要勤查工具書。
其二是在讓學生交流“逝”的字義時。一位學生說,“逝”表示死。另外一位插嘴說:“是用于表示對死者的敬意!蔽抑浪榱俗值洌珜@句話,她可能不是完全理解。于是,我說:“通常我們會說某某人死了,某某動物死了。而如果是我們敬仰的人死了,我們會說逝世。那么死,還有哪些說法,分別用于什么人?”學生七嘴八舌地說開了:“犧牲,用于英雄與烈士!薄榜{崩,用于皇帝。”“圓寂,用于寺廟里的法師!薄艺f:“同學們,你們看,對于死,有這么多詞來說。可見,我們祖國的語言是多么豐富呀。我們平時要多注意積累與辨別,用好祖國的語言文字!
其三是在學第2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自讀課文,提問題。一位學生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肖邦的老師埃斯內爾和他的同學不離開波蘭,而肖邦卻要離開呢?”問題提出后,我問其他學生:“誰能回答這個問題?”沒有人舉手。于是,我肯定這位學生提了個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由于臨近下課,我就把問題存著,讓學生課后好好去研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我想在下一節(jié)課上,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學3、4自然段,了解肖邦在國外所做的事,從而讓學生明白肖邦很有音樂才華,他的工作就是創(chuàng)作與演出音樂。他的音樂給波蘭人民以信心與力量,他是用音樂在救國。從而讓學生明白肖邦如果待在國內,一定會遭受迫害,所以他不得不離開波蘭。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6
有了老婦人的錢,喬依和他的妻子就能擺脫貧窮,過上幸福的生活了嗎?我在教學時進行了適時地引導:是不是這些錢就能徹底改變他們的生活?讓他們的生活好起來的是僅僅是這些錢嗎?還是……通過老師的啟發(fā)和引導,通過再次地用心體會,有的學生就悟出了這些錢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生活,但是,他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有這樣的心態(tài),生活肯定會好起來的。也有的學生聯想到了其他人,如果每個人都付出自己的.關愛,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此時,老師再點題:喬依幫助了老婦人,老婦人幫助了女店主,喬依幫助了別人,其實就是幫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關愛,也必定會得到別人的關愛。每個人的愛都在傳遞,在延續(xù),這就是一根愛的鏈條,這就是一條——愛之鏈。這樣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7
今天上到了《牛郎織女》一課,這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個民間故事,也許是沒有什么新鮮感的緣故,學生有點懶洋洋的樣子,讀書也沒精打采的,雖然已經備好這一課,但照目前看來,學習效果可能不怎么好,我突法奇想,決定換一種教學方式。于是我對學生說:“今天讓同學們來教老師上這一課,你們來設計問題,看誰的問題設計得好,我們就按他的.設計去上,好嗎?”同學們聽我一說,瞪大了眼睛,一下來了精神。
第一部分,學生提出了“牛郎童年生活是怎樣的?”“牛郎和老牛怎樣相依為命?”等問題,我再加以點撥,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去理解課文內容,效果竟出奇地好。我又發(fā)現,能提問的大都是思維活躍,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怎樣擴大參與面呢?我又采用了小組競賽的形式,對大膽提問,大膽思考、作答的同學給予獎勵,還采取了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同學們的思維越來越活躍,問題都能圍繞主要內容,也有了獨到的見解……把課推上了高潮。
我驚喜于這種教學方式帶來的變化,這種“被學生牽著鼻子走的”感覺很享受,我在這節(jié)課中成了真正的引導者,而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是啊,我們的教學需要不斷的創(chuàng)新,才能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8
相對于《冬夜讀書示子聿》來說,《觀書有感》的寓意就沒那么明顯了。詩文從頭到尾都看似在寫塘水,怎么就扯到讀書的學問了呢?如果不憑借任何的參考資料,學生自己是很難領悟到這一點的。怎樣把學生的思路印到那一頭去呢?我決定從題目上下文章。
一開始,我出示了這首詩的內容,但不寫題目,只說作者朱熹是宋代的理學家(即哲學家)。隨后,理解詩句的意思。第一二兩句,重點讓學生感受到水塘的清澈明凈,三四句,通過與學校池塘的比較,明白源頭活水是水塘能保持清澈明凈的`根本原因。學至此處,讓學生回過頭來說說正首詩在圍繞什么寫。學生都能發(fā)現,寫的是水塘,水塘的清澈及為什么這么清澈。那我就問,如果讓同學門給這樣一首詩加個題目,會怎么加。開始,由于受了課本的影響,都說不出。后來,只說根據剛才理解大的意思來說,有同學就敢說了,“水”,“水塘”,“源頭活水”,當然有同學還說了“觀水有感”……總結了一下,就是題目總與水有關,但就是與書聯系不上。
隨后,出示課題,讀讀,想想,這水塘,怎么與書聯系起來了呢?打開課文,看插圖,來體會作者的心境,想象一位哲學家此時的想法。教室里安靜下來,沒有人舉手,顯然,都覺得是個難題了。片刻,終于有一只、兩只手舉起來了。一位學生答得很好,大意是水池里不斷有水流進來,就能使水更清澈;我們人多讀點書,就有知識不斷補充大腦,使人變得更聰明。說得不錯呀!大家也能明白了。最后,給大家總結了一下,作者是用這水來譬喻讀書的道理,這就是哲學家的高明之處。隨后有列舉了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再次說明“讀書使人明智”的道理。至此,揭示詩的含義總算水到渠成!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9
《最后的姿勢》是根據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發(fā)生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護衛(wèi)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當我看到這篇文章是以《最后的姿勢》為題時更是覺得非常感人,題目就有很深的含義。我對這篇文章進行了細細的研讀,認真的備課。在教學這課后,我進行了深入的反思,覺得自己這堂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收集資料,激發(fā)情感
課前我布置學生收集資料:
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況,收集地震的`相關的資料、圖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課堂中交流。
2、收集譚千秋老師的資料及紀念譚老師的有關文章、詩歌。5.12大地震轟動世界,學生們親身經歷了那些日子,收集資料的任務觸動了學生的記憶和情感,許多感人的畫面,故事涌上他們心頭。這項任務很快就完成了,為課文的學習埋下情感伏筆,在第一課時的交流中,學生情緒激動,為之感動。
二、緊扣題目,抓住細節(jié),研讀文本
“這是一個怎樣的姿勢?”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讀課文。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是譚老師的最后姿勢。
敘事性文章中最有價值的是細節(jié),研讀這些細節(jié)描寫有助于學生體會譚老師舍己為人的偉大人格。課文中對地震發(fā)生時的場景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寫,這些場景描寫渲染了人物出場的情景,升華了人物的精神品質。我通過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這些句子,體會譚老師在地震來臨之時,在生死攸關之際,譚老師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擇,用身體守護學生。他張開的雙臂,是堅定的責任,是無聲的大愛。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0
《最后的姿勢》講的是譚千秋老師在汶川地震中犧牲自己拼死保護學生的事情,事情本身確實很感人,但是我并沒有事什么把握在課堂上打動學生,因為我不擅長煽情。后來看了一遍配套光盤里的課件,看到我自己想淌眼淚,當即決定,就用這個上。
課件開頭是慣例的字詞教學,稀松平常。后來是通過細節(jié),感受譚老師身上的精神品質,這個學生也能逐條分析出來。再后來,課件配樂呈現了一首詩,一首贊美譚老師的詩歌。關鍵是那首音樂,配上了文字,讓人忍不住哽咽。我讀了兩句,發(fā)現自己要哽咽了,于是讓學生齊讀。當時,感覺班級的氛圍有些凝重,但并不是特別不一樣。直到今早日記收來,我才知道學生的感悟不一樣,很多學生(女生)都表示課堂上非常感動,有兩個甚至流淚了。能引起學生的共情,說明這樣的教學設計是成功的。我的`教學設計里,缺乏這種設計。因為我自己也覺得在課堂上情緒失控非常不好處理。當初在雜志上看到《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課文的案例,就說有老師把課堂布臵成靈堂一樣,學生老師在課堂上飆淚。我立馬否決,因為我處理不了,F在,是因為有現成的東西,我自己被感動了,想不到我的學生也被感動了。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1
《安塞腰鼓》是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中一篇課文,是陜西作家劉成章先生的名篇。這篇課文文質兼美,語言激情澎湃,鏗鏘有力,思想內涵豐厚,特別是其中一些寫意的語句,含義深刻,發(fā)人深思!鞍踩摹笔顷儽备咴赜械牡赜蛭幕F象,也是陜北人精神風貌的象征和符號,而這一切均與陜北古老的歷史有關,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這對于不熟悉、不了解這一民間藝術的我們這里的六年級學生來說,要想透徹理解文本的全部內涵,是有一定難度的。
根據學生實際,我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看腰鼓表演的視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跟隨視頻范讀,反復朗讀課文精彩段落,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品味貫穿于文章始終的修辭、想象,感悟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對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贊頌。
這堂課的教學,我認為有幾處是較為成功的:
一、情境創(chuàng)設。新課導入,我播放了“安塞腰鼓的頻,讓學生認識什么是“安塞腰鼓”,感受安塞腰鼓的豪放和火烈,學生一下子感覺安塞腰鼓近了。之后讓學生聆聽一段配樂朗讀,隨著誦讀者抑揚頓挫的朗讀,學生們感受著生命的激越,課堂氛圍完全為腰鼓聲所感染了。在這樣的氛圍中,在掃除完生字新詞的障礙后,我請學生們齊讀課文。令人欣喜的是,他們的朗讀是多么的到位,哪段該平和,哪段該激昂,哪段該舒緩……簡直可以用“聲情并茂”來形容。我心中暗喜,一個教學目標達成了。恰當的情境,點燃了他們的學習熱情,深化了學生對安塞腰鼓的理解。
二、 注重朗讀。精讀環(huán)節(jié)中,學習重點落在品味語句。學生自主朗讀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歡的語句。識別排比句、比喻句,品讀排比句、比喻句及意味深長的語句,體味其中的氣勢、節(jié)奏和激情,在朗讀感知。通過朗讀品味,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更主要的是,讓學生自主朗讀品味中得到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充分感悟到了文章的魅力,感受到了文章的語言美、音樂美、人物美、情感美,從而培養(yǎng)和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當然這堂課的教學,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在指導朗讀這一環(huán)節(jié),我的形式過于單一,朗讀指導還不夠充分,如對重音、語調的指導只停留于示范,而沒有具體指導,效果不是很好!這篇文章所傳達的內涵,確實也不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能夠真正理解的。對主題的探究還不夠,沒有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更深入的探究。所以,課文雖然上完了,我也把自己的了解傳達給學生了?墒俏覅s沒有把握,學生真正領悟了多少。這是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2
一、 正確處理好預設和生成
語文教學一定要有目標,依據是課程標準,是每個學生要達到的底線,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明確;同時要用活的眼光看學生,靈活的駕馭課堂,藝術的體現教學目標的落實。
教學手段的實施是為了教學目標的實現,背離了這一點,一節(jié)課是不成功的,于是我設定了“通過人物對話和戰(zhàn)爭場面感知鄭成功這個人物形象。”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的設計更為科學。通過朗讀了解兩軍作戰(zhàn)的情景,抓住重點詞語,想象作戰(zhàn)的激烈和艱難,感受鄭軍官兵的機智英勇,從而感知人物形象。為了能夠靈活的駕馭課堂,我做到每字每句分析透,設想學生會談什么問題,站在更高的點審視這篇文章,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正確把握語文課程特點
語文教學必須突現語文課程特點,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這是廣大的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是怎樣融合怎樣實施呢?在此,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語文學科的根本特點是工具性,這是任何學科所沒有的。對于這一特點,我們決不能含糊,要作為第一任務來完成,要把思想教育蘊涵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決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思品課。
《課標》中對小學高年級段的閱讀要求明確了標點、詞語、句子、篇章布局、表達方式的訓練。教材則緊緊圍繞著《課標》,精心設計每課的課后習題,我們要在備課中要潛心鉆研課后題,明確本課的教學重點、訓練要點,在實際教學中落實。抓住了這個航標,何愁課堂教學不有效?以本課為例,課后題4就是針對本文的結構特點設計的練習題,這是同單元其它課文沒有的,為此,我突出了結構的學習。在教案的結構設計上,我以文章的最后一節(jié)帶動全文的學習;在感知人物形象上,我抓住文章重點章節(jié)讓學生理解體會。這樣的課堂教學是有效的。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3
課文第一自然段寫了內蒙古草原美麗的景色。在教學這一自然段時,我是這樣做的。
先自己熟讀課文,畫出中心句,弄懂作者觀察順序(即從上到下)和寫作特點(總分)。大體了解了這些內容,理清了文章脈絡后,再細讀課文。提出問題讓學生探究,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來寫,用橫線畫出來。接著逐句分析,看看草原的.天空是怎樣樣的,齊讀,品讀,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天空的明朗和作者愉快的心情。從天到地,地上作者采用的是總分的寫作方法,先總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分析這一句:草原遼闊,一片碧綠這種美是真實的,充實的,所以綠得實在而不空洞。分別找出描寫小丘。羊群。駿馬大牛的句子分別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再一起朗讀,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
抓住比喻句,擬人句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并參透寫作指導,并結合這個自然段寫景和抒情相結合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寫作方法的參透。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4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在當堂預習“讀、圈、標、劃、問”后又加了一個新的項目——找尋文章中值得你學習的地方。語感好的學生迅速直撲“天陰沉沉的”等環(huán)境描寫手法而去,卻也說不出為什么覺得好。我點撥學生,是不是由這些環(huán)境描寫感覺有什么事要發(fā)生?這樣寫是不是對人物、事件的發(fā)展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學生在一品讀,咦,好像就是這樣的!
我又啟發(fā)學生,是否看過類似的與環(huán)境、人物相關聯的文章。學生們七嘴八舌,有的聯想到《三顧茅廬》中巍巍青山的描寫是對臥龍人物形象的襯托,有的聯想到看到的`作文中寫過因做好事而覺得太陽更加燦爛、微風更加和煦(雖說這樣的描寫有些爛,對孩子的發(fā)現還是要給予肯定的)。讀寫結合并非一句空話,因為老師教學上的關注,學生才會重視得更多。
作為“通訊”的節(jié)選,我找出原文給大家讀了一下,和《大江保衛(wèi)戰(zhàn)》《在大海中永生》一樣,品讀不刪改的原文,學生的領悟會更多。
三位人物的話語是對譚千秋老師的側面描寫,對于學生的選材指導來說也是很好的范例。有不少學生敏感地指出:從三個不同人的視角寫出了不同人物眼中的“譚老師”,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立體。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5
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為了引導學生理解體會詹天佑的愛國精神,我適時地補充了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為學生理解最了較好的補白,下面就把本次案例分析如下:
1.引入:從某種意義上說,鐵路修筑權的爭奪,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命運的抗爭!面對帝國主義者的阻撓、要挾、和嘲笑,面對十分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我們的偉人——詹天佑——(學生接讀:詹天佑不怕嘲笑,也不怕困難,毅然接受了任務),這份挺身而出的無畏,怎能不讓今天的我們深深感動,怎能不讓當時的中國深深感動!同學們讓我們再一次讀“詹天佑不怕——(學生接讀:不怕嘲笑也不怕困難,毅然接受了任務)。
2.詹天佑受命于國家危難之時,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之情。然而,他憑著超群的智慧和大膽的創(chuàng)造,在修筑京張鐵路的過程中克服那一個個難關的實際行動,更加體現了他那深深的愛國之情。那么是什么力量和信念在支撐和鼓舞著他克服這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呢?
3.什么力量?(愛國的力量)什么信念呢?(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
4.出示句子,進行朗讀
5.補充資料,朗讀練習。
1、其實,在詹天佑修筑鐵路的過程當中,還遇到了許許多多鮮為人知的困難,請看資料:
慈禧太后為修頤和園每年不惜數千萬金,但不愿為修路出錢。京張鐵路經費被控制在英國匯豐銀行手中。正當進入第二段工程時,匯豐銀行故意刁難,拖付工錢,造成誤工。
帝國主義乘機欺凌,他們派人打扮成獵人的模樣,在詹天佑修筑鐵路的地段巡視,以便隨時看中國人出洋相。
鐵路要經過皇室親戚的墳地,他們率眾鬧事,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負重,花費許多時間跟權貴周旋,終于讓鐵路從墓墻外通過。
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鐵路的好友,有的墜入深澗,不幸犧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讓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被綁架,心愛的女兒不幸身亡。
2、讀著屏幕上的文字,你對詹天佑遇到的困難有了更深的感受嗎?
3、朗讀練習。
課堂上,我引導學生理解是什么力量和信念在支撐和鼓舞著詹天佑克服這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呢?讓學生在深入人物內心的體驗中,進一步體會詹天佑的愛國品質。當學生說著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時,展現在學生眼前的'文字資料進一步讓他們震驚,他們從資料中看到了當時政府的腐敗、帝國主義的猖狂、皇室親戚的率眾鬧事、好友不幸犧牲、女兒不幸身亡……讀著這些文字,學生們的心中不僅僅有著“憤怒”,更在進行著反思,在他們的心中,詹天佑是偉大的,是一位愛國的民族英雄,學生進入了“思索”的狀態(tài)。這里,資料性課程資源的運用,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領悟,催生了學生的深層思考,引導學生進入了“思索”的狀態(tài),并走上了文化積累和精神成長的快車道。
【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1-02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3-31
語文上冊《識字3》教學反思03-21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04-11
六年級語文上冊彩色的翅膀教學反思11-16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04-20
六年級語文上冊《草蟲的村落》教學反思03-30
六年級上冊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08-17
六年級上冊語文少年閏土教學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