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命教育》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生命教育》讀后感1
暑假期間,一有閑暇,我便仔細閱讀由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郭思樂的專著《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中的章節(jié),真有點兒手不釋卷。這是一本極有意義的書,書中明確提出:教育不應是控制生命而應該是激揚生命。生命不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而是通過億萬年的基因傳留,從出生之時,就像新的電子計算機攜帶了本機程序一樣,擁有了語言的、思維的、學習的、創(chuàng)造的本能。依靠這樣的本能,就可以把主要依靠教師轉變?yōu)橹饕揽繉W生,從而帶來教育的巨大變革。書中用豐富的實例反映了學生積極、愉快、高質、高效的課堂學習,揭示了生本教育以生命為本的實質。把學生視作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說教的對象,建立了先進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現(xiàn)就印象較深的幾處談點體會:
一、教師應給自己的角色正確定位。書中提出:學習者擁有強大的享受成長的機制,在他們面前,教師應是“伺服器”。教育者應知道兒童有這樣的機能,于是等候時機,加以激揚,促使生命獲得更充分的成長,獲得更濃烈的成長享受,從而天天向上。教育者應作為“仆人”幫助他集中和方便于做核心的事情。只能通過開啟之,導引之,讓學習者走一條容易發(fā)揮自己天賦的途徑。對于學生生命體,教師應是一個“牧者”,要有像牧者那樣地率領生命的管理思想,牧者不去代替或包辦羊群的吃食,而是把羊群帶到水草豐盈之處,讓它們自主地快活地吃草,這意味著既管理著羊群(當然也負著安全和保護之責),又尊重著羊群的獨立的生命活動。如: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時,教師只要激發(fā)學生興趣,營造積極、主動、快樂地學習氛圍,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嘗試,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讓他們通過自主探究、相互交流、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真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的將一個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一份看做一個三角形,計算出三角形的面積后再算出整個圓的面積。有的將一個圓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將其拆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計算出圓的面積。最后都能推導出S=Πr。也即自古華山一條道,條條道路通羅馬。當然教師應及時發(fā)現(xiàn),在“危難之際”顯身手,及時點撥、引導,效果遠遠超過教師越俎代庖式的說教。
二、教師要有新錯誤觀——教室是出錯的地方。承上所說,既然有許多知識是在學生自己的探索之下獲得的。這種探索需要一個過程,當然也會犯不少錯誤。學生正是在不斷地克服錯誤的過程中,獲得經(jīng)驗,感悟方法,獲取真知和技能。往往兒童的錯誤中常常包含著正確和靈氣。有個中國孩子在日本上學,這個孩子的日語不好,但上課發(fā)言非常積極。孩子的父母問他怎么就不怕出錯,孩子拍拍胸脯信心十足回答說:不怕,老師說教室就是出錯的地方。”教室,出錯的地方,多好的理念!教室,出錯的.地方,是因為我們的學生還不成熟,容易出錯,出錯是正常的,不出錯才是不正常的。因為出錯,才會有點撥,引導,解惑;才會有教育的敏感,機智和智慧;才會有對學生巨大寬容,樂觀的期待,以及真正的愛護和保護。如果,我們也樹立這樣的教育理念,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就不會細聲細語,一定會信心十足,回答問題何愁聲音不響亮?
三、教師也應是教育成果的享受者。教師,不僅僅是一種職業(yè)的代名詞,而應成為一種生命存在的方式,成為一種人的生活方式。教師應與書為伴,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要善于從師生共創(chuàng)的生命舞臺上,從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中體驗一種生命的滿足與快樂,得到生命的成長與升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促進學生成長的同時,完成自己的專業(yè)成長,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對于郭思樂的理論,沈陽市教育專家協(xié)會會長李錦韜先生,對其教育的意義作了幾個“顛覆”的概括:一是顛覆了以往以師為本的教學,實現(xiàn)了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生本教育;二是顛覆了以往教師研訓主要研究教師怎樣教的方式,生本教育則在研究學生怎樣學、如何讓學生好學的問題;三是顛覆了以教師教得好為好課的標準,轉變到教師的作用和價值為如何引導學生,使學生學得更好;四是顛覆了一直游離于課堂之外的德育課程教學,生本教育把德育融入到學生生活之中,融入到課堂之中。
《生命教育》讀后感2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擁有豐富的教學案例和經(jīng)驗,但由于理論欠缺,不能變成文字,使自己好的經(jīng)驗不能與人共享,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再加上自己思想作祟:我不行,人家是名家,我不行……究其原因,說白了不是自己不行,而是自己教育理論不足,不能把自己的經(jīng)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罷了。學校倡導大家讀教育類書,目的在此,希望大家爭做名師;诖四康,利用休息時間,積極響應學校給教師的讀書計劃,根據(jù)個人的教學情況和面臨的實際問題,拜讀了《生命與教育》《創(chuàng)造教育奇跡的55個細節(jié)》《欣賞教育》等學術作品。讀完之后頓覺受益匪淺,
讀了《生命與教育》,使我知道,愛可以創(chuàng)造新的生命,愛能創(chuàng)造新的奇跡!愛能創(chuàng)造教育的輝煌!要成為孩子眼中的教師,不是把學生當作無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氣凌人成為上帝。我們要用愛來打動他們,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xiàn)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睦显拞?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研讀《創(chuàng)造教育奇跡的55個細節(jié)》一書,我懂得了學生的優(yōu)秀是教育出來的,“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讓他們置身于教育的氛圍中,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需要、被愛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能培養(yǎng)好的修養(yǎng)”。不僅如此,書中所提供的55個細節(jié)從微處入手,卻是處處切中要害,就像是為我們的教師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學習習慣、社交禮儀、社會公德等方面的細節(jié),將這些教育的細微之處羅列出清單,提醒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注意自己怎樣以身作則,幫助我們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實。
《欣賞教育》告訴我們:希望得到別人尊重和得到別人欣賞,是我們每一個人人性中最本質的追求。欣賞教育在教學中的作用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日本心理學家永多湖輝曾說:“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力。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潛能隱藏在每個孩子的心中。”欣賞教育最大的奧秘就在于時時、處處、事事在心靈深處堅信孩子行,承認差異,允許錯誤和失敗。讓每一個孩子時時都能感到自己能行,自己是一個好孩子。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
通過廣泛的閱讀,拓寬了我的專業(yè)知識,使我獲得深厚的學識和素養(yǎng),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學能力,讀了這些書,使我明白了在教學活動中欣賞與激勵的重要性,愛的重要性,這些都將作為我以后教育學生的座右銘。
《生命教育》讀后感3
假期,我讀了《生命教育》這本書,人生最珍貴的是什么?有人會說,是聰明與智慧,有人會說,是家財萬貫,其實人生最珍貴的是生命。
而在我們的生命中,有著特別的,豐富的情感?,笑?既然你有著與別人不一樣的感覺,那么,就應該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但是,哭與笑不同。眼淚真的很奇怪,它會使人們擁有多種復雜的情緒,讓人們難以揣摩與分辨。幸福?痛苦?其實,眼淚也是一種幸福!哭泣不一定就是軟弱、無能、可憐的表現(xiàn);微笑也不一定就是快樂、開心、幸福的標志。自己的心境只有自己最清楚,別人再怎樣說,也不會代替自己。所以,不要掩飾我們的情緒,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難受就難受,開心就開心!流自己的淚,讓別人說去吧!
仔細想來,我已記不清自己有多久沒有痛痛快快地哭過了。不該哭,不能哭,也不敢哭,為了種種理由,我最多讓眼淚在眼眶里打幾轉,然后讓它們自然蒸發(fā),我常問自己:“我還會哭嗎?”哭,終究是不是壞事?哭是情緒宣泄的重要方式,但大人們卻總是說:哭,是無能的表現(xiàn);哭,是心胸狹義的證明?荚嚳荚伊耍荒芸,要尋找失敗的原因,爭取下回考好;生活中遇到困難,不能哭,生活不相信眼淚,只要努力,方法總是會有的;和同學相處中受了委屈,不能哭,不是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嗎?
可是,我想,哭不也是一種心情嗎?既然快樂時能笑,為什么痛苦時不能哭呢?哭也是一種率真,哭,也是一種享受。于是,我暗暗地告訴自己,想哭就哭吧!假設明天遇上可哭的事情,我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哭一場。哪怕哭得天崩地裂,哪怕哭得乾坤扭轉。讓淚可是,我想,哭不也是一種心情嗎?既然快樂時能笑,為什么痛苦時不能哭呢?哭也是一種率真,哭,也是一種享受。于是,我暗暗地告訴自己,想哭就哭吧!假設明天遇上可哭的事情,我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哭一場。哪怕哭得天崩地裂,哪怕哭得乾坤扭轉。讓淚水沖去所有的憂傷,所有的委屈。那時,自己的`心情一定能會重新明朗起來的。
書中也說到,流淚,其實也是一種特別的幸福,因為它宣泄了心中的不快,讓心靈重獲溫暖。學會流淚!對自己,何必太過苛刻。讓自己或微笑,或流淚,隨心而動,那樣,我們會更加的成熟,快樂。
雨過天晴,天會更藍;淚水過后,心情會更舒暢。生命,就要活得與別人不同,要快樂,要滿足。
幸福的時候,我喜極而泣;傷心的時候,我淚流滿面。生命,就要與眾不同,就要自由自在,就要活得精彩!
今天,我們到多媒體教室上課,一個社工叫波波姐姐,她來跟我們上課。首先我們玩了個游戲叫做拋雞蛋,每個班兩個人,一共六個人,有三個雞蛋,可是都被不小心拋到了地上,波波姐姐跟我們說“雞蛋也是生命,你們是不是應該守護它!贝蠹艺f“是的!蔽腋杏X人和人之間,有的人很壞,很想把別人送去天堂搶奪財產(chǎn),滅口。還有在自然災害地震,海嘯,泥石流,龍卷風等等……一會兒,波波姐姐放了一個視頻給我們看,一個女明星叫雷慶瑤,她三歲的時候就失去了胳膊,她的家人把她漂亮的衣服扔掉,一天她的爸爸拿著一把剪刀把她美麗的長發(fā)剪掉,她覺得為什么沒了胳膊就不能穿著漂亮的衣服和美麗的長發(fā),可她還是自信的面對生活,和正常人一樣甚至可以做到正常人做不到的事?赐曛螅úń憬阏f:“看了這個視頻的有什么感想?”
有的人說:“做人要對自己要有自信,不然活下一點自信都沒有,那應該和死沒區(qū)別!蔽矣X得無論身體少了什么,也要自信的去面對生活,不做一個無用之人。
大家說呀,都快下課了,波波姐姐讓我們每個班分成四個小隊,守護小雞蛋?梢杂萌魏螙|西守護雞蛋。
課后我明白了,時間是無限的,生命只有一條,浪費了一條就沒了,而活著也要自信,無論少了手,腳也要自信的面對生活,不然活著和死差不多。
《生命教育》讀后感4
拜讀了馮建軍老師的《生命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感動和震撼!讀《生命與教育》,我?guī)е约旱男娜プx,帶著自己的夢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不斷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馮老師之間的差距,我想只有這樣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讀《生命與教育》,我知道,要成為孩子眼中的教師,不是把學生當作無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氣凌人成為上帝。雖然那些受我們教育的孩子比我們小,但是一樣需要我們的尊重,因為再小的孩子也有人格也有自尊。所以我們要用愛來打動他們,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xiàn)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睦显拞?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了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了解了他們的個性特征,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fā)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馮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馮老師不止一次地說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整部書中我最以為然的結論!所以馮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fā)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這讓我想起,我們班的有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變故失去了親人的關愛。他很自卑,也很叛逆。每次回答問題總是低著頭,聲音只有自己能聽到。有時因為一點小事就和同學大打出手。我發(fā)現(xiàn)了問題的嚴重性,就每天找機會和他談心,了解他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并及時幫助他。我發(fā)動全班同學都來幫助他,漸漸得他和同學關系融洽了,話也多了,成績直線上升。最難得的是,他現(xiàn)在能主動幫集體做一些打掃衛(wèi)生、修補桌椅之類的公益勞動了。
愛可以創(chuàng)造新的生命,愛能創(chuàng)造新的奇跡!愛能創(chuàng)造教育的輝煌!所以讀了這本書,我想給自己,也給我的同行朋友們說一句:讀書吧,朋友!
《生命教育》讀后感5
《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是華東師大教育學系李政濤教授的著作。在書中,李老師針對當下的教育現(xiàn)狀,尤其是教師的艱難處境,提出了“有生命感的教育者“這一概念。不過,此處的“生命感”不僅僅指向學生的生命感,更指向教育者——老師自己的生命感,由此可見李老師對處于教育一線的老師們的體貼與關心。
什么是教育?
在書的開篇,李老師就提出了一個直擊心靈的問題:什么是教育?說實話,我雖然不是師范專業(yè)出身,但當年學過的教育學的課本里可是給出了十分明確的回答的,并且分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進行了定義:廣義的教育,指所有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據(jù)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yǎng)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如果拋開課本概念,讓我來回答“什么是教育”,我也會如書中所寫那樣“一臉茫然”。可如果非要我給出一個回答,我的回答恐怕就只有四個字——教書育人。如果再追問下來:教什么書?育什么人?我的回答很可能就是:教語文書,育文化人……可這樣的回答壓根就站不住腳,到處是漏洞。想想自己入職快七年了,卻對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無法給出一個確定的回答,不免有些悲哀了。
可再看李老師,作為教育系的教授,對這個問題也有疑問,不由得又釋懷了不少。李老師更指出,“多年以來,我們始終沒有搞清楚什么是教育”,看至此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過一個統(tǒng)一的回答?稍偕钏,從古至今,由中到西,千百年的歲月以來,對于“什么是教育“這個問題,有那么多的智者學者提出過自己的見解,卻沒有一個蓋棺定論的回答,更覺得教育之難了。
悲憫,寧靜,從容
既然提到教育者的生命感,那就不得不說到教育者的靈魂,而在李老師看來,古往今來的教育者的靈魂中,最稀缺的品質就是:悲憫,寧靜,從容。
李老師說,教育中的悲憫,在于對成長過程中生命所必將承受的痛苦、挫折、失敗及各種危機的悲天憫人,在于對所有這些危機和遭遇的敏感和敬畏。聯(lián)系我的教學實際,我對學生是否有這樣的悲憫之心呢?當學生考差了、分數(shù)沒有過線的時候,我的第一念頭是想著去安慰嗎?不,我的心頭只有一把痛批一頓的怒火,只有對考差的原因的探究,只有對丟分的思路的'追索,然后可能還有學生的淚水和下次考好的保證……原來,我并不是一個充滿了悲憫之心的教育者,我的內心早已填滿了分數(shù)與成績的焰火。
寧靜,在李老師看來,是面對經(jīng)歷成長躁動的生命,教育者的內心始終保持寧靜。很顯然,我并不是這樣一個擁有寧靜之魂的教育者:當學生在課上喋喋不休之時,我會比他們更加狂躁而怒斥吼罵;當學生在課上不聽講再三做小動作時,我會怒上心頭呵斥不已;當學生作業(yè)沒有完成還拒不補齊時,我很難壓抑怒火不去投訴家長……而每次這樣的行動,都會使得學生變得更加的焦躁甚至狂躁。我想,也許我該試著以寧靜的姿態(tài)去應對這些躁動的生命了!
從容,是教育者面對必然到來的教育挫折與失敗,能夠坦然接受和從容應對,能夠始終保持平心靜氣。在面對那些一再無法過線的學生的成績時,我是從容的嗎?好像不是,心中只有無盡的沮喪、失落、懊悔,甚至還有絲絲怨恨。在面對那些完全管不住自己而在課上再三講話的學生時,我是從容的嗎?也不是的,心頭只有難抑的憤怒,想要吼罵卻又要保持分寸的委屈,甚至還有升騰的恨意……面對種種必然會發(fā)生的挫敗,從容地應對真的好難,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夠達到“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境界!
誠如李老師所言,悲憫、寧靜、從容,確實是極為難得的品質!
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
李老師說,有生命感的教育者,不只是看到了受教育者的生命,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生命;他努力將自己的生命成長與學生的生命成長建立起內在的關聯(lián),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一起關注生命成長中的困境,承擔成長過程中的酸甜苦辣,一起分享生命成長的喜悅和幸福。
與學生共同成長,這是李老師提出的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的最高境界,我想可能要花一輩子才可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吧。就目前來說,我與學生的共同關聯(lián),主要還是來自于語文學習尤其是語文考試:他們考得好我也高興,他們考得不好我便失落。雖然這是最低級的共同關聯(lián),但以此為引子,我可以慢慢了解熟悉他們,也可以讓他們漸漸了解我,從而在語文學習之外建立其他的聯(lián)系。雖然這些其他的聯(lián)系,可能與學習無關,可能沒有辦法實現(xiàn)共同成長,但至少可以讓我與他們有更多的交流空間,增進對他們的生命成長空間的了解。只要有了更為寬廣的生命成長空間,總有一個成長的角落會被我們共同發(fā)現(xiàn),如此才更有可能實現(xiàn)共同成長。
愿有朝一日,我們每位教師都能成為有生命感的教育者,既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也關注自己的生命成長,最終實現(xiàn)雙方生命的共同成長!
《生命教育》讀后感6
在寒假里,我讀了《生命教育讀本》。因為學校有要求在假期閱讀,在開家長會時也推薦家長看這本,就拿起書,泛泛的翻了一幾頁,后來卻是越看越覺得不錯,就干脆坐下來細細品讀,認真體會。
生命教育講的是幫助孩子如何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提高生存與生活技能、提升生命質量。
看后覺得,這本書所闡述的是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生命教育是一門學問,也像是門藝術,也是讓所有家長、老師時時刻刻無法回避的日,嵤隆
我們的身份很是雙重的,即是家長,也是老師。很多的家長都覺得把孩子交給老師就萬事大吉了,成也老師,敗也老師。還說交給老師我們放心,只要是為了孩子好,要打要罵隨便,絕不袒護。家長要養(yǎng)育孩子,不僅是要養(yǎng)孩子,更要育孩子。不僅管吃穿住行,更要管成長。養(yǎng)育孩子從第一聲啼哭就開始了,我們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生活的每一瞬間都教育孩子。怎樣穿衣,怎樣更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別人的事,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表示痛苦和憤怒……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成長,不知不覺中擔任著教育者的身份,和孩子一起走下去,和孩子一起成長。不要半途而廢,孩子上學就把教育任務完全交到了老師的手中,孩子不是接力棒,而是一塊尚需雕琢的石頭,需要家長的辛勤勞動,需要老師的挖掘,才能成為一件驚世作品。家長是孩子的終身老師。
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成績永遠不滿意,這是因為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總把自己的孩子當天才而不把孩子當成一個普通人。是天才,每次考試都應該滿分,所以家長永遠對孩子表失望。一個人不應該簡單的與別人相比,而應該跟自己比,用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相比,看是否進步。不要對自己的孩子太苛求,遺傳、環(huán)境等很多外因和內因注定了孩子成長的差異,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你在同個領域,自己一天比一天進步,長此下去,你就是最好的自己。
作為家長,我讀這書,收獲很多更好的教育方法,作為孩子的教育者,我讀這書,如獲至寶。閑暇時間我會在讀,在領會,在品味。與孩子一起成長是我今后該走的路。
《生命教育》讀后感7
“生命化教育要追求教師生命的幸!,“生命需要一種張力”,“教育是慢的藝術”,“細節(jié)決定成敗”,“學習的過程是生命的歷程”,“好的教師總是對課堂的未知性充滿期待”,“好教師一定是在課堂上要比平時顯得更美的人,那怕是相貌平凡,一到課堂上就有一種容光煥發(fā)的精神氣”,“好教師肯定是比他的實際年齡顯得年輕,顯得天真,顯得還要質樸的這樣的一種人”,“好的教師有各自的方式,但要帶著生命來上課,帶著對生命的尊重來上課”“讓愛心、寬容、期待、善待成為教育的起點”……這些全新的關于教育的釋義,沒有高調的說教,沒有深入的闡述,卻已將抽象的“生命化教育”解析得細致入微,一切是那么自然、貼切。
一、教師因走進學生的心靈而精彩。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任務首先是了解孩子,而為了了解孩子,就應該不斷地觀察、研究。不了解孩子,不深刻注意發(fā)生在他們內心深處的復雜活動,我們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因此也就是沒有意義的!弊鳛榻處熞米约旱男撵`呼應學生的心靈,用自己的靈魂塑造學生的靈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學生的人格。以自己的青春譜寫著輝煌的教育詩篇,以自己的忠誠和執(zhí)著維系著綿長的文化繁衍,以自己的希冀和神往描繪著斑斕的成長手記,以自己的理念和憧憬鑄造著堅強的未來人杰……教師首要的任務是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靈,讓青少年“成人”。要完成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必須走進學生的心靈。確實有那么一些精神品質,一個缺少了它們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教育者,而其中首要的便是深入兒童精神世界的本領。只有那些始終不忘自己也曾是一個孩子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教師。”他還告誡說:“別讓任何一次心靈振蕩不知不覺地從您身邊掠過。要成為學生雪中送炭的幫助者,心靈創(chuàng)傷的醫(yī)治者!
教師注定一輩子平平凡凡、默默無聞、為人作嫁,但教師關注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是青少年的心靈,是宇宙萬物最神圣、最神秘、最具活力的對象。教師的勞動成就了學生,他“使自卑的心靈自信起來,使懦弱的體魄強壯起來,使狹隘的心胸開闊起來,使迷茫的眼睛明亮起來,他讓愚昧走向智慧,讓弱小走向強大”……培養(yǎng)青少年求真向善趨美的心靈,引導青少年的生命健康茁壯地成長,這既是教師的責任,更是教師的幸福。人的心靈是一個極其寬廣、復雜、多變的世界。面對幾十個性格各異、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孩子,怎樣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找到屬于他們的那片沃土,播下適宜他們成長的那粒種子,這是至關重要的。
二、教師要講求工作藝術性.
由于教師所面臨的教育對象千差萬別,教師所面臨的教育情境千姿百態(tài)、教師所面向的教育內容千變萬化,因而教師成為特殊形式的藝術家。他必根據(jù)具體的教育對象、教育情境和教育內容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時而宜,創(chuàng)造出適宜的教育方法。教師在教育中沒有現(xiàn)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可以照搬,它需要每一位教師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工作。生命化的`教育,賦予了教師自主、創(chuàng)造的權利。因為教學的過程不再是教師傳授“死”知識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對待教學資源的理解生成的過程。教師在和學生的對話中,生成自己對文本的認識,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思想,并且以平等對話的方式向學生敞開。這樣,教學中的所有的知識都取決于師生的互動及其共同構建,師生不再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復制者,而是知識的構建者。
三、尊重個體差異,培養(yǎng)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隨著社會的變遷,我們對青少年的教育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和問題,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完善學校德育的內容,我們讓孩子們從小樹立社會主義的榮辱觀,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對于基本的一個標準。情感層面上有兩個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這個層次上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來熏陶他們。在更高的層次上就是遠大志向。有知識基礎之上,培養(yǎng)學生的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我的關系。怎么處理好。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直接影響到我們國家下一代的發(fā)展,保證他們健康成長是我們一項非常重要的責任。身心健康包括了身體和精神這兩個方面,學校要從維護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保障未成年人人格尊嚴的權利不受侵害等等這些方面來努力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不僅要具備知識、能力和道德,還要對教育、對生命有獨特的體驗、感悟、關懷和追求。在教學中,既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目標,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教育勞動實現(xiàn)自我的發(fā)展和完善,充實自己的人生。全心全意地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一步一步引領學生成長!
《生命教育》讀后感8
假期,我讀了《被生命溫暖的教育》一文。讀完了整篇文章,我的心靈不禁被文中的一個個教育故事掀起了陣陣漣漪,使得我對我們的教育,對“生命教育”的意義進行了一些思索。
目前學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道德問題,特別是關愛心、責任心、價值感、誠信意識的缺失。我覺得只有關注學生生命個體的發(fā)展,注重“生命教育”,才能喚醒學生尊重生命的內在良知,才能實現(xiàn)教育的真正價值。
一、學生的生命體驗是教育的起始點。
對于學生來講,教育應該植根于生命個體發(fā)展的需要。生命發(fā)展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教育必須要關注人的生命,關注人的生命存在的價值。關注生命,不僅意味著關注人的自然生命,更重要的是要關注人的精神生命。教育的本質在于生命的成長,在于培育獨特的精神自我和有活力的生命個體。只有將對人的認識與理解置于生命之中,將對人的教育落實在促進每一個鮮活的人的生命健康成長之中,才可能真正實現(xiàn)以人為本的教育。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生命個體,是一個不斷發(fā)育、成長的生物體,一個不斷獲得經(jīng)驗、知識與發(fā)展能力的社會人。人和動物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人的生長是一個無止境的完善過程和學習過程。人的發(fā)展的未完成性也使得人具有了無限發(fā)展的潛能。少年兒童是人生的起步階段,是品德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更是個性品質發(fā)展的黃金階段,最具有發(fā)展的潛能,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時期,讀后感《讀《被生命溫暖的教育》有感》。因而,教育者必須把學生當作一個生命體、一個發(fā)展中的人來看待,尊重學生成長中個人的愿望、意志和需要,引導他們形成積極主動的人生態(tài)度,才能使他們得到精神的滿足和道德能力的發(fā)展,進而促進學生個體生命的成長。
二、學生的生活是教育的廣闊世界。
當前教育最突出的矛盾就是脫離學生現(xiàn)實的生活、跟不上現(xiàn)實社會的急劇變化。學生既是學校教育的主體,也是其日常生活的主體,其特殊的生活世界是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一部分。使生命自由生長最肥沃、最鮮活的土壤應該是生活。教育如果不與社會生活接軌,不考慮社會生活的導向作用,就無法真正落實教育的價值。要讓學生在和諧開放的學校環(huán)境中不斷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創(chuàng)造、學會關心、學會合作,不斷弘揚人的主體性,在品味成功的愉悅中不斷發(fā)揮潛能,努力開拓創(chuàng)新。行之有效的教育并不是課堂上的.幾節(jié)說教、課外的幾次活動所能完成的,還需要教育者在實踐中細細體味與把握,把課堂上的教育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去,充分考慮青少年學生日常生活的特點,在理解的基礎上,以生活為根本。把教育放到現(xiàn)實的生活情景當中,才能讓學生感到我們的教育與他們息息相關,才愿意去思考、反省自己的行為,從而加以改進。只有根植于生活之中,道德才能可教、能教,學生對道德問題的認識才會覺得真實、親切,才能懂得道德意義的存在。
真正的教育必定是直擊生命、震撼心靈的教育。每一個學生的生命都是有些底色的,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生命個體,打開學生心靈的窗口,走進學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引導其追求廣闊的精神生活,這也是實現(xiàn)教育終極目標的關鍵。
《生命教育》讀后感9
近日,認真拜讀了《教育激揚生命》一書,這是郭思樂教授生本教育理念的又一力作。在書中,郭教授提出依托生命,激揚生命,教育就可以享受生命的神奇,使傳承和發(fā)展文明的事業(yè)呈現(xiàn)良性發(fā)展狀態(tài),解決今天教育中多年未能解決的問題。作為一名小學數(shù)學老師,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課前精心預設,引導學生學習
郭教授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學應以學為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本著“全面依靠學生、高度尊重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全新理念進行教學。提倡在教學過程中把思考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學習、思考的時間、空間交給學生。課堂上的時間交給了學生,教師只是一名引導者,因此,在課前的前置性作業(yè)布置就顯得尤為重要。
課堂應以學生為主體,我們應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生本教育提出應“先做后學、先會后學;先學后教、不教而教”,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前置性作業(yè)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并通過學生完成作業(yè)的這個過程,讓學生先做后學,先會后學,在課堂上我們可以學生作業(yè)的展示,來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如果學生會了,就不用講了,如果學生做得不對,再引導學生思考,進行教學,這樣就會事半功倍。但教師必須進行適當有效的調控,才能引起學生的“思維碰撞”,給學生提供一個互相交流、信息共享的平臺,引導學生開展自由的、激烈的小組討論,拓寬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如小學數(shù)學的《認識人民幣》一課,教師就可以預先布置一些作業(yè),讓學生在父母的陪同下進入超市購買生活用品,大致了解所購物品的總體價格,讓學生去付錢和結帳,這樣學生就對人民幣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有了直觀的認識,在課堂上老師讓學生講講購物的過程和結帳的過程,通過討論來完成知識的學習。
二、課例聯(lián)系生活,幫助學生學習
生本教育中主張要相信學生、依靠學生,認為學生的天性是玩,也是學習的一種方式,他們天生對學習很感興趣,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小學生會覺得數(shù)學只是一些枯燥的數(shù)學和公式,很難理解,其實數(shù)學有時會給人以很深奧的感覺,但卻是離我們生活和工作最近的一門學科。只要靜下心來認真學習數(shù)學,就一定能夠學好數(shù)學,并從中找到樂趣。教師要注重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讓學生體驗了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及其中的重要性。
如角的認識一課,學生對角的認識大多局限于課桌、練習冊、三角尺等等,對角的度數(shù)及銳角、直角缺乏直觀的認識,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筆者上課時就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找找教室里的角、找找校園里的角,再說說生活中碰到、見過的角,接著討論各種角的特點和作用,這樣學生就認識了角,并對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有了認識,印象也較深刻。
三、課堂鼓勵評價,樹立學習信心
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大多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沒有起到鼓勵作用,評價中鼓勵、表揚的話少,批評的多,有時甚至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即使是表揚的話,也是千篇一律,沒有新鮮感,學生聽多了也就不覺得這是一種表揚了。
1、對學生多點關愛,多點表揚。曾經(jīng)有個兒童心理學機構研究證明,在兒童的成長階段,80%是表揚、激勵的話,20%是提醒的話,這樣的比例是最適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但我們的.教師對學生的表揚有時卻惜字可金,這是因為我們對孩子還缺乏關愛。曾看到許多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了愛意,自己的孩子會走路了,父母們會覺得真是了不起,會不吝嗇用最美的語言來表揚孩子。老師對學生也要多一份關愛,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這樣就會對學生多點表揚了。
2、表揚要形式多樣,要有新鮮感。我們平時的表揚大多是“你真行”,“你真棒”,而且對每個學生都是如此,在課堂中還會經(jīng)常聽到老師說“來,我們來表揚你一下”,這時所有學生就鼓掌三次,大多如此。中國的語言文化是很豐富的,表揚一個人可以有許多種方式,如可以用各種各樣的語言,盡量每個人都不要重復,如可以說“你真給力!”,學生會覺得很新潮,也給讓學生一份小稱號或者小星星,如我校就對學生采用了“五星樂樂”的評價方式,這種科學的評價方式對學生起到了激勵作用。
從科學世界走向生活世界的教育,從主要用科學方式轉向主要用生活方式進行的教育,從師生教育到生本教育,我們要學習和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希望在生本教育理論的引領下,我們的課堂教學會更精彩,兒童的個性成長、學習生活也會更加精彩。
《生命教育》讀后感10
寒假期間,我認真拜讀了馮建軍老師的《生命與教育》,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感動和震撼!在本書的前言——“回歸生命的教育”一章中,能強烈地感覺到作者對過去教育的批判與對現(xiàn)代教育的理解。馮建軍教授在書中寫道:教育源于生命發(fā)展的需要,而長期以來教育卻遮蔽了這種本源性的需求,而把教育的目的異化為知識、技能,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誠然,我們之前的教育和現(xiàn)今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莫過于此,這就需要我們現(xiàn)在的教師在自己所從事的職業(yè)生涯中畫上一個問號。
我們?yōu)槭裁唇虝,我們怎么教書育人,我們已?jīng)教書育人了嗎?書中有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知識若沒有智慧燭照其中,即使再,也只是外在的牽累;智慧若沒有生命隱帥期間,那或可動人的智慧卻也不過是飄忽不定的鬼火螢照。所以,點化和潤澤生命乃教育之核心!瘪T教授在書中歸納出生命化教育的四個特征:敬畏生命、解放兒童、融入生活、充滿人文關懷。這每一個特征,都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者去身體力行。同時,他還列舉了關懷生命的研究方法,其中的敘事研究、行動研究和個案研究,也是一線教師走進生命個體,關注生命成長,傾聽生命律動,記錄生命足跡的最佳方法。
生命化教育是一次“尋找教育改革與教育自身的內在動力與內在尺度”的自覺努力,就是“喚醒教師的生命意識,重新思考教育的真諦”。關于教師的“人的真實生命的復歸”,張文質先生曾提出個很有意思的命題,他說:“生命化教育要追求教師生命的幸福”。他由此而對傳統(tǒng)的教師觀提出了質疑:“不要認為教師這個職業(yè)就是‘蠟炬成灰淚始干’,這種比喻是很可怕的”。這里存在著認識的誤區(qū),把教育僅僅看作是“付出”、“給予”,是教師生命的消耗,而忽略了它同時更有“收獲”與“回報”。而中小學教師,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里,它不僅是一種職業(yè),更是一種生命存在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教師的生命與兒童——少年——青年生命的共生與互動,而后者的正是人的生命路程中最為純真、最接近人的生命本原,最具有活力,也最具有多種可能性的一個階段。生命教育是面對生命,遵循生命特征,全面提升生命質量和品味的教育。我們必須的'本體構成和生命特性為依據(jù)作出相對應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
生命化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是: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是一個“慢活”、細活”,是生命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所謂“潤物細無聲”,教育的變化是極其緩慢、細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潛,需要“深耕細作式的關注與規(guī)范”。細心與耐心,熱心與激情,關心與愛護是教師必不可少的基本素養(yǎng)。
生命化教育的另一個重要理念是:教育是愛的藝術”。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xiàn)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睦显拞?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愛是師生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情感基礎,是師生關系融洽和諧的基本保障,保持長久的愛可以協(xié)調和減少個人,師生之間的敵對情緒,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
愛學生首先要了解學生。了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了解了他們的個性特征,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fā)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馮老師不止一次地說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所以馮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fā)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愛可以創(chuàng)造新的生命,愛能創(chuàng)造新的奇跡,愛能創(chuàng)造教育的輝煌!
《生命教育》讀后感11
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由此推演到“事得一以順”,找到了事情的真正本體,事情就會變得順利,我們找到了學是教學的本體,教原本就是用來幫助學的。我們的教育中大量存在不用教的東西,尤其是本能可以實現(xiàn)的東西,我們許多時候在教本能!
長期以來,我們對于本能可以實現(xiàn)的事情,卻教得非常認真,做著許多無用功或者有害功。我想起了書中的一個故事:老牛拉磨時呼呼地喘粗氣,青蛙博士對它進行研究,認為這是一種美麗的勞動詩篇,它的形態(tài)重復不斷,表現(xiàn)了排比關系,他的結論是,反過來,會喘氣的關鍵在于學習排比句的知識。青蛙據(jù)此給小牛上課,教他調息、排比,喘氣,但小牛一直喘不起來,焦躁,溜號,回來時青蛙見他氣喘吁吁,甚喜,把它算作學習排比句的成果。接著排比句被列進青蛙的喘氣教材,歲歲年年,用供教學。后來,有好事者通過對牛彈琴了解到,牛喘氣之所以出現(xiàn)排比現(xiàn)象,其實是因為拉磨費勁,喘一口氣不夠,不得不一直喘下去,它是生命活動中的一種,并非教學的結果,甚至不是學習的結果,更與學習排比句無關。猶如放鞭炮嚇著自己,這個自創(chuàng)故事使我反吃了一驚。因為它可能蘊涵著對今天教學問題的.某種不小的發(fā)現(xiàn)。比如,往往有這樣的情況,語文課的教者看到一首詩歌,立即想到要教學生欣賞詩歌的方法,原因是我們認為,有了方法,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賞詩歌。但事情并非這樣。我們愛詩、寫詩、讀詩,是因為詩打動了我們,而不是因為把握了欣賞詩的方法。
我們可能在與詩打交道的時候想到別的,但對于詩的欣賞和寫作來說,沒有什么比生命的感動更直接更強烈的了。人們感受母愛,感受愛情、友情,是生命地,而非方法地——即使有方法,也是嵌著在各人生命里,同感悟和感受交融在一起而不能提取出來。比如劉禹錫寫“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上碧霄”,似乎說到了他產(chǎn)生詩情的方法,但同樣是他寫了“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情)卻有晴(情)”,因為什么呢?因為他頭腦中終日盤旋著那若即若離的可憐的感情,而不是想起了“擬人法”或“比喻句”,更不是想起了“以鶴引詩”的方法。無人可以教劉禹錫做他自己的詩,包括他自己,因為他不能意識地、理性地教自己感動。
而做詩的方法不過是感動的一種閃亮,這種閃亮是什么形狀,用理論來固化它的意義不大,因為它既不是事情的本質,又不能遷移,當然,如青蛙博士所熱心的排比句一類,是連方法的層次也達不到的,那只是一種表象的描述。它可以讓小牛知道,但無論如何不能成為喘氣的基礎。
《生命教育》讀后感12
在《生命與教育》的《生命、教育的原點》中,我體會到馮教授以“人”的方式來認識人,指出人具有種生命與人類生命的雙層性。種生命是自由生命,是自在的;而類生命是價值生命,是自為的。所謂自為,就是自己做主,自己有所為。要實現(xiàn)自為的境界,達到種生命向類生命的超越,無疑教育是關鍵。因為教育對人的生命來說確實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馮教授又歸納出生命化教育的四個特征:敬畏生命、解放兒童、融入生活、充滿人文關懷。這每一個特征,都值得教育者去身體力行。同時,他還舉例了關懷生命的研究方法,其中的敘事研究、行動研究和個案研究,是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使用得比較多的方法,也是走進個體,關注生命成長,傾聽生命律動,記錄生命足跡的最佳方法。因此,我們的教育者首先應該關注兒童。
。ㄒ唬┌盐諆和慕裉
有一個詩人說過每個人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要把握兒童的今天,因為昨天的明天就是今天,明天的昨天就是今天,把握兒童的今天就是把握兒童的未來。北師大教授康健說:“我們現(xiàn)在太多地把兒童看做是明天,其實教育的第一位問題是提高人們現(xiàn)實生活的價值,是讓孩子擁有一個幸?鞓、健康成長的`童年!边@就是教育的首要目的。
。ǘ┙裉斓膶W生學什么更重要
1、學會做人比學會在學問更重要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和珅的學問不可謂不深,希特勒的本領不可謂不大,那些電腦黑客技術不可謂不精,但是,他們對社會的進步不但沒有產(chǎn)生積極作用,反而給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所以我們說德育為先、智育為重。陶行知曾經(jīng)說過:“千教萬教,教人為真;千學萬學,學會做人”。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味的抱著慈悲心腸為子女犧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壞的教育者。”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如何使學生成長為一個適應社會的人呢?
2、學會學習方法比學會知識更重要
著名的數(shù)學家高斯體會到了學習的真正喜悅,他在這方面歸納為三條:不是知道,而是學會;不是所有,而是獲得;不是存在,而是到達。老師不是教給孩子知識,而是指導孩子掌握獲得和運用知識的方法。
3、學會創(chuàng)新
知識是經(jīng)過經(jīng)驗總結的記錄,創(chuàng)新是知識航船駛向未來的發(fā)動機。昨天的創(chuàng)造就是今天的知識,今天的創(chuàng)造就是明天的知識,所以,我們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長久一來,我們的教育往往只重視知識的傳承,而忽視了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那么教師應如何面對呢?
。ㄈ┳晕艺J識,作一名創(chuàng)新型的教師
我認為:教師是職業(yè),不求功名,但求無過;教育是事業(yè),教師應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為此奉獻終身。
因此教師應: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寬容、學會選擇、學會合作、學會創(chuàng)新。
。ㄋ模┙處煈貙捯曇埃瑪U大知識面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生眼里的教師應當是一位聰明、博學、善于思考、熱愛知識的人。”為了使學生獲得一點知識的亮光,教師應吸進整個光的海洋。
首先要提高工作效率,一疊疊的作業(yè)本把教師學習的時間都給耗掉了,教師們可各顯神通:培養(yǎng)學生小干部;當堂完成同桌互改;挑選易錯題批改,個別學生面批等。其次應多看報紙、看電視、多上網(wǎng)。此外教師應培養(yǎng)興趣愛好,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教師的興趣愛好不知不覺地滲透到教學中慢慢地熏陶著學生的情感。因為音樂、美術、體育等能給人們靈魂的震撼,而藝術是相通的,美好的事物總是用自己的精神感染和熏陶著人們的。
。ㄎ澹┓此甲陨淼慕虒W
教師應每天讀一點教育論著作;每天寫一點教學日記;每天想一點教學反思。而經(jīng)常反思一下自身的教學尤其重要。
。╆P注生命化教育
教育是技藝,更是哲學,是藝術,是詩篇,是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教育需要我們用熱情和生命去擁抱。
1、教師要有生命意識
生命是無價的,生命是不可逆的;生命是尤其獨特的,每個人的生命都運行于特定的軌道,都有自己的特性。
2、給知識注入生命,使知識變得鮮活起來
用經(jīng)驗來激活知識;用思維來建構知識;用情感來豐富知識;用心靈來感悟知識;用想像來拓寬知識。正如馮建軍教授所說的:“詩意的教育使對話的雙方走進”我“與”你“,用心交流,用心感受,自由地展現(xiàn)各自的情感與理性、直覺與思維、意義和知識,創(chuàng)造精神領域的共識和共在。”
書,每一次讀都有新的體會,我將繼續(xù)閱讀,繼續(xù)體會。
《生命教育》讀后感13
《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中用豐富的實例反映了學生積極、愉快、高質、高效的課堂學習,以及終端考試的優(yōu)異成績,揭示了生本教育以生命為本的實質。讀完這本書感受頗深。
“愈是自然的東西,就愈是屬于我生命的本質,愈能牽動我生命的情感!狈_郭思樂教授著的《教育激揚生命》一書,開篇就讀到了這令我心動的句子。本書作為《教育走向生本》的延續(xù),洋洋灑灑三百多頁,沒有高深的教育理論,沒有枯燥的統(tǒng)計數(shù)字,字里行間洋溢的是對千萬教育同仁更新教育理念的期待,是對美好教育的愿景。讀罷本書仍覺意猶未盡,不由地對“教師”這一職業(yè)有了更多的感悟!吧窘逃皇遣灰處煟且D變教師角色,從‘傳授者’變?yōu)椤龑д摺ⅰ畢f(xié)助者’,主要工作必須靠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來完成”。生本教育主張“把作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動,都變成學生得以自學的輔導力量”,從教轉變到促進兒童的學,教師的工作應該是“成為規(guī)劃兒童學習生活的組織者,幫助兒童順利地進行自主學習,組織兒童的學習生活”。“教師的核心能力是組織學生學習的能力!薄敖處煄椭囊饬x僅僅是激發(fā)和引導,教師的作用就像是在點燃火把,而不是像過去的觀念那樣是灌滿一壺水。
的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是傳統(tǒng)意義上人們對教師職責的概括,然而從”傳“”授“”解“,從這幾個單向指向意味明顯的動詞中,我們看到了師生關系的不平等。對于學生來說,學習似乎是被動的,而非互動的過程。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只是幫助學生制定學習目標,提示學習方法,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自己則要走到學生中去,和學生平等的對話,鼓勵、幫助學生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活動應是學生的特殊學習活動,教師的`主要工作是組織好這一活動。因此教師應由主角退而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促進者和幫助者,將教學活動寓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中。
讀完《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作為一名教師,重新審視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確很多。自己在不斷轉變觀念,更新理念,轉變教師校色,改變課堂授課方式。另外即使已有了這些理念,落實在行動中卻還有距離。如在教學中如何恰當?shù)靥岢鰧W習的主體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在學生的活動中及時的、恰到好處的引導,如何使學生自由發(fā)展但同時又對我們產(chǎn)生信賴和依靠,從而使教學活動健康的、有效的進行。小組合作的過程往往使我苦惱,達不到預期效果,發(fā)現(xiàn)很多過程流于形式。時效性不強。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會不斷地思索,力爭在自己的課堂上和孩子一起實現(xiàn)生命的飛揚。
《生命教育》讀后感14
寒假期間,通過對有關生命教育的學習,感觸頗深。作為一個小學教師,我所任教的六年級學生,正是處于青春期發(fā)育的開始,學生的心靈、身體都在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此刻,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纳逃惋@得至關重要了。那么我們該如何進行生命教育呢?下面我想談談自己的幾點粗淺認識。
首先,要將生命教育同其它學科教育相結合。
生命教育不單純是健康知識教育,更是一種深刻的人文教育。我們要明確“生命教育”的意義!吧逃弑叵仁芙逃,只有教師有了生命教育的意識,并且熱愛生命,那么他才能將生命教育的.思想體現(xiàn)在他的教學中,才能在課堂上自覺不自覺地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我們還可以將生命教育同一些邊緣學科(政治課、品德課、健康課)教學內容相結合,利用事例向學生講述生命于我們的偉大意義。通過生命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自己對他人生命的珍惜和尊重態(tài)度,使學生在人格上得到健康發(fā)展。
其次,生命教育同課外實踐相結合。
生命教育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主要不是通過語言或者理論,而大多都是通過舉動、行為表現(xiàn)出來的。生命教育是一種身教重于言教的特殊教育,以具體的行為或舉動教育人,才能真正影響人,感化人,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影響人的成長。因此,生命教育必須注重實踐教育的作用。通過一些課外活動進行生命教育,如通過新聞及身邊發(fā)生的交通事故,講講交通事故對生命的無情吞噬,請消防員講講水火對生命的殘酷毀滅,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圖片,如產(chǎn)房、嬰兒室、手術室等,了解生命的起源,讓學生體驗生命的喜悅和理解生命的尊嚴,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態(tài)度和正確的生命意識。
最后,生命教育必須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
生命教育不光是學校的事情,更是全社會的事情,社會各方面應該全力配合,形成一個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氛圍,共同擔負起對學生生命教育的責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對生命的態(tài)度決定子女的生命態(tài)度。在一個積極、樂觀、奮進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必然是會有健康的人格,懂得珍愛自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
印度偉大的詩人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類傳送生命氣息!彼越逃坝睉攺淖鹬厣_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開闊,是人類喚起自身美好的“善根”,“何以為生”只是教育的初級目的,“為何而生”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讓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行動起來吧。
《生命教育》讀后感15
那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我有幸拜讀了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伍劍老師的作品《外婆,生命的光亮兒童教育小說 》。
在《外婆,生命的兒童教育小說》這本書里,我知道了那個久遠時代,幼時離開父母的伍老師與年邁的外婆生活在一起的`艱辛歲月。他們雖然生活在僻遠落后的山村,但外婆慈愛、勤勞、簡樸、樂觀卻又無畏艱難,以苦為樂的個性,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正應了一句名言“真正的教育不在口訓而在于實行。”她常鼓勵“我”努力讀書,讓“我”笑對艱難,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
在當時落后而貧窮的時代,外婆依舊是以微笑樂觀面對生活。“外婆”失業(yè)以后,連買米的錢都沒有了,她卻堅定地告訴“我”:“沒事,活人不會被尿憋死”“車到山前必有路······”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這樣的,有些人就因為遇到生活中的一點點困難,就退縮,難道他們不明白,在前進的路上,沒有任何一條路是一帆風順的,只有在風雨中不怕失敗的打拼才會看到最美的彩虹。
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與他們那時候相對比,各個方面都要好很多,豐衣足食,幸福滿滿。所以,我們更加要珍惜所擁有的生活,即使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我們也要努力克服困難,勇敢的面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做一代新人。
讀完這本書讓我終身受益,使我明白了:追夢的路上,除了要堅持,肯努力外,還得要勇敢無畏,才扛得起沉重的的夢想。
【《生命教育》讀后感】相關文章:
關于生命教育10-06
生命教育總結04-30
生命教育反思10-02
生命教育教案10-07
生命教育教案01-19
生命化教育的反思10-05
生命教育活動教案02-02
關注生命的教育教學心得10-07
《生命教育》學習心得10-07
生命教育教案15篇03-01