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嘆讀后感(通用27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千年一嘆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1
余先生的《千年一嘆》,我在兩個月里一共讀了兩遍,還為此拜讀了對話形式的《文明之旅》。
推薦這本書的理由有幾個。
首先,余秋雨先生的文筆才學深深地折服了我這文化小白,我就像一個好奇的稚子,看著字里行間的那精湛到位又不失文字之美的.敘述,就像變魔術般,讓我無數(shù)次崇拜著又歡喜得手舞足蹈。文字是文明傳承最主要的形式,也是思想影響最重要的途徑,像余先生、季老他們這些文學大師,都是我心目中偉大的人類。
其次,這是我看過最完整的古文明介紹的書籍,且淺顯易懂,傳景傳情。尼羅河邊上的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及幼發(fā)拉底河的兩河文明,猶太人的希伯來文明,更早之前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我以前也曾從不同的書籍里斷斷續(xù)續(xù)地了解,但它們究竟有何聯(lián)系?現(xiàn)在是什么樣子?與中華文明在時間和表現(xiàn)上有何不同?這些都是我一直想知道或者想規(guī)整的,而這一次終于明明白白了。
再者,這可能是余先生對文化、文學追求的路上最后一本純純粹粹且高度到達巔峰的一本書了。以后可能都會是生感悟、做人藝術什么的,我不會有興趣。
最后,說到中華文明。這應該是我作為中國人最驕傲的資本,也是我身為一個渺小的中國人最無奈的部分。如中庸之道,助我,愚我,也害我。它的確值得我們?nèi)シ此肌?/p>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2
本周,我再次讀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這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本加了題目的日記。書中每天作者的所見所聞都讓我了解著我生活之外的一些人與那些人每天發(fā)生的故事——一些在戰(zhàn)爭或是貧困地區(qū)人的故事。
“埃及”,“希臘”,“印度”,“以色列”這些曾經(jīng)意氣風發(fā)的國家,現(xiàn)在也成了我們眼里的“小國家”,“混亂地區(qū)”,戰(zhàn)爭與被封鎖的思想讓它們與生存在那里的人活得艱難。遠古時期人的智慧被現(xiàn)在生活在那里的人珍藏著。但是現(xiàn)在的后代們可能忘記了當年祖先們艱苦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過程,忘記了這些偉大的建筑不是一時建起的,而是一世。
他們忘記了。這些代表著先人智慧的建筑與物品留了下來,可是那些帶有遠古氣息的精神和信念卻隨著時間的長河,越漂越遠。
這些世界的文明去,這些先人智慧的結(jié)晶,就這樣在現(xiàn)人一批批愚昧的堅持中漸漸失去了太多價值。
因為有了這些,人們就不再辛勤勞作;因為有了先天優(yōu)勢的地理位置,就不再準備著時刻防范外界入侵。別忘了,你們不進步,但社會還在進步,有了沙漠和海洋的保護又如何,越來越多的武器被研發(fā)出,人們再也不需要傷感的.與家人別離,再看著他們倒在黃沙之中,一個指令,一座城池或許就從此消失,生活在那的人也就從此消失,連傷感的機會都沒有,那些所謂的“智慧”在幾分鐘里也就化為烏有了。
這千年發(fā)出的一嘆啊,一定是處心積慮,日夜難眠得來的,這一嘆,嘆的失望,無奈。所謂千年一嘆,也就是一嘆千年……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3
看了《千年一嘆》之后,根本就沒有絲毫的喜悅。反而是越看越沉重,不忍再看,又不得不看。尋訪古禮貌的禮貌之旅。乍一聽,是一件美差?善渲袇s蘊含著多少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那些禮貌古跡總讓我感覺它們是在沙漠上默默堅守的一座豐碑,一座很悲涼的豐碑。以前的它們是輝煌的見證者。而今的它們好似煙花燦爛之后留下來的與余燼。以前創(chuàng)造了他們的人的后代子孫,此刻因為各種原因,正在遭受這戰(zhàn)亂,貧窮,饑餓,恐怖主義的侵害。余秋雨先生說,看到作為一個以前創(chuàng)造過輝煌文化的國家,他們的子孫連學都上不起,他感到痛心。然而又何止是痛心!哭墻之下那不曾休止過的哭聲,醫(yī)院里亟需藥物治療的孩子,那種就差武裝到牙齒的.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又豈是一個痛字可說得清,道得明。忘了是在哪個國家,為了讓旅客能夠安全地觀賞古跡,每個車隊都派兩輛車前后保護,余秋雨先生那時候的情緒只剩下難過,他們只但是是想讓外人了解一下他們的歷史文化而已。
戰(zhàn)爭越來越讓我感到害怕。它是一個怎樣的惡魔,怎能讓以前的輝煌化為齏粉。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可他們卻像是一縷輕煙從歷史的上空飄過。恒河邊靜待死亡的老人,垃圾堆上密如林的腳能給出什么樣的答案?
中國是一個很神奇的國家。幾千年來,大家打打殺殺,之后因為外族的侵略,大家竟緊緊地團結(jié)在一齊,再也部分什么外夷了。很期望中東有一天也能這樣。發(fā)現(xiàn)原先大家是一家人。還有那些制造惡魔的人。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4
千年一嘆,一嘆千年,在遙遠的歷史長河中,究竟有多少王朝,多少輪回?誰也無法知曉它們曾經(jīng)的輝煌,世人看到的,只不過是經(jīng)過幾千年歲月蹉跎的落魄罷了,每每拾起此書,我都不禁感嘆歷史的滄桑,歲月的無情!
作者余秋雨在千年之后重走,聽到卻只有陣陣嘆息,從那美麗的愛琴海面?zhèn)鱽恚瑥哪枪爬系慕鹱炙蟼鱽;從那沉寂無聲的死海邊傳來,從那無邊無際、硝煙彌漫的沙漠中
傳來;也從恒河邊傳來……當昔日的輝煌變得落寞,唯一的療傷者也只能是時間了。經(jīng)過一代的變遷,人們逐漸遺忘,那一聲聲嘆息也變?yōu)榱藷o奈。文明慢慢衰落,曾經(jīng)那些美麗的.色彩也被時間沖淡了。在余秋雨的書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絲絲落寞的蒼涼,沒有鮮明的色彩;沒有繁華的景象,人民沒有一點快樂和幸福。只有往日鼎盛一時現(xiàn)如今如此慘淡的古文明,只有一片死寂的黑色。
希臘陷入了平靜,而埃及昔日的輝煌到了今日卻是一個快要湮滅的地步,令他們先人引以為傲的古文字至今無人能懂,古文明對于埃及人有著一連串的問號。只有從被風化的古跡和金字塔中,隱約看見一點文明古國的模樣。伊拉克的失學兒童太多太多,連字也不認識。要知道他們的祖先是最早發(fā)明文字的人!戰(zhàn)爭讓本該天真爛漫他們承受了太多同齡孩子不該承受的痛苦,小小的肩膀上背負著太多責任。小小年紀失去親人,連上學都成了一種奢望。也有無數(shù)人守在恒河邊,等待著死亡……
四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如今也只有中國這頭雄獅傲然挺立。我很驕傲,我是中國人!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5
悶熱的夏日,午后連一絲風也沒有,庸懶的眼神很吃力地掠過桌上的那盆花,胳膊肘碰到了白的墻,又折回放在那本攤開的書上。
書是從朋友借的,余秋雨的《千年一嘆》,雖是日記紀實體裁的文字,讀來卻另有一翻味道。
我一直喜歡這樣雕啄文字,無聲無息的就走進一個人的世界,能聽到對方的呼吸,輕輕地,緩緩地,像云,像水,有時也想這炎熱的鬼天氣;
思緒行走在文字中,一次次被文字中的話語折服,那種隨意,那種釋然的心態(tài),猶如午后的一杯清茶,潤了咽,也靜了心。
這樣的文字我從不急切地去讀完,泡上杯茶,或是放點音樂,才打開書,用心去走進文字,從中去悟出一些事理。
《千年一嘆》無聲無息的讓我走進余秋雨的世界,走進他所描寫的世界,古希臘的文明,古羅馬的風情讓我向往。才讀罷這本書已經(jīng)是滿腹的滄桑,隨余秋雨游歷了一邊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時間、戰(zhàn)爭所吞噬的文明遺跡。那是怎樣的一種旅程?
不怎么不了解希臘的文化背景,也不知道希臘文化有過怎樣的宏偉歷史;初識希臘是從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欺騙宙斯開始的,還有就是希臘國家男子足球隊曾拿過2004年的歐洲杯的冠軍。希臘是一個神話般的國度。這是我對希臘僅有的了解。隨著余秋雨先生的筆跡慢慢的游走,讓我知道希臘竟然有如此濃厚的文化氣息!遺憾的是這里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沒落。談到希臘衰落的原因,余秋雨有兩點認為:一是雅典斯巴達人曠日持久的內(nèi)耗;二是內(nèi)憂外患,又不斷遠征,希臘始終沒有成立一個統(tǒng)一的集權(quán)的.國家。
千年走一回,卻有陣嘆息傳來。輕輕的,緩緩的,從那遙遠的愛琴海面?zhèn)鱽恚瑥姆ɡ系慕鹱炙袀鱽,從那兩河流域茂密的蘆葦叢中傳來,也從那恒河畔邊傳來。是誰?是誰的悲嘆?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們的民族與靈魂?當輝煌已成了寂寞,當神廟已經(jīng)破殘,當人們已經(jīng)開始了遺忘,那陣嘆息也只成了無奈。
歷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響多少?我一時間理不清頭緒,也無法理清。的確,歷史已經(jīng)成了歷史,它以文字,畫卷的樣子悄然流逝,已經(jīng)過去了,而且永不回頭。但是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歷程。如果沒有了歷史,我們就像是啞巴,無從訴說;如果沒有了歷史,我們就像是一陣風,沒有始無末,沒有目的沒有方向。歷史是家,是廣闊天地里的一座樸素堅硬的石頭房。沒有修飾,沒有點綴,是我們遠航時掛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文明已經(jīng)衰落了,歷史也開始褪色,輕聲一嘆,人類又投身于新的歷史。我們在總結(jié),在回憶,在悲祭我們的祖先。隨后毅然走上腳下的路,順著他們的腳印一步步走下去。
終有一天,我會俯瞰整個中原大地。任憑凜冽的風穿透我的單薄靈魂,讓我傾聽這神州大地的呼聲,讓我觸摸這個古國蒼老的靈魂。終有一天,我會佇立在咆哮的黃河旁。任憑飛濺的黃河水沾濕我的衣腳,讓我同這個民族一起流淚,讓我感受奔流不息歷史長河。歷史與山河同在,千年不倒。
歷史,每每想起,總會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滄桑感。多少個王朝,多少個輪回,反反復復,滾滾而來。面對歷史的潮流,我一時間竟手足無措。
一本書,一本日記,一次旅行,一種思索。思索古埃及文明,你會為擁有生活在中華文明之重而感到欣慰。因為我們的老祖宗雖然焚書坑儒,卻統(tǒng)一了中國文字,這就相當于建立了一種覆蓋神州大地的“通碼”,雖歷經(jīng)幾千年,但古文字、古歷史、古文明沒有因為無人破讀而湮滅。最大的湮滅不是書籍的亡佚,而是失去對古文字的解讀能力。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6
本書大概講得是余秋雨等人探索除中國以外的幾大古國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過程。從希臘開始,途經(jīng)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最后由尼泊爾回到中國。
知道中華文明是古文明之一,卻一直不知道中華文明是歷經(jīng)歷史長河,卻一直保留下來的唯一文明。這一刻,不同于余秋雨老先生的驚訝,我的感覺是震撼。究竟多么強悍的民族才能留下這一方凈土呢?不得不說,我確實自豪。
縱觀中國歷史,內(nèi)戰(zhàn)、饑荒、天災、人禍,可以寫成滿滿的血淚史。又忽然意識到,把這些載入史冊的也恰恰是中華文明的文字——這種幾千年來從不曾遺失的東西。忘記是誰說的了,說:"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滅承載它的語言;要消滅這種語言,首先先從他們的學校里下手。"即使朝代更替,即使戰(zhàn)亂災禍,文字卻是代代傳承,從不間斷。這樣想,或許可以理解中華文明為什么在“盛極必衰”歷史浪潮中屹立不倒了。
行人從希臘開始走,到珠峰邊下結(jié)束,途中“經(jīng)過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qū)”。我看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十分舒暢,沒有厭煩的感覺,其一原因是我見識短淺,其二是因為我很喜歡去了解。而他也繞開了一般旅行的.觀賞模式,而是選擇一些有歷史文化沉淀的地方,希臘隨路的導游也說“都是沒人去的地方”,所以這其實是一次世界范圍的“文明苦旅”,而且因為地區(qū)的特殊,這份“苦”也從沉郁的無奈變成了“一聲千年的長嘆”。
讓我印象最深的果然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不枉他多次強調(diào)來當賣點了。中東跟西亞,孕育了無數(shù)的文明,從千年前就開始爭斗,“一個文明打敗另一方,在地里撒上荊棘跟鹽,讓那里成為不毛之地”,文明又不斷重建,不斷革新,“一直向地下挖去,總能挖出屬于不同時期的文明遺址”,就是這樣一個悲哀的地方,現(xiàn)在仍是紛爭不斷的地區(qū)。這看起來像個“文明詛咒”,人們?yōu)榱俗约河行业玫降奈拿鞫覒?zhàn)斗,每一方都沒有錯,與之相對的是,每一方都錯了。進入中東后,他們一行人每次跨過一個國家的邊境線都顯得十分驚險,小心地擦掉每一個阿拉伯文字,將全球通訊系統(tǒng)關閉,將寫好的草稿用洗衣袋小心地保存,因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當作間諜而被捕。這是鄰國之間的關系。國境線在地圖上是抽象的,在土地上則由人類駐守。最有代表性的要數(shù)“三八線”,朝鮮跟韓國同為一個民族,被同一種文明孕育,卻被一條過于完美的直線一分為二,這是對戰(zhàn)爭活生生的諷刺。而中東的國境線則是有著“文明”這條更抽象卻更讓人為之執(zhí)念的線。中東西亞因為這些線而變得混亂,耶路撒冷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多宗教的“圣地”,無數(shù)人為之哭泣,不斷被占領、被淹沒,卻仍讓人趨之若鶩,代價就是眼淚與鮮血。這些地區(qū)因為持久的爭斗,文化并沒有像“得益于珠峰的中華文化”傳承的如此神奇,多數(shù)變得破敗,他們的生活也開始“破敗不堪”。雖然多數(shù)都有著令人乍舌的資源,卻因為財團以及國際勢力的介入,而沒讓多數(shù)人民獲益,他們只能在無盡的風沙里成為焦點,經(jīng)常在各國溫暖的客廳被提及。
印象比較深的一塊是在印度,作為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濃厚的信仰,恒河就是代表,無數(shù)人希望在死后皈依,而死后飄入恒河就是一種有歷史淵源的途徑?雌饋響摷木由耢`的圣河,一定是無比清澈,讓人心如止水吧?墒聦嵅⒎侨绱,因為印度的經(jīng)濟水平并不樂觀,貧困的人特別多,而這些人經(jīng)歷了一生坎坷后到了老無所依的時候,最能安慰他們的選擇就是飄入恒河,于是就有了這樣一種景觀,無數(shù)的老人像乞丐一樣住在恒河邊,等待著神靈的指引,整條河看起來也變得猙獰。這是一種無奈的狀況,他們可能還有別的選擇,但是這種選擇對他們而言是最好的,我們并沒有給他們溫暖的可以留戀人間的生活,又如何去質(zhì)疑他們的“信仰”呢。
整個中東西亞之行,充滿無奈與悲傷,此為“殤”,而這種壓得人喘不過來氣的“殤”并沒有停止爭斗,爭斗還在繼續(xù),我們都是不稱職的見證者。野花并不能告訴我們?nèi)藗優(yōu)楹螤幎罚呛推讲⒉皇峭,交融并不是一定不行,所以我們能看見希望,祖先們跨越千年的嘆息,也一定會傳達到人們的心里。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7
《千年一嘆》為余秋雨所著,作者非常有名氣,抱著好奇和崇敬讀完了這本書。這本書實際是一本每日艱苦旅行之間的日記,記錄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萬多公里,不畏艱辛甚至是冒著生命的危險,到達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最后又回到中國,幾乎整個亞歐大陸古文明,把希臘神話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沖突,侯賽因的陵寢,漢謨拉比法典的價值和泰姬陵的圣潔娓娓道來,記錄了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所想。
閱讀《千年一嘆》,作者余秋雨帶我們一起領略文明古國的遺址,慨嘆人類文明的精華,感受異國的'風土人情,其中既有歡愉和敬仰,同時也承受著這些輝煌文明不同程度衰落所帶來的震撼。從古至今,希臘有著濃厚的文化氣息,遺憾的是,作者看到并記錄了希臘的狹小、陳舊和人民的閑散,談到希臘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沒落,并分析衰落的原因:一是雅典斯巴達人曠日持久的內(nèi)耗;二是內(nèi)憂外患,又不斷遠征,希臘始終沒有成立一個統(tǒng)一的集權(quán)國家。埃及昔日的輝煌,幾經(jīng)割斷,作者痛心古文字現(xiàn)已無人能識,導致珍貴古文獻也無人能懂,對金字塔充滿了疑問!作者惋惜古巴比倫鏟平重建古城遺址,同時也將那份強烈的歷史滄桑感和厚重感也給泯滅了。文明的衰敗也直接導致了當?shù)厝嗣竦呢毨,在伊拉克,祖先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文字的人,但作者看到的現(xiàn)實是太多太多的兒童失學、衣衫襤褸在街上勞作,即使在最好的小學,孩子們上體育課踢的球也是完全沒彈力、裂了縫的硬塑料球;在兒童醫(yī)院缺醫(yī)少藥……在印度孕育古文明、被譽為母親河的恒河邊,作者再次被“恒河晨浴”所震驚,無數(shù)黑乎乎的人全都泡在河水里,因寒冷而顫抖,以為這樣就可以將病痛治愈,還有在河邊等死的人,因為這樣他們死后免費被火化、自己的骨灰被撒入恒河;岸邊的焚燒惡臭撲鼻。
在文末,作者到達了尼泊爾,感嘆世界各國的文明人都喜歡來這里,不是為尋訪古跡,而是來沉浸自然;并總結(jié)到中國文化在最高層面上是一種做減法的文化,是一種向往簡單和自然的文化。
作者考察了那么多古文明遺址,一直在與中華文化對比,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沒有中斷和湮滅的,只有中華文明,概括有五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仰仗于地理環(huán)境的阻隔,避開了古文明之間的互征互毀;二是仰仗于文明的體量,避免了小體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仰仗于統(tǒng)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統(tǒng),避免了解讀的分割、封閉和中斷;四是仰仗于實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極端主義;五是仰仗于科舉制度,既避免了社會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記。
《千年一嘆》讀后久久不能平靜,更加為中華文明而自豪,也更加理性思考和珍惜當下的和平與發(fā)展。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8
對于我這個理工直男來說,文化基本是沒什么認識的,對余秋雨先生的印象也都還停留在高中時做的那幾篇晦澀難懂的閱讀理解。但好巧不巧的我卻翻開了這本《千年一嘆》,去隨著余秋雨先生的足跡走了一遍千年前的文明遺跡。
讀完后合上全書,仍有余音繞梁,于是忍不住想寫下讀后所感,若有偏頗之處,實在遺憾,畢竟考量文化對一個理工男來說,確實難度較大。
都說今天的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如果有,那中國人信仰錢。略帶極端的話語道出了目前中國的現(xiàn)狀,焦慮、迷茫、無所事事是很多人的現(xiàn)狀,甚至為了金錢丟棄了做人的底線。把人性的善良拋棄丟落在谷底,看不見,也聽不見。于是,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
在書中有這樣一個片段,描寫的是老師帶領孩子們?nèi)莸膱鼍,短短的四段話,描述?場景卻不時的在我腦海浮現(xiàn)。
這個教堂經(jīng)過徹底重建,把古跡和現(xiàn)代溶于一體。現(xiàn)代拿出來的,反而是不加雕飾的原始形態(tài),來烘托精致斑駁的古跡。在愛的領域,古今、文野、高低,沒有界限。
教堂門口出現(xiàn)了一對對前來參拜的小學生,穿著雪白的制服,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路唱著悅耳的圣詩。讓人眼前一亮的是,老師是倒著身子步步后退的。他們用笑臉對著孩子,用背脊為孩子們開路,周圍的人群也都為他們讓出了一條道。
中東地區(qū),原本是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希伯來文明的發(fā)源地,現(xiàn)在卻被極端主義的沖突鬧的精疲力盡、遍地狼藉。甚至人民都已經(jīng)遺忘了正常的生活應該是什么樣子的。
但就在這哀鴻遍野的地方,也泛起了星星點點的文明之光。我不知道以脊背面對世界,笑容面對孩子在這里是多么的難,但這個老師做到了。不管這些孩子后來是否真的會參入民族紛爭的苦難中。但在那個瞬間,他們的老師用脊背擋住了世界的苦難,用微笑感染者他們純凈的心靈。那一步步參拜之路,是充滿力量的洗禮之路。這些文明之光,總是會聊起熊熊火焰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是么?甘地,就做了最好的解釋。
當人們終于懂的,籠罩荒原的不應該是戰(zhàn)火而應該是暖棚,播撒沙漠的不應該是鮮血而應該是清泉,一切就都走上正路了。
再回頭來看看中國,沒有別的文明的斷層,毀滅,就這么妥妥當當、搖搖擺擺的傳承了五千年。但這人折騰人,人擺布人,人報復人的本事卻是各個文明都是類似的。人折騰人的本事,這一點,我們比發(fā)達國家發(fā)達了不少。但怎么都不該對孩子下手啊,難道那蒙了豬油的心,扎一下都不會痛嗎?近期再次激起民怒的疫苗事件,也再次激起了國民對于醫(yī)療,對于國家監(jiān)管的討伐。
從之前的毒奶粉事件,到現(xiàn)在的疫苗事件,說是說是經(jīng)濟日益增長,但這道德底線卻一次次的淪喪。一層層的關系鏈,金錢鏈,你們真的敢一步步的面對孩子么?
企業(yè)追求利潤,原本是件好事情。但一旦為了利潤開始作惡,那樣的人禍簡直不敢想象。不經(jīng)意間想起來谷歌公司的信條“不做惡”,是的,讀起來簡單,但實現(xiàn)起來卻很難。中國的知名企業(yè),距離不做惡,好像很遠。
有時候,不禁捫心自問,我們的文化傳承了五千年,都還沒能在很多人的心中種下善的種子,那余秋雨先生筆下的這位老師是不是有點可笑了?還是說可笑可悲的是我們?
多么希望我們能真正領會“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精神。真正領會“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含義。
那位以脊背開路,一步步笑對孩子的中東老師不禁讓我再次感嘆,什么能讓這個世界的人民精神更好一點:
醫(yī)學不能,新聞也不能,資本也不能,權(quán)貴也不能…我覺得教育可以試試看。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9
《千年一嘆》是余秋雨先生寫的,“我們甘愿在毫無保護機制的險境中去應對這一切,就像脫去手套撫摸它們的傷痕!边@句話是自序中的一段話,從世界各地最后回到中國。這一路走過的并不是什么現(xiàn)代化的都市,車輪碾過的也僅僅只是一些讓我們感覺似乎很古老的地方。然而我又看見了希臘給人是藍色的,無論是美麗的愛琴;蚴亲鳛橄ED象征的巴特農(nóng)神殿。但這只是最初感受罷了。柏拉圖,他們滯留在千百年前對人生的思考已無法用現(xiàn)代的詞語形容。希臘的禮貌是健康的、閑散的,當讀到希臘人的快餐也要一個小時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為這種獨特的生活節(jié)奏感到一種搞笑?上У氖,這種禮貌要衰落了,因為它過于閑散,過于與世無爭。
埃及的土地絕大多數(shù)是沙漠仿佛是一種金色的。埃及給人的是神秘的,無論是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讓人們感覺法老們似乎一向所做的只是守著這些東西罷了。如果說希臘的街道還有一絲古今有聯(lián)系的感覺的話,那么埃及就完全沒有讓人有聯(lián)想的興致,仿佛除了數(shù)千年前留下的幾座建筑便什么都沒有了。
作為那些古老禮貌的后代我們又做了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戰(zhàn)火一遍一遍的摧殘著那些已經(jīng)殘剩無幾的建筑,在埃及,凱撒的焚書和羅馬教皇的禁異教使得那些能夠揭開金字塔奧秘的古文字無人能讀,在伊拉克,“復原”的巴比倫古城毫無原有的滄桑,無法讓人肅然起敬……因為戰(zhàn)爭,因為時代,因為政治,因為功利,那些原先就應流傳千年的建筑、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盡了。那么,我不禁感到疑惑,幾千年以后,我們的后代又該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禮貌呢?那些已經(jīng)無人解讀的文字我們的后輩能夠讀懂嗎?那些老早殘破的建筑我們的后輩又能重新復制嗎?
我們至今仍能夠?qū)W習千年以前的歷史,這可能要歸功于秦始皇早早的就統(tǒng)一了文字,要歸功于幾乎每個朝代都會命人撰寫史書,作者提出了疑問:“作為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禮貌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坍?”是的,盜墓者的層次不窮,每到一個名勝古跡就會留下“到此一游”的`“見證”,古建筑成了發(fā)展旅游業(yè)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業(yè)化元素占據(jù)了那些古舊建筑所散發(fā)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禮貌氣息!案匾氖,此刻世界上生龍活虎的年輕禮貌,過多少時間,會不會重復多數(shù)古代禮貌的興亡宿命?”整部日記,都貫穿著這種疑問。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嘆的名字吧!正是這樣長城在哀嘆,泰姬陵在哀嘆,黃河在哀嘆……我們要盡我們所能的去學習去保護那些古老的禮貌,去教給我的后輩,去告訴他們中華禮貌千年的歷史,才會有我們光輝的此刻。中華禮貌千年的歷史,是我們民族的傳承。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10
大的有三座,小的若干座,還有那尊人面獅身的斯芬克斯雕像。所有這一切全都是純凈的褐黃色,只有日光云影勾畫出一層層明暗韻律……
埃及,心中覺得最神秘的地方,有著神秘的金字塔,有著神秘的木乃伊,有著神秘的文字……林清玄先生向往的神秘國度,曾經(jīng)的我認為神秘而不可觸碰的地方。
然而,當我隨著余秋雨先生的文字走進那神秘的國度,我看到的卻是眼前的荒涼,沒有新鮮的色彩,沒有繁華的景象,只有鼎盛一時如今卻衰落得如此徹底的古代文明。
埃及,曾經(jīng)繁華文明因過度奢靡,現(xiàn)在已體力不支而蕩然無存。
當作者及其工作人員來到所謂的四星級旅館,房間竟沒地寫作,衛(wèi)生間也不能洗澡,最后連吃飯都成了問題。也難怪余秋雨在文章中寫到:“雅典已經(jīng)夠讓人失望的了,但到了開羅,雅典就成了一個讓人懷念的文明世界!”
金字塔,這個一來就寫成熟,臨走還是他的古文明,肩負了太多的歷史包袱,存在了太多的歷史疑難,而又終無解讀,也無法追根溯源,只能根據(jù)古學家在廢墟間爬剃的冰山一角去講述,只能去等待更遙遠的后人去解讀。
如同余秋雨所感慨:“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卻不知道它如何構(gòu)建;我只知道它如何離開,卻不知道它如何到來!苯鹱炙,這個神奇又神秘的塔,古人是怎樣的聰慧才能建造出來的,連我們現(xiàn)代化的設備都不能把它建造出來,但幾千年前的古人他們做到了,真令人嘆為觀止!
“無法解讀是埃及文明的悲劇,而最大的不幸是失去對其文字的理解的.能力!
象形文字、金字塔、木乃伊等,在一次次文化浩劫之后,埃及文明中斷了,而中華民族卻統(tǒng)一了文字,建立了一種覆蓋神州大地的“通碼”,使中國古代任何區(qū)域的歷史不會因文字的無人解讀而泯滅,使得中華文明得以延續(xù)。
而埃及的文字呢,現(xiàn)在已無人通曉,面對著那些奇怪而神秘的符號,沒人懂得它在傳遞給我們什么樣的訊息。我們只得遠遠的觀望著這些屬于古代埃及人的文明而無法欣賞。
心隨著書中文明的興衰而涌起,讓我真切的感受到我們在萬物之中是多么渺小的。
他們來到阿拉伯沙漠時,一切都停止了,沒有古代和現(xiàn)代,沒有文明和野蠻,只剩下一種驚訝。原來人類只活動在那么狹小的空間,原來我們的歷史只是游絲一縷,在赤地荒日的夾縫中飄蕩著。
偶爾會出現(xiàn)一個奇跡;在寸草不生的沙粒中突然出現(xiàn)一棵樹,亭亭如蓋,碧綠無暇,連一片葉子也沒有枯黃。
文明已經(jīng)衰弱了,歷史也開始褪色,輕聲一嘆,人類又投身于新的歷史。
或許千年以后,后人也會對我們的歷史千年一嘆。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11
每每翻開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我的手就好像撫摸到了文明的碎片,歷史的車轍。歷史是沉重而滄桑的,每次回顧都會感到心靈深處傳來一聲聲嘆息:“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墻,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恒河邊的梵鐘在何方?”。
當曾經(jīng)的輝煌逐漸走向淡漠,當原本宏偉的建筑在時光的摧殘下變成一片殘垣斷壁,當人們開始不再問津不再關注,那聲聲嘆息變成了無奈,文明在逐漸衰落,歷史在逐漸褪色,
跟隨余秋雨先生一起,沿著古代人類文明的路基前行,我們卻發(fā)現(xiàn)竟然有那么多曾經(jīng)顯赫一時的文明發(fā)源地如今卻戰(zhàn)壕密布、荒草迷離、匪盜出沒。人類,原本是歷史文明的開創(chuàng)者,如今卻在親手毀掉自己的文明。
希臘,這里曾是歐洲文明的發(fā)樣地,如今卻只有狹小、陳舊和閑散的人民。干凈的痛苦一定會沉淀,沉淀成悠閑,悠閑是痛苦的補償,痛苦是悠閑的襯墊。然而希臘人的過分閑散的生活方式是整個社會失去了精氣神,有很大一部分閑散走向了疲憊、慵懶和木然。而希臘文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奧林匹克精神,也在這種閑散中逐漸衰亡。
埃及,開羅城的殘破使曾經(jīng)的輝煌已蕩然無存,而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那段輝煌至今已無法解讀,只有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點文明古國的樣子。如同書中對金字塔的感慨: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卻不知道它如何構(gòu)建;我只知道它如何離開,卻不知到它如何到來。當法老將自己的遺體做成木乃伊時,埃及的歷史也成了木乃伊,靜靜地矗立在廣闊的撒哈拉沙漠上,每當黃沙吹起時,更教人感慨萬千。
兩河,童年童話的產(chǎn)生地,曾幻想著灰姑娘與王子在巴比倫的空中花園里相遇、相知、相愛;曾幻想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除暴安良;曾幻想與中華文明齊齡的它也有一段厚厚的歷史!但現(xiàn)實很殘酷,戰(zhàn)爭摧毀了它原本的高層文化,然后又剝奪了一個民族中最勇敢的、最健康的生命,讓一群老弱婦孺去承受種種荒唐。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這片產(chǎn)生最早的以《漢莫拉比法典》為標志的法律文明的地方,如今是法律最行不通的地方!
印度的人口數(shù)量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它所能承擔的負荷:人口中有三成擺攤、一成乞討、六成傻站著;似乎印度人更喜歡閑蕩在已經(jīng)很擁擠的大街上。恒河永遠的`失去了往日的圣潔與美麗。無數(shù)黑壓壓的人全都泡在恒河里,以為這樣就可以將病痛治愈,還有長時間擁塞在河邊等死的人,因為這樣他們就可以將自己的骨灰撒入恒河。在恒河邊,所能看到的是,人的骯臟,人的丑陋,人的死亡,就這樣夸張的裸露,都可以毫無節(jié)制地釋放給他人,釋放給自然。惡濁的煙塵全都融入了晨露,恒河彼岸上方,隱隱約約的紅日托出一輪旭日,沒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靜上升。
曾經(jīng)輝煌一時的文明,如今卻以淹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中。然而究竟是人類創(chuàng)造了文明,還是文明孕育了人類?昔日的文明發(fā)源地現(xiàn)在卻在向世人展示著它的脆弱與無能為力。漫天飛揚的泥沙,赤腳如密林的失學兒童,眼神空洞的乞討者,這還是文明的產(chǎn)物么?幾千年前文明從這里開始,幾千年后文明從這里已經(jīng)走上了衰敗的道路。我們又用什么去衡量所謂的文明程度呢?
文明是抽象的,面對金字塔,長城,我們可以說這是文明,面對《漢謨拉比法典》,我們可以說這是文明。但是,它們只能說是文明的產(chǎn)物,并不能代表文明。文明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的外延太大了,大到可以將宇宙淹沒。時間的洪荒中,流逝了太多,只留給我們一些銘記歷史的廢墟。余秋雨先生曾經(jīng)寫過: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廢墟的大地是擁擠的。廢墟是時間的見證,見證了文明的由盛到衰,仿佛生命的輪回。
踏破璀璨的歷史長空,瞭望星輝里斑駁的流光閃爍,千年的風霜,凍結(jié)了多少英雄傳說,那古今橫貫的天地長線,串聯(lián)著生命最初的力量,帶給人驚奇,帶給人追憶,那歷史的浩繁畫卷,是永不老去的心靈天宇。幾千年的發(fā)展,幾千年的思索,幾千年的漫漫長路,文明一路走來,潤澤了我們,哺育了我們,我們卻眼睜睜地看著它一步步走向消亡,我們有理由如此漠視文明么?
在看過了那么多文明的隕落,我們不禁思索我們中華文明歷經(jīng)五千年的風風雨雨但生生不息的緣由。每一個歷史文明消亡的原因,中華民族都或多或少經(jīng)歷過。但在歷經(jīng)歷史的風霜后它依然頑強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展示著它博大的精深的文化。這同每一代炎黃子孫對民族精神的傳承密不可分,而在型時代的浪潮中,我們作為華夏的血脈更應當把我們五千的文明延續(xù)下去,讓它在歷史的海洋永遠閃爍著耀目的光芒。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12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這可能是每個中國孩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學習歷史的第一課,盡管那時候并不理解何為文明,老師或父母總會要求我們記住這句話,同時還要記住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這些看似不相關的詞語,同樣也理解不了這些國家在哪里、有著怎樣的文明,只是死記了這么一個概念,隨著我們慢慢長大,這個概念就牢牢地長在我們的意識之中,很少有人去懷疑和論證,如果不是做學問,也很少有人再去深入研究。就這樣這句話變成了我們的一個基本常識。
在信息化空前發(fā)達的當代,提及文明古國,我想大多數(shù)人頭腦之中首先出現(xiàn)的是城邦式的政治文明,極度繁榮的文化藝術,很容易聯(lián)想到亞里士多德、維納斯、奧林匹亞、金字塔、空中花園、幼發(fā)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比照我們的歷史,很容易想到這些人物和情景,或許來源于我們對三皇五帝、孔孟、萬里長城、兵馬俑的熟識,這樣的'聯(lián)想看上去是多么的順其自然、合乎情理,進而聯(lián)想到當代,可能很多人覺得這些文明古國發(fā)展到今天更是政治民主、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繁榮的現(xiàn)代化國家,比中國的方方面面都更加進步。
然而,當我們認真讀完《千年一嘆》,跟著余秋雨老師從古希臘文明遺跡開始,到古埃及文明遺跡,到古巴比倫文明遺跡,再到印度文明遺跡,最終從喜馬拉雅山南麓回到中國,我們就會改變很多伴隨我們很久的一些關于世界文明的認識,改變我們對中華文明的認識,讓我們重新去思考很多問題。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13
追尋歷史的腳步,視國家的興亡,觸摸古跡的滄桑,問道荒原的茫!}記
一個古跡,一段歷史。
希臘,這個引起人們感嘆的名字,在希臘,處處是滄桑的古跡,光榮的歷史;在這里,完全可以感受到古奧林匹克的莊嚴、肅穆。2000多年前,當幼發(fā)拉底河開始孕育新文明的時候,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就已經(jīng)開始井井有條的舉辦了;當許多國家受到戰(zhàn)火的'洗禮時,希臘仍不失本色,奏響勝利的凱歌。它,一個承載了希臘幾千年的辛酸與驕傲的建筑,一個飽經(jīng)風霜、經(jīng)受挫折的建筑,希臘的路在它腳下延伸。它,便是巴特農(nóng)!巴特農(nóng)阿克洛玻利斯的中心,白云雪亮,石柱殘跡斑駁,一種古典的美彌漫開來。但,當希臘的黃金時代過去后,它還在,這是悲哀還是大幸?“他們都走了……”巴特農(nóng)喃喃道。是啊,唯有這藍天陪伴著碧草。
金字塔的輝煌。
埃及,一個古老的文明,正是這個源自于尼羅河的文明,創(chuàng)造了舉世無雙的金字塔。當年一位工匠的意外的喊叫,驚起了夜空中的黑暗。大金字塔聳立在沙漠中,它在歷史的長河中靜靜的當一名看客,俯瞰朝代的衰亡,風云的變幻。任何人在歷史面前都不值一提。拿破侖氣焰如何囂張,將整個世界都看成沙盤,但當他來到了金字塔下時,也感到了渺小。在高亢的歌喉,怎能抵過撒哈拉的夜風在金字頂端的呼嘯聲?
黃沙漫天,永遠陪伴著金字塔。
斯人已逝,一抷黃土。但他們建筑依存,屹立不倒。也許我們都忘了千年前僧侶的吟誦、祭司的虔誠禱告、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我們忘記了過去,忘記了歷史,忘記了先輩流傳下來的精神。千年一嘆,在嘆什么?在嘆千年文化的迷失,在嘆千年精神的空白,在嘆我們內(nèi)心對千年文化的不屑!游歷了名山大川,流連于處處古跡中。波光粼粼的藍是希臘的顏色;燦爛耀眼的金埃及的顏色:醉人心脾的綠是尼泊爾的顏色……
千年一嘆,需要的是毅力與耐心,頭腦與思維。千年一嘆,嘆過去;嘆文化;千年一嘆,引人深思……
追尋歷史的腳步,仿佛回到了歷史;追尋歷史的腳步,我們才能更好的體會生活——后記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14
《千年一嘆》這本書確切來說是一本日記,它記錄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wèi)視越野車隊考察各大文明遺跡的經(jīng)歷。路程從希臘到埃及,從巴以到尼泊爾,跋涉四萬公里。
這一程,他們遇到許多驚心動魄的事情,隨時都威脅著他們的生命。許多路段荒草迷離、戰(zhàn)壕密布、盜匪出沒。在中東的一些國家更是如此。前一秒不知道后一秒會發(fā)生什么,給我的感覺是:這些人每天都提著腦袋倉皇趕路,生怕一不小心把腦袋掉了。
在書中,作者記錄了希臘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希伯來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的衰落,結(jié)尾部分探討了其衰落的諸多原因,在對比中逐漸找到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xù)的原因。讀來令人震撼、嘆息。
兩千年前的幾大文明,各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jīng)。衰落的.原因各有不同,不再贅述。在此,只寫寫作者從中找出的共同規(guī)律以及中華文明延續(xù)的原因。
各大文明衰落的原因:
一、遠征
文明以自己的繁榮使野蠻勢力眼紅,又以自己的高雅使野蠻勢力自卑,
野蠻遲早會向文明動手。而一旦動手,文明很容易破碎。當文明的力量汲取了太多的血淚教訓,也會主動出擊。開始時是想以野蠻的手段阻擋野蠻。久而久之,遠距離征戰(zhàn)漸漸成了某些文明的癖好。征戰(zhàn)一旦勝利,一定伴隨著文化奴役,這對被奴役的文化是一種毀滅性的摧殘。但是另一方面,勝利者的文化也未必勝利。因為他突然成了奴役別人的武器和工具,必須加注大量非文明的內(nèi)容,到頭來只能是兩敗俱傷。
而我們中國古代的君王都不喜歡遠征別國。并且,中華文明從根子上主張和平自守。這也就是作者找到的中華文明幾千年沒有敗亡的重要原因。
二、社會失序
戰(zhàn)爭對文明的破壞,首先從破壞秩序開始。這種破壞也包括侵略者在動員和組織戰(zhàn)爭時對本國文明進行軍事化的搓捏。即使沒有戰(zhàn)爭,文明自身也無法抵拒失序趨向。
中國古代通過科舉取仕而組建文官體制的辦法實行了一千三百余年,有效地維持了中華文明的秩序。選拔文官的標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注重“治國平天下”,不是空論玄談,因此確實也能把地方上的事情管起來。中華文化既沒有在無序中崩潰,也沒有在無效中風干,都與此有關。
三、迷昧
文明需要鉆研,因此又極容易鉆牛角尖;文明需要自重,因此又極容易排他;文明需要傳播,因此又極容易夸張——這一切都會導致迷昧,而種種小迷昧如果膨脹成大迷昧,則又成了自我毀損的災難。這種情況最集中地體現(xiàn)在宗教狂熱上。
宗教在創(chuàng)始期大多也清朗可鑒,但時間一長,信徒一多,很容易失去精神之度,漸漸在內(nèi)外爭逐中發(fā)生蛻變。在編制神話、排斥異端、約束行為、解釋教義等方面走向極端。甚至還會發(fā)動宗教戰(zhàn)爭,釀成人間慘劇。宗教紛爭仍是當今世界的麻煩,而到下個世紀也很難樂觀。
中華文明缺少崇高的宗教精神,這是事實,卻也因此避免了宗教迷昧的全方位侵害。
四、保守
文明越偉大,就越有理由保守,但保守是違背文明本性的。保守留下了秩序,丟掉了創(chuàng)造。
中華文明的基本面也是相當保守的,這使它一再地產(chǎn)生危機。但是,它又隱藏著一種內(nèi)在彈性,使保守不至于抵達脆折的程度。這種內(nèi)在彈性就是“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和“中庸之道”的平衡原則。這種精神和原則,既避免了排他又避免了極端,使中華文明一再從危機中脫身而出。
以上即是余秋雨先生對古文明深刻的精華解讀。
“執(zhí)筆于最恐怖地區(qū),問道于數(shù)萬里荒原,反思于尼泊爾山麓,驚悚于古文明遺言”的《千年一嘆》,令我受益匪淺。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15
我常常在一個人的時候,坐在窗邊看看書,偷得浮生半生閑。陽光正好,透過窗戶斜斜地照進來,便就這樣度過了一下午的時間,而身上的每一處都還存留著暖暖的陽光,這樣,便十分滿足。
看《千年一嘆》,我很喜歡跟著余秋雨先生去探尋那些失落的古文明,聽余秋雨先生講述著一段段驚心動魄的歷程,和他一起感受著千年歷史所留下的厚重。余秋雨先生堅守著“只相信實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現(xiàn)場,只相信廢墟遺址,只相信親自到達”的信念,冒著生命危險,毅然穿越數(shù)萬公里,考察文化遺產(chǎn)。期間,他貼地穿越了許多恐怖主義蔓延的地區(qū),探尋了許多隕落的文明,并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了下來。
首站是希臘,其實起初我并不太了解希臘,對她的印象也僅僅只是停留在以前聽過的希臘神話,她給我的感覺就好像是一位蒙著面紗的少女,朦朦朧朧,無法窺見其全貌。我跟隨著余秋雨先生的腳步,想要去探尋面紗后真實的希臘:看到了浩大溫和的愛琴海,海邊屹立著許多石柱,讓我們想起公元前五世紀屬于希臘的“軸心時代”;來到了希臘文明的早期搖籃——邁錫尼王城,這里城墻頹敗,單調(diào)而干澀,原因就在于窮兵黷武只會迎來自我毀滅;也不錯過永恒的地標——奧林匹亞,感受著希臘人有關人的完整理想,將智力健康和肢體健康集合在一起……這么多的文明遺址,不禁讓人驚嘆到希臘的盛極一時,也哀嘆如今文明的衰落。
在希臘,人們所崇尚的是閑散第一。希臘人會在城堡之下,釣魚、閑坐、看海,既然辛苦過后還是回到原地,所以希臘人一開始就選擇了留在原地。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感嘆:“有很大一部分閑散走向了疲憊、慵懶和木然,很容易造成精神上的貧血和失重,結(jié)果被現(xiàn)代文明所遺落!边@也使我對中華的文明不禁暗自感嘆其好,隨著年歲的增長,中華文明慢慢沉淀,悄悄強健。
在之后,便是我眼中那個滿是沙漠和金字塔的地方,那里的獅身人面像和木乃伊是那樣古老又神秘,F(xiàn)如今它的文化也漸漸衰落,它在全盛時是怎樣的輝煌我們更不得而知。看著這些零落破損的遺跡,心中總會泛起一陣痛楚。也同時感恩中華文明直到現(xiàn)在還能得以發(fā)展延續(xù),不會只留下一些時代的碎片。我們至今能從古書中,了解我們的歷史,了解我們的語言文字。
之后余秋雨先生又去了許多的地方,看了許多的文明遺址,但遺憾的是,現(xiàn)在這些文明基本不是中斷,就是慢慢消失淡化了,但中華文明在經(jīng)歷了如此漫長的歷史后,仍能在如今或看到、聽到或感受到它的存在。在此書的比較后,余秋雨先生也結(jié)合著這次漫長的經(jīng)歷做了分析,可能是我們的地理環(huán)境、也可能是我們的文明體量等等原因,中華文明到如今尚存。
他的這一趟旅行,說是探訪古文明,實際上也是在對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進行一個更深入的研究。不僅是對過去的一個個文明所發(fā)出的`詫異和嘆息,同時也是通過這些零星的一角折射出一個文明是如何從輝煌到衰敗的。這本書所表達的不僅是這些燦爛的古文明,而且也包括它如今的淡化和遺忘。
其實看完這本書后,再看如今,所感受到的是中華文明現(xiàn)存的美好,它沒有消失,沒有經(jīng)歷那些自然淘汰,國泰民安,文明與時代共同前進。它已經(jīng)奔騰了千年,存在了千年。它的歷史仍在延續(xù),現(xiàn)在也正走向更遠的未來;赝郧,心中會更加堅定,我們終將走向更遠。現(xiàn)在的文明,正以它飽經(jīng)風霜的姿態(tài)再次顯現(xiàn),已經(jīng)荒涼與寂寥。它的出現(xiàn)在提醒著我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傳承不息。它會以更加厚重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我們每一個人的面前。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16
本書可以配合鳳凰衛(wèi)視的《千禧之旅》一起看,雖然16年前的畫面質(zhì)量不太好,但是內(nèi)容還是很不錯的。還有年輕時候的許戈輝和陳魯豫。比如印巴國界上的降旗儀式實在好奇葩,作者的功夫好,但對于這類場面的.描述還是不如影像的直接。電視更多是對目的地細節(jié)的解說和展示,而本書是作者對這一路文明之旅的文化思考和解讀。跟著余老師的文筆足不出戶地暢游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的世界。
思索文明的誕生和覆滅,對比反思中華文明的發(fā)展,收獲頗豐。希臘是藍色,埃及是黃色,以色列是象牙色,伊拉克是灰色,伊朗是黑色,巴基斯坦說不清是什么顏色,印度是油膩的棕黑色,尼泊爾是綠色。視頻中看到他們歷時三個多月,終于回到祖國的懷抱,那一刻,也是很激動的,眼里也是噙著淚水。正如余老師所說,離別之后才懂了它看著本書和節(jié)目,仿佛也離開國門走了一圈回來一樣,同時心里也會生出一種幸福感和民族自豪感。一定要把握好機會去親身游歷祖國的大好河山,去親眼欣賞世界的奇觀異景。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17
“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時就無法思考!碑斢嗲飪上壬忌吓c盧梭一樣的毛病時,他便用腳下的路去探尋那些千年一嘆的文化遺址,用文字追述文明消逝的滄桑,用鏡頭記錄歷史遺著的懷抱,用一支筆記錄10個國家的人文地理。
而這整個的行程,可以說是一個偉大的課程。但是,當偉大牽連出越來越多的兇險,平靜也漸漸被驚懼所替代。這四萬八千里的漫途潛伏著種種危機,要穿越很多恐怖主義蔓延地區(qū),如:北非、中東、南亞,而余秋雨先生更是迎難而上化身為馬可波羅,寫下游記《千年一嘆》,在各文明廢墟中思索、探尋,就如他在《廢墟》中所說:“我熱愛廢墟,又寄情于廢墟!彼蔑@著古文明的輝煌,又見證著文明的衰落,在陣陣喚嘆中又老淚縱橫……這些悠久的歷史,化作一個個永恒的坐標,在希臘莊重的巴特農(nóng)神廟駐立;在埃及老淚縱橫的門農(nóng)凝視;在神圣的耶路撒冷聆聽;在印度夢幻的泰姬陵靜臥……可惜,輝煌飽經(jīng)滄桑,文化走向衰落,歷史被風化褪色……余秋雨先生作為一個學者,不畏艱難險阻,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萬里考察人類最重要的文明故地,作出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緊迫的提醒,成就著作業(yè)千年一嘆》!
著名作家托爾斯泰也曾說過:“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備有各的不幸!倍谶@場文化之族中,歷經(jīng)10個國家,卻是“所有的貧困都大同小異。一踏進富庶則五花八門!蔽ㄒ幌嗤氖牵汗盼拿鞫荚谒ヂ洌芍^是:“千年一嘆,一嘆千年”。雖然我以未出過國門,但字里行間是余秋雨先生面對遺址時的心寒語塞,曾經(jīng)的輝煌與現(xiàn)實景象的可怕分裂,看到那些雖斷殘卻依然雄偉的遺跡與當代荒涼的強烈對比,實在令人惋嘆!
可不,這場冒險一經(jīng)起航,便不會有太多美滿。于是,當面對愛琴海,立身于希臘時,余秋雨先生看到的是希臘人的閑散、“干凈”,再由大部分閑散走向慵懶和木然。是精神上的貧血和失重,是現(xiàn)代文明的遺落,就如書中所言:“干凈的痛苦一定會沉淀,沉淀成悠閑。悠閑是痛苦的補償,痛苦是悠閑的襯墊……”可當先生穿過層層風沙,滿懷期待地立身于埃及時,熱情被風沙掩埋……金字塔盡管還會一直矗立,但支撐它的文明基座早已消遁,埃及文明其湮滅程度可謂相當徹底呀!所有古籍、古碑無人能解讀,許多圖書付之一炬,埃及人從此也徹底“解放”了,把生命看得如此隨意,口舌也如奔流滔滔。而再立身于伊拉克,去探尋古巴比倫的經(jīng)典,卻是一片凄涼,沒有繁華市井,到處都是臟亂!輝煌只是曾注的一時鼎盛,艷麗被沙石打磨得只剩下陣陣哀嘆……而把巴比古城廢墟鏟了重建這一荒唐舉措,更將古跡最后一份尊嚴與歷史范桑感湮滅,這幾千年的歷史只剩下一首悲壯的史歌!連同伊斯蘭文明、兩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虛及明、希伯來文明也難逃由盛轉(zhuǎn)衰的局面……
然而,這一切的衰落,都不必過于傷感。因為曾有多少王朝,反反復復,由盛轉(zhuǎn)衰沉淀于歷史中,余秋雨先生就在書中說道:“一切生命體都會衰老,尤其是那些曾經(jīng)有過強勁勃發(fā)的生命體,衰老得更加徹底!钡辽,它們曾驚艷一時,名聲大噪,它們遺留下的古跡,也更成了歷史長河中永恒的一筆重墨!但萬事總有異數(shù),中國就是這其中例外。在這些古明中,至今唯一沒有中斷和湮滅的,也只有中文明了!它的幸存。最大的原因就是文學統(tǒng)一與普及,這還多虧了秦始皇,讓我們不必像埃及因古籍,古碑無人解讀而走向湮滅,讓今天的我們還能輕松誦讀古典,興致高雅時朗誦一首詩歌。當然,除了這統(tǒng)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統(tǒng)外,余秋雨先生根據(jù)一路考案,還得出另外四個原因:一是地理環(huán)境的阻隔,喜馬拉雅山脈天然的屏障阻斷了其它文明與中華文明的沖童而導致的互征互毀;二是依賴于文明的體量,避免了中華文明在諸多內(nèi)戰(zhàn)下,沒有遭受根本性的傷害,也避免了小體量文明的吞食;三是依賴于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極端主義;而四是科舉制的推崇,避免了社會失序,文化失記,使本體文明得到長久的延續(xù)與傳承。這一切,都是余秋雨先生歷經(jīng)千辛萬苦,不畏艱險,潛心鉆研的成果。他更是把這些苦心鉆研所得的成果慷慨分享于世人,用行動告訴我們:未知無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對未知和無知的否認!我也因此認識到了一個不同的世界。
在這個不同的世界,我愿再次沉浸在《千年一嘆》中,隨余秋雨先生一起旅行……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18
《千年一嘆》也的確是嘆,從消失的邁錫尼到神秘的金字塔,從混戰(zhàn)的中東到卸負的尼泊爾……昔日盛極一時的文明濫觴如今卻殘影斑駁。
還記得作者曾經(jīng)在文中多次描繪貧窮、污濁甚至戰(zhàn)亂的情景。孩童沒有了受教育的機會,群眾缺乏道德的自控和社會的.管制,而他們的祖先所創(chuàng)造的楔形文字卻是人類文字的起源!!當苦難發(fā)現(xiàn)時往往為時已晚,最唏噓的哀嘆不是文明古國的湮滅,也不是往日輝煌的凋零,而是小孩在該提筆寫字的年紀卻赤著腳在街上伸手乞討,眼神依舊充滿渴望,可祈求的不是快樂而是生存。
這著實是一場傷痕之旅,傷痕之處有故事,有典故。盜竊、毒品、挾持、綁架……文明秩序似是而非,也很難有所指望。戰(zhàn)爭的一方為“精神盔甲”所武裝,表面上強悍好勇,實際上狹隘氣短,長此以往必然無法照料正常的生活秩序,更無暇思考個體價值尊嚴。
身份的基點在于責任,責任的落實在于個人。不必強求人人在文化紛雜的氛圍中保持堅貞的信仰,可總要在心里留有一片凈土,好讓先賢的文化可以落葉歸根。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19
靜靜的夜里,一盞燈,一杯茶,最適合安靜的讀一本書。余秋雨的作品總有一種滄桑感,能夠帶你去往遙遠的過去。翻開余秋雨的《千年一嘆》,是滿滿的蒼涼,沒有鮮明的色彩,繁華的景象,如余秋雨先生在書中所寫:執(zhí)筆于最恐怖地區(qū),問道于數(shù)萬里荒原,反思于尼泊爾山麓,驚悚于古文明遺言。跋涉四萬公里,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爾,一路走過;跨越千年時光,”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墻,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探尋中東古文明。
余秋雨先生在書中展示了一個廣闊的天地,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引導著我們進入往昔時空,觀看一個個曾經(jīng)輝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反思著我們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緣由:“與貧困和混亂相比,我們一定會擁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麗的`安適,也就是哲人們向往的“詩意地居息”“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們只選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賽什么?要講文明之道。惟一的道就是自然。這就是說,中國文化在層面上是一種做減法的文化,是一種向往簡單和自然的文化。正是這個本質(zhì),使它節(jié)省了很多靡費,保存了生命!
我想,生活也應是如此:簡單、自然,而能快樂。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20
最近實驗小學組織老師們利用周末進行讀書充電的活動,一個月下來,我看了余秋雨的《千年一嘆》,這本書來自一本日記。它記錄了作者余秋雨在前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wèi)視“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jīng)歷。感慨很多。很想沿著他行走的路線,到世界各地去看看,那也就不枉此生了。
余秋雨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的文章非常精煉,讀起來流暢、優(yōu)雅,但貼近生活,思維新穎。他能把新的想法用最簡單的語句表達出來,而且總能被人接受。余秋雨也算得上是個探險家,因為在這“千禧之旅”的路上,他們遇到許多驚心動魄的事,克服了重重困難,隨時都威脅著他們的生命。許多短路荒草迷離,戰(zhàn)壕密布,土匪出沒,在中東的一些國家更是如此。掐一秒不知道后一秒會發(fā)生什么,他們只知道一連串真實的故事:宗教極端分子在疾風中內(nèi)殺死了幾十個衛(wèi)國旅客,三十幾個警察剛被販毒集團殺害……
“千禧之旅”的目的實際上是環(huán)游世界的文明古國,領略人類文明的精華和感受異國的風土人情。所以他們選擇了希臘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徑除中國外的三大文明古國,埃及、印度、古巴比倫。下面我僅就希臘和埃及談一下感受,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到達希臘時他們所見到的只是狹小、陳舊、道路擁擠和人民閑散。只有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中看到一點文明古國的影子。照我看萊希臘人閑散的升華方式有許多缺點,社會失去了精氣神,一部分閑散變成了精神貧窮?梢娝ヂ淞说墓糯拿麟y以與現(xiàn)代結(jié)合,最后只能被現(xiàn)代文明遺落?杀。
說到埃及就不能不提恒河。但恒河清澈的河水,美麗的'風景早已不復存在,留下的只是渾濁的河水河岸邊“熱鬧”的景象。上游臨死洗澡,下游刷牙喝水。印度人認為恒河的水是生水,喝一口,有病治病,沒病養(yǎng)生,什么傳染性皮膚病在水中泡一泡就好,所以的牛皮蘚、蕁麻癥的人都用到恒河沐浴。還有的老人自己知道已經(jīng)不行了,就叫家人把他們抬到恒河邊上,鋪一張席子,躺在地上等升天。他們說“就算死也要死在恒河邊!”在那些人死后,會有專門的人堆好木堆,把尸體排好隊,一批一批的火化,人就這樣化為一縷輕煙了。
在看了這本書后,我真的由衷的感謝我們的祖先,為我們偉大的祖國而驕傲。早在秦始皇時便統(tǒng)一了文字,使得中國歷史活了下來,不象埃及的歷史,變成了“木乃伊”,現(xiàn)在的人們面對一大片一大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卻完全不懂何意;而一部印度的普通歷史,卻也要中國人的著作來填補和修訂。我國五千年的文化歷經(jīng)千辛,卻也完整地保留了下來,而不像兩河流域許多國家,只剩下了一些頹垣殘壁和一段辛酸的回憶。我可以自豪地說“中華民族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民族”!誰說過去的文明古國不能成為今日的世界強國。愛我們的祖國吧!希望它永遠繁榮富強。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21
余秋雨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應該說是他的風格很適合我,可能他那種對現(xiàn)象理性的、客觀的分析就是個理科生的風格吧,所以我讀他的文字總能靜下心來,并且我也總能被他的文字所感動。
《千年一嘆》算是他的成名作之一吧,寫的是從1999年底到2000年初和鳳凰衛(wèi)視在幾大文明古國考察的歷程,被他們稱作是“千禧之旅”。在這本書里面,作者面對了許多文明遺跡的衰落和變遷,談到了很多文化方面的事情,讓我感觸頗深。在文章開頭的一張圖下面,有這樣的一句話:古文明的遺體已經(jīng)冰冷。這句話確實很讓人心痛。這便是人類最輝煌的古文明,一種種輪著看過來,最后讓尋訪者成了一個站在街頭不知該說什么才好的泥人。
首先是希臘,希臘的文明是需要從很早就說起的,這里曾經(jīng)有荷馬的杰作、奧運會的輝煌,但是作者從第一篇文章開始,題目就顯得沉重——哀希臘。
文明之所以稱為文明,是與他的周際生態(tài)相比較而言的,因此,他注定要與野蠻和愚昧為鄰?上У氖,一個雅典、一個邁錫尼,都無一例外地衰落了,就是常年的戰(zhàn)爭,拖垮了整個希臘的經(jīng)濟。但是,盡管曾經(jīng)有過衰敗,如今的希臘人卻有自己的人生觀。希臘人的生活確實是閑散的,我不敢說他們正確與否,我只是覺得有時候,人生要的不是常年為到老時能過上安逸的生活而奮斗的'日子,而是那種純粹地用自己青春的熱血和激情去創(chuàng)造、去拼搏并以此為樂的日子。我們的人生最后必然會從絢爛走向平淡,但平淡之時是否也需要一點回憶呢?就像我們的高中三年,如果所有人都只是為了最后能上一個好的大學而學習、而奮斗的話,那么說我們的高中生活就絕對不會有那么多值得回味、值得珍惜的記憶了。其實高中可以說是我們最后的天堂了,因為到了大學之后,就有了許多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而不僅僅是考試這么簡單的了。所以說,我一直覺得,生活就是要五彩繽紛,不光要做自己必須做的,還應該多體驗生活,畢竟“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嘛!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22
有兩件事會讓人類感到生命微乎其微:一是回憶古老滄桑的文明;二是遙想外太空的生命。
自人類在地球上出現(xiàn),形成多種文明,有的流傳至今,有的'消失殆盡。人類創(chuàng)造了文明,又親手將它毀滅。
地球為人類承受了太多,它就像一個大日記本,把人類的所作所為盡收眼底,藏于心中。
作為文明保存的最完好的國家,中國會被全世界記住,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將自然與文明平衡輕重,以此來保護我們傳承多年的文明。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23
哪有什么和平年代,只不過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最近看了余秋雨老師的《千年一嘆》,你就會明白生活在以喜馬拉雅山為西門的大中國,是多么自豪與驕傲!余秋雨老師帶著鳳凰衛(wèi)視的其他人員,歷經(jīng)滄桑,穿越火線,從希臘到尼珀爾,一一去尋訪那千年文明,生命是脆弱的,文明卻是偉大的,而即使埃及文明等各類世界文明有些比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都要長,但是沒有一個能夠像我們中國這么完整延續(xù)傳承下來,所以我們很慶幸,慶幸地能夠把朱子,程子,孔子,莊子等經(jīng)典一直應用到現(xiàn)在,這就是俗話說得,不能斷了香火!
在回想當今我們生活的中國,是多么有安全,是多么有底蘊,是多么有文化!所以慶幸生活在這么一個令人羨慕的國家!一個強大的國家!
而現(xiàn)在經(jīng)濟在飛速發(fā)展,我們年輕的一代似乎有些著急,社會步伐有些過快,我們開始有些急躁,甚至開始抱怨,請我們放慢心中的腳步,好好品味這和平的'滋潤,因為我們根本沒有體驗過在吃飯的時候,一顆火箭彈從你耳旁飛過的驚心動魄,沒有體驗走在街上隨時汽車炸彈的巨響,所以我們應該慶幸,把這種文明延遲下去,和平珍惜下去!
最后兩句話送個諸位,
1.你為祖國站崗放哨,祖國為你遮風擋雨;
2.國無國防,國將無防。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24
《千年一嘆》為余秋雨所著,作者非常有名氣,抱著好奇和崇敬讀完了這本書。這本書實際是一本每日艱苦旅行之間的日記,記錄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萬多公里,不畏艱辛甚至是冒著生命的危險,到達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最后又回到中國,幾乎整個亞歐大陸古文明,把希臘神話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沖突,侯賽因的陵寢,漢謨拉比法典的價值和泰姬陵的圣潔娓娓道來,記錄了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所想。
閱讀《千年一嘆》,作者余秋雨帶我們一起領略文明古國的遺址,慨嘆人類文明的精華,感受異國的風土人情,其中既有歡愉和敬仰,同時也承受著這些輝煌文明不同程度衰落所帶來的震撼。從古至今,希臘有著濃厚的文化氣息,遺憾的是,作者看到并記錄了希臘的狹小、陳舊和人民的閑散,談到希臘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沒落,并分析衰落的原因:一是雅典斯巴達人曠日持久的內(nèi)耗;二是內(nèi)憂外患,又不斷遠征,希臘始終沒有成立一個統(tǒng)一的集權(quán)國家。埃及昔日的輝煌,幾經(jīng)割斷,作者痛心古文字現(xiàn)已無人能識,導致珍貴古文獻也無人能懂,對金字塔充滿了疑問!作者惋惜古巴比倫鏟平重建古城遺址,同時也將那份強烈的歷史滄桑感和厚重感也給泯滅了。文明的衰敗也直接導致了當?shù)厝嗣竦呢毨,在伊拉克,祖先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文字的人,但作者看到的.現(xiàn)實是太多太多的兒童失學、衣衫襤褸在街上勞作,即使在最好的小學,孩子們上體育課踢的球也是完全沒彈力、裂了縫的硬塑料球;在兒童醫(yī)院缺醫(yī)少藥……在印度孕育古文明、被譽為母親河的恒河邊,作者再次被“恒河晨浴”所震驚,無數(shù)黑乎乎的人全都泡在河水里,因寒冷而顫抖,以為這樣就可以將病痛治愈,還有在河邊等死的人,因為這樣他們死后免費被火化、自己的骨灰被撒入恒河;岸邊的焚燒惡臭撲鼻。
在文末,作者到達了尼泊爾,感嘆世界各國的文明人都喜歡來這里,不是為尋訪古跡,而是來沉浸自然;并總結(jié)到中國文化在最高層面上是一種做減法的文化,是一種向往簡單和自然的文化。
作者考察了那么多古文明遺址,一直在與中華文化對比,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沒有中斷和湮滅的,只有中華文明,概括有五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仰仗于地理環(huán)境的阻隔,避開了古文明之間的互征互毀;二是仰仗于文明的體量,避免了小體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仰仗于統(tǒng)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統(tǒng),避免了解讀的分割、封閉和中斷;四是仰仗于實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極端主義;五是仰仗于科舉制度,既避免了社會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記。
《千年一嘆》讀后久久不能平靜,更加為中華文明而自豪,也更加理性思考和珍惜當下的和平與發(fā)展。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25
"引頸看去,對面橋頭有一個白石鑄成的大門,上面分明用巨大的宋體金字,鐫刻著一個國家的名字——中華人民共和國。"
——題記
曾經(jīng)的我喜歡,向往西方文化,曾經(jīng)的'我心里想過為什么自己是中國人,為什么在這個地球上我偏偏生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F(xiàn)在終于懊悔,終于慚愧,好像深深地說上一句:對不起,祖國!
讀了《千年一嘆》,我的心隨著作者穿越了西奈沙漠,格朗高地和伊朗山脈,我的淚隨著作者灑落在尼羅河,底格里斯河和印度河畔。曾經(jīng)與古中國并稱為"四大文明古國"的古巴比倫,古希臘,古埃及,如今這些燦爛文明源起的地方已荒涼到讓人落淚的地步,文明的遺跡淪為廢墟,留下的只有那穿越千年的嘆息,與那穿越千年的淚滴。
這些文明有的被窮兵黷武的羅馬文明侵占過,有的被尚武的邁錫尼文明侵占過,而就在其他文明被一次又一次的侵占,一次又一次的毀壞時,我們中國的文明卻始終保持著中華文明的真諦與精髓。在其他文明像沙漠中的細流一樣看不見明天時,我們的祖國卻在滄海橫流中保住了一份家業(yè),一份尊嚴,一份榮耀。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26
這場千禧之旅始于希臘,終于尼泊爾,喜馬拉雅雪山腳下。旅行的目的,即是考察文明。希臘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希伯來文明,波斯文明,恒河文明......它們都燦爛過,也都已衰落。
幾大文明都證明了這一點。它們應該屬于人類最古老的文明,甚至早于中華文明,可是無一逃過這個魔咒。原本是它們占有先機,更有可能傳播發(fā)揚,通向永恒。
可是它們都失敗了。畢竟,枯萎才屬于正常。作者在書中寫道很多枯萎的原因,“各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jīng)”。我沒有細細研究過這些文明的歷史,也不很懂各個文明以什么為中心,這些具體原因?qū)ξ襾碚f,并不重要。它們無一例外的衰落,是不是說明了它們本身的缺陷?
千年一嘆,這中間嘆的到底是文明崇高的那一部分,還是在嘆導致它枯萎的缺陷?如果是缺陷的那一部分,實在不值得。因為枯萎屬于正常。
一個文明如果想要快速繁榮擴大,戰(zhàn)爭是不可避免的`手段。雖然殘暴血腥,但確確實實是最高效的文化交流,融合,征服的方式。而這必然會遭到反抗,由于文明本身的不成熟不完美,一個小小的缺陷便會引起整個文明的坍塌,隨后就是被替代。有舊文明的枯萎,就會有新文明開始它的統(tǒng)治。新舊必將更替,因此枯萎屬于正常。
其實想要不枯萎也有辦法,那就是包容。它不會太過野心勃勃急著征服一切。它有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自信,卻不會極端。永遠溫和,永遠中庸,不斷刪去雜質(zhì),適應大環(huán)境。它會選擇和平。就像作者提到的,中華文明便是這樣“保存了生命”。
鮮活的方式是不斷的進化,這意味著舍去了很多文明中原本的東西。即便是幼稚,有缺陷的那一部分,換一種角度來說,這算不算另一種枯萎?優(yōu)化后的文明還是這個文明嗎?文明自身的更替,和文明之間的更替,這其中的差別又是什么?
或許是文明自身更替更容易留下核心的那一部分,但是誰又能說清已衰落的文明什么都沒留下?一個文明的形成是否會受到其他文明的影響?千年歲月的蕩滌對一個文明的核心又有多少影響?
有太多因素決定了一個文明。人類的歷史,人類的文明,放在宏觀中什么都不是。一切存在都是異數(shù)。宇宙的形成是個異數(shù),在大爆炸后的一秒,如果膨脹速率再小十億億分之一,宇宙就會重新塌縮;地球的存在是個異數(shù),它因為地磁場,才得以留下大氣層;生命的出現(xiàn)更是異數(shù);智慧生物的出現(xiàn)實在只能歸功于幸運。所有都太脆弱,文明也是。只有無數(shù)條件都滿足的時候,文明才能延續(xù)下去,一點點的瑕疵,足以使它枯萎。這是何等的嚴苛。
最初我只以為,一個文明的產(chǎn)生必有它的理由,卻忽略了它的枯萎,也一定有理由,存在即意味著合理。
至于我們能做的,無非就是用心維護這般脆弱的文明,讓它存在的久一點再久一點,把多余的全部舍去。不以武力強迫,而是以文明本身的智慧去征服。這或許很慢,但是和平,是一個智慧文明最基本的素養(yǎng)。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27
《千年一嘆》余秋雨的一本書,作者很有名氣,就抱著好奇的心態(tài)看完了這本書,這本書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萬公里,尋找人類古代禮貌的經(jīng)歷,給我的感覺是苦中帶甜。本書采用游記的形式,但給人的感覺本書不僅僅僅是一本日記,本書時時給讀者傳遞這樣一些問題,希臘、埃及、約旦、印度等古國都以前有過輝煌的古禮貌,從輝煌到勢微,從勢微到衰敗,到?jīng)]落,而我們中華禮貌卻避免了整體性的衰落,如何持續(xù)中華禮貌的延續(xù),發(fā)展,我們讀者對此應持有何種觀點,如何去應對等。
看完這本書以后,我深深為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為中華禮貌感到驕傲。從作者的這些經(jīng)歷中,我們能夠看出創(chuàng)造禮貌的是人類,毀滅禮貌的也是人類。其實,甚至在人類禮貌高度發(fā)達的這天,在很多地方,人們正在毀滅自己創(chuàng)造的`禮貌,如,在中東、印度,阿富汗等地人們還在互相廝殺。我們在作者游歷禮貌古國的過程中能夠看出,禮貌的毀滅伴隨著血腥的戰(zhàn)爭。為了保證人類禮貌的健康發(fā)展,和平是我們需要的。所以我們就應爭取和平反對戰(zhàn)爭,這是我們一向持有的觀點。
針對于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到的有關于人類禮貌的問題,看起來與我們個人沒有太大的關系,其實不然,作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一員,我們有義務去盡自己的力量去為中華禮貌的延續(xù),發(fā)展而努力。而真正把這些義務落到實處,就需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工作,去為這些“大”問題盡力貢獻自己的“小”努力。
【千年一嘆讀后感】相關文章:
千年一嘆_1200字08-19
《千年一嘆》讀后感09-01
千年一嘆讀后感03-07
《千年一嘆》讀后感500字08-18
千年一嘆讀后感(12篇)03-07
讀余秋雨《千年一嘆》有感04-06
讀《千年一嘆》有感(精選16篇)05-12
天使之嘆作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