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女人色视频在线观看网站_一本久精品无码免费_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专区_开心婷婷五月综合基地六月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時間:2022-10-07 15:09:19 教學資源 投訴 投稿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編寫教學設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大家知道規(guī)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1

  文本分析:

  《燭之武退秦師》被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二章中國古代記敘散文部分,古代記敘散文則或是記敘古代各國政治、外交的風云變幻,或是記敘杰出人物的英雄事跡,文章結構嚴謹,敘事委婉曲折。面向的對象是高中一年級學生。本文選自《左傳僖公十三年》,是敘事散文名篇,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有助于提高同學的古文閱讀和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熟讀課文,疏通生字詞,把握文章大意。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常識;(教學重點)

  2、了解與本文內容相關的歷史史實;(教學難點)

 。ǘ┻^程與方法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正音,借助注釋疏通文章。

  4、能夠學會抓住關鍵詞,概述文章敘事脈絡,化繁為簡,提高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ㄈ┣楦袘B(tài)度價值觀

  5、領略燭之武的才華和品德。

  教學層次設計

  一、導入(2分鐘)

  二、文學常識(8分鐘)

  三、相關史實及背景介紹(15分鐘)

  四、初步感知課文(15分鐘)

  五、作業(yè)及五分鐘機動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去年紅極一時的清宮劇《甄嬛傳》同學們看過了嗎?在最后一集的時候,已經(jīng)成為皇帝的四阿哥弘歷還是擔心自己的皇位,不放心六阿哥。他當時是怎么跟太后說的,你們還記得嗎?對,他用了《鄭伯克段于鄢》這個故事來暗示。大家知道嗎?這篇文章其實來自于《左傳》。這本書記敘了春秋時期大量的歷史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另外一篇文章《燭之武退秦師》。在本文開始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些基本文學常識。

  二、文學常識

  1、本單元學習的是古代記敘散文,那么什么是散文(體裁)呢?

  指不講究韻律的散體文章。散文是與詩歌、小說、戲劇并稱的一種文學體裁,文學體載包括雜文、隨筆、游記等。是最自由的文體,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的束縛及限制,也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行文體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個或多個中心思想,以抒情、記敘、論理等方式表達。

  2、中國古代散文可以分為哪幾類呢?

  先秦時期散文主要有兩種: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古代記敘散文源自于先秦歷史散文,主要為編年體、國別體、紀傳體三類。《左傳》是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是《資治通鑒》。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國語》,另一部《戰(zhàn)國策》。第一部紀傳體史書是司馬遷的《史記》,班固所著的《漢書》是斷代史史書。

  3、《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僖公十三年》。那么《左傳》是一部什么樣的書?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它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內容豐富,規(guī)模宏大,忠于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應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后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各種矛盾斗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zhàn)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蹲髠鳌窡o論對后代史學和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藝術上的成就令人驚嘆,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

  4、春秋三傳:

  《左傳》、《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被稱為“春秋三傳”。

  三、相關史實及背景介紹

  同學們先齊聲朗讀一遍,疏通生字詞,注意語氣和停頓。(基本解決字詞讀音,停頓)

  接下來,我請一位同學來講講本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好,下面我們先從地圖上分析一下當時各國之間的關系。這是秦國,都城為壅。這是晉國,都城為絳。這是鄭國,都城新鄭。晉鄭彼鄰,秦如攻打鄭國,的確如燭之武所言:“越國以鄙遠!碑敃r,晉軍駐扎在函陵,即新鄭縣北;秦軍駐扎在汜水南面,離新鄭也不遠。大軍壓境,鄭國危如累卵!稜T之武退秦師》中所記述的就是秦晉攻打鄭國之前展開的一場外交斗爭。燭之武是這場外交斗爭的主角,他身負君命,只身赴秦,說退秦軍,實屬不易。當時,秦、晉、鄭三國的關系十分復雜,了解與此文相關的歷史史實,對我們學好這篇課文十分重要。

  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

  這一年,晉獻工卒,晉國陷入內亂。公子夷吾出逃,后以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以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派兵護送他回國并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熬奔辞啬鹿,“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

  沒想到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就反悔了,拒絕割地。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指秦穆公,“許君焦、瑕”則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應予秦河東之地一事。秦晉兩國之間的關系從此出現(xiàn)了裂痕。

  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文中提到的晉文公重耳曾在外流亡十九年,期間經(jīng)過鄭國,鄭文公不太看得起他,所以沒有以應有的禮遇接待他。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

  公元前632年,晉楚之間發(fā)生了一場城濮之戰(zhàn),楚軍大敗。晉文公一躍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地處兩國之間,又因為曾經(jīng)無禮于重耳,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人到晉國請罪求和。于是,晉與鄭結盟,也就是鄭國承認了晉國的霸主地位。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

  《燭之武退秦師》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zhàn)只相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實屬城濮之戰(zhàn)的余波。

  四、初步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先請全班齊聲朗讀。通過課前的預習,相信同學們對于本文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們先從文章標題看起,燭之武退秦師,“退”是“使…退”的意思。全文也是圍繞著這一“退”字展開的。下面,請同學們回答我?guī)讉問題,看看你們預習的怎么樣。

  1、燭之武是誰,他為什么要退秦師?

  2、秦師有同伙嗎?他們之間關系怎么樣?

  3、燭之武為什么不是選擇退晉軍而要退秦師?

  4、燭之武是怎么退秦師的?有沒有用什么計謀?

  全文分為四段,每一段都十分簡短,卻意思非常清楚。你們能不能用更簡短的話來概括每一段的大意?

  五、作業(yè)

  下節(jié)課我們將對本文進行更加細致的分析,請同學們課后細讀課文,找出文中出現(xiàn)的古今異義的字詞,“之、以、于、焉”字,看看它們有幾種意思。

  六、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ㄒ唬┲R與能力

  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常見虛詞的用法,詞類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2、了解和欣賞古代記敘散文的敘事藝術;

 。ǘ┻^程與方法

  3、學生質疑,教師點撥法,解決文言文詞句方面的知識;

  4、反復朗讀,體會燭之武高超的語言藝術和敘事藝術;

 。ㄈ┣楦袘B(tài)度價值觀

  5、以古鑒今,通過文章中分析各國攻伐與結盟關系的實質來反思當下。同時,從國家之間的分分合合來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教學層次設計

  一、導入及回顧(5分鐘)

  二、文本分析(25分鐘)

  三、欣賞敘事藝術(10分鐘)

  四、五分鐘機動時間及作業(yè)布置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介紹了本文的相關歷史背景,對文章頁有了大致了解。下面請同學們先朗讀全文。上節(jié)課結束的時候,我要求你們找出古今異義的字詞,我請同學來說說,找到了那些。好,看來大家課后還是看了書的。那么,看到課后習題二,解釋這些詞的意思。

  行李、以為、夫人、去、東道主

  二、文本分析

  一)通過檢查,發(fā)現(xiàn)同學對上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還不錯,希望沒有記住的同學在早自習的時候多花點時間記住。這節(jié)課我們將深入學習本文。

  第一自然段

  (齊讀)“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本段關鍵一句,語速要較慢,尤其是“且”處應稍作停頓,“也”字要拖長聲音。后句“晉/軍函陵,秦/軍汜南”注意斷句。“晉”“秦”之后要略作停頓。因為“軍”在此名詞活用為動詞,當“駐扎”講。

  (領讀,齊讀)

  提問:本段僅25字,卻道出很多內容,有哪些?

  明確:①秦晉圍鄭,來勢兇猛;弱小鄭國,危如累卵。②“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晉圍鄭的原因,又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第二自然段

  (齊讀)“國危矣”要讀出心情沉重之感!叭羰範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要讀得堅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俺贾畨岩,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是燭之武對只能虛度人生的無可奈何慨嘆,要讀出傷感的基調,而鄭伯,面對燭之武的牢騷,并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不滿,而是從諫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鄭伯之言一定要讀得心平氣和。

  提問:面對為難,鄭國君臣的表現(xiàn)如何?

  明確:①佚之狐出謀劃策,力薦燭之武。②鄭伯從諫如流,情真意切,感動了燭之武。③燭之武面對鄭伯的誠意,深明大義,承擔了赴秦說秦師的重任。

  第三自然段:教師重點分析燭之武退秦師這一段(齊讀)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示弱。鄭已經(jīng)知道自己抵不過秦晉的軍隊,房地姿態(tài),減輕秦伯的`戒心)以退為攻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翻譯)

 。玎崒η貒鴽]有好處,即使因一時意氣滅亡了鄭國,也難以維持在鄭國的統(tǒng)治)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翻譯)

 。ㄤ侁惱,滅鄭國除了對秦國沒有意義之外,相反會帶來不利,會增加晉國的實力。會使自己在與晉國的較量中居于不利地位)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進一步陳述了留鄭的有利,將利害關系展現(xiàn)在秦穆公面前,讓他知道是否該選擇攻打鄭國。)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ǚ只呓狻H糁皇卿侁惱,讓秦國考慮退兵,秦穆公或許會考慮到與鄭國的同盟關系,不好獨自先退兵,但是,燭之武重提晉文公背信棄義之事,使秦穆公減少了對維持同盟關系的顧忌,同時考慮同盟的可信度。)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翻譯)

 。◤母旧险f明鄭國滅亡后,秦國也會深受其害,秦國幫助晉國攻打鄭國,只不過是幫晉國增加領土,這是燭之武誰退秦師的最關鍵的一點,仔細為秦穆公分析當前的局勢,讓他明白秦,晉,鄭三國所處的地位與利害關系。)

  闕秦以利晉,為君圖之。

 。T之武說動秦穆公之后,并不是直接請求秦穆公退兵,“為君圖之”是讓秦穆公仔細考慮,但其實結果已經(jīng)知曉,燭之武用這種方法維護了秦穆公作為君主的決斷權,不會讓別人以為是燭之武讓秦伯退軍,秦伯就聽從,而是在陳說利弊后,由秦穆公自己做出決定。)

  燭之武請求敵國退軍但又不失其氣勢,以退為進,層層推進,不是一味的請求退軍,而是站在秦國利害關系的基礎上進行勸說,并援古例今,全方位的考慮各方面的情況。

  第四自然段

  (齊讀)“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翻譯)“微”后果作停頓,因“微”是連詞,表假設,為“假如沒有”之意,曾經(jīng)在《岳陽樓記》中學過這個詞即“微斯人,吾誰與歸”。“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詞,為“那”!耙蛉酥/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頓。

  提問:晉軍為什么沒有追擊秦軍?

  明確:從仁、智、武三個方面考慮。

 。R讀課文)我們已經(jīng)將全文過了一邊,請問同學還有沒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請舉手提問。

  二)、總結:

  1、重點虛詞

  “之”字的用法。

  1)代詞,在句中做定語或賓語。例:許之

  2)連詞。○1連接定語和中心語,表領屬關系或修飾關系,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例:寡人之過也○2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使主謂結構變成偏正結構,在句中充當主語、賓語或狀語。例: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了解了“之”的用法后,我希望同學能真正理解。

  提問:請同學找出文章中的“之”字,并判斷屬于哪一種用法。

  (作代詞:1.許之;2.若不闕秦,將焉取之?3.為君圖之。4.楊孫戍之。5.子犯請擊之。6.亦去之。7.何厭之有(注意:這里是做代詞,復指“有”前面的賓語。

  “的”:1.寡人之過也。2.因人之力而敝之

  取消句子獨立性:1.臣之壯也。2,鄰之厚,君之薄也。3.行李之往來4.君之所知也)

 。ǖ诙䝼重要的是“以”字的用法,“以”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以”字的用法。

  1)介詞,表原因,相當于“因”“因為”

  2)介詞,“用”“拿”,表示動作行為以某物為工具或憑借

  3)連詞,連接兩種行為,表示前后關系。

  4)(下面,請同學根據(jù)講解,判斷下面“以”字屬于那種用法)

  以其無禮于晉。敢以煩執(zhí)事。以亂易整,不武。越國以鄙遠。焉用亡鄭以陪鄰。

 。ā1.屬于第一種用法○2○3屬于第二種用法.○4○.5屬于第三種用法)

  “而”

 、俳窦倍笞(才,連詞,表順承)

 、谝箍P而出(表修飾,連詞)

 、廴敉鲟嵍欣诰(表順承,連詞)

 、艹瘽υO版焉。(表轉折,連詞)

  “于”字用法

  1)表處所、時間

  2)介紹涉及的對象。

  “焉”

 、僮右嘤胁焕。(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為什么)

 、廴舨魂I秦,將焉取之(疑問副詞,怎么能)

  2、詞類活用

  1)使動用法——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之怎么樣”的意思,即此時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發(fā)出的,而是由賓語發(fā)出的。

  1.燭之武退秦師(使退)

  2.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滅亡)

  3.闕秦以利晉(使獲利)

  2)名詞用作動詞

  1.晉軍函陵(駐扎)

  2.越國以鄙遠(邊邑,這里用作動詞,使成為邊邑,使動用法)

  3.既東封鄭(疆界,這里用作動詞,使成為疆界,使動用法)

  3)形容詞用作動詞

  鄰之厚,君之薄也(變雄厚,變薄弱)

  (了解了一些詞語的用法之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本文的一個特殊句式,這個句子在多文言文中都會出現(xiàn),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3、特殊句式

 、僖云錈o禮于晉介詞結構后置。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介詞結構后置。

  ③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有何厭”。④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

  (“何”是有的賓語,“之”在這里作代詞,復指“有”的賓語,同樣用法有我們在初中學過的“忌不自信!薄多u忌諷齊王納諫》)

  三、欣賞敘事藝術,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經(jīng)過我們對《燭之武退秦師》這一文的詳細解讀,請同學歸納一下本文采用了那些技巧:

  1.用人物對話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呈現(xiàn)故事發(fā)展矛盾。

  有鄭文公與燭之武的對話,有燭之武與秦穆公的對話。燭之武對鄭文公的話里有話;對秦穆公說的話,完全看到了秦、晉間的矛盾,看到圍鄭對秦、晉的利害關系,所以能打動秦穆公。最后寫子犯請擊秦軍,晉文公不同意,這里預伏后來的秦晉殽之戰(zhàn)。本文中的故事是發(fā)生在秦晉圍攻鄭國的緊張氣氛下,通過佚之狐之言引出燭之武出場。燭之武與鄭伯的一段對話既可以看出燭之武曾經(jīng)懷才不遇的悲憤,也可以看出面對國難時,燭之武不計前嫌,為國效力。燭之武說秦穆公這一段更是通過燭之武的言辭,講故事發(fā)展推向高潮,并同時鋪陳出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國與國之間攻交伐謀的本質。

  2.敘事精煉,語言簡潔。

  燭之武如何說服秦伯是文章的主體,因此,文章著重對此進行了描寫。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知道,雖然只有短短百字左右,但是,卻將秦,晉,鄭三國利害關系分析的非常明朗,并且抓住人物的心理,敘事有理有據(jù),非常全面。

  例如其他的敘事技巧:伏筆,照應等,并舉例論證相關觀點。重要的是同學自己根據(jù)文章進行的有依據(jù)的分析。

  四、作業(yè)

  假如晉國單獨對鄭出兵,鄭伯要你去說服晉侯,你會怎么說?就此寫一段勸說詞。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2

  《燭之武退秦師》是新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第一單元第四篇課文。燭之武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啟示著今天的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應該愛崗敬業(yè);即使暫處逆境,也應該不斷磨礪自己,以至終成大器!同時昭示我們應該學習古人那種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燭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確把握天下形勢,并且熟知歷史,洞察秦晉之隙,然后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生活是一塊磨刀石,只有不斷砥礪自己,才能保持永遠銳利的鋒芒。

  一、教學目標

  1、理解“以、而、焉”3個詞語。歸納本文的文言知識。

  2、在掌握字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

  4、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精神。

  二、核心素養(yǎng)

  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guī)律,積累常見文言字詞,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和特點,欣賞燭之武高超的勸說藝術。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體味本文類比推理和比喻說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語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精神。培養(yǎng)積極的人生觀。

  1、積累相關文言知識。

  2、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于運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學生課前自學,查找相關背景資料,幫助理解文章。

  《燭之武退秦師》

  一、導入課文,

  1)1995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边@個故事可謂是“一夫敵百萬之師”的現(xiàn)代版。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無數(shù)這樣的人物:張儀、蘇秦、諸葛亮。今天我們將去拜訪他們的“祖師”,請同學們翻到《燭之武退秦師》。

  2)《論語》子路篇中說“一言以喪邦,一言以興邦”,古代有很多有名的謀士如魏征勸諫唐太宗、鄒忌諷齊王、觸龍說趙太后,這些人都是國家的名臣,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另一位為國努力的謀士燭之武。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1、請學生讀注釋1,《左傳》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范。

  《左傳》的別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

  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

  2秦晉圍鄭背景(適時補充給學生)。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鄭有兩事得罪了晉國:其一,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其二,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幫的是楚國,而此役楚國失敗。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

  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zhàn),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讓學生自讀,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 秦伯說(yuè)

  四、題解

  退:使動用法,

  使-----撤退

  師:軍隊

  五、講解課文

 。ㄒ唬┲v解第一段

  1、誦讀指導: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本段關鍵一句,語速要較慢,尤其是“且”處應稍作停頓,“也”字要拖長聲音。此句讀完,稍作停頓,再起后句“晉/軍函陵,秦/軍汜南”。“晉”“秦”之后要略作停頓。因為“軍”在此名詞活用為動詞,當“駐扎”講。(領讀,齊讀)

  2、提問:本段僅25字,卻道出很多內容,有哪些?

  明確:①秦晉圍鄭,來勢兇猛;弱小鄭國,危如累卵。②“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晉圍鄭的原因,又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L試背誦)

 。ǘ┲v解第二自然段

  1、誦讀指導:

  “國危矣”要讀出心情沉重之感!叭羰範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要讀得堅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是燭之武對只能虛度人生的無可奈何慨嘆,要讀出傷感的基調,而鄭伯,面對燭之武的牢騷,并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不滿,而是從諫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鄭伯之言一定要讀得心平氣和。(領讀,齊讀)

  2、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

  無能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無能:不能。已:同“矣”。

  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判斷句)

  3、提問:面對為難,鄭國君臣的表現(xiàn)如何?

  明確:①佚之狐出謀劃策,力薦燭之武。②鄭伯從諫如流,情真意切,感動了燭之武。③燭之武面對鄭伯的誠意,深明大義,承擔了赴秦說秦師的重任。(齊讀)

 。ㄈ┐v第三段。

  1、一生范讀本段。

  2、學生借助注釋細細梳理本段。(因為本段集中刻畫了燭的形象、表現(xiàn)出其高超的游說技巧,所以讓學生細細品味)

  3、生接龍串析本段。(師點撥)

 、佟耙埂夭保赫f明形勢危急,燭不畏危險。

 、跔T說秦伯運用了高超的攻心術: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矍亍诉:秦權衡利害,決定退兵,但卻派人留守要塞,體現(xiàn)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探究“三巧”游說藝術

  1)以“利”巧攻心理。2)以“害”巧析形勢。3)以“史”巧施離間。

  5、學生同桌討論歸納,師引導學生歸納本段知識點:

  亡:動詞的使動用法;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鄙:名詞的意動用法;

  封:名詞的意動用法;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薄: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東:名詞活用做狀語;陪:通假字,通“倍”;

  共:通假字,通“供”;厭:通假字,通“饜”;

  說:通假字,通“悅”;闕:通假字,通“缺”或“掘”;

  5、師引導學生結合燭的游說步驟即興背誦本段。

 。ㄋ模┐v第四自然段

  1、誦讀指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頓,因“微”是連詞,表假設,為“假如沒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詞,為“那”!耙蛉酥/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頓。

 。R讀,然后指名學生讀)

  2、提問:本文是如何結尾的?

  明確:以晉文公再風云突變中,頭腦前行,毅然撤軍作結。而這也正是燭之武所想達到的目的。

  六、嘗試背誦全文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分析燭之武形象

  板書

  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

  智退秦師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

  晉師撤離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集體背誦全文。

  2、對文中的文言字詞提問。

  二、亮點探究

  1.文章寫燭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探究學習:這段文字看似閑筆,卻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燭之武的境況,是一個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評鄭伯不能用人,但在關鍵時刻,作為國君尚能接受規(guī)諫,誠懇負責。三是點明燭之武深明大義,以解國難為重。這一內容粗線條地勾勒出燭之武的形象,為下文寫他奔赴國難的義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鋪墊。

  2.晉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你怎樣看待晉文公的退兵理由?

  探究學習:其實,“不仁”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fā)兵攻鄭!安恢辈攀菍嵸|!爸蓖ā爸恰,這個“智”,是理智,就是對現(xiàn)實情況的客觀分析,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以亂易整,不武”,勝負之數(shù),難以意料。晉的退兵,說到底,也是一個“利”字起作用。

  3.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請舉例分析這一寫法特點。

  探究學習:文章注意伏筆與照應的地方較多,如:①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師埋下了伏筆。②“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的有關內容。③“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

  文章預后瞻前,巧施伏筆,簡練而不失謹嚴,自然而耐人玩味。

  三、燭之武形象探討:

  提問:燭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請用簡練的語言加以評價。

  燭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確把握天下形勢,并且熟知歷史,洞察秦晉之隙,然后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生活是一塊磨刀石,只有不斷砥礪自己,才能保持永遠銳利的鋒芒。燭之武到了七十多歲的高齡,仍有滿腹牢騷,可見他的銳氣未減;仍能建功立業(yè),可見他的才華依舊。此前,三朝為官,滿腹經(jīng)綸,卻一直不得重用,其間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燭之武在這種懷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妄自菲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圖強,飽讀經(jīng)書,關心時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終于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也是最為關鍵的時刻,“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擊,為自己一生劃上一個完美的感嘆號。時代鑄就英雄。燭之武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啟示著今天的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應該愛崗敬業(yè);即使暫處逆境,也應該不斷磨礪自己,以至終成大器!同時昭示我們應該學習古人那種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歸納文言詞語的用法

  1、詞類活用、

  A.名詞做狀語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在東邊;在西邊)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

  B.動詞活用為名詞君亦無所害(害處)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恩惠,好處)

  C.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臣之壯也(壯年)越國以鄙遠(遠方,邊遠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主語)晉惠公)許君焦、瑕(主語)

  夜縋(燭之武)而出(賓語)敢以(之)煩執(zhí)事(賓語)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介詞)

  B.倒裝句

  以其無禮于晉(于晉無禮──介賓短語后置)

  且貳于楚也(于楚從屬──同上)

  佚之狐言于鄭伯(于鄭伯言──同上)

  何厭之有(有何厭──賓語前置)

  C.判斷句

  3.通假字

  無能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說,與鄭人盟(悅)失其所與,不知(智)

  4。古今異義

 、傩欣钪鶃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谌羯徉嵰詾闁|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芤嗳ブ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5.完成課后練習,一詞多意

  以

 、僖云錈o禮于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zhí)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苎捎猛鲟嵰耘汔? (表順承,連詞)

 、萑羯徉嵰詾闁|道主 (把,介詞)

  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谝箍P而出 (表修飾,連詞)

 、廴敉鲟嵍欣诰 (表順承,連詞)

 、艹瘽υO版焉。 (表轉折,連詞)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語氣詞,表陳述)

 、谘捎猛鲟嵰耘汔彛 (疑問副詞,為什么)

 、廴舨魂I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么能)

 、芮已芍猛潦 (疑問代詞,哪里)

 、菀再狗蛴^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抻乐藸幈甲哐 (兼詞,于此)

  五、課堂小結

  六、布置作業(yè)

  嘗試把這篇文章改編成課本劇。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3

  [學習重點]

  1、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概況。重點了解《左傳》作為先秦歷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內容和語言特色。

  2、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的知識,以培養(yǎng)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學習難點]

  1、掌握正確誦讀方法,養(yǎng)成閱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在課余拓展遷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燭之武智退秦師的政治活動,鑒賞燭之武的嫻熟而精要的外交辭令。

  [文習賞識]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

  《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作者相傳為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認為它是一部獨立的自成體系具有獨立創(chuàng)見的歷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關春秋時期各諸候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實都有載述,具體面完整地顯示了時代概貌。顯然,傳統(tǒng)天命、禮教思想時有流露,這是歷史局限性。

  《左傳》又具有很高的文字價值。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敘事委婉詳盡,情節(jié)富于故事性和戲劇性,描寫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鮮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xiàn)能力。

  [整體感知]

  本文記述了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的一個故事。鄭國被秦、晉兩的國包圍,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圍,迫使晉國也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xiàn)出他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燭之武,不計前嫌,受命于危難中,義無反顧奔赴敵營。在大國國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晉間互爭霸權,權利不一致的基本矛盾侃侃而談,句句打動對方。終于說服秦君,解除國難,燭之武的言行,體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愛國思想。

  課文按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分為四段:第一段寫秦、晉國圍鄭;第2段寫燭之武臨危受命;第3

  段寫燭之武智退秦師;第4段寫晉師撤離鄭國。

  本文主要寫燭之武說退秦師,因此燭之武的外交辭令是本文記敘的重點,從而塑造了燭之武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后的胸有成竹,對秦晉兩國關系和矛盾的了如指掌,,使他的形象躍然紙上。至于其他方面就寫得較為簡略。文章波瀾起伏,亦張亦弛,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敘事中注意伏筆與照應,從而使結構嚴謹。

  [課文重點存儲]

  要重視積累,對常用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要寓詞于句,從意義和用法兩方面透徹理解,應牢記:積累是運用的前提。

  詞類活用

  一、字

  1、字音:

 、巽,fàn,字的左邊為三點水,故其義必與水相關。指汜水,是位于鄭國境內的一條河流。另外,范字的讀音也是由草字頭下面的汜的讀音而來。

 、诳P,zhuì,字的左邊為絞絲旁,故其義與繩索、絲綢相關。

  意為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聲構字法,左邊為繩索之形,右邊是其音,縋的讀音就是根據(jù)追而來。

 、酃,本為象形字,下面兩點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個通假字,通供,供給之意,讀gōng。

 、荜I,形聲字,門為形,闕為聲,讀作quē,意即門戶受損。

 、莘,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時,讀páng。

  2、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供應。讀gōng)

 。3)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4)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高興。讀yuè。)

 。5)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聰明。讀zhì)

  二、詞

  1、詞類活用:

  ①燭之武退秦師(退,使動用法,使撤兵。)

 、跁x軍函陵,秦軍汜南(軍,名詞作動詞,駐軍。)

  ③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亡,使動用法,使滅亡。)

 、茉絿员蛇h(鄙,名詞意動,把當作邊邑;遠形容詞作名詞,遠地。)

 、蓊I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詞作動詞,變雄厚、變薄弱。)

 、藜礀|封鄭(東,名詞作狀語,向東;封名詞意動用法,使成為疆界。)

 、呷舨魂I秦(闕,動詞使動用法,使削弱。)

  ⑧闕秦以利晉(利,名詞使動用法,使獲利。)

 、嵋蛉酥Χ种,不仁(敝,形容詞用作動詞,損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詞作名詞,缺少的東西。)

  2、古今異義

  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贃|道主

  今義:請客的主人。

  古義: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來。

  ②行李

  今義: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等。

  古義:缺少的東西。例如:共其乏困

 、鄯

  今義:疲勞。

  古義: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芊蛉

  今義:對已婚女子的尊稱。

  三、特殊句式

  1、判斷句

 、偈枪讶酥^也(也表示判斷)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斷)

  2、省略句

  ①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冢T之武)辭曰:臣之壯也

 。ㄊ÷灾髡Z燭之武)

  ③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介詞以的賓主之)

  3、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有的賓語何厭前置,之作為標志。翻譯時要調整為有何厭)

  4、狀語后置

  以其無禮于晉(介賓短語于晉作狀語,后置,翻譯時要調整為于晉無禮)

  [典型例題激活]

  [例1]下面對文言句式的判斷,相同的一組是()

 、俜驎x,何厭之有?

 、诮褚逊,何又求矣?

 、壑T候有在者乎?

 、艹潜毙旃R國之美麗者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②句為賓語前置句,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何作賓語,賓語前置。③為省略句,應為諸候子孫其繼有在者乎?④為判斷句。用者也句式表示判斷。

  答案:A

  點評:

  本題考查對文言句式的理解。平時多了解文言句子的各種類型(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賓語前置句、省略句等),根據(jù)各類句型的特點和文言句式本身的意思來判斷。

  自測題

  1、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全對的一組是()

  A、秦軍汜(sì)南夜縋(zhuì)而出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闕(jué)秦許君焦瑕(xiá)

  C、秦伯說(yuè)杞(qǐ)子楊孫戍(shù)之

  D、逢(féng)孫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與,不知(zhì)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貳:兩個

  B、晉軍函陵 軍:駐軍

  C、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增加

  D、以亂易整,不武 易:替代

  3、找出通假字

 、贌o能為也已

  ②共其乏困

 、矍夭f,與鄭人盟

 、苁渌c,不知

  4、下列加點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B、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C、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下列加點詞語沒有活用的一項()

  A、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B、越國以鄙遠

  C、既東封鄭

  D、鄭既知亡矣

  6、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B、何厭之有

  C、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D、以其無禮于晉

  7加點詞意義和用法與其他各項不同一項是()

  A、鄰之厚,君之薄也

  B、行李之往來

  C、君之所知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課內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812題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8、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夜縋(用繩子拴著從城墻上下來)而出

  B.越國以鄙(偏僻)遠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來,共其乏困

  D.闕(使缺,損害)秦以利晉.惟君圖之

  9、以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君亦無所害

  B.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C.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

  D.以為得之矣

  10、加點詞的用法與例句不相同的一項是()

  例:君知其難也

  A、共其乏困

  B、又欲肆其西封

  C、吾其還也

  D、失其所與

  11、對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越過晉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國君知道那是很困難的。

  B、越過晉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難的。

  C、越過秦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晉國的東部邊境,國君知道那是很困難的。

  D、越過秦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晉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難的

  12、燭之武的話表現(xiàn)了外交辭令中婉曲這種表達方式的是()

  A、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B、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C、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D、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課外閱讀]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318題。

  介之推不言祿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荨褵o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選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13、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A、外內棄之

  棄:厭棄

  B、不亦誣乎

  誣:荒謬

  C、焉用文乎

  文:文飾,動詞

  D、以綿上為之田

  田:田地

  14、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的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是()

 、俚撘喔ゼ

  ②、罪又甚焉

 、邸㈩烈嗲笾

 、、焉用文之

  A、兩個亦字相同,兩個焉字不同

  B、兩個亦字相同,兩個焉字也相同

  C、兩個亦字不同,兩個焉字也不同

  D、兩個亦字不同,兩個焉字相同

  15、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A、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B、不食其食,身將隱

  C、介之推不言祿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16、對介之推讓祿一事的分析,最確切的一項是()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態(tài)度和在榮譽地位面前的謙讓精神。

  B、介母三次設問,表明她是一個關心兒子但并不愿違背兒子意愿的人。

  C、本篇頌揚介之推母子不求賞賜,不圖浮名的品行。

  D、晉侯是個卑鄙小人,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

  17、對文章寫介母三次設問的目的,判斷不正確的是()

  A、誘導兒子追求名利。

  B、考驗兒子是否堅決隱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寫介母是個深明大義教子有方人。

  18、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傧铝x其罪,上賞其奸。

  譯文:

 、谟榷е,罪又甚焉。

  譯文:

 、垡灾疚徇^,且旌善人。

  ④譯文:

  [創(chuàng)新拓展練習]

  19、仿照下列句子寫兩句話。

  要求:①句式相同。②內容有聯(lián)系意義。

  例句:如果愛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給兒童,一只送給老人。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給早春,一只送給晚秋。

  A、

  B、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2.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3.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4.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預習】

 。1)借助工具書,通讀原文。

 。2)參考有關資料,對《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中的地位及《左傳》的語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節(jié),特別注意對燭之武這個中心人物的把握。

  (4)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及難點。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

  人們常用“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來形容那些縱橫捭闔的外交家,用“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來形容那些高明的謀略家,這并非溢美之詞。相信大家學習本文將會感受到這種風采。

  一、檢查課前預習

  1.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給。句意是:秦國的外交使臣經(jīng)過鄭國,鄭國可以供給他們所缺少的物資糧秣等物。)

  (3)秦伯說。(說,同“悅”。句意是:秦穆公聽了很高興。)

 。4)失其所與,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國,不是聰明。)

  2.字音

  氾fàn南佚yì之狐夜縋zhuì而出

  瑕xiá闕quē秦杞qǐ子逄páng孫

  3文常本文選自《左傳》,《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他還作了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按呵锶齻鳌

  二、課文探究

  1.解題

  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公元前630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2.時代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導致事情發(fā)生的原因有二點。其一,鄭國曾二次得罪過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跑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時晉、楚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告終。后鄭國雖然即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鄭伯甚至與晉侯“盈于衡雍”,但最終沒有感化晉國。其二,晉秦兩國聯(lián)合圍攻鄭國,是因為晉秦都要爭奪霸權,均需要向外擴張,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自然要尋找這樣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必然了。

  3.熟悉課文,達到背誦,特別注意把握課文的支撐句(自主學習):

 、偾亍x圍鄭,……且貳于楚也。

 、谖岵唤庠缬米,……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③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I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還也。

  4.了解主要人物(自主學習)

  燭之武是中心人物。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在國難當頭,深明大義,以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只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鄭國的危機。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說服了秦伯,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叭羰範T之武見秦軍,師必退”,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了解,對鄭、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

  鄭伯,勇于自責者。當鄭國所處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卻流露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滿腹委屈與牢騷。面對此,鄭伯先是“是寡人之過也”以自責,從諫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揚先抑,設想假如鄭國滅亡的話,對燭之武也無好處,這種透徹的分析,誠意的表白,終于感動了燭之武,使之臨危受命,義無反顧赴敵營。

  5.全文中心寫了件什么事?故事情節(jié)是怎樣展開的?(合作探究)

  全文以燭之武說退秦軍為中心。全文故事情節(jié)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秦晉圍鄭,既點出了戰(zhàn)事爆發(fā)的原因,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又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第二部分,燭之武臨危受命。鄭國君決定通過外交途徑來解除危機,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了燭之武。鄭伯自責,情真意切感動燭之武,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決定只身見秦伯。

  第三部分,燭之武說退秦師。

  燭之武首先向秦穆公承認鄭國處在危亡的境地,把這件事放在一邊不再談。然后一面說明秦國滅鄭則無益而有害,舍鄭則有益而無害。一面舉出事例,說明晉國不可信賴,秦國不應與晉國共事,晉國得到鄭國,必將進而損害秦國。燭之武利用秦、晉兩國的矛盾,根據(jù)事理和事實,把秦滅鄭和秦與晉共事的害處分析得十分透徹,終于說得秦穆公不僅撤兵回國,而且留下一部分人助鄭防御晉。

  第四部分,晉師撤離鄭國。

  當晉國的盟軍秦國成為鄭國的盟友后,晉侯毅然撤軍。說秦伯而退晉師正是燭之武所要達到的目的。

  6.學生討論交流。

  討論題:簡析燭之武的形象?

  志士勇士辯士

  總結本文是一篇記述古人辭令的散文。鄭國被晉、泰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命說退秦軍。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一番說辭,使說服了秦君。撤出圍鄭的軍隊,并派兵助鄭國防守,致使晉軍不得已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這篇文章,贊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去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斗爭的復雜性。

  本文燭之武的話雖系外交辭令,但說得透徹在理,實事求是,層層深入,簡明得體,令人信服。與戰(zhàn)國時代縱橫家的危言聳聽是不一樣的!蹲髠鳌返淖髡吣苡蒙倭课淖职堰@些復雜曲折的意思記載得十分清楚,這種精煉的文筆很值得學習。

  三、課后作業(yè)翻譯全文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5

  設計思想:

  1、新教材的文言文教學應該有所變化?梢酝ㄟ^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大意后,在注釋的幫助下口頭翻譯,教師作有重點的點撥。如果再僅僅局限于詞法、句法、主旨、寫作特色,不僅了無新意,而且會讓學生感到疲憊、厭倦,甚至學無所獲。因此,本案例既讓學生充分活動(理解、翻譯),又有教師的即時評價;既重課堂實效,又貫穿情理氛圍。

  2、語文課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途徑之一就是整合,對三維目標的整合,對教學內容的整合,對教與學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實現(xiàn)學生語文素養(yǎng)最大程度的提升。

  3、語文課堂中,預設與生成應該實現(xiàn)最高程度的統(tǒng)一。預設不充分的課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課堂,而沒有生成的課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課堂。充分的預設能為生成提供寬廣的平臺與深厚的知識背景,即時的生成能為預設增添靈動的色彩和跳躍的節(jié)奏。

  4、語文課堂應該成為傳承和宏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舞臺。古代典籍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文言文教學應該引領學生最大限度地走進這種文化,潛心會文,虛心涵詠,熟讀精思,切己體察,使這種文化滋養(yǎng)學生心智成長。

  教學內容分析:

  文言文教學本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對文言文有著一定的畏懼心理。應該利用文章本身的特點使學生有一種文言文不難學的感覺。本文故事情節(jié)性較強,人物形象突出,易于理解。因此在學習中加強對文章的內容的理解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復述能力。本篇文章屬于先秦敘事散文范疇,故事情節(jié)引人入勝,人物形象突出鮮明,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興趣,提高其自學能力。因此本課時主要介紹一下有關文學常識,采用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有一個較深入的理解把握,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地探究文章內容地熱情。初中學生就已經(jīng)學過《左傳》中的《曹劌論戰(zhàn)》,對左傳已經(jīng)有初步得了解,教師不必在課堂開頭即作介紹,可在總結課上學生介紹時,適當補充、點撥。

  教學目標分析:

  本文是《左傳》中的名篇。學習本文要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學習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所以設定教學目標為:

  1、 掌握《左傳》的體例、別名和先秦散文的特點。

  2、 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 學會理解文言文詞句的方法

  4、 學習燭之武急國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鄭伯引咎自責的品質。

  教學準備:

  1、學生自行閱讀課文,對照注解口頭翻譯,提出字、詞、句方面的疑問

  2、學生借助資料、網(wǎng)絡查閱本文的'相關背景

  3、教師提供春秋形勢圖、秦晉圍鄭形勢圖

  教學過程設計:

  一、 激趣導入:

  中國古代就有“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誤國”之說,還有“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之論。口才真的這么重要么?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同學們可以舉出這樣的實例么?

  二、 整體感知

  1、文章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大家可以再加上一個字,使它更清楚的表現(xiàn)文章的內容么?“燭之武說退秦師”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相互復述故事

  3、在對課文基本熟悉的情況下,請大家從鄭國、燭之武的角度出發(fā)概括各小節(jié)的內容。(此步驟為后面的活動作鋪墊)

  教師導引:如:第四小節(jié) 逼退晉師

  如果僅僅概括成晉國退兵則角度不對

  如果僅僅概括成鄭國解圍則不夠全面(完全寫鄭國)

  4、文中攻打鄭國的,除了秦師,還有晉師,為什么燭之武不去退晉師呢?

  請用原文中的話來回答:

  5、晉國后來退兵了么?為什么晉會退兵呢?

  請用晉文公的話來回答:

  你認為是什么原因?請用自己的語言表述。

  三、質疑探究(解決文言知識)

  在把握文章的整體意思的基礎上,我們力求落實文中的文言基礎知識,課前對字、詞、句的理解有什么疑問,現(xiàn)在解決了哪些?還有哪些疑問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

  示例①:“夫晉,何厭之有?”如何理解?

  點撥:“厭”根據(jù)上下文應該如何理解?根據(jù)后面一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有“貪得無厭”的意思,那這里的“厭”應該和“貪得無厭”的“厭”一樣理解為滿足。

  “何厭之有?”和《陋室銘》的哪句話結構類似?“何陋之有?”聯(lián)系舊知可知這是個用“之”來提賓的疑問句。

  示例②:“亦去之”中“去”理解為“離開”嗎?(以前學過這個義項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鳥樂也。②去國還鄉(xiāng))。還有什么更準確的依據(jù)么?“亦”是“也”的意思這個“也”應該是緊承上文秦人回國而言的,所以“去”理解為“離開”。

  總之,引導學生利用兩把鑰匙:A聯(lián)系上下文;B聯(lián)想已知詞語、句式。

  四、賞讀品味(燭之武說辭的藝術性)

  1、請大家在小組內朗讀第三小節(jié),注意讀出語氣,并說出為什么這樣讀。

  朗讀時不必陷入朗讀的技術主義,但應把握一些明顯的停頓與變化,如:“鄭既知亡矣”欲揚先抑,應該讀出下降的、低緩的語勢;“夫晉,何厭之有?”“不闕秦,將焉取之?”連續(xù)的問句,應讀出上升的、急促的語勢。讀的目的是為了加深對說辭藝術性的品味,應該多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樣讀,不能停留于應該怎樣讀。

  附:第三小節(jié) 誦讀指導:

 、贍T之武“夜縋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辯說服了秦君。他的義無返顧,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談都需要在誦讀中表現(xiàn)出來,例如“秦、晉國鄭,鄭既知亡矣”一句,要讀得心平氣和,誠懇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達出燭之武欲揚先抑的論辯技巧。

 、凇叭敉鲟嵍幸嬗诰,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鄭只對晉國有利。但燭之武采用的是以退為攻的論辯技巧,因此要讀得平緩而又委婉。但“焉用亡鄭以陪鄰?”這一反問句,語調要略高一些,反問語氣要讀出來;然后緩而較輕地讀出“鄰之厚,君之薄也”。因為這幾句話意在動秦伯之心,點明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性。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句,則是燭之武另換角度,從禮儀上引誘秦伯,態(tài)度要更加誠懇,用中速讀,“若”字要拉長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讀音。

  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則是燭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誘之以利益之后更為成功的說服,即職責晉國的背信棄義和貪得無厭,因此讀時要有激憤之感,速度較前要快,尤其是“夫晉,何厭之有?”“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兩句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接著用平緩、誠懇的語氣讀出“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

  2、簡要分析燭之武退秦師,為何能夠成功。

  A、燭之武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心理:秦、晉圍鄭,完全與秦無關,秦國所以出兵,一是與晉國有同盟關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張自己的勢力。當他知道亡鄭只能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毫無好處反而有害的時候,他就會一改以往的所為,反過來幫助鄭國。

  B、燭之武斗爭策略的巧妙:他奉命去游說秦君,完全是為了鄭國的利益在說辭里表現(xiàn)的是處處為秦國著想,處處替秦國說話,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卻能夠不亢不卑,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語言的分寸,掌握到好處。

  全部說辭只有短短的125個字,卻說了五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從亡鄭于秦無益,秦、晉歷史關系,說到晉國滅鄭之后必然進犯秦國,步步深入,層層逼緊,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五、總結延伸

  《左傳》的文學價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善于用簡潔的語句寫出復雜紛繁的過程。《左傳》中有許多外交辭令也很出色。這些對后代敘事、議論的文學影響甚大。本文中燭之武的話雖說是外交辭令,但說得透徹在理、實事求是、層層深入、簡明得體、令人信服。與戰(zhàn)國時代縱橫家的危言聳聽是不一樣的。《左傳》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這些復雜曲折的意思記載得—清二楚,這種精煉的文筆很值得學習。

  啟發(fā)質疑:本文有不合情理之處么?秦穆公作為春秋五霸之一,似乎糊涂地聯(lián)晉圍鄭、又糊涂地與鄭人盟,他是怎么考慮這件事的?

  六、作業(yè)布置

  請分別以秦、晉、鄭三國史官的身份重新記錄這一歷史事件(讓學生體會寫作目的與文章剪裁的關系,讓學生體會本文鋪墊的巧妙),可適當加以合理推測。

  素材推薦:

  【背景材料】

  1.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

  晉獻公卒,晉國陷入內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夷吾。夷吾厚禮賄賂秦國,并答應割河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即秦穆公,“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2.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jīng)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善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3.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 ’

  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無禮于重耳,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人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之“貳”。

  “燭之武退秦師”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zhàn)只相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實屬前戰(zhàn)的余波。

  【主要人物】

  燭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正”(養(yǎng)馬的長官),大概相當于《西游記》里所說的“弼馬溫”吧。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須發(fā)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馮夢龍《東周列國演義》

  春秋五霸之二:晉文公、秦穆公

  可選擇《晉公子重耳出亡》中有關片斷和《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中的有關內容加以介紹。

  【作者作品】

  1.關于《左傳》的作者

  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慝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

  2.關于《左傳》的文學成就

  《左傳》文章優(yōu)美,其記事文對于極復雜之事項——如五大戰(zhàn)役等,綱領提挈得極嚴謹而分明,情節(jié)敘述得極委曲而簡潔,可謂極技術之能事。其記言文淵懿美茂,而生氣勃勃,后此亦殆未有其比。又其文雖時代甚古,然無佶屈聱牙之病,頗易誦習。故專以學文為目的,《左傳》亦應在精讀之列也。 ——梁啟超《中國歷史要籍解題及其讀法·讀左傳法之二》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經(jīng)文考》卷一六九引

  尋左氏載諸大夫詞令,行人應答,其文典而美,其語博而奧;述遠古則委曲如存,徵近代則循環(huán)可覆。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淺。諒非經(jīng)營草創(chuàng),出自一時;琢磨潤色,獨成一手。斯蓋當時國史,已有成文,丘明但編而次之,配經(jīng)稱傳而行也。 ——劉知幾《史通·申左篇》

  左氏之敘事也,述行師則簿領盈視,嚨聒沸騰;論備火則區(qū)分在目,修飾峻整;言勝捷則收獲都盡,記奔敗則披靡橫前,申盟誓則慷慨有余,稱譎詐則欺誣可見,談恩惠則煦如春日,紀嚴切則凜若秋霜,敘興邦則滋味無量,陳亡國則凄涼可憫。或腴辭潤簡牘,或美句人詠歌。跌宕而不群,縱橫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將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聞,古今卓絕。 ——劉知幾《史通·雜說上》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6

  教材:高一人教版必修1第二單元第四課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的文學常識,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文言現(xiàn)象

  2、掌握一些文言實詞,如“軍、遠、鄙、東道主、行李”等。

  3、學習燭之武臨危受命、大智大勇的愛國精神。

  4、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教學重難點:

  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實詞及文言語法現(xiàn)象

  學習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如擺事實、講道理

  教學方法:誦讀法、講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說一說

  歷史上有名的口才出眾之人(如, 藺相如、諸葛亮、鄒忌、唐雎等)

  二、填空并解題

  燭之武 退秦師 加一個字,使之能概括課文內容。(可填“勸、智”等)

  燭之武退秦師,關鍵詞是“退”,意思是“使……退兵”

  三、《左傳》與左丘明簡介

  1、聯(lián)系初中九年級《曹劌論戰(zhàn)》所介紹的《左傳》知識

  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著作《左傳》,也叫《春秋左氏傳》,作者左丘明

  2、春秋三傳 《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3、《左傳》與《國語》的區(qū)別

  《國語》是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寫此作時,左丘明已雙目失明,他是史家的開山鼻祖!蹲髠鳌分赜浭拢秶Z》重記言

  四、追溯歷史背景

  春秋五霸

  晉(晉文公) 齊(齊桓公)

  宋(宋襄公)

  秦(秦穆公)

  楚(楚莊王)

  晉國簡史

  晉獻公 → 晉惠公(夷吾)-----朝濟而夕設版焉(得罪秦)

  ↘ 晉文公(重耳)-----經(jīng)過鄭,鄭對之不善

  ↘大女兒(秦穆公夫人)

  晉襄公

  晉靈公(晉靈公不君 用彈弓射行人 煮熊掌不熟殺廚師)

  五、正音,理清故事梗概,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以問題串講、品析課文

  1、(1-2)自然段,鄭伯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用課文原句回答,并翻譯)

  2、(3)自然段,燭之武用哪些事實和事理說服秦伯退兵的?其中哪一點最關鍵?

  一共有五點

  A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過已鄙遠,君之其難也!保ㄗ⒁狻皥(zhí)事、縋、鄙、越”等)

  B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子薄也。(注意“焉、陪、厚、薄”)

  C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注意“舍、東道主、行李、共”)

  D 且君嘗為晉軍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子所知也。(注意“賜、許、朝、夕、濟、設、版”)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注意“何厭之有、封、肆、闕、焉、圖”)

  二、思考:

  分析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哪些是擺事實,哪些是講道理?最為關鍵的一點是什么?

  A和 D是擺事實

  B C E 是講道理

  最關鍵的一點是E 因為秦最擔心的是對方的強大而威脅到自己的霸主地位。

  第三課時

  一、討論: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失其所與,不知

  4、以亂易整,不武

  注意“微夫人、敝、所與、知、易、武”, “吾其還也”的“其”

  二、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xiàn)代漢語則以雙音詞為主。解釋課文中下列單音詞,體會這一特點。

  朝、亡、厭、國、戍、夕、危、師、及、辭

  三、思考并討論:呂祖謙《東萊<左傳>博議》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秦、晉連兵而伐鄭,鄭將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晉親鄭,棄強援、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詎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

  四、作業(yè)

  背誦課文,并閱讀《左傳》一書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7

  目的要求:

  1、掌握《左傳》的體例和特點。

  2、概括全文內容,歸納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

  3、學習燭之武急國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鄭伯引咎自責的優(yōu)秀品質。

  教學重點:

  1、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積累文言詞語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語法現(xiàn)象。

  2、結合時代背景,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學難點:

  對古今異義詞、被動句的掌握。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導入

  在《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則情形,不知大家還記得否?

  如血殘陽下,有一位衣著灰褐色戰(zhàn)袍,胯下一匹膘壯大馬、手持丈八蛇矛的武將立于長板坡當陽橋頭,但見他髭須倒豎,怒目圓睜,厲聲喝道:“燕人張翼德在此,誰來與我決一死戰(zhàn)?”再看對面,滿山遍野,旗幟遮天,陣前一面書有斗大的“曹”字的戰(zhàn)旗正迎風招展。原來是曹操的軍隊列陣在此。但見對面那些戰(zhàn)旗被武將的斷喝亂了分寸,出現(xiàn)了一片慌亂。武將又大喝:“張翼德在此,誰與我決一死戰(zhàn)?”對面曹軍的后陣竟出現(xiàn)了混亂。武將見此,又大喊:“戰(zhàn)又不戰(zhàn),退又不退,卻又如何?”話音未落,只見曹軍中有一戰(zhàn)將(夏侯杰)墜于馬下,百萬曹軍如退潮的海水般“嘩”地退后十幾里。請問這個軍官是誰?

  張飛!桃園三結義之一的張飛!對,就是張飛。他在我們的印象中是一個武夫的形象,喝退百萬雄師,倒也不足為奇。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文人,看他是如何在溫言細語中退卻百萬雄師,使自己的國家免于覆亡的厄運的。

  二、板書課題,介紹《左傳》

  1、了解《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作者左丘明。它記敘了東周前期240多年的歷史、經(jīng)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內容,既具有研究先秦歷史的史料價值,又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蹲髠鳌吠怀龅奶攸c就是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詳略合宜;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2、《春秋》三傳

  《左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傳zhuàn,解說義,由此看出,《左傳》是對孔子編著的《春秋》的詮釋、解說。另外還有兩本書也是對《春秋》的闡發(fā)——《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因此我們把這三本書叫做“《春秋》三傳”。

  三、分析課文

  1、秦晉為何圍鄭?(用原文回答)開篇交待這些有何作用?

  說明這次圍鄭主要是晉國想報復鄭國,從而擴大其勢力;而秦、鄭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利害沖突,且兩國軍隊分地駐扎,這就為下文燭之武成功地離間秦、晉提供了條件,為下文的展開埋下了伏筆。

  2、文章寫燭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這段文字看似閑筆,卻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燭之武的境況,是一個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評鄭伯不能用人,但在關鍵時刻,作為國君尚能接受規(guī)諫,誠懇負責,勇于自責。三是點明燭之武深明大義,以解國難為重。這一內容粗線條地勾勒出燭之武的形象,為下文寫他奔赴國難的義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鋪墊。

  3、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語句回答)

  4、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語句回答并作分析)

  (1)以退為進;(2)曉之以弊;(3)許之以利;(4)巧施離間。

  5、鄭伯說服燭之武使秦和燭之武說服秦伯退兵有何異同?

  同:都從對方的切身利益出發(fā)。

  異:鄭 伯:直截了當 燭之武:迂回曲折

  6、晉文公為何不愿攻秦?(用原文語句回答)

  從本題和第4題可以看出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有何特點?這對你有何啟示?

  提示:

  (1)略

  (2)都以本國利益為中心。

  (3)從中可以看出,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仇敵,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現(xiàn)代亦然。

  7、晉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你怎樣看待晉文公的退兵?

  其實,“不仁”只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fā)兵攻鄭!安恢辈攀菍嵸|!爸蓖ā爸恰,這個“智”,是理智,就是對現(xiàn)實情況的客觀分析,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耙詠y易整,不武”,勝負之數(shù),難以意料。晉的退兵,說到底,也是一個“利”字起作用。

  8、拓展激趣: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一個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學習了《燭之武退秦師》一課,相信同學們會明白這個問題的答案的。

  9、階段小結:

  秦晉圍鄭,鄭危在旦夕,“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佚之狐的力薦可謂慧眼識英雄。燭之武臨危受命,夜縋而出,智說秦君,秦穆公心悅誠服,秦軍乃還。晉文公面對風雨突變,亦毅然去之。鄭國終于轉危為安。

  全文處處注意伏筆照應,故事情節(jié)波瀾起伏,繁簡得當,有始有終,層次井然,燭之武的智勇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溢于字里行間。

  四、人物形象分析

  1、燭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請結合原文語句分析這一藝術形象。

  明確:愛國,睿智超群,能言善辯。

  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

  2、燭之武是如何巧退秦師的?

  先討秦歡心——以退為進;陳亡鄭利晉——以害動秦;

  主存鄭利秦——以利誘秦;責晉貪不義——大功告成。

  本文寫的是鄭國在秦兵直逼城下的危急形勢下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動。燭之武這位出色的“外交家”在見到秦穆公之后,既非據(jù)理質問,又不苦苦哀求,而是以超此事件之外的姿態(tài),動之以“利”,曉之以“理”,終于使趨“利”而來的秦兵,不僅立即避患而“退”,還反過來“與鄭人盟”,派軍隊留守鄭國,幫助鄭國抗晉。

  秦國為什么要行軍千里,與晉國合打鄭國呢?理由很簡單:為了一個“利”字。既然秦國是為“利”而來,那么,燭之武便迎合其心理,從為秦國利益著想的角度,力勸秦國退兵,點醒了利令智昏的秦國國君。

  第一,“亡鄭”于秦無利可圖。“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鼻卦谖,鄭在東,中間隔著晉國,秦要跨越晉國,把鄭國的土地納入自己的版圖,作為自己的邊邑,這是很難辦到的。“亡鄭”之后,鄭國的土地不為秦所得,反為晉所有,結果是“鄰之厚,君之薄也”,從而提醒秦國不可“亡鄭以陪鄰”。

  第二,“舍鄭”于秦可得實惠。“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薄吧徉崱,就是放棄攻打,不滅鄭。這是燭之武從正面向秦穆公提出的建議。鄭國在秦國的東方,以此可作為“東道主”,那么秦國使者往來,遇到資糧不足,鄭國便可盡地主之誼,給予供給,讓秦有利可圖,得到實惠,這有什么不好呢?

  第三,晉君不可信。20年前,晉公子夷吾流亡時期,秦穆公接夷吾入秦,然后幫助他返回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惠公,所以說,“君嘗為晉君賜矣”。當時,夷吾曾把晉的焦、瑕二邑許給秦國,作為酬謝。但他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設版筑城,修建工事,與秦國對抗。晉君如此忘德背信,如若與之共事,決不可能共享其成,利益均分。

  第四,損秦利晉不可為。晉君欲壑難填,已經(jīng)在東邊向鄭國開

  拓土地,又要恣意向西邊開拓,“若不闕秦”到那里取利呢?從而提醒秦君不要做“損秦以利晉”的蠢事。

  春秋無義戰(zhàn)。燭之武在“利”字上做足了文章,既瓦解了秦晉聯(lián)盟,說退秦師,又保全了鄭國的利益。

  五、文言知識梳理:

  (一)古今異義詞

  (1)行李: 古義:出使的人 今義:出門帶的包裹

  (2)夫人: 古義:那人 今義:妻子的尊稱

  (3)以為: 古義:把…作為 今義:認為

  (4)東道主: 古義: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義:請客的主人

  (5)去: 古義:離開,距離 今義:與“來”相對的動作

  (二)詞類活用

  (1)晉軍函陵 軍,名詞活用作動詞,駐扎

  (2)既東封鄭 東,名詞作狀語,在東邊;封,使動用法,使…成為邊疆

  (3)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作為邊疆,把…作為邊境

  (4)與鄭人盟 盟,名詞活用作動詞,訂立盟約

  (5)退秦師 退,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撤軍、退兵

  (6)闕秦以利晉 利,名詞的使動用法,使…得到好處

  (7)越國以鄙遠 遠,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偏遠的地方

  (8)若不闕秦 闕,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虧缺

  (9)肆其西封 肆,形作動詞,擴張

  (10)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作動詞,損害

  (11)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亡,使動用法,使…滅亡

  (三)特殊句式

  1、狀語后置句:

 、僖云錈o禮于晉 于晉無禮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

  ③且貳于楚也 且于楚貳也 ④佚之狐言于鄭伯 于鄭伯言

  2、賓語前置句:

 、俸螀捴? ②有何厭?

  3、省略句:

 、贂x軍函陵 晉軍(于)函陵

  ②敢以煩執(zhí)事 敢以(之)煩執(zhí)事

 、坜o曰:臣之壯也 (燭之武)辭曰

  六、結合課文內容分析本文結構特點

  1、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

  文章注意伏筆與照應的地方較多,如:

  ①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凇耙箍P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的有關內容。

  ③“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

  2、本文敘事波瀾起伏,請結合課文,談談這樣寫具有怎樣的藝術效果。

  文章開頭寫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于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鄭國的希望由此渺茫。而鄭伯的自責,又使故事有了轉機,增添了戲劇性。再如,秦國退兵后,子犯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系頓時又緊張起來。晉文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場虛驚。

  課文就是這樣有張有弛,曲折有致,生動活潑,頗具感染力。

  3、敘寫戰(zhàn)爭是《左傳》所長,應對辭令也是《左傳》中富有文學意味的一部分。

  春秋時期,諸侯國往來頻繁,使臣是否善于辭令,不但關系到個人的榮辱,而且關系到國家安危。本文是記述、表現(xiàn)辭令的名篇,全部說辭僅125字,卻從四個不同角度,縱橫捭闔,將利害得失剖析得淋漓盡致。燭之武緊緊抓住秦穆公對晉人的戒備心理,從亡鄭以陪鄰,層層推進,一直說到闕秦以利晉,始終圍繞著秦晉間的利害沖突展開攻心戰(zhàn)。雖是竭盡挑撥離間之能事,卻句句在理,字字動心,絕無故弄玄虛、危言聳聽之嫌。

  小結:組織嚴密,曲折有致,首尾呼應。

  七、布置作業(yè)

  1、歸納本課的文言文知識。

  2、課后練習第二、三題。

  附:板書設計:

  燭 之 武 退 秦 師

  《左 傳》

  一、秦、晉圍鄭,點明原因,為下文作鋪墊。

  佚之狐舉薦賢人

  二、燭之武臨危授命 燭之武牢騷滿腹

  鄭伯情真自責

  一層:欲揚先抑,提出問題

  二層:亡鄭對晉有利

  三、燭之武說退秦師 三層:友鄭對秦有利

  四層:歷史上,晉過河拆橋

  現(xiàn)實中,晉貪得無厭

  四、晉師撤離鄭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8

  【導學新概念】

  新教材強調培養(yǎng)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在學習本單元時,要注意實詞的積累,注意多義詞的辨析,尤其要重視對課文的熟讀背誦。

  學習本文,要在著重了解燭之武說退秦師的理由的同時,注意欣賞包括本文在內的《左傳》的文學價值。

  設計A

  文言文的教學重在解決提高閱讀水平的問題,而較之現(xiàn)代文,我們更應該激發(fā)學生熱愛文言文的熱情。因為文言文在它出現(xiàn)的年代上,在它所要表達的與今人類似的思想感情上卻能用如此精美的語言形式,實屬難能可貴。于是宜有以下導言:

  同學們,如果說在社會發(fā)展的總趨勢之下,大凡事物總是現(xiàn)在的比過去的好的話,那么大家能不能想一想,在文化藝術的某些方面,有沒有與一般規(guī)律相反的情況呢?(這樣一來一往的問答,并不難引導學生想到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以羅馬為代表的雕塑,比如據(jù)說維娜斯女神的斷臂今人就無法設想能夠補得很好,以及中國古代的文言文似乎不是今人可以寫出當時那樣的水平的。然后接著說。)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冊的第一篇文言文,看它究竟有哪些方面的精美以至妙不可言呢!

  于是可讓大家聽本文的錄音帶或教師以較高的水平先把課文誦讀一遍。然后承接第二單元所學的“理清思路”理論,實際上也就是本課后面的練習題二,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問題,而實際上等于在熟讀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各段大意,即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說“秦、晉兩國為什么圍攻鄭國”的問題,第二自然段是說“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的問題,第三自然段是說“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兵的”,第四自然段是說“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進攻的原因”。

  在上面問答練習的基礎上,可讓學生以多種形式誦讀,之后再讓他們在已經(jīng)看過課本中注釋的情況下提一提文中還有哪些實詞的意義不清楚,還對哪些虛詞的用法或古漢語現(xiàn)象不理解。這其中由學生提也好,由老師問也好,宜將第一段中兩個“于”均解為“對于”之意,兩個“軍”字均為名詞活用為動詞的現(xiàn)象,當“駐扎”講。且“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兩句均為古漢語中所謂省略句,即均在“軍”字之后省掉一個介詞“在”,而就這一點,已能證明古今語言形式上的不同習慣,這對讓學生逐漸習慣看文言文是大有好處的。

  同理,在第二自然段中應讓學生弄清楚:“言于”當“告訴給”講;“若使”中的“使”當“讓”講;“臣之壯也”中的“之”是典型的結構助詞夾在主謂結構之間起“取消主謂獨立性”作用的例句;“也已”不僅注釋上有“已,同‘矣’”的字樣,關鍵是要解釋這種“語氣詞連用”的古漢語現(xiàn)象;從“今急而求子”中不難看出,根據(jù)上下文,“而”在此只能當副詞“才”講;至于“是”通常在古文中多當代詞“這”講,只是為了上下文意思的通順而把它整個譯作“這是”罷了;最后“然鄭亡”一句,和今意相對照,顯然是個被動句。

  第三自然段:“夜縋而出”里的“而”強調是起前對后修飾作用的,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地”;“若亡鄭”中“亡鄭”是“亡”的使動用法;“越國以鄙遠”一句的注釋中雖然說明了其中的“鄙”,“邊邑”是名詞活用為動詞的用法,而“遠”是形容詞活用為“遠地”的名詞用法,但整句意義的通俗理解應該是“越國以遠鄙”;“鄰之原,君之薄”中的兩個“之”直譯時,還是應當看作是起“取消主謂獨立性”作用的;“夫晉,何厭之有”中的“之”此時是起“動賓倒置”標志作用的,即意義上應看作“有何厭”;“既東封鄭”一句應強調就其直譯而言,“既”當“等到……以后”或“已經(jīng)”之類意思講,“東”是古漢語中典型的名詞當狀語,譯作“向東”,“封”,名詞“疆界”,此處當動詞用,譯作“作疆界”,而“鄭”作為句子的補語,也是以名詞當狀語的形式理解的,應譯作“以鄭”,于是整句的確切直譯應該是“等到向東以鄭國作了疆界以后”等。

  最后一段中則應該讓學生承認,看過書上的有關注解之后,剩下的就沒有什么可感到難解的地方了。

  上述程序之后即宜讓學生在反復誦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全文,其中不乏用多種形式背誦。比如教師先領背、分段集中背等,因為字面意思過得較為徹底了,所以背誦起來就應該相對容易。同時在熟讀背誦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讓學生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表達反映在遣詞造句、語言組織上的精妙,比如可以對比同樣或類似意思表現(xiàn)在古今語言形式的不同上,應該承認文言文形式上的言簡意賅和音韻方面的朗朗上口等,而這些,也正是《左傳》等的`文學價值。

  至于課后練習中關于多義詞辨析的題,應該說在上述教學全過程之后,難度是不大的。

  設計B

  與“設計A”相比,本設計在導語、教師的誦讀和按理清思路完成課后練習二前半個問題上的內容以及程序均可完全相同。只是在進行練習二后半個關于“背誦全文”的練習時,教師完全可以從此把全課講授的重點都放在這上面,即可以用“以背代講”的辦法來授課。也就是教師在學生理清課文思路并回答了課文段落大意的基礎上,教師一段一段地領背,當然在領背時,往往是先一句一句地,然后是一段一段地,在背的過程中教師以提問或自己講解的形式完成文中實詞的積累,至于古漢語語法可少涉及甚至可不涉及,即在學生預習過注釋的情況下,真正實踐“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的母語學習特色。

  至于在背誦中應該主要積累哪些實詞,那就基本以課前學習的提示和課后練習第一題的要求作為標準。

  在領背若干次之后即可讓學生先集體背誦,進而再可分小組,乃至單個人背誦等?傊凑瘴难晕拿空n平均三課時來分配,其中專門拿出一課時半來實現(xiàn)最終的全面(指課文的全部和全體同學兩方面說)背誦,應該是沒有多大問題的。

  最后可用半課時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完成課后練習中關于“歸納多義詞義項”的題目,同時還可讓學生討論文言表述方面的精美和由此而對《左傳》的文學價值方面的看法。此時可靈活掌握,既可讓大家暢所欲言,又可簡單舉例點到為止,總之以課時為限。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9

  教學思路設計:

  本文所記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前發(fā)生的一場外交斗爭。此前兩年,晉國在城濮之戰(zhàn)中曾經(jīng)大敗楚國,成為中原霸主。鄭國在戰(zhàn)爭中曾經(jīng)出兵幫助楚國,因而結怨于晉,這是晉楚聯(lián)合圍鄭的直接原因。

  鄭國被秦晉兩個大國包圍,危在旦夕,鄭大夫燭之武奉命,去說服秦穆公撤圍。他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服秦伯撤走圍鄭軍隊,并且派兵幫助鄭國防守。最后晉軍也不得不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本文表現(xiàn)了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恩怨,臨危受命,只身說退秦軍,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精神,贊揚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敵人的外交才能。

  這是一篇古代記敘散文。這些文章或記政治、外交的風云變換,或記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傳的敘事名篇。學習這樣的文章,可以從中領略古人的才華和品德,可以欣賞和借鑒敘事的藝術。文言散文特有一種簡潔之美,學習時要反復朗讀,悉心體會,要提要勾玄的方法,抓住關鍵詞語概述文章的敘事脈絡,化簡為繁,提高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學習目標:

  1、掌握《左傳》的體例、別名和先秦散文的特點。

  2、歸納本課詞類活用的類型、古今異義字和通假字等。

  3、歸納本課出現(xiàn)的文言特殊句式:介賓短語后置句、賓語前置句、判斷句。別動句和省略句。

  4、欣賞燭之武的言說技巧

  5、學習燭之武急國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鄭伯引咎自責的優(yōu)秀品質。

  學習重點:

  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實詞、虛詞等文言知識。

  學習難點:

  燭之武形象、燭之武的言說技巧。

  課時安排:

  兩課時

  學習設想:

  1、文言文教學本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對文言文有著一定的畏懼心理。應該利用文言文本身的特點使學生有一種文言文不難學的感覺。本文故事情節(jié)性較強,人物形象突出,易于理解。因此在學習中加強對文章的內容的理解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復述能力。

  2、加強朗讀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有關《左傳》的內容

  2、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文章內容。

  學習重點:

  對文章內容的把握。

  學習步驟:

  一、導入:

  說到戰(zhàn)爭,我們眼前馬上會出現(xiàn)這樣的血腥場景,刀光劍影,硝煙彌漫,尸橫遍野,血流成河。確實戰(zhàn)爭是殘酷的,戰(zhàn)爭摧毀文明,戰(zhàn)爭讓人喪失人性。但是有沒有辦法阻止戰(zhàn)爭呢?在我國古代就有這么一位憑三寸不爛之舌勸退百萬之師,輕松化解一場干戈的人物,他就是燭之武。他的事跡記錄在《左傳》里,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他的事跡,學習古文《燭之武退秦師》。

  1、了解《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作者左丘明,記敘了東周前期240多年前的歷史,經(jīng)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內容,具有研究先秦歷史的史料價值,又有很大的文學的價值!蹲髠鳌吠怀龅奶攸c就是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2、了解先秦散文概貌

  《左傳》是一部編年體史著,什么是編年體呢?我們可以從字面意義看其特點。編年體就是按照年代的發(fā)展來組織、記敘歷史事件的體例。如《春秋》、《資治通鑒》等。先秦歷史散文除了編年體外,還有國別體和紀傳體兩種形式。國別體是區(qū)分不同的國家,再按照時間的發(fā)展分別敘述歷史事件的一種文體。如《國語》、《戰(zhàn)國策》等;紀傳體是司馬遷開創(chuàng)的以記敘人物為主要內容的文體。如《史記》、《漢書》等。

  3、《春秋》三傳

  《左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傳(zhuàn,解說義),由此看出,《左傳》是對孔子編著的《春秋》的詮釋,解說。另外還有兩本書也是對《左傳》的闡發(fā)《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因此我們把這三本書叫做“《春秋》三傳”。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感知課文,初步了解內容。

  師范讀、學生自由讀、在預習基礎上進一步把握文中的一些字的讀音,詞的意思。

  集中歸納、加強積累。

 。1)、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體會古漢語的特點。朝亡厭國戍夕師危鄙賜濟封

 。2)、幾個古今異義的詞:貳東道主行李乏困

 。3)、詞類活用:晉軍函陵越國以鄙遠朝濟夕設版鄰之厚,君之薄也。。

  2、了解文章內容。

  學生根據(jù)課后練習一,再讀課文,要求先在小組內用自己的話把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復述給組員聽,選出講的最好的一個,與其他組的佼佼者競爭。(學生深入地研習課文,小組內講故事比賽。通過講故事這一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也為以后學習文言文打下興趣的基礎。)(找兩個小組的優(yōu)勝者講故事,并對其表現(xiàn)表示贊揚)。

  3、梳理情節(jié)、概括層意、理清敘事脈絡。

  全文四段,主要內容概括為:

  第一段:秦晉圍鄭危在旦夕

  第二段:深明大義臨危受命

  第三段:機智善辯說退秦師

  第四段:迫晉退兵化解危局

  三、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對先秦的歷史散文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并初步接觸了課文內容,知道鄭國的國家命運危在旦夕,鄭國到底能不能化險為夷,脫離險境呢?我們下節(jié)課再細分解。

  四、練習。

  1、熟讀課文,爭取背誦。

  2、完成課后練習三、四

  五、板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第一部敘事詳細編年體

  《春秋》三傳《公羊傳》國別體

  《谷梁傳》紀傳體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10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病W習《左傳》刻畫人物的方法。

 。、掌握“若”、“說”、“辭”等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

  【教學設計】

 。、介紹文學文化常識,學生自讀自譯一課時;

 。、教師指正譯文,引導學生理解思想內容一課時。

  【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請學生熟讀全文。

  第一課時

  一、《左傳》及其背景介紹

 。、作者: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但文獻不足,說法不一。

 。、體例:是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通史。

 。场ⅰ按呵锶齻鳌保骸蹲髠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

  4、內容:

  以《春秋》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詳細記述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至魯哀公二十七年。

  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比較系統(tǒng)地記載了整個春秋時代各國所發(fā)生的事件,及一些生活瑣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

 。怠⒌匚唬

  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史,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歷史散文的典范。

  二、請學生自讀課文,并試圖口譯全文

 。、重、難點句子解釋:

 、 我年輕時尚且不如人,現(xiàn)在老了,做不成了。

 、 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 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手下的人了。

  ⑷ 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困難的,您何不必要滅掉鄭以增加鄰邦晉的土地呢?

 、 假如放棄滅掉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的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短缺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又沒有什么害處。

 、 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

 、 秦國受損而晉國收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請學生試著完成課后第三題,教師指正:(略)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yè)

  熟記常用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一節(jié)課的內容

  二、本文的結構

  1、請學生在此基礎上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晉圍鄭。

  第二段:燭之武臨危受命。

  第三段:燭之武退秦師。

  第四段:晉師撤離。

  三、人物形象

 。、問:本文的主要人物形象是誰?(燭之武)

 。、問:第二段為什么要寫他發(fā)牢騷,這會不會影響英雄的.完美形象呢?

  明確:這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顯得有血有肉。

 。、概括這個形象的特點:

 、 長期得不到重用;

 、 發(fā)牢騷,真實的存在;

 、 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勇氣和信心;

 、 胸有成竹,對矛盾了如指掌;

  ⑸ 言辭委婉曲折有感染力。

  四、寫作特色

 。薄⒎P與照應:

  秦、晉圍鄭的原因(矛盾。┅ぉね饲剀姡ǚP)

  “秦、晉圍鄭”,“國危矣”──“夜縋而出”

  “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秦、晉聯(lián)合,貌合神離,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

 。、波瀾起伏:

  大軍壓境,危在旦夕──燭之武是希望──長期不用,辭──許之,退秦師──晉欲攻──晉退

 。场⒃斅缘卯敚

  詳:燭之武推辭;燭之武退秦師;晉文公令退兵原因。

  略:其他經(jīng)過。

  五、字詞總結

  1、通假字:“已”通“矣”;“共”通“供”;“知”通“智”。

 。、古今異義:

 、 東道主: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主持某項活動的主人。

  ⑵ 夫人:古,那人;今,妻子。

 。、一詞多義:

 、 軍:名,軍隊,軍隊的編制單位;量詞;動,駐扎。

  ⑵ 其:代,第三人稱代詞,指示代詞,“那”,“那些”;連,“如果”,“假使”;句中語氣詞,表祈使語氣;形容詞詞頭,無義。

 、 焉:代,相當于“之”,疑問代詞,“怎么”,“哪里”,“什么”;兼詞,“于何”,在哪里,“于此”,在這里;副,相當于“乃”、“則”、“就”;語氣詞;形、副詞詞尾,……的樣子。

  六、小結

  七、布置作業(yè)

  完成本課 《課課練》。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的有關知識以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識,提高文言閱讀的能力。

  3、整體把握文章結構,理清思路,根據(jù)文意背誦課文。

  4、賞析人物形象和寫作技巧,學習古人在國難當頭時,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方法

  1、朗讀法。自始至終以朗讀為教學的手段和依據(jù),運用多種形式朗讀,教師誦讀、學生自讀、學生領讀等,力求做到熟讀成誦。

  2、問題導讀法。教學過程中,以設置問題的方式,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把握文章內容,掌握學習的重點、難點。力求以問帶講,以答帶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fā)學生思維,使其善于動腦,敢于發(fā)言。

  三、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10個詞語。

  2、學習古人在國難當頭時,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教學難點

  領會和學習燭之武的勸說藝術。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1.、導入

  聯(lián)系初中所學《曹劌論戰(zhàn)》,學生介紹《左傳》,教師補充材料,《左傳》的有關知識以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整體把握

  (1)解題:理解題意,你會想到那些信息?

  (2)介紹時代背景: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述公元前630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3.課堂教學

  第一步,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選一名學生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再選一名學生評論優(yōu)缺點,概括你所聽懂的故事。

  齊讀課文。

  (2)學生自讀課文,讀清節(jié)奏,讀清句讀。對照注釋,結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畫詞句疑難點。提出疑難字詞。

  第二步,內容研讀(在學生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設計問題串連全文,并適時的采用不同形式讓學生誦讀文章。學生在思考的同時加強討論與交流,把握課文內容。)

  (1)學生齊讀第一段,思考:燭之武在什么情況下“退秦師”的?為什么攻鄭?

  提示:秦晉圍鄭,鄭國危如累卵。聯(lián)系時代背景,這一段25個字介紹了哪些內容?找出重點詞:貳、軍、于

  (2)一學生領讀第二段,找出重點詞句如“辭” “之”“然鄭亡,子亦有不利已”。

  討論: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這一段對表現(xiàn)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此段為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3)由男生齊讀第三段。

  本段字詞較多,要求翻譯課文,解決字詞障礙。如“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鄙、陪、敢、濟、肆、闕

  全體同學考慮:燭之武是如何說服秦伯退兵的?

  提示:說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從地理到歷史,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

  (智)退:利用矛盾,施攻心術,動之以利,曉之以理。

  (勇)退:燭之武關鍵時刻深明大義,不計得失,舍小存大,顧全大局,挺身而出,夜縋而出,知難而上,義無反顧。

  (巧)退:既有運籌帷幄、了然于胸之計謀,又有巧舍如簧、字字千均之言辭。

  可看出燭之武是一個怎樣的人?A.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B.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C.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4)學生齊讀第四段,解決字詞如“與”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討論:晉侯在秦軍撤退時為什么不乘機襲擊秦軍?本段對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有何作用?

  提示:主要考慮到“仁”“知”“武”的道理。

  4.精讀課文,體會課文敘事特點

  (1)伏筆與照應: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皶x軍函陵,秦軍氾南”,為下文燭之武“夜縋而出”,出使并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耙箍P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霸S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

  (2)波瀾起伏:這篇課文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于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再如,秦國退兵后,子犯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系頓時又緊張起來。晉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場虛驚。課文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3)詳略得當: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xiàn)燭之武是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后,鄭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tài)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從而做到繁簡得當,層次井然。

  5.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燭之武成功地勸說了秦君,憑一己之力,解救了鄭國,其勸說的藝術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提示:主要從燭之武的勸說藝術進行分析總結。燭之武的一段說辭,曉之以利害,動之以感情,言辭巧妙。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尊重他人,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對方的利害得失等。

  (2)人們評在價燭之武時,有的說他是一個“志士”,有的稱贊他是一個“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個“辯士”,也有人說他具備這三種人的特點。請發(fā)表一下你的看法。

  6.作業(yè)

  (1)盡量背誦。

  (2)歸納文中詞性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現(xiàn)象。

  (3)我國古代著名學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曾高度評價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燭之武退秦師再次印證了“舌頭”在戰(zhàn)爭中的巨大作用──外交是第二戰(zhàn)場。對此,你感受如何?請聯(lián)系你所了解的史料寫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題目自擬。提示:可以結合史料從“口才”的作用等角度入手,闡述自己對“口才”的認識。具體史料可以聯(lián)想到毛遂義正詞嚴,說服楚王與趙國締約;藺相如用三寸之舌,捍衛(wèi)了趙王的尊嚴;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等。

  【板書設計】

  秦晉圍鄭 秦晉退兵

  五 越晉難治 妙

  論 亡鄭利晉 語

  救 舍鄭利秦 退

  鄭 晉人無信 秦

  國 晉人無厭 師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2、文言基礎知識,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虛詞、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理解燭之武的游說藝術,學習他的自信心、大局意識和過人膽識。

  【教學重點】

  文言知識的積累、游說藝術及人物評價。

  【教學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與學生一道探討本課學習的主要知識點(教師板書主要內容)

  板書內容:背景知識,文學知識,文言文基礎知識(包括通假字,文言實詞、虛詞,特殊文言句式),課文朗誦及文意理解,燭之武的游說藝術及對燭之武的評價。

  二、聽錄音范讀(兩遍),然后自讀一遍

  1、第一遍:注意字音和斷句。

  2、勾畫文中的通假字。

  3、學生自讀課文一遍,整體感知文意。

  三、指導識記文學知識

  《左傳》(見課下注解):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次,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yōu)秀的散文著作。(指導學生關注介紹中的關鍵信息,可適當展開,如“編年體”與“國別體”“紀傳體”之比較)

  評價:“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經(jīng)文考》)

  四、通假字的掌握

  1、請學生逐一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共(供),說(悅),知(智),厭(饜)。

  2、將其總列在教材上方或筆記本上。

  五、講讀課文一、二段,強調對關鍵詞語、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1、講讀第一段:強調“以”“于”“軍”等詞語及狀語后置句。

  明確:此段文字主要揭示背景。(歸納:大敵當前)

  2、講讀第二段:

 、 學生中較難理解的句子,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⑵ 結合文句,強調“于”“使”“之”“是”等詞及省略句式。

  明確:此段文字主要寫燭之武奉命出使秦軍。(歸納:臨危受命)

  第二課時

  一、齊讀課文一、二段,小結主要內容,以加深理解和記憶

  二、講讀課文三、四兩段

  1、講讀第三段:

  ⑴ 指導理解文段中的難句。

 、 強調“既”“越”“鄙”“焉”“為”“李”“濟”“之”“封”“闕”“以”等詞語及省略句、判斷句、賓語前置句等句式。

  明確:此段文字寫燭之武游說成功。(歸納:智退秦師)

  2、講讀第四段:

  強調“微”“夫”“因”“敝”“與”“武”“其”等文言詞的意義及用法。

  明確:此段寫結果。(提示背誦此段內容)

  三、齊讀全文,加強整體感知

  四、探討燭之武的說辯藝術,并評價其人物

  1、說辯藝術:

 、 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真心實意地為對方著想。

  ⑵ 理由充分,邏輯嚴密,無懈可擊。

  2、人物評價:自信;有大局意識;有過人膽識。

  五、作業(yè)布置

  課后二、三題,做在書上。

  第三課時

  一、文學知識

  《左傳》。

  二、字:強調識記通假字及所在的文言語境

  三、詞:實詞(含詞類活用)、虛詞

  文言實詞:

  1、晉軍函陵

  2、是寡人之過也

  3、越國以鄙遠

  4、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5、朝濟而夕設版焉

  6、何厭之有

  7、既東封鄭

  8、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文言虛詞:

  1、以:

 、 以其無禮于晉(因為。又:“扶蘇以數(shù)諫故”)

 、 敢以煩執(zhí)事(用,拿。又“以亂易整,不武”)

 、 越國以鄙遠(表目的或結果。又如“焉用亡鄭以陪鄰”“闕秦以利晉”。)

 、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與“為”連用,把……作為)

 、 “何以戰(zhàn)”(憑,憑借。又:“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 皆以美于徐公。(認為)

  2、于:

 、 以其無禮于晉(對。又:“若亡鄭而有益于君”等)

 、 且貳于楚也(詞綴。嵌在動詞或形容詞后面,不譯)

 、 皆以美于徐公(形容后,引進比較對象,相當于“比”)

 、 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在)

 、 趙氏求救于齊(介入對象!跋颉)

 、 青取于之藍,而青于藍。(從)

  3、之:

 、 公從之(代詞。佚之狐的建議)

 、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無實義)

 、 鄰之厚,君之薄也。(結構助詞“的”。又:“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

  ⑸ 送孟浩然之廣陵(動詞,到……去。又:“輟耕之壟上!)

  ⑹ 久之,目似瞑,意睱甚。(音節(jié)助詞,無實義)

  4、焉:

 、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用于句尾,表示陳述或肯定,相當于“矣”、“呢”。)

 、 焉用亡鄭以陪鄰?(如何)

 、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哪里。又如:且焉置土石)

  ⑷ 又何間焉?(句末疑問語氣。又“萬鐘于我何加焉?”)

  5、而:

 、 夜縋而出。(表修飾。又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表承接關系。又:今急而求子)

  ⑶ 朝濟而夕設版焉。(表并列。又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 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轉折。又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⑸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表遞進關系。并且)

  四、特殊文言句式

  1、狀語后置句:

 、 以其無禮于晉

 、 是故敗吳于囿,又敗之于沒。

  2、省略句:

  ⑴ 辭曰

 、 許之

 、 夜縋而出

  3、判斷句:

 、 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

 、 鄰之厚,君之薄也

  4、賓語前置句:

 、 夫晉,何厭之有?

 、 子何恃而往?

  五、記誦精美文句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六、教材二、三大題難點處理

  七、聽讀材料(可另安排時間)

  1、廣播劇剪輯:《秦晉之好》(10分鐘)

  2、廣播劇剪輯:《燭之武退秦師》(11分鐘)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13

  【設計說明】

  主要把握以下三點:

  1、是從文章中獲得背景,訓練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2、是大膽取舍,打破文章,直接取出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研讀,做到重點突出。

 。场⑹峭ㄟ^寫頒獎辭這一小作文形式,讓學生對燭之武形象有更深刻的把握,而且可以從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最為關鍵的是內化為自己的作文素材,解決閱讀了卻不知道不會用材料的難題。

  【教學目標】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體會燭之武游說的藝術。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體會燭之武游說的藝術。

  【教學時間】

 。闭n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曾說過,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一個人僅憑其三寸不爛就勸退敵人的百萬強師?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燭之武退秦師》。共同了解一個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傳奇人物:燭之武。

  二、簡介《左傳》

  三、初讀感知

 。薄⒔鉀Q生詞:

  貳(èr)氾南(fàn)佚之狐(yì) 夜縋而出(zhuì) 共其乏困(gōng)逢孫(páng)

 。、放名家朗誦,請同學們聽清字音,聽準句讀,聽出語氣。

 。、背景感知:

  自由誦讀一遍,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一個問題本文一共涉及了哪三個國家?并且找出三國之間的糾葛,并造成什么后果,并從原文中找出依據(jù)。

 。鞔_):

  涉及到了晉、秦、鄭三國。

 。ò鍟┮粋三國的簡略地圖:秦──晉──鄭

  (依據(jù):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晉鄭之間: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晉秦之間: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后果: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ㄑa充):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這一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jīng)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出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晉楚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

  四、文本探究

  1、研讀燭之武勸說秦王的精彩部分:

  ⑴ (師過渡)是啊,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南。在這危如累卵,命懸一線的危機時刻,燭之武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如果你是燭之武,你會怎么勸說?

 。鞔_):因為之前已經(jīng)讓學生在初讀感知中了解了三國的糾葛,所以學生會直接告訴秦王,之前晉國對秦國食言,點撥學生,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自己是秦王想和晉君聯(lián)合,想滅掉鄭國,鄭國派使者來說晉國的種種不是。那么自己會怎么想?肯定是挑撥離間,直接更見堅定自己與晉國的盟友關系,那么這樣做只會失敗不會成功。

 、 那燭之武究竟怎么做才贏得了秦國的信任呢,請同學們齊讀燭之武勸說秦王的部分。給大家五分鐘結合課下注釋,畫出文中重要的知識點,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

  (解決疑難):學生提問,老師點撥字詞。

  譯文: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手下的人了。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困難的,您何必要滅掉鄭國而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呢?鄰邦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么害處。況且,您曾經(jīng)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筑城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現(xiàn)在它已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從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國受損而晉國受益,希望你考慮這件事。

 、 討論:

  剛才通過串通文意了解到,燭之武也提到了晉國和秦國的過節(jié),但是他是直接提出來的嗎?那么之前燭之武還說什么了,有什么好處?

 。鞔_):這一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自己從文本譚雪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具體分析:

  ①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首先很卑微低下的說我們鄭國已經(jīng)知道自己要滅亡了,讓秦伯放低警惕,并且讓秦伯有一種優(yōu)越感,知道鄭國已經(jīng)知道自己快亡國了,而他是鄭國即將的擁有者。

 、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用鄭國、秦國、晉國的地理位置分析出秦國幫助晉國滅掉晉國,自己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只是給對方增強國力。讓秦伯這時清醒的看到自己的處境,讓秦伯必須重新審視一下這一場戰(zhàn)爭的必要性。

 、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睜T之武在用利益誘惑一下秦伯,如果你放過鄭國呢,我們鄭國還會提供給你們國家的往來使者所缺乏的東西,潛臺詞就是既然滅亡鄭國給你帶不來好處,而且鄭國還能幫助到你,還是放棄攻打鄭國比較劃算。

 、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边@時在提出秦國的同盟國也并不是那么忠誠值得信賴,用事實告訴秦國,以前晉國不就早上剛得到幫助,晚上就筑成拒秦。讓秦伯和晉君之間產(chǎn)生隔閡。

  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燭之武,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只身赴敵營,面對大國之君,不卑不亢,從容辭令,強大的秦晉聯(lián)盟在其如簧巧舌下,瓦解無存。燭氏憑伶牙俐齒,委婉入情,句句刺入秦伯的心窩,頗令同學們?yōu)橹恼邸3门d致正濃,我將事先印好的《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張翼德大鬧長坂橋》的節(jié)選部分,發(fā)給大家。為激活氣氛,我還模仿說書人口吻,朗聲讀道:

  卻說文聘引軍追趙云至長坂橋,只見張飛倒豎虎須,圓睜環(huán)眼。手綽蛇矛,立馬橋上!ow乃厲聲大喝日:“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zhàn)?”聲如巨雷。曹軍聞之,盡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傘蓋;仡欁笥胰眨骸拔蚁蛟勗崎L言:翼德于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輕敵!毖晕匆,張飛睜目又喝日:“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zhàn)?”曹操見張飛如此氣慨,頗有退心。飛望見曹操后軍陣腳移動,乃挺矛又。喝目:“戰(zhàn)又不戰(zhàn),退又不退,卻是何故!”喊聲未絕,曹操身邊夏侯杰驚得肝膽碎裂,倒撞于馬下。操便回馬而走。于是諸軍眾將一齊望西逃奔。正是:黃口孺子,怎聞霹靂之聲;病體樵夫,難聽虎豹之吼。一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shù),人如潮涌,馬似山崩,自相踐踏。后人有詩贊日:長坂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

  讀過聽過之后,學生中有人躍躍欲試:“我們也寫幅聯(lián),寫首詩!币宦爩W生有了反應,我趁熱打鐵:“杜甫曾云: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燭氏退敵,的確令人折服。作為后人,我們有些同學亦按捺不住詩興,想有聯(lián)頌曰,有詩贊日?稍蹅儠(lián)寫詩嗎?其實,這有何難,學就是了!庇谑俏页脵C將對聯(lián)的基本常識介紹給了學生。由于積極性高漲,再加之我借助的是關于解縉的“門對千棵竹短無,家藏萬卷書常有”的妙趣故事來講析,大家聽得異常認真。最后我說:“張翼德退曹軍與燭之武退秦師,同是退敵,卻各有巧妙不同。比較二者特點,請撰寫個對比聯(lián)。燭氏退敵,妙在三寸不爛之舌強過百萬之師,咱也模仿《三國演義》贊張飛的模式,來個‘后人有詩贊曰’的形式。老師回去也寫,咱們比比看好嗎?”

  每人一聯(lián)一詩如數(shù)交上來后,果然不錯。如:

  張子璐:“智退秦師燭之武;勇嚇曹賊張翼德!

  苗 俁:“張翼德三聲喝破怯人膽;燭之武數(shù)言扭轉霸主心!

  侯瑋辰:“張翼德怒吼退雄兵:燭之武妙論動君心!

  劉 博:“雙雄盟兵千萬欲亡鄭:一臣出舌三寸即解難!

  一聯(lián)聯(lián)都準確地抓住了二者退的特點,而且對仗工整。有些同學還真拿出了“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的勁頭來,為一個字的對仗工整苦鎖眉頭,搜腸刮肚。而詩昵,亦不乏佳作。

  周維伊:“血腥滾滾卷土來,壯士巧言滿胸懷。三言兩語說君去。一場戰(zhàn)事從此埋!

  楊 夏:“秦晉圍鄭形勢憂,只為晉侯報私仇。幸而鄭有燭之武,退軍不動一兵卒!

  侯瑋辰:“三更秦帳辯聲傳,巧言妙說論利害。一語仿若鋒利劍,割斷兩家百年緣。”

  劉 博:“臨危受命身系國,孤身夜出見秦伯。曉以利害裂敵盟,巧舌不負眾人托!

  當我把這些詩、對聯(lián)讀給同學們聽的時候,博得了陣陣掌聲。我說:“看看,你們自己寫得的確令人刮目相看吧。后生可畏呀,我都羞于拿出拙作……”一語未畢,“老師別耍賴,昨天說了要比比!蔽野炎约旱脑姾蛯β(lián)拿了出來:

  猛張飛長坂橋三聲大喝退曹軍,靠的是勇;

  智之武汜南營一番妙語動秦師,憑的是謀。

  后人有詩贊日:危亡之際挺身行,寶刀未老史留名。但憑三寸不爛舌,說退秦伯虎狼兵。

  爭強好勝的學生們真的評頭品足開了……

  原本是一篇平常的文言文教學,我相機引入了同學們耳熟能詳?shù)娜龂适拢瓒呦嗨泣c,引出了吟詩屬對的學習,既激發(fā)了同學們的興趣,又學到了詩歌知識。更重要的是感悟到了祖國語言的魅力。豈不一舉幾得。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14

  【設計依據(jù)與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明確要求“閱讀優(yōu)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yōu)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fā)現(xiàn)。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xiàn)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薄稜T之武退秦師》是《左傳》人物畫卷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篇,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深明大義、臨危受命、機智勇敢、能言善辯、巧退秦師的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展示了風云變幻的春秋時代的社會歷史面貌。教師教學本課時,應引導學生以誦讀為主要手段,理解課文內容,感悟人物形象的歷史與現(xiàn)代意義,讓學生了解講話藝術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和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ǎ常┱莆瘴恼轮谐霈F(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ǎ矗┰谡b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

  一、啟發(fā)談話,激發(fā)興趣

  同學們都知道謀略在軍事上的重要作用。有時候,一個小小的計謀就可以左右一場戰(zhàn)爭的勝負。明朝的劉伯溫就說過:“凡用兵之道,以計為首!贝蜷_中國的謀略寶庫,其能人志士不可謂不多也,比如雙腿殘廢的孫臏、輕搖羽扇的孔明、運籌帷幄的張良。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課文《燭之武退秦師》,了解一下春秋時期鄭國的大夫燭之武是如何運用離間計,瓦解強大的秦晉聯(lián)盟而使弱小的鄭國得以保全的。

 。ㄇ稍O懸念,利用閱讀期待,激發(fā)學生急于閱讀課文、急于了解歷史人物面貌的欲望。)

  二、整體感知,了解內容

  1、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自讀課文,完成以下思考題。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通讀原文。

  (汜(fàn)南佚(yì)之狐 夜縋(zhuī)而出

  亡鄭以陪(beì)鄰 共(gōng)其乏困

  闕(jué)秦秦伯說(yuè)逢(páng)孫)

 。ǎ玻┎檎矣嘘P資料,了解《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中的地位及《左傳》的語言特色。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史,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左傳》主要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27年(公元前453年)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情。它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yōu)秀的歷史散文。在文學上和語言上的成就很大。作者善于用簡潔的語句寫出復雜的事物(特別是長于寫戰(zhàn)爭),也善于用極少的筆墨刻畫出人物的細微動作和內心活動,使人物躍然紙上!蹲髠鳌分杏性S多出色的外交辭令和形形色色、多彩多姿的歷史人物形象,整部《左傳》,猶如一幅人物層現(xiàn)疊出的彩畫長卷,展示了風云變幻的春秋時代的社會歷史面貌,為后代歷史著作和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后代的一些偉大作家如司馬遷等,從中吸取了營養(yǎng)。)

 。ǎ常⿵褪龉适虑楣(jié),用自己的語言說說燭之武是個怎樣的人。

 。ㄖ饕怯洈⒘斯埃叮常澳赅崌鵂T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ǎ矗┊嫵鲎约翰焕斫獾膯栴}及難點。

  2、課堂討論,交流自學所得。

  3、教師小結

 。ㄒ陨辖虒W環(huán)節(jié),從教的角度看,出示明確的學習目標,有利于達到教學的目的;從學的角度看,解決什么問題,采用什么方法,達到什么要求,目標明確,有利于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合作探究,體悟情感

  1、梳理課文脈絡

  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根據(jù)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據(jù)文章順序思考、討論、交流下列問題。

  (1)本文記敘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課文題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對文章題目作用的理解。)

 。ǎ玻┲饕宋铮T之武)是在什么情況下“出場”的?(是在秦晉兩個大國圍攻一個小小的鄭國,鄭國面臨覆滅的危險情形之下,鄭大夫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他去見秦伯,以退秦師。)

 。ǎ常T之武為什么能臨危受命?(一是鄭伯態(tài)度誠懇,勇于自責,并曉之以理;一是燭之武深明大義,有愛國思想且腹有良謀、成竹在胸。)

 。ǎ矗T之武為什么能夠說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燭之武善于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言談中又似乎處處都在為秦國的利益著想,從而打動了秦伯,讓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見。)

 。ǎ担⿻x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呢?(主要是晉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因為如果這時進攻秦軍,晉軍就有可能處于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證明了燭之武說退秦師的成功。)

  2、賞析人物語言

  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賞析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處——描寫燭之武說服秦穆公退師的那段話,教學時,可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如下幾個問題:

  (1)燭之武是怎樣一步步說服秦穆公的?這說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寫人物語言方面達到了怎樣的水平?

 。ǎ玻┤嘟涣,教師適時點撥。

  [燭之武為了說服秦穆公退師,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戰(zhàn)術,大體說來分為五步: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鄭知之矣)。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這段說辭,只有125字,表現(xiàn)出燭之武高明的心理戰(zhàn)術和精彩的外交辭令。他看準了秦晉聯(lián)合攻鄭各有所圖,而若取鄭則客觀上只會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無利,還會招禍。若秦穆公明白了這一層,就很可能反過來棄晉幫鄭,燭之武抓住了秦穆公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終于打動了對方。而燭之武的說辭更妙之處在于他心里處處為鄭著想,但口口聲聲說的是為秦,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說辭,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緊逼,句句打動對方,顯示出極強的說服力。這說明作者在描寫人物語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寫外交辭令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3)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及時背誦燭之武的這段說辭,再擴展到熟背全文。

  (背誦既是學習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說是目的之一。通過背誦可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同時也可增強文言文語感和積累文言文素材,為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礎。)

  四、遷移運用,拓展延伸

  1、本文燭之武的話雖系外交辭令,但說得透徹在理,實事求是,層層深入,簡明得體,令人信服。與戰(zhàn)國時代縱橫家的危言聳聽是不一樣的!蹲髠鳌返淖髡吣苡蒙倭课淖职堰@些復雜曲折的意思記載得十分清楚,這種精煉的文筆很值得學習。結合本課讓學生討論說話講究藝術的重要性,設一堂口語交際課,題為《說話藝術大家談》。

  2、結合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總結正確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分析評價文言文藝術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倭私馕恼碌臍v史背景,這對準確地理解,分析和評價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诹私庾髡呱郊案艣r,正確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如作品的思想內容,才能做出正確的分析和評價。

 、蹚膬热莸浇Y構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這是進行分析評價的c基礎。對記敘性的文章,要重點搞清人物、事件,前因與后果,記敘與議論;對議論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觀點,正確理解觀點與材料的關系。

 、軋猿謿v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具體地、歷史地、實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義。

 。ㄖ更c學生在閱讀實踐的基礎上總結有效的文言文閱讀方法,使學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掌握學習的方法,從而達到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的目的。)

  【評析】

  以上教學設計體現(xiàn)了兩個方面的特色:

  1、把握文體特點,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每一種文體都有自身的規(guī)律,依據(jù)文體特點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可以大大提高教學的效率。《燭之武退秦師》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的歷史人物傳記,因此,如何引導學生理解燭之武形象及其歷史、現(xiàn)代意義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本教學設計中,為了幫助學生全面把握這一人物形象,一是引導學生在粗知文意的基礎上,沿著故事情節(jié)逐層深入地認識燭之武。二是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技巧,起到“授之以漁”的作用,為學生自學同類作品指點了迷津。

  2、注重學生的文言文閱讀實踐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本教學設計中,安排了兩次集中自學的時間,第一次是學生對照注釋并借助工具書閱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改變了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所采用的逐句串講的方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第二次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定向閱讀,理解課文內容。這些問題都是與理解課文內容緊密相關的。學生根據(jù)這些問題從有關片段中尋找答案的過程,就是一個理解、感悟、探究的學習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15

  【教學設想】

 。、由于學習文言文要付出比現(xiàn)代文更多的認識努力,因此通常同學們對文言文大都敬而遠之。調查顯示,多數(shù)同學都不大了解所學文言文的內涵,不了解那些隱藏在陌生語言下面的更深層次的人類的智慧,筆者力求引導學生走進文言文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稜T之武退秦師》一文中說辭語言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引導學生意識到這一點,就可能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逐步改變其對文言文的看法,培養(yǎng)起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

  2、《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背景對同學們來說非常陌生,可以讓學生親自查找資料,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收集篩選材料的能力和自讀能力。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把課堂還給學生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學過程中,更多是學生的小組討論,教師適當?shù)慕o以點撥,這樣既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培養(yǎng)了學生交流協(xié)作的能力。

 。、誦讀是語文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手段,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所以本堂課自始自終以誦讀為教學手段和依據(jù),在誦讀中賞析課文、分析人物。

 。、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語文課堂應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因此結尾設計討論發(fā)言就是讓學生樂于探討并且有話可說,學有所得,并能學以致用。

  6、背誦一直是學生一個頭疼的問題,所以筆者盡量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背誦課文,減輕學生的負擔,增強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在誦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4、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5、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課時安排】

 。痴n時。

  【教學流程】

  生朗讀預習→師范讀→生朗讀梳理→師引導生朗讀賞析→生朗讀鞏固→師引導生朗讀背誦

  【教學內容及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了解《左傳》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了解與本文內容相關的歷史史實。

 。、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正音,借助注釋梳通文章。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1995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边@個故事可謂是“一夫敵百萬之師”的現(xiàn)代版。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無數(shù)這樣的人物:張儀、蘇秦、諸葛亮。今天我們將去拜訪他們的“祖師”,請同學們翻到《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其書《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蹲髠鳌吠怀龅奶攸c就是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皞鳌币鉃樽⑨專蹲髠鳌窞榻o儒家經(jīng)典《春秋》所作的注釋性文字。《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與《公羊傳》、《谷粱傳》合稱“春秋三傳”。

 。、史書體例:

 、 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⑵ 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 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zhàn)國策》。

 、 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 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chuàng)于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 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相關資料:(在課文賞析中涉及到時給學生做補充)

 、 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卒,晉國陷入內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獻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納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

 、 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

 、 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jīng)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

 、 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之“貳”!稜T之武退秦師》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zhàn)僅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可以說是城濮之戰(zhàn)的余波。

  二、課文學習

 。、師范讀課文。

 。病⑸杂烧b讀課文。(注意字音、停頓。)

  3、生齊讀課文。(師點撥字音、停頓。)

 。、生結合課文注釋初步梳理課文。(邊輕聲朗讀,邊梳理)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在誦讀中理解賞析課文。(前2段)

 。、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

 。、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師引導大家概述。)

 。、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語概括)每組選代表發(fā)言,師引導大家篩選歸納:

  第1段:秦晉圍鄭。

  第2段:臨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師。

  第4段:晉師撤離。

  二、課文賞析

  第1段:

 。、生齊讀第1段。

 。、師示范串講梳理第1段。

 。閷W生后文的接龍串講做示范。)

 。场⒘魰r間學生質疑問難。

  (讓學生在字詞上得到落實。)

  4、師引導學生歸納本段知識點:(為后文學生的討論歸納做示范)貳:從屬二主;軍:名詞活用作動詞,駐扎;以其無禮于晉:介詞結構后置句,還原后的正常句式應為“以其于晉無禮”。

 。、師引導學生串析本段:“晉候、秦伯圍鄭”闡明形勢:兵臨城下,形勢嚴峻!耙云錈o禮于晉,且貳于楚也。”闡明原因:兩事均與晉利害相關,與秦關系不大,秦可以爭取。“晉軍函陵,秦軍氾南!标U述兩軍駐扎位置:兩軍分兵駐扎,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為燭說秦埋下伏筆。

 。丁熞龑W生2分鐘即興背誦本段。

  第2段:

 。薄⒛猩R讀本段。

 。、女生接龍串析本段。

  師點撥:

 、 “佚之狐言于……師必退!

  ① 形象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未見其人,先聞其名(聲)(即“才”)。

 、 在此也可窺見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 還可窺見鄭伯善納諫的一面。

 、 辭曰:“臣之壯……也已!边M一步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滿腹才華,卻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鮮活。

 、 公曰:“……”許之。

 、 鄭伯首先自責,體現(xiàn)了明君風范,然后以國家利益、形勢與個人利益的透徹分析感動了燭之武,可謂善于做思想工作。

 、 燭之武最終應允,決定以國家利益為重,只身去見秦伯,體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的一面。

  ④ 生質疑問難,師點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 學生討論歸納本段知識點:“已”:通“矣”,句末語氣助詞;佚之狐言于鄭伯曰:介詞結構后置句,還原后的正常句式應為“佚之狐于鄭伯言曰”;辭曰:省略句,補充完整后為“(燭之武)辭曰”;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也”字表判斷。

 、 師引導學生用5分鐘即興背誦本段。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在誦讀中理解課文。(后2段)

 。病㈩I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體會燭之武的游說技巧。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分析各人物的形象。

  〖教學過程

  一、課文賞析

  第3段:

 。薄⒁簧蹲x本段。

  2、生借助注釋細細梳理本段。(因為本段集中刻畫了燭的形象、表現(xiàn)出其高超的游說技巧,所以讓學生細細品味)

 。场⑸育埓霰径危

  師點撥:

 、 “夜……秦伯”:說明形勢危急,燭不畏危險。

 、 燭說秦伯運用了高超的攻心術: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 秦……乃還:秦權衡利害,決定退兵,但卻派人留守要塞,體現(xiàn)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础⑸|疑問難,師點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怠W生同桌討論歸納,師引導學生歸納本段知識點:亡:動詞的使動用法;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鄙:名詞的意動用法;封:名詞的意動用法;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盒稳菰~活用為動詞;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東:名詞活用做狀語;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厭:通假字,通“饜”;說:通假字,通“悅”;闕:通假字,通“缺”或“掘”;以為:古今異義詞,古意:把……當作;今意:認為。行李:古今異義詞,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時帶的包裹。東道主:古今異義詞,古意: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請客的主人。乏困:古今異義詞,古意:缺乏的東西;今意:精神不好。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還原后應為:有何厭。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介詞結構后置,還原后應為:若亡鄭而于君有益。

 。丁熞龑W生結合燭的游說步驟即興背誦本段。

  第四段:

  1、女生齊讀本段。

 。、男生接龍串析本段。

  師點撥:

  晉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實,“不仁”只是一個借口,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fā)兵攻鄭!安恢笔菍嵸|,“知”是理智,是對現(xiàn)實情況的客觀分析,是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不武”是因為勝負之數(shù),難以預料。所以,說到底,晉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3、學生討論歸納本段知識點:敝: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知:通假字,通“智”。夫人:古今異義詞,古意:那個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去:古今異義詞,古意:離開;今意:到,往。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斷句。

 。、師引導學生即興背誦本段。

  二、人物形象分析

  由學生分小組討論后發(fā)言,師引導學生歸納:

 。、燭之武:

  ⑴ 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⑵ 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 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2、鄭伯:

  ⑴ 善于納諫。

 、 勇于自責。

 、 善于言辯。

  3、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識才的伯樂。

  三、本文的寫作特色

  師引導學生討論后歸納:

 。、伏筆與照應。

 。病⒉懖惑@。

 。、詳略得當。

  四、生小組討論后談學習本課后的啟發(fā)

  分兩種層面來展開:

 。薄⒈疚慕o我們的啟示。

 。、結合當今國際國內形勢(比如:世貿談判、朝核問題……)

  【附】

 。、秦晉圍鄭形勢圖:

 。、板書

  秦晉圍鄭

  燭 臨危受命

  之 智退秦師

  武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退

  退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秦

  秦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師

  師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

  晉師撤離

  【教學反思】

  一位偉人曾說過“不會善待自己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民族”。史書典籍是一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讀史書就是去了解繼承我們民族的文化。《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也明確提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吸收人類進步文化”。并且也明確要求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具備初步地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學內容和要求”中也明確規(guī)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文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所以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是非常必要的。初中的文言文教學主要停留在讀讀背背的層面上,而這是高中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更加注重學生文言文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用現(xiàn)代觀念來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本教案在設計過程中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為了讓學生與課文達到零距離的接觸與交流,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文言文學習落腳點。進一步達到學有所獲,變“老師強迫我學”為“我想去學”、“我要去學”。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了學生、教師角色的還原轉化,所以在老師的導演下,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了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來,學生普遍覺得在熱烈輕松地討論氛圍中收獲不小,并且第一次感到原來古文還可以讓自己學到很多在現(xiàn)實生活中實用的一些知識和道理。這幾堂課上下來,筆者覺得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找到了學習文言文的趣味所在,也讓學生基本摸清了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和規(guī)律,可以說預期的目的基本達到。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還是有一些地方還需改進,首先就是學生不知道學習文言文的重心,所以剛開始讓學生起來賞析時,開始幾乎是在概述故事,后經(jīng)過點撥才基本明白;其次,學生對文言文的知識點概念模糊,所以在開始歸納知識點時顯得有些不知所措;第三,在談啟發(fā)時,學生開始時也有些茫然,有些不知從何入手,后經(jīng)引導才明白。這些都說明面對新的學生,必須作好學生的情況了解,在備課中切實做到“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03-26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03-16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范文10-06

《燭之武退秦師》 教學設計范文10-06

(推薦)《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11-16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08-28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教案10-07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15篇10-29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15篇)07-12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精選15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